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薊州盤山、九山頂和府君山

中國人

<h3>盤山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A。盤山距北京88公里,天津110公里。盤山是自然山水與名勝古跡并著,佛道寺院與皇家園林共處。歷史上曾建有72座寺廟和13座玲瓏寶塔,一座皇家園林──靜寄山莊。盤山旅游始于漢、興于唐、盛于清。</h3> <h3>北山少林寺</h3> <h3>上方寺</h3> <h3>盤山素稱“京東第一山”,主峰海拔864.4米,謂云根。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盤高懸峰顛,故名掛月峰。登峰遠眺,晨可觀東海日出,夜可望京津燈火。</h3> <h3>定光佛舍利塔</h3> <h3>塔旁峰壁刻"去天五尺"、"一覽眾山小"等摩崖題記。定光佛舍利塔傳說因山頂顯現佛燈而得名。塔為3層八角形,下為石砌須彌座,塔身磚砌,中空如亭,通高13米。建于唐代,遼、明兩代重修,1985年又大規模修整。定光佛舍利塔凌云指天,百里可見,成為盤山風景區的標志。</h3> <h3>古佛舍利塔是遼代建筑,明代重修。重修時曾發現塔內藏有石函、舍利和佛像等物。塔高22.63米,邊長3.38米,八角十三層。塔基由花崗巖須彌座和三層仰復蓮花組成。塔身正面有門,內置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密檐角上掛著104個銅鈴,山風徐來,叮有聲。塔前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柏,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樹。塔西有徹公長老和尚靈塔。塔下有“善蛇洞”。傳說有72條護塔的蛇。塔往西有飛帛澗。澗西可通西浮青嶺。</h3> <h3>主峰前有紫蓋峰,形如傘蓋;后有自來峰,與掛月峰相連,峰頂建有八角重檐鐘亭,內懸巨鐘;東有九華峰,狀如蓮花;西有舞劍峰,峰頂一平如砥。五峰攢簇。</h3> <h3>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師建,因地臨絕頂,云掩霧罩,被敕賜此名。</h3> <h3>新修的石階從朝天坊到南天門。</h3> <h3>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回來,帶兵駐扎盤山,寫詩:“翠野駐戎軒,盧龍轉征旆。遙山麗如綺,長流縈似帶。海氣百重樓,崖松千丈蓋。茲焉可游賞,何必襄城外。”康熙、乾隆皇帝在盤山留下的詩篇、楹聯、題匾更多。武將詠盤山的詩歌也不少。李靖隨唐太宗東征高麗而還,登盤山西臺,拔劍起舞,高詠《舞劍歌》:“陟重岡兮望四圍,挈霓閃兮斷虹飛,嗟嗟三軍唱凱歸。”為后世留下了“舞劍臺”景點的美名。</h3><h3>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在盤山留下千古絕唱《登盤山絕頂》詩:“霜角一聲草木衰,云頭對起石門開。朔風邊酒不曾醉,落葉歸鴉無數來,但使雕戈銷殺氣,何妨白發老邊才。勒名峰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臺。”詩中抒發對唐代愛國將領李靖的敬仰之情,也表達了自己抵御外侮的雄心壯志。</h3><h3>歷代文人墨客游覽盤山、吟頌盤山者更多。晉代《三國志》作者陳壽,文學名家陶淵明,北魏《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唐代詩人陳子昂、高適,明代文學家方孝孺、袁宏道、米萬鐘、王世貞、劉侗,清代戲劇家孔尚任、洪升,文學家王世禎、朱彝尊、高士奇、李蔚等都曾游過盤山,他們留下詩作不下千首,從不同側面,渲染了盤山的壯美風光。</h3> <h3>萬松寺是盤山最大的廟字。舊稱李靖庵,為紀念唐初名將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后來認為不宜直呼前賢的名字,改衛公庵。明神宗朱翊鈞為此庵題寫“清心”二字,后因寺旁松樹滿山,清康熙皇帝賜額“萬松寺”。</h3> <h3>盤山寺廟肇始魏晉,興盛于唐。在唐朝鼎定之后,唐太宗為了悼慰將士亡靈而頒詔天下,在昔日交戰之地,建立寺廟。于是在薊縣腹地建立了獨樂寺和盤山雙峰寺,后又在盤山建起佑唐寺、云罩寺、天成寺等。遼、金兩朝皇帝信佛,建寺成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期,盤山有廟72座,僧眾500人。而僧人圓寂后,遺骨、骨灰又要藏入佛塔,因此,盤山的佛塔、僧骨塔達百余座。</h3> <h3>吉祥羅漢</h3> <h3>天成寺始建于唐。《天成寺詩序》說:“寺門有樓,下瞰山麓,如深巷屈曲,澗泉臺石,歷歷可數。遠眺林巒攢簇,天成畫圖。”寺名即取“天成畫圖”之意。清朝康熙、乾隆幾代皇帝都曾巡幸天成寺。乾隆巡游次數最多,他的替身僧就在這里出家。</h3> <h3>銀杏樹,下部徑1.2米,高30米。樹齡約800年。</h3> <p class="ql-block">臥云樓對聯:</p><p class="ql-block">三五人可作千軍萬馬</p><p class="ql-block">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p><p class="ql-block">橫批,全是假的</p> <h3>《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h3> <p class="ql-block">漱峽</p> <h3>九山頂。玻璃棧道。</h3> <p class="ql-block">野谷通幽</p><p class="ql-block"> The Peaceful Valley </p><p class="ql-block">常州溝組二段石英巖狀砂巖,此處通道狹窄,僅4-5米寬碎石鋪路,荊棘叢生,人跡罕到,幽深莫測、故稱之野谷通幽實為巖石垂直節理所造成,兩側巖石陡峭平直,中間為崩塌下來的碎石,與一線天,登天縫成因如出一轍,只是規模不大而己。</p> <h3>登臨山頂,南眺翠屏湖,北望燕山主峰霧靈山(2118米),東觀遵化金星山,西看平谷金海湖。</h3> <h3>九山頂海拔1078.5米,是天津的最高峰。</h3> <p class="ql-block">楊穆庵。庵名似與楊再興、穆桂英有關。</p><p class="ql-block">據說早在北宋年間,楊門女將穆桂英為抗擊遼寇英勇奮戰,受傷后曾在此療傷,古人為紀念保家衛國之巾幗英雄,楊穆庵由此得名。原庵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僚房組成。</p> <h3>薊州縣城東北的府君山公園</h3> <h3>據搜狗百科:</h3><h3>華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問道的典故流傳甚廣。《莊子·在宥》說: 黃帝當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廣成子是道教的始祖),求治國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了廣成子的譏諷.黃帝很慚愧,回去后,捐棄天下,筑起一間別室,閑居默想三個月之后,再去求見廣成子,廣成子接見了他。<br></h3><h3>關于黃帝問道之所的崆峒山,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史學界一般以司馬遷《史記》中的寥寥數語(西至于空桐,登雞頭)作為定論,認為甘肅平涼的崆峒山就是黃帝問道之所。其實,漢朝距黃帝時代已有三、四千年,司馬遷為考證有關黃帝的神話傳說,雖然西到甘肅、北過涿鹿、東到海濱,南渡江淮,踏尋了黃帝諸多足跡,寫了《史記·五帝本紀》。但是,受當時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他沒有到過燕山腹地,沒有找到軒轅黃帝的"根"。當然,他不可能對全國地理進行全部踏查,因此也就不知道其他地方也有崆峒山。學者考察全國各地有崆峒山八、九處之多。其中,甘肅3處,河南2處,四川、江西、寧夏、天津薊縣各1處。近年來,經過學者查閱大量史料和所作的一些考察,認為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崆峒山,就是薊縣城北的府君山。</h3><h3>  1、薊縣的府君山坐落于縣城北,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云洞、山頂洞、白大洞等較為有名。崆峒積雪,為古代漁陽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lt;薊州志&gt;和&lt;欽定盤山志&gt;等,對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黃帝登此山問道廣成子的記載。&lt;名勝志&gt;、&lt;太平寰宇記&gt;、&lt;光緒順天府志&gt;、&lt;天府廣記&gt;、&lt;畿輔通志&gt;、&lt;日下舊聞考&gt;等志書也大都肯定了&lt;薊州志&gt;關于黃帝問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說法。清代道光年間&lt;薊州志&gt;里附有一幅&lt;崆峒山圖&gt;,清晰地標明了廣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廟,故改稱為府君山,沿用至今。</h3><h3>  2、&lt;山海經&gt;為先秦古籍,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匯編。它記述了黃帝至夏商周先祖們在燕山一帶活動的情況。清代畢沅在校&lt;山海經&gt;序中說:"&lt;山海經&gt;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學行于漢,明于晉。"屈原在&lt;楚辭·九歌·云中君&gt;說:"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君"就是軒轅黃帝.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么軒轅黃帝特別關照冀州?冀州,自古即指燕山一帶,為九州之首.明代史學家孫承澤說:"黃帝都冀"。明代大學問家顧炎武在&lt;日知錄&gt;中說:"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為中國之號。"黃帝都城在冀州,因此特別關照冀州、經常在燕山一帶活動,是情理之中的事。據&lt;禮記·樂記&gt;記載:周武王伐紂成功,未及下車,立即封黃帝之后于薊(當時的"薊"指北京地區;清華大學任重遠教授認為在河北玉田縣),表明至西周時期,燕山一帶仍是黃帝后裔活動地帶。原中國考古協會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軒轅國在燕山一帶很有道理。"他在&lt;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gt;(1994.4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說:""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前期活動中心是燕山南北。"薊縣地處燕山腹地,理應是黃帝經常往來巡幸之地。</h3><h3>  3、清華大學任重遠教授經過數年考證研究,認為燕山一帶是黃帝活動中心,并著作了&lt;遷安黃帝古都&gt;一書(香港利華出版社2002年出版)。該書對甲骨文&lt;小屯·乙編·7171正片&gt;進行了破譯,該片記載了"黃帝在幽州無終山中習武練斧"的史實。由此,黃帝經常在薊縣一帶活動,得到了證實.任重遠教授還對郭沫若編纂的&lt;卜辭通纂·天象·第四三一片&gt;進行了重新詮釋。此片明確寫道"黃帝在無終山中的空同山上問道于廣成子"。同時,此片還記載"商代之王,在北京平谷南10里氣鼓山第一次冒出氣后第十一日(甲日),在黃帝問道廣成子之處(薊縣崆峒山),用"帝牛(洗滌三個月的牛)"祭祀"甲"名為首的十位先祖"商代,距黃帝年代較近。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記述的黃帝在無終山舞斧、問道的史實最為真實可信。這為黃帝活動區域及問道之所提供了最為可靠的證據。薊縣,古為無終子國,今日的縣城就是當時國都所在地,這已為史學界所公認。薊縣區域內的燕山余脈古代曾統稱為無終山,而府君山則是這一地區無可爭議的崆峒山。</h3><h3>  4、&lt;爾雅·釋地&gt;說:"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同。"這句話意思是:齊州(冀州)南部為丹穴,北部為空同。明確指出&lt;莊子·在宥&gt;中的崆峒山在冀州北部而不是在河南.明代史學家孫承澤所著的&lt;天府廣記&gt;載:"薊州東北有崆峒山,問道廣成子處。"康熙寵臣朱彝尊非常贊同孫承澤的說法,在&lt;日下舊聞&gt;中,對黃帝問道甘肅崆峒山之說,提出了質疑,也可以說予以否定。文中提出:"然稽之爾雅,北戴斗極為空桐,空桐之人武。司馬彪注&lt;莊子&gt;亦云:"空桐當斗之山。則空桐宜在北矣."且問道之文載于莊子,其初往見廣成子,謂帝不足以語至道,退而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要之。當日帝邑于涿鹿之阿,去薊甚邇,故不難復要之。"乾隆年間于敏中等人編寫的&lt;日下舊聞考&gt;引用了朱彝尊的這段原話。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按照&lt;爾雅&gt;之說,崆峒山應在北方。黃帝邑于涿鹿之阿(現河北省涿鹿縣),離薊縣較近,黃帝第一次問道碰壁,閑居三個月后,又去薊縣見廣成子不是難事,比較符合&lt;莊子&gt;記載的史實。該學者粗略計算一下,涿鹿離薊縣還不足200公里,而離甘肅平涼直線距離也在2000公里以上,且還隔著太行、呂梁等眾多山脈和黃河、汾水、渭水等天險,在當時環境惡劣、交通極為落后的情況下,黃帝怎能在三個月內輕易兩度遠涉甘肅平涼呢?</h3><h3>  &lt;光緒順天府志&gt;還記載:"薊縣有笄頭山,空同、笄頭相去不遠"。符合&lt;史記&gt;所說黃帝到空同登雞頭之說。</h3><h3>  5、黃帝問道薊縣崆峒山,在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詩文中得到印證。&lt;陳子昂評傳&gt;(1987年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載:公元697年三月,陳子昂隨武攸宜征討契丹孫萬榮,駐扎在漁陽城(薊縣)。前鋒指揮王孝杰輕敵冒進,在山海關中計,17萬將士死亡殆盡。消息傳來,全軍震恐,不敢進。危難之際,陳子昂挺身而出,兩次進諫,不但不被理睬,反而被降了職。苦悶與悲憤交加的陳子昂,驅馬出薊門,登薊丘(崆峒山),到平谷漁子山(魚山)拜謁黃帝陵,作&lt;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gt;七首,以抒憤慨,并在序文中寫道:(這里)亦有軒轅遺跡也!許多人在注解陳子昂這部分詩文時,誤把漁陽當成北京。其實,在隋朝大業末年,無終縣就改名為漁陽縣(此前的漁陽在懷柔、密云一帶,即陳勝、吳廣戍邊要去的那個地方)。隋朝以后,漁陽即指薊縣。唐代,北京改稱幽州.漁陽縣(薊縣)歷屬玄州、幽州、營州、漁陽郡,直到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1年),置薊州.陳子昂隨軍駐漁陽,就是駐扎在薊縣。古代北京有薊門、薊丘,薊縣境內,古代也有薊門、薊丘,這往往為人們所忽視.明代嘉靖年間熊相撰的&lt;薊州志&gt;云:"薊門關,在州東南六十里,唐置薊州,意取此。"&lt;日下舊聞考&gt;云:"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薊門關以名州.&lt;太平寰宇記&gt;也說:"古薊門關在州東南六十里,一名薊丘,今遺跡尚存。"1995年,北京文物研究所所長齊心說,80年代末,薊縣建火力發電站,挖地基,挖出一座漢墓.墓主遺言上說,古薊門距他的墓有xxx尺,并在墓里放了一把尺.據&lt;河北古代歷史編年&gt;載:"聞(王)孝杰兵沒,三軍震恐,不敢進.契丹乘勝攻幽州、踏定州、屠趙州."由此可知,當時的幽州已淪為敵占區。&lt;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gt;詩七首,是陳子昂兩次進諫受阻后不久之作,在當時戰爭環境下也不允許他去北京覽古。"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思廣成子,遺跡白云隈."這首詩是詩人登上薊縣城北崆峒山,參觀廣成子洞之后吟寫的感慨之作.公元697年6月,突厥攻克了契丹老巢新城(遼寧朝陽一帶),與唐兵相持的孫萬榮聞此消息,十分恐慌,倉皇撤退,被部下殺死,契丹兵潰。七月,陳子昂隨武攸宜回到東都洛陽,途經北京時作了一首著名的&lt;登幽州臺歌&gt;.六百年前的&lt;大明一統志&gt;,引用了陳子昂"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的詩句,確認陳子昂所登崆峒山就是黃帝問道之所,軒轅臺就是平谷漁子山(魚山)上的黃帝陵。</h3><h3>  6、據中國社科院有關專家考證,黃帝死后葬于平谷。明朝嘉靖年間修纂的&lt;薊州志&gt;和清代&lt;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gt;記載:平谷漁子山,上有大冢,俗稱軒轅臺,傳為軒轅黃帝陵,上有軒轅廟。&lt;天府廣記&gt;載:"黃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內。舊云在橋山,又曰在寧州,非也。"根據遠古條件,都和陵不會離的太遠。明代&lt;長安客話&gt;、&lt;大明一統志&gt;,清代&lt;日下舊聞考&gt;等志書也都記載了平谷軒轅黃帝陵.北京清華大學任重遠教授通過對北京平谷漁子山(魚山)地形地貌進行分析,認為北京平谷區山東莊北部的魚山、白淺山組成的獨立小山系,就是&lt;山海經·海外西經&gt;中提到的黃帝"龍魚陵"。魚山有九個小山峰,軒轅黃帝陵就在魚山第六峰上。在第一峰上有軒轅黃帝廟。明代刻有"重修黃帝廟碑記"殘存半塊石碑還在。碑上還刻有陳子昂"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的詩句。公元752年,唐代"詩仙"李白,為報答唐玄宗對他的恩寵,來到薊縣、平谷查探安祿山謀反虛實。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樹清考證,薊縣獨樂寺"觀音之閣"四字是李白所書(1984.11.17&lt;光明日報&gt;&lt;獨樂寺李白署書&lt;觀音閣考&gt;&gt;),從而證實了李白到過薊縣。通過調查,李白發現了安祿山種種謀反跡象,寫了一首&lt;北風行&gt;,揭露安祿山謀反行為,布告全國。在&lt;北風行&gt;這首詩中李白寫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明確指出軒轅臺(黃帝陵)在燕山,說明李白的確拜謁過平谷漁子山上的黃帝陵。1995年5月18日,蘇秉琦老先生在平谷黃帝陵說:"全國幾處的黃帝陵,我都承認,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遺產呀!"平谷距離薊縣僅有幾十華里,西有黃帝陵,東有崆峒山,不能說這僅僅是一種巧合。</h3><h3>  從以上諸多史料考證表明,黃帝問道的崆峒山應該就是薊縣的府君山。</h3> <h3>這幾天來,在薊州斷續觀察到的中、上元古界地層的世界標準剖面長度約24公里,地層總厚度9197米。沉積時間大約為17.3億年前到7.8億年前,平均每萬年沉積大約0.1米厚度的濱淺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地層。亦可表述為華北地臺東北邊緣在這10億年期間震蕩性升降,地殼總體下降和巖石填充的平均速度為每百萬年10米。</h3><h3>地球形成于大約37億年之前,在薊州地表沉積的這套地層記錄了這一區域地質生物演化的歷史。往事越17億年,人類很渺小,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地球。</h3> <p class="ql-block">府君山公園簡介</p><p class="ql-block">府君山位于薊州區城北、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云洞、山頂洞、白大洞等較為有名,崆峒積雪,為古代漁陽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lt;薊州志&gt;和&lt;欽定盤山志&gt;等,對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黃帝登此山問道廣成子的記載。《名勝志》&lt;太平寰宇記&gt; &lt;光緒順天府志&gt; &lt;天府廣記<span style="font-size:18px;">&gt; &lt;</span>畿輔通志&gt;、&lt;日下舊聞考&gt;等志書也大都肯定了&lt;薊州志&gt;關于黃帝問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說法。清代道光年間&lt;薊州志&gt;里附有一幅&lt;崆峒山圖&gt;,清晰地標明了廣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廟,故改稱為府君山,沿用至今,府君山乃道教文化之古山。</p><p class="ql-block">府君山公園總規劃面積 11320 畝,園內設有完善的道路、停車場、開放的運動場、路燈、地質景觀石碑等設施。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圍繞天津市“后花園”和中等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不斷加大對府君山公園的投入,特別是2008年新修景觀路和地質博物館的相繼完工,進一步提高了府君山公園的檔次。現在對府君山公園的基礎設置和景觀景點正在進行進一步的修建和完善。2003年11月府君山公園被劃為天津薊州區國家地質公園景區--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天津薊州區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唯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現在府君山公園作為天津薊州區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區人民群眾休閑、娛樂、健身的重要場所,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旅游、觀光的重要場所。隨著府君山公園綠化工作不斷進行, 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府君山公園將形成春來萬物吐綠、山花爛漫,夏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秋至碩果高懸、紅葉竟艷,冬臨松相長青、黃綠之間的四季渾然一體,季季景觀獨特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成為薊州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薊業區城市名片中厚重靚麗的一筆,成為薊州人民引以自豪,熱切關注的百姓樂園,書寫建設管理的和諧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蓬莱市| 岢岚县| 仙游县| 宿州市| 江山市| 洛扎县| 宁乡县| 新余市| 县级市| 景德镇市| 庆云县| 南丰县| 苏尼特右旗| 油尖旺区| 独山县| 保定市| 武平县| 龙州县| 中卫市| 收藏| 深泽县| 桦甸市| 辽源市| 洪湖市| 高雄市| 昌平区| 环江| 卫辉市| 沙雅县| 武川县| 扎兰屯市| 岳西县| 哈尔滨市| 台前县| 诸城市| 容城县| 永平县| 韶关市| 许昌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