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葛班長的大米飯</b> </h1><p> </p><p><br></p><p> 炊事班我也呆過,差不多有三個月,在炊事班我們真是償遍酸甜苦辣,記得那是在錦西,我們來到老連隊緊僅兩個多月,作為對女兵的鍛練性輪訓,第一批到炊事班改造思想的就去報到了,我是八月末第二批的。</p><p><br></p><p>那時炊事班長姓葛,比我們早當一年的兵,才比我們早一年,嗬!就當班長了,提的挺快的,我們想,照這樣每年提一級,十幾年那不就可以提到正師級別了!</p><p> </p><p>班長就是班長,是我軍首長中最小的正職。別看官兒不大,可掌管著全連一百多張嘴的,苦辣酸甜,每天吃什么可都由他調劑,歸他說了算那?權利真不小,特務頭子大,可他的嘴也得在他的管轄之下。</p><p><br></p><p>我記得那時基本上每天三頓高粱米飯,副食,土豆燉茄子,要么就是茄子炒辣椒。</p><p><br></p><p>部隊細糧太少,在錦西一年半多的時間我們也僅是在過年和拉練時吃過幾頓大米飯以外,平時每周或半個月能吃上一頓少量大米多加高粱米的二米飯,白面饅頭,每周能吃幾次。</p><p><br></p><p>病號也吃不到什么,一碗面條里面加一個雞蛋,有的老兵因常年吃高粱米飯,把胃都吃壞了,大家管這叫高粱破胃。</p><p><br></p><p>我們雖然到特務連沒多久,但是整天吃高粱米也感到很煩,但是紅紅的高粱,那大大的米粒,卻把我們養得紅光滿面,白白胖胖的,我入伍時的體重剛過一百,到特務連半年多的時間,我的體重猛增了二十幾斤,你能說吃高粱米不好嗎?我還真應該感謝老葛作得那軟硬適度看著鮮艷吃著香甜的高粱米飯。</p><p><br></p><p>其實別看我現在說感謝遼西的高粱米!那時我可真討厭每日三餐的高粱米飯 。</p><p><br></p><p>記得那是我們到食堂才幾天,快做中午飯時,老葛從庫房提出一大盆的高糧米,我們幾個接受鍛煉的女兵走過去準備淘米,看著高粱米都情不自禁的說,頓頓高粱米,什么時間能給我們換個樣。</p><p><br></p><p>葛班長抬頭看著我們不冷不熱的說:”想換成什么樣?” </p><p><br></p><p>我們幾個看著班長那不冷不熱的臉,想說又不敢說:有一位大膽女兵,說了一聲”:換成白色的”。</p><p><br></p><p>葛班長說:”哦!?想吃大米飯了”!</p><p><br></p><p>我們幾個吃驚的看著,說換成白色的那個女兵她姓高。再看看班長,還是沒敢吱聲,女兵高很大膽笑著對班長說,是想吃大米飯了!因為自從我們來到特務連,我們還沒吃過大米飯那! </p><p><br></p><p>班長沒笑,不動聲色的拿起水瓢走了。</p><p><br></p><p>我們看班長走了,又看看愛笑的高,心里想,哦呦! 你可真膽大!敢說這樣的話。</p><p><br></p><p>但是高卻不然,還繼續笑著對我們說:咱們勝利了!今天中午咱們就吃大米飯了。</p><p> </p><p>我們幾個正不明白的納悶兒時,班長端來滿滿一水瓢白白的大米,放到一個小盆里對愛笑的女兵高說:你來做大米飯吧。我們傻傻地看著發生的一切,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我們一邊把掏好的高粱米下鍋,一邊莫名其妙地看著高站在飯鍋前的動作,(高是第一批到炊事班的,為了傳幫帶,她在炊事班呆了六個月,后來我們才知道里面的奧妙)。</p><p> </p><p><br></p><p>不一會,煮高粱米的飯鍋開了,高熟練的拿起象鐵鍬一樣的大鍋鏟,在鍋里翻了幾下,又用水瓢在高粱米飯靠邊的地方捶了一個坑,之后把那瓢洗好的大米倒在小坑里,之后就不動鍋了,靜靜的看著飯鍋咕嘟咕嘟的開了一會之后,高拿起勺子蒯起一點高粱米飯送到嘴里嘗嘗,然后大聲對燒火的同志喊,小火了!喊完之后,她蓋上鍋蓋兒,一切忙得停當,她抬起頭看看我們幾個,也笑著對我們傻楞著看的幾個說,一會兒就好。</p><p> </p><p><br></p><p>我們幾個你看我我看你的琢磨著,又等了十幾分鐘,高又對燒火的喊了一聲,關火。</p><p> </p><p><br></p><p>開始燒菜了,高又指揮伙房二號鍋燒大火。高往大鍋里倒了約有半斤的油,油熱了把兩大盆的小辣椒和茄子一起下鍋。她揮舞著大鐵鏟,不停的翻著菜鍋,那一刻,我們看著她略胖的身材可做飯的動作卻很靈活,而且她做的飯菜都好吃。所以一般的情況下,班長都指定高炒菜。</p><p> </p><p><br></p><p>終于,飯做好了,我們圍在飯鍋前,看著高先把大米飯乘在小盆里。那天,我們吃到了,到特務連半年多時間的第一頓大米飯,但不是白色,有一點點淡淡的粉色,還有一點點的高粱米的味道.其實那頓飯我們吃著并不香,吃的也不舒服,因為班長一直沒到食堂吃午飯,后來,我們再也沒提改善伙食的要求,但是,我們學到了一鍋作兩種米飯的技術,這個技術是我永生都不會忘記的,是那種難忘的內疚和不安.還拌著過意不去。</p><p> </p><p>不過,也沒啥!作為炊事員,多吃多喝,那是常有的事,可我只此一次呦!老班長,你可給我做證呀!</p> <h1> <b>老哥(老葛)</b></h1><p> </p><p>先向老哥深深鞠一躬!在虔誠的說一聲,對不起了!手下措辭不檔,讓你老兵老哥受委屈了!呵呵! </p><p><br></p><p>另外,司務長和上士我對他們印象太少了,早就把他倆忘到腦后了,呵呵。</p><p><br></p><p>上士和司務長,你倆看見別生氣,誰讓你倆那年架子大,我們平時很少看見你們,現在這里說你們一句壞話.你能怎地?你如看見了,就是找我算賬的話,可我現在也不怕你們了.呵呵!開句玩笑,是為調節氣氛,緩和干群關系。</p><p> </p><p>但是朝夕相處的老哥我還是不會忘得。</p><p><br></p><p>話還得說回來.其實那時候全中國生活水平都不高,細糧都少,部隊能吃飽是人民養育著我們。想想那時種田的農民,多數可連一日三餐都吃不上,兩餐還有一頓稀飯。 其實我還聽說那時,施工連隊工作那么辛苦,有的連糧食還不夠吃,經常是寅吃卯糧,更何談改善伙食。</p><p><br></p><p>所以,那時候我們天天盼著吃好的那真是難為老哥你,和司務長,上士同志。</p><p><br></p><p>我記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其中就有:每年到六七月時,部隊都下發紅頭文件,年年告誡聲明,”不準啃青”,原因是怕浪費糧食。</p><p><br></p><p><br></p><p>那么,我們都深深體會到的是,現在和三十年前的過去可大不一樣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那是天翻地復的變化,不但能吃飽,而且吃得好,而現在啃青隨便,而且已是減肥的時髦小吃。</p><p><br></p><p>再說現在部隊的伙食標準,和過去我們在部隊時的0.45元的伙食沒發比,現在全國人民都可以天天吃細糧,已經把吃粗糧當作有益健康的營養搭配。 說到這里,我記得,前段時間,一位鐵道兵戰友在給我回帖時曾說過,那時,伙食費里的0.45元還包括做飯用的柴火和燃煤,就這樣,所以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p><p><br></p><p>老哥:此一時彼一時嘍,眾口難調哇!炊事班長可不好當啊! </p><p> </p> <h1> <b>偷桃記 </b></h1><p><br></p><p>錦西某部隊院校內,航,海,鐵三軍大匯集。咱連有位男兵說得好:天上有空軍護航,地上有海軍保駕,鐵老九進了保險箱......。特別是到放電影的時候,大禮堂里三軍賽歌,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頗為壯觀。 </p><p><br></p><p>那時,總機班的機房在一棟樓的第一層,機房有一個門,有一個窗。門對著樓道,窗后是友鄰部隊用鐵絲網圍著的一大片桃園.由于分線盒裝在桃園里,所以我們時不時的要從窗戶跳到桃園查線。 </p><p> </p><p>桃園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枝條抽芽了,一片嫩綠。開花兒了,一片粉紅。結桃了,一片果實。當然最吸引我們眼球的是果實。 </p><p> </p><p>奇怪的是,別的桃樹都是果實累累,而臨近我們窗戶的幾棵桃樹就是不結桃,要不就是稀稀拉拉掛幾個小毛桃擺樣子,難怪有一天,女兵小Z正在分線盒接線,友鄰部隊的一個小頭目走過來,繞著分線盒的電線桿轉了三圈突然問了一句:“桃子好吃不好吃?”小Z很是反感地說:“什么好吃不好吃,我們又沒吃你們的桃,不知道!” </p><p><br></p><p>蒼天作證,我們是真的沒摘過他們的桃(偷字不好聽,以下稱摘),冤,實在是冤! </p><p> </p><p>這天是陰天,晚上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我和小E下班沒有走,因為修理所的手電忘到總機班了。我拿起了手電,小E心領神會,我們跳過窗戶準備摘桃。由于怕被友鄰部隊看桃的兵發現,我們沒敢打手電。我們摸索著找桃。突然一個聲音大喊:“誰在偷桃呢,站住!” 我們大吃一驚,我本能地打開手電向聲音的方向照去,見一個看桃的男兵在樹上站崗,手里拿著一個啃了大半的桃。真得感謝修理所的手電,賊亮,照得那個兵睜不開眼睛,我們趁機逃跑,這時那個兵又喊:“別跑啦,方向不對,門兒在那邊。”我們趕緊又返回來向桃園的門沖去! </p><p> </p><p>第二天,友鄰部隊給我們班送了一大盆鮮凌凌的大桃,班里戰友們名正言順而又光明磊落地吃著桃,小E也興高彩烈地吃著,可我卻吃不下去,因為我得寫檢查。小E年紀小,我年長一些,是我領著她干的,責任在我,我是又上綱又上線的在班務會上做了檢查。 </p><p> </p><p>事情過去了,可我時不時地在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求我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可友鄰部隊的桃算不算“群眾的一針一線”呢?況且,我們確實沒摘到一個桃,確實沒有呀,戰友們!!! </p><p>(兵姐)</p> <h1> <b>風沙曲</b></h1><p><br></p><p>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是當年漢高祖劉邦臣服四海后,在《大風歌》中所發出的躊躇滿志之言。可惜劉邦當年僅僅到了黃河兩岸,如果他到過內蒙古高原,領略過這里的風沙,可能就要將詩詞改為“大風起兮沙飛揚”了。 </p><p> </p><p>那時我們還沒有聽到過沙塵暴這個詞,只知道大風起時,遮天避日的黃沙猶如咆哮的黃龍呼嘯而來,大地上的一切都在它的肆虐下顫抖。記得在通遼遇到過一次能見度不足十米的風沙天,迎風行走需要彎著腰,使足了力氣才能一點點的前行。迎面撲來的不僅僅是沙子,還有顆粒小的石子,打在臉上疼極了,《西游記》中描寫的飛沙走石,不過是在此景的基礎上略為夸張點。要是順風的話,不用費力就能小跑起來。其實不想小跑也不行。 </p><p> </p><p>遇到這種天氣,最倒霉的是架線排了。越是惡劣的天氣,通信線路越是容易出故障,大風中行走都困難,而他們還要爬線桿、查故障。每次查線回來,灰頭土臉的不說,光是每人身上帶回來的沙子就能有幾兩。 </p><p> </p><p>風沙天里吃飯也要和平日里不同,不能細嚼慢咽,要狼吞虎咽,盡快吃完,不然就要多吃進許多沙子。沒經歷過那種風沙天的人可能不信,以為我是在聳人聽聞。我告訴你一件真實的經歷吧:我們在赤峰站前的小樓在當時應該屬于條件不錯的了,雙層的玻璃窗,即保溫又密封。七八年春季的一個晚上,一夜狂風怒號,窗戶一夜“啪啪”作響,早晨起來后,在室內的窗臺上,所有正常的窗縫下都有一個小小的沙包。那沙子細的不能再細了。 </p><p> </p><p>幾年前聽到一首歌,歌詞是這樣的:“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繞天涯”。如果是單獨的談風或是談沙,都可以讓人有美的想象,把風和沙結合在一起贊美,真不知道詞作者是怎么想出來的!(一兵)</p> <h1> <b>作 詩</b> </h1><p><br></p><p>在赤峰的時候,因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連隊每個班的宿舍里,墻上都有一個學習園地。上面掛滿了戰士們的工作總結、思想匯報、學習心得、活的思想、大批判文章、決心書、檢查、雜文、文學作品、詩歌……等等。最多的作品是詩歌。我們班的詩歌換得勤,同志們太有才了,爭先恐后發表詩。我回憶起了自已發表在班里學習園地的一首詩,當然,拿現在的標準看,應叫順口溜,可當時叫詩,那是自已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寫出的,確實寫出了我的戰斗豪情,是我的心里話。今天,我把這首詩寫了出來,看它在憶海里是個什么殼兒。 </p><p> </p><p>題目: <b>守機戰士心向黨</b> </p><p><br></p><p>守機戰士心向黨,誰說守機很平常? </p><p>黨的陽光照機房,小小塞繩有份量。</p><p>紅燈亮,耳機響,塞線里面連路線, </p><p>我為革命接轉忙,條條銀線連八方。</p><p>條條銀線連八方,平凡崗位是課堂, </p><p>戰士心中更寬廣,服務之中有立場。</p><p>能觀四海風云動,有限里面求無限, </p><p>能聞五州風雷響,雷鋒精神放光芒。</p><p>批林批孔當闖將,守機戰士心向黨, </p><p>上機如同上戰場,黨的陽光照機房。</p><p>五尺塞線做刀槍,紅燈亮,耳機響, </p><p>直刺林孔復辟狂,我為革命接轉忙。 </p><p> </p><p>說實在的,自從參與了憶海拾貝活動,我就有了一種回到了連隊的感覺,好像戰友們就在身邊。一群穿著綠軍裝的兵們在出操、訓練、吃飯、值班、學習、開班務會、開全連大會、點名、講評、自由活動、看節目、看電影、唱歌、打打鬧劇……團結緊張而又嚴肅活潑。 </p><p> </p><p>戰友們在憶海拾貝里充分抒發感想,回憶軍營歲月,出現了那么多好貼子,好故事,篇篇經典,字字珠璣。這說明特務連的兵,是好兵,是優秀的兵。這說明憶海拾貝是成功的,是健康的,是朝氣蓬勃的。 </p><p> </p><p>多么希望看到特務連的新老干戰在這里來個大集合呀。 (兵姐)</p><p> </p><p><br></p><p><br></p><p> 戰友評論也留在這里:</p><p> 先謝謝70樓一兵戰友熱情洋溢的話語,讓我心里熱呼呼的。</p><p> 92樓戰友寫的小詩《守機戰士心向黨》是那個時代的我們都會寫幾首的戰斗小詩。但這首小詩細細看來內容鏗鏘有力,流暢、通順、押韻,不失為一首優秀戰斗小詩,如登軍報或兵報也毫不遜色.不過我覺最后一段不重復就挺好。</p><p> 謝謝兵姐的詩,這詩雖不飄逸,也不浪漫,但那是我們那個年代最美的詩,它所表達的是一種別樣的青春、別樣的浪漫。這恐怕不是現今的年青人能讀得懂的。 </p><p> 謝謝各位戰友的作品。真誠地希望戰友們和我同寫憶海拾貝的愿望,在這里我再一次恭請各位戰友都來做樓主。這里是我們大家的家園。 </p><p> 當我們把歲月的痕跡留在自己的臉上的同時,也把我們的思念凝固在了那個歲月。回憶過去或許就是在撥動我們那早已逝去的青春琴弦。來吧,戰友們,把你的回憶、把你的思念留在這里吧。</p> <p><br></p><h1> <b>師長發火</b></h1><p><br></p><p>連隊在錦西時,一天,總機臺上格外忙,女兵小J雙手持著塞線上下不停地操作。忽然,一個粗大的嗓門兒要電話,小J一聽是某位師長,急忙將電話接通。過了一會兒,師長的電話指示燈急促地閃爍,小J忙搬過鍵,只覺一個炸雷在耳邊響起:”我的電話怎么斷啦,你搞什么鬼,混蛋!王八蛋,總機班是王八蛋!”啪!電話放下了。</p><p><br></p><p>小J這時頭腦大蒙:難道線路出故障啦?電話怎么斷了呢?師長怎么罵人呢?這邊還沒搞清楚,外邊院子里一片嘈雜聲,班里幾個沒值班的女兵跑出去一看,喲,師長正指著大胡子連長的鼻子大發脾氣:”你這連長是怎么當的,真是個王八蛋,帶了一群什么兵,我撤了你!” </p><p><br></p><p>一頭霧水的連長始終保持著筆直的軍人姿勢,挺胸抬頭,目不斜視,一動不動,任憑師長罵個驚天動地,圍觀的干部戰士都不敢吭聲,一個個傻了一樣。</p><p> </p><p>師長發完脾氣走了,我們總機班的女兵心里可打起鼓來,不知連長如何算這筆賬。小J更是委屈的眼淚汪汪,我們回到宿舍(那時宿舍又當會議室,又當活動室),大家都老老實實坐好,靜靜地等著挨批。</p><p> </p><p>連長一臉嚴肅地走進來了,背著手走來走去。室內氣氛更加緊張起來,大家低著頭,大氣兒也不敢出,空氣都要凝住了。連長一點響動,我們都要嚇一跳,突然,連長卟哧笑了起來,緊接著又指著我們開始哈哈大笑,大家一愣,也跟著笑開了,笑呀笑,笑得前仰后合的,笑到后來收不住了,一個個捂著肚子直哎喲。 </p><p> </p><p>有人說:”王八蛋連長帶了群王八蛋兵,當心撤了你,哈哈哈!”這件事過后,連長組織大家總結了經驗教訓,并安慰了大家和女兵小J。</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四個第一</b></p><p><br></p><p>是在錦西,那時天天讀雷打不動。我們總機班是個大組,連長有時也參加我們組的學習,這天學習的內容是林副統帥的四個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 </p><p><br></p><p>我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因為這四個第一我們從當兵就開始討論,從海城討論到錦西,從冬天討論到夏天,但從來就沒有討論清楚過,女兵甲發言了:四個第一都重要,不太清楚誰應在前誰應在后。女兵乙說:四個第一都應放在第一,因為都是第一。 </p><p><br></p><p>女兵丙接著說了;四個第一并排那不亂了嗎?都是第一,就都不是第一了。 </p><p><br></p><p>這時連長開始發話:四個第一就像四節火車,要連接成一個整體來分析,如果成為一個整體,不就好理解了嗎。 我們大家一琢磨,是呀,連接成一個整體不就好了嗎?可拿什么來連接呀? </p><p><br></p><p> 這時女兵丁恍然大悟,火車是用掛鉤連起來的!四個第一應有個掛鉤連接,對,掛鉤! 大家頓時興奮不已,我們終于有收獲了。可不久,大家又靜下來了,這掛鉤在理論上是個什么東西呢?掛鉤.…掛鉤..…掛……學習就這樣帶著些許疑惑結束了。當然,戰斗正未有窮期,討論還遠未結束,我們就這樣一直討論到林副統帥從天上掉了下來。</p><p><br></p><p>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可我現在也沒弄清楚四個第一的關系,嗨,只好去溫都日爾汗問林副統帥了。</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高梁面發糕</b></p><p><br></p><p> 海城,89209部隊31小隊駐地。一群女兵正嘻嘻哈哈在菜地里摘豆角。 </p><p><br></p><p>這群女兵(包括我)是連隊炊事班的,因為她們在家的時候只吃飯不做飯,所以到部隊必須會吃飯還要學會做飯。女兵們做飯的熱情絕對高漲,只是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做出的饅頭——酸的,米飯——夾生的,炒菜——咸淡總是不相宜,菜湯——稠的時候可當炒菜,稀的時候可以澆花兒。但是,問題歸問題,絕沒有影響大家做飯的積極性。</p><p><br></p><p>為了給特務們一個驚喜,我們想起了做高梁面發糕!大家七手八腳把面揉好,發好,放上堿,又揉好,直到蒸上籠屜,才松了一口氣。</p><p><br></p><p>發糕呀發糕,我們想像得如蛋糕一般好吃。就這么想著想著,時間到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揭開了屜蓋兒,只覺一股說不上來的味兒撲鼻而來,再一看,發糕在屜布上黑呼呼,稀溜溜,攤成一片,不成形狀,用刀切不成,用手拿不起來,一吃直咧嘴。</p><p><br></p><p>完了,完了,這可怎么交待?全連一百多個兵要吃飯呢。大家一籌莫展,焦急萬分,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時,嘹亮的吃飯歌由遠而近,大胡子連長帶著整齊劃一的隊伍立正稍息要吃飯了。我們全都躲藏在操作間里不敢出來。</p><p><br></p><p> 連長莫名其妙地進來,一聞一看,明白了。連長狠狠瞪了我們幾秒鐘,一轉身出去了。只聽連長的大嗓門沖著隊列喊:“今天我們開展個活動,叫憶苦思甜,吃憶苦飯,要不忘舊社會的苦,牢記新社會的甜,要吃出對黨的熱愛,吃出階級感情來,開飯!”</p><p><br></p><p>連長第一個拿勺子盛起了發糕,兵們個個咧著嘴,伸著脖子強咽下去。一些人邊吃邊嘟囊:“誰家的發糕是用勺子盛著吃,讓我們吃,我看豬都不吃!”“是呀,天天憶苦飯,影響戰斗力!”我們聽的無地自容,愧疚難當。</p><p><br></p><p>就這樣,發糕下去的不到三分之一,我們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不過,女兵就是女兵,難過的快高興的更快,不久,炊事班又充滿了歡聲笑語。當然,大胡子連長的應變和機智也成了我們的笑談。</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致老葛班長 </b></p><p><br></p><p>1972年我已滿15歲了,隨師部特務連轉戰到赤峰。連隊推出新舉措,各個專業的戰士輪流到炊事班當炊事員。炊事班也成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成了炊事員培訓基地。雖然炊事員每幾個月一輪換,可有一個人卻是常任,那就是炊事班主持工作的葛方才班長。現在回想起對老葛的印象,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恨”,另一個是“怕”。</p><p><br></p><p>先說說“恨”。72年底,我有幸當了3個月的炊事員。和我一撥的好像還有少軍、小褚、肖巖、馬麗。那個時代部隊主要吃高粱米和大米混合的二米飯。當然是大米好吃,高梁難咽。我們女兵想了個招,大米下鍋時故意留一坨不和高粱米摻和。這樣,飯出鍋時就有一坨純凈的大米飯供自己享用。這個秘密很快就被老葛發現了。后來,我們每一次大米下鍋后,他都要再用鍋鏟攪拌一下,我們再也吃不上純凈的大米飯了。因此,我們恨死老葛了。 </p><p><br></p><p>再說說“怕”。雖然我們很恨老葛,但也不敢對他怎么樣。因為在我們女兵心目中,老葛很神秘,是個“半仙”、“幽靈”。好像我們心里那點壞主意,他一眼就能看穿。有時,我們看看四下無人,就開始說老葛的壞話。可話剛說完,一回頭發現老葛就站在我們身后。這樣的情景居然發生過好幾次。我們說他那些壞話全讓他知道了。因此我們都感到他身上有股仙氣,什么事他都能知道,生怕他報復我們。 </p><p><br></p><p>還要告訴老葛一個秘密:我們女兵在炊事班時,經常偷熟肉吃,還蘸著醬油吃,好吃極了,一次吃一大碗。有一次馬麗吃多了,傷了胃脾,兩天沒吃飯。</p><p><br></p><p> 還有幾件趣事。一次大胡子連長到炊事班問:今天誰做的米飯?我說是我做的。連長說找個扁擔繩子跟我抬石頭去。我說為什么?連長說米飯里石頭太多了,把我牙咯壞了。 </p><p><br></p><p>還有一次我把白菜炒咸了,連長要罰我吃一大碗白菜,我磨磨蹭蹭也沒吃。</p><p><br></p><p>一次師里副參謀長帶隊檢查衛生,我燒了一大鍋開水,弄得滿屋子蒸汽。檢查組象進了澡塘子,啥也看不見。 </p><p><br></p><p>記得連里有個兵被分到炊事班,可他不愿干炊事員,又不敢找領導說。就把做飯穿的圍裙弄得又黑又臟,每次端飯盆時還故意把臟圍裙貼在米飯上,弄得全連戰士都很惡心,一致要求把他調出炊事班。結果他如愿以償,離開了炊事班。老葛還記得這個戰士叫什么嗎?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這些都是35年前的事了,現在想想還很親切。是啊,我們把青春花季都獻給了鐵道兵,獻給了祖國。</p> <h3>后排左1,曹琴,2,戴英華,3,李小梅,4,唐莉,5,羅丹,6,王昕光,中排,</h3><h3>二排左1,邵閩,2,國淑麗,3,顏蘇梅,4,李衛莉,5,張淑蘭。</h3><h3>前排左1,林萍,2,楊敏,3,李麗,4,熊景榮,5,方寶珍,6,肖立平</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连城县|
台湾省|
吉木萨尔县|
宜阳县|
正镶白旗|
枝江市|
乐至县|
广德县|
诏安县|
尉氏县|
丰城市|
余江县|
盐城市|
永康市|
阿克|
沾益县|
天台县|
廉江市|
图片|
乳山市|
蓝田县|
阳城县|
荥阳市|
奇台县|
开原市|
咸丰县|
和静县|
浙江省|
兴国县|
上饶市|
西林县|
灵台县|
张家口市|
扬中市|
宁海县|
九江市|
长葛市|
揭东县|
叙永县|
夏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