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出非洲——2018東非之旅

楊國強

<h1>先去參觀凱倫·布里克森的故居,因為正是凱倫的《走出非洲》,激發起許多人對東非的好奇。凱倫故居是看過《走出非洲》的游客的必須的朝圣地——這是9月3日晨,剛到達號稱東非小巴黎的肯尼亞首都內羅畢。</h1> 在凱倫的《走出非洲》書里,凱倫的莊園離市區挺遠,馬車要走兩三小時。莊園周圍都是森林,現在這里已經成內羅畢的郊區了。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凱倫的故居保存完好,甚至連凱倫那個時代殖民者帶來的拖拉機等農用器械的殘骸也保存在門前的廣場。這里接觸工業時代科技比較早啊!中國首次擁有這種拖拉機是大概20多年之后的事——1946年這類的拖拉機由聯合國救濟總署援助一批給中國。</div>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博物館內凱倫的家具很多是原件。丹麥政府1964年從肯尼亞人手里購買了凱倫的故居,作為禮物贈送給剛獨立的肯尼亞政府。肯尼亞政府將其改為博物館后,回收的凱倫用過的家具,原位置擺放??捶块g物品布局似有點眼熟,不過不奇怪——奧斯卡獲獎影片《走出非洲》就是在這里實地拍攝的。</div>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女主人凱倫,從照片看,是個精力充沛的女人——從富裕的丹麥遠赴窮困又疾病滋生的東非經營農場,后來又寫書......怪不得比較能折騰。</div>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這個房間地上的獅子(皮),是凱倫和其親密朋友丹尼斯的獵物。</div> 凱倫和其工程師弟弟的合照,后者幫其安裝了咖啡加工設備。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初到的第一晚住的酒店是內羅畢的The Fairmont The Norfolk Hotel,建于1930年代的酒店。有個算是比較大的庭院,庭院內又再見到古董級的農用機械。</div> 墻壁掛的舊照片,是30年代時的酒店門面?,F在位置改動了,門改到偏左,且有粗大的鋼鐵欄桿防止恐怖襲擊的撞擊。 第二天,(沿著線路1)前往安博塞利。 今天的路末端是泥土路。經過一段時間的顛簸后,一個馬賽人的背影映入眼簾——安博塞利國家公園到了。 在安博塞利所住酒店是Oltukai Lodge,一家融入自然的酒店,象群、角馬、斑馬經常從酒店邊緣經過。別墅房間,環境靜謐,如果猴子不打破這種寧靜的話。 有的猴子較安靜,似有思想,時常思考猴生。 “One Tree”是我所認為的東非稀樹草原的標志性景色。游獵前在這樣的環境品一品東非高原的紅茶,遠望若隱若現的乞力馬扎羅山,享受短暫悠閑時光,為人生一大樂事。 在安博塞利,也不全是看動物,還要看一眼神山——乞力馬扎羅。 漸漸露出芳容的神山(F8,S1/60s,ISO100,焦距70mm),山頂映著晨曦的積雪清晰可見——終于一睹神山真容了,還有乞力馬扎羅的雪。當然,東非的標志性景色“One Tree”的經典配景是要有的,第一天拍攝的位置沒有“One Tree”,于是第二天再來物色新機位拍攝。第二次運氣不錯,還有兩只早起的大鳥也來捧場。 安博塞利有沼澤地,是許多動物的樂園。 角馬是東非的主力物種,在安博塞利也不例外。千萬年來它們一直在這片土地上游蕩。 (F6.3,S1/500s,ISO125,焦距600mm)。 全力奔跑吧!這樣才能追逐鮮嫩的水草(F9,S1/1000s,ISO100,焦距62mm)。 黃嘴鹮鸛比角馬淡定很多,可能其食物來源比較穩定(F6.3,S1/500s,ISO200,焦距600mm)。 輕巧勤快的非洲水雉。 埃及雁,塊頭有點像北京鴨,但飛起來很利落。 牛背鷺,這只沒有在其應該在的地方。 非洲黑背麥雞。雖然叫“雞”,但其是涉禽,不是陸禽。 蒼鷺。 灰冠鶴,是這里最漂亮的涉禽了,頭頂金黃色的細羽,像戴了皇冠一樣(F6.3,S1/500s,ISO160,焦距600mm)。 安博塞利也有火烈鳥,只是種群規模不是大(F6.3,S1/500s,ISO100,焦距600mm)。 酒店里也能看到珍禽。一只白頭翡翠站在鄰居衛生間外的柵欄上久久不愿離去,似乎在偷窺什么(F6.3,S1/500s,ISO2500,焦距600mm)。 羚羊也是東非的主要物種。 這只瞪羚(F6.3,S1/500s,ISO125,焦距600mm)一只角折斷了,估計是曾經在奮力爭奪妻妾的戰斗中受的傷——公羚中的戰斗羚??! 人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是個永遠的命題。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安博塞利是肯尼亞大象的主要集中地,大象是安博塞利的主角(F7.1,S1/500s,ISO160,焦距600mm)。</div>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F6.3,S1/500s,ISO250,焦距600mm)。<br></div> 牛背鷺也愿意在象背上工作。 一家子(F7.1,S1/500s,ISO640,焦距340mm) 過去幾年來赴東非旅游人數劇增,這就是現在的游獵場景了。不能算粗暴,象群還是有自由通行的權力。 小象需要母象不斷催促,才肯邁出歸家的步伐(F16,S1/1000s,ISO100,焦距230mm)。 暮歸的象群(F5.6,S1/500s,ISO400,焦距270mm)。 安博塞利動物多,拍起來是較爽,不過旱季灰塵太大,是個頭疼的問題 <h1>9月6日啟程前往內羅畢中轉住一晚(線路2),9月7日上午赴馬賽馬拉(線路3)。經過漫長的旅程,下午陸續看到“One Tree”的景色時,便意識到馬賽馬拉快到了。</h1> (F9,S1/400s,ISO100,焦距70mm)。 在馬賽馬拉住三晚的酒店是馬拉河邊的Mara Crossing Camp。掩映在灌木叢里的帳篷就是住房,沒有鎖,只有拉鏈關門。半夜獅子等掠食性動物追逐獵物的腳步聲、鬣狗的嚎叫聲和馬拉河里的河馬叫聲連成一片,倒是像催眠曲一樣有助于睡眠——不過根本原因還是相信在附近手持棍棒巡邏的馬賽勇士。 酒店里的就餐,如在中午的話一般是在馬拉河岸邊。 用餐地點背后的河里,距離30米開外就是這些龐然大物河馬了(F6.3,S1/640s,ISO5900,焦距569mm)。 馬賽馬拉,繼續游獵。乘用車還是這部古董級的豐田陸地巡洋艦 雖然是老爺車,翻越亂石險灘還是杠杠的;涉水性能也強,果然是“艦”。據說車上另配的電臺對講通話可達上千公里之遙,由此判斷這應該是短波電臺。 母獅遇到幾次,公獅較難遇到。希冀捕捉其捕獵的低概率鏡頭更是不可能了,因為近期天氣較熱,獅子多喜歡在晚上涼爽的時候捕獵。 好不容易遇到公獅,卻撞見其在干好事。真是不好意思! 臉部最像家貓的大型貓科動物當屬花豹了。但是好不容易發現的這只花豹,卻神龍見尾不見首。 烈日下休息的獵豹一家。這只獵豹竟養育了四只幼崽。英雄母親! 區別獵豹和花豹很容易:獵豹臉部有兩道“淚痕”,不是很像家貓。 清晨時分的黑背豺幸運地搞到了大型掠食性動物前一晚剩下的殘羹冷炙(F7.1,S1/800s,ISO400,焦距600mm)。 這早餐像是只羚羊腿。掠食性動物經常運動所以不怕三脂高,獵殺動物后一般先吃獵物營養豐富的內臟,剩下的反而是我們認為最好的腿肉等部位。這點值得人類關注。 愿意享用其他掠食性動物吃剩的食物的,還有斑鬣狗,盡管其發揮團隊優勢一群斑鬣狗也能放倒大型獵物。 帶塊骨頭跑老遠去吃也不省心,還有小動物想來分享。生活真是不易! 馬拉河邊唯一見到的鱷魚,一只小鱷魚。大鱷魚可能享受過“天國之渡”的盛宴之后就藏起來了。馬拉河的鱷魚飽餐一頓后可以維持半年不需再進食。 馬賽馬拉大型掠食性動物較多,因此食草動物也相應很多。轉角牛羚是其中一種。它們吃草時一般會安排“哨兵”。 黑斑羚(F6.3,S1/800s,ISO3200,焦距600mm.這張速度值設置偏高了一些,導致ISO偏高)。 (F6.3,S1/800s,ISO6400,焦距600mm。速度值設置也偏高了。) 為未來爭奪妻妾的戰斗而刻苦練習(F6.3,S1/800s,ISO400,焦距600mm)。 母黑斑羚。公羚決斗時它們就袖手旁觀,等待擁立決出的王者。很多女人也有類似的動物性,擇優錄嫁是動物繁衍的本能。 東非大羚羊。 在酒店灌木叢邊緣,發現了一種體型很小的羚羊(F6.3,S1/640s,ISO10000,焦距558mm):柯氏犬羚,很惹人憐愛。凱倫在《走出非洲》里提到,她曾收養一只受傷的非??蓯鄣男×缪?。不過她收養的是藪羚,藪羚比犬羚明顯要大些。 姿態優雅、較為拘謹的長頸鹿。 很像是侏獴,也有點像貓鼬(F7.1,S1/800s,ISO800,焦距600mm)。車子熄火等了半個多小時捕捉獵豹鏡頭沒有成功,沒有想到拍到了這倆袖珍家伙。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馬賽馬拉的大家伙:非洲象。</div> 關愛的一瞥。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斑馬也是馬賽馬拉的主人。這是平原斑馬(F7.1,S1/500s,ISO500,焦距600mm)。此行沒有見到細紋斑馬。</div> 禽類在馬賽馬拉似乎不多,涉禽在馬賽馬拉更少見,因為這里沒有安博塞利那樣的濕地。只看見錘頭鸛這一種涉禽。 清道夫禿鷲,數量不少,對維持草原潔凈作用很大。 在老巢待機的禿鷲。 一對秘書鳥情侶(F6.3,S1/500s,ISO320,焦距450mm)。名字聽起來文質彬彬,還以為是溫文爾雅的主,全是因為外貌——頭上那幾根漂亮的飾羽。但其主業是捕蛇的,是徹頭徹尾兇悍的猛禽,所以又名“蛇鷲”。 馬賽馬拉草原個頭稍大的禽類不多,但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 <p>三天的馬賽馬拉游獵瞬間就結束了,團隊合照的地點還是要選擇“One Tree”——東非稀樹草原的標志性景色。</p><h1>下一站是納庫魯湖國家公園。</h1> 9月10日,經過(線路4)大半天的旅程,終于抵達納庫魯湖畔。 在納庫魯湖的酒店Lake Nakuru Sopa Lodge位于山頂,從房間陽臺可以遠眺納庫魯湖的波光。 這里山高林密。晚上聽到了鬣狗的嚎叫,但是白天卻看不到掠食性動物——可能是當天的運氣問題。在這里最大收獲是在湖邊看到了犀牛。 <h1>9月11日,前往博戈里亞湖觀鳥,當天往返(線路5)。司機師傅說不遠,單程就一個半小時。不過根據前幾天的經驗,按肯尼亞這里的路況,一般都要把這數值至少加多50%。</h1>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博戈里亞的火烈鳥比較壯觀?;鹆银B從博戈里亞湖對岸一波一波飛來。</div> 第一次用超長焦鏡頭實戰拍攝運動物體,一陣手忙腳亂。剛開始拍照片的有些糊,兩波之后把曝光速度調高才搞掂。 像機群飛臨上空一樣(F6.3,S1/1600s,ISO250,焦距600mm)。 (F7.1,S1/1600,ISO320s,焦距600mm) (F6.3,S1/1600s,ISO250,焦距600mm) (F6.3,S1/1600s,ISO320,焦距600mm) 完美地降落(F7.1,S1/1600s,ISO400,焦距600mm)。 <h1><p>博戈里亞湖觀鳥還不過癮,臨時決定9月12日去機場前,順路去納瓦沙湖再觀鳥。</p><p>納瓦沙湖,水鳥的聚集地。在這里見到幾個前幾天未見過的品種。</p></h1> 大白鷺。脖子超長,有利于探入較深的水里捕食。 鵜鶘。 鸕鶿。國內也有,不過是人工飼養的。 白頭海雕(F6.3,S1/500s,ISO125,焦距600mm)??上]有時間深入湖中等候欣賞其捕魚過程。 <h1>在納瓦沙湖邊溜達和小憩之后,出發前往內羅畢的機場(線路6)坐南航的直航飛機飛回廣州——東非之旅結束了。</h1> <h1>【心得】在這個東非這個值得成年人游覽的大型動物園里,見識了許多動物。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這里的野生動物也是逐年減少。過幾年再來的話,頂級掠食者恐怕更是難覓了——過去的數十年來世界上已有50%的動物種類滅絕,而掠食性動物的消亡速度更快;游客越來越多,據說十幾年前發現猛獸后就一兩部車圍觀,而現在至少十幾部車以上,所以出行要趁早。此次旅程,住的是較為高大上的酒店,飲食較衛生,全團人員沒有出現拉肚子等問題,慶幸!否則腸胃出問題的話,園區游獵時是不能隨便下車方便的,只能放棄出行悶在酒店里。這也是此次旅行收獲的一條經驗。</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蕉岭县| 峨山| 灵川县| 邹平县| 邵阳市| 华安县| 锡林浩特市| 资兴市| 辽宁省| 米脂县| 普格县| 繁昌县| 紫阳县| 盘山县| 崇州市| 南通市| 长宁县| 固镇县| 梁山县| 桑日县| 汶川县| 秦皇岛市| 清丰县| 荥经县| 隆德县| 玉环县| 岢岚县| 呈贡县| 锡林浩特市| 鹤山市| 扶风县| 五台县| 慈溪市| 淮阳县| 邵阳县| 麻江县| 孟村| 龙江县| 中方县|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