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滄桑

快樂的老頭

<p class="ql-block"> 恍然間,時光蹉跎己使我成了古稀之人。在時間的長河中,我曾在許多地方滯留過,但最難忘的還是在寶雞焦化廠工作的這三十多年。今年是我入職焦化廠五十年整。回顧往事,難免唏噓,就想寫點總結性的回憶以作留念。</p><p class="ql-block"> 由于當年的科技并不發達,收集的資料有限,許多值得記念的時間節點和往事在記憶中都已模糊,所寫的內容難免失真,但都是我記憶深處的印象,是有感而發的。敬請能看到此文的焦化老伙計們多多指正,能使此文更加祥實。</p><p class="ql-block"> 近幾年也有許多伙計陸續在群里發了一些紀念的美文和展示他們現在生活的照片、視頻。為寫文章需要,未經他們同意,就下載或使用了他們的一些成果,在此也表示歉意和謝意。</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旅途中跋涉,免不了一路風塵,坎坷的遭遇,甚至身心疲憊。因沉沒的焦化廠這艘渡輪承載著我們的東西太多,太多。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span>里有我們的青春和家庭,傾注了我們的心血和揮灑的汗水...。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無可奈何花落去。哎!</p><p class="ql-block"> 為了不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就將這段經歷又重新回顧了一次,把當年的生活又過濾一遍,斷斷續續,歷時近一年多才將此文編寫完成。想將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忘掉,放下來,輕松的安度晚年,是我寫此文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人老了總愛翻看老照片。每張老照片都能引起我一段回憶,有喜也有悲。老了!這恐怕也是我們這個年齡的通病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看到那一張張當年我們為之奮斗的歷史變遷和那些共處一個大家庭的人和事,就思緒萬千,仿佛又回到那熱血沸騰的年代。那時我們風華正茂,青澀而快樂,在那里成家,在那里努力追求人生的目標和幸福的生活,酸、甜、苦、辣都嘗過,百味雜陳而不悔。可以說焦化廠不是驛站,是我們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誰又能料到歷史給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臨到退休前,家卻沒有了。地位崇高的工人階級成了民企員工或下崗工人,一度曾讓我不理解,也苦悶過,掙扎過。大浪淘沙,這個"家"還是被時代的潮流吞沒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老了,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給我們安排了幸福的晚年,我知足,我感恩。對當年的認知,不滿早已淡化,現在就想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篇圖文,就是想將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留住,也是為那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為那些英年早逝的伙計們的慰藉,后邊的路再慢慢走,再就沒有什么遺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據我廠興衰史,為便于編寫和閱讀,此文將我在廠工作期間,漫長的三十二年,自定劃分成了三個時間段。即,1970~1983年的創業階段,1984~1997年的發展階段和1998~2003年的沒落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 寶雞焦化廠始建于一九七零年九月,同時在廣元路東南角的寶雞地區手工業管理局設立了籌備組,暫取名"寶雞地區紅光焦化廠"。廠址首選在鳳縣河口公社的東溝河,因東溝河的煤不是焦煤,不能煉焦,又遷址到鳳縣七里坪車站,外運焦煤先土法煉焦。七一年寶雞地市合并,為填補生產機焦的空白,最后才定址在現在的廠址—市西福臨堡。建廠初,在南門口路燈管理所成立了"會戰指揮部",拉開了建廠的序幕,更名為寶雞焦化廠。隨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對企業的體制改革,加上我廠己開始向寶雞市區輸送焦爐煤氣的事實,又將寶雞焦化廠改名為"寶雞焦化制氣有限公司"的。隨著廠二、三期改擴建的步伐,生產規模擴大,多次招工,樹脂廠解散并入和其它單位調來的人員,在鼎盛時期焦化正式職工已近八百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地方國營中型企業。 在企業改制中,民營企業東嶺進駐,2001年兼并了我廠,至2003年我退休后不久,這個地方國企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從我廠籌建到破產清場,前后共三十四年,我們經歷了艱苦的十四年創業,自豪的十四年鼎盛和苦悶的六年徬煌。由此,我們的生活開始改變,要譜寫我們新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我廠在鳳縣七里坪土法煉焦時原址現狀。大門緊鎖,院內雜草叢生,原生產生活設施已拆除殆盡,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寶雞焦化廠建廠時恰逢知青大返城。因此,我廠的員工主要成份是以下鄉知青為主。他們是:以張慶先、陳國偉、高祉辰、王保堂為代表的三十多人的第一批知青;以滑玉國、雒釗、宋志昌為代表的二十多人的第二批知青和復轉軍人;以馮曉農、周文成、宋智惠為代表的一百二十多人的第三批知青。加上上級委派和調入的管理干部和大學生,籌建時焦化廠己擁有了三百多人的建廠隊伍。</p><p class="ql-block"> 剛建廠時,所招青工是全部集中在七里坪這個地方,按連、排、班的軍事化管理培訓、學習,生產土焦。我被分配到直屬排水電班,正副排長是趙振亞,趙天印,正副班長是朱志高,肖玉才。直屬排的任務是為土焦生產建設和管理一些小型的配套設施,如水泵房、配電室等。在七里坪還建有成排的職工宿舍,食堂,大禮堂...,可惜現在一點痕跡也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七里坪待了不足三個月。那時,小小的七里坪卻突然容納了一批來自不同地方的熱血青年,一度成了少男少女的天堂,是盡情表現自已才藝的舞臺,的確熱鬧了幾年。可惜,當年的人聲鼎沸的場面己成了過去,不能再現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被招來的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工,曾在農村艱苦環鏡中鍛煉過,也就是后來被社會普遍贊譽的"老三屆"。青工們先后經過了上海吳淞焦化廠,蘇州鋼鐵廠和山東南沙河焦化廠的短期培訓,很快就成了我廠的脊梁,甚至,很多人都走上了領導崗位。雖然,這期間也有許多人調到了其他地方,但這并沒有磨滅掉他們在我廠這個環境熏陶下形成的人格魅力,在其它單位仍都做出了突出成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張照片是第一批進廠青工的優秀代表張慶先,他曾擔任我廠主管營銷的第一副廠長,后調任寶雞紅光鐵廠任總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年在山東培訓的具體人數記不清了,這張照片反映是赴魯女青工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機焦投產前,我們這些剛入職的青工就被分成了三部分,為機焦的早日投產開始做準備。第一部分,大多數青工滯留七里坪,在煙熏火燎,人拉肩扛的環境中生產土焦;第二部分,趕赴山東南沙河學習機焦的生產和管理;到寶雞氮肥廠學習維修和機加技術;第三部分,抽調了少數老工和青工到福臨堡的建廠工地,為施工提供服務。我有幸是最早到福臨堡籌建的成員,在施工工地承擔著"三通一平"的水電供給和維修任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是人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看到這張照片中那一張張青澀、純真的臉龐,都會讓我想起在七里坪,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和羞澀的姑娘們所激發的青春魅力,大方得體而不失熱情。</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由著名攝影師柏玉果先生在七二年冬來探訪我廠青工桑彩霞時,在原福臨堡三隊,緊靠渭河床高崖邊拍的作品。照片中的三人都是第三批進廠的青工。建廠初是遵循"先生產,后生活"的步驟在建設,還沒有單身樓,我們是租住在福臨堡大隊支書高長荗院中。高長荗院南是一個打麥場,麥場南就是拍照時渭河床北岸高崖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照片由左到右分別是作者、呂繼周和逯新國。</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應該是在七七年王守業同志調離我廠歡送時所拍。他們是建廠初期,時任我廠第一屆領導班子的成員。由左向右,下排是王智信、焦鴻儒、王守業、王文華,上排是秦寶貴、吳文斌、高祉辰、周加路、韋中一、趙安國。此后,焦化廠領導班子成員多次更疊,各屆成員和時間我也記不太清了,但從建廠到破產這三十多年中,我廠第一領導人的交接順序卻記得是:王守業→王智信→吳文斌→趙安國→梁元敦→周文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他們帶領焦化廠走過了創業,發展,鼎盛、衰敗的過程。應該承認,當年寶雞市的利祱大戶,國營企業的驕驕者,之所以被民企兼并的客覌原因是大勢所驅,國家對高耗能,重污染的五小企業的淘汰和三角債的困繞。主觀原因是他們前瞻眼光不敏銳,沒有隨大勢對我廠戰略調整,經營菅理不善,造成了巨額三角債所致。</span></p><p class="ql-block"> 公平的說,他們負的是領導責任。需要指出,文中所指的"衰敗期"領導班子是臨危受命的。那時國家要清理"五小企業"緊鑼密鼓;福臨堡地區的各企業對我廠的污染指責也不斷升級;"三角債"又使廠的經營雪上加霜,經常拖欠工資,福利,職工人心不穩,非常渴望有能人帶領他們走出困境時產生的。他們雖已竭盡全力,但同大勢抗衡,也是無力回天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智信,寶雞焦化廠奠基人之一。創業后是我廠廠長兼黨委書記,后調寶雞市市政府,任主管工業的副秘書長。他在焦化廠主政近二十年,深受職工愛戴,戲稱"二老王",是非功過不做評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張照片反映的是在創業階段,1、2號焦爐建成投產的情景。通過二個多月的烘爐調試,終于在十二月十三日生產出了第一爐機焦,它填補了寶雞冶金工業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們這群焦化人經過三年的努力拼搏,擺脫了在七里坪"土八路"的稱謂,成了能生產機焦的產業工人,這也是用我們三年汗水澆灌結出的碩果。在報捷的鑼鼓聲中,這個值得我們終身難忘和驕傲的日子被定為了寶雞焦化廠的廠慶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張照片是熄焦車正在駛入熄焦塔中。</span></p><p class="ql-block"> 1、2號焦爐投產,可以年產四萬噸冶金焦,預示著創業的生產設施基本形成,進入了生產穩固,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八六年始建的3、4號焦爐為二期工程,建成后我廠生產冶金焦的能力巳達到十五萬噸,預示著創業結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九零年建的5號焦爐為三期工程。這些工程完成,我廠機焦生產由最初的四萬噸突變成了二十萬噸,外輸煤氣四十萬立方米,經濟效益在整個寶雞市屬企業名列前矛,利稅大戶,各地參觀取經者絡繹不絕,獲得了省市多種榮譽,我廠也進入了鼎盛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這張照片主要是想反映一線工人們的生產環境。可見,當時的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還是很差的。每當出焦時,放散的荒煤氣和熄焦的水蒸氣就會籠罩著整個煉焦車間。這些刺鼻的焦爐煤氣和夾帶著粉煤顆粒的水蒸氣,風一吹,就在福臨堡地區上空漂蕩。污染的結果就是多次引來鏟車廠、大修廠等企業和當地居民的抗議和投訴,是造成我廠快速清場的因素之一。若客觀的用現在環保意識來看當年我廠生產環境和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損害,廠的倒閉那是遲早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就是這種生產條件,我們仍無怨無悔,盡職盡責在這個廠渡過了三十多年。這不僅是因為他對寶雞重工業的騰飛有貢獻,更重要的是這個廠承載著我們的青春和理想。是我們第一個參加工作的地方,陪伴年限最長的地方,吃苦出力最大的地方,揮灑汗水最多的地方。當然,也是一生中最傷心的地方,最徬煌的地方,最難忘的地方!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焦爐從投產,就要連續24小時作業。因此,不論煉焦或化產車間的工人都必須要三班輪休。他們就是在這種惡劣的工作環鏡和“三班倒”造成的黑白顛倒,生物鐘紊亂中度過了艱苦的三十多個春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年青的他們依然快樂向上,熱情奔放,因為那里就是他們追求理想,施展才華和為之奮斗的戰場。</p> <p class="ql-block">  巳成父輩的他們,不再乎是焦化廠的"煤黑子"和煙熏火燎的惡劣環境,再乎的是即已融入到這個家園,就應承擔的責任。從這張照片中每個人的笑臉就能體會到,他們是以廠為家,以廠為榮的,是自豪和快樂的。</p> <p class="ql-block">  李文宏,七二年進廠的青工。</p><p class="ql-block"> 七二年正是建廠工程到最繁重的大會戰時候。各路施工隊伍紛紛進入工地,建安物資供應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安裝所需的氧氣和乙炔氣阻礙著工程的進度。廠里車輛少,急需物資多,就安排李文宏和蔡衛東二人用架子車從十多公里外的氧氣站拉運。他二人每天往返二十多公里,拉著沉重的氧氣瓶,經常起早摸黑,寒暑不懼,保證了氧氣、乙炔的供給,硬是用雙腳和肩膀為建廠工程做出了貢獻。"二老王"多次大會,小會表揚,是廠號召青工學習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  煉焦車間領導班子成員更換比較頻繁,只記的趙安國、高祉晨、王保堂、韋成樸等都擔任過車間主任。況二期改造工程后,又將煉焦車間分成了煉一、煉二兩個車間,車間領導就更多,具體配置已記不清了。這張照片就是煉焦車間后來的部分領導成員。按由左至右的順序,他們是:馮曉農、黨克勇、陳克義、李文尉、尹智才。</p> <p class="ql-block">  秦寶貴,第一批進廠的青工,也是我廠第一屆領導班子成員。</p><p class="ql-block"> 焦化廠雖隸屬冶金行業,但必競它還有著化工生產的性質,用水、電量是很大的。因此,為滿足生產需求,一定要有自備水源和雙回路供電。經多方考察論證,指揮部決定在渭河灘建一大口井和副井。這個打井的重任就落在了以趙安國為隊長,秦寶貴和韋成樸為副隊長身上。</p><p class="ql-block"> 渭河灘上夏無半草遮陽,冬冷洌的寒風勁吹,很荒涼。他們也沒有打井的技術和經驗,吃住在現場,有的是"有條件要上,無條件也要上"的大慶精神和甘灑汗水寫春秋的熱情,歷時半年,硬是搶在投產前完成了任務。</p> <p class="ql-block">  雒釗、宋志昌,第二批進廠的復轉軍人,化產車間正、副主任。他們都經歷過軍旅生涯,作風過硬,工作認真、嚴謹。尤其是雒釗很受職工的愛戴,是我廠歷屆黨委成員,也是煉焦、化產車間合并期間的大車間主任,統領著焦化廠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隨我廠生產規模的擴大,化產車間的人員、設備,生產量也成倍增加,煉焦車間一分為二,可化產車間始終為一。在工作量成倍增加下,他們仍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甚稱我廠的"三朝元老"。</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化產車間辦公室全部成員合影,其中宋智惠和楊潤春已是車間副主任了,可能是在二期改擴建工程投產后拍的。</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中的人是在廠機關工作,不讓須眉的幾個巾幗。背景就是化產車間為焦爐荒煤氣經冷卻、過濾后,再回輸焦爐生產的初冷塔、終冷塔、蒸胺塔。二期工程后,巳向市區輸送經處理后的剩余焦爐煤氣,化產車間管理范圍不但擁有二套這樣的處理設備,而且還為進一步煤氣凈化,供市政生活用,新建了蒸苯塔、脫硫塔、新鍋爐房、捕焦油塔..……等。當時的廠區路南是塔群林立,管道密布,占據著半個廠區。</p> <p class="ql-block">  這是70型焦爐投產后,化產車間最早的維修班的合影。隨生產規模擴大和工作的需要,維修班的一些成員也調到其它崗位。但這幾個老維修工不論是調到其它崗位或是仍從事化產車間的維護保養都曾有過出色的表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就是化產車間鍋妒房全體成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span>廠編制中起初是有機加車間的,作息制度是白班生產,承擔著為全廠各車間的水、電供給,配件加工和維修任務。車間正副主任是馬文禮,任玉佩,張洪順是技術員。因作息制度同煉焦、化產不一致,經常導置生產待修不及時的問題,為解決這個生產矛盾,才將機加動力車間撤消,將車間的生產功能改為了分散管理。在化產,煉焦車間配屬了維修工種齊全的專屬維修班,同步維護保養,保證生產順利;全廠的供水、供電、機加等共用設備和人員由生產科統一調度;鍋爐房和操作人員劃歸化產車間管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廠高壓配電室的全部青工。她們擔負著向全廠安全供電的重任。建廠工作結束后,我也調到這個小集體,成為了他們的班長。</p> <p class="ql-block">  70型焦爐建成投產后,很快就成了全國小焦化學習的榜樣,來廠參觀學習的人很多,甚至全國小焦化會議都是在我廠召開的。當然,我們也不自滿,多次到兄弟單位取經,這張照片就是一次到耀縣省焦化廠參現學習時的記念。</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已不記的在何時,何地,為何事而拍了。因照片中的人大都是馬津河的家人和好友,最可能是在他調離焦化廠去外貿公司工作時的記念。</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那個中間非常突出和陽光的人是就是馬津河,又稱馬老虎。他是第一批進廠青工,為人義氣,曾對我提供過許多幫助。現已去世,這張照片也就成了他的遺照,是我的珍藏,我懷念他。</p> <p class="ql-block">  機關部分工作人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張照片是在老辦公樓三樓東大會議室召開的我廠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的合影。代表是由各車間,科室選派的,具體時間記不清了,應該是在八零年前后。</span></p><p class="ql-block"> 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國民經濟開始復蘇,國家開始大刀闊斧的對企業關、停、并、轉改制。采取對高耗能重污染的小企業直接淘汰,允許并鼓勵民企參加經濟建設。在這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國企強強聯合或同民企聯合就成了改制的主流。國營企業改制中釆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砸掉了工人"鐵飯碗",將工人的生存推向了風口浪尖。順應潮流,我廠的上級也派工作組進駐,協助我廠改制,目的恐怕除想讓企業經濟騰飛外,還有恕促使企業盡快轉型的意圖。只可惜當時,我廠的領導班子沒有領會到企業改制這個大變革中,國家深層次的含意而己。改制后的焦化廠,股東只有兩個,就是國家和企業職工。 只記得,廠里成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廠長變成了總經理,產業工人成了員工。當時我們并不知道這是為企業騰飛或破產埋下的伏筆,還戲虐的說:職工只占股本的3.6%,仍是國家在控股,這種改制是"換湯不換藥"。</p> <p class="ql-block">  編者在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上發言。</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結束,撥亂反正,國家建設急需一批有知識,懂技術的人才投入到經濟建設的洪流中,恢復了高考。我廠也順應潮流,在廠開辦了“七二一“大學。一些有志的青工也紛紛考入到省干部管理學院,黨校和電大脫產學習,這些有志員工學成歸來后都成了我廠的柱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廠也不吝嗇的為國家輸送了周枟、王民、周一陽、李郁仁等幾個優秀青工到國家各高等學校深造。他們</span>雖沒有再回本廠工作的,也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社會做出了成績。</p><p class="ql-block"> 張照片中下排左二是周枟同志。這張照片是送周枟赴陜師大上學時,她同好友和領導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周枟,七一年進廠的第三批青工。曾是焦化廠在福臨堡建廠時,最早到工地的青工之一,擔任倉庫保管員。她兢兢業業,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是有目共睹的。畢業后被分配到寶雞市龍泉中學任教導處主任。</p> <p class="ql-block">  隨我廠的發展,職工人數急劇增加,有公開社會招來的青工,也有外企調入和分配來的大學生,技校生。他們很快的就融入到了這個焦化大家庭,成了焦化廠的中堅,在各自的崗位上做著奉獻。從這張照片中每個人拍照時的神態就能想到,當年的他們一定是開朗活潑,團結向上,以廠為傲的精英。</p> <p class="ql-block">  這是廠工會組織的拔河比賽場景。每當比賽,車間,機關都暫停工作前來助戰,圍觀,號子聲,加油聲此起彼伏,異常熱烈。</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新辦公樓南側籃球場上,由機關工會組織的"雙人單腿走"比賽,練的是配合,比的是速度。比賽現場洋相百出,歡聲笑語一片。</p> <p class="ql-block">  這是廠籃球隊同工會主席周加路(中排中)的合影。這只球隊組建于鳳縣七里坪,隊長李金良(中排右二),是第一批進廠青工。這張照片是后拍的,早期的主力隊員中還有顧瑞生、李繼生、王民、李郁仁,拍照時都調離了焦化廠,沒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記得建廠初期,在七里坪精神生活非常貧乏,為豐富青工生活,廠里組建了文藝隊和男女籃球隊。文藝隊的隊長是孫樹禾,男女籃球隊的隊長分別是李金良和邊翠萍。起初,這只籃球隊只同七里坪鐵路南側的鳳縣機磚廠籃球隊競技,默默無聞。到了七二年底在福臨堡建廠時,臨時參加了寶雞市西關地區職工籃球友誼賽,打敗了已取得前三名的鏟車廠、大修廠球隊,才嶄露頭角,也才知道我廠籃球隊在寶雞市也是有一席之地的。以后,我廠籃球隊就經常同寶雞市重工系統和西關地區各單位進行友誼比賽,為宣楊焦化廠,提升焦化廠的聲譽是可圈可點的。</p> <p class="ql-block">  這是反映經過十五年的艱苦的創業和發展,進入了十年鼎盛期。當時,我廠巳有了能生產二十萬噸機焦,向寶雞市區輸送約四十萬立方米煤氣和多種化工產品的能力。還釆用多種經營,新組建了紙袋廠,勞動服務公司,聚胺脂加工車間...;也有了自已的職工食堂,浴室,住宅樓,辦公樓,單身樓,幼兒園,招待所,商店,醫務室,圖書室和秦嶺渡假村;完成了一個單一的生產冶金焦的小型企業向能生產多種產品,生活生產設施配套齊全的中型企業過渡。生產蒸蒸日上,職工和臨時工人數已近千人,生活福利也是水漲船高,職工臉上布滿著自豪,全廠到處洋溢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這是二期工程焦爐建成烘爐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這是二期工程建成后出焦的場景。從以上張照片中可以看到,生產環境巳有了很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在二期改擴建工程中,我們已有了環保意識。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的荒煤氣經過凈化送入照片背景中,比較模糊的,遠處的那個五萬立方米的儲氣柜中,再由煤氣公司加壓用管道輸送到市區供生活使用。這一舉措不但大大的減少了對大氣的污染,而且還提高了居民的生話質量,變廢為寶,是一大創舉。我們還采用對生產廢水內循環,盡量減少外排,建了污水處理站等環保的舉措,有效的遏制了我廠廢氣、廢水對周邊環境的繼續污染。應該說我們對寶雞的環境保護也是做了大量工作的,是有貢獻的。但為時巳晚,沒有能堵住悠悠眾口。</p> <p class="ql-block">  焦化廠的生產有大量的原料和產品需要運進運出。因此,廠址的選擇最好是離鐵路越近越好。我廠的土焦生產選在寶成線七里坪車站,機焦生產就選在隴海線福臨堡車站就是這個原因。</p><p class="ql-block"> 結合廠內外有利地形,二期改擴建中我們還在福臨堡車站建了一條專供我廠使用的鐵路專用線。這條專用線是由基建科承建,時在生產科的李文軒負責,平行隴海線,緊靠煤場,建成后的生產原料就直接卸在了貯煤場,分類堆放,大大的提高了產品質量,節約了生產成本。同期還建了一條通過勞動服務公司大院,長達二百多米的輸焦皮帶廊。這條焦廊也是面向專用線,儲焦塔可以將冶金焦直接裝入停在專用線上的車箱內外運,結束了汽車短途倒運,人工裝卸繁重的體力勞動。</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將生產的焦炭直接溜入車箱內的作業場景。</p> <p class="ql-block">  這是編者在化產車間二號泵房前同安裝公司的工長商量有關二號初冷塔,蒸氨塔等塔群如何豎立的施工覒場。在這里也曾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安裝傷亡事故,我至今仍銘記于心,感到驚悚。</p> <p class="ql-block">  化產車間的塔群當年就是用這樣的抱桿,卷揚機,在統一號令下,一個一個緩緩豎起來的,展示了安裝工人的聰明才智。這種土方法,現在恐難再見到了。</p> <p class="ql-block">  編者同時任總經理的趙安國在新疆八一鋼廠參加西北地區焦化會議時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趙安國,是我廠領導班子主要成員之一。創業時的打井隊隊長,投產時煉焦車間主任,改擴建時任副廠長,后擔任寶雞焦化制氣公司總經理。</p> <p class="ql-block">  編者在5號焦爐施工覒場。當時焦爐已建成準備烘爐,化產及一些配套設施正在緊張的施工中。</p> <p class="ql-block">  改擴建后,老辦公樓己不適應生產管理、經營的需要。九一年建了這棟四層約二千平方米的新辦公樓。記得一層主要是生產、財務、營銷等科室;二層是黨辦、廠辦、保衛科室;三層是勞資、工會、基建科室;四層為資料室和一個能容納全廠職工的大會議室。當時,工會組織的許多文藝演出,講座,職工培訓等活動都是在這個大會議室內舉辦的。</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這棟漂亮的辦公樓和職工食堂,招待所,廠大門及門衛都是由我廠基建科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管理完成的。每當重返廠追憶往事,看到仍在的這些建筑就有著特別親切和老友重逢的激動。也算是我們焦化基建人為來此憶舊的伙計們留下的一點念想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二期工程中基建辦成員同廠領導在歡送趙琪離廠時的合影。當時,趙琪擔任基建辦主任(前排右一),也是第三批青工,優秀的青工代表之一,后調離到西安第二印刷廠任總工程師。</p> <p class="ql-block">  焦化廠基建辦公室,后更名為基建處的全體成員同黨委書記吳文斌在嘉陵江源頭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編寫此文時,這張照片中已有吳文斌、趙振亞、馮炳炎、宋建華離開了我們,我想念他們!在此,深切的哀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中的這三人雖都離我們而去,我卻銘記于心。吳文斌,是我尊敬的領導,曾是副廠長、廠長、黨委書記;馮炳炎是我的摯友、知音,也是在焦化廠最陰霾的那段時間能同我共患難的人;尤其是趙振亞,當年的直屬排排長,我入職時的直接領導。后不論是焦化廠籌建或擴建他都是基建負責人,而我和李恩光也始終是他的兵。他工作嚴謹,為人和善,品德高尚,甘為人梯。應該說我和李恩光這輩子能在工程設計、管理、施工這個領域中有一點作為,他就是我們的領路人。記得基建隊改為基建辦公室時他讓賢于趙琪,在趙琪調走時又主動退居二線,推薦我為基建處處長。他是我尊重的前輩,學習的榜樣,我感謝他。</span></p> <p class="ql-block">  李恩光,第三批進廠青工,省勞模。是同我在焦化廠共事最長的人,也是我在工程領域互相幫助的摯友。他從進廠至退休始終從事我廠的基建工程技術工作,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辦公樓、職工食堂、招待所、秦嶺度假村都是由他牽頭,我們共同設計,施工完成的。也可以說,他同我是同一戰壕的最親密的戰友,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在廠前區拍的。背景就是我廠在福臨堡建的1、2、3號住宅樓中的1號住宅樓。為改善職工的居住環境,九五年后我廠又在市區新建路建了6、7、8三棟住宅樓,在引渭渠傍的家屬院翻建了5號住宅樓,4號住宅樓仍矗立在引渭渠傍。此時,我廠已擁有了八棟住宅樓,可入住近500戶,基本上解決了職工的安居問題。</p><p class="ql-block"> 5號住宅樓<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在廠基建辦完成的最后一個較大的工程。客覌的講,在當時的大環境下,5號住宅樓翻建時,我廠經營巳十分困難了,是在克服了許多困難,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勉強完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同廠一路之隔的廠招待所。一樓有對外開放的攴廳,每年廠慶日,廠領導和中層干部就會在這里聚餐。</span></p><p class="ql-block"> 福臨堡位于寶雞市最西端,距市區最近的西關約四公里。是為了方便我廠南來北往的購焦送煤客戶的吃住和本廠職工探親訪友,周邊廠礦的業務人員的需要而建。</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人是廖泓。勞動服務公司經理,第三批進廠的青工,市級勞模。他曾在我廠許多崗位上工作過,度假村建設只是他最值得驕傲的一撇。他當時吃住在工地,白天一身泥,晚上蚊蟲叮,沒日沒夜的身先士卒,硬是在那塊雜草叢生,低凹的濕地上建起了供我廠職工臨休的地方,被稱為"拼命黑三郎"。</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背景就是在建的"秦嶺職工度假村"施工覒場。這個度假村是在寥泓的倡導,廠領導的支持下,由基建辦設計,勞司實施完成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  這是度假村住宿部入口。</p> <p class="ql-block">  度假村建成后,經常會有職工帶著孩子,利用節假日到度假村游樂。這張照片反映的是職工和孩子到度假村,經過秦嶺之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度假村傍,駐地部隊連部前,我廠職工同連長,指導員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眉縣湯浴的一次黨、團活動。</p> <p class="ql-block">  "嘉陵江源頭"是秦嶺中的一個景區,它的前身是馬頭灘林場。這個景區就在我廠度假村再向東南方向三公里處。記得這個景區的前期規劃,李恩光、寥洪和我都參予過,景區大門及景區中的一些房屋設施還是由我們設計的。</p> <p class="ql-block">  這是來度假村度假的職工在度假村傍的蘭州軍區后勤處的籃球場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為方便職工上下班,廠還購置了這臺大轎車,專職司機是王銀船。這臺車工作時間是職工的通勤車,節假日還擔負著運送職工旅游和春節接送西安職工探親往返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照片反映的是接送職工到秦嶺腹地清姜河游玩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廠興我榮,廠鼎盛時的職工業余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工會或車間會經常組織到周邊旅游。這張照片就是車間工人在旅游時的合影,地方和時間巳記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我同張慶先,廖泓在寶雞植物園。</p> <p class="ql-block">  我同勞司經理廖泓、楊建興,張寶海在平涼的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嘉陵江源頭。</p> <p class="ql-block">  這應該是在乾縣的乾陵。</p> <p class="ql-block">  這二張照片比較久遠,應該是當年孫樹禾組織的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也是當年我廠職工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縮影。</p> <p class="ql-block">  每到廠慶日,工會都會組織各車間,科室會演,內容豐富多彩,展示焦化兒女的風彩。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  當時健美舞巳傳入我廠,它剛勁,活潑,是一種健身運動,深受群眾的喜愛。這是在慶祝我廠投產十八年時一次健美舞表演。演員們隨著那音樂節奏,整齊歸一的舞姿,更能體現出青春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我廠的文藝演出隊還曾參加過寶雞市職工文藝會演,曾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這是一次演出后,演員同廠工會成員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職工們在排球比賽。</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次以支部為單位的籃球比賽。那時我們還經常邀請外單位的球隊來廠競技,每次比賽時球場總是座無虛席。我們雖輸多贏少,但還是樂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每逢"六一",廠領導都到廠幼兒園慰問。我們焦化工人的下一代就是在父母的呵護,廠領導的關心下成長的,他們的童年是快樂的。</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在北京天安前拍的。照片中的孩子們是我們焦化人的后代。現都已成家立業并有了下一代,我們也成了祖父、祖母。</p> <p class="ql-block">  這幾個無憂無慮在戲水的孩子也是我們焦化人的下一代。時間久遠,你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嗎?還能知道他們的父母是誰嗎?愿他們永遠快樂,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九七年后,我廠就進入了五年衰退期。追討債務、下崗、待業、破產,清算、兼并、清場等就成了這五年的主旋律。我們不知道國家為什么要拋棄我們,不知道企業是否還能夠浴火重生,知道的是"三角債"已使企業步履維艱,拖欠工資使我們偏離了正常的生活,生產軌道。我們到市區吶喊,到市政府請愿,到債務單位靜座...,仍不能改變我們生存的空間。我們不知路在何方?焦躁,不滿、擔憂的情緒籠罩著整個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就這樣,寶雞焦化廠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成為了歷史。它就象一棵樹,由發芽,成長到蒼天大樹,成材后卻被無情砍伐,成就了高樓大廈的輪回。這是一個國企的悲哀,更是我們焦化人難于抹去的傷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退休后,我也曾多次回廠緬懷,想找回那夢縈回繞往事。哎!物是人非,總是悄然而來,長嘆一聲,惆悵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以下幾張照片就是我回廠時所拍。</span></p> <p class="ql-block">  當年如火如荼的焦化廠,現在卻冷冷清清,已為他人衣。回想當初這個曾是寶雞市驕傲的企業,它為城市環保作出了貢獻,也因環保而被產,在這堆即將變為廢墟的地方,除伙計們還有點香火,有誰還能記住它嗎?</p> <p class="ql-block">  曾經汗水揮灑的地方,如今破敗荒涼,尋不著青春的記憶,看不到昔日的輝煌。一絲絲傷痛的情感,掠過顫動的心房,華發暮年的伙伴,浮萍般漂蕩在四方,火一樣的年代不再,家一樣的廠成這樣。嘆!嘆!嘆!</p> <p class="ql-block">  勞司大院中的焦廊和儲焦塔還孤獨的存在,但巳被植被掩蓋,再也看不到當年編制車皮圍擋時的喧囂和外輸焦炭時的忙碌。</p> <p class="ql-block">  在職工食堂東門前那些充滿生機的雜草隨風搖曳,似乎在向我打招呼,向我傳遞著當年沙乾所做小酥肉的濃郁。</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招待所也心不甘,情不愿的想讓我努力回憶起他當年的輝煌,也想向我傾訴離別的思念和如今的不幸?</p> <p class="ql-block">  這條通往單身樓的街道還是原來的樣子,但失去了往日的喧囂,孩子們的戲鬧。就這,還有一大批我廠的老伙計們仍在此棲息,這仍是他們賴于生存的陣地。</p> <p class="ql-block">  只有這由陳鴻祥設計,基建辦建造的辦公樓前水榭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我巳缺少了同它合影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  實際上國家并沒有忘記我們,只是當時我們的思想覌念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想到我們的家園被吞并,不情愿由企業主人變成了民企打工者。加上內退,停職留薪,生活步履維艱,不知道希望在那里?才發泄了一些負面情緒。</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我們才知道,一個民族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要安居樂業是離不開國家強大的,國富才能民強。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對于國家來講只是滄海一滴。在我廠破產清場的陣痛后,十多年來,細雨潤無聲,我看到了祖國已擠進了世界強國之列。科技發達,物資富足,百業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基本上實現了多少前輩不惜為之奮斗終生的夢想。才理解了國家當年的企業破產,職工大量下崗,是國家要強大,人民要富裕,改革是必須的,是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溝坎。下崗分流,兼并破產,雖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暫時的困難,但從長遠的國家利益上說,這是有利于祖國輕裝上陣,發展國防,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必要舉措。</p><p class="ql-block"> 看看代表寶雞的這張照片,雄雞展翅騰飛,雞頭高昂直沖雲霄的寓意,如同焦化廠一樣,是陣痛之后才獲得了新生,我們也就應該理解了,釋然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這一代人是共和國的長子,出生在戰后百廢待興時期,成長在階級斗爭和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學習在文化大革命和"讀書無用"時期,工作在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時期。經過了上山下鄉和企業破產的人生磨練,有說不盡的苦中苦,話不盡的情中情。終于看到了我的祖國夢想成真,實現了四個現代化,才真正理解了當年企業改制,破產,下崗的真正意義。那些憤懣也就隨之平熄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感謝我們的祖國,感謝偉大的黨!我們老了,祖國的強大使我們過上了"躺著"領養老金的衣食無憂的晚年,又使我有了追逐青春夢的沖動。這幾年我幾乎走遍了祖國的錦秀河山,東到黑龍江,西到新疆、拉薩,南到海南島,北到內蒙大草原,策克口岸,國內國外任我行。我知足,我感恩!</p> <p class="ql-block">  2019年的國慶節我們就是在拉薩度過的。</p> <p class="ql-block">  2016年3月4日,由高祉辰,張慶先,王保堂等組織,在西安新城廣場東南角的"粵珍軒"召集了第一次焦化老伙計聚會。記得,當時分散在西安,寶雞等地的工友們都積極響應。時隔十三年后,見面互訴離別衷腸,牽掛,代問候的溫暖滲入到參會的每個人心中,激動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這個日子應該是具有紀念意義的。這不僅是因為它給了一個我們可以多次相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這次聚會,張慶先還利用先代通訊,在網上建了"焦化老伙計、老朋友"微信群,使我們雖身在異地,卻有了能夠互通訊息,相互問候平臺,又有了家的歸屬。真好!</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邊幾張照片就是想表現焦化廠部分職工現在精神狀態和多次聚會時的盛況。</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好姐妹們走進白鹿塬上的白鹿倉,賞美景,品小吃,愜意的生活,最美的狀態。</span></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浐灞濕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  史聰玲老大姐,和我同住在西安的時代華城小區,還同在一棟樓,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看她在我們小區那手握櫻花的照片,你能相信這已是將進入耄耋高齡的人嗎?</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五月我們同陳贊華夫婦在四川瀘沽湖上泛舟。</p> <p class="ql-block">  當年焦化廠的三姊妹又在"蜀南竹海"留影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西安的幾家,在西安小寨賽格商城相聚。</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七年,陳國偉夫婦由滬來陜探親訪友。西安、寶雞的伙計們聞訊,蜂擁而至,在西安金華路建工飯店為他夫婦接風洗塵的一次聚會。</p> <p class="ql-block">  陳國偉,當年焦化廠最年輕的領導,最帥氣的第一批青工,現也雙鬢染霜。只可惜照片中的馬老虎和王保堂當時還同我們歡聚一堂,可惜現巳離我們而去。哎,歲月無情,還請健在的老伙計們保重身體,珍惜當下,多自珍重!</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四月,寶雞的伙計馮先來、鄭敏惠、呂傳俊、李文宏、趙放生到咸陽與逯新國、趙連舉相約。西安的一些伙計也聞訊而至,齊聚咸陽陳陽寨的盛華酒店的一次盛況。</p> <p class="ql-block">  現今已八十多歲的馮先來,復轉軍人,當年焦化銷售精英,是我們的老大哥,受職工的尊敬和愛戴。在聚會上他仍是那么豪邁,灰諧 ,隨和,被稱之為"老頑童"。請老大哥永保這顆陽光的童心,樂對老伙計們盛情,一切都在這杯酒中。若有幸,為我們幾十年的友誼再干杯!</p> <p class="ql-block">  在編寫此文時恰收到發在"焦化老伙計"群里的一段視頻。這段視頻反映的是幾個還定居在寶雞,當年的幾個美女在西府里雨中漫步的場景。也反映了她們現在生活是愜意的,是多姿多彩的,是讓人羨慕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段視頻是王培梓所編,我沒有再做修飾,原汁原味,就直接采用了。她編揖的相當有水平,即體現了她們的婀娜多姿,西府里的美景,又用恰如其氛的音樂和流暢的剪輯渲染出她們的愉悅心情,特別棒,我收藏了。</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是今年十月十三日我們同老大姐王秀清(前排左二)在西安鳳城九路"國力仁和"酒樓聚攴時的留念。</p><p class="ql-block"> 王秀清,一直是從事我廠物資供應管理工作,克勤克儉,待人和善,是我們的老大姐。當見到這位八十六歲高齡的王師傅時,有點驚訝,時隔近二十年,她相貌變化不大,歲月競未給她留下太多的痕跡。這恐怕就是杜華夫婦在鳳城九路偶遇,一眼就能認出的原因吧!當然,也使我們有了一次能同這位大姐相聚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席間,大家開玩笑的說:"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  一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我們這些當年的憤青都己退休。現在我們成熟了,看問題全面了,人格得到了升華。<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也終于明白了生活給予的苦與難,無非是一種人生的雕刻。我們的苦難經歷才造就了現在高速發展的碩果。</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當年那個時代,企業的新陳代謝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生存的艱難是暫時的,面包總會有的,歷史總是要進步的,我坦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現在我們的晚年生活會是那么的自由自在。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快樂,在網絡世界暢游;享受著祖國大好河山對我們的熏陶,春聞花香,夏聽蟬鳴;享受著各種交通工具給我們帶來的快?,國內國外任我行;享受著社保給我們帶來的福祉,衣食住行全無憂;還有什么理由再耿耿于懷當年的往事呢?我感謝這個偉大的五十年變革造就的物質、精神財富讓我身受,比父輩值,真值,沒有白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將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和不堪回首的往事記錄珍藏,放在記憶的深處,用一顆初心,慢慢消化歲月的蒼桑,讓它蛻變成財富,成為我們這代人獨有的經典,供后人借鑒和評說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伙計們,讓我們一起好好珍惜退休后的生活,我們每天都要快快樂樂才是真諦。只有珍惜覒在的擁有,就能擁有最美好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最后,祝還健在的焦化廠老伙計們都健康、長壽,闔家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完成于二零二一年九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祭</p><p class="ql-block"> 蹉跎的時光悄無聲息,</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臉頰已布上了歲月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焦化廠三十多年的經歷,</p><p class="ql-block"> 仿佛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碰撞的青春,濃煙滾滾的環境,</p><p class="ql-block"> 和那揮灑心血和汗水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頻繁的在眼前晃動。</p><p class="ql-block"> 嚴冬過后是春天,星斗轉移,</p><p class="ql-block"> 直到滄桑染上了我們的雙鬢。</p><p class="ql-block"> 才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創造美好之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磨難是我們的必經。</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巳有著幸福的晚年,</p><p class="ql-block"> 但,還想為那曾經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添一抹絢爛的夕陽。</p><p class="ql-block"> 為那曾經的家園和已逝去的容顏,</p><p class="ql-block"> 唱響那生命的最后贊歌。</p><p class="ql-block"> 以此抒情詩表達我對那曾徑的家園和那些英年早逝的領導,朋友,伙計們的深切思念和哀悼!放心走吧!我們現在都很好,敬請安息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讷河市| 东港市| 金寨县| 青海省| 郸城县| 正镶白旗| 阿荣旗| 得荣县| 呈贡县| 固阳县| 仁怀市| 宁晋县| 古浪县| 慈溪市| 临西县| 黄骅市| 龙游县| 合水县| 新民市| 莲花县| 安塞县| 元朗区| 阳城县| 柘荣县| 灵宝市| 汉源县| 温泉县| 乐清市| 克山县| 南皮县| 航空| 锦州市| 潞城市| 临夏县| 咸阳市| 子洲县| 伊宁县| 合江县| 五峰|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