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值得珍藏的記憶

馮敏

<p class="ql-block">&nbsp; 1979年(2.17-3.16)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距今已整整四十年了。當年,28天的戰爭,是極度的艱難困苦,激烈殘酷的撕殺搏斗。廣大指戰員英勇作戰,不惜流血犧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次作戰為跨境作戰,傷病員數量多,轉運困難,傷情的復雜和嚴重程度超過預期,很多人經戰場急救、早期治療后急待轉入后方醫院進行專科治療。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戰時條件限制,設備完善的醫院不便于靠近前線,大量傷病員亦不可能在戰場附近長時間停留接受治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更重要的是,前期參戰的各醫療單位已超負荷救治傷病員,他們竭盡全力日夜工作,仍全線告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時,抽調常年備戰、移動迅速的野戰醫院,迫在眉睫。我所在的南京軍區第695野戰醫院有幸名列其中!全院接令后即刻出發,千里奔馳,在指定位置迅速安營扎寨,接收和救治前方運抵的傷病員。</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雖然,較之作戰部隊,較之前線和邊境的醫療單位,我們是在后方,只見傷病員,未聞槍炮聲,沒有直面殘酷的戰場,沒有經歷血雨腥風,但,作為參戰部隊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醫療保障梯隊,我們也在戰斗,打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 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記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在中越兩國延綿500公里的邊界線上,萬炮齊發,對越自衛還擊戰正式開始。同一天的《人民日報》發表《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一文,宣布對越正式開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695野戰醫院是南京軍區戰備值班醫院,下設三個所,每個所是一個獨立的醫療單位,平時保持一個所機動,二個所收治病人,戰時則全院三個所整體出動。醫院曾多次承擔抗洪救災、千里拉練、防原訓練及“參試(核試驗)”任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聲令下,拉得出,開得動,沖得上”是我們的行動準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8年底,1979年初。</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醫院接到上級命令,要求立即收攏外出進修和在外幫助工作的所有醫務人員,全院隨時待命。當時中越邊境雖然摩擦不斷,部隊調動頻繁,但是否開戰,何時開戰,誰也說不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待命,就要在思想上行動上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準備去邊境去前方去戰場,所以必須按戰時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思想動員、人員調配、醫療物資器材藥品的準備、后勤保障等工作,還要妥善安排好家中的孩子和老人,確保命令下達,即刻出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野戰醫院的駐地一向遠離城市,成家未成家的都住在營區內,且醫院里有“三多”,女同志多,兩地分居獨自帶孩子的多,雙職工多。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舍小家,顧大家,軍人就要上戰場!哺乳期的母親毅然給孩子斷奶,雙職工把孩子托付給父母甚至托付給保姆,更多的直接把孩子送回老家,沒有絲毫的猶豫,沒有片刻的耽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記得那年春節是1月28日。1月27日是除夕,待命期間不放假,也不準假。從無錫101醫院抽調的業務骨干也已陸續到位。所有人員加班加點地工作,查漏補缺,登記造冊,打包裝箱……一絲不茍。同時,還設想和制訂了在戰傷救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業務探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正式打響!前方打得激烈,后方的我們焦急地等待著上級的命令。終于,命令下達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月21日,總參謀部、總后勤部電,為加強中越邊境作戰的傷員收治床位和專科技術力量,確定調第695野戰醫院并配屬顱腦、胸外手術隊各一個和第三軍醫大學75級應屆畢業學員50名……開設一所500張床位的專科醫院,負責收治廣西方向后送的部分需要專科治療的傷員,醫院到達后歸廣州軍區領導管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月22日,南京軍區司令部、后勤部電,確定第695野戰醫院并配屬111醫院胸外科手術隊和105醫院顱腦外科手術隊及三軍大50名應屆畢業生赴廣西參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月24日,全院開拔,從江蘇宜興乘車抵浙江長興火車站,裝卸車,踏上征途。醫院勤務連及營以上干部均配備了槍械和實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是我們第一次乘坐悶罐子車,車廂里空空蕩蕩,無座椅無遮檔。每個車廂都要擠上幾十個人,席地而坐。晚上睡覺,若所有人員一頭睡,肯定睡不開,于是我們就地雙向打開被褥,一律頭朝車皮,腳朝內,勉強擠了下來。車開了,人躺下來感覺腦袋就像枕在鐵軌上,車輪咣當咣當響,震得頭發暈,無法入睡。因為是增掛的車皮,所以火車走走停停,行進的速度比我們預想得要慢。有時也能看到別的軍列,也是一車廂一車廂的兵,往南邊去。我們都很著急,懷著當兵打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急切盼望早日抵達目的地,投入救護工作。</p> <p class="ql-block">  &nbsp;2月27日,晨5:35,列車停靠廣西境內。這里離中越邊境還有幾百公里。沒能繼續南下,遺憾!但,軍令如山,幾十輛卡車已一溜排開順序停在站臺上,我們按指令卸車、裝車,秩序井然,有條不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卡車一路行駛,來到了群山環繞的一處軍營。這里是廣州軍區某部隊駐地,部隊早已于三個月前開赴邊境,2月17日就參加了戰斗,營房都是空的,幾乎看不到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當時,仗已打了10天了,傷病員特別多,有統計資料說傷病員占到參戰人數的4.22%(實際占比肯定高于這個數字),又以頭頸部、胸腹部和多處傷為主,傷情比較復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院抵達指定位置后,全院上下團結一心,爭分奪秒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此時,派赴我院的胸外科手術隊、腦外科手術隊及第三軍醫大學應屆畢業學員醫療隊也抵達我院,為我院輸入了新鮮血液,增強了技術力量。我們原本帶了部分帳篷,有營房就用不上了。我們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在大通間營房里用白被單隔出病房、治療室;營區的高低床都是木質的,陳舊又笨重,若在平時,肯定是四五個人抬一張,可此時的我們干勁十足,兩人一組,搭上手就抬起走了。高低床下鋪統統用做病床,鋪上被褥,劃分病區,配備人員;另尋找營區內合適的房屋做手術室、供應室、化驗室、藥劑室等,各病區炊事班也支鍋立灶,采購和儲備糧食蔬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僅僅過了四十多個小時,3月2日清晨,第一批運送傷員的衛生軍列就抵達了。列車只能停站四十分鐘,分類哨(組)搶時間辦理交接和搬運傷員。傷員們有的頭上纏著繃帶,腦外傷急需手術;有的胳膊上打著夾板、手被吊拉在胸前;有的胸腹部受傷、腿部受傷,因感染而發燒,躺在擔架上……他們雖已經過戰場搶救和前方醫療所、師醫院早期救治,但軍裝上、繃帶上仍滲出大片血跡。為了搶時間,我們把重傷員擔架從車窗運送出來,背著、扶著尚能行走的傷員,先把他們安頓到車上,用棉被墊好蓋好,而后安全運送到醫院。分檢軍醫根據傷員傷情快速分類,安排手術和分病區收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隨著傷員源源不斷的到來,手術室的燈光就沒有熄滅過,手術一臺接著一臺,腦外科、胸外科、腹部外科、骨科等,醫生們通宵達旦地搶時間做手術,疲乏到極點,打個盹又上臺。麻醉醫生也是如此,都說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從某種意義上說,麻醉醫生陪伴手術病人的時間最長,而且他們還要考慮傷員因戰爭惡劣環境及傷痛導致心理、神經等方面的狀況,工作壓力很大。使命所在,責任所系,容不得半點懈怠。還有消毒供應室,手術量這么大,重復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都需要清潔消毒,還要按清單檢查核對包裝,滅菌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四十年前的條件遠不及今天,紗布繃帶是要重復使用的,當年二所組織人員每天到病區收集紗布繃帶,煮沸消毒,洗刷晾干,鋪平疊塊,再送供應室滅菌處理,其中還有好幾名三軍大學員。軍醫大學員,堂堂準大夫,雖說是輪崗,但離開臨床做這份工作,擱到現在,誰都想不通,但當年大家的想法就是這么簡單,叫干啥就干啥,干啥都是為了傷病員。藥房的工作量也很大,那時的大輸液都是自行配制的,輸液量大,藥劑師們三天三夜沒睡一個囫圇覺,經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甚至為保證大輸液的質量,竟然拿自己做試驗,每一批次的大輸液都是如此,無異常后再發放病區使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與此同時,各病區治療工作也有序展開。無論是觀察診治,打針輸液,換藥包扎,還是為傷病員喂飯喂水,洗漱和處理大小便等,大家都滿腔熱忱,一絲不茍地去做。一切想著傷病員,一切為了傷病員,是所有人的工作標準和自覺行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當時的傷病員大部分都很年輕,不少人只有十八九歲,他們大多被地雷和炮彈所傷。有一名苗族小戰士,背部被炮彈炸傷;另一名戰士臀部被地雷炸傷,整個臀部腫脹,他倆每天睡覺都只能趴在床上,換一次藥需幾十分鐘乃至一個多小時,疼痛難忍,但他們咬著牙一聲不吭。還有一名戰士全身被炸傷,除一處動了手術外,其他傷口雖然不深,但碎彈片卻遍布全身,呈點狀分布,每一處傷口若不仔細清創,就會腫脹發炎,給他換一次藥需要二個多小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所收治了一位年僅17歲頭皮外傷的小戰士,表情淡漠,不吃不喝,引起了醫生的高度警覺,立刻查神經病理反射,均為陽性,即判斷有外傷性遲發性顱內出血,請腦外科會診后馬上為他做了手術,由于診斷準確、快速,手術及時,挽救了這名17歲小戰士的生命。還有一位高位截癱的小戰士,他懵懵懂懂并不知道自己從此站不起來了,還憧憬著早日重返前線,醫護人員無不動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所收治的一名新兵給人印象很深,他的外貌至今我還記得,眼睛深邃、很凹,典型廣西人的模樣,但膚色并不像一般廣西人那么黝黑,他操著廣西口音說他當兵才三個月,上了戰場,還沒見到敵人在哪里,就被炸傷了,很不甘心,小伙子很樂觀。他是左臂開放性骨折,骨折部位皮膚破裂,骨折與外界相通。因戰場急救條件有限,清創處理不徹底,導致傷口感染,胳膊腫得發亮,后經骨科手術及術后治療,保住了他的左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當時很多傷員都是多處受傷,二所收治的一個副營長除腹部受傷外,左腿骨折伴貫通傷。腹部要做手術,骨折也要做手術,還要為貫通傷做清創等處理。三所收治了一位名叫孟凡軍的排長,也是多處受傷,送來時胸腹部貫通傷,胸腔感染,下頜粉粹性骨折,生命垂危,當時條件差,沒有B超,醫生只能靠聽診確定胸水位置,經醫護人員全力救治,精心護理,終于轉危為安。四十年后的今天,孟排長仍記得醫生護士的名字,還輾轉尋訪他們。2018年4月,他和妻女從山東臨沂專程來到南京,與當年三所的教導員、軍醫、護士長、護士們見面,大家握手、擁抱,場面熱烈而感人。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因年代久遠,加之695野戰醫院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撤銷,人員分散,資料難尋,無法一一列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超負荷拼命工作,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讓我們的戰士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的痛苦,降低傷殘率和傷死率,這是我們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亢奮,忙碌,十幾個小時不睡覺已成常態,沒有人叫苦,沒有人喊累,有的只是救死扶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月16日,我軍經過28天的連續作戰,重創越軍4個正規師10個團,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完成了預期目的后全部撤回中國境內。此時,我院的治療仍在繼續,一直持續了二個多月,據統計,全院先后收治傷病員473名,手術達350例,占到70%以上,一部分傷員治愈后重返部隊,大部分留治,在我們撤離前才轉送駐軍醫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月初,我們圓滿完成任務,奉命于5月2日鐵運歸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救死扶傷,履行職責,是我們的誓言!在和平年代能夠參戰,是我們的光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一段記憶值得珍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珍藏記憶,記憶永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由于當年條件有限,留下的照片很少,且幾乎沒有工作照,大部分是戰友們在撤離前三三兩兩的留影,謹附于后,以為紀念。</b></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一文。</p> <p class="ql-block">節錄自《南京軍區后勤部組織沿革史》一書第1064頁</p> <p class="ql-block">這是二所文書鄭期根保存的幾頁《要事日記》,其中記載道:</p><p class="ql-block">2月23日上午 : 全院進行了出發前的動員,宣布了行車時的注意事項。全體干部戰士都斗志昂揚,為隨時上前方救護,緊張地有條不紊地工作。</p><p class="ql-block">下午本所抽了十人幫助機關裝車。</p><p class="ql-block">2月24日 : 上午裝車,10:30午飯,11:40出發,13:30抵浙江長興火車站。裝車,搬運中,都能支持、幫助,沒有發生事故。行車安全。</p><p class="ql-block">2月25日 : 在行車途中。</p><p class="ql-block">2月26日 : 在行車途中。</p><p class="ql-block">2月27日 : 晨5:35抵達。下午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每個人不管自己的困和苦,都能積極地把工作做好,特別是有幾位女同志,身患有病,還堅持工作。</p><p class="ql-block">2月28日 : 上級命令我們在下午五時必須完成一切治療救治準備工作。全所人員積極努力,為了不讓一個傷員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失,搶時間,爭速度,保質量。特別是領導干部,在條件差、人員少、時間緊、場地分散的情況下,和全所人員一起,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出色完成任務。</p><p class="ql-block">3月1日 : 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查漏補缺,發現和解決問題,廢寢忘食地工作。</p><p class="ql-block">為了更好地救治傷員,今天本所調進了20名軍醫大學應屆畢業班學員。</p><p class="ql-block">3月2日 : 4:55分,本所接收了104名傷員。</p><p class="ql-block">3月11日 : 7:30分,本所接收了49名傷員。</p><p class="ql-block">3月25日 : 本所出院第一批傷員 7名。</p><p class="ql-block">4月4日 : 本所出院第二批傷員 31名。</p> <p class="ql-block">接收傷病員</p> <p>(上圖來自網絡)</p><p>為傷病員做手術</p> <h3>醫護人員在病房工作</h3><h3>護士張穎</h3> <h3>護士謝燦中</h3> <h3>護士長陳湘文與傷病員。</h3> <p class="ql-block">護士黃珍秀、許玉芬等醫護人員在病房前留影。</p> <h3>護士長陳湘文,護士胡兵、王進華、邵予鮮等醫護人員在病房前合影。</h3> <h3>護士長陳方谷、護士范建生等和傷愈即將歸隊的戰士合影留念。</h3> <p>護士長陳方谷,護士范建生和傷愈即將歸隊的戰士合影留念。</p> <h3>護士長陳方谷、護士王彩娟等和傷愈即將歸隊的戰士合影留念。</h3> <h3>1979年4月6日,中央慰問團來我院慰問。圖為政治處方順泉主任和三所曹岳德所長。</h3> <p>姬鵬飛副團長等在白紹青政委陪同下慰問全院醫護人員和傷病員。</p> <p>姬鵬飛副團長等在方順泉主任陪同下慰問全院醫護人員和傷病員。</p> <p>姬鵬飛副團長</p> <p class="ql-block">張印院長、白紹青政委、林金秋副院長、陳建華副院長、方順泉主任、周群所長、曹岳德所長、范仲余所長、周仁發教導員,及鄧澤洲、王煥忠、顧維新,徐根才、劉國民、蔣建民等和中央慰問團合影。</p> <p class="ql-block">105醫院宋致敬,何義忠,王海林,劉曙亞,呂勁峰,白燕,洪家榮組成的腦外科手術隊配屬于我院,出色完成救治任務。</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圖:白紹青政委、方順泉主任,鄧澤洲、王煥忠等。</span></h1><h1>【說明】</h1><h1><b><u>奇峰鎮軍營隱匿在群峰峻嶺間。完成了收治任務的我們,在撤離前留影。上圖及以下大部分照片就拍攝于奇峰鎮軍營內。</u></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喬玲、宋紹文、吳家英、王立邦、胡開樹。</p> <p class="ql-block">王小萍,張春貴,宋明德,盧伯安。</p> <p class="ql-block">錢斌、沈智蓮、許亞君、童宗義。</p> <p class="ql-block">徐根才、張旗、史有明、許瑞成、蔣強。</p> <p class="ql-block">唐夕興、張中書等。</p> <h3>李素珍、錢為軍。</h3> <h3>王月菊</h3> <p class="ql-block">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趙曉寧、馮敏。</p> <p class="ql-block">邵予鮮、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顧勝利</p> <p class="ql-block">許玉芬(攝于營區內羅盛教烈士墓。駐軍有著光榮的歷史,是羅盛教生前部隊)</p> <p class="ql-block">陳湘文、畢海萍、陳潤華。</p> <p class="ql-block">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蔣強、徐根才、許瑞成、史有明。</p> <h3>朱國華、吳柏秋。</h3> <h3>畢海萍、張素芳、許玉芬。</h3> <h3>侯曉慶、應學進、付金偉、鄭期根、鄭銀海。</h3> <h3>許瑞成、張旗、史有明、徐根才、蔣強。</h3> <h3>毛瑛、張蘇東。</h3> <h3>王永光</h3> <h3>陳方谷</h3> <h3>劉偉鳴、林慰。</h3> <h3>陳方谷(攝于廣西憑祥火車站)</h3> <h3>陳湘文、王小萍、陳潤華。(攝于廣西南寧火車站)</h3> <h3>徐根才、史有明、蔣強。(攝于廣西桂林火車站)</h3> <h3>王月菊(攝于廣西桂林火車站)</h3> <h3>王琳(攝于桂林火車站)</h3> <h3>陳方谷(鐵運歸建時攝于江西萍鄉火車站)</h3> <h3>鄭銀海、鄭期根、楊季興、芮忠良、黃正陽、陳志勇、付金偉、吳明祥、應學進、徐經仁。</h3> <h3>成旺之、蘇仕宣、王其成、蘇長安等。</h3> <h3>陳大福、金榮方、毛洪金、朱恒金、張遠土。</h3> <p class="ql-block">蘇國同(右)和傷員</p> <p class="ql-block">這是上文提到的三所救治的重傷員孟凡軍排長。</p> <h3>三十九年后,孟凡軍于2018年4月專程來到南京,與當年救治他的三所醫護人員相聚。</h3><h3>拼圖4 : 孟凡軍與當年三所護士長楊以成,護士謝燦中、胡兵合影。</h3> <h3>拼圖1 :孟凡軍與當年的主治軍醫蔣啟增合影。</h3><h3>拼圖2: 孟凡軍與當年的三所教導員戴廣德合影。</h3><h3>拼圖3: 孟凡軍與當年的三所護士長楊以成,護士劉秀娟、姜萍、房美玉合影。</h3> <h3>當年三所的戰士成旺之,在得知孟凡軍近況后,專程去山東臨沂看望孟凡軍。</h3> <h3>護士張素芳榮立三等功。</h3> <h3>醫務處統計員元宇紅嘉獎證書。</h3> <p>軍醫康錦紅的嘉獎證書</p> <h3>“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紀念章及慰問紀念品。</h3> <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當年的軍醫蘇國同重返奇峰鎮營區。</p><p class="ql-block">當年醫院駐扎過的老營房還剩有幾棟未及拆除,而病房所在地已變成了很大的練兵場和標準化營房。</p><p class="ql-block">蘇國同與“李向群連”戰士們合影。</p> <p class="ql-block">奇峰鎮營區</p> <p class="ql-block">通往當年病房的向群路</p> <p class="ql-block">塔山路</p> <p class="ql-block">當年一所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14-17日,為紀念對越自衛還擊四十周年,幾十位戰友相約回到了奇峰鎮,回到我們曾收治傷病員的營地。在我們中間,有當年的軍醫、護士長、護士,還有麻醉師、藥劑師……其中有2人在參戰時還榮立了三等功!有8人一直在部隊醫院從事醫務工作。</p><p class="ql-block">四十年滄桑巨變,記憶中一排排整齊的老平房早已拆除,2012年蘇國同重返營區時拍攝的幾棟老營房也拆除了,代之以現代化的樓房,現代化的軍營。尋尋覓覓,終于找到了一座未及拆除、廢棄許久的大禮堂,以及大禮堂旁的露天電影場。塵封的記憶被喚醒……</p><p class="ql-block">這個說,我帶輕傷員來看過電影!那個說,中央慰問團來時就在這里開的慰問大會!大家欣喜若狂,紛紛拍照留念。 </p><p class="ql-block">集體的,來一張,再來一張!哦,別忘了拉上橫幅!</p><p class="ql-block">有戰友帶了迷彩服,大家爭先恐后穿著照,敬個標準的軍禮!</p><p class="ql-block">不愧為老兵!</p><p class="ql-block">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大家全然不知,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定格于相機的鏡頭中……</p> <p class="ql-block">大禮堂</p> <p class="ql-block">大操場</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營區辦公樓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身著迷彩服的我們,</p><p class="ql-block">仿佛又回到了十七八!</p><p class="ql-block">李軍、張蘇東、王永光、陳方谷。</p> <p class="ql-block">錢為軍、張蘇東</p> <p>王永光、陳方谷</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軍營召開了座談會,當年的軍醫、護士長、護士、麻醉師和后勤保障人員踴躍發言,在他們的敘述中,一件件、一樁樁的往事被激活了,還原成動態的真實的影像,在我們的眼前顯現……</p><p class="ql-block">分類組的戰友們來了,在柳州車站,她們檢查傷情,迅速分類,貼上標志,轉運傷員……</p><p class="ql-block">桂林的學生來了,機關干部來了,居民來了,搶救傷員需要大量血漿,他們擼起袖子,爭先恐后獻血!</p><p class="ql-block">老爺爺老奶奶來了,帶上白糖,帶上雞蛋,還在每個雞蛋上寫上安慰鼓勵的小字。</p><p class="ql-block">補充藥品、器械的汽車來了,快快卸車!</p><p class="ql-block">病區里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重癥組日日夜夜護理傷員,心系傷員。</p><p class="ql-block">幾位護士長去了憑祥,與前方醫院同行交流,把他們的寶貴經驗記下來,帶回去。夜晚,不時有槍炮聲從邊境傳來。</p><p class="ql-block">手術室的燈光下,醫生護士在救治傷員……</p><p class="ql-block">炊事班在忙碌,隨時為傷員為醫護人員送上可口的飯菜,不分晝夜。</p><p class="ql-block">座談會結束了,一幕幕的影像遠去了,但,它們已深深地鐫刻在我們的心碑上!</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恰如白駒過隙,倏忽即逝!</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前的我們多么年輕!</p><p class="ql-block">年輕的我們擔負起救治500名傷病員的重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履行了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為自衛還擊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的我們,兩鬢染霜,容貌變了,</p><p class="ql-block"> 然,戰士的精神沒變,依舊一顆火熱的心!</p> <h3>張素芳</h3> <h3>范建生</h3> <h3>胡兵</h3> <h3>李素珍</h3> <h3>徐暉</h3> <h3>馮敏</h3> <h3>陳方谷</h3> <h3>王永光</h3> <h3>畢海萍</h3> <h3>李軍</h3> <h3>陳潤華</h3> <h3>許玉芬</h3> <h3>王月菊</h3> <h3>喬玲</h3> <h3>錢為軍</h3> <h3>闕塞嵐</h3> <h3>張蘇東</h3> <h3>毛瑛</h3> <h3>王琳</h3> <h3>宋紹文</h3> <p>  </p><p><br></p><p><br></p><p><br></p><p> </p><p><br></p><p> 歲月悠悠,</p><p> 光陰荏苒,</p><p> 四十年過去了,</p><p> 彈指一揮間!</p><p> 參戰, </p><p> 奉獻,</p><p> 無悔, </p><p> 無怨!</p><p><br></p><h1> <b>珍藏記憶,記憶永存。</b></h1><p><br></p><p> </p><p> </p><p><br></p><p>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福海县| 岳池县| 沾益县| 安塞县| 武强县| 安平县| 保靖县| 大同县| 望江县| 甘泉县| 英超| 崇左市| 常德市| 郸城县| 芮城县| 永善县| 留坝县| 柞水县| 密云县| 黄石市| 肥西县| 综艺| 海安县| 宁化县| 天镇县| 和硕县| 五大连池市| 阳西县| 博湖县| 汉寿县| 花莲市| 壶关县| 绥棱县| 古蔺县| 葵青区| 彭山县| 塔河县| 平江县| 禹城市| 寿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