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雅馨</h3><h3>圖片:雅馨</h3> 導讀 <h3><font color="#191919">旅行若無文化支撐,只是耗費體力,那樣的游記就是流水賬。透過眼前的山川地理,花草樹木,回望千萬年前塵往事,那些閃耀千秋的人物、典故,一一浮現…</font><font color="#191919">…</font></h3><h3><font><font color="#1564fa" style="font-weight: bold;"><br>閱讀此文,望你感知到《高山》、《流水》,感知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為我來到了創造它們的師曠、荀子的故鄉——臨汾。</font></font><br></h3> 正文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月20日下午,在夏縣參觀完三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b><font color="#1564fa">結束運城段三日行程,沿著文明的足跡繼續北上,前往臨汾地區。</font></b>先參觀侯馬市晉國古都博物館,這是一座縣級專題博物館,集中展示公元前585~公元前376年,共209年間發生在以今日侯馬市為中心的都城文化,屬于晉國文化的一部分。</span></h3><h3><br></h3><h3>從侯馬坐動車到臨汾,1站路,20多分鐘到達。進入臨汾,雖已近黃昏,太陽仍很來勁,熱,但有種通透之感,不似運城那么悶。打車到酒店,僅8元,臨汾出租車6元起步,價格親民。<br><br><b><font color="#1564fa">7月21日,考察第5日,相關部門協調我們前去堯王廟、陶寺遺址、丁村遺址和臨汾博物館學習考察。</font></b><br></h3> <h3>一、堯王廟<br><br>堯王廟在臨汾市區,當地人簡稱堯廟,始建于晉代,后經唐、元、明、清歷代修建,不斷擴大。早上9點多來到堯廟,天氣已經很熱,映入眼前的堯廟建筑簇新、宏偉,厚重、淳樸、原汁原味的風韻卻缺失不少,這永遠是矛盾的,對于我來說,喜歡看真實的歷史遺存,而<font color="#1564fa"><b>堯廟適合更多游客,坐落在相對繁華的市區,也成了臨汾市的名片。</b></font><br><br>堯廟門前,一群群中小學生排隊等候參觀,年輕的老師們則都穿上了周制的古裝,大熱天想必夠悶,這應該是夏令營游學活動。歷史文化景點,游人一旦眾多,吵吵嚷嚷,就會影響其肅穆莊嚴,離開人群,匆匆前行。<br></h3> 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 甬道兩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遺址精品文物放大兩倍的模型,兩兩對稱。比如土鼓對面是石罄,是我國最早的樂器。生動展示了堯時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堯廟更具有歷史實證和文化內涵。<br><br>《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對面是《康衢謠》 “立我丞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均是我國最早的詩歌。<br> <h3>堯廟內最大的一座殿是堯殿,又稱廣運殿,殿前石階、石欄拱衛著堯井,是我國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堯帝所鑿,<font color="#1564fa"><b>從此人們倚井而居,井成了家鄉的象征,遠離家鄉才有了“背井離鄉”之說。</b></font><br><br>堯井兩邊有四棵古樹,據資料介紹,一株“柏抱楸”,每年仲春,四、五月間,蒼郁的柏枝叢中,盛開紫紅色楸花,蔚為壯觀。一株“柏抱槐”,春末夏初,柏樹叢中槐花盛開,芳香四溢。另兩株是鳴鹿柏和夜笑柏,都是幾百年的古樹,都有很多美麗的傳說,7月下旬,我看到的古柏卻是虬枝崢嶸,盤虬臥龍,但卻沒有一片綠葉,一朵小花。少了美麗妖嬈,多了滄桑神秘。<br></h3> <h3>二、陶寺遺址<br><br>此次來臨汾的主要目的是看襄汾縣境內的陶寺遺址和丁村遺址,離開臨汾市區往南,約一個小時進入襄汾縣。車輛在砂石黃土鄉間小道行駛,不久到陶寺遺址,守護遺址的文物專家張為東主任為我們講解,這又是一位文物戰線工作一輩子的老考古專家。<br><br>眼前的陶寺遺址,是從周圍大片農田中獨立出來的荒地,政府計劃建陶寺遺址公園,第一期投資1.63億,面積4500畝。這里很少有人前來,來的人多是領導、專家,多為張主任接待講解。</h3><h3><font color="#1564fa"><b><br></b></font></h3><h3><font color="#1564fa"><b>大熱天,烈日當空,張主任詳詳細細給我們講解陶寺遺址知識,充滿激情,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文學的灑脫飄逸,時不時背誦起《詩經》、《尚書》。</b></font></h3><h3><br></h3><h3>我仔細聽講,也全程錄音,回頭認真復習、消化。<br></h3> <h3>陶寺遺址1979年發現挖掘,考古證明,這是堯帝都城,因此是中華第一都,在這里發現了中華第一龍——盤龍紋盤,在這里發現了堯王的觀象臺,從此有了歷法,指導農業,農耕文明才能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因此,<font color="#1564fa"><b>稱陶寺遺址是中華之根,民族之魂并不為過。</b></font><br><br>陶寺遺址相當于現在的北京城,功能劃分比較齊全,有觀相區、倉儲區、王城、早期王陵墓葬區、手工業區、居民居住區,王城相當于紫禁城。張主任介紹,陶寺遺址總面積比平遙古城還要大,相當于四個紫禁城。<br></h3> <h3>40年來,陶寺遺址共發掘了1309座墓,有6座墓是王一級的墓,每一個王墓里有一個龍盤,一對陶鼓,一個石罄。相當于現在國家領導人逝世后覆蓋黨旗,送入八寶山一樣。為什么王墓里有龍盤?因為傳說堯帝是龍的傳人,慶都(堯帝的母親)“感赤龍而生帝”,所以他自稱是龍的傳人,因此中華民族是龍的后裔。<br><br>龍盤上黃色代表地,青色代表天,方口巨齒,是龍的形象,據考古學家推測,這是鱷魚和蛇變化而來的東西,蛇的信子是一個分叉,這個盤龍的信子像個稻穗,象征神龍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我們現在的國徽是一個道理,國徽上有稻穗和齒輪,象征農業和工業,是社會的基礎。<br></h3> 倉儲區的窖穴,面積一千多平米,每一個窖穴直徑達到5~10米,深度4~5米,相當于現在的國庫。發掘時發現有碳化的稻粒,下面有防潮的東西,最上面是草拌泥的棚子。張主任測算,大概每一個窖穴的體積能達到400立方,如果全部儲藏滿糧食的話,是400噸,80萬斤,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如果一畝地按100斤,要8000畝地的糧食才能藏滿一個窖穴。<br><br>發掘時還發現窖穴里面有碼放整齊的一排排的牛骨頭,說明咱們的祖先當時已經不滿足于吃獾、野兔等小動物,吃牛肉,窖穴相當于天然的冰箱,夏天東西可以保存,充分說明已經有最早的國家了。<br> <h3>堯王最大的貢獻是觀天象,發明歷法。《尚書》記載:帝相日月,精誠金石。在陶寺遺址發現了圭尺和觀象臺,<font color="#1564fa"><b>每年夏至、冬至等節氣,很多天文愛好者到此測算,竟與4000多年前堯帝觀測結果分毫不差,只能感嘆祖先的智慧與偉大!</b></font></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陶寺人將太陽稱為“堯王”,可見堯王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夏桀將自己比為太陽,將人民比作月亮。百姓們卻詛咒他:“時日曷喪,予及如偕亡!”意思是“如果能讓這個毒太陽滅亡,我這個月亮愿意同歸于盡!”表達了一種對暴君的仇恨心理。這便是成語“時日曷喪”的由來。</span></h3> 三、丁村遺址<br><br>中小學歷史課上知道,中國人的祖先有北京人、山頂洞人、藍田人、元謀人,其實還有丁村人。丁村遺址是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發現,挖掘出舊石器時代中期(相當于10萬年前)很多大型動物化石、石器工具和一個小孩部分頭骨。<br><br>北京人是直立行走的人,標志著從猿到人的形成,生活在70萬年至20萬年前。山頂洞人屬晚期智人,生活在一萬八千年前,那么中間這幾十萬年的時光里,人類是如何進化的呢?丁村遺址的發現,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br> <h3>丁村遺址因在臨汾市襄汾縣城南約5公里的丁村發掘而命名,這是一座舊石器中期遺址,距今10萬年。丁村遺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 color="#1564fa"><b>這里發現的人骨和牙齒化石,推翻了中國人的祖先是非洲人或白種人的論斷,10萬年前,在丁村這個地方有黃種人生活。</b></font></h3> <h3>走進丁村,隨處可見明、清時代的民居古院落,這些古院落以村中心的觀音堂為中心,分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房屋因建造年代的不同而風格迥異:<font color="#1564fa"><b>明代房屋的裝飾以彩繪為主,風格古拙穩重;清代房屋的裝飾以木雕為主,雕工精細,造型優美。丁村也是一座建筑藝術的露天博物館。</b></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丁村文化陳列室內,展示著從丁村遺址挖掘出來的珍貴文物,我驚嘆那些動物骨的巨大,講解員說,那時的空氣中氧含量遠比現在多,植物茂盛,貯存的養分多,動物就長得特別碩大,后來地質條件發生巨變,大型動物無法適應才滅絕,而本身那些處于劣勢的小型物種卻得以存活繁衍。</p> <h3>四、臨汾博物館<br><br>未到臨汾時,幾位運城的文物專家極力推薦臨汾市博物館,說展館大、漂亮,藏品多,文化鏈條完整。這兩年我也走訪了幾十個博物館,<font color="#1564fa"><b>頂著午后兩點多的烈日,來到臨汾博物館前,被其外觀震懾,一個地級市也有這么宏偉的博物館!</b></font><br><br>臨汾博物館新館2013年8月開工,2018年9月全面建成,臨汾博物館整體造型和室內布局充滿設計感,充分顯示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藏品”,博物館整體設計理念源于襄汾陶寺文化遺址的古觀象臺。</h3> <h3>“最早中國”是臨汾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它所陳列和展現的文化不局限于其地域性,而是能體現中華文明發展史中的精華。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臨汾博物館館藏包括以青銅器、陶瓷器、水陸畫、木版年畫為特色的共計14萬件珍貴文物。</h3> <h3>最喜歡位于博物館中央空處的<font color="#1564fa"><b>這座懸掛式雕塑,象征著人類進化的歷程、文明發展的軌跡,應該是臨汾這片土地上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前四位依次是丁村人、堯帝、晉文公、霍去病,</b></font>后三位不詳,但都應是臨汾歷史名人。</h3> <h3>參觀完臨汾博物館,其氣韻內涵需要我多多學習消化,細細回味求索。歷史是燈,一天天朝我們走來。臨汾這片土地,留給我們太多文化,成語假虞滅虢、退避三舍、數典忘祖、掩耳盜鈴等,用另一種方式述說著臨汾的歷史。</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結婚,雅稱“秦晉之好”,欣賞著《陽春》、《白雪》,便想起一代晉國樂師師曠,背誦“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便想起荀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1564fa"><b>因為,那是共鳴,那是魂;</b></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1564fa"><b>因為,那是旗幟,那是根……</b></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1564fa"><b><br></b></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1564fa"><b>(注:少量知識性資料參考網絡百科和博物館)</b></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宁海县|
宜黄县|
高碑店市|
黑山县|
阜南县|
大石桥市|
忻城县|
虹口区|
镇巴县|
宜黄县|
沙河市|
酒泉市|
郑州市|
海阳市|
利川市|
前郭尔|
石棉县|
原阳县|
弥渡县|
女性|
夏邑县|
保康县|
唐山市|
开原市|
贞丰县|
盘锦市|
顺平县|
松原市|
十堰市|
安多县|
汽车|
广德县|
祁门县|
新干县|
交口县|
兴隆县|
呼图壁县|
南城县|
繁昌县|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