<h3>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h3> <h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時下的人都有好幾雙皮鞋:單的、棉的、黑的、白的、紅的、棕的、休閑的、各式各樣。家里都有專門的鞋柜存放,出門時穿上合適的鞋子,再配上得體的衣服,更能增添些幾分風度、幾分英俊、幾分瀟灑、幾分漂亮!</h3> <h3> 時逝物遷,星移斗轉,在過去那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春夏秋三季都穿的是單布鞋,冬天是松緊布鞋、三片棉鞋或二片棉靴。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伴我度過了童年、少年,穿布鞋不僅養腳,還有濃濃的母愛溫暖著我們。做手工布鞋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工藝流程復雜的很,但每一針一線里都飽含著母親對子女們深深的愛和關心。</h3> <h3> 做鞋時先把穿爛的舊衣服拆洗好,大小塊分開洗干凈晾曬,晾快干時把小碎布放膝蓋上擼展,成厚厚一沓后用布條捆起來備墊底用。然后挑個晴朗的天氣,把門板摘下,用麥麩和白面、玉米面做成稀面糊,一層大塊舊布一層面糊的糊,布的接口都接展鋪好,面糊用手攤開抹勻,夠四層時抬太陽底下曝曬,曬干后就成了袼褙。</h3> <h3> 袼褙曬干后,從門板揭下,開始括底,把家里所有人的底樣備好,用大針引細麻線?上,用剪刀開剪,一只底要剪四層,家里每個人都括上4——5雙。括好后,大人或孩子的鞋底,用白洋布(農村喪事領的白孝條),剪一寸寬的斜條用白面漿糊一層層在邊緣糊好,晾干后再?一起,稱凈底,沒糊白條的叫毛底,一只底有四層,?好后用布條捆好,怕弄亂成一順風。</h3><h3> 墊底時,用事先擼好的小碎布一層層鋪好后,用白洋(孝布)布把小碎布包好,向里握起,用大針?一圈才行。</h3> <h3> 那時的人們,家里基本上都有手搖紡車。父母們晴天或白天還得去地里干農活,只有夜里或下雨天才能紡麻繩。先買點麻,在離紡車不遠的地方,把麻的一頭捆綁在右手可以拽著的地方為好。母親常坐在地上鋪的一個折疊麻袋上,嘴里噙著麻皮片,右手搖紡車,左手管麻線上錠,右手搖幾下紡車便停下批麻皮續麻,隨著紡車的搖動,左手由低到高上勁,再由高到低上錠,一錠上滿以后開始搓繩,母親常手拿著錠,我們姊妹三個手拽紡的單股麻繩,拽夠一定的長度時就使勁拽幾下,是怕紡勁不勻有小疙瘩,然后再合二為一搓麻繩,搓好后再一根根盤好套起備用。</h3> <h3> 麻繩備好后開始圈底納底,圈底時常右手中指戴上頂針,用針錐在底下底上先扎上二針,再用針帶著麻繩順著扎好的針眼扎下去,右手使勁刺啦一聲拽過去,再在針錐上繞二圈在膝蓋處使勁勒下去。每天夜里我們在煤油燈下一邊做作業,一邊聽著母親納鞋底的刺啦聲。有時作業做完,就讓母親給我們講故事,母親便一邊納鞋底,一邊給我們講花木蘭、穆桂英、岳飛的故事,講做人不論男女,永遠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恩,要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出門在外不要丟家人的臉,要做一個正直有良心的人。</h3> <h3> 鞋底納好后,開始做鞋幫。用事先備好的鞋樣放袼褙上,用針線?一下后開剪,鞋幫鞋后跟處都多蒙上二層布納結實。鞋面布蒙上,把兩個后跟鞋幫鏈上后,開始沿鞋口,挨住鞋底的沿白布,上面口沿小孩子的沿紅口或藍口,大人的沿黑口或黑蘭口,有給老人戴孝的沿白口,平常每人每年都做方口布鞋,長簾鞋,松緊布鞋。</h3> <h3> 鞋幫做好后和上鞋繩,上鞋繩用撥吊擰,有時撥吊不夠用,就把白蘿卜或紅薯切一塊,用筷子扎上,把棉線捆在筷子頂端系好,長線頭搭在人的后背上,右手在小腿肚上搓一下,左手掂起撥吊,那撥吊便滴溜溜地轉了起來,撥吊上線擰好后開始搓上鞋繩,繩搓好開始上鞋,把做好的鞋幫用針線?上,從腳腰開始上鞋,按順時針旋轉上一圈,新鞋才算做好。</h3> <h3>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千層底布鞋已過往成了歷史,手工布鞋已被商場里琳瑯滿目的鞋所取代,但我對千層底布鞋的記憶一直清晰:母親做布鞋的工藝流程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穿上母親做的新鞋,心里那種暖融融,甜滋滋的感覺至今不忘。</h3> <h3> 中秋節又快到了,母親離開我們轉眼間已快兩年了。每當想起母親大人來我就不由得回憶起我童年的往事來, 老布鞋見證了母親的勤勞和對我們無限的愛! 謹以此文獻給我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愿她老人家在天堂里永遠安好快樂!</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宁都县|
土默特右旗|
聊城市|
钦州市|
江源县|
凤阳县|
景洪市|
遂宁市|
乡宁县|
阳朔县|
湟中县|
监利县|
罗定市|
吉木乃县|
长兴县|
阳江市|
江源县|
东丰县|
无棣县|
平潭县|
岳阳县|
陕西省|
乌鲁木齐市|
穆棱市|
定远县|
吴桥县|
大安市|
嘉义县|
康定县|
宣汉县|
绥江县|
贵阳市|
平潭县|
寻甸|
临汾市|
青田县|
永康市|
七台河市|
贵南县|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