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安徽馬鞍山,60-70年代有一個特殊的大院,這個大院相對獨立,有點知名,有點神秘,住在院里的人被外面的人羨慕著,這個大院就是馬鞍山人武部(馬鞍山市湖北路14號)。</p><p> 大院不大,家屬區有四排平房,一棟小二樓,一棟高干樓,三層的辦公樓是辦公區;院里有操場、倉庫、彈藥庫,有食堂、值班室;有間衛生所,曾經還有一個軍人服務社。</p><p> 院里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每屆同屆的孩子真不少,父輩們都在大院辦公樓里上班,有部長政委、有正副科長,還有參謀、干事..但是無論父親的職位高低,大院里的孩子們都是毫無顧忌的一起玩耍,互相串門,反而和外界的孩子接觸較少,有意思的是院里很多孩子小名是“小兵”、“小軍”,孩子對自己是軍人的后代頗感自豪!自豪感是因為每逢八.一節院里就有很多慶祝活動,食堂有加餐,電影放映隊可以給大院的人單獨放電影;因為人武部的孩子們可以玩到真槍(父親的槍都偷偷玩過),能參加實彈射擊;部隊的壓縮餅干是別的孩子嘗不到的美食;就連到八六醫院住院,都能回來跟小伙伴們吹上半天;還因為我們可以穿上父親領回來的軍裝;更因為我們的父親是一名光榮的軍人!</p><p> 那個年代參軍是許多年輕人向往的,部隊的孩子似乎認定自己也會和父輩一樣去當兵,確實后來大院里很多孩子如愿穿上了綠軍裝,甚至有的家庭全部子女都去當了兵,而小一點的弟弟妹妹們對已經當兵的哥哥姐姐很是羨慕,也盼著早點長大去當兵!</p><p> 人武部大院目前已經面目全非,但是我們憑記憶勾勒出當初的平面圖(1972年~1980年),以了卻思念之情!</p> <h3>永遠讓我們懷念的大院里的父輩們。</h3> <h3>他們的芳華</h3> <h3>會攝影的父輩,他的照片很藝術吧。</h3> <h3>每家父親都是那么英氣逼人。</h3> <h3>這些老照片把我們的記憶拉回到四十多年前。</h3> <h3>多么熟悉的面龐,如今我們依然能記得他們的名字。</h3> <h3>大院還有幾位任勞任怨的祖輩們。且看大院的孩子寫的回憶文章:</h3> <h1><b> <u>老“閨蜜”(袁承業)</u></b></h1><p><b><u> 那時大院里,家里有老人的并不多,我只記得有吳捷的奶奶、王丁的奶奶、羅明的奶奶和我奶奶四位老人,孩子們自然不知道奶奶們的姓氏,習慣地把她們分別稱為“吳奶奶”“王奶奶”“羅奶奶”“袁奶奶”。部隊是個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和她們的兒子一樣,四位奶奶也是來自天南地北,吳奶奶是廣東人,王奶奶好像是安徽人,羅奶奶是四川人,我奶奶是浙江人。兒孫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奶奶們在家里相互之間自然也會交流走動,地域的差異沒有造成她們之間的隔閡,相反,她們相處的非常融洽。這其中吳奶奶跟我奶奶的關系尤為密切,要是按照現在的說法稱作“閨蜜”一點也不過分。她倆忙完家務就會在一起,不是吳奶奶過來,就是我奶奶過去,兩個老人總有說不完的話。讓我至今都不得其解的是,吳奶奶一口廣東話,連我都聽不懂。而我奶奶一口的寧波話,一般人也是很難聽懂的。可是兩個老人之間交流起來卻毫無障礙。現在想來,她倆是心心相通啊。廣東奶奶、浙江奶奶要說燒菜當然是各有高招,不在話下,但要說做面食卻是一道不小的難題。她倆相互交流、不斷摸索,終于“攻關”成功,也讓我們吃上了自家做的饅頭。兩個奶奶常會給對方送些好吃的東西(甚至像人參之類的保健品),有些是自己不舍得吃,也要送給對方。這些東西在今天的人看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當時那樣的物質條件經濟條件下是相當不容易的。后來,我們兩家先后搬出了大院,但兩個奶奶的交往卻一直沒有中斷,都經常掛念著對方。我奶奶后期因為生病腿腳不便,無法出門,吳奶奶腿腳也不很方便,仍常來看望我奶奶。直到我奶奶離世前幾天吳奶奶還來過我家……當得知我奶奶去世的消息時,吳奶奶非常難過。人生能有這樣一段珍貴的友情是非常難得的。我想,正是部隊大院成就了兩個奶奶之間這樣一段珍貴的友情。人生能有這樣一段珍貴的友情是非常難得的。我想,正是部隊大院成就了兩個奶奶之間這樣一段珍貴的友情。</u></b>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3>在祖輩疼惜,父母關懷下,孩子們單純、天真、無邪。</h3> <h3>在軍旗下快樂成長。</h3><h3>可以一起挖防空洞</h3> <h3>一起躲貓貓</h3> <h3>一起翻圍墻</h3> <h3>有美食可以共同分享</h3> <h3>排著隊接受部隊的衛生員給接種疫苗。</h3> <h3>操場上有我們打籃球學自行車的身影</h3> <p>大人們在空地上種菜,調皮的孩子趁沒人的時候就去拔菜,目的就是搗亂。</p> <h3>這是一家兄弟四個,前左一是當時經常在馬鞍山人民大會堂演出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楊子榮的扮演者。</h3> <h3>許多孩子多才多藝,有會樂器,有會唱歌,也有喜歡繪畫、無線電...</h3> <h3>他在小學班級里演郭建光,從小就顯示出歌唱的才能。</h3> <h3>在小二樓走廊上的姊妹仨,其中有位游泳健將哦。</h3> <h3>大院里的同班。</h3> <h3>高干樓前的一對閨蜜。</h3> <h3>食堂里的乒乓球桌是大伙爭奪的陣地</h3> <h3>孩子們也經常吵吵嘴打打架。</h3> <p>孩子們平時穿得最多的就是父親領回來的軍裝,也不管合不合身,自我感覺美著呢。</p> <h3>狄師長(當時的市委書記)一家也在大院住過</h3> <p>當兵較早的姐姐們,令人羨慕的漂亮女兵。其他小女孩們會因而央求父親領一套小號的女軍裝穿上,同時也盼著自己早點長大,能穿上屬于自己的軍裝。</p> <h3>全家都是兵</h3> <h3>最早當兵離開大院的孩子,稚氣未脫就穿上了軍裝,像“潘冬子”吧,恰巧名字也有點吻合。</h3> <h3>大部分孩子都有當兵的歷史</h3> <h3>讓人羨慕的海軍,很多孩子喜歡海軍的海魂衫。</h3> <h3>那時候女兵受名額限制很稀少,但大院里有不少女孩子是當過兵的。</h3> <h3>大院里的學霸,當兵回來又上了大學。</h3> <h3>一個在打靶場有故事的孩子,也是在院里生活時間最長的孩子,大伙稱之為大院里的活字典,此乃家喻戶曉的劉老二。</h3> <p><br></p><h1><b style="color: rgb(1, 1, 1);"> <u>男孩與槍(作者:袁承業)</u></b></h1><p><b style="color: rgb(1, 1, 1);"><u> 男孩子都喜歡槍,部隊院里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但要說對槍支方面的見識,人武部的孩子比起一般部隊的孩子要廣得多。一般部隊孩子只能玩到部隊列裝的制式槍支,而人武部的孩子可以玩到民兵用的各種老式槍支。管軍械庫的助理叫高旺成,不少孩子沒事就喜歡跟在高助理屁股后面轉悠,我是其中一個。沒事常到倉庫給他幫幫忙,順便擺弄擺弄各種槍支。我玩過的槍,能說得上型號的就有79式、38式、53式步槍,50式、54式、斯登式沖鋒槍、美式卡賓槍,捷克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還有一些叫不上型號的各色槍支。</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我父親喜歡打獵,家里有一支雙管獵槍、一支氣槍,還借來過一支小口徑步槍。記得我上小學一年級時父親就帶我到公園后面干擾臺那(當時那兒人煙稀少),教我打小口徑。再大點,每次出去打獵,父親背著獵槍,我背著小口徑。打著打不著,我總要開上幾槍。</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那時候人武部的干部都配了54式手槍,父親平時把它鎖在抽屜里,但我還是找到了放鑰匙的地方。我們小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玩具,特別是到了寒暑假,大人都上班了,沒事的時候就會想著把手槍拿出來玩玩。畢竟那時我還太小,54式手槍掂在手里又沉又大,不先把機頭扳開,槍機都拉不開。有次我把槍全部拆卸分解了,但到了重新裝上時就遇到了“大麻煩”。槍里有根彈簧勁很大,憑我的手勁怎么也無法把彈簧塞進去。我只能雙手握著槍,對著桌子把彈簧硬往里頂,可彈簧稍微一偏,就會崩出來。一次又一次,怎么也裝不上,眼看老爸就要下班回來了,急得我一身汗,心蹦蹦地跳。仔細“研究”一番,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對著桌子往里頂,只是盡量保持垂直,慢慢用力往里推,又經幾次失敗,最終總算在老爸回來前把槍安裝完畢。快速擦拭干凈、放入槍套、鎖上抽屜、放好鑰匙,老爸就到家了。這時我的心跳早已恢復了正常,一副若無其事表情,有誰知道剛才的一幕是那么“驚心動魄”呢。</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73年暑假,市人武部與韶山學校合作,在我校四年級挑選了24名同學(男女各12名),組成“小民兵”射擊隊,我和齊軍、劉云蕓、秦莉莉(大院的孩子好像就我們四個)被榮幸地選上了。全隊配了4支小口徑、20支56式半自動,半自動發到我們手里時都是嶄新的新槍,當時的那個激動啊,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我至今都還記得我那支槍的尾號是02728。我們每天上午背著槍排著隊到公園里訓練,一路上都會引來許多羨慕的眼光,有的小孩會跟著隊伍邊走邊看,也有人懷疑我們背的是假槍(因為那時候有個笑話說“一人一支槍,是不可能的”),而我們只是報以不屑的微笑……院里更多的孩子沒能參加射擊隊,當然很不服氣。孩子們回家跟老爸一吵,老爸們覺得也有道理,開會研究一下,院里孩子立馬也組織了一個射擊隊,初中以上的自愿報名參加,每天下午訓練,兩個射擊隊互不影響。可劉云飛和田戰雷當時五年級,眼看著鬧了半天還是參加不了,別提有多窩火了。院里的射擊隊第一天集合,他倆也跑去了,站在隊列里死活不下來,就這樣總算加入了。</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經過一段時間的瞄靶訓練,就該第一次實彈練習了。大院的孩子雖然很多以前都打過氣槍、小口徑,但56式步槍實彈射擊都是頭一回,個個都是緊張而又興奮。當劉家二哥劉云京打完后,報靶員在靶紙找了半天也沒找著一個洞眼,最后發現全打在了靶標正下方的靶桿上,而且還都集中在一堆,把靶桿幾乎都要打斷了。回來的路上,打得好的自然是興高采烈,但劉云京也沒有一點氣餒的神情,同樣是有說有笑。他說:“我雖然沒打在靶上,但全部都打在了要害部位。不信你們看,那位置就是在命根子的地方。”這事,一時傳為趣談。聽說,后來他爸知道了這事,還把他訓了一頓。</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說到射擊隊,不能不說我們的教練。作訓科的羅參謀是射擊隊唯一的負責人兼教練員,羅參謀是50年代入伍的老參謀(可惜名字我想不起來了),四川人,個兒不高,很結實,軍事素質非常過硬,戰術動作相當規范。我曾看過他教廠里的人武干部練刺殺,他穿著護具、拿著木頭刺槍,別人都不是他對手。一次,我們射擊隊打完靶,他讓人在靶標后方放了三塊磚頭,他用跪姿無依托瞄準射擊,隨著“砰”、“砰”、“砰”三聲槍響,三塊紅磚全開了花。現在想來64年大練兵時,他一定是個訓練尖子。羅參謀后來轉業回了四川,我們再也沒見過。</u></b></p><p><br></p><p><br></p><p><br></p><p><br></p> <h3>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院里來來去去也有人員變動,孩子們在人武部生活的時間段大概是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武部后來改成了軍分區,父輩們也陸續調離、轉業、退休等,孩子們也各奔東西,大部分都失去了聯系。但是在馬鞍山人武部生活過的孩子們都會無數次的夢回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都會時常回憶那時候的點滴!</h3> <h3> 時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微信時代,大院的孩子們又找回了彼此,雖然有的遠在北京、深圳,甚至國外,但是手機屏幕卻把大家聚攏了在一起,聊起過去心情分外激動,感慨萬千!馬鞍山本地的孩子們先聚起來了,雖在同城,但大多也是一別幾十年沒見了,相聚的時候幾乎對不上號了,但是我們互相卻依稀看到了當初我們父母的模樣!</h3><h3> 可謂: 少小離別今歡聚</h3><h3> 音容已改笑談昔</h3><h3> 大院生活十幾載</h3><h3> 留待你我常回憶!</h3> <h3>2019年8月20日我們久別重逢!</h3> <h3>當初的同班同學</h3> <h3>孩子里的大哥哥。</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當初的小屁孩已變成我們父輩們的形象,看著倍加親切!</h3></font></h3> <h3>現在他(她)們退休后過著精致的生活,瑜伽、攝影、古琴…興趣愛好廣泛。</h3> <h3>當初最得寵的小公主,現在已經是一名干練的領導干部。</h3> <h3>狄師長的小女兒如今遠在國外</h3> <h3>從小多才多藝,如今在深圳過著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參加的合唱團屢獲國際大獎,經常帶著相機游歷國內外。</h3> <h3>現在的模樣就是當初他父親的樣子。</h3> <h3>正直清廉的公務員干部</h3> <h3>運動達人,羽毛球、游泳堅持不懈。</h3> <h3>在家里最得寵的老小,院里的調皮鬼,現在北京,無論在家庭和工作中都是撐起了一方天地。</h3> <h3>眾人公認的好公安,他的歌唱得很棒。</h3> <h3>非常專業的歌唱水平,文筆也值得夸贊。</h3> <h3>孩子們眼中的大姐姐。</h3> <h3>當初愛玩的瘋丫頭,現在依然愛四處游山玩水。</h3> <h3>醫學界的專家、教授</h3> <h3>從小一起玩的小不點,不僅是同學,還都分別參了軍,如今還恰巧在一個單位。</h3> <h3> 現在我們又聚在了“大院”里__微信群!我們要把斷了的友誼珍珠重新串聯起來,讓我們共同追憶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愿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余生。</span>以此來緬懷我們的父輩們!</h3> <h3>父輩的榮譽,我們引以為豪,今天的幸福讓我們更加懷念他們。</h3><h3><br></h3><h3>我們捧出他們的勛章,向他們致敬!</h3> <h3>解放華中南紀念章、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h3> <h3>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紅星功勛章,解放勛章...</h3> <p class="ql-block">大院里一個大哥居然提供了一張我老爸的任命書,許世友簽發。</p> <h3>我們默默地舉手敬禮!</h3> <h3> 在國慶70周年臨近的日子里,我們捧出他們的軍功章向父輩致敬!父輩們參與締造的這個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銘記他們出生入死的功績,我們部隊大院的孩子們懷念感恩他們對家與國的奉獻!</h3> <p>相聚時的部分花絮</p> <h3>專業水平</h3> <h3>那個年代人人都會唱的樣板戲</h3> <h3>聲情并茂</h3> <h3>來認識一下我們吧(大院一部分孩子)</h3> <h3>遠在北京的孩子通過視屏參加聚會。</h3> <h3> 在此特別感謝提供照片、視頻以及諸多建議的大院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感謝同院同班的袁承業提供的回憶文章!</h3> <p>請看后續</p><p>http://www.xsjgww.com/2khh9ddl?share_from=self&amp;user_id=1234545&amp;uuid=7e5eea676cb9b6e8d8a604d26fdaea6d</p><p>&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23454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b471dcdc0812b5ee91bc402904ebc53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巴南区|
长垣县|
芜湖县|
宁武县|
辉县市|
翁源县|
华坪县|
禄劝|
徐闻县|
罗江县|
吴堡县|
密云县|
泗洪县|
大理市|
格尔木市|
虎林市|
孟州市|
安陆市|
博白县|
涪陵区|
惠安县|
平潭县|
鞍山市|
黎城县|
永宁县|
祁东县|
红河县|
湄潭县|
毕节市|
汝阳县|
友谊县|
石河子市|
巩留县|
米林县|
新邵县|
多伦县|
吴忠市|
三明市|
泾源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