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重聚</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推化港邊的追憶</font></b></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推化港邊的情思</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連隊軼事之一 冬瓜</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連隊軼事之二 殺豬</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連隊軼事之三 捉蟹</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連隊軼事之四 割蘆葦</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連隊軼事之五 游泳</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連隊軼事之六 雪</font></b></div></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圓 夢</font></b></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重 聚<br> </font></b></p><b> 金秋之際,老戰友重聚,氣氛熱烈,撫今追昔,感慨萬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又逢金秋倍溫馨,戰友重聚敘深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崇明島上度華年,推化港邊結同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荷鋤熱汗灑沃土,揮鍬凍泥濕衣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追思尋夢數十載,相見白發染雙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7年11月28日</b></div></b></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推化港邊的追憶</font></b></p><b> 金秋時節,我驅車離開了繁華的都市,來到了崇明島上,此行是為了尋找一份三十多年的情結。<br> 一九六八年的夏天,我們一批來自大都市的知識青年作為再教育的對象來到了崇明農場這一塊廣闊的天地,在長江農場(原名東方紅農場)的推化港邊建立了新21隊(后改為45連),推化港水閘也成了我們連隊的標志,這水閘邊曾經是我們垂釣、游泳、休閑的地方。那時侯在回連隊的路上,只要遠遠地看到推化港水閘,就象看到自己的家一樣。如今,我從場部一路走來,平坦的公路兩旁綠樹成蔭,遠遠望去己見不到水閘,原來,公路到了水閘邊繞了一下,在水閘北面建了一座新橋,河邊一條依稀可見的泥路把我引向了水閘,推化港水閘依然是尋找我們連隊的地標。</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圖:這是建浦中學高三年級第一批到連隊的學生集體留影,山墻上的圖是我所畫。</h1><h1><b> 連隊前的大埧隨著歲月的流逝也低矮了不少,放眼望去連隊當年的平房宿舍和食堂己經夷為平地,只留下一堆堆碎磚斷瓦和突現地面的水泥路面,后面的鎖廠舊址早已是人去樓空,大門緊鎖。我記起了當年我們曾在這平房的山墻邊留過影,陳舊的老照片為我們留下這平房的一角。我耳邊仿佛又聽見全連職工面對這山墻上的領袖像,唱“東方紅”,呼“萬壽無疆”。</b></h1> <h1><b> 我在繼續尋找著,回憶著,見一塊寬闊的場地上曬著雪白棉花,旁邊一條干涸的溝渠為我找到了工具間倉庫的舊址,草房己變成了磚瓦房。這里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舊地重游分外親切,我眼前仿佛又出現了連隊出工時的喧鬧場面,牛車、拖拉機和扛鋤拿鍬的戰友們,每天都從這里出發,又披著晚霞回來。</b></h1> <h1> <b>我知道有許多當年的戰友也曾重訪舊地,追思曾經戰天斗地的故事,尋訪年青時代的足跡。人的一生十分短暫,而在45連的年月更是象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小站,但是對于每一個喝過推化港水的45連職工來說,這短暫的年月永遠銘刻在心里。每個人都渴望再見一見推化港,每個人都在尋找著當年的戰友,追憶著在推化港邊發生的舊聞軼事,推化港承載著我們永遠的回憶。<br></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二00六年十一月</b></div></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推化港邊的情思</font></b></p><br><b> 寫了一篇<推化港邊的追憶>和上傳了兩張推化港水閘的照片,引出了不少蟹兄蟹妹的熱淚。說實話,當我故地重游的時侯,首先想到的是連隊門口的那座水閘,就象老八路重回延安時首先眺望的是寶塔山,這就是故土之情。<br> 推化港水閘最初記載著老圍墾戰士的輝煌業績,而三十九年前當一個新的連隊在它身邊建立起來后,又記載了新一代農墾戰士的光輝歷史。從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近二十年的時間,來了一批走了一批,前后約七百多位新一代農墾戰士在推化港邊的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腳印,灑下了汗水。如今水閘陳舊了,道路長草了,房屋也換了主人,充滿生氣勃勃喧鬧的土地上變得那么冷清,每一個見到此景或照片的45連的職工都為之感嘆,為之動容,因為每一個人在這塊土地上都有自己和大家的故事,對推化港有說不完的情思。</b></h1> <h1><p><b> 每逢老戰友聚會之時,我耳邊總會響起《同一首歌》,因為歌詞就是我們心情的最好寫照。老職工,“老三屆”,“新三屆”直到以后的小字輩,曾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推化港邊,又紛紛從推化港邊走向四面八方,許多人并不相識,許多人在連隊多年也只有一面之交,當然也有不少人際的矛盾和沖突。但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在尋找一個共同的情結,那就是在推化港邊留下的真摯的情感。一次次充滿激情的聚會,一批批戰士的熱情加入,讓所有的人似乎又回到了當年。</b></p><b> 三十多年過去了,當我們重新聚在一起的時侯,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們曾經生活過工作過的推化港邊那塊土地,以及在那塊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語言,引發出共同的愿望:愿45連全體戰友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共渡人生更美好的時光。<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7/12/15</b></div></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連隊軼事之一 冬瓜</font></b></h1><br><h1><b> 當年連隊里幾百號人吃菜是個大問題,所以成立了一個蔬菜班,自耕自作,四時蔬菜倒也能做到基本自給自足。但是必竟是靠天吃飯,季節交換之際總有青黃不接之時,于是乎,蔬菜班的戰士們想方設法提高菜地的出產率,就想到了種冬瓜。那一年在他們辛勒的耕作下冬瓜獲得了大豐收,掛著白霜的大冬瓜多得堆滿了小半個食堂,全連戰士每逢開飯都能見到如此的豐收成果,每逢連隊開大會大家也和這冬瓜堆作伴。 冬瓜豐收了,連隊的蔬菜也不愁斷檔了,但是這給食堂的戰士們可出了難題了。若在今天有油有配料的情況下,他們開動腦筋群策群力一定能做出以冬瓜為主角的豐富多采有滋有味的各種冬瓜菜肴,可是在當時缺油少料的年代,要把冬瓜做成美味可口豐富多彩的菜肴,實在是難為了食堂的戰友們了。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圖:當年連隊的食堂遺址</h1><h1><b> 自打冬瓜從田里進了廚房后,食堂就推出了冬瓜系列菜譜:紅繞冬瓜、冬瓜湯,冬瓜肉丁、冬瓜片,蔥香冬瓜、醬冬瓜。開始不少人圖個新鮮,換個樣都償償,可一個多月過去了食堂里的冬瓜仍不見減少,菜牌上的菜名仍是那么單調,大家不由得厭惡起冬瓜了。望著一大堆冬瓜,豐收的喜悅已經闇然退去,而從冬瓜堆里流出的臭水已告訴人們:冬瓜開始爛了。秋去冬將至,田里蔬菜己到了青黃不接的時侯了,看著食堂里還存有不少的冬瓜,大家又為冬瓜豐收慶幸起來,食堂的菜牌上仍然是冬瓜的市面。連隊食堂里冬瓜堆終于消失了,戰士們也將回上海過春節了。 <br> 據說連隊里許多人回到上海,在餐桌只要見到冬瓜,就會想起當年食堂里淌著臭水的冬瓜堆.甚至有的人到了上海,幾年后見了冬瓜都反胃。<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7/11/28</b></div></b></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連隊軼事之二 殺豬</b></font></p><b> 前一段時間市場上豬肉漲價,對于我們“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高)患者似乎沒啥影響,因為醫生勸說我們要遠離豬肉。但是看到身價漸漲的豬肉,我總會想起農場連隊食堂里切成肉丁般的紅燒小肉和薄如紙版的“紙頭肉”,那時侯想吃肉還得多點幾遍口袋里的飯菜票。連隊里領導為了大家能多吃肉,煞費苦心養了幾頭豬,逢農忙前節日中,殺頭豬每人發個票,來個共產主義小康社會。</b></h1><h1><b> 有一年農忙前,連隊為了戰前鼓勁,又準備殺豬犒勞大家,以往殺豬總是送農場有專業代勞,這次不知什么原因連隊里要自己找人殺豬。于是,有人自高奮勇請求擔任如此重任,此人便是赫赫有名,體胖渾如屠夫的吳大鍋。消息傳得很快,連隊里不少人都想親眼目睹這壯觀的場面。</b></h1> <h1> <b> 這天中午,老虎灶早就燒好了一鍋開水,食堂里也作好了充分準備,屠宰場地就設在宿舍后面蔬菜地前的空地上。吃過午飯正是大家休息的時侯,只見前面幾個壯小伙子抬著捆住四腳的一頭肥豬,肥豬嗷嗷叫著,后面跟著一群看熱鬧的人哄鬧著,旁人笑言猶如一支送葬的隊伍。 </b></h1><h1><b> 經過一番折騰終于開宰了,吳大鍋捋臂勒袖,氣壯山河一刀刺去,只見那肥豬尖叫一聲拼命掙脫開來,嚇得四周的人一哄而散。原來這一刀沒有直刺豬的心臟要害,把豬驚嚇了。馬驚要踢人,豬驚要亂拱,當時大家就慌了手腳,一時間,有的用扁擔去趕的,有的用繩索去套的,更有勇敢的沖上前去拉尾巴拽腳的。受傷的豬必竟斗不過這些勇士們,又一次被撩倒在地,吳大鍋這才上去補了一刀,結果了它的性命。<br> 那頭豬受傷后拼命掙扎的情景給在場的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給死豬燙毛的時候,大家都索然無味地散去了。不知是憐惜那頭豬的原因,還是受到那場暴烈的場面刺激,那一次有不少人拿到連隊發的肉票時,沒有了以前那樣的興奮。<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7/11/30</b></div></b></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連隊軼事之三 捉蟹</font></b></p><br><b> 全連動員大捉老鼠,我有一點印象,因為食堂里老鼠是最猖狂的,經常與人爭食。當年連隊里許多人無可奈何,只好解嘲道:它們是食堂兩位負責人養著的。“大革命”那年頭凡事都要象搞政治運動一樣,捉老鼠當然也不例外,先是開全連職工大會,領導講話作動員,各小隊下達任務,然后是全連職工轟轟烈烈,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關于全連滅鼠大行動之事,因為年代久遠我己經說不出更多的趣事,但有一樁全連大行動的事倒是記起很多。<br> 說起崇明大家都知道“崇明蟹”,但是實際上崇明蟹只是以量多而著稱,質量絕對比不上陽澄湖蟹,還比不上蘇北的洪澤湖蟹。又因為崇明人把“啥”字讀為“哈”,以誤傳誤,崇明蟹的名聲竟然也傳遍江浙滬。那時侯連隊里許多人在抓革命促生產中也順便捉幾只蟹來改善一下伙食,但也不敢太過分,弄不好要戴上資本主義尾巴的帽子,如果把稻田水渠挖壞了,還會惹來“破壞抓革命促生產”的麻煩。說來也是天公作美,有一年崇明河港里蟹繁殖特別多,水稻田可遭了殃,稻根被蟹夾斷,水渠被鉆穿漏水,水漿管理員顧此失彼,還常被小隊長批評幾句。蟹成了破壞“抓革命促生產”的禍首。于是乎連隊領導決定:全連上下在水稻耘耥撥草時開展捉蟹活動,為提高戰士們的積極性,凡捉到的蟹可以自行處理。此條決定為避“資本主義”之嫌,破例不開動員大會,由各小隊布置執行。</b></h1> <h1><b> (</b>圖片來自網絡<b style="color: inherit;">)</b></h1><h1><b>捉蟹行動開始后,連隊里群情激奮,特別是那些捉蟹老手如獲大赦,用不著等老鄭敲鐘升旗,早就到了田里,因為早晨水清好捉。耘耥拔草是不用工具的,大家為了帶回戰果,有的帶袖套裝,有的帶長褲把褲腳扎緊,抓得少的用草繩扎起來。下班回來宿舍里十分熱鬧,鉛桶、面盆成了盛蟹的工具,每個小隊或每個宿舍基本上是實行原始共產主義。要說最有意思的是我們隔壁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中午宿舍里聚了一桶蟹,晚上大家回到宿舍發現一桶蟹竟無影無蹤,一問才知道這位佛教徒把蟹全部送回推化港放生了,弄得大家哭笑不得。<br> 要吃蟹必須要煮熟,食堂里肯定不能加工,連隊的家屬宿舍都有小行灶,在平時連隊里是嚴格禁止燒小灶的,可這些天連隊領導也只好網開一面了。傍晚收工后宿舍前后炊煙裊裊,各人自找門路去品嘗戰利品了,那陣子,不少人吃蟹吃破了舌頭,全連上下過了一次蟹癮。想那時蟹是那么不值錢,想不到如今蟹成了高貴的盤中餐,崇明蟹身價也是今非昔比了。前些年,一些福建人曾經在崇明承包水田養蟹,蟹苗是買來了好苗,可能是水質問題,蟹的質量上不去。但是我總是感到崇明蟹還是很有滋味的,因為當年我們吃的是野生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7/12/4</b></div></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 連隊軼事之四 割蘆葦</font></b></div><b><br>寫了三篇《連隊軼事》都和吃扯上邊,怪不得許偉要說“民以食為天了”。昨天走過一個小區的綠地,在蕭瑟的秋風中池塘里一簇蘆葦隨風搖擺,使我不由得想起崇明島上的蘆葦。當年老一輩農墾戰士曾經在蘆葦蕩上圍出了一片片良田,我們新21隊是新建的連隊,盡管是己經有了一大片成熟的土地,但是在最西邊靠東風農場的大埧邊仍然有一片蘆葦蕩。雖然我們沒有趕上圍墾年代,但有兩次全連集中割蘆葦的情景,至今還是留下深刻的印象。<br> 第一次,是剛建隊的那一年深秋,連隊西邊大堤下的蘆葦連成一片,長得比人還高許多。為了解放這塊土地,全連動員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各小隊分段圍墾。雖說這場面比起當年圍墾要小得多,但是又密又高的蘆葦猶如迷宮一樣,各小隊相隔不遠,卻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這就讓一些調皮鬼鉆了空子,他們借口要開辟新的戰場,兩、三個人與大家分開一段路,鉆入蘆葦叢中倒頭就休息了。到了收工時刻麻煩就來了,小隊長點人數,發現少了幾個人,在蘆葦叢中看不到他們的蹤影,為防天黑后他們走不出這個迷宮,只好扯開噪子大喊大叫,過了好一會兒,這幾個人才從蘆葦叢中鉆了出來,原來這幾位老兄在暖暖的秋日下睡著了。</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崇明島特有的蘆葦灘。(2008年攝于崇明東灘)</p><h1><b> 第二次,是貧宣隊(全稱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派到農場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進入連隊的那年冬天。大埧下的小河己經結了一層薄冰,河里有一些枯黃的蘆葦在寒風中依然挺立著,由于冰凍,大田里也沒有多少農活。那一天,貧宣隊的頭頭們忽然革命熱情高漲,宣稱那河里枯黃的蘆葦也是國家的寶貴財產,引用毛主席的語錄“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動員全連職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把國家財產搶割回來。寒冬臘月要下冰河割蘆葦,這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也是對知識青年再教育最好的課堂。全連上下都鼓足了干勁大戰蘆葦蕩,河邊紅旗飄飄,河中人聲鼎沸,好一番戰天斗地的景象。男職工穿短褲裹棉襖敲冰下河割蘆葦,女職卷褲腿打赤腳在河坡上傳接蘆葦。必竟是天寒地凍的季節,不到半個多小時河里的男同胞們已經凍得上牙打下牙,渾身打哆嗦,下河前喝的一點高梁酒早就失去了作用,一個個紛紛跳上岸來,不顧一切地往宿舍奔去,女同胞隨后也紛紛含淚撤退,一場割蘆葦大戰只能草草收場。<br> 在當時知識青年屬于再教育對象的年代,象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再教育”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確實鍛煉出不怕苦的精神,所以從農場上調到上海企業后,大多數人都成了企業內的好職工。有時我們也會用這些不可多得的壯舉對自己的小輩進行優良傳統教育,只可惜他們聽完后往往會說:你們那個年代......?!<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7/12/6</b></div></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連隊軼事之五 游泳</font></b></div><b><br> 最近上網較少,上網看看又見不少新鮮話題和精采的照片,見到鄉親們生氣勃勃,情趣盈然的場景,不由得回憶起連隊里更多的軼聞趣事來。<br> 三十幾年前我們踏上崇明島,開始了戰天斗地的艱苦生活,但必竟是一群剛出校門的熱血青年,艱苦的勞動之余仍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追求著生活的情趣。按當時的話來說,連隊生活是充滿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b></h1><h1><b> 記得剛建立連隊時,一群小伙子就利用業余時間把食堂門前的空地整成了一個小型足球場,用毛竹架起了球門架,用草繩編成了球網。收工后不少球迷就開始練起了足球,食堂的玻璃窗也因此多次遭殃,這事經常成為連隊大會上批評的話題,最后不得不移師到西邊棉花倉庫前重修球場。這支業余足球隊也曾沖出西北片,走向全農場,也小有名氣。當然連隊也組織過足球賽、乒乓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活動來豐富業余生活,但是真正長久不衰的體育活動是每年夏天的游泳活動。<br> 推化港水閘下的兩條河流交匯處是我們連隊得天獨厚的游泳場所,每到夏天連隊的男職工幾乎都會下水劃幾下,甚至有些女職工也忍不住在稍遠一點的水橋頭游一會。年輕膽大的更喜歡從水閘的橋上往下跳水,撲通撲通的聲響和喝采聲在河邊響起,更刺激的有人從十多米高的水閘頂上跳水,引來一陣驚呼聲。大家在水中有比屏氣的,有比速度的,也有比踩水的,夏日的黃昏推化港水閘下是連隊最熱鬧的地方。</b></h1> <h1><b> 有一次,為了響應“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的號召,連隊組織了一次游泳比賽,從水閘出發先向南游到糧庫,折返后向北游至老21隊橋下,再返回水閘終點,全程順水逆水共三、四公里。比賽以各排為單位出選手爭集體名次,也計個人的成績,賽事一宣佈全連熱情高漲,大家踴躍參加,連后勤部門也動員起來,準備好了點心、茶水,小商店也把香煙、餅干送到現場。(有的人游累了想吸支煙喝口水,有的人游餓了要添能量)民兵連長一聲令下,水閘旁幾十位游泳好手如下餃子一般紛紛跳下水去。往南游去是順水,大家在嘻笑中很快就游到了糧庫,然而往北游是逆水,大家就沒有那么輕松了,有的游不動了做了逃兵,也有人不做逃兵游在河邊踩著河底裝模作樣向前游的。岸上各排的啦啦隊沿著河岸一路跟著鼓勁,遞水遞煙送干糧,這時,集體榮譽精神油然而起,推化港邊此起彼伏的歡呼聲激發起每一個人的青春激情。<br> 時間過去了三十多年,每次回憶起連隊的歲月,心中總是會激起陣陣波瀾,青春的熱情似乎依然在萌動。每一次的重聚不管是新的、老的戰友、曾經相識的、或是未成相識的都會充滿激情,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的年代。歲月的流逝會使記憶淡漠,變得支離破碎,但是留下來的記憶是最美好的,我把這一片片另碎的記憶串起來,是想把它們編織成一個美麗的花環,獻給我們連隊所有的戰友們。同時也是拋磚引玉,會引來大家更多的美好的回憶。<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8-1-12</b></div></b><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攝于2008年的大雪天<b style=""><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連隊軼事之六 雪天</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 窗外紛紛揚揚下起了小雪,如同春天飛揚的柳絮,雪下到地上很快就化了。我站在窗前象孩子們的心情一樣,盼著雪越下越大,能見到樹上、街上、房頂上積起雪來,能見到一個銀色世界 ,因為在上海很少能見到白雪皚皚的雪景。望著窗外的飛雪,我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農場的下雪天。</b><br><b> 每年冬季也是在一月份左右,江風海風裹著雪花在崇明大地上鋪上一層銀裝,有的年頭雪很大很大,地里路上積了厚厚的雪。地里己經沒有什么農活可干了,連隊里一般就布置搓草繩,大家把稻草把帶回宿舍里邊搓草繩邊聊天。草繩是為來年開溝插秧準備的,盡管沒有硬指標,但排長還是要求每人每天要完成多少托(雙手撐開距離為一托),每天下班前每人都要把搓好的草繩送到各排的工具間。如果積雪天長了,連隊里正好可以安排時間組織政治學習,但很少有組織開大批判會的,因為四面透風的食堂大禮堂冷得坐不住。從每排宿舍到食堂都掃出一條小路來,天再冷雪再大,肚子餓不得,開水還要喝。前方戰士躲進屋里成后方,可后勤戰士為了全連的吃喝卻成了前方,食堂要拉米買菜,道路泥濘拖拉機走不了,只能套牛車。有一次我有幸和食堂采購員套牛車去糧庫拉米,這一年積雪近十天沒化,食堂的糧食己經告急,短短的一公里路我們整整走了幾個小時,牛車好幾次陷入泥溝內,我們幾個人又是拉牛又是推車,好不容易回到連隊,大家己經是氣喘吁吁,汗水濕透了內衣</b>。</h1> <p>圖:手扶拖拉機是唯一的機動近運輸工具,牛車則是主要的運輸工具。</p><h1> <b>連日的雪天把連隊的職工都封在了宿舍里,宿舍里沒有暖氣,很冷,空閑時大家都焐被窩,到開飯時就輪流值日到食堂買飯,有興致的點起了小洋風爐(用鐵皮自己制作的小煤油爐),煮著紅茶談天說地。有一次我們心血來潮想喝老白酒吃白切豬肝,這東西要跑到東平小飯店才能買到,為了推選跑腿的人,幾個人決定打牌決輸贏,輸者跑腿。我和熊肇基牌藝牌運不好,只得擔負在冰天雪地里跑腿的差使。 到東平的大路泥濘不堪走不得,只能踏積雪走小路,兩個人穿著長雨靴,提著塑料桶,迎風踏雪,頗有點林沖槍挑酒壺踏雪沽酒的風度。大地里白雪茫茫,不見人跡,當我們跨過結冰的溝渠時,不料踩破了薄冰,冰冷的水直灌長雨靴內,此時真正感到前有險路后無退路,兩人只得硬著頭皮堅持踏雪回到連隊。有了酒有了豬肝晚飯豐盛多了,暖暖的崇明老白酒下肚,大家早就忘了外面的冰天雪地,那天大家都喝到了八成醉。人說崇明老白酒后勁足,幾個人一覺睡到大天亮,醒來還覺得有三分暈呢。<br> 窗外小雪還在靜靜地下著,地上樹上屋頂上開始濕了,我還是想到了連隊,這場雪太小了,在農場寂靜的大地上留不下當年那樣厚厚的積雪,當然也不會發生當年冰天雪地中的故事。我真希望我們連隊里的故事就如這雪花一樣,在天空中飄揚,在大地上沉積,當它們化成雪水時,也能匯成不息的流水,永遠永遠地流淌在我們的心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8-1-22</b></div></b></h1> <p></p><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圓 夢</font></b></div><b> 一九六八年,第一批來自上海市區的高中畢業生來到崇明島推化港邊新建立的生產隊--新21隊,隨后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學校分配到這個地方。幾年后,一批又一批經受了艱苦鍛煉的農場職工從這個生產隊上調到上海企事業單位,分散在上海的四面八方。<br> 二00八年,四十年過去了,當年充滿青春活力的高中畢業生們都已經加入了退休隊伍。四十年前面對人生的道路有激情,有憧憬,也有一點迷蒙。四十年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坎坷,更有追求,每個布滿皺褶的臉上留下了歲月的磨痕。回首四十年,每一個從這塊土地上走出來的人都忘不了當年的艱苦磨煉,忘不了同甘共苦的老戰友,更忘不了這塊熟悉的土地和象征我們連隊的標志--推化港橋。</b></h1> <h1> <b>四十年后的今天,許多人在尋找著當年的戰友,熟悉的、面熟的,甚至于只聞其名的戰友,只要是一個連隊的,見面都十分親切。從二00六年第一次聚會開始,每一次老戰友的相會大家都有一個心愿,都想重回推化港畔,哪怕見到的是廢磚斷瓦,也了卻四十年的思念。重回農場連隊成了圓夢之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圖:在食堂的遺址上合影留念<b style="color: inherit;"> </b></h1><h1><b> 五月十二日我們二十幾位高中生登上了崇明島開始為期兩天的圓夢之旅,也作為到農場四十年的紀念活動。這次活動除了重返農場場部和新21隊外,還安排參觀在建的長江大江,游覽東灘濕地和前衛村。</b></h1><h1><b> 當坐車向農場駛去的時侯,每個人都十分激動和興奮,一路上歌聲不斷笑聲不斷,大家一起找到了當年青春的活力。更讓大家激動的是,老職工王叔陽夫婦和特地從南門港趕來的俞志虎在推化港邊迎接,切開了新鮮的西瓜招待老朋友。大家問長問短尋找著當年曾經熟悉的食堂、宿舍遺跡,回憶著當年共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也感嘆著四十年的世事變化。</b></h1><h1><b> 在回上海的路上大家紛紛談了此行的感想,互相勉勵,共敘友情,都感到不虛此行。馮永土在發言中表達了大家共同的感受:四十年前我們到過這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人生重要意義一段經歷,四十年來時時會回憶起這段生活,一直想再看看這塊土地,今天我們又來到了這里,圓了我們的夢。<br> 短暫的兩天圓夢之旅,給每一個參加的人帶來了歡樂和友情,大家深切地感到四十年前我們在一起同甘共苦,四十年后我們也將團結友愛,共同歡度夕陽之年。<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2008-5-17</b></div></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稻城县|
柞水县|
喜德县|
阿拉善左旗|
黄冈市|
鄂伦春自治旗|
垣曲县|
舞阳县|
嵩明县|
金平|
沙洋县|
麟游县|
北川|
乌拉特中旗|
资源县|
日喀则市|
松桃|
曲水县|
新竹市|
中卫市|
石景山区|
定襄县|
新绛县|
武强县|
土默特右旗|
芦溪县|
东台市|
江源县|
探索|
错那县|
云浮市|
威海市|
如皋市|
永清县|
湟源县|
河池市|
惠安县|
宣武区|
荔波县|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