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東川銅礦是國有大型銅礦區,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東川銅礦由落雪、湯丹、因民、濫泥坪、石將軍、白錫臘、新塘等大中型和一些小型銅礦床組成東川銅礦田,其范圍東起小江,西至普渡河,南抵雪嶺、北達金沙江,東川銅礦田經過40多年來的地質勘查工作,共發現、勘查銅礦床、礦點148個。</p> <p> 東川銅礦采冶歷史悠久,據多年的出土發掘證明:東川銅礦的采冶從西漢時期開始,到明末清初采冶已具相當規模,清朝乾隆年間可謂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達到頂峰。</p> <p> 根據中外考古學家的考證證實: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和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銅器中,其鑄造原料,就有部分來自東川地區。據東川學者曹衛華先生稱,享有“鎮國之寶”美譽的司母戊大方鼎,同樣也是由東川之銅鑄成。</p> <p> 東川是華夏早期工業的發源地,不是故作驚人之語,千百年來東川銅資源,源源不斷地向中原地區輸送,為歷朝歷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東川在當時中原和新中國的地位可為手曲一指。</p> <p> 東川境內銅礦儲量豐富,銅文化歷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產銅歷史,素有“天南銅都”之稱,銅礦中伴生金、銀、鈷、鍺、鎘等多種稀有金屬,此外還有鐵、磷、鋁、鋅、石膏、硫磺等礦。</p> <p> 東川之所以稱“銅都”,是因為其一,東川銅的開采冶煉鑄造歷史久遠。據記載,在上古時期,東川就出現了“馬踏露銅”,早在西漢時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用“火燒水潑法”開采銅礦,并用木炭冶煉鋼錠和鑄造錢幣。其二,東川銅礦儲量豐富,是古代中國最大的銅礦。其冶煉規模之大、開采歷史之長處于中國同業之先。史料記載,清乾隆至咸豐年間年產粗銅就已達8125噸,有礦工十余萬人,產業大軍遠遠超出今天的規模。其三,東川銅是清朝時期鑄幣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來源之一,清朝錢幣有百分之七十系東川銅鼓鑄的。</p> <p> 北京的龜鶴,貴州黔靈的黃鐘、武當山的銅殿、昆明鳴鳳山的金殿等,都是用東川銅鑄造的。由于東川銅當時在我國制幣以及制造業所處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曾御賜東川龍神廟礦“靈裕九寰”匾,對東川銅業予以高度褒獎,“天南銅都”也因此而得名。</p> <p> 隨著歷史變遷,雖然經兩千多年的開采冶煉,東川仍是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銅的地質儲量仍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在我國有色金屬及經濟發展中東川銅業仍具有其重要地位,發揮著應有的作用。</p> <p>是品“民國通寶”為作者藏品圖錄</p> <p> 公元前221年,戰國最后一個大國——齊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了中原,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統一了文字、量度、重量和貨幣,鑄造發行了第一枚方孔錢幣——“半兩”錢,這種天圓地方的制幣行制一直為后朝所延續。兩千多年后,即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2月6日,云南官商合辦的“東川礦業公司”成立,在東川鑄造并發行“民國通寶”背“當十”方孔銅錢,隨后又鑄造發行了“民國通寶”背“東川”小平小樣銅錢,此后在中原大地上再未鑄行過方孔錢幣,云南東川所鑄“民國通寶”銅錢由此成為中原大地上最后一枚由官方鑄造發行的方孔錢幣。“民國通寶”背“東川”方孔銅幣同時也是唯一鑄有“東川”地名的歷史物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點擊連接欣賞美文:?</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93xsqh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夢回東川》</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疏附县|
克东县|
吐鲁番市|
米泉市|
田林县|
泽普县|
巴林左旗|
大余县|
万载县|
苍梧县|
于田县|
綦江县|
乌拉特前旗|
山丹县|
房山区|
方正县|
杭锦后旗|
财经|
曲水县|
郁南县|
界首市|
女性|
乌什县|
会宁县|
车致|
比如县|
紫金县|
乌拉特后旗|
卢湾区|
辉南县|
金华市|
基隆市|
革吉县|
武清区|
西畴县|
凤山县|
崇明县|
怀柔区|
邢台县|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