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民國國母宋慶齡》黃堅作</h1><h3><br></h3><h1>舉世聞名宋慶齡,三民主義組家庭。</h1><h3><br></h3><h1>中山遺愿誰施命,鋪路搭橋從未停。</h1><h3><br></h3><h3>【注】:三民主義,是孫中山 提出的 中國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h3><h3>民族主義是推翻滿族政府,恢復漢族政權;民權主義是建立民國;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后來在 俄國 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制定了聯 俄 、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于一九二四年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h3><h3>遺愿:即死者在生前,遺留下來的愿望。 </h3><h3>施命,讀作shī mìng,漢語詞語,是指施行政令,施行教令。</h3><h3>鋪路搭橋,意指宋慶齡為兩黨的合作鋪路搭橋,為國共合作做出了出色的貢獻。</h3> <h3>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h3> <h3>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并享有崇高的威望。</h3> <h3>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宋慶齡7歲時入上海中西女塾讀書。</h3> <h3>1907年,15歲時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佐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聽到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熱情歡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h3> <h3>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她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和振興中華的理想毅然回國,投身于“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爭。</h3><h3>歸國途中經過日本,拜會了她早已崇敬的孫中山先生。隨后擔任了孫中山的秘書,在共同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設法從上海重返日本。</h3> <h3>在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宋慶齡與孫中山在日本結婚。這段本不被父母看好的婚姻,宋慶齡夫妻二人卻相互尊敬恩愛。并且宋慶齡緊緊地追隨著自己丈夫的腳步,進行著革命。宋慶齡婚姻可以說是不幸的,因為二人相差二十七歲的年齡注定了孫中山要提前“拋棄”自己的妻子,獨留宋慶齡一人在世上。但宋慶齡婚姻也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夫妻二人的思想相同,一同革命;二人的婚姻也一同融入了愛情與革命。<br></h3> <h3>毛主席對宋慶齡的評價“宋家飛出的金鳳凰”,金鳳凰,單是這三個字就可以看出了毛主席對宋慶齡的評價之高。而作為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先生對于自己的妻子宋慶齡的評價則是——完美的妻子。</h3><h3>甚至于美國的史沫特萊評價宋慶齡是,中國的圣女貞德。圣女貞德是在英國與法國百年戰爭之時,帶領著法國人民打敗英國侵略者的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而用圣女貞德來比較宋慶齡,也足以看出宋慶齡對新中國、政治、改革所做出的貢獻。</h3> <h1>《畫家何香凝》黃堅作</h1><h3><br></h3><h1>女權運動何香凝,猛虎寒梅抗賎凌。</h1><h3><br></h3><h1>“但得軍民同御敵”賓游國共最高層。</h1><h3><br></h3><h3>【注】:猛虎寒梅,何香凝擅長畫梅畫虎,有寒梅性格和猛虎精神,既是何香凝本性的造就,也是她革命理想的詮釋。</h3><h3>賤凌是一個漢語詞語,</h3><h3>讀音是 jiàn líng,是指輕慢欺凌。</h3><h3>第三句,引用何香凝詩句,</h3><h3>《日禍移居廣西舟中》:</h3><h3>戰云彌溫遍神洲,國破家亡恨怎休?</h3><h3>但得軍民同御敵,爛船漂泊也風流。</h3><h3>”賓游”,賓客游士,謂出游。</h3> <h3>何香凝,名原諫,又名瑞諫。廣東南海人,父親何炳桓出身農家,后來在香港經營茶葉和地產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經濟條件較好。家里希望女兒成為一個賢淑的女子,并能融入“上流社會”,便在何香凝7歲的時候給她纏小腳。</h3><h3>然而,她早就聽說過女兵的故事,羨慕她們的“天足”和英勇善戰,并逐漸養成了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因此,當母親強行給她纏足時,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將裹腳布剪掉。</h3><h3>何炳桓夫婦拿這個倔強的女兒沒有辦法,只好放棄。于是,何香凝便擁有了一雙“大腳”。</h3> <h3>何炳桓家有3個兒子,8個女兒,還有一些親戚家的孩子也寄住在他家。為了讓男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何炳桓請來了私塾先生在家里設館教書。<br></h3><h3>何香凝聽到兄弟們的讀書聲,非常羨慕,心里直癢癢,就買了書本自學,遇到不懂的字就請教哥哥,或叫女仆拿到先生那里去問,她的學問就是從自學開始的。</h3> <h3>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香港皇仁書院學習的歸僑子弟廖仲愷正“敲鑼打鼓似的宣揚要討一個沒有裹過小腳的人做媳婦”。何香凝的父親馬上托媒人說合,兩人于1897年成婚。</h3><h3>這一被譽為“天足緣”的婚姻,為何香凝尋到了佳偶良師婚后,他們寄居在廖仲愷哥哥廖恩燾家中的閣樓上,何香凝隨廖仲愷讀書、吟詩、作畫,其樂融融。何香凝曾有詩云</h3><h3>“愿年年此夜,人月雙清”。</h3><h3>故為其愛巢命名為“雙清樓”,何香凝后來號“雙清樓主”、“雙清館主”,終其一生都在追述著這段永難忘懷的美好時光。</h3> <h3>在時代潮流的驅動下,廖仲愷從香港皇仁書院完成學業后,就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愿望。何香凝堅決支持,決定隨夫一同赴日。當時,廖仲愷因家道中落,學資難籌,深明大義的何香凝苦口婆心地說服母親和親友,毅然賣掉陪嫁的首飾和所有細軟、家具,資助夫君完成赴日的愿望。</h3><h3>1903年1月,廖仲愷暫別何香凝,東渡扶桑留學。兩個多月后,何香凝把遺留家中的所有雜物賣掉,追隨夫君赴東京留學。</h3><h3>先后就讀于女子師范學校、東京本鄉美術學校,并且跟隨日本名畫家田中賴璋學習繪畫。1903年春,何香凝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并和革命青年趙聲、秋瑾、黎仲實等來往密切。</h3><h3>從此,她和廖仲愷開始接觸革命思想,并為革命而工作。</h3> <h3>據統計,當時漂洋過海赴日留學的中國女青年總數不足10人,何香凝躋身其間,難能可貴。她和廖仲愷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思想,萌發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h3><h3>1903年6月,何香凝在東京撰寫</h3><h3>《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發在充滿民主主義思想的革命刊物</h3><h3>《江蘇》雜志第4期上。尚明軒認為,這篇文章是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何香凝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地位。</h3> <h3>女權革命的領袖,革命家,畫家,政治活動家,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h3> <h3>辛亥前后參加各種革命活動的女性,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有180多人,實際參加同盟會的只有54人。<br></h3><h3>在這54人當中,能夠把革命與參政貫穿始終,并且跨越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個時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h3> <h1>《當代李清照沈祖棻》黃堅作</h1><h3><br></h3><h1>古律新詩沈祖棻,桃紅李白共鮮芬。</h1><h3><br></h3><h1>文章知己終如愿,風格高華始入群。</h1><h3><br></h3><h3>【注】:第二句,桃紅李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成語釋義:桃花紅,李花白。成語出處:唐·羊士諤《山閣聞笛》詩:</h3><h3>“李白桃紅滿城郭,馬融閑臥望京師。”</h3><h3>第三句,改自沈祖棻夫妻唱和句,文章知己雖堪許。</h3> <h3>沈祖棻(1909-1977),女,字子蕊,別號紫曼,筆名絳燕、蘇珂。浙江海鹽人。教授,詞人、詩人、文學家、文論家。格律體新詩先驅詩人之一。</h3><h3>主要代表作有《別》《贈孝感》《妥協》《早早詩》等,在古典文學研究和舊體詩詞上有著很高的造詣,對于中國格律新詩的創建和完善有著重要的影響。</h3><h3>美學家朱光潛也曾題詩稱她</h3><h3>“易安而后見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h3><h3>國學大師錢仲聯先生評價她是</h3><h3>“三百年來林下作,秋波臨去尚銷魂。”</h3><h3>著名詩人、書法家沈尹默先生則比喻他們夫妻為再版的李清照和趙明誠,贊譽稱“昔時趙李今程沈”。</h3> <h3>原南京文學院院長汪東稱贊她:“諸詞皆風格高華,聲韻沉咽,韋馮遺響,如在人間。一千年無此作矣”。</h3><h3>她更被世人稱作“明清以來無人可匹的愛國詞人”、“20世紀中華詩詞界最杰出女詞人”。1909年1月29日出生在蘇州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曾祖父沈炳垣是清咸豐內閣大學士、咸豐皇帝的老師;祖父沈守謙精于書法,與畫家吳昌碩、詞人朱孝臧為友。</h3><h3>沈祖棻得益于家庭熏陶的古典文學研究和舊體詩詞的寫作才能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當時院長汪東對她的</h3><h3>《浣溪沙》詞微婉深刻地反映</h3><h3>“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危機感到驚奇,給予她熱情的勉勵。同時,沈祖棻也開始了她的新文學創作。青春的夢想、細密的心理、纖柔的詩情,在她的各種文體形式的嘗試中盡情地舒展著,散見于當時刊物的新詩、散文、小說、獨幕劇等,初步顯示了她的文學才華和創作風格。</h3> <h3>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同時與中文系同窗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愛。并發表了一系列的短篇歷史小說,贏得當時評論界在廣泛關注,被文壇譽為“江南才女”。</h3><h3>她的小說《辯才禪師》發表,被認為是“充滿詩意的感情和筆調”的佳作。</h3><h3>《懸崖上的家》也廣受稱頌。畢業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進行新詩和詞的創作,動蕩的時代,使她的詩詞在輕靈婉麗中透著凝重和深沉,抒發著她對災難深重的祖國至誠的愛。</h3> <h3>1942年夏,和丈夫一起到成都金陵大學教書。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學開詞選課時物色了5位有才華的學生成立了正聲詩詞社,在當時很有影響。她還為4位將畢業的學生每人各選了30多首結集成《風雨同聲集》出版。<br></h3> <h3>1949年,38歲的沈祖棻剖腹產下女兒程麗則。</h3><h3>上海解放。目睹陳毅大軍進城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不犯,她激動萬分。同年,《涉江詞》結集出版,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評。</h3><h3>1956年,夫婦共同執教武大,在珞珈山下教書育人,講授中國文學史、古典名著選讀、歷代韻文選、元明戲曲研究、唐人七絕詩等課程。</h3><h3>1957年,程千帆被錯劃為右派,下放農場改造。沈祖棻留在武大繼續教學,她的課深受學生喜愛。</h3><h3>“文革”開始,多病的她,只有女兒麗則在身邊,母女相依為命。</h3> <h3>1972年,女兒結婚搬走了,夫妻倆城鄉兩隔,惟有詩詞唱和稍慰相思之苦。沈祖棻感賦:</h3><h3>文章知己雖堪許,患難夫妻自可悲。程千帆唱和:</h3><h3>“巴渝唱遍吳娘曲,應記阿婆初嫁時。”</h3> <h1>《建筑師林徽因》黃堅作</h1><h3><br></h3><h1>房梁金碧摩詩篇,男士心中四月天,</h1><h3><br></h3><h1>林下徽音成絕響,才情美貌惹人憐。</h1><h3><br></h3><h3>【注】:第一句,古建筑上有詩文。</h3><h3>梁,梁思成、金,金岳霖、摩,徐志摩。</h3><h3>《林下》宋庠(宋)</h3><h3>偶作中林適,聊觀萬化春。</h3><h3>蜂巢喧似市,禽舌巧于人。</h3><h3>陂溜鳴田尾,藤梢衣樹身。</h3><h3>鄉農時晤語,野意合天真。</h3><h3>簡介:林下之風是一個漢語成語,一般是指有才干,有才華,有詩韻,有風度,巾幗不讓須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h3> <h3>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h3><h3>《詩經·大雅·思齊》這是一首歌頌周初開國人物文王及其母太任、其妻太姒的詩。其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的意思是:太姒繼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兒子。</h3><h3>大姒就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妃子;嗣就是繼承的意思;徽是美,音是聲譽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譽、美德的意思。 百斯男即百男,極言生子之多。</h3> <h3>擴展資料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志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h3><h3>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筑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h3> <h3>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云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h3> <h3>林徽因曾為徐志摩寫詩,說他是人間的四月天。事實上,在當世男人的心中,她才是他們的四月天。她的美貌、她的才情以及她惹人憐惜的小性情,這一切都讓人心動不已。林徽因是一個有著卓越才華卻也有普通性情的女子,三個杰出而優秀的男子成全了她的美麗。</h3> <h3>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改造傳統景泰藍,保護奈良古建。</h3><h3>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h3><h3>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誰愛這不息的變幻》。</h3> <h3>《深夜里聽到的聲音》等。對林徽因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么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h3><h3>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么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h3> <h3>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h3> <h1> 《外文翻譯家楊絳》黃堅作</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翻譯、作家楊季康,</h1><h3><br></h3><h1> 《稱心如意》舞臺揚。</h1><h3><br></h3><h1> 百歲老人筆猶健,</h1><h3><br></h3><h1> 涌流情感妙文章。</h1> <h3>錢鐘書夫人是叫楊絳, 讀音:jiàng。</h3><h3>楊絳,本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h3> <h3>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br></h3> <h3>楊絳考入清華大學并與錢鍾書相識。 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成就一段佳話。</h3><h3>擴展資料:錢鐘書,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鐘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并稱為“南饒北錢”,錢先生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鑒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h3> <h3>為什么錢鐘書夫人叫楊絳先生?</h3><h3>先生:外延為對有一定地位,學識,資格的人可以稱為先生。古漢語“先生”一詞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h3> <h3>楊絳先生(1911年—2016年)</h3><h3>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h3> <h3>她堅忍于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于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h3> <h1>《名滿京華馮沅君》黃堅作</h1><h3><br></h3><h1>書香門第馮沅君,年幼恣情讀古文。</h1><h3><br></h3><h1>五四風雷開鐵鎖,九三學社寫新聞。</h1><h3><br></h3><h3>【注】:開鐵鎖,指馮沅君在五四運動中用石塊砸開校門鐵鎖。</h3><h3>九三學社,陸侃如、馮沅君夫婦是青島九三創始人之一。</h3> <h3>馮沅君父親馮臺異,字樹侯,清光緒二十四年進士,馮樹侯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在家設書房請“教讀師爺”,為其長子友蘭、二子景蘭及女兒沅君講授古文、算學、寫字、作文。年幼的馮沅君喜愛讀古文,尤愛讀唐詩,十一二歲時不僅能背誦大量的詩詞,而且還能夠吟詩填詞,故有“才女”之譽。</h3><h3>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并于1917年開始招生。馮沅君得知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她與其兄說服母親,毅然隨兩位胞兄進京投考。當時,北京女高師入學考試只考國文一門,馮沅君自幼學習國文,有較好的基礎,自然是一舉考中了。就這樣,17歲的河南姑娘馮沅君成了中國第一批女大學生。從此,馮沅君開始了嶄新的學校生活。</h3> <h3>馮沅君就讀北京國立女高師之際,正是五四運動席卷中國知識界的時候,</h3><h3>當時,北京女高師的方校長是一個思想頑固的老官僚,他不準學生上街參加愛國游行,并下令緊閉校門,還特意派人在校門上加了一把大鐵鎖。然而,馮沅君卻無視學校的嚴束,第一個搬起石塊砸碎了鐵鎖,全校的同學奪門而出,與北大、清華等校的師生會師。這件事使馮沅君在北京女高師獲得了一個勇敢無畏的好名聲,受到廣大師生的贊揚。</h3> <h3>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喚醒了一代有頭腦、有作為的男女青年。馮沅君,這個內心一直向往著自由與解放的青年女性,受到了這個偉大運動的感召,勇敢地拿起了筆,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改編成古裝話劇,并親自登臺演出。<br></h3><h3>女大學生登臺演戲,在20年代的中國,不能不說是一種極為大膽的行動,從而得到執導此劇的李大釗先生的稱贊和《戲劇雜志》社陳大悲先生等人的支持。</h3><h3>魯迅先生和川島先生亦都來看過戲。《孔雀東南飛》的演出,使馮沅君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有人寫文章說馮沅君此時是“名滿京華”。</h3> <h3>馮沅君和陸侃如的戀愛,是從1926年秋天開始的。當時的陸侃如是清華大學研究院的高才生,英俊瀟灑,才華橫溢。他的《屈原》、《宋玉評傳》等在學術界頗引人注目。他比馮沅君小3歲。當時,馮沅君已是文壇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自然贏得了陸侃如的愛慕。由于業務上的相近,使他與馮沅君有接觸的機會。他這位風度翩翩的江南才子,深得馮沅君的好感。</h3> <h3>兩人雖然不是青梅竹馬,卻是一見鐘情。他們相識之后,就開始了頻繁的往來、交談、通信。陸侃如反復地向馮沅君表示純潔的友誼,接著就是純潔的愛情。每逢星期日,陸侃如都到北大來找馮沅君,他們常常在月光下促膝談心,或者在北海泛舟,有時也相約去游長城,流連徘徊于頤和園的水榭、圓明園的古跡堆中,或者是香山幽靜的小路上。經過海闊天空的侃談,雙方就再也分不開了。</h3> <h3>國學大師陸侃如、馮沅君夫婦。</h3><h3>陸侃如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史專家、教育家、國家一級教授。青島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青島市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6年當選為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首任主席。</h3><h3>馮沅君是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新中國第一位女一級教授,山東大學副校長,山東省婦女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他們夫婦二人在文學研究領域同心協力,著書立說,成為文壇佳話。</h3> <h1>《醒世周刋主編許廣平》黃堅作</h1><h3><br></h3><h1>堅決抗婚許廣平,追隨魯迅十年行。</h1><h3><br></h3><h1>大家閨秀多才氣,夫君遺稿妾完成。</h1> <h3>許廣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魯迅的第二任妻子。</h3> <h3>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并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br></h3> <h3>1925年3月,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身份,第一次給教過她兩年書的老師魯迅寫信,得到魯迅當天就熱情地回信。從此,許廣平經常給魯迅寫信,有時還登門謁見,向魯迅求教。在魯迅的教育和啟發下,她的思想不斷提高。她擔任了學生會總干事,成為學生運動的骨干,與劉和珍等攜手并肩戰斗,并寫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統治的檄文。當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在教育界的代理人殘酷迫害女師大的進步學生時,魯迅挺身而出,支持和保護了學生。 同年8月8日,許廣平因避難住進了魯迅西三條胡同的家里。10月12日,許廣平以“平林”筆名, 在魯迅主編的</h3><h3>《國民新報》副刊乙刊上,發表了《同行者》一文。</h3> <h3>1926年,畢業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在校期間與魯迅一起發起揭批驅逐北師大校長楊蔭榆的運動。8月,魯迅離開北京赴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同車南下,到廣州的廣東省立女子師范學校任訓育主任。</h3><h3>1927年1月,魯迅也到了廣州,擔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h3><h3>許廣平任他的助教。4月15日, 廣州的反動派進行了反革命大屠殺。腥風血雨籠罩了廣州城。魯迅憤而辭去了中山大學的職務,10月3日,許廣平和魯迅在上海開始共同生活。</h3> <h3>1930年,魯迅因發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許廣平曾多次陪同魯迅外出避難。</h3> <h3>許廣平是顯赫的近代廣州第一家族許拜庭的后人,家族中人才輩出,如反英軍入廣州城斗爭的功臣許祥光、有“許青天”之稱的許應镕、廉潔清官許應鏘、民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許崇灝、有“鐵血將軍”之稱的東征名將許濟、紅軍名將許卓、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等。</h3><h3>許廣平出生后的第三天,父親許炳枟在外面的宴會上,“碰杯為婚”,將她許給姓馬的紳士家。</h3><h3>許廣平懂事后,就堅決反對這門親事。漸漸地許家上下也不支持這門親事,只有她的父親內心雖然也很痛悔,但迫于“道義”,仍然堅持著,最后連他也動搖了。</h3><h3>后來,許廣平的三哥出面,不知經過怎么的周折,總算退掉了這門親事。</h3> <h3>1936年10月,魯迅與世長辭后,許廣平決心完成魯迅的未竟之業。</h3><h3>1937年4月,她將魯迅1934至1936年的雜文13篇編成《夜記》出版。又以三閑書屋名義自費出版了</h3><h3>《魯迅書簡》的影印本及</h3><h3>《且介亭雜文末編》等書。</h3> <h3>11月上海淪陷后,為了保護魯迅的全部遺稿及其他遺物,留在上海。</h3><h3>1938年4月,編成了《集外集拾遺》。同年8月,由胡愈之發起,許廣平、鄭振鐸等二十人組成“復社”,以“魯迅紀念委員會”的名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資助下,編輯出版了六百萬字的《魯迅全集》(二十卷本)。</h3> <h1>《世紀老人謝冰心》黃堅作</h1><h3><br></h3><h1>童真母愛自然深,教子無方有異音。</h1><h3><br></h3><h1>若使人間無恨水,春回大地謝冰心。</h1> <h3>謝婉瑩,筆名冰心。冰心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詩人、翻譯家,她歌頌母愛,童真,自然。</h3><h3>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她的代表作品有小說集《超人》,詩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小桔燈》等。</h3><h3>冰心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寬廣人性是它的生命力,雖然作品數量很少,而且沒有長篇,但冰心那富有聲音的作品,以及對人性的一種側面的仔細的洞察,就像《小桔燈》一樣,賦予我們以溫暖心房的光芒。</h3> <h3>冰心可謂是一個時代的回憶,她的影響也是一直延續著。冰心老人活了將近百歲,老話講入土為安。可在2012年的時候,冰心老人的墓碑上卻出現了“教子無方,枉為人表”八個鮮紅的大字。<br></h3><h3>用紅漆在潔白的墓碑上涂鴉寫字。在冰心墓碑上寫字的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孫子吳山。</h3><h3>這吳山究竟和奶奶有什么冤仇,竟這么恨自己的奶奶。其實吳山并不是記恨自己的奶奶,只是想引起社會關注。這件事還得從冰心的兒子吳平說起。吳平,原名吳宗生,1931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1944年重慶南開中學讀書。1948年9月,冰心吳文藻夫婦將他接到日本東京的美國高等中學就學,可以說這吳平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h3> <h3>吳平有過兩段婚姻,第二個妻子叫陳凌霞,婚后生下兒子吳山。不過吳平與陳凌霞婚后多半處于分居狀態,感情本身就比較淡薄。后來陳凌霞患重病在身,吳平也婚外有人。在妻子病重期間,吳平不但不來看望,還提出離婚。因為財產分割上的不公平,離婚官司打了長達6年的時間。迫于無奈,才出此下策,在奶奶的紀念碑上寫字,試圖引起社會關注。不過被涂鴉的墓碑令人氣憤,此后兩年紅字并無人清理。一代才女冰心,地下有知,非得被這個不爭氣的孫子氣暈。</h3> <h3> 張恨水,安徽安慶市潛山縣人,原名張心遠,1967年逝世于北京。作為中國現代鴛鴦蝴蝶派的</h3><h3>“章回小說大家”,1924年張恨水憑借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后來的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作品讓他的聲望達到頂峰。</h3> <h3>在學界和民間流一直流傳著這兩位現代作家筆名“恨水”和“冰心”來源于他們兩人的一段戀情。說是1914年春天,張恨水在南昌補習學堂求學期間,在困頓、孤寂和苦悶中又遭受童年女友秋鳳已為人婦的打擊,更加失意。</h3><h3>此時,他偶然讀到冰心的文學作品,驀地感覺此人就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對象、知音、知己、愛人、伴侶。于是便給冰心寫了第一封袒露知己心聲的信。當時的謝冰心覺得張恨水家境如此貧寒還能刻苦攻讀實屬不易,再通過張恨水的文章感覺此人和自己的文學觀點、藝術傾向基本同道,故她沒有直白回絕,而是禮貌地回了一封信。</h3> <h3>遺憾的是,兩人顯然不在同一個頻道。張恨水一直視多方為紅顏知己,謝冰心視對方為一個值得同情和鼓勵、并有些共同話題的筆友。兩人通信數年終于在某次筆會上向遇,之后冰心對張的觀點和看法有根本改觀,明確拒絕張恨水的追求。</h3><h3>張恨水開始還不明白原因,就更加迫切的、直白的給冰心寫信,這反而使謝更加排斥張。后來,謝為了表明自己對這段感情的的冷落,改筆名“冰心”,張隨后改筆名“恨水”,取“水不成冰,此恨綿綿”之意,以表示各自的情懷和無奈。</h3> <h3>其實,張恨水早年在小報工作閑暇之時,時常發表作品需要署上筆名。此時,張恨水想起了他安徽老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歡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詞:</h3><h3>“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h3><h3>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h3><h3>聯想到自己事業無成,命途多舛,世態炎涼,于是張恨水想起了“恨水”這個筆名。</h3> <h3>謝冰心的其筆名冰心則取自唐詩<br></h3><h3>《芙蓉樓送辛漸》 中的句子</h3><h3>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h3><h3>這段在坊間廣為流傳的故事沒有得到當事人的承認。 曾經有人問冰心:“人家都說張恨水取這個筆名跟您有關,'恨水不成冰’,沒追到您。是不是真的呀?”冰心手一揮:“哪有這么回事,我根本就不認識張恨水。”冰心曾在其丈夫吳文藻先生文集的《代序》里,還專門談到了這件事。</h3> <h1>《金嗓歌王小彩舞》黃堅作</h1><h3><br></h3><h1>字正腔圓駱玉笙,</h1><h3><br></h3><h1>鼓中敲打悲曲聲。</h1><h3><br></h3><h1>壯歌唱出英雄史,</h1><h3><br></h3><h1>《重整河山待后生》!</h1> <h3>駱玉笙,藝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采眾家之長,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創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h3> <h3>駱玉笙(1914年—2002年),她剛剛6個月被送給江湖藝人天津人駱彩武做養女,“小彩舞”這個藝名最初就是這樣得來的。</h3><h3>駱玉笙從小就跟著養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從4歲起她就開始配合養父演出雜耍。</h3><h3>常常是駱彩武在變魔術的時候,把駱玉笙變出來,讓她給圍觀的人唱上一段二黃。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正是需要關心與呵護的時候,而駱玉笙卻已經在為衣食奔波了,有了傷心的事沒法對別人說,有了高興的事還是沒人聽,她只好用唱戲來寄托自己的喜怒哀樂。后來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總是無限感慨地說:“哎,我是唱著長大的。”</h3> <h3>艱難的生活摔打出駱玉笙堅強的個性,奠定了她走向藝術高峰的基石。在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廟,漢口的大舞臺,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跡。</h3><h3>1931年,在養父死后,17歲的駱玉笙正式演唱京韻大鼓,自17歲改唱京韻大鼓,1934年拜韓永祿為師,學劉(寶全)派大鼓曲目。</h3><h3>韓根據她的音色特點,為她設計獨特唱腔,使她后來獲“金嗓歌王”稱號。后兼采“少白(鳳鳴 )派”、“白(云鵬)派”之長,形成“駱派”風格。早期以演唱悲曲見長。代表曲目有《劍閣聞鈴》、《紅梅閣》等。就這樣,繼劉寶全、白云鵬、張小軒、白鳳鳴之后的又一位名家——駱玉笙,從此出現在中國的曲藝界,并且在后來獨領風騷達半個多世紀。</h3> <h3>1951年參加天津曲藝團,不再稱藝名,改用本名駱玉笙。唱段以聲情激越、昂揚向上著稱,演唱的新編革命題材曲目《黃繼光》、《光榮的航程》等獲得贊譽。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h3><h3>1985年,電視劇《四世同堂》攝制組以及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雷蕾父女邀請駱玉笙為其錄制片頭曲。</h3> <h3>《重整河山待后生》,一經播出,大獲成功,從此駱玉笙的名字響徹華夏大地,此時,駱玉笙已經年過古稀。</h3><h3>1993年第八屆津門曲薈,駱玉笙以80高齡演唱《擊鼓罵曹》,高難度的擊鼓動作依然完成得堪稱完美,成為一段佳話。</h3> <h3>2002年5月5日,這位藝術大師因呼吸系統衰竭在天津辭世,享年89歲,她在寂靜中離開親人,離開她熱愛的文藝舞臺和觀眾。</h3><h3>她爐火純青的藝術,在當今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獨占一席,被中國人民和海外炎黃子孫譽為“國寶”。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丁關根、溫家寶等領導同志分別以不同方式對駱玉笙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她的親屬表示親切慰問。</h3> <h1>《張家二姐允和》黃堅作</h1><h3><br></h3><h1>姐弟十人命運何?大張旗鼓取名和。</h1><h3><br></h3><h1>多情到老人才好,水滴涓涓入愛河。</h1><h3><br></h3><h1>【注】:第三句,張允和常說,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h1> <h3>安徽合肥人,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中的“二姐”,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h3><h3>張允和的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是昆曲研究家陸英。</h3><h3>允和1933年結婚,育一子周曉平、一女周曉禾。</h3> <h3>“白發才女”張允和與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是一對令所有人都眼熱的情篤伉儷。他們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他倆每日要碰兩次杯,上午紅茶,下午咖啡。這個習慣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雷打不動。</h3><h3>這位“最后的閨秀”,被人形容為“年輕時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會過分”,親友們用“俠肝義膽”來贊譽她,她卻稱自己是一個“標準的家庭婦女”。</h3> <h3>張家原籍安徽合肥,可算當地名門望族。曾祖父張樹聲為晚清重臣、淮軍名將。父親張冀牖在“五四”運動后,受到新思想的影響,于1921年變賣部分家產創辦了著名的“樂益女子中學”。他與蔡元培等人交往頗深,聘請了許多思想激進的各界人士來校任教。中國共產黨在蘇州的第一個當地組織———蘇州獨立支部就是在樂益女中秘密建立的。<br></h3> <h3>張允和有姐弟十人,從小便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環境中。</h3><h3>大姐元和1907年生,喜愛文學,尤擅昆曲,現定居美國;二姐允和1909年生,現在北京;三姐兆和1910年生,曾在《人民文學》雜志社擔任編輯;四姐充和1913年生,曾在美國耶魯大學擔任書法及戲曲教授,現定居美國。</h3> <h3>接下來是6個弟弟。大弟宗和與二弟寅和已經去世;三弟定和是中央歌劇舞劇院的作曲家;四弟宇和是張家唯一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為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五弟寰和繼承父業擔任“樂益”校長,始終從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寧和26歲時便成為中國交響樂團第一任指揮,后為比利時皇家樂隊成員。十姐弟的名字有一個特點:女孩子都有“兩條腿”,注定要跟人家走;男孩子都有“寶蓋頭”,應當留在家里。但是,實際上只有五弟寰和是唯一“留守”蘇州的。</h3> <h3>張家的老朋友、著名作家葉圣陶說過:九如巷的四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輩子”的人之一。</h3><h3>86歲時,允和先生成了“世上最小的雜志”的“最老的主編”</h3><h3>張家4女6男,70年前,這些水做的女兒們組織了一個“家庭文學團體”──</h3><h3>“水社”,開始籌劃辦自己的《水》雜志,《水》每月一期,共出了25期,發行范圍雖然只限于張家的成員以及為數不多的親朋好友,但大家都踴躍為它投稿,并積極地刻版、油印、裝訂、分發,忙得快樂而有趣。</h3><h3>1937年,因戰亂的影響,全家人離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但《水》在停刊近60年之后,居然又更加紅火地復刊了。那發起者,就是允和先生。</h3><h3>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這一弱小個體要想永不消失,就須將一點一滴匯入涓涓小溪,流入滔滔大江,最后涌入無邊無際的海洋。1995年,白發才女張允和忽悟出這點,覺出了有續辦《水》雜志的必要。</h3> <h3>1946年日本投降后,張家10姐弟在上海難得一聚,照了十家歡后又風流云散,如今,除仙逝的二人外,他們又能在這本充滿親情的家庭刊物上重逢了,并在這里敘舊談心。《水》有16開大小,20來頁,形式不拘一格,內容也充滿了靈性,有詩詞、隨筆、日記、書信、樂譜、書法、繪畫甚至蠟染等,除了部分是原始材料復印,大多數都是電腦打印出來的。</h3><h3>《水》傳閱范圍已經穿越了國界,遠及歐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實讀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變化的時候還及時打電話通知“編輯部”,以免收不到。</h3><h3>允和常說,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h3> <h3>在79歲上,她提筆寫出了與愛人定情全過程的美文《溫柔的防石浪堤》,記敘了“藍藍的天、甜甜的水、飄飄的人、軟軟的石頭。”文章一經發表,引得那些越來越不知情為何物的后人嘖嘖驚嘆。1928年,吳淞江邊,張允和和周有光私定終身于那個長長的石堤上,一個是紅粉麗人,一個是翩翩少年。四妹充和在二姐結婚那日唱了首昆曲《佳期》助興,詠嘆著似水的良辰。在共同走過了風風雨雨的65年后,他們的感情依然濃烈。</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宣恩县|
屏东市|
会理县|
萨迦县|
双鸭山市|
保亭|
开鲁县|
英山县|
文昌市|
崇信县|
清苑县|
鄂托克旗|
东方市|
上高县|
县级市|
四平市|
莲花县|
鹰潭市|
凤阳县|
铜陵市|
无锡市|
辽宁省|
秦皇岛市|
高碑店市|
米易县|
临武县|
惠安县|
南陵县|
呼伦贝尔市|
清水河县|
张家口市|
万州区|
新民市|
桑植县|
当涂县|
元阳县|
武穴市|
绥棱县|
镇坪县|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