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h3><h3><br></h3><h3> 書法從漢代開始就成了精英的藝術,書法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社會影響極大的藝術,跟中國文官體系成熟得很早有關。從秦代中央集權制建立以后,龐大的帝國是靠文字在管理。書法就是在漢字使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藝術。<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書道綿遠,翰墨情深</h5><h5><br></h5> <h3> 大約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時候,皇帝和一些士大夫就開始收藏書法了。在六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和陶弘景討論書法問題。在唐代,唐太宗跟虞世南討論書法。虞世南死了以后,魏征向太宗推薦褚遂良。到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喜愛書法。</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花春世界,云水小神仙</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中國的科舉制度也是跟文字書寫聯系在一起的。唐代吏部選官時考核的內容是“身言書判”,其中的“書”即是書法。清代以后,科舉考試基本上就是考字,特別是到了殿試這一級,已經基本不看文章了,主要看字。所以那些狀元、榜眼、探花的字都很好,如:劉墉、王文治、翁同龢等,他們的字都寫得很好,翁同龢更是晚清一大家。可以說,字不好,即使當了進士,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唐 · 祖詠《終南望余雪》</h5><h5><br></h5> <h3> 但是,在古代這么受尊崇、這么有影響的書法藝術,卻在近代衰落了,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歷史現象。<br></h3><div> 本文旨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借美篇這個平臺普及一點書法文化知識,幫助朋友們了解書法這一藝術門類。在這個電子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提醒朋友們不要淡忘了一些本該屬于我們的彌足珍貴的東西。</div><h3><br></h3>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風卷寒江浪濕天,斜吹亂雪忽平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碧琉璃上瓊花里,獨載詩人孟浩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宋 · 楊萬里《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過吉水小盤渡西歸三首其一 》</div></h5> <h3>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此所謂書法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br></h3><div>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div><div>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山開眼界,冰雪得精神</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b></font>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h5>無憂是寶,有慮傷身,靜思而讀,撫案而書,心中有浩蕩天宇,足下有萬水千山。</h5><h5><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于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華秋實</h5><h5><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b></font>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br>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常建《題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禪</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院》</span></div></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唐·張繼《楓橋夜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br></h3><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凌云之志<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后)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可字字連貫,游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br></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h5><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唐 · 孟浩然《春曉》</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并由此構成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br></h3><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明神采高于“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br></h3> 書法中神采的獲得,一方面依賴于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br><br> <h5>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云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h5><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h3><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道酬勤</h5><h5><br></h5> <h3>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后,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雨杏花江上客,秋風楊柳晚來詩</h5> <h3>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語言、時間)順序,想象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br>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王維《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館》</span></div></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征,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可將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于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h5><h3><br></h3> <h3>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淀,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于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復《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事不同,書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向。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觀遠</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3> 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并將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確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確的欣賞方法以后,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謂,“能觀千劍,而后能劍;能讀千賦,而后能賦”,說的正是這個意思。<br><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br>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唐·李白《獨坐</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敬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br></span></div></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書法作品“三原色”即黑白紅。黑墨、白紙、紅印構成了一副完整的書法作品。<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清代之前,由于造紙技術的局限,沒有出現完整的書法之作,清代中后期才有了完整的書法作品,因此清代之前多是碑刻,紙書的書家也多是隨手而書,故有許多涂抹之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是如此。</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學書者法古是必然,但也應有所甄別,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迷信古人,再大的書家也會有敗筆,盲目就會陷入東施效顰的囧境,寫出的字沒有美感,只能戴著古韻的冠冕而自欺欺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臨摹古帖,摹其形,很難摹其神采。神采是自己的,且與書者當時的環境、心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連王羲之都坦言:自己無法再寫出《蘭亭集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學書者,入帖的目的是出帖,只有出帖才能寫出自己的神采,才是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出古人之右,只摹仿很難產生超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拜泉县|
许昌市|
邹平县|
南岸区|
延吉市|
宜兰市|
宁化县|
许昌县|
新津县|
黑龙江省|
朔州市|
乐业县|
镇安县|
平度市|
云阳县|
和硕县|
开原市|
顺昌县|
南丰县|
正阳县|
湖南省|
西畴县|
华阴市|
高雄市|
咸阳市|
井研县|
蒙自县|
张家界市|
米易县|
遂川县|
勃利县|
辽中县|
马鞍山市|
江城|
耿马|
都兰县|
牟定县|
星子县|
科技|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