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跑跑 <h3> 漳州是著名的千年古城,漳州古城更是保留著完整的唐宋街道格局,引無數文史古建愛好者趨之若鶩,感嘆當時的漳州鼎盛與輝煌歷史……8月11日早上八點,一群來自漳州廈門等地的古建筑群攝影愛好者在一航老師帶領下到漳州中山公園門口的麥當勞二樓一起出發參觀四座漳州明清石牌坊,漳州文廟,明清古街,塔口庵七星井,松州書院,樓內古城,陳元光墓,天一總局,林氏義莊等地古景區。一天的游玩,讓我們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的印象,終于不再囿于課本的方寸天地,而是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伸手就能觸及。古建筑,與被當作旅游景點的那些建筑不同,它們是活著的。平日里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聽雨吟、聽風語;節日中便與當地的百姓們共談笑、共歡慶。在這里,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建筑的綿綿情意。那看似遙不可及的古剎舊廟,卻是居民們近在咫尺的生活。</h3><h3><br></h3> <h3>出發地點,漳州中山公園</h3> <h3>伽藍廟這座古廟就座落于漳州唐宋古街香港路的打石巷頂上。 廟很小,小到極致,只有3平方米,據說比世界吉尼斯記錄的最小廟宇還??;其二,它建在空在,不接地氣卻極盡草根特色,平易近人,沒有一般廟宇的神秘威嚴感,與民居融為一體。翻閱漳州史書,找不到任何對它的記載。是它太小,被史家忽略并不奇怪,因此沒有人說得清它的前世。</h3> <h3>題詞是名家董其昌?</h3> <h3>位于薌城區香港路北端雙門頂的“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兩座明代石坊。是現存漳州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h3> <h3>林氏宗祠:比干廟 漳州林氏宗祠不僅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建筑本身即是一座難得的有較高考古研究價值的古建文物價值。觀其紅瓦重檐歇山頂,粗大緊湊的梁架斗拱,上、下真昂宋、元時期的建筑特征,精致的鏤雕木作,融早期南北派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古代建筑,在我國已為數不多,這樣一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古代建筑,即使在漳州也鮮為人知.雖然早知道漳州有座比干廟,但對它了解甚少,甚少!</h3> <h3>我在現場所見情景, 歷盡滄桑、孤獨的比干廟“四面楚歌”,到處是新樓的建設工地,看來又將被淹沒在高樓的汪洋大海中,前景令人擔憂。</h3> <h3>龍眼營侍王府:“龍眼營”與龍眼無關,起先聽到這個地名時,還以為是一個長滿龍眼的地方?!皼]有龍眼樹,一棵也沒有”龍眼營,許多人都以為這里是盛產龍眼的地方。</h3> <h3>因為當時的許多客店是漳浦人開的,所以穿過梁山越過九龍嶺的漳浦人,一路顛簸、饑腸轆轆進入漳州城時,都要一路問詢找到這里來投宿或其它。所以漳州本地就有“漳浦兄,入城就找龍眼營”一說,這也算是對舊時此地景象的一個生動詮釋。做為漳浦人,也算第一次正式來看看,90年代來漳州師院讀書時有路過,但是當時真啥都不懂。</h3> <h3>古石爐!侍王府,因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在通元廟設指揮部而得名。通元廟始建于明朝,廟中供奉晉宰相謝安,同時還供奉謝府的謝石、謝玄、謝鐵元帥,以及開漳圣王陳元光。通元廟是漳州唯一一間同時信奉佛教與道教的寺廟。李世賢選擇通元廟作為指揮所,與龍眼營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像是偏愛隱于市的智者一般,龍眼營也十分擅長于隱藏自己。</h3> <h3> 走近文廟,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閩南古風的建筑呈現在眼前。鼎式香爐上插滿了大大小小的佛香,承載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期許,不得不讓人感嘆親情的偉大。</h3><h3> 大成殿前屹立著高大的孔子雕像,眼神里充滿了儒家的關懷,仿佛在向我們述說著儒家思想。兩旁的走廊上擺滿了牌子,上面寫滿了關于漳州古跡的介紹,人們在參觀孔廟的同時,既可以感受儒家文化,又可以了解漳州的歷史,實在是一舉兩得。</h3> <h3> 建于宋代的孔廟大門兩邊分別有兩個牌坊宣揚孔圣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讖R門口是個半月形的泮池。泮池在國內的大多數文廟里都有,它是官學的標志,屬于標配。</h3> <h3>紅墻內外。</h3> <h3>哇,這個小女孩多給力!</h3> <h3>孔子像和后面的大成殿。</h3> <h3>五爪龍雕</h3> <h3> 大同路塔口庵的塔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塔,查下資料說是源自于印度佛教《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經幢,是佛門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筑,也是中國古代旌幡和石刻經文的結合體。據傳塔下部分為唐,上部分為宋。</h3> <h3> 據傳,原本七星井是真有七個孔的,但后來不知道為什么就成了六孔,并且封蓋住井口的四條石板看起來很老了。井邊刻著“七星古井”的石碑嵌在了民宅的墻壁里,據說這里以前是明平定福建時的羅良巷戰處,當時很多軍士死在這里。奇跡的是,干旱時,這里的水從來沒有干過。井水稍少的時候向井中投石子,會聽到類似擊中鐵甲板的聲音。</h3><h3> 如今,“七星古井”中水還很滿,附近居民有時還會從井里取水用,這口井目前還保存完好,可以說是漳州現存的年代久遠的古井之一。</h3> <h3>查資料上說井蓋由數片條石拼鋪,砌成六邊形井臺,上開鑿六孔直徑30厘米的井眼,井臺一面臨街,三面挨墻,西墻豎立一石刻,上鐫“七星古井”豎書行楷四字,每字約30厘米。</h3> <h3> 位于新華東路東端岳口街的“勇壯簡易”和“閩越雄聲”兩座清代石坊。</h3> <h3>很接地氣的店名</h3> <h3>來漳州肯定要復習下漳州魯面</h3> <h3>松洲書院遺址</h3> <h3> 松洲書院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的松洲村,從唐景龍二年(708年)創立,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開漳圣王”陳元光之子陳珦所創立,是我國最早的書院。松洲書院系全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八閩第一書院”。另據《中國教育史》稱,以書院為學校名稱 “其始于唐代麗正書院”,而據史料記載,松洲書院的建立比海南的麗正書院早十年。按此推測,松洲書院就是中國最早的書院。 松洲書院與松洲威惠廟在建筑上合為一體,形成 “前廟后?!?,規模宏大,氣勢雄偉。</h3><h3>后來松洲書院歷經各朝重修,一直保持這種“廟堂兼書院”的特點。 院里散落著精美的唐代石雕,石獅、石鼓、石柱、石硯臺、石椅等。中殿須彌座上供奉的是“開漳圣王”陳元光(后是其父陳政),須彌座走龍等浮雕造型古樸,尚存“寶右戊午(1258年)朝王會造”鐫字。下鐫有“朝王會”會首名單。</h3> <h3>陳元光墓 位于市郊浦南鎮石鼓山。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有石羊、石獅及華表各一對。陳元光,號龍湖,為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韜略,自著兵書,父亡后,他接替父職,受命任鷹揚將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準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長達26年。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作出卓越貢獻。公元711年,陳元光死于漳浦梁山征戰之后,被尊奉為“開漳圣王”,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h3> <h3>這就是漳州市僅存不多的古城墻之一——深藏于朝陽鎮橋頭村的釜山古城墻。嚴格意義上說,它算不得城,頂多只能說是一個城堡,一個私家修建的城堡。據傳是漳浦明朝探花郎林士章建的。</h3> <h3>天一總局舊址,歷史上遭到破壞,此后多年間,早前的后花園和圍墻,基本消失殆盡。再加上維護不及,舊址外墻的灰雕,不敵風吹雨打,紛紛掉落,漫漶不清。內外門窗玻璃,亦多有損壞。近些年隨著文物熱的升溫,部分不法之徒惦記上了這兒。古早年代的桌椅、流傳下來的精美擺設,常常不翼而飛。用郭氏后人的話說就是“只要搬得動的,都偷得一干二凈”。最令人痛心的是,祖厝主廳門上的精美“二十四孝”木雕圖已被偷走一半,這些賊人正在損毀百善之首的“孝道”,相信不會有什么好下場。</h3> <h3>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筑,這一歷史建筑,見證了天一批館的輝煌,也誕生了一個在中國郵政史、中國金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民間僑批局。天一批館的總局舊址,位于漳州市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h3> <h3>窗錘柱尖</h3> <h3>樓梯柱子</h3> <h3>紅軍年代的涂鴉。</h3> <h3> 林氏義莊占地15畝多,是座具有典型閩南風格的莊園。莊園前有一片磚埕,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層樓房,右座之后建一列倉廩,配合東西數列對向護厝等,總建筑面積3730平方米。前有魚池,后有花園,莊門左右側開,埕前臨池護欄和護莊矮墻圍拱全莊,結構整齊寬敞,典雅大方。</h3> <h3>厝內環顧,閩南風格的古厝造型古樸,裝飾精美,雖然年代久遠,屋檐瓦當經風雨侵蝕有些褪色,但仍然可以看出木石雕刻都很精致艷麗。遙想當年,林氏先人之俠義舉措,心中油然生出敬佩之情。而在此荒僻農村中復見此精美古宅,竟難免日漸破敗之命運,對比當時之風采,亦難免有“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之感慨。</h3> <h3>合影</h3> <h3>再合影</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呈贡县|
蒲江县|
奉化市|
彰武县|
广东省|
靖江市|
綦江县|
长治市|
肃南|
庄浪县|
璧山县|
望都县|
英德市|
桓仁|
侯马市|
德兴市|
信丰县|
湖南省|
沾化县|
铜鼓县|
临朐县|
呼玛县|
巨鹿县|
荃湾区|
荔浦县|
蕲春县|
孙吴县|
内丘县|
柳江县|
建瓯市|
太仆寺旗|
泸西县|
龙南县|
芦山县|
思南县|
荥经县|
柳江县|
个旧市|
马山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