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榆林城里前街(街:當地人發“該”音)靠近南城門的后水圪坨上巷,從我記事起就對榆陽河有印象。因為榆陽河靠近古城墻南城門,當地人都叫她南門河,很少有人叫正式名字。十七歲以后我離開家鄉去省城上學,后來又在那里工作,但幾乎每年都要回家鄉,親眼目睹了半個世紀以來榆陽河的變遷……</p> <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h3>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里的居民家里都沒有通上自來水,用水要到大街的水管上用桶接自來水擔回家倒入大瓷缸中,使用時拿銅馬勺舀到鍋里或盆里,加之院子里邊還未修下水道,因此在家里洗床單被罩等大件衣物很不方便。每年五月到十月這段時間,前街(城里鐘樓以南的地區)住戶大都在艷陽天拿著衣物到南門河去洗。我對南門河最早的記憶就是從跟隨母親到河邊洗衣裳開始……</h3><h3> 那時大街南門口現在出城的城豁口還沒有修好,進出城都走南門洞,就是現在的鎮遠門。出城后大人們通常順著大路走,而小孩子們則玩心不退,一出城門洞向左拐順著甕城邊的小路抄近道走到河邊。</h3> <h3></h3><h3> 洗衣服的地點通常選在玉硯橋東的河邊,河的南岸山頭上坐落著雄偉的凌霄塔,河的北岸一條東西向馬路通往金剛寺,也就是后來的榆佳公路,路的北邊就是從南門甕城至東南城角一大段外磚墻滑下的破舊老城墻。</h3> <h3> 南門河的河面只有十多米寬,河水多年沖刷自然形成了彎曲的河道。由于上游有大壩頭水庫蓄水,平常河水較小,深淺也就一尺左右。兩岸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見底,河邊錯落鑲嵌著大小不一、自然天成的青石塊。家庭主婦們各自選擇一塊石塊,拿出臟衣物泡在身邊的水中,然后打上肥皂或灑上自帶的堿面。此時石塊倒成了天然的搓衣板,只見主婦們雙手反復揉搓衣物,衣物上的污垢隨著肥皂水順著石塊流入河水中,很快就被流動的河水帶著流向下游。揉搓干凈后,主婦們雙手拎起衣物,在較深的河水中上下反復漂洗,當地話把這一過程叫投擺,直至衣物干凈,水流變清為止。</h3> <h3> 之后,主婦們拿出來時帶著的麻繩,喊來大一點的孩子幫著將繩子兩頭拴在兩棵樹上,將衣物擰干后晾在繩上。有時衣物過多,繩子搭滿后,將剩余衣物擺放在河邊干凈向陽的沙灘上。夏天正午的陽光下,半個小時左右,衣物即可曬干。來時是一包臟衣物,走時已是疊放整齊、散發著溫馨陽光味道的干凈衣物,這就是主婦們一個下午的戰績! <br></h3> <h3> 通常,女孩子們會幫著媽媽洗幾件小點的衣服,而十歲左右的男孩子們此時三五成群在河畔或水中光著上身,玩水嬉戲,騎馬打仗,不亦樂乎!有些三四歲的猴小子干脆光著小屁股,在水中跑來跑去,旁若無人。此時完成任務的媽媽們一邊收拾衣物,一邊大聲喊著自家孩子的名字,懂事的孩子很快結束嬉鬧,來到媽媽身邊。個別頑皮小子,有些跑遠聽不見,有些玩興正濃,充耳不聞媽媽的聲音。主婦們收拾好衣物,還要沿著河邊尋找自家的小子,拽著小胳膊,有時擰著耳朵,將他們帶離“戰場”。此時日已偏西,天近晌午,主婦們著急回家做下午飯,上了一天班的男主人,即將下班回家,不能任由孩子們瘋玩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h3> 大概在十歲左右,我跟著院子里幾位小哥哥去了一趟金剛寺國營磚廠(其中一位孫姓哥哥的爸爸在磚廠上班)。通往金剛寺的土石公路在南門河邊上,我們沿著公路逆河流方向一路上行。河水先是自東向西流,在離南門約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成一個直角拐向北方。在拐角處用青磚修筑了一座大壩(建壩年代不詳,可能是明嘉靖初年),壩后成了一個蓄水庫,這就是榆林著名的大壩頭,也是當地的一個天然游泳場。時值夏日正午,幾十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正在水庫里游泳,動作五花八門,各顯神通。</h3><h3></h3> <h3> 有幾個只會四腳撲騰狗刨式,滑稽可笑;還有幾個顯然是新手,把長褲褲口和褲腰扎住,浸濕后吹氣當救生圈,在庫尾淺水區撲騰;幾個膽子大、技術好的愣頭青在靠近大壩的深水區練跳水,大都不會翻騰動作,只能從岸邊的石臺子直著身子跳“冰棍”或做幾個搞怪動作,引來圍觀的小伙伴一陣陣喝彩。那時家長出于安全考慮,不讓孩子去水庫游泳,因此不會給孩子買專用的游泳褲,這些半大小子們只有幾個害羞的穿著土布大褲衩子,由于此處沒有女賓,其余大部分都一絲不掛赤條條在玩水……<br></h3> <p> 順著河邊拐彎向北百多米處有一座用青磚過碹砌成的磚石橋,因年代久遠已經破破爛爛,行人和車輛勉強可以通過(幾年后在這座橋的南邊新修了一座較大的石頭拱橋,一直沿用至今)。在老橋北邊百多米處,河道在高大的沙畔下拐向東邊。此處的河道處于南北兩山相夾寬有百多米的溝谷邊上,北邊是高達幾十米的沙畔,沙畔之上就是古城東邊一望無際的沙漠(后來這一帶成了東沙新城區);溝谷南邊是溝壑縱橫的黃土丘嶺地貌,此處河道恰好成了地理的自然分界線。沿著河向東偏北走大約兩公里,就到了金剛寺村(前兩年才看到,就在此處,建成了一座幾十米高的雙向四車道現代化大橋,橫跨北沙畔與南邊的土山,名叫金沙路大橋)。</p> <h3> 金剛寺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的小村莊,山上有土窯,平地有磚房,溝谷中的田地里莊稼茂盛,各種野花競相開放。雖然當年生活拮據,倒也是一片祥和景象,國營磚廠就在村子邊上。這里除了建于明代著名的金剛寺廟宇之外,還有一處現在被保護起來的院落——鄧寶珊故居。</h3> <p class="ql-block"> 鄧寶珊將軍是國民黨軍上將,抗戰時期率部住守榆林,黃河東岸侵占山西的日軍幾次派出飛機空襲轟炸榆林古城,因此將軍在這風景優美、依山面水之地修了一處莊園——桃林山莊,既作為自己辦公指揮的司令部,皆具防空安全功效。鄧將軍在北平和平解放時隨傅作義先生一同起義,解放后積極參政議政,成了新中國的建設者和共產黨的朋友。近年來將軍的故居得以保護開放,成了一處新的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聽說榆陽河的源頭在金剛寺東南的鐘家溝,直到今天我也未去過。鐘家溝離金剛寺有多遠,源頭是個什么樣子,有待今后進一步考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在榆陽河的中段有兩件寶物——凌霄塔和榆陽橋,堪稱榆林城南門外榆陽河邊的一對并蒂蓮。寶塔像一支巨筆,榆陽橋像巨型方硯,每當日出,塔影照橋頭,恰似筆蘸墨。這就是榆林有名的八景之一“南塔凌霄”。</p><p class="ql-block"> 凌霄塔(當地人叫樓相塔)又名文筆塔,位于榆陽河南岸五雷溝口的土山之上,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資料顯示,凌霄塔高43米,為樓閣式八角形磚塔,通體為空心結構,共13層。二層以上,每層有4個窗口。凌霄塔內原有磚階和木梯,游人可拾級上至頂層。因為年久失修,加之戰爭創傷,損毀嚴重。</p> <p class="ql-block"> 我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們一塊到凌霄塔玩耍,那時塔身上有許多戰爭年代留下的大小深淺不一的彈痕,門窗洞開,塔內四層以上木樓梯全部損壞丟失,磚砌的臺階嚴重磨損毀壞,到處是經年累積的塵土。我們只能順著破敗的磚臺階爬到四層,然后戰戰兢兢爬到窗口。這里是榆林古城的最高點,舉目北望,城里的街巷院落畦塊分隔,五樓(文昌閣還未新建)騎街的景象盡收眼底……</p> <h3> 2004年,榆林市出資34萬元,更換塔基條石,修補塔體彈坑,恢復檐角風鈴,重修塔內木梯,再建塔頂,新做海墁,使凌霄寶塔重現昔日巍巍雄姿(有關凌霄塔有許多傳說,后專文表述)……</h3> <p> 在凌霄塔西北側的榆陽河上橫跨一座青磚拱橋——榆陽橋,當地人稱為“玉硯橋”。榆陽橋北接鎮遠門(南城門),后來為了汽車進出城里大街方便,在南門西邊將城墻拆了一個豁口直對榆陽橋。橋南連接當地人所叫的南大道,是南出榆林古城通往綏德、延安和省城西安的唯一通道,當時叫咸榆公路,也就是后來的210國道,現在這條路叫上郡路,昔日的土石公路已經成為城南一條繁華的街道。</p><p> </p><p> </p> <p class="ql-block"> 資料顯示榆陽橋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橋身為3孔拱洞形磚石結構, 橋面青磚鋪筑,橋身長42米,橋面寬8.4米,高8.3米,東西兩側有一米高的磚砌墻欄。南橋頭原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御題“兩守孤城,千秋忠勇”石碑一通,今已不存。</p><p class="ql-block"> 古城西南角外,原有大片的農田,本地人稱之為園灘,為便于灌溉,明嘉靖初修城南渠時又在此橋東側增設渡槽,引水經橋西流,因此有“水上橋、橋上水”的美稱。</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城市發展使得古橋已不敷所需,遂于東側新建了鋼筋水泥大橋,二十世紀末又在西側修建了充滿現代化氣息的膚施大橋。此時榆陽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用,本來可以作為文物古跡保留下來,供后人參觀瞻仰,但不知什么原因前些年卻被完全拆除,連帶它承載的五百余年滄桑歷史不留一點痕跡,只留下無盡的遺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順著水流方向過了榆陽橋,在河的北邊到南城墻之間有一大片莊稼地,這就是上邊提到的園灘。智慧的先民們在榆陽河上游修建了大壩頭,將河水水位抬高,然后在河的南岸、凌霄塔山角下修了一條寬一米多被稱為夾壕子的水渠——城南渠,將河水經榆陽橋東側渡槽并通過公路下的磚石涵洞引到橋西邊河的北岸。涵洞長有七八米,夏天時節我們這些十歲左右的小男孩來這里耍水,膽子大的憋一口氣從路東順著洞子游到路西。</p> <p style="text-align: left;"> 這一水源的到來,使園灘的大片田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它與城西由榆溪河灌渠澆灌的西門灘大片農田共同構成了幾百年來榆林市民的蔬菜園和米糧倉!<br></h3> <h3> 園灘一年要種好多種糧食和蔬菜作物,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玉米(當地叫菽菽麥)和深秋的大白菜。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園灘玉米成熟的時節,田間蜂蝶起舞、蛙蟬鳴唱,肥沃的褐色土地上長滿了夏日的時令蔬菜和比成人還高的玉米稈。每個玉米稈上結著幾個長近一尺、吐著金絲的玉米棒子。</h3> <h3> 每到此時,我家的幾位城關農戶親戚會送來剛掰下的新玉米。那年月我們雖然吃煩了玉米面窩窩頭,但對剛煮熟的新玉米卻格外喜歡,鮮嫩的玉米顆粒吃到嘴里香甜可口,至今想起都回味無窮……</h3> <h3> 每年深秋季節,正是榆林城各家各戶淹酸菜的時間,也是榆陽河邊園灘最熱鬧的時候。整片地里全是葉綠幫白、一尺多高、碗口粗細的成熟大白菜,幾乎全城青壯年都來到菜地里,購買即將要吃半年的大白菜。菜地里人聲鼎沸,格外繁忙,有捏碼子談價格的,有揮刀收割白菜的,有過秤裝車的……</h3> <p> 人們將買好的白菜用架子車拉回家后,各家各戶就開始了焯(當地發徹音)菜、澇(洗)菜、捏菜、淹菜的工作。此時整個城市處于一種忙碌狀態,每家每戶都全家動員,男女老少各司其職。房頂的煙囪濃煙滾滾,院子里煮菜洗菜熱氣蒸騰,每家門前都是整齊碼放在干凈門板上控水的白菜刷子。</p> <h3> 傍晚時分,能干的家庭主婦們把煮得半熟、已洗凈控干的白菜刷子,一層菜、一層鹽?;ń罚R地按入近一米高的黑瓷大缸中。在那個食物短缺、生活貧窮的年代,幾乎每戶人家都要淹兩三缸酸菜,這就是一家人今冬明春的主要菜蔬……</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榆陽河北岸園灘這一片菜地逐漸分給了所屬城關生產隊的農戶,作為宅基地使用,幾年中慢慢建起了一片片磚混平房和兩三層簡易小樓。由于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建房者為了多占一點面積而盡量向外擴張,使得這一帶巷道狹窄,走向混亂,垃圾亂倒,污水橫流,走到里邊如入迷宮之中。因為此地地勢低凹,人口密集,藏污納垢,治安混亂,被當地人戲稱為“萬人坑”。</p> <p class="ql-block"> 新世紀伊始,當地政府看到在城市的南大門竟有這么一片混亂不堪的“貧民窟”,有礙古城的形象,于是將這一片土地全部征用,規劃了一個頗具現代氣息的文化廣場。</p><p class="ql-block"> 由于廣場東側是凌霄塔,南邊是榆陽河,故被命名為凌霄廣場,當地老百姓習慣叫南門廣場。廣場總占地面積34350平方米,內設有觀眾臺、中心景觀、水帶、無障礙坡道、綠地、路燈等,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是榆林市民休閑、娛樂、健身、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p> <h3> 廣場于2002年7月底開工建設,2003年10月1日對市民開放。每當傍晚,廣場上人頭攢動,鑼鼓喧天,有扭秧歌、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有噴泉邊嬉戲玩水的男孩女孩,也有在榆陽河邊相依漫步的年輕戀人……</h3> <h3> 本以為以凌霄塔命名的凌霄廣場,會像寶塔一樣一站幾百年,讓古城人民世世代代享用下去。然而事實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想象,2014年3月起,有關部門將廣場圍堵封閉,聲稱要實行全面改造提升。但時至今日,五年多過去了,廣場改造還未結束,圍墻還未拆除,白白剝奪了大家五年多的使用權,當地老百姓詬病這一改造工程成了榆林城最大的“爛尾工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 榆陽河從凌霄廣場邊上流過,來到了現在的膚施橋下,我小的時候此處既無膚施橋,更無膚施路。現在榆陽河南邊的這一段膚施路其實是榆林最早的老飛機場的跑道。早在1934年,為了軍事需要,在城外榆陽橋南600米處南大道西側修建了榆林第一個飛機場。</p><p> 據史料記載,1935年10月6日,愛國名將張學良、楊虎城乘飛機抵達榆林,當時飛機降落的地點就是正在建設的榆林機場,這是古城榆林首次降落飛機。1936年機場投入使用,設施簡陋,土質跑道僅長500米,寬50米,只能降落小型軍用飛機。1949年機場被山洪沖毀,1958年中國民航對機場進行大規模的整修,1959年6月1日,成立榆林航空站,同日,使用蘇制安2型飛機開辟了西安—延安—榆林航線,當時每周只有一個航班,每個航班僅乘坐12人。</p> <p> 上小學時,我一位同學的爸爸在航空站工作,同學們經常去他家玩,他家就住在機場旁邊的家屬院,我跟隨他走進機場跑道,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停泊的安2型飛機。</p><p> 1983年11月1日,因城市建設發展造成機場凈空不符合飛機起飛降落要求,榆林機場被迫停航。1986年在西沙航宇路旁建成了榆林第二座飛機場,從此老機場徹底關閉。</p> <p>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隨著當地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重化工項目的大力開發,榆林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快車道,一道古老的城墻已經無法阻擋城市高速度、大規模擴建的步伐。在東城墻外的東門沙和榆溪河以西的大片沙漠上,迅速崛起了兩座新的城區。緊接著城市的規劃建設者們把目光投向了榆陽河的南岸,1998年在正對著二街的河段上修建了這座頗具現代氣息的大橋——膚施橋,將城內的二街與河南邊已經閑置多年的老機場跑道連接起來,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古老的榆林城出現了一條與大都市相比都毫不遜色的摩登大街——膚施路!</p> <h3> 榆陽河穿過膚施大橋后,曲曲彎彎一路向南流去,在膚施路盡頭與富康路交會處的西邊匯入另一條母親河——榆溪河,完成了她作為一條獨立河流的使命。近年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精明的房地產開發商們打著河邊景觀房的幌子,在這一段榆陽河下游的兩岸開發了大片的商品房樓盤,使得原來一片荒涼的莊稼地變成了高樓林立的繁華市區,這也是母親河——榆陽河為古城人民做的最后一份貢獻!</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察哈|
保康县|
沈阳市|
岐山县|
资源县|
泰和县|
周至县|
抚远县|
余庆县|
井陉县|
太康县|
甘德县|
庆元县|
湘潭市|
延川县|
绥芬河市|
长宁县|
张家口市|
衡南县|
永仁县|
额尔古纳市|
青龙|
泰州市|
八宿县|
临泽县|
建瓯市|
山东省|
四会市|
拉萨市|
安塞县|
贵阳市|
册亨县|
平昌县|
博湖县|
达日县|
泸西县|
宁南县|
启东市|
泗阳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