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武安市石洞鄉青煙寺村北,有座山叫法華山,山腰有法華洞,并列三窟,坐北面南。中為主洞,洞口外新修了仿古式門樓。</h3> <h3>筆者曾于2008年首次游覽此洞,當時沒人看管,游人極少,大門前有“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通往山腰的是很陡的一溜石階,兩旁的馬棘蓬遮天蔽日,鳥雀盤旋,空氣清新,猶如世外桃源。<br></h3> <h3>期間,2013年,再次登上法華山,廟宇石窟都有維修,而且有一位法師常住于此,對法華洞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院內一個八愣形石柱,依然挺立。我對這位法師說道,這石柱有兩個,5年前我發現被丟棄在石堰下,旁邊是采礦洞,數百年的文物被采礦者用風鉆在上面打了好幾個圓孔,我當時寫過文章,發表在2009年4月24日《武安民生報》,呼吁這件事,希望能將此石柱恢復原位,保護起來。這位釋常眾法師聽后非常吃驚,就立即聯系青煙寺村主任,告知此事,法師還加了我的qq,表示一定辦好此事,并表示感謝。</h3> <h3>2019年夏,我和文友一起,再此光臨法華洞,其面貌已發生很大改變。上山石階被整改,變成更加陡峭的城樓階梯式,大小車輛均無法上山,杜絕非法者盜竊文物。大堰下一座如來佛祖仿銅塑像,金光閃閃,高大的石墻顯得高高在上,使寺院更加巍峨莊嚴。</h3> <h3>一進院門,坐北朝南,兩根石柱迎門而立,使我喜出望外,這根數百年的寺院附屬物終于回到它應該站立的位置。使另一根石柱,從此不再感到寂寞和孤獨。左側遭損壞的石柱就是被重新安放于此的。</h3> <h3>圖中這個有損壞的石柱,就是被丟棄在堰下,被采礦者慘遭破壞的雕有精美羅漢造像的八愣柱,上面被鉆的圓孔清晰可見。</h3> <h3>八愣柱,八角八邊形,上端稍細,成錐形,上有豁口,可能原有其它構件。高1.95米,石柱中部雕神龕5個,內均雕刻有菩薩羅漢像,或盤腿或端坐在蓮臺之上,姿態各異。其中完好的石柱底部有“萬歷四十七年三月初三功”的題記。</h3> <h3>院內西側為重建的泰山圣母廟,紅柱黃瓦,金碧輝煌。廟前有明代清代和現代重修碑數通,左側有一石雕大象,頭部毀損,用水泥復原。廟前原有一較大的石雕龍鳳供桌,不知何年被盜。現新制一石雕香爐,端放在正中。右側圓首石碑為明代重修玄帝廟碑記,左側龍頭大碑為清代重修圣母廟碑記,上有王可大母親還愿修廟的記載。</h3> <h3>此碑為明代萬歷六年新建玄帝廟碑記。圓首,龜形碑座,但不知去向。碑首有篆體“新建玄帝廟碑記”,碑文楷書,記載了法華洞和石窟造像的年代為“添修興造石堂之室,于太平興國七年七月十九日,后造羅漢伍佰并及觀音定光大悲,并就至雍熙三年二月二日……”首款為“山西遼陽郡林下道人崔子南松鎮遠撰書篆刻”之句。現該碑保存完好。</h3> <h3>寺內原來的常眾法師回五臺山進修,現有一僧尼看管寺院,她陪同我們游覽全院,并向我了解有關法華洞的一些情況。這是她和我共同辨讀碑文。</h3> <h3>位于院內南側的龍頭大碑,是清代康熙二十八年重修泰山圣母廟碑記,碑身有損壞,后補修。碑文記載王可大母親為求子來此進香,后懷孕生下王可大。王可大做官后,斥資重修廟宇,使該廟名聲大震。碑文記載當時盛況:“武安環邑皆山,而西北為最高,山大麓美,不勝覽之……翠柏蒼松,日近云低,泉甘土肥,……拾級而上,泰山圣母殿一、玄天上帝殿一、以及藥王皮場東西兩遮,南北二洞高低相錯,…然凡周圍百余里,或禱雨或求嗣或為眼疾而祈祝,如市繩不絕……每年三月初三日,老者扶杖,幼者提攜,延山遍野,聲振天地……”</h3> <h3>此碑為近年重修青煙寺泰山圣母殿碑記,由王可大的后人,夏莊王氏家族二十世孫王養富,斥資對該廟進行了再次維修,并對法華洞佛像、康熙年碑記等做了修復。</h3> <h3>法華洞的精華——法華洞主洞內,有宋代摩崖石刻千手觀音像一尊,高1.2米,面目慈祥,周身雕有44條手臂,每只手均有一眼,喻千手千眼。手中各持法器,示法力無邊。另有二弟子、菩薩、力士、供養人、飛禽等分布兩側,雕刻精致繁瑣,是全窟最大最精美的造像,價值連城。</h3> <h3>其余窟壁滿雕羅漢菩薩造像,大小不一,左、中、右三面共計有500余尊,大者近1米,小者僅0.1米,有站有坐,面目各異,姿態萬千。據文物部門考證,如此規模的500羅漢造像,全國僅存兩處,一處在四川,一處即武安法華洞,而且法華洞的雕刻年代最早,是目前現存最早的宋代500羅漢造像石刻群,有的稱為其滏口徑宋代石刻造像遺珠。</h3> <h3>雕像空隙間,刻有供養人村名姓名,如“義泉村郝祤、邢曹村韓巖、萬年村王□、邢獰……”等等,有的是武安村名,有的是外縣村名,也許有的村名已消失改變。</h3> <h3>在羅漢造像中,其中-則羅漢的造像主為“固鎮兵馬都監徐夫人”。兵馬都監是唐五代宋的軍事職官。固鎮是歷史上以冶鐵著名的城鎮,距法華洞石窟僅2.5千米。玄帝廟碑記中有“西有青煙寺,南望鉷鎔關”之句。這是記載宋代兵馬都監在固鎮設立的珍貴資料。</h3> <h3>此羅漢像面部毀損,右側窟壁刻字為“萬年村王進修羅漢貳尊”,字跡清晰可辨。</h3> <h3>此像面部毀損,旁邊刻字不詳,其左手抱一動物,姿態自然而坐。造像空隙間的刻字,有的模糊不清,難以辨認。還有的造像雕一半,沒有完工,只有大概模型,不知是何緣故。整體看,窟壁造像應是先大后小,最后沒有空閑之地,有的雕刻在進門兩側的南面,較小且簡單。</h3> <h3>窟內地面散置菩薩羅漢像數尊,中為釋迦牟尼像,端坐說法,兩側站立二弟子,下面又有菩薩羅漢哼哈二將等,但頭部均被盜,現全部為重塑,甚為可惜。<br></h3> <h3>另有左右二洞,左洞較小,右洞較大,有十幾米深,曲折幽深,內有佛像數尊站立兩旁。現已安裝電燈。石窟外壁刻有一首七言詩,四句,豎刻,內容為“十二因緣曾愛生,不曾不愛不無明。不離財色心不凈,不財不色不眾生。”其中首句“曾”同贈,二句“曾”同“憎”。“離”是繁體字,有的人認為是“雕”,是不對的。詩詞末尾有“元豐八年”的年代題記。元豐,(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共計8年。</h3> <h3>對面石壁也有刻字,字跡較小,繁體豎刻兩行:“遼府縣石上工楊道真(立) 大定廿一年三月日記”。大定,是金世宗的年號,大定二十一年,即公元1181年,距今800多年的歷史,比對面刻字晚了96年。</h3><h3>而“遼府縣”與玄帝廟碑記中的“山西遼陽郡”,經查,金代無遼府縣,山西也無遼陽郡,年代久遠,資料欠缺,無可考證。</h3> <h3>寺院東側,有一鐘樓,近年新建,內懸一口大鐵鐘,鐘上鑄有“青煙寺”三個大字。鐘樓楹柱上有對聯一副:“晨鐘暮鼓驚醒民間名利客;佛號經聲喚回天涯迷路人。”筆者感覺。上聯的“民間”改為“人間”較為妥當,因為爭名奪利的不光在民間,而更多的在官場,在廟堂,民間老百姓,無權無勢無錢財,爭也爭不來,奪也無處奪,能自顧溫飽就算燒高香了,阿彌陀佛!</h3> <h3>據法華洞窟內頂部石刻題記和玄帝廟碑記記載,該石窟開鑿和雕刻造像起始于“宋太平興國七年”,即公元982年,完工于“雍熙二年”,即985年,歷時僅三年,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其開鑿和雕刻者已無存考證,但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給我們留存下了一個價值連城的石刻寶庫,對研究宋代造像工藝和佛教文化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另外,古人潛心向佛的理念和刻在石墻上的古訓,至今對我們都是一個警醒和教育,我們應當虔誠面對,虛心領教才是。</h3> <h3> 天生石窟法華山,鬼斧神工越千年。</h3><h3> 五百羅漢布滿壁,千手觀音坐法壇。</h3><h3> 諄諄戒語石上刻,深山古寺有青煙。</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邹城市|
青川县|
华阴市|
府谷县|
龙游县|
宁晋县|
宁阳县|
峡江县|
益阳市|
独山县|
策勒县|
门头沟区|
安国市|
沁水县|
萝北县|
南平市|
东平县|
慈溪市|
光泽县|
锡林浩特市|
龙游县|
太原市|
林西县|
大名县|
酉阳|
军事|
阿克苏市|
崇文区|
屏东市|
永靖县|
盐边县|
阳山县|
新干县|
宣化县|
平果县|
胶州市|
通榆县|
定襄县|
昌都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