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h3>月滿西山整理。圖片來源于網絡。</h3><h3> 傳承國學,人人有責。從我做起,普及韻律知識,讓不懂詩詞格律的人也能寫出合律的作品來。快哉,吾心!</h3></font></h3> <h3></h3><h1><b><font color="#ed2308">格律詩的平仄、格律、調節 </font></b></h1><br> 為了提高詩詞鑒賞和寫作水平,我們從今天開始,系統介紹詩詞基礎知識,歡迎大家來學習。認真聽課和做筆記,課后反復閱讀消化吸收。<br> 好多朋友喜歡現代詩和散文,對格律詩不是很喜歡的。原因是不愿意受格律的束縛,覺得格律規則繁瑣,不好理解和記憶,心存畏懼感。<br> 其實,格律就像是理科的公式,掌握了,也就不覺得約束了。學習格律詩詞,首先大家做好兩件準備工作。其一,是下載平水韻和詞林正韻或中華新韻,這是必備的韻書。如果有現成的韻書是最好的,沒有也不怕,自己下載打印裝訂好備用;其二,下載詩詞格律詞譜;其三,注冊“吾愛詩詞”經常去檢測格律,熟能生巧。<br><font color="#ed2308">寫詩用:</font>http://www.juzhai.com/yashe/shijing/jiandan/k-108.html[一佰零六部平水韻]<br><font color="#ed2308">填詞用:</font>http://www.xywq.com/xiyuan/files/f-3/ciyun-2.htm [三十六部詞林正韻]<br><font color="#ed2308">吾愛詩詞網址(有詞譜):</font>http://www.52shici.com/shi.php?type=ql_z_y<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ed2308">格律詩的平仄格律</font></b></h1> 學詩分兩大部分: 一.格律 二.創作 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沒有格律,你寫的就不是詩詞.沒有創作,格律何用?<br> 近體詩格律又有幾個重要組成部分。如音韻,平仄,對仗,粘對,孤平,救拗和其他一些要求與避諱.<br><font color="#ed2308">平仄</font><br> 格律平仄是初學古典詩詞聯曲的第一關。如果我們選擇了近體詩和詞、曲、聯的寫作方式,那就必然要先過格律平仄這一關。<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 <h3></h3><h3></h3><h3><b><font color="#ed2308">一、平仄</font></b></h3> 所謂平仄,指格律在詩詞曲聯中的具體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指平直,仄--指曲折。簡言之,平仄就是聲調。通過上下起伏的聲調平衡,從而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而聲調分為古韻(平水韻)和今韻(中華新韻)兩種韻,聲調分為四聲,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上去入各為一卷,為仄聲。平聲因字多,又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簡稱 "上下平",為平聲。<br> 平水韻平仄:“陽平 陰平”歸平,上去入歸仄。<br><br> 在《平水韻》中的平聲字的韻部為:<br>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br>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br>除此之外則其余各部均為仄聲。<br><b><font color="#ed2308">………………………………………………………………</font></b><br> 從上面這些韻目中還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br> 關于入聲字:隨著語言的發展,古代許多仄聲字到了現代,讀成平聲了。所以我們把這類字統稱為“今讀平聲的古入聲字”。也有少量的入聲字派入中華新韻的上聲和去聲,因都歸仄聲,所以可以忽略不計。<br> 入聲字在今韻中已經消失。只有在古韻中使用,歸為仄聲字,但卻單列為入聲韻部。這類字的特點是發音短促,聲情凄緊,尤其帶有濃厚的南方和部分北方地區的方言色彩。所以這對北方人掌握入聲字增加了困難。<br> 以后我們會專門介紹入聲字。介紹一些記憶的方法。<br><h3><b><font color="#ed2308">………………………………………………………………</font></b></h3> 今韻,也稱新韻。其聲調就是漢語拼音的四聲。<br> 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統稱為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統稱為仄聲。例如:清情請慶,就是一二三四聲。即:清(陰平)情(陽平)是平聲,請(上聲)慶(去聲)是仄聲。<br> 需要補充的是,漢語拼音中還有一聲:輕聲。如:媽媽,讀聲第一個字是第一聲,而第二個字是緊隨其后,拼音是不標聲調的,這就是輕聲。這一般都歸在平聲。<br> 今韻平仄:陰陽歸平,上去歸仄。<br> 因為大家是學舊體詩,所以要求大家使用〈平水韻〉為好。<br><h3><b><font color="#ed2308">……………………………………………</font></b></h3><h3></h3> <h3><h3><b><font color="#ed2308">三、格律</font></b></h3><br> 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稱。格∶平仄、字數、對、粘、對仗、壓韻、起、承、轉、合,合稱為“格”。這里的“對”與“對仗”不是一個概念。這里的“對”是指平仄相對;而對仗(對偶)是指字的詞性、詞組的形式相同。<br> 律∶音律、聲律、韻律,合稱為“律”。<br> 格+律==格律。壓韻和韻律不是同一個概念,是兩碼事。<br><h3><b><font color="#ed2308">………………………………………………………………</font></b></h3></h3> <h3></h3><h1><b><font color="#ed2308">二、律詩的平仄</font></b></h1> 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后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br><font color="#ed2308">五律的平仄</font><br>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br>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r>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 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br> ⑴仄起式<br>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br>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br>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 (字外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下同)<br>春 望 [唐]杜甫<br>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r>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br>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r>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br><br><h3></h3><h3>?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br> ⑵平起式(正格)<br>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br>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br>山居秋螟 [唐]王維<br>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br>明月松間照,青泉石是流。<br>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br>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h3><h3><br></h3><h3>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h3> <h1><b><font color="#ed2308">七律的平仄</font></b></h1> 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即:<br>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br> ⑴仄起式 <br>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br>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br>書 憤 [宋]陸游<br>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br>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br>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br>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認堪仲伯間? <br>?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變。<br> ⑵平起式(正格)<br>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長 征 毛澤東<br>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br>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br>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br>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br>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br>由于初學者很難一下記著,五律和七律的各四種平仄格式,建議大家只記著其中標有(正格)的五律和七律各一格式要求即可。這樣就方便大家學習了。<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 <h1> <b><font color="#ed2308">為什么要分平仄兩大類呢?</font></b></h1> 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br> 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br> 那什么叫聲調呢?聲調我們可以分為兩部分:<br><br>1、古韻,也就是平水韻,古韻的聲調分為四聲,(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分為兩類一類是“上平聲”,一類是“下平聲”,我們一般統稱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三類我們統稱為【仄聲】這是古韻的四聲調。<br><br>2、今韻,也就是中華新韻,中華新韻的聲調劃分跟平水韻一致,也是分為四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按照當下的漢語拼音而論,陰平則為一聲,陽平則為二聲,兩者統稱【平聲】,上聲則為三聲,去聲則為四聲,兩者統稱【仄聲】但這里我們要注意一點,在今韻中,還有一類聲不在這四聲之內,我們稱為“輕聲”。關于這類字,我們大部分是歸納在平聲里。讀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也就是平仄。<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br> 借鑒康熙字典中的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br>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br>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br> 這幾句短語雖然不夠科學,但我們也可以從這四句詩中知道古聲調的大概。<br> 這里再說明一下,不管是今音還是古音,都有一些字是“多音多義”或者“多音一義”,而 “多音多義”字的詞性是取決與詞構場合。比如以下幾個字:<br>思:古音有兩讀,做動詞用的時候是平聲,如:相思、思考、思念等,都是平音第一聲。而做名詞用的時候則是仄聲,如:思緒、愁思、情思等,都是仄音第四聲。<br>觀:古今音都兩讀,做動詞用的時候是平聲,如:觀光、觀看、觀賞等,都是平音第一聲。而做名詞用的時候則是仄聲,如:道觀、秦觀、廟觀等,都是仄音第四聲。<br>和:古今音多音,名詞、連詞用的時候是平,如:和平。動詞用的時候是仄,如:唱和。<br> 以上舉的三個例子都是“多音多義”字,還有一部分是“多音一義”。如【看、聽、醒、望等】。“多音一義”的意思就是字有多種讀音,但字義只有一種,不管在任何詞構場合都是平仄通用,意義不變。<br> 還有一種稀有漢字,不管是今音還是古音,它的意思都一樣,但讀音不一樣,而在古今韻部中又只有一種讀音,比如【探、場】今音是仄聲,古音卻是平聲,但這類字很少,幾個而已。<br><br> <font color="#ed2308">總結一下:</font><br> 今韻平仄:一二聲,也就是陰平、陽平兩聲,歸為【平聲】三四聲,也就是上聲、去聲,歸為【仄聲】<br> 古韻平仄:平(上下平)歸為【平聲】,上去入歸為【仄聲】<br> 在這里說一下,有些初學者抱怨平仄是詩詞的枷鎖,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格律文學之所以大受古今學者青睞,就是因為它有自己的一套文規。<br> 我們可以看成形式是動態,文字是靜態,兩者融合,就是一幅扣人心弦的畫面,這也是詩詞的魅力所在。<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 <h1></h1><h3><b><font color="#ed2308">四、詩的平仄與調節</font></b></h3><h3> 若讀古人古韻詩詞,你必須掌握入聲字.調平仄,是區別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一個重要標志。<br> 近體詩在調平仄方面,格律規定是很嚴格的。律詩、絕句在內的近體詩,是怎樣調平仄的呢?舉杜甫的《客至》為例:<br>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br>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br>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br>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br>這是一首七律。<br>全首八句,分為四聯:<br>第一、二句稱為首聯,<br>第三、四句稱為頷聯,<br>第五、六句稱為頸聯,<br>第七、八句稱為尾聯。<br> 每聯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凡是律詩,都是這樣稱呼的。<br>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 從以上這一平仄格式可以看到一句中各自的平仄關系:<br>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關系。相連兩聯的平仄關系。<br>一句中各字的平仄,是交替變換,在交替變換時基本上以兩“平”或兩“仄”為一單位,這是因為詩的音調節奏是以雙音為一單位。<br> 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即仄對平,平對仄,這稱為對。反之,若不合乎對的規則,則稱為失對。<br> 相連兩聯的平仄關系是,下聯出句的平仄與上聯對句的平仄必須相同。即平對平,仄對仄,這稱為粘。<br> 反之,若不合乎粘的規則,則稱為失粘。粘對的作用是,使平仄的調配有變化,有回環。<br> 但是,由于還要照顧到律詩偶句押平聲韻等特點,在粘或對的時候,必然會出現不符合粘對要求的現象,如在這一平仄格式中,下聯出句的第五、第七兩字與上聯對句的第五、第七兩字就不可能相同,這種情況是允許的。<br> 最重要的是,每句的第二字,必須嚴守粘對要求。<br> 近體詩調平仄的一般規則,可以歸納為四條,即:<br>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br>第二,平仄在一聯中的對句與出句間是相反的。<br>第三,平仄在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間是相粘的。<br>第四,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須是平聲。</h3><font color="#ed2308"><b>…………………………………………</b><br></font><br> <h1><b><font color="#ed2308">律詩的平仄格式:</font></b></h1><br><font color="#ed2308">(一)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font><br>律詩的平仄有基本的句式,這是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有四個類型,即:<br>(1)平平仄仄仄平平。<br>(2)平平仄仄平平仄。<br>(3)仄仄平平仄仄平。<br>(4)仄仄平平平仄仄。<br><br><font color="#ed2308">(二)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font><br> 五言律詩比七言律詩每句少兩個字,所以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可以看作是七言律詩平仄格式的縮減,把七言律詩每句開頭減去兩個字,剩下的后五個字,就是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這樣,五言律詩的基本平仄句式,也有四個類型,即:<br>(1)仄仄仄平平。<br>(2)仄仄平平仄。<br>(3)平平仄仄平。<br>(4)平平平仄仄。<br>a.平起首句起韻的。<br>b.平起首句不起韻的。<br>c.仄起首句起韻的。<br>d.仄起首句不起韻的。<br>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起韻為正格。<br> 首句,即一首詩的第一句。起韻:即尾字入韻或押韻.<br> 平起.仄起:指笫二個字的平仄.若平聲字,則謂之平起;若仄聲字,則謂之仄起.<br> 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的基本平仄格式,習慣上稱為正格。<br> 但是,由于內容的需要,詩人往往在不違反格律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把該用平的地方用了仄,該用仄的地方用了平,這稱為變格。<br> 漢字具有著高低長短的語音特點,古人把它概括為四聲,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這同現代普通話中的四聲不完全一樣。<br> 古代的平聲,相當于現代的陰平和陽平。古代的上聲和去聲,仍相當于現代的上聲和去聲。而古代的入聲,在現代普通話中卻消失了,入聲字已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 即所謂"入派三聲。<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br> <h1><b><font color="#ed2308">絕句的平仄格式:</font></b></h1>(<font color="#ed2308">一)七言絕句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font><br> 絕句都是四句,為律詩的一半。七言絕句的基本平仄格式也有四種,即:<br><br><font color="#ed2308">(1)平起首句起韻的:</font><br>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br>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br>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br><br><font color="#ed2308">(2)平起首句不起韻的:</font><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如竇鞏《南游感興》<br>傷心欲問當時事,惟見江流去不回。<br>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br><br><font color="#ed2308">(3)仄起首句起韻的:</font><br>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如杜甫《漫興》<br>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br>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br>“腸”、“杖”、“徐”、“輕”這幾個字的位置,可平可仄,因一般規律來講,一.三.五字平仄不論.<br><br><font color="#ed2308">4)仄起首句不起韻的:</font><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如王維《憶山東兄弟》<br>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br>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br>“異”、“每”、“佳”、“兄”這四個字的位置,可平可仄。理由同上. <br><br><font color="#ed2308">(二)五言絕句的四種平仄格式:</font><br><br>(1)仄起首句起韻的:<br>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br>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如王安石《梅花》<br>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br>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br>“墻”和“不”這兩個字的位置可平可仄。<br><br>(2)仄起首句不起韻的:<br>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r>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r>如王維《相思》<br>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br>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br>“紅”和“愿”這兩個字的位置可平可仄。<br><br>3.平起首句起韻的:<br>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br>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r>例略 <br><br>(4)平起首句不起韻的:<br>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br>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r>如李賀《莫種樹》<br>園中莫種樹,種樹四時愁。<br>獨睡南床日,今秋似去秋。<br>“莫”字位置可平可仄。 <br><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五、如何選體材</font></b></h1> 對于詩詞曲聯這類的格律性體裁的寫作學習來說,最好從“近體詩”開始寫起。如果沒有近體詩的基礎,那么“填詞”則很難有高層次的進境,最多只能局限在按格填字的程度上。沒有近體詩之格律和意境表現的基礎,即使去做“對聯”,也只能停留在游戲戲對的層面上。<br> “體裁”之間不存在誰優誰劣的比較問題,只是由于這幾種體裁之間存在著“血親”關系,所以,在學習方法上還是有個“序”的講究為好。對于近體詩,其幾種形式也是有區別的,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排律這幾種,從哪種格式先著手去學習和寫作為好呢?<br> 其實,在了解其各自的表現特點后,哪種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在體裁上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要遵守平仄譜,要有粘對的格律規律。但是,畢竟差異性也是明顯的。我在這里先對各種詩格的特性介紹一下,以利于我們寫作時考慮好,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我們要表達的詩意更為合適。 七律字多(相對的),適合從容鋪排,多以言情抒意為主要寫作方向,我們要記住,七律是以寫“意”為主旋律的,所以,七律之景色鋪墊,只是起到為這個“意”做序引的作用。所以,在結構上,七律的章法要求比較嚴謹,一般而言,以景起語的為多(起法可多種)。轉聯開始,適合進入情語描寫,尾聯時再回景扣篇。<br> 五律,因為是從五言古詩而來,它本質上屬于一種“過渡”性的形式,是從古體詩到近體詩過渡時的一種形式。所以。其格律上可能略寬松些,古詩中所謂的“特拗”之句(或三仄尾等格律特殊現象)多是在五律上出現的,它適以古樸寫意為主格調,以客觀寫實為主要表現寫作方向。 所以,五律中“意象”描寫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謂章法中的“起承”鋪墊成了主旋律,說白了,就是多寫景物或事件,少寫感嘆之情語。其“意”的表現,則多是在尾聯一帶而過,多是對前面意象的點睛之筆,以為結聲。<br> 關于絕句,其表現形式特點,與律詩差別較大。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在決定意識”,用在這里做比喻也比較合適。絕句字少,其“體形”之小,則決定了必須以靈活靈動來發揮特長。寫絕句必須要以靈動為主要寫作主格調,這是由其體裁特點所決定的,字少,沒那么大的鋪排空間,不允許你從容地渲染個夠再發揮情緒。 <h1><b><font color="#ed2308">………………………………………………………………</font></b></h1> 所以,其凝練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結構特點又體現不同的形式。七絕和五絕也存在著差別,七絕是詩之精靈,我們下面可以先從七絕寫作說起。認識其特點,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寫作規律,也使之寫作訓練有跡可尋,有規律可言。至于五絕呢,比較不好說。這種形式的詩格更象是一種“返樸歸真”。<br><br> 五絕個頭最小(僅20字),卻反而不適合以靈取勝了,以小見大才是它的特點所在。詩寫到五絕,反而要一字壓千斤,個頭雖小,要求卻反而是一種凝重和大氣。這種“返樸歸真”之高境界高難度,是近體詩中最難掌握的!不懂詩的人往往覺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寫,其實正相反。鉆石個小,其華麗大氣,卻遠勝一塊巨大的石頭。 簡略介紹一下近體詩不同形式的“體”之特性,我們才能量體裁衣,才能借“體”發揮,這是近體詩寫作之前要先有所了解和認識的。這幾個形式中,最具特色的,應當是“七絕”,換句話說,所有近體詩的形式中,最能出“詩味”的,就是七絕這種詩格。<br> 七律似文,五律如歌,五絕神秘,至于排律,因為長而求工,很易表現古板木訥,那就是很難出彩的詩體。七絕則不同了,大小適中,簡易上口,流暢靈動,語氣“驚”人,風格多變,非常符合“詩”味的。而且七絕很容易上手,我們做寫詩的基礎訓練,就從七絕開始吧。<br> 我們學七絕,練七絕,寫七絕,不需要依哪條哪條的法來按法填字,我們要掌握的是它的本質特性和形式特點。比如我前面說的,七絕字少個頭小,需要以靈動流暢見長。那么我們就可以用心思去琢磨如何實現這個“靈動”?這才是主要問題! 所謂“靈動”,就需要新穎,機警,不平淡,突兀,使人一睹之下便有為之神情一振的感覺。那么怎么實現這樣的效果呢?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在語氣上動腦筋。同樣一個意思,語氣不同,效果自然就不同。在做七絕講座的時候推薦的是,七絕要善用特殊語氣辭,例如“疑問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br><br> 尤其是七絕的轉句處,往往很平淡的一首詩,如果在此語氣如此一變,那么必然就憑添了幾分詩意的靈動!強調轉句的“突兀性”,是從結構角度來分析的,借用“黃金分割法”的理論,在這里也最易出彩,呵呵。比如杜牧的這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精彩之筆在哪呢? 當然在這“借問”之句了,它使前面沉郁的氛圍立即有所突破,你下雨惹人煩,那我就借酒來澆愁。筆法上,以問代敘,這就是用“語氣”來的突破突兀來表現詩味的手法了。<br>再看小杜的另一首“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們注意到,這“商女不知亡國恨”則采用了“否定”語氣來說話的。否定,則意味著一種“轉折”或突出的效果,使詩句不流于平淡而精警提神。<br>若實現七絕的“靈動”特性,我們這就有法可依了。我們的“法”是客觀的藝術審美規律之認識,是依據七絕這樣體裁的特點而來的,而非人為規定的幾條幾條。象我說的這樣的“特殊語氣”,是我們寫七絕時尤其要善于使用的。說的嚴重點,這就是七絕最大的特點。 這種語氣不一定非要在轉句處使用,在起句,轉句已及結句上都可以考慮使用。但是,一般而言,比較忌諱在承句上使用。至于是什么原因,以后在分析作品時我可詳細再講解。總之,我們要掌握的,就是這“語氣”與“七絕”的關系。 七絕還有一個特點不能忽略,那就是起句要“壓陣”!為什么呢?七律體裁就沒這樣的規律要求,七律的慣常起法多為平鋪而起,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渲染鋪墊的空間,可以從容的謀篇,漸漸的進入佳境。而七絕則沒這樣的天然條件,還沒等它從容鋪墊好呢,這28字的指標就早被用完了。<br> 所以,七絕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想辦法,“先聲奪人”才是他的出路。這也是它的特性之一。看一下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起句先醒目地把題點出來了,后面再從容描述。這就是起句“壓陣”。<br> 我們寫七絕這樣的體裁,先要認識它體形嬌小的先天特點,根據這樣的特點,再總結出其相應的表現特點。然后則可采取辦法,“量體裁衣”,采用例如上面說的兩個“辦法”來實現這樣特點下的詩意寫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涡阳县|
赤壁市|
板桥市|
北辰区|
丰县|
山东省|
景泰县|
丽水市|
大理市|
随州市|
赤水市|
当涂县|
衡阳市|
黄龙县|
屯门区|
古交市|
岳西县|
南平市|
桂阳县|
琼海市|
商南县|
庄浪县|
新源县|
社会|
大同县|
满城县|
依安县|
新宁县|
望江县|
运城市|
行唐县|
体育|
台中市|
龙川县|
增城市|
象山县|
延寿县|
平泉县|
成安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