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陸軍第63軍將星如云</b></p><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i> ———劍膽琴心 </i></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主要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冀中軍區部隊、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察冀軍區冀中(楊成武)縱隊(當時冀中軍區編成兩個“冀中縱隊”,以首長名字區分,另一個為“冀中黃壽發縱隊”)、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華北軍區第3縱隊,逐步演變而成。其編成中的一部分部隊血脈可追溯到北伐戰爭時期葉挺獨立團第8連,和百色起義誕生的紅7軍之一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9月初,冀中軍區奉命以第7、第8、第9軍分區主力部隊,以及第6、第10軍分區各一部,組建晉察冀軍區冀中(楊成武)縱隊(同年11月編入晉察冀軍區第一野戰軍仍稱冀中(楊成武)縱隊??v隊領率機關由冀中軍區領導機關大部組成。首任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林鐵(兼),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參謀長沙克,副參謀長陶漢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轄3個支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1支隊(冀中軍區第7軍分區部隊)支隊長杜文達,代理政委廖鼎琳,副支隊長兼參謀長黃光明,政治部主任韓莊。下轄第22團(團長肖治華,政委白振剛)第26團(團長谷恒瀛,政委李靜)、第33團(團長謝洪恩,政委賀明)。上述三個團是1941年改編的冀中軍區第7軍分區第36地區隊、第45地區隊和第32地區隊,分別于1945年4月至7月升級為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2支隊(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部隊)支隊長賈士珍,政委周彪,副支隊長兼參謀長宋學飛,政治部主任張邁君。下轄第23團(團長張行忠,政委張文宣)、第61團(團長萬振西,政委龔有源)、第65團(團長王壽仁,政委王澤)。第23團是由原冀中軍區第23團一部與任(丘)河(間)支隊于1941年改編為第33地區隊,1945年5月恢復第23團番號。第61團前身是由冀中軍區原第33團一部,與清(苑)建(國)交(河)支隊1941年合編的冀中軍區第41地區隊,1945年8月升級為團。第65團是1945年8月由第8軍分區武強縣大隊、任(邱)河(間)縣大隊合編升級為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3支隊(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部隊)支隊長兼政委王道邦,副支隊長宋玉琳,政治部主任劉光裕,代理參謀長雷溪。下轄第24團(團長張英輝,政委王功學)、第27團(團長李繼高,政委陳其峰)、第28團(團長鐘英,政委楊棟梁)。第24團前身是1938年由河北游擊軍第5團、第6團編成的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獨立第1團,1939年改稱冀中軍區第24團,是始終堅持戰斗在冀中軍區的主力團隊,番號未變。第27團是1944年由原24團5連與任丘縣大隊合編的第42地區隊,1945年7月升級為團。第28團前身是1942年由冀中軍區第33團第2營,游擊第4總隊獨立營,第24團一部合編為第32地區隊,1945年7月升級為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縱隊直屬兩個團: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第32團(團長徐信,政委李克忠),第32團前身是1941年由冀中軍區警備旅第2團一部和游擊總隊獨立營編成的冀中軍區第31地區隊、第44地區隊,1945年4月升級為團。冀中軍區第10軍分區第77團(團長顧同舟,政委陳繼德),第77團前身是1941年編成的冀中軍區第39地區隊,1945年4月升級為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隊編成后,向察哈爾進軍,1945年10月初在張家口地區,根據命令第1、2、3支隊分別改稱為第11旅、12旅、13旅。原第1支隊所轄各團依次改為第31團、第32團、第33團。第2支隊所轄各團依次改為第34團、第35團、第36團。原第3支隊所轄各團依次改為第37團、第38團、第39團。縱隊直轄第77團第32團分別改為第40團和第41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11月晉察冀軍區組建第二野戰軍(預備做為出關部隊)。冀中軍區奉命組建第二個冀中縱隊編入晉察冀軍區第二野戰軍,也稱冀中(黃壽發)縱隊(以下簡稱冀中第2縱隊)。黃壽發任副司令員,帥榮任副政委,劉秉彥任參謀長,譚冠三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2兩個旅。第1旅旅長周仁杰,政委漆遠渥,政治部主任翁祥初。由冀中軍區第6軍分區第72團,第7軍分區第81團,第8軍分區第62團,三個團組成。第2旅旅長肖新懷,政委張如三,副政委張明河,參謀長甘若彬,政治部主任李兆炳。由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第73團,第10軍分區第76團(團長梁璞),以及獻縣反正的原偽軍張鴻烈(地下黨員)部獨立第2總隊編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述冀中軍區各團,雖升級為野戰部隊時間不長,對于大兵團作戰、運動戰、攻堅戰相對生疏。當然也是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普遍存在的問題。但這些團隊,主要領導骨干以紅軍干部為主。成員大都是冀中平原的莊稼漢,具有燕趙男兒尚武好勇、慷慨悲歌的豪氣,頑強不屈、吃苦耐勞的精神,識文斷字、經多見廣的素質。1939年八路軍第120師離開冀中,帶走了近兩萬冀中子弟兵。賀龍同志的評價是:“冀中戰士的質量可不低呀!他們見識廣、有文化、接受能力強,又吃得苦,只要兩塊玉米面餅子往肚里一填,就解決問題了;睡覺也不要鋪蓋,連鞋也不脫,穿著衣服往炕上一滾就睡;才補進連隊沒幾天,仗一打起來,抱起槍來就沖鋒。這些兵,只要有好干部帶,那還了得呀!”名揚四方的“硬骨頭六連”(該連在冀中組建之初,除19名紅軍戰士,余下一百余人全部是冀中子弟兵)就是其典型的寫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圖為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縱隊司令員楊成武與冀中軍區政委、冀中縱隊政委林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政委李志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何況這些團隊,全部經過八年浴血抗戰的洗禮。冀中軍區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爭環境殘酷程度居全國各解放區之首。日寇對冀中平原勢在必得,以“五一”大掃蕩為代表的無數次大小掃蕩,恨不能將冀中地區我抗日軍民斬盡殺絕。能在武裝到牙齒的5萬精銳日軍和各地調集偽軍的“鐵壁合圍”、“剔塊清剿”中殺出一條條血路。對于不論武器裝備還是數量均處于絕對弱勢的冀中八路軍來說絕非易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2年“五一大掃蕩”后,日寇為鞏固(北)平、(天)津、保(定)重要戰略樞紐,在千里冀中平原,日偽軍數萬重兵駐扎,以中小城鎮為依托,新建1750個崗樓據點,利用770公里鐵路、7500公里公路為縱橫網絡,挖掘筑壘4000余公里封鎖溝、封鎖墻。另有700多輛汽車經常在1萬多公里長的網狀公路上穿梭巡邏。生生將冀中千里大平原分割成2676個“小塊”,被形象地稱為:“把冀中平原剁成肉餡”。正是“抬頭望崗樓,邁步登公路”。原有的根據地變為游擊區,淪為敵占區。殘暴的“三光政策”令人發指。白色恐怖比之南方蘇區紅軍長征后的局面還要嚴重,更加血腥恐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冀中縱隊及以后的華北3縱隊各部隊組成來看,大多是1941年左右,將原有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主力團隊,縮編精簡為野戰團、地區隊、縣大隊、武工隊,轉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的精干分隊。在艱苦的敵后作戰環境中,每支部隊每天參加戰斗如家常便飯,天天都有敵情,天天都在運動。幾乎每次戰斗都是短兵相接、狹路相逢。在幾乎無險可守的千里大平原上,依托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化整為零,機動靈活地與敵人殊死拼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和“挑簾戰”、“院落伏擊”、“捕捉戰”、“單打一”、 “掏老窩”等形形色色的戰法,把平原作戰的戰爭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利用這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襲擊鬼子、懲辦漢奸、拔除據點、恢復政權。有效地打擊了敵人,鍛煉和壯大了自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年抗戰中,冀中軍區受傷旅級干部4人,團級干部73人,營級干部719人,連級干部1815人,排級干部2740人,班級11053人,戰士33220人。陣亡旅級干部5人,團級干部80人,營級干部540人,連級干部1251人,排級干部1827人,班級6188人,戰士21173人??傆媯?9624人,陣亡31064人,合計傷亡80688人。3縱隊上述各團所有排級以上干部,都是其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者。他們哪個身上沒有戰傷?哪個沒有與日偽軍面對面拼過刺刀?他們中很多人被冀中軍區授予光榮的“五一獎章”(為“五一大掃蕩”之后,始終在冀中平原堅持斗爭者頒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膾炙人口的電影《平原游擊隊》、小說《烈火金剛》、《敵后武工隊》中李向陽、史更新、肖飛、魏強、劉太生就是他們中的代表。這些人才真正稱得上鋼鑄鐵打的民族的“脊梁”。能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下堅持下來的部隊,生命力是出奇頑強的。是八年抗戰期間,全軍唯一全天候與日偽軍無間斷周旋作戰的部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戰斗在冀中平原青紗帳里的冀中軍區八路軍)</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冀中平原軍民開展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戰斗在冀中平原白洋淀的抗日游擊隊“雁翎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冀中游擊隊與日寇進行村落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9月至11月,新組建的冀中縱隊先后參加蔚廣暖戰役,攻克蔚縣、廣靈、暖泉三城。殲敵3700余人。綏遠戰役,殲敵3000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1月察哈爾整訓,將冀中第二縱隊大部分和原定調往東北的陜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教導第2旅5團、獨立團(均為原晉察冀軍區1943年后援助陜甘寧的部隊),全部合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整編后的冀中縱隊仍轄第11旅、第12旅、第13旅。教導第2旅5團前身是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第5團,1944年1月調入晉察冀軍區野戰旅仍為第5團,同年5月改稱八路軍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第5團。該團是有紅軍基礎的老團隊,久經戰陣,是晉察冀軍區最早野戰化的團隊,是晉察冀軍區的六大主力團之一。教導第2旅獨立團前身是晉察冀軍區獨立團,1944年1月調入晉察冀軍區野戰旅仍為獨立團,同年5月改稱八路軍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獨立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11旅僅轄第33團。第33團由原32 、33兩個團合編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12旅轄第31團、第34團、第35團。第31團是以教導第5團為基礎,與原縱隊直屬第40團和冀中第2縱隊第1旅81團一部合編組成,第5團是以井岡山時期一支紅軍連隊為基礎發展而成。第34團由以原第12旅34團為基礎,與冀中第2縱隊獨立第2總隊一部和原第12旅36團一部合編組成。第35團是以第12旅原35團為基礎,與獨立第2總隊一部和原第12旅36團一部合編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13旅轄第32團、第37團、第38團、第39團。第32團由原第11旅31團、教導第2旅獨立團、縱隊直屬第41團合編組成。第37團由原37團與冀中第2縱隊2旅73團合編組成。第38團由原38團與冀中第2縱隊2旅76團一部合編組成。第39團由原39團與原76團另一部合編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5月冀中縱隊第11旅旅部率第33團和第13旅38團脫離野戰軍編制,返回冀中軍區,黃壽發調任冀中軍區參謀長。1946年6月,第38團編入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第33團編入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1947年12月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分別編入晉察冀軍區第6縱隊16旅和第17旅。1949年2月改番號為華北軍區第20兵團68軍202師和203師,均為軍、師兩級主力團隊。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編入晉察冀軍區第2縱隊,改稱第6旅,1949年2月改番號為華北軍區第20兵團67軍200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6月24日冀中縱隊改番號為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3縱隊。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與1938年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的番號相沿襲。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員文年生,代理參謀長陶漢章,政治部主任譚冠三。下轄第7旅、第8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7旅由第12旅改稱,旅長周彪,政委李呈瑞,代理參謀長甘先林。原轄第31團、34團、35團依次改稱為第19團(團長劉正桓,政委陳繼德)、第20團(團長張行忠,政委張文宣)、第21團(團長王壽仁,政委齊絳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8旅由原13旅改稱,旅長易耀彩,政委王道邦,副旅長宋玉琳,副政委張明河,參謀長宋學飛,政治部主任劉光裕。原轄第32團、第37團、第39團,依次改稱為第22團(團長徐信,政委李克忠)、第23團(團長張英輝,政委劉鳳麟)、第24團(團長鐘英,政委楊棟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6月第3縱隊司令員楊成武調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二政委。察哈爾軍區司令員鄭維山接任第3縱隊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1月原察哈爾軍區第11旅編入第3縱隊,改稱第9旅,旅長陳仿仁,政委黃文明,副旅長兼參謀長杜瑜華,政治部主任蔡暢元。獨立第11旅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下屬冀晉軍區(前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第5軍分區。1945年9月冀晉軍區部隊組建冀晉(陳正湘)縱隊,第5軍分區主力組建冀晉(陳正湘)縱隊第4旅。1946年6月冀晉(陳正湘)縱隊改稱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 4旅亦改稱11旅。同年11月11旅脫離第4縱隊編制序列,調歸察哈爾軍區,番號為察哈爾軍區獨立第11旅。該旅下轄3個團,都是在抗日戰爭烽火中誕生的,也是有紅軍基礎的老部隊。第31團前身是晉察冀軍區警衛團。第32團前身是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第2營。第33團是1945年9月由晉察冀軍區第2、第3、第4軍分區警衛連及靈丘支隊合編組成。第31、32、33團依次改番號為9旅25團,團長李銳,政委楊銀生。第26團,團長范志輝,政委葛振岳。第27團,團長邱會嵩,政委曠顯陽。</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1月李志民調任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政委。晉察冀野戰軍第4縱隊政委胡耀邦調任第3縱隊政委。時任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文年生,副政委王道邦,政治部主任魏震,副參謀長陶漢章。第7旅旅長易耀彩,政委漆遠渥,副旅長宋學飛,政治部主任張邁君。第8旅旅長宋玉琳,政委黃文明,副政委張如三,政治部主任劉光裕。第9旅旅長陳仿仁,政委蔡順禮,參謀長杜瑜華,政治部主任蔡暢元。</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整編完成后的第3縱隊,1946年7月至9月參加大同戰役、集寧戰役,殲敵5000余人,擊毀敵機一架、坦克6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至10月參加張家口戰役、平漢線破擊戰,殲敵8000余人。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3縱隊參加淶(水)易(縣)滿(城)戰役,一戰易縣,全殲美械裝備的國民黨第361團,及第363團一個營。二戰易縣,第23團1營在劉家溝,與10倍于己的敵兩個團部隊惡戰13個小時,殲敵700余人。勝利完成牽制和分割敵軍的任務。戰至最緊要關頭,營長、教導員帶頭將手表、鋼筆全部砸毀,只為自己留下最后一顆子彈,誓與陣地共存亡。戰后被授予“鋼鐵第一營”的稱號,一戰成名,另敵聞風喪膽。三戰易縣、滿城,全殲國民黨精銳,美國人一手訓練調教,曾遠征緬甸、泰國的388團,俘其少將團長佟道。此役共殲敵7200余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3月20日至4月10日,為配合東北野戰軍,拖住華北蔣軍出關的企圖,第3縱隊與友鄰部隊共同發起察南、綏東戰役。是役殲敵4000余人,解放察南大片地區。察南綏東戰役是長途遠征,雖不見戰果輝煌,但牽制調動了敵軍主力3個軍,1個騎兵師,3個騎兵旅,解放縣城15座,恢復了廣大的察綏根據地,此后又轉戰熱河西部、河北東部、北平周圍、察哈爾東部和內蒙古東部,在廣闊戰場上縱橫跋涉7000公里,達到將敵軍牢牢拖在華北地區的戰略意圖,為遼沈戰役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4月8日至5月4日第3縱隊參加正太戰役,共殲敵10000余人,包括日軍殘余之保安第5大隊。繳獲各種火炮108門,輕重機槍108挺,擲彈筒129具,長短槍支6960支,鐵甲列車一列。解放了正定、獲鹿、井陘、平定等四座縣城,井陘、陽泉兩個礦區,陽泉成為中共創建的第一座中型城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6月12日至14日第3縱隊參加青(縣)滄(縣)戰役,攻克青縣縣城,殲敵1800余人。此役切斷了津浦路,震撼了平、津,迫使原計劃出關增援東北作戰的天津駐軍,不敢妄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6月25日至7月6日,參加保北戰役。攻克固城,全殲蔣介石嫡系部隊美械化第362團,攻堅和阻援密切協同,阻援戰中表現突出的7旅連指導員宋雙來被授予“特等功臣”榮譽稱號。此役殲敵5100余人。</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任楊成武任第三縱隊司令員的鄭維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接任李志民任第三縱隊政委的胡耀邦)</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9月2日至13日第3縱隊參加大清河北戰役,殲敵2000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10月15日至22日,第3縱隊參加清風店戰役。先是在保北戰場堅持作戰,誘敵產生誤覺,令敵第3軍北上。戰役打響后,第7旅和第8旅與友鄰部隊共四個旅,面對國民黨美械裝備的五個師和一個戰車團,發揮平原作戰的經驗,在保北平原阻擊戰中,不懼敵飛機、大炮、坦克和敢死隊的輪番進攻,苦戰七晝夜,殲敵3000余人。保障了晉察冀我軍全殲國民黨胡宗南部嫡系第3軍,第9旅參加清風店殲滅戰,俘敵3800余人,繳獲各種火炮18門,繳槍4000余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11月6日,第3縱隊迅速回師石門(今石家莊市),作為晉察冀野戰軍主攻部隊,攻克華北重鎮石門市, 8旅23團作為助攻,卻率先突破敵軍防線,榮獲“大功團”榮譽稱號。此役3縱隊殲敵11000余人,被朱德總司令稱贊為“我軍奪取大城市的創例”。從此晉察冀解放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兩大區連成一片。切斷了平漢鐵路、正太鐵路、正德鐵路,斬斷華北傅作義集團與國民黨華中集團的聯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12月27日至1948年1月13日,第3縱隊參加平漢線破擊戰。3縱隊圍攻淶水縣城。傅作義上任華北剿總司令官之初,急于尋找晉察冀我軍主力決戰,提出“以主力對主力”。其頭號主力35軍一馬當先,前來解淶水之圍。領頭的更是35軍主力師——號稱“虎頭師“的新編第32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國民黨的35軍雖非蔣介石嫡系,但列為國民黨十大王牌軍之中,戰斗力較一般蔣系正規軍要強。它是傅作義賴以起家的根基。據說該軍排以上干部都由傅作義親點。其所屬的第32師被譽為“虎頭師”,并授予繡有虎頭圖案的戰旗一面,全師官兵均佩戴繡有虎頭的袖標。早在1927年傅作義率部堅守涿州百日,名聲鵲起??谷諔馉帟r期,堅守太原、襲擊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懷柔大捷、百靈廟大捷,與日寇血戰,軍中包括魯英麟、郭景云等一批抗戰名將,榮膺“青天白日勛章”,曾為中華民族寫下光輝一頁。解放戰爭時期,綏遠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與晉察冀我軍交戰,屢占便宜。根本沒把晉察冀解放軍放在眼里。但在其心目中確有一個可敬的對手——“野8旅”(即3縱8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3縱隊抓住戰機,集中主力勇于打援,在莊瞳村圍殲馳援的虎頭師。接戰之初,“虎頭師”的官兵們狂妄地沖我軍喊話:“對面的共軍是哪個部分的?如果是“野8旅”的就請放馬過來干一仗,如果不是,趁早滾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是冤家路窄。3縱隊英勇頑強地向敵縱深猛插分割。在敵騎兵第4師飛兵趕到時,又及時分兵阻擊。在三面處敵的險要狀況下,決心堅定,毫不手軟。各部隊在炮火支援下突入村內,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和白刃戰。逐屋逐院爭奪,經4小時戰斗,一場惡仗下來,擊斃35軍參謀長田世舉、新編32師師長李銘鼎中將及兩個主力團團長,號稱“猛將”的段吉祥和安立道,新編第32師三個團,除95團一個營留在拒馬河東岸外,其余7000余人全部被我軍殲滅。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并且在敵軍蜂擁而來尋找我軍主力決戰時,果斷及時撤出戰斗。繳獲的幾門美式榴彈炮,因拖不走,留給了傅作義一堆廢鐵。友鄰第4縱隊部隊阻擊第101師戰斗中還繳獲了魯英麟乘坐的美式吉普車。戰后魯英麟畏罪自殺。(最近網上流傳一篇美化傅作義“指揮藝術”的博文,硬是顛倒黑白地稱蔣傅軍“大勝”。實在恬不知恥。包括軍長、軍參謀長、主力師師長、兩位主力團團長在內的將領命喪黃泉,“虎頭師何勝之有?!顏面何存??。?lt;/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虎頭師覆滅,愛將身亡,傅作義痛心不已。他后來給35軍訓話時,專門點了鄭維山的名:“一定要消滅鄭維山的第三縱隊,此仇不報,有愧于我三十五軍一名軍人的稱號”。</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并為華北軍區。第3縱隊編入華北軍區第2兵團序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第3縱隊參加冀東、熱西作戰,轉戰1000余公里,作戰20余次,殲敵5000余人,解放冀東、熱西大片地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8月胡耀邦調任華北軍區第1兵團政治部主任,第4縱隊副政委王宗槐調任第3縱隊政委。陸平調任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9月12日至10月23日,第3縱隊參加平綏東線戰役,作戰30余次,殲敵5200余人,拖住國民黨三個軍10個師的部隊,有力地配合東北野戰軍遼沈戰役的順利進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風店戰役戰役經過要圖)</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晉察冀軍區部隊攻克石家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石家莊戰役經過要圖)</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戰爭中,還有一段插曲。1948年10月24日傅作義組織騎兵和機械化部隊十萬余眾企圖偷襲西柏坡,代號“穿心戰術”。此招極其陰毒,蔣傅各部躊躇滿志,夢想著殺到西柏坡后,“專抓講南方話的、挎小槍的大干部”。黨中央在得知這一情報后,先后采取了下述措施。首先,由毛主席擬文,在電臺上公開揭露傅作義的陰謀,擺了場“空城計”。第二,冀中軍區抽調所屬第7縱隊以及華北軍政大學的學員和根據地二十萬民兵,沿途阻擊、遲滯敵軍行動。第三,急調遠在河北北部涿鹿縣的華北軍區主力第3縱隊晝夜兼程馳援西柏坡。坊間說,第四條措施,當遼沈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急令四野部隊盡早入關。這一條有些牽強,因為此時遼沈戰役關鍵之戰遼西戰役,廖躍湘西進兵團正在黑山、大虎山一線與東北野戰軍激戰正酣,東北地區鹿死誰手尚未定論,此時談何東北我軍入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3縱隊得令后,全軍上下群情激奮,懷著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決心,除手中武器和干糧,其余行裝全部放棄,晝夜兼程,拼命趕路。周副主席一日三電,查問3縱隊動向。全軍官兵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和決心,闖過人體極限,創出四天強行軍600里的記錄。在兩天幾乎沒有休息的長途跋涉后,部隊體力急劇下降,行軍速度減緩。鄭維山司令員命令以一個師的部隊攜輕重武器行軍,另外兩個師徒手輕裝跟隨,若干小時后,第二個師接過武器,另兩個師繼續跟隨行軍,接下來是第三個師接武器。最后到達阻擊前線沙河前兩個小時,第一個師接過全部武器,迅速接敵投入戰斗,3縱隊提前一天突然出現在戰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得知3縱隊神兵天降似的現身。本已狐疑不定的傅作義急忙命令“偷襲”部隊火速撤回。正準備撤退的傅軍劉春芳騎兵第4師瞬間被擊潰,丟下大批裝備輜重望風而逃。此役3縱隊表現出雷厲風行、吃苦耐勞的頑強戰斗作風。演繹了一出現代版的“單騎救主”。所部第189師被譽為“神行太?!辈筷牎?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第3縱隊參加平津戰役。勝利完成在新保安痛殲傅作義王牌軍,華北我軍的老對頭35軍的戰役。為實現毛主席的戰略意圖。3縱隊與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友鄰部隊,長途奔襲,晝夜兼程六個晝夜,急行軍、強行軍、拼命趕路。硬是用雙腳追趕上敵人的汽車輪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5軍全軍裝備400余臺美制“道奇”牌十輪大卡車。為全國罕見、華北唯一的全美械機械化軍。但歷史卻開了個驚天的玩笑。35軍在天空十多架飛機掩護下,沿張家口至北平的公路行駛,汽車輪子還是沒有跑過兩條腿。仍被華北我軍圍堵,緊緊包圍在新保安。兩軍比拼定輸贏,有時不僅僅表現于戰場上的刀兵相見。63軍即“能征”又善戰,保持了老司令員楊成武率紅4團,長征路上晝夜兼程二百四十里飛奪瀘定橋的光榮傳統。1971年毛主席指示全軍野營拉練,就是批轉了北京軍區鄭維山司令員上報的63軍野營拉練的經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新寶安戰役最后聚殲35軍的關頭,第3縱隊在兩面受敵的情況下,一面頑強阻擊向東猛突的35軍,一面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果斷分兵阻擊從懷來向西猛進馳援的敵104軍,為徹底圍殲傅作義的頭號主力35軍立下頭功,是役共殲敵25000余人。35軍離開北平出征時,大卡車上掛著醒目標語“向老對手三縱隊報一箭之仇”。這次真是新賬老賬一起徹底清算,做了最后了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番號的命令。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隸屬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2兵團)。時任第63軍軍長鄭維山,政委王宗槐,副軍長兼參謀長易耀彩,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龍道權,副參謀長張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7旅改稱第187師,師長張英輝,政委劉光裕,副師長徐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邁君,參謀長魏群。原轄之第19、第20 、第21團依次改稱為第559團,團長李金時,政委孫應前。第560團,團長張文宣,政委劉水,第561團,團長朱彪,政委劉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8旅改稱第188師,師長宋玉琳,政委李真,副師長范志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克忠,參謀長楊尚德。原轄之第22、23、24團,依次改稱為第562團,團長賴清皋,政委周樹青。第563團,團長馬兆民,政委賀明。第564團團長徐成功,政委陳英。該旅即為殺出威風,為華北傅作義部所敬重的對手“野八旅”,系晉察冀、華北野戰軍頭等主力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9旅改稱第189師,師長杜瑜華,政委蔡暢元,副師長兼參謀長李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葛振岳。原轄之第25團、26團、27團,依次改為第565團,團長崔金龍,政委李軒。第566團,團長潘永堤,政委高德襄。第567團,團長周振桓,政委王致和。</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0日至24日,第63軍參加攻取山西省會太原市的戰役。攻克太原最高制高點“雙塔寺”為中心的外圍防御陣地。接著從南面登城,突破首義門,蕩平日寇、蔣閻匪軍數十年苦心經營,號稱“萬座碉堡,固若金湯”的鋼筋水泥碉堡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省政府。殲敵13000余人,生俘敵中將軍長劉效增。涌現出了“攻克要塞開路先鋒鏈”、“立功太原連”、“登城先鋒鏈”、“猛奪首義門連”、“猛虎連”等英雄集體。</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3軍部隊攻占太原防御制高點雙塔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太原戰役后,1949年4月25日,63軍隨華北軍區第19兵團轉隸第一野戰軍建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6月17日63軍離開山西,7月5日進至陜西富平、三原地區。1949年7月,隨19兵團參加扶眉戰役,負責牽制馬步芳集團,配合第一野戰軍主力殲滅胡宗南第18兵團,7月21日至8月6日參加隴東戰役,殲敵1000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9日63軍攻占會寧,13日解放西吉。20日至26日參加攻克蘭州戰役。在攻取馬家軍精銳主力鎮守的蘭州外圍主陣地竇家山戰斗中,一面繡著“立功太原”四個醒目大字的獵獵紅旗,自始至終飄揚在攻擊隊伍的最前方,彭德懷親點的第189師566團(原紅3團)擔任主攻,一邊是百戰百勝、刺刀見紅的紅軍團隊,一邊是曾在擊潰紅軍西路軍戰斗中血債累累,兇猛彪悍揮,揮舞大刀,自詡“刀槍不入”的馬家軍。鋼牙硬是啃下了鐵骨頭。雖已千瘡百孔的紅旗插上敵主陣地,屹立不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青(海)馬(步芳)是我軍十幾年來的死對頭。紅軍西路軍曾慘敗其手,數千紅軍傷兵、俘虜被殘殺虐待。抗戰期間,新四軍第4師也曾吃過他的虧。解放戰爭時期,西府戰役中西北野戰軍也沒討到便宜。從此馬步芳匪部氣焰囂張,不可一世。此番新賬老賬一起算,此役殲敵4300余人,徹底殺掉了馬家軍的氣焰,終報我軍一箭之仇。攻下竇家山后,蘭州守軍頓時慌不擇路四散奔逃。從此“西北王”的看家隊伍土崩瓦解,一蹶不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9月2日至25日,63軍參加寧夏戰役,全軍出其不意強渡黃河天險,16日在中衛縣常樂堡殲敵81軍兩個團,第188師由景泰經騰格里沙漠,于17日抵近中衛城西,與軍主力形成夾擊第81軍之勢。在軍事壓力與政治爭取下,19日,原國民黨西北軍政副長官馬鴻賓與其子、第81軍軍長馬惇靖起義。此役共殲敵13000余人。馬鴻逵精心布置的寧夏防線頃刻瓦解,馬氏家族對寧夏獨裁統治36年,宣告結束,寧夏全境解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戰爭中,63軍及其前身部隊,轉戰晉、察、冀、熱、綏、陜、甘、寧、平、津十省市。參加21個戰役,經歷大小戰斗200余次,解放城鎮29座,殲敵14萬余人,繳獲各種火炮730余門,各種槍支63500余挺(支)。全軍涌現“大功團”、“鋼鐵營”、“猛虎連”等2265個英雄集體,和10002名功臣模范。有19197名指戰員為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鮮血和生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63軍也在戰火中由一支地方武裝“蝶變”為能征善守,百戰百勝的野戰軍主力部隊。正如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中所描述,“我們頭一次聚集起冀中軍區的武裝力量。當時,各路人馬丟掉自行車,甩掉毛驢子,掀去頭上的白毛巾,解去腰間的麻線繩,從地道底下,從青紗帳里,從堡壘戶的家里,從與敵人捉迷藏的角角落落,從打麻雀戰、挑簾戰、掀鍋戰、地道戰等種種小型游擊戰的戰場上走出來,敲著戰鼓,打著軍旗,在白洋淀上聚集起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那是多么振奮人心??!……幾萬冀中子弟兵——三縱隊的戰友們,就是那時捏成“拳頭”,離開家鄉,一直戰斗到今天。當年的老套筒和點燃黑色炸藥的土造炮,如今換上了繳獲的美械裝備,當年的游擊隊如今成了一支無堅不摧的隊伍。”</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15日,第63軍作為第二批部隊入朝作戰,隸屬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9兵團。鄭維山升任志愿軍第19兵團副司令員。軍長傅崇碧,政委龍道權,副軍長易耀彩,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黃振棠,參謀長杜瑜華。下轄第187師、第188師、第189師、師屬炮兵團、教導團,全軍47006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87師,師長劉光裕,政委張邁君,副師長兼參謀長徐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齊絳軍。下轄第559團,團長鄧仕均,政委劉波。第560團,團長周成河,政委王紫劍。第561團,團長陶和,政委周樹青。師屬炮兵團,團長馬雙林,政委李沛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88師,師長張英輝,政委李真,副師長兼參謀長魏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克忠。下轄第562團,團長閻同茂,政委費國柱。第563團,團長馬兆民,政委劉炎田。第564團,團長曹步墀,政委白萬林。師屬炮兵團團長景明題,政委曹洪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89師,師長許誠,政委蔡暢元,副師長邱會嵩,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文宣,參謀長原星。下轄第565團,團長李軒,政委王克。第566團團長,朱彪,政委王致和。第567團,團長周振桓,政委李文祥。師屬炮兵團,團長張潤通,政委朱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軍屬炮兵團,團長齊得雨,政委棄里三。軍教導團,團長徐成功,政委賀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第五次戰役中,63軍歸西線19兵團指揮。面對聯合國軍設防堅固的臨津江防線,傅崇碧突出奇兵,冒著被美國空軍轟炸的風險,大白天派部隊多路隱蔽接近江邊潛伏。187師作為先頭部隊,身為師長的徐信親自帶領各團團長冒著初春的寒冷,提前一天涉水探明過江路徑和江水深淺。這個打起仗來總是身背一桿沖鋒槍身先士卒的師長,是在晉察冀北岳山區和冀中平原對日作戰養成的性格習慣。師政委,黨委書記張邁君在黨委會上提出嚴厲批評后才有所“收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此戰斗打響后,僅十幾分鐘就突破了臨津江防線,插入縱深15公里,割裂了美3師和英29旅的聯系。遺憾的是,19兵團的另外兩個軍64軍和65軍遇到敵軍優勢地空火力阻擊,5個師50000多人馬擁擠在江邊2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內,被敵軍炮火轟炸了兩天兩夜,犧牲慘重。因此,63軍的快速突破沒能取得更大的戰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對63軍的兇猛攻勢,當面美第1軍急命其他部隊撤到第二道防線組織防御,而英第29旅卻只能原地固守。63軍順著撕開的防線向里沖,先是擊潰了土耳其旅,接著打垮了菲律賓營,對英29旅展開了包圍之勢。該29旅是英軍王牌部隊,所屬格羅斯特營更是歷史悠久,戰績輝煌,是英軍著名功勛部隊,王牌中的王牌。被特許在軍帽上佩戴兩顆帽徽(英軍戰斗力很強,并非軟柿子捏的,據抗美援朝老兵回憶,與英軍交戰,稍一露頭,腦袋上就會穿個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英29旅集中全旅炮火掩護拼命跑路,總算是大部得脫,但其格羅斯特營卻被63軍包圍于雪馬里地區。63軍乘夜發起猛攻,從四面滲進該營防線。英29旅派一支重坦克部隊去解圍,卻被63軍擊退。美軍自顧不暇,竟拒絕救援。在經受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下,格羅斯特營終成潰散之勢。187師戰士劉光子一人俘虜了63名英軍,被授予“孤膽英雄”稱號。1000多人的格羅斯特營只逃出39人,營長卡恩中校也被俘虜,基本全軍覆沒。其中包括一個重坦克連,一個炮兵隊。繳獲各種火炮26門,坦克18輛,汽車48輛。攻克敵占據最后山頭,就是在使用繳獲的數門迫擊炮和六挺重機槍火力加強下解決戰斗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重創英軍29旅的戰斗中還涌現出188師“王永章智殲坦克英雄排”、“仵鳳嶺反坦克英雄小組”等英雄集體。自打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五卅慘案”、“沙基慘案”、“ 紫石英號事件”。一樁樁、一件件,中國人民遭受英帝國主義三番五次的欺凌,欠下中國人民累累血債。雪馬里一杖打出了中國人民的氣勢,終于有機會為中華民族一雪前恥,出了一口惡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與此同時,63軍188師以562團和564團為一梯隊,突破部署于江北金窟山的比利時營陣地。戰斗打響后,188師562團1營,首先以隱蔽突然的動作殲滅了北岸警戒陣地比軍的30余人,隨后以第2連奪取敵坦克浮橋并與涉水渡江的第1連協同,一舉奪占了敵南岸主陣地257高地,爾后又以第3連攻占了167.8高地,對比利時營形成合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美軍指揮部聞訊大驚失色,一旦比利時營被全殲,16國部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將變成15國,國際影響十分不利。于是,美軍一面以縱深炮火封鎖江面和交通要道,阻止188師后續部隊過江,一面以美3師和英軍29旅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188師后續渡江部隊和剛剛占領的江南各陣地展開瘋狂反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與此同時,江北的比利時營一部在13輛坦克的引導下企圖奪路南逃。志愿軍188師渡江部隊依托奪取的敵軍工事與敵激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守住了陣地。保住了后續部隊的渡江通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比利時營依托有利地形和30余輛坦克的掩護,拼命抵抗。188師采取小群多路,四面包圍的戰術,不斷地發起進攻,激戰至1時,將敵大部殲滅。殘敵200余人,在12架飛機和40余輛坦克掩護下,向相對薄弱的東面人民軍作戰區狼奔豖突,僥幸逃脫了全軍覆沒的命運。188師被兵團授予“勇插分割”錦旗一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3軍一直攻過了北漢江,逼近漢城。此時志愿軍糧彈耗盡,只好北撤轉移。然而聯合國軍乘機發起了迅猛地反擊,以機械化快速部隊進行穿插分割,將志愿軍的戰線打亂。63軍此時也陷入全軍斷糧,且背水作戰,態勢極為不利。接到命令后,全軍向北漢江以北且戰且走,后序的187師面臨身陷重圍的危境,他們脫離軍主力,機智地采取白天在深山密林中隱蔽,使敵人摸不清目標,入夜奮力迂回奪路突圍,到了漢江邊時,發現美軍已提前到達,封鎖了江面。相隔不遠處美軍也正在組織渡江,江中美軍巡邏艇探照燈四射。此時如果被敵發現我軍渡江,瞬間會招致美軍地面炮火、空中轟炸、江面攔截三重打擊,處于兵家“半渡而擊”的兇險境況,后果會比180師的下場還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情急之下,師長徐信臨陣不慌,命部隊戴上繳獲的敵軍鋼盔,毫不遲疑,大搖大擺地與敵軍并駕齊驅,繼續徒涉過江。為保證部隊順利渡江,師長徐信親自率領師屬伴隨炮兵全部留在南岸,準備一旦被敵人發現,立刻把所剩炮彈全部傾斜到江面正在渡江的敵人,造成混亂局面,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江。留在南岸的炮兵部隊則要做出全部玉碎的準備。所幸美軍誤以為187師是**友軍,竟然輕易將這支無糧無彈的疲憊之師放了過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網上一批毫無軍事常識的人,胡扯因為63軍不打招呼,擅自撤出陣地,導致180師被包圍,全軍覆滅。要知道,63軍是隸屬西線第19兵團指揮,19兵團麾下63、64、65三個軍。撤退命令由志愿軍總部逐級下達,至各軍各師,根本不存在哪一級指揮員擅自決定!180師隸屬東線第3兵團,第3兵團麾下12軍(此時配屬第9兵團行動)、15軍、60軍,肯定是在接到第3兵團命令才開始撤兵動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0師何時接到軍乃至兵團的撤退命令,這個命令與63軍所接到的命令是否同步,63軍是否有義務代為轉達?所有問題在志愿軍總部都會有公論的。180師因為傷員轉移而遲滯了撤退時間,這就足以令其遭遇滅頂之災。180師沒有事先向19兵團的63軍打招呼:“哥們,多撐兩天吧,我們還有傷員需要撤下來。”戰爭就是這樣出奇的殘酷,傷員沒撤出來,倒搭上整師被殲。現代化大兵團作戰,要求上情下達及時迅速,各部隊令行禁止行動一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同樣3兵團建制部隊左翼15軍,不是撤得更快,直至180師身陷重圍也沒能拉180師一把,連60軍自己的179師、181師都沒使上勁。憑什么非要拉上西線的63軍,去不服從兵團命令, 留下來給你墊背。實踐證明,63軍撤出來的時機并不算早,西線志愿軍所面臨的全部是聯合國軍主力精銳之師,而東線則以**偽軍為主,第五戰役戰役企圖就是西線出擊牽制美軍主力,東線集中兩個兵團優勢兵力,一舉殲滅相對軟弱的**偽軍。戰役后期,美10軍阿爾蒙德的部隊馳援東線,置使東線志愿軍防線面臨崩潰。此時西線面臨的更是聯合國軍的主力部隊猛烈反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3軍從軍長傅崇碧,政委龍道全在內的全軍早已斷糧數日,身材高大的傅崇碧,在幾位健壯的衛士攙扶下徒步前行,撤退途中,竟發生過軍長親自揮槍,指揮警衛連阻擊追上來的美軍裝甲部隊。斷后的187師險些被全師葬身北漢江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當時的狀況是各部隊分頭出擊,有的部隊深入穿插至敵腹地,有的部隊遇阻進展遲緩,整個敵我態勢犬牙交錯。如果每支部隊都要求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友鄰部隊斥候,這支部隊就不配上戰場。19兵團第五次戰役之初,63軍孤軍深入,188師更是猛插分割。友鄰64軍、65軍被阻隔在臨津江北。照此道理,63軍不要說痛擊英軍29旅,打得美軍節節敗退。當時的下場應該和180師一樣被擊潰、被合圍殲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埋怨友鄰,只能是無能的托辭。相比之下,當時同樣被美軍隔斷在敵后與180師境遇相似的其它部隊,還有27軍81師全師、12軍31師91團全團。遠遠地深入到三七線以南,但由于這些部隊的指揮員大膽沉著,決心正確果斷,部隊英勇頑強,行動堅決,均能在敵后縱橫數百里,在180師全軍覆沒后,仍然全部完整突圍成功。而180師在發現被隔斷后長達三天都沒有定下決心,(當然也由于3兵團、60軍失當的命令)坐看突圍的可能機遇逐漸喪失。這更深層次原因,只能說第一、180師太軟,第二、180師運氣太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孤膽英雄劉光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困馬乏的63軍剛到江北,敵我形勢發生驟變,因聯合國軍進展速度太快,志愿軍防線出現多處漏洞,一旦鐵原一線失守,志愿軍將面臨全線崩潰,被打回鴨綠江并非危言聳聽。值此千鈞一發之際,63軍臨危受命,被彭德懷司令員派到鐵原地區進行防御。要求在25公里寬的正面防守15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對于一個饑疲交加,減員甚重的部隊,任務十分艱巨。衡量一支部隊,不能只看其打順風仗,“勢如破竹”也好,“乘勝追擊”也罷。更要看其在受挫、失利、甚至打敗仗時能不能“敗不餒”。 俗話講兵“敗如山倒”,180師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樣沖破美軍鉗擊包抄,從逆境中走出的63軍,沒有因一時的失利而亂了陣腳。像鋼鑄鐵打的一面墻擋在了瘋狂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面前,純爺們兒!真漢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3軍當面之敵是美騎1師、美25師、英28旅、英29旅共5萬多人,有各種火炮1300多門,坦克180余輛,伴以強大空軍支援;而63軍此時只有24000余人,火炮240多門(以小口徑炮為主),沒有坦克飛機,在兵力火力上都相差懸殊,鐵原地處丘陵,沒有高山峻嶺和堅固工事憑險可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對強敵,63軍采取了縱深梯次配備的方法,少擺兵,多屯兵,以減少敵密集火力的殺傷。同時以戰斗小組在前沿與敵糾纏,使敵不能過早迫近志愿軍陣地。在戰術上,采取正面抗擊與側翼反擊相結合,并在夜晚派出小股部隊襲擾敵人。充分貫徹了我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術方針,避敵鋒芒,擊敵之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鐵原阻擊戰打得異常慘烈,美軍是乘 “大獲全勝”之余威,大有將眼前之敵一舉橫掃全殲之勢。經常是以火炮、航空炸彈飽和攻擊,大群坦克部隊開路,像黑云壓城一樣撲向志愿軍陣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月1日開始,首當其沖的第189師擔任正面防御,在師長蔡暢元的帶領下,頂住了美軍騎兵第一師兇猛的三板斧,189師在渡北漢江時,師屬炮兵幾乎全部被美軍炮火、空襲,葬身江底。在沒有重武器支援的情況下,缺乏反坦克武器,更沒有像之后“上甘嶺戰役”中的強大炮火支援與充分的后勤補給。志愿軍官兵只好以血肉之軀與敵搏斗,很多戰士用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與敵同歸于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美軍在臭名昭著的“范佛里特彈藥量”理論支配下,炮火打得山呼海嘯,志愿軍的陣地像被火洗了一樣。美軍空中優勢也極度發揮,投彈掃射如暴風驟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幾天下來,189師損失得只剩余2800人的一個團兵力,撤下來充當軍預備隊。原軍預備隊188師被調上來,繼續頑強固守。最后63軍幾乎將所有的兵力都填了進去,機關干部、通信員、炊事員等非戰斗人員都上了戰場。這樣的情況下,傅崇碧指揮63軍部隊頑強死守,晝失夜反,在遲滯敵軍的同時不斷組織反擊,不拘泥于一山頭一陣地的得失,用空間贏得時間,只為了總體上遏制住美軍的攻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最后關頭,63軍退無可退,僅靠死守陣地,恐怕撐不下去了,187師將師屬炮兵和軍屬炮兵團、軍屬火箭炮營,秘密分散布置于陣地前沿,利用夜間,突如其來向美軍陣地、宿營地一通抵近猛轟。軍炮兵為防備敵炮兵和航空兵報復反擊遭受損失,已被雪藏良久,一朝發泄,雷霆萬鈞。而被坦克、裝甲車、汽車、大炮圍成鐵桶般的美軍營地頓時一片火海,和當年赤壁曹營戰船相連,火燒連營的效果相同,彈藥、汽油的爆炸更使火焰沖天。被打的蒙頭轉向的美軍,想反擊都找不到目標,很久沒有醒過神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被痛擊之后的美軍,清點損失、補充彈藥和裝備,足足一兩天沒有戰術動作。徐信師長向傅崇碧軍長請求增兵,趁熱打鐵對美軍進行反突擊。傅軍長無奈地回答:只有我隨你一起上去了。此時交戰雙方,攻方強弩之末,守方筋疲力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63軍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整整打了13天,志愿軍后撤部隊終于穩定了防線, 63軍奉命撤出了焦土一樣的鐵原陣地。美軍碰了個大釘子,像泄了氣的皮球,停下了瘋狂進攻的腳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戰涌現出以郭恩志為首的特功8連等一批戰斗英雄和戰斗集體。563團8連奮戰四晝夜,打垮了面前“華盛頓開國第一師”發起的十五次攻擊,以傷亡十六人的代價,斃傷美軍八百余人。郭恩志被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立特等功。1連陣地最后剩下8位勇士,在彈盡糧絕,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在強敵面前視死如歸,全部跳下懸崖(誓死不當俘虜),演繹了“狼牙山五壯士”的現代版。</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鐵原阻擊戰中,63軍勝利完成了總部交授的任務,為穩定整個戰線贏得了時間。但部隊傷亡慘重,其188師563團入朝時兵員為2700余人,打完鐵原后只剩266人,標準的“九死一生”。其他各部隊情況可以想見。因為鐵原阻擊戰是志愿軍第五次戰役“走麥城”之戰,而且是在我軍處于極端被動、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的“背水之戰”。所以軍史、媒體都不愿更多提及和披露。實際該戰之殘酷,對整個朝鮮戰局之舉足輕重,是“松谷峰”阻擊戰、上甘嶺戰役等歷次阻擊戰所無法比擬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次戰役后,63軍于西線擔任開城地區守備任務,參加了志愿軍歷次戰術反擊作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郭恩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國慶五十周年大閱兵,63軍方隊最后一次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持人解說詞如下:步兵方隊由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組建。該部隊前身是一支以紅軍為骨干,以冀中抗日武裝為基礎發展壯大起來的一支華北勁旅。在抗日戰爭中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解放戰爭中,參加攻打石門,解放太原,血戰蘭州。抗美援朝戰場上,涌現出郭恩志、劉光子等著名戰斗英雄。新的歷史時期,培養出“軍中焦裕祿”傅衛等一批先進典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63軍歷來在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北京軍區,被稱為“母軍”。也就是出干部的部隊?,F將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軍”的概念根本不存在,因此只能從解放戰爭時期來歸納“軍”的歷史。)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冀中縱隊、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華北軍區第2兵團3縱隊、華北軍區、第一野戰軍第19兵團第63軍、志愿軍第19兵團63軍工作戰斗過的,計有兩位開國上將,九位開國中將,四十一位開國少將,地方干部中一位總書記(胡耀邦),一位八大中央委員(林鐵)。和平年代在63軍任職的一位開國中將,7位開國少將。以及眾多無銜將軍的情況公布如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將2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楊成武上將 曾任冀中(楊成武)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李志民上將 曾任冀中(楊成武)縱隊政委,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將9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文年生中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副司令員?!?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王宗槐中將 曾任華北軍區第3縱隊政委,第19兵團63軍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王道邦中將 曾任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3旅旅長兼政委,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8旅旅長兼政委,第3縱隊副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鄭維山中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華北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第19兵團63軍家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5周 彪中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7旅政委、旅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6蔡順禮中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9旅政委、7旅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7周仁杰中將 曾任冀中縱隊1旅旅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8肖新槐中將 曾任冀中縱隊2旅旅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9譚冠三中將 曾任冀中縱隊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少將41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陳興疇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政治部聯絡部部長,第63軍補訓師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張 挺少將 曾任華北軍區3縱隊副參謀長,第63軍188師代師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王 璞少將 曾任晉察冀冀中(楊成武)縱隊31團副團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龍道全少將 曾任第63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愿軍63軍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5國林之少將 曾任華北軍區3縱隊獨立1旅政治部主任?!?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6杜文達少將 曾任冀中縱隊11旅旅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7杜瑜華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旅參謀長,華北軍區3縱隊9旅旅長,第63軍189師師長,志愿軍63軍參謀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8李 真少將 曾任華北軍區3縱隊9旅政治部主任,第63軍188師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李克忠少將 曾任冀中縱隊團政委,晉察冀3縱隊9旅政治部主任,志愿軍63軍189師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李呈瑞少將 曾任冀中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晉察冀3縱隊7旅副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1韓 莊少將 曾任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支隊政治部主任,第11旅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2楊銀生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9旅27團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3肖大荃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供給部長,華北軍區3縱隊,第63軍后勤部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4宋玉琳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隨營學校校長,3縱隊8旅旅長,第63軍軍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5張英輝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8旅27團團長,華北軍區3縱隊8旅旅長,第63軍188師師長,63軍副軍長,軍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6徐 信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8旅23團團長,第63軍187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志愿軍63軍187師代師長,師長,6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63軍軍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7易耀彩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8旅旅長,7旅旅長,第63軍副軍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宋學飛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旅副旅長兼參謀長,8旅副旅長兼參謀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鐘元輝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軍法處處長,政治部組織部部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賀 明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8旅23團政委,志愿軍63軍88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1翁祥初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2陶漢章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參謀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3黃文明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9旅政委,華北3縱隊8旅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4楊 森少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野8旅23團團長,第3縱隊9旅團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5龔興貴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9旅政治部副主任?!?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6許 誠少將 曾任志愿軍63軍189師師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7傅崇碧少將 曾任志愿軍63軍軍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8蔡長元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9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第63軍189師政委,6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63軍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9路 揚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第63軍政治部宣傳部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0廖鼎琳少將 曾任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支隊政委,陸軍第63軍副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1漆遠渥少將 曾任冀中縱隊1旅政委,晉察冀3縱隊7旅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2劉光裕少將 曾任冀中縱隊3旅政治部主任,晉察冀3縱隊8旅政治部主任,7旅副旅長兼參謀長,第63軍187師政委,騎兵6 師政委,志愿軍63軍187師師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3黃振棠少將 曾任志愿軍第63軍副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4陳仿仁少將 曾任晉察冀3縱隊9旅旅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5李水清少將 曾任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7旅副旅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6彭 盛少將 曾任華北軍區第2兵團3縱隊后勤部政委、第19兵團63軍后勤部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7張行忠少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隨營學校校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8沙 克少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冀中(楊成武)縱隊參謀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39萬振西少將 曾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支隊61團團長,冀中縱隊第11旅35團團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0劉秉彥少將 曾任晉察冀第2野戰軍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旅長,冀中縱隊參謀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1帥 榮少將 曾任晉察冀第2野戰軍冀中(黃壽發)縱隊副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國后在63軍任過職的將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溫玉成中將 曾任63軍軍長兼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肖文玖少將 曾任63軍軍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謝振華少將 曾任6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康建民少將 曾任63軍軍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馬澤迎少將 曾任63軍副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丁萊夫少將 曾任63軍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鐘輝琨少將 曾任63軍副軍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作珍少將 曾任63軍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63軍任過職,建國后未授銜,轉業到地方工作的省部級領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耀邦 曾任晉察冀3縱隊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 鐵 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曾任冀中縱隊政委?!?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陸 平 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曾任晉察冀3縱隊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吳慶彤 國務院副秘書長,曾任晉察冀3縱隊8旅司令部機要科科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 軒 鐵道部副部長,曾任63軍187師565團團長?!?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楊 杰 國家郵電部副部長,曾任晉察冀3縱隊司令部通信科科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明河 河北省副省長,曾任冀中縱隊第2旅副旅長,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8旅副旅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 澤 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2旅36團政委。中國駐秘魯、墨西哥、瑞典大使館大使?!?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翟泰豐 華北軍區第3縱隊8旅22團戰士,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魏 鎮 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任過大軍區、兵團級、地方省部級的無銜將軍(88年后將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馬兆民 第63軍188師563團團長、第189師師長。1964年大校,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校長(副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工學 第63軍187師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大校,基建工程兵紀委專職書記(副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文章 華北野戰軍第3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第63軍后勤部政委,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60年6月晉升大校軍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壽仁 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冀中(楊成武)縱隊第2支隊65團團長,陸軍第63軍參謀長。1966年轉業到地方工作,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1960年6月晉升大校軍銜?!?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閆同茂 第63軍187師562團團長,師長,副軍長、軍長。1955年上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 波 第63軍187師559團政委,第189師政委。1955年上校,福州軍區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炎田 第63軍188師563團政委,第188師政委,63軍政委。1960年大校,昆明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煥岐 華北軍區第3縱隊連指導員,1988年年空軍中將,軍委空軍副司令員?!?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齊 陶 冀中縱隊第13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長,國務院第八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1960年晉升大校軍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齊木璽 華北軍區第19兵團63軍司令部通信科科長,1964年大校,總參謀部紀委專職副書記(副兵團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 銳 華北軍區第19兵團63軍189師副師長、師長。1955年大校,海軍高級學校副校長(副兵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學昌 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9旅26團副政委,1959年大校,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副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雙來 第63軍188師政委,軍副政委,1988年中將,陸軍指揮學院政委。(正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繼德 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7旅19團政委,第3縱隊隨營學校副政委,1955年大校,副總參謀長,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阮 平 曾任志愿軍63軍副軍長(1952年11月),1955年大校,準軍級,行政8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屈培雍 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7旅司令部通信科科長兼電臺區隊長,1962年大校,總參謀部第四部部長(副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樹青 第187師政委,63軍副政委,1960年大校,北京軍區裝甲兵政委(副兵團級離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應春 志愿軍第63軍189師副師長,1955年大校,北京軍區紀委專職委員(副兵團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鐘 英 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8旅24團團長,1955年大校,吉林省軍區顧問(副兵團級離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趙安然 第63軍政治部副主任、第6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1960年上校,軍事學院訓練部部長(正兵團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成功 志愿軍第63軍188師副師長,1960年大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 平 第188師師長,1955年大校。北京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副兵團級離休)?!?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德襄 華北軍區第63軍189師566團政委,1962年大校,武漢軍區空軍副政委(副兵團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侯賓 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1955年大校,行政8級,北京軍區干部部部長(副兵團級離休)?!?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乙俊 第63軍政治部保衛部副科長,1964年上校,北京衛戍區副政委(副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曹步墀 第63軍188師師長,63軍政委、軍長,1964年大校,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龔友源 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支隊61團團長,1960年大校,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副兵團職)?!?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 璞 冀中縱隊第2旅第76團團長,1960年大校,軍委空軍參謀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謝 才 第63軍189師566團政委、團長,1964年上校,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顧問(副兵團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葛振岳 第19兵團63軍189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大校,北京軍區空軍副政委。(副兵團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永堤 第19兵團63軍189師566團團長,1960年大校,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魏應吉 第3縱隊9旅26團連指導員,第19兵團63軍189師566團副營長,志愿軍第63軍189師566團營長,陸軍第63軍第189師參謀長、副師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lt;/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中市|
石城县|
淮北市|
林周县|
乌拉特中旗|
邵阳县|
确山县|
榆中县|
巴林左旗|
巴中市|
定边县|
出国|
仙居县|
仪陇县|
鹤庆县|
城步|
广丰县|
宁乡县|
丰顺县|
大邑县|
华宁县|
嘉义县|
宝坻区|
玉屏|
历史|
任丘市|
普兰店市|
绥宁县|
凉城县|
博客|
平武县|
朝阳区|
阿合奇县|
紫阳县|
福鼎市|
郎溪县|
浑源县|
叙永县|
新巴尔虎右旗|
吴江市|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