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下發(fā)《關(guān)于統(tǒng)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guī)定》,將全國各大戰(zhàn)略區(qū)部隊進(jìn)行統(tǒng)一整編,規(guī)定軍的番號排列數(shù)目為70個軍。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解放軍陸續(xù)完成了70個軍的組建工作。</b></h1><br><h1><b> 第一野戰(zhàn)軍:</b></h1><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1><b> 共有十二個軍,分別是:</b></h1><br><h1><b> 第1兵團(tuán)下轄的第1、2、7軍;</b></h1><br><h1><strong> 第2兵團(tuán)下轄的第3、4、6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22兵團(tuán)(1949年12月新疆起義部隊改編而成)下轄的第5、9軍;</strong></h1><br><h1><strong> 獨立第1、2、3軍;</strong></h1><br><h1><strong> 直接下轄第8軍。</strong></h1><br><h3></h3> <h1><strong> <strong>第二野戰(zhàn)軍:</strong></strong></h1><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1><strong> 共有十個軍,分別是:</strong></h1><br><h1><strong> 第3兵團(tuán)下轄的第10、11、12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4兵團(tuán)下轄的第13、14、15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5兵團(tuán)下轄的第16、17、18軍。</strong></h1><br><h1><strong> 直接下轄第19軍。</strong></h1><br><h3></h3> <h1><strong><strong> 第三野戰(zhàn)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共有十六個軍,分別是:</strong></h1><br><h1><strong> 第7兵團(tuán)下轄的第21、22、23、35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8兵團(tuán)下轄的第24、25、26、34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9兵團(tuán)下轄的第20、27、30、33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10兵團(tuán)下轄的第28、29、31、32軍。</strong></h1><br><h3></h3> <h1><strong> <strong>第四野戰(zhàn)軍:</strong></strong></h1><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1><strong> 共有十九個軍,分別是:</strong></h1><br><h1><strong> 第12兵團(tuán)下轄的第40、45、46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13兵團(tuán)下轄的第38、47、49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14兵團(tuán)下轄的第39、41、42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15兵團(tuán)下轄的第43、44、48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21兵團(tuán)(1949年11月陳明仁起義部隊改編而成)下轄的第52、53軍。</strong></h1><br><h1><strong> 直接下轄第50、51、54、55、58軍。</strong></h1><br><h1><strong> <strong>華北軍區(qū)野戰(zhàn)軍:</strong></strong></h1><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1><strong> 共有十三個軍,分別是:</strong></h1><br><h1><strong> 第18兵團(tuán)下轄的第60、61、62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19兵團(tuán)下轄的第63、64、65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20兵團(tuán)下轄的第66、67、68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23兵團(tuán)(1949年9月綏遠(yuǎn)起義部隊改編而成)下轄的第36、37軍。</strong></h1><br><h1><strong> 直接下轄第69、70軍。</strong></h1><br><h3><br><br></h3> <h1><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一、70個軍精簡整編裁減掃描</strong></strong></h1><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1><strong> 從新中國成立前夕到2003年,人民解放軍先后進(jìn)行了10次大裁軍,成建制裁減軍的建制大體分為四個階段:</strong></h1><br><h1><strong>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夕至1982年9月。這期間人民解放軍先后進(jìn)行了7次大裁軍,共撤銷和改編了38個軍,其中15個軍被撤銷,23個軍被改編成軍兵種部隊和經(jīng)濟建設(shè)部隊。此外,建國后,人民解放軍兵團(tuán)建制全部取消,各軍直接隸屬大軍區(qū)領(lǐng)導(dǎo)。被撤銷的15個軍分別是:第8、17、18、22、45、48、52、53、61、62、58、70和西北獨立軍第1、2、3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二階段:1985年百萬大裁軍,共撤銷了8個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三階段:1997年50萬大裁軍,撤銷了2個軍。</strong></h1><br><h1><strong> 第四階段:2003年20萬大裁軍,撤銷了4個軍。</strong></h1><br><h1><strong> 新中國成立后的10次大裁軍,人民解放軍陸軍共撤銷了29個軍。</strong></h1><br><h3></h3> <h1><b>二、70個軍轉(zhuǎn)隸為軍兵種掃描</b></h1><h1><b> 人民解放軍在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是單一的陸軍,陸軍又以步兵為主,海軍、空軍和其他軍兵種部隊基本上是空白。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56年,人民解放軍在中央軍委的領(lǐng)導(dǎo)下,共建立了10個軍兵種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b></h1><h1><b> 1949年11月11日,成立空軍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6個軍改編成空軍:第11、15、25、33、49、51軍。</b></h1><h1><b> 1950年4月14日,成立海軍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4個軍改編成海軍:第10、30、35、44軍。</b></h1><h1><b> 1950年5月1日,成立軍委通信部。</b></h1><h1><b> 1950年8月,成立炮兵司令部。3個軍的部隊改編為炮兵:第3、4、7軍。</b></h1><h1><b> 1950年9月,成立裝甲兵司令部。</b></h1><h1><b> 1950年11月8日,成立公安部隊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3個軍改成公安部隊:第29、33、34軍。</b></h1><h1><b> 1950年12月,成立防空軍司令部。</b></h1><h1><b> 1950年12月,成立工程兵司令部。</b></h1><h1><b> 1953年9月9日,成立鐵道兵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b></h1><h1><b> 1956年1月,成立防化學(xué)兵部。</b></h1><h1><b> 至此,人民解放軍陸軍的軍兵種已基本上得到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70個軍的大變革正是為滿足這些軍兵種發(fā)展的需要。</b></h1> <h1><b>三、70個軍支援經(jīng)濟建設(shè)掃描</b></h1><h1><b>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的工作重點轉(zhuǎn)向經(jīng)濟建設(shè),70個軍中有7個軍改編成農(nóng)建部隊、石油部隊和建筑工程部隊。分別是:第2、5、6、9、19、36、37軍。</b></h1><h1><b> 除了軍部撤銷外,解放軍還將大量成建制的作戰(zhàn)部隊集體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從事經(jīng)濟建設(shè)。</b></h1><h1><b> 1952年初,當(dāng)時的人民軍事委員會和政務(wù)院作出了部隊集體轉(zhuǎn)業(yè)的決定。這一年有4個整師、11個整團(tuán),共46.5萬余名官兵集體轉(zhuǎn)業(yè),變成鐵路、水利、建筑、林業(yè)和屯墾大軍。</b></h1><h1><b> 1954年8月,王震率解放軍第1、22兵團(tuán)集體轉(zhuǎn)業(yè),組建成為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tuán),屯墾戍邊,開發(fā)中國大西北。</b></h1><h1><b> 1958年3月,中國為開墾荒地,發(fā)展國營農(nóng)場,將5個預(yù)備師、2個預(yù)備醫(yī)院,共10萬官兵集體轉(zhuǎn)業(yè),開赴密山墾區(qū)和合江墾區(qū)。</b></h1><h1><b> 1960年2月,沈陽、南京、濟南3個軍區(qū)的3萬官兵集體轉(zhuǎn)業(yè),奔赴東北松遼平原,開發(fā)大慶油田。當(dāng)時,轉(zhuǎn)業(yè)官兵占油田職工總數(shù)的54%。</b></h1><h1><b> 1962年至1964年,國務(wù)院抽調(diào)13萬基層軍官轉(zhuǎn)業(yè)充實到商業(yè)、糧食、供銷合作社,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b></h1><h1><b> 1964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從部隊抽調(diào)5500多名軍官轉(zhuǎn)業(yè),到工交、財貿(mào)、農(nóng)林等部門工作。</b></h1><h1><b> 截至1965年,共有55萬多名軍官被政府安置到地方參加經(jīng)濟建設(shè)。</b></h1><h1><b> 十年“文革”期間,有41萬轉(zhuǎn)業(yè)軍官被錯誤地按士兵作復(fù)員安置。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糾正“文革”期間的錯誤,政府竭盡全力將復(fù)員安置的41萬軍官改為轉(zhuǎn)業(yè),恢復(fù)了地方干部身份。</b></h1><h1><b> 1981年,有8萬多名軍官轉(zhuǎn)業(yè),被充實到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shè)。</b></h1><h1><b> 在這之后,更大的安置任務(wù)接踵而來。1982年,國務(wù)院和中央軍委決定撤銷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51萬官兵集體轉(zhuǎn)業(yè)到鐵道部和原配屬的國家各部委。</b></h1><h1><b> 1982年以后,人民解放軍干部轉(zhuǎn)業(yè)走上正軌,每年大約有4萬名干部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再沒有出現(xiàn)過成建制的部隊集體轉(zhuǎn)業(yè)的情況。</b></h1> <h1><strong><strong> 四、70個軍保留部隊現(xiàn)狀掃描</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2003年,人民解放軍進(jìn)行第10次大裁軍,人民解放軍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陸軍的70個軍,在陸軍只保留了18個軍,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集團(tuán)軍。</strong></h1><br><h1><strong> 這18個軍中有當(dāng)年第一野戰(zhàn)軍中的1個軍;第二野戰(zhàn)軍中的4個軍;第三野戰(zhàn)軍中的4個軍;第四野戰(zhàn)軍中的8個軍;華北軍區(qū)野戰(zhàn)軍中的1個軍。18個集團(tuán)軍分布在沈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蘭州、成都7大軍區(qū),成為解放軍陸軍的機動作戰(zhàn)部隊。</strong></h1><br><h1><strong> 現(xiàn)役18個集團(tuán)軍,分別為:第1、12、13、14、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軍。</strong></h1><br><h1><strong> 陸軍中保留的18個軍發(fā)生了三大變化:</strong></h1><br><h1><strong> 第一個變化是從騾馬化發(fā)展成摩托化和機械化。1985年,人民解放軍開始進(jìn)行機械化集團(tuán)軍試點,目前全軍陸軍機械化部隊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半數(shù)。</strong></h1><br><h1><strong> 第二個變化是由步兵軍轉(zhuǎn)變?yōu)槎嘬姳N合成的集團(tuán)軍。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后,在提出人民解放軍裁軍百萬之前,就醞釀組建人民解放軍的集團(tuán)軍。1980年3月,他在軍委常委擴大會上指出:要根據(jù)軍隊裝備不斷改進(jìn)的情況,搞些合成軍、合成師,這樣便于合成訓(xùn)練,便于指揮員熟悉特種兵的指揮,把平時訓(xùn)練和戰(zhàn)時使用結(jié)合起來。這些問題都要當(dāng)作制度問題、體制問題作進(jìn)一步研究。接著,在一個未來作戰(zhàn)研討會上,鄧小平又指出:有的同志提出來,過去我們也設(shè)想過,比如一個軍,組成一個合成軍,有炮、有坦克、有導(dǎo)彈,炮包括防空的,實際上就是一個集團(tuán)軍。不久,鄧小平提出可以先搞一些軍作試驗。1983年,中央軍委根據(jù)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shè)指導(dǎo)思想戰(zhàn)略轉(zhuǎn)變”的指示,經(jīng)過反復(fù)論證,于1984年4月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的集團(tuán)軍。1985年百萬大裁軍后,人民解放軍以步兵為主體的陸軍軍全部改變成多兵種合成的集團(tuán)軍。在此之前,人民解放軍的步兵軍不包括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種,這些兵種都自成體系,戰(zhàn)時臨時配屬給步兵軍。目前人民解放軍陸軍的集團(tuán)軍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航空兵等諸多軍兵種,集團(tuán)軍編成內(nèi)的各軍兵種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作戰(zhàn)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原陸軍軍,步兵不再是老大哥,專業(yè)兵種的數(shù)量超過了步兵,炮兵的數(shù)量居第一,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strong></h1><br><h1><strong> 第三個變化是隸屬部隊的編制變化。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fā)《關(guān)于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guī)定》,命令各野戰(zhàn)軍所轄縱隊改稱軍,當(dāng)時軍的編制是軍、師、團(tuán)、營、連、排、班的編制;現(xiàn)在部分集團(tuán)軍改為軍、旅、營、連、排、班編制,作戰(zhàn)單元逐步小型化、合成化、模塊化。在陸軍軍的變革中,不僅步兵的數(shù)量大大減少,騎兵、司號兵等不適應(yīng)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兵種和專業(yè)被取消,偽裝部隊、特種偵察兵、氣象兵等新型兵種專業(yè)不斷產(chǎn)生。</strong></h1><br><h1><strong> 人民解放軍陸軍由70軍演變成18個集團(tuán)軍的最大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實現(xiàn)了人民解放軍由數(shù)量規(guī)模型向質(zhì)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歷史性轉(zhuǎn)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1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1949年2月改稱解放軍第1軍,轄第1(頭等主力師)、2(頭等主力師)、3師(賀炳炎任軍長,廖漢生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6月同第3軍合并為新的第1軍。2003年最終稱為第1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2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1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稱為第2軍,轄第4(頭等主力師)、5(主力師)、6師(王震任軍長兼政委)。1953年3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整編成南疆軍區(qū),所屬部隊大都整編成新疆農(nóng)業(yè)建設(shè)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3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3軍,轄第7(頭等主力師)、8、9(主力師)師(第一任軍長為許光達(dá),政委朱明)。1952年6月與第1軍合并,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西北軍區(qū)軍政干部學(xué)校,所屬部隊兩個師合編到第1軍,兩個師改編成炮兵和空軍。</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第4軍:</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4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4軍,轄第10、11(后起之秀)、12師(王世泰任首任軍長,張仲良任政委)。1952年9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中央軍委城防高射炮兵學(xué)校,所屬部隊改編成炮兵和鐵路公安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2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新疆民族軍。1950年1月10日在伊寧改編為第5軍,轄第13、14、15師(法鐵伊·伊凡諾維奇·列斯肯任軍長,頓星云任政委)。1954年10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新疆哈薩克自治區(qū)軍區(qū),后改編成伊犁軍區(qū),部隊改編為農(nóng)建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6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6軍,轄第16(主力師)、17(頭等主力師)、18師(羅元發(fā)任首任軍長,徐立清任政委)。1953年5月該軍番號撤銷,與西北軍區(qū)航空處合編成西北軍區(qū)空軍,所屬部隊改編成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tuán)的農(nóng)建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7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1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7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7軍,轄第19(主力師)、20、21師(彭紹輝是首任軍長,孫志遠(yuǎn)任代政委)。1951年10月5日該軍番號撤銷,軍部充實到第一高級步兵學(xué)校,部隊改編成炮兵和空軍。</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8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西北野戰(zhàn)軍第8縱隊。1949年3月改稱第8軍(姚任軍長、王長江任副軍長),轄第22、23、24師。1949年5月29日該軍番號撤銷,軍部與綏蒙軍區(qū)合并為綏遠(yuǎn)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9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第2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由新疆起義國民黨軍整編第42師在1949年12月29日改編而成,轄第25、26、27師(趙錫光任軍長,張仲瀚任政委)。1952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改編成新疆農(nóng)業(yè)建設(shè)兵團(tuán)第7、8、9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0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0軍,轄第28(主力師)、29(頭等主力師)、30師(杜義德任軍長,王維綱任政委)。1952年4月25該軍番號撤銷,軍部和一個師調(diào)歸海軍,其余部隊改編為裝甲兵和調(diào)歸華北軍區(qū)。</strong></h1><br><h3><strong></strong></h3> <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1軍:</strong></strong></strong><br></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1軍,轄第31(頭等主力師)、32(主力師)、33(主力師)師(曾紹山任軍長,鮑先志任政委)。1952年10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空軍第5軍,其182師改編為鐵道兵,32、33師分別調(diào)歸第16軍和第60軍。1969年以昆明軍區(qū)部隊重建第11軍,轄第31、32、33師。1985年再次被撤銷。</strong></h1><br><h3><strong></strong></h3> <h1><b> 第十二軍31師向上甘嶺地區(qū)開進(jìn)增援</b></h1><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2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晉冀魯豫軍區(qū)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2軍,轄第34(主力師)、35(頭等主力師)、36(頭等主力師)師(王近山任軍長兼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12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3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4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4縱隊所屬第10、13旅以及豫西軍區(qū)部分部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3軍,轄第37(頭等主力師)、38(主力師)、39師(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2003年最終稱為第13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4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4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4縱隊所屬的第11、22旅以及1948年在淮海戰(zhàn)役中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110師。1949年2月改編為第14軍,轄第40(頭等主力師)、41(主力師)、42師(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委)。2003年最終稱為第14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3><strong></strong></h3> <h1><b> </b><strong><strong><strong>第15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4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9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15軍,轄第43、44(主力師)、45(后起之秀)師(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61年3月改編成空降部隊第15軍。</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6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5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1縱隊和豫皖蘇軍區(qū)獨立旅。1949年2月改編為第16軍,轄第46(頭等主力師)、47(主力師)、48師(軍長尹先炳,王輝球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16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7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5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中原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1949年3月改編為第17軍,轄第49(主力師)、50、51師及1949年3月組建的補訓(xùn)師(王秉璋任軍長,趙健民任政委)。1952年3月17日撤銷,所屬三個師分別改編為興仁軍分區(qū)、鎮(zhèn)遠(yuǎn)軍分區(qū)和獨山軍分區(qū)。1968年8月26日武漢軍區(qū)部隊重建第17軍,轄第49、50、51師。1973年2月9日再次被撤銷。</strong></h1><br><h1><b>1951年18軍進(jìn)藏,西藏和平解放</b></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8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第5兵團(tuán)。</strong></h1><br><h1><b> 前身是晉冀魯豫軍區(qū)所屬豫皖蘇軍區(qū)部隊和中原野戰(zhàn)軍第1縱隊20旅。1949年2月改編為第18軍,轄第52(頭等主力師)、53、54師(軍長張國華,譚冠三任政委)。1952年3月17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稱為西藏軍區(qū)。</b></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19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二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b> 前身是中原軍區(qū)所屬的陜南軍區(qū)。1949年5月改編為第19軍,轄第55(主力師)、57師(劉金軒任軍長,張邦英任政委)。1952年7月1日該軍撤銷,改編成陜西軍區(qū),所屬第55師調(diào)歸西北軍區(qū),第57師改編成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其余部隊番號撤銷。1969年以蘭州軍區(qū)部隊重建第19軍,轄第55、56、57師。1985年再次被撤銷。</b></h1><br><h1><b> 第20軍:</b></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1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0軍,轄第58(頭等主力師)、59(主力師)、60(主力師)師(劉飛任軍長,陳時夫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0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第21軍:</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7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1軍,轄第61(頭等主力師)、62(主力師)、63(主力師)師(滕海清任軍長,康志強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1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22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7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2軍,轄第64、65(頭等主力師)、66(主力師)師(孫繼先任軍長,丁秋生任政委)。1958年2月該軍被撤銷,與其他部隊合編為守備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第23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7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4縱隊。1949年2月1日改稱第23軍,轄第67(主力師)、68(主力師)、69(頭等主力師)師(軍長陶勇,盧勝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改稱第23集團(tuán)軍。2003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24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稱為第24軍,轄第70(頭等主力師)、71(主力師)、72(主力師)師(王必成任軍長,廖海光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改稱第24集團(tuán)軍。2003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25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7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25軍,轄第73(主力師)、74(頭等主力師)、75師(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委)。1952年7月20日該軍番號撤銷,編為空軍,所屬部隊一個師調(diào)歸空軍,其余調(diào)歸第23、20軍和江蘇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26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8縱隊。1949年2月改稱為第26軍,轄第76(頭等主力師)、77(主力師)、78師(張仁初任軍長,王一平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6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3><strong></strong></h3> <h1><strong><strong> 第27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9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27軍,轄第79(頭等主力師)、80(頭等主力師)、81(主力師)師(聶鳳智任軍長,劉浩天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27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28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1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10縱隊。1949年2月改為第28軍,轄第82(頭等主力師)、83(主力師)、84師(朱紹清任軍長,陳美藻任政委)。1985年改稱第28集團(tuán)軍。1998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29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1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1949年2月改為第29軍。轄第85(主力師)、86、87師(胡炳云任軍長,張藩任政委)。1950年11月18日該軍番號被撤銷,被改編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所屬一個師調(diào)歸軍委空軍,其余調(diào)歸福建軍區(qū)。1969年以福州軍區(qū)部隊重建第29軍,轄第85、86、87師。1985年再次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0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12縱隊。1949年2月改為第30軍,轄第88、89(主力師)、90師(謝振華任軍長,李干輝任政委)。1950年1月16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海軍,所屬部隊分別調(diào)歸第20、26、27軍。</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1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1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13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31軍,轄第91(后起之秀)、92(主力師)、93(主力師)師(周志堅任軍長,陳華堂任政委)。2003年最終稱為第31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2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1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山東軍區(qū)所屬膠東軍區(qū)前線指揮部新編第5、6師。1949年2月改編為第32軍。轄第94、95、96師(譚希林任軍長,彭林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3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渤海縱隊和1948年在淮海戰(zhàn)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59軍。1949年2月改編為第33軍。轄第97、98、99師(張克俠任軍長,韓念龍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成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3個師改編成公安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4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由華東軍區(qū)所屬江淮軍區(qū)部分部隊和1948年在淮海戰(zhàn)役中起義的國民黨第77軍第132師合編而成。1949年2月改編為第34軍,轄第100、101、102師(首任軍長何基灃,趙啟民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軍機關(guān)一部組建華東軍區(qū)航空處,另一部和部分部隊改編為華東公安部隊。</strong></h1><br><h3><strong></strong></h3> <h1><strong><strong> 第35軍:</strong></strong><br></h1><br><h1><strong> 屬第三野戰(zhàn)軍第7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由魯中南縱隊和濟南戰(zhàn)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96軍合編而成。1949年2月改編為第35軍,轄第103、104、105師(軍長吳化文,何克希任政委)。1950年1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及軍屬炮兵團(tuán)改編成華東海軍,所屬三個師分別改編成紹興軍分區(qū)和杭州警備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6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2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國民黨軍第111軍。1949年12月改編為第36軍,轄第106、107、108師及暫編騎兵旅(劉萬春任軍長,康健民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2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建筑工程部隊,部分部隊歸兵團(tuán)直接領(lǐng)導(dǎo)。</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7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2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國民黨西北新編獨7師等部。1949年12月編為第37軍,轄第109、110、111師及暫編騎軍旅(張世珍任軍長,帥榮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52年2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建筑工程部隊,部分部隊歸兵團(tuán)直接領(lǐng)導(dǎo)。</strong></h1><br><h3><strong></strong></h3> <h1><strong><strong> 第38軍:</strong></strong><br></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1948年11月改稱第38軍,轄第112(頭等主力師)、113(頭等主力師)、114(主力師)、151師(軍長李天佑,政委梁必業(yè))。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38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39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4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2縱隊。1948年11月改稱第39軍,轄第115(頭等主力師)、116(頭等主力師)、117(主力師)、152師(軍長劉震,吳法憲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39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0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3縱隊。1948年11月編為第40軍。轄第118(頭等主力師)、119(頭等主力師)、120(主力師)、153師(軍長韓先楚,政委羅舜初)。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40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1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4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4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第41軍,轄第121(頭等主力師)、122(主力師)、123(頭等主力師)、154師(軍長吳克華,政委莫文驊)。2003年最終稱為第41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2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4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5縱隊。1948年11月1日改編為第42軍,轄第124(后起之秀)、125、126(主力師)、155師(萬毅任軍長,劉興元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42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3></h3> <h1><strong><strong> 第43軍:</strong></strong><br></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5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6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3軍,轄第127(頭等主力師)、128(頭等主力師)、129(主力師)、156師(洪學(xué)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委)。1961年8月該軍被撤銷。1968年9月重建第43軍,轄第127、128、220師。1985年10月再次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4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5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7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4軍,轄第130(頭等主力師)、131(主力師)、132(主力師)、157師(軍長鄧華,吳富善任政委)。1952年10月該軍番號撤銷,軍機關(guān)并入中南軍區(qū)海軍機關(guān),131師調(diào)歸海軍青島基地,其他兩個師分別調(diào)歸第54、43軍。</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5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8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5軍,轄第133(主力師)、134(主力師)、135(后起之秀)、158師(軍長黃永勝,政委邱會作)。1952年10月該軍番號撤銷,與第44軍合編為第54軍。</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6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2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9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6軍,轄第136(主力師)、137(主力師)、138(主力師)、159師(軍長詹才芳,李中權(quán)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7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10縱隊。1948年11月1日改編為第47軍。轄第139(頭等主力師)、140(主力師)、141(主力師)、160師(梁興初任首任軍長,周赤萍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47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8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5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8軍,轄第142(主力師)、143、144、161師(賀晉年任軍長,陳仁麒任政委)。1952年3月15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第21兵團(tuán)兵團(tuán)部,所屬部隊改編成公安部隊和工程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49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13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東北軍區(qū)第12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49軍,轄第145(后起之秀)、146、147、162師(鐘偉任軍長,袁升平任政委)。1952年1月8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為空3軍軍部,所屬部隊改編為公安部隊和轉(zhuǎn)隸其他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0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由原國民黨軍第60軍起義后改編。1949年1月2日改編為第50軍,轄第148、149、150、167師(曾澤生任軍長,徐文烈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10月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1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由武漢以南賀勝橋、金口起義國民黨軍第19兵團(tuán)改編。1949年7月改編為第51軍,轄第211、212師(張珍任軍長,楊春圃任政委)。1950年9月24日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中南軍區(qū)空軍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qū)合并。</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2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21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由在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tuán)一部改編而成。1949年11月改編為第52軍,轄第214、215、216師(王勁修兼任軍長,楊樹根任政委)。1951年9月2日該軍軍部和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第21兵團(tuán)直轄。</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3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第21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由在長沙起義的國民黨保安部隊為基礎(chǔ)改編而成。1949年11月改編為第53軍,轄第217、218、219師(彭杰如任軍長,王振乾任政委)。1951年9月該軍軍部撤銷,所屬部隊歸第21兵團(tuán)直轄。</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4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由原第45軍和原第44軍各一部合編組成。1952年10月改編為第54軍。轄第130、134、135師(丁盛任軍長,謝明擔(dān)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54集團(tuán)軍,屬甲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5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第48軍軍部及144師和第49軍145師、第21兵團(tuán)215、219師等部。1952年10月改編為第55軍,轄第144、215、219師(陳明仁任軍長,王振乾任政委)。1985年10月31日該軍番號被撤銷。</strong></h1><h1><br></h1><h1><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未使用番號</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56 第57軍 58軍 第59軍</strong></strong></h1><br><h1><b> 屬第四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b></h1><br><h1><strong> 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10縱隊及其改編的桐柏軍區(qū)。1949年2月改編為第58軍,轄第172、173、174師(孔慶德任軍長,方正平任政委)。1949年9月該軍番號撤銷,軍部機關(guān)與河南軍區(qū)機關(guān)合并,所屬部隊調(diào)歸河南軍區(qū)和湖北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第60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1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8縱隊。1949年2月1日改編為第60軍,轄第178、179(頭等主力師)、180師(王新亭任軍長兼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番號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1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1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13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1軍,轄第181(頭等主力師)、182、183師(韋杰任軍長,徐子榮任政委)。1952年7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diào)歸第60軍和川北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2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18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1949年2月1日改編為第62軍,轄第184(主力師)、185、186師(劉忠任軍長,袁子欽任政委)。1952年7月該軍番號撤銷,改編成西康軍區(qū),所屬部隊改編成公安部隊和西南軍區(qū)部隊。</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3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1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3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3軍,轄第187(主力師)、188(頭等主力師)、189(頭等主力師)師(鄭維山任軍長,王宗槐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4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1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4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4軍,轄第190(頭等主力師)、191(頭等主力師)、192(主力師)師(曾思玉任軍長,王昭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98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 第65軍:</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19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8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5軍,轄第193(頭等主力師)、194(主力師)、195師(邱蔚任軍長,王道邦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2003年最終稱為第65集團(tuán)軍,屬乙類。</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6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2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1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6軍,轄第196(主力師)、197(主力師)、198(后起之秀)師及獨立第55師(軍長肖新槐,王紫峰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7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2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2縱隊,1949年2月改稱第67軍,轄第199(頭等主力師)、200(主力師)、201師及獨立第53師(韓偉任軍長,曠伏兆任政委)。1998年該軍被撤銷。</strong></h1><h1><strong><strong><br></strong></strong></h1><h1><strong><strong> 第68軍:</strong></strong><br></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第20兵團(tuán)。</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6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8軍,轄第202、203(后起之秀)、204(主力師)師及獨立第25師(文年生任軍長,向仲華任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1985年該軍番號被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69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7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69軍,轄第205、206、207師(周彪任副軍長,漆遠(yuǎn)渥任副政委)。1949年5月該軍的番號撤銷。</strong></h1><br><h1><strong><strong> 第70軍:</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華北軍區(qū)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14縱隊。1949年2月改編為第70軍,轄第209、210師(政委甘渭漢,石志本任副軍長)。1949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diào)歸第67軍和華北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 西北軍區(qū)獨立第1軍:</strong></strong></strong></h1><br><h3></h3><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br><h1><strong> 由甘肅岷縣起義的國民黨軍甘肅省保安部隊一部和國民黨軍第120軍一部在1949年9月改編而成(周祥初任軍長,張希英任參謀長)。1949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縮編為獨立1師,所屬部隊調(diào)歸第62軍指揮。</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西北軍區(qū)獨立第2軍:</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由寧夏中衛(wèi)地區(qū)起義的國民黨第81軍在1949年12月改編而成(馬靖任首任軍長,甄華任政委)。1950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調(diào)歸寧夏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西北軍區(qū)獨立第3軍:</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1><br><h1><strong> 屬第一野戰(zhàn)軍直接下轄。</strong></h1><br><h1><strong> 由甘肅武都地區(qū)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19軍在1949年12月改編而成(蔣漢誠任軍長,黃忠學(xué)任政委)。1950年9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編入西北軍區(qū)所屬部隊。</strong></h1><br><h1><strong> <strong>補充:</strong></strong></h1><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br><h1><strong> 番號沿用(師):1-55、57-167、172-174、178-207、209-212、214-220。</strong></h1><br><h1><strong> 56師:1969年組建第19軍時新建番號。</strong></h1><br><h1><strong> 168師:1949年5月由華北野戰(zhàn)軍熱河軍區(qū)第20軍分區(qū)組建168師,屬遼西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 169師:1949年5月組建,屬遼東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 170師:1949年4月組建,屬遼西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 171師:1949年4月組建,屬遼東軍區(qū)。</strong></h1><br><h1><strong> 175師 176師 177師 213師,此番號未使用。</strong></h1><br><h1><strong> 208師:1949年5月,由第四野戰(zhàn)軍165師改為平津衛(wèi)戍司令部獨立步兵208師。</strong></h1><h3><br></h3><h3></h3> <h1><b><u style=""><font color="#010101">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略)</font></u></b></h1><h1><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b></h1><h1><b>五大戰(zhàn)區(qū)(東、西、南、北、中)</b></h1><h3></h3><h1><b>“七部戰(zhàn)軍”共接力,</b></h1><h1><b>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b></h1><h1><b><u>中國人民 解放軍陸軍</u></b></h1><h1><b>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b></h1><h1><b>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b></h1><h1><b>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b></h1><h1><b>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支援部隊</b></h1><h1><b>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b></h1><h3><b><br></b></h3><h1><b>精減.....保留最終現(xiàn)又起重編部隊</b></h1><h1><b>番號:71一83 陸軍12個部隊</b></h1><h3><b><br></b></h3> <h1><b>閱文:致敬啟路歷史,整理改編制作。</b></h1><h1><b>觀者使其然,知軍改革的步伐,記錄走過的足跡,軍改的路上永遠(yuǎn)闊步前行!</b></h1> <h1><b><font color="#010101">該篇加精樂前行</fon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丹阳市|
杭州市|
绵阳市|
得荣县|
靖边县|
新干县|
武邑县|
天水市|
云南省|
定西市|
抚顺县|
苍山县|
仁怀市|
安达市|
寿宁县|
许昌市|
陆川县|
独山县|
阳东县|
周至县|
英吉沙县|
鄂托克旗|
宝清县|
乐平市|
普格县|
内乡县|
湖南省|
贺州市|
揭西县|
武隆县|
荔浦县|
海门市|
天长市|
木兰县|
东海县|
石泉县|
南乐县|
津南区|
阜康市|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