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兒時的巴山與在志愿軍總部工作的父親留影于朝鮮</h3> <h1> 1968年應征入伍的夏巴山,五十年代隨父母來到南京軍事學院,在宇花學校成了我的同學。小學畢業后,我們這些軍人的后代就各奔東西,再次聚首已是56年之后了。我和巴山雖然都沒能參加南京的同學聚會,但通過微信,我們海闊天空地談及這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使我得知了巴山坎坷的前半生。</h1><h1> 巴山在部隊做營部書記時,正逢1976年那個特殊的年代,喜歡做些理論研究的他偏偏在這個時候發表了一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觀點。那時是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年代,他的言論被濟南軍區列為重大案件反動言論集,這讓他付出了兩年的囹圄之苦,改革開放后才獲得正常工作和學習。然而,執著的巴山并沒有接受教訓,在GDP硬道理為中心的年代又拋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被四川省委哲學權威康電副校長點題批判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直到十八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十九大論斷“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印證了巴山的論文體系。</h1><h1>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柯華慶看了巴山的論文后說:這篇文章與夏老一生曲折的傳奇經歷聯系在一起,讀這篇文章就是在讀一個老人幾十年對自主理性和獨立人格的堅持……</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下面,我把巴山的這篇發表在1986年的論文公之于眾,喜歡理論研究的人可一睹為快。</h1> <h1> 科學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觀理論基礎初探</h1><h1> ——兼論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辯證關系</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86.7.5四川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班畢業論文)</span></h3><h1> 所謂“生活方式觀”,就是關于生活方式問題的基本觀點及其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論,這是個老題目。隨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興起及國內外“生活方式熱”向深廣度的展開,要求科學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觀充實新內容和新觀點,這又是個新問題。本文力求對馬恩經典論證作一點發掘,以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原理為指導原則和理論依據,對科學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觀的基礎理論作一點更深層次的探索和嘗試。</h1><h1> 正如人類社會在誕生時就同時存在著生活和生產這一歷史事實一樣,馬恩在創立唯物史觀初期就同時提出了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概念。恩格斯最早使用生活方式一詞是1839年寫的《烏培河谷的來信》【1】。馬克思最早使用生活方式一詞是1843年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2】。他們最初集中闡述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辯證關系,是1845年首次合寫的、標志唯物史觀產生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此后的《資本論》可稱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方式專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更可稱為生活方式及其發展史的專著。</h1><h1> 唯物史觀用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從而科學地闡明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的生活方式觀也必須用物質生活說明精神生活,才能正確地闡述人們生活方式變遷的客觀規律。因此本文從狹義上理解生活方式的規定性,即從物質生活活動的過程及其社會形式出發,分析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和層次結構,并聯系狹義的生產方式即物質生產活動的過程及其社會形式,觀察生活方式的變遷,進而說明物質生活和物質生產對精神生活和精神生產的制約作用。這是本文立論的論域限定和具體論證的出發點。</h1><h1> 一、生活方式是歷史基礎的一部分</h1><h1> 本節考察生活方式概念的基本含義和基本內容,科學地確立生活方式在社會存在基本范疇中的地位。</h1><h1> 馬恩指出:“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之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3】。這里說明了一個極其淺顯的事實:兩個“首先必須”構成一個“真正基礎”,即歷史的基礎包括兩個物質方面,一是消費、二是勞動。唯物史觀以這個最簡單、最基本的事實,闡明了最深刻、最普遍的原理:歷史進程的真正基礎和決定性因素是“物質經濟生活條件”【4】和“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5】,是“人們的社會存在”【6】和“實際生活過程”【7】。顯然在這一類“種概念”之中是包含著狹義的物質生活和狹義的物質生產這兩個“屬概念”的。</h1><h1>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也不難理解物質生活和物質生產是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整體過程。“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8】。因為消費就是人們把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使用掉,以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為。而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就是運用一切手段生產產品用以消費并改善勞動者自身素質的過程。可見,物質生活及其方式同物質生產及其方式一樣具有社會存在的基本屬性。</h1><h1> 馬恩論證生產方式總是同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在經典著作中從三個層次的含義上使用過生產方式概念:一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這是最高層次的哲學抽象;二是指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的總和,這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三是指生產的勞動方式,為了說明具體生產活動中由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決定的一定的勞動方式,這是生產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9】。</h1><h1> 因此,理解馬恩使用的生活方式概念也必須確定相應層次的含義:一是指生活能力與生活關系的統一,可以說明物質生活實踐中人與生活資料以及環境之間的自然物質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這應當是哲學對生活領域的最高抽象,并成為生活方式觀的基本范疇;二是指社會生活方式即物質生活關系,可以說明生活的社會形式,如:家庭、親友、民族及社區等生活關系,這應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三是指生活行為方式,可以說明日常生活中由消費條件和社會條件決定的一定的生活行為和模式,這是社會學的具體研究對象。有的文章把馬恩關于“機械發明”引起“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10】的改變,作為方法論看待是不夠準確的。因為這里只是馬恩當時的一個引證,所指的兩個方式都不能直接上升為具有方法論的含義。因此,只有確定了生活方式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含義,才能把握生活方式的基本內容、要素、環節和層次結構。</h1><h1> 首先,從人類與自然界的根本關系來看,“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11】。正如人們與生產資源的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前提要素一樣,人們在生活領域里與自然生態環境相處的關系和形式構成了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礎的前提要素。因為人類永遠具有自然屬性,只能在一定的生態條件下生存,生產方式破壞了生態環境,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極大的不利。</h1><h1> 其次,從人類生存的主體過程來看,“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2】,離開人們生命的生存活動,社會歷史也無從談起。因此,維持人們生命的生存以及人類自身的蕃衍是生活方式主體形式的要素。生產方式中最活躍的因素即勞動力要素也只能在生活方式中得到更新和延續。</h1><h1> 再次,從人們消費生活的基本方式來看,“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13】。“吃喝是消費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產自己的身體”【14】。人們在生產方式中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謀得生活資料,通過消費維持人們生命的生存。因此消費生活就是人們利用生活資料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的統一,消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形式。</h1><h1> 最后,從滿足人的需求的目標來看,“新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15】。人們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一定的需求,生活方式是利用生活資料直接滿足需求的物質形式,生產方式則是創造生活資料間接滿足需求的物質形式。因此,人們需求的內在目的性就外化在生活方式的直接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而人們的創造能力則外化在生產方式的本質內容和基本形式上,需求就成為生活方式的直接目標和動因。</h1><h1> 本節分析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同生產方式一樣具有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性,是人們在生活領域中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因素,生活方式也是其中的一個層次和要素。生活方式的基本環節即:適應生態環境、維持生命生存、滿足生活需求、進行物質消費的過程,是以人與生活資料相結合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表現出來的;生產方式的基本環節即:開發自然資源、進行物質交換、創造使用價值、提高生產效益的過程,是以人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物質內容和社會形式表現出來的。這兩種形式構成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并決定著社會的思維方式,如同“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16】一樣, 精神生活隨著物質生活的改變而改變。不是人們的生活價值觀決定生活方式,而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決定價值觀。這樣理解社會存在中的生活方式范疇,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說明社會意識、群體意識和個體意識,使科學的生活方式觀對環境保護、人口發展、經濟消費等理論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h1><h1> 二、生活方式的變遷是歷史基本變動的一個環節</h1><h1> 本節考察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發展,科學地認識生活方式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h1><h1> 馬恩指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17】。</h1><h1> 根據馬恩“兩種生產”的原理和消費與生產“直接同一”的觀點,社會的整個物質運動可以相對分成兩個過程:在物質生產中消費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創造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從而形成生產方式;在人口生產中生活資料就轉化成為生命生產的“生產資料”,通過消費創造人的體力智力和后代,從而形成生活方式。正是在這兩種生產、兩種資料、兩種消費的相互轉化變動中,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一起構成了人類群體社會特有的生存方式。</h1><h1> 所謂生存方式是指生物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與周圍環境進行不斷輸入和輸出、所憑借的條件及要素和所采取的形式及功能。人類的生存方式是由猿類進化來的,其中根本的區別在于勞動方式的出現。 </h1><h1> 首先,勞動是在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行為方式的演進中形成和發展的。猿類由樹上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地上的生存活動方式,“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時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為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18】。繼而在新的謀生方式的漫長世紀的實踐中,這種直立行走、手腳分工的行為方式又邁向了利用天然工具、模仿和制造簡單工具的決定性的第二步,即勞動方式的出現。從而使人類的生存方式中出現了兩種生存活動:一方面是以謀得生活資料而間接滿足生存需求的勞動手段:另一方面是以利用生活資料直接滿足生存需求的消費過程。如果說,用木石工具采集果實、捕獲野獸己經是萌芽狀態的生產方式,那么,用木頭石塊砸碎果殼、分割食物也已經是最初的生活方式了。</h1><h1> 隨著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進步,使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進行輸入和輸出的全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日益明顯地區分為生產和生活兩個不同的活動領域,各自所憑借的必要條件和所采取的功能形式也就相對獨立地形成了兩種類型的基本行為方式:一方面是作為勞動者的人為行為主體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行為內容,通過勞動工具的行為手段直接作用于生產資料的行為對象,達到獲取生活資料的行為目的,即生產勞動方式;另一方面是作為消費者的人為行為主體與生活資料相結合為行為內容,通過生活用具的行為手段直接作用于生活資料的行為對象,達到滿足生存需求的行為目的,即生活消費方式。</h1><h1>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正如學會了吃一切可能吃的東西一樣,人也學會了在任何氣候下生活”,“就產生了新的需要:需要有住房和衣服來抵御寒冷和潮濕,需要有新的勞動領域以及由此而來的新的活動”【19】。由于生活地區和生產領域的擴大以及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的自然資源的變化,使人們的生存能力也區分為:以物質生產活動中的勞動為主的開發自然資源、從事物質交換的生產能力和以物質生活活動中的勞務為主的抵御自然危害、利用物質資料滿足生存需求的生活能力,使人們的生存關系也相應地區分為:生產中的勞動、分配關系和生活中的消費、交往關系。“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20】。由此形成了具有地區、民族、風俗習慣差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行業、發達程度不同的生產方式,如原始農業、牧業、漁業等。</h1><h1> </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軍人巴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然而,制約著原始社會歷史進程的主要因素是血緣親族制度即婚姻家庭方式,還不是社會生產方式。當人類社會在生存實踐中逐漸將動物學的兩性行為方式規范為社會學的婚姻方式之后,“家庭起初只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家庭便成了從屬關系了”【21】。在由群婚方式通過對偶婚方式向父權個體家庭方式的過渡中,物的生產方式及其關系超出了人的生產方式及其關系;經濟因素更多地規范著婚姻家庭方式中的權利和義務。社會生產支配了家務勞動,社會關系支配了家庭關系,在整個社會經濟關系中,以地緣業緣關系構成了生產方式的主要關系,以血緣親族關系構成了生活方式的主要關系,從而逐步使家庭群體成為生活方式的主要場所,使作坊、野外成為生產方式的主要場所。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以完備的形式最終劃分了出來。社會生產方式逐漸成為決定的、主要的因素推動著歷史跨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h1><h1> 但是,生活方式對歷史進程仍然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而且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在人類步入私有制社會之初,個人支配和占有的對象首先是剩余的生活用品,私有的萌芽從生活領域發生。然后通過生產資料的個人占有和生產方式的私有制度“使個人占有成為占優勢的規則”【22】。在階級對抗促成國家形式之前,“個體婚姻制度下的夫妻間的對抗”是“最初的階級壓迫”【23】,“父權支配著妻子、子女和一定數量的奴隸”,“現代家庭在萌芽時,不僅包含著奴隸制,而且包含著農奴制”,“它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來在社會及其國家中廣泛發展起來的對立”【24】。生活方式本身也構成階級范疇的一個要素【25】。正是在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轉化變動的歷史過程中,人類自己創造了階級和國家的歷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以先進、合理、發達的生產方式與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的物質變動,實現消滅階級和國家的歷史使命。</h1><h1> 本節分析可以看出,生產方式是歷史變動的基本力量,但不是唯一因素,生活方式也是歷史物質變動的一個環節。在生產方式對歷史主要作用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因素、需求增長因素、人口發展因素、血緣親族因素也曾是歷史進程的主要制約因素,而且至今“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26】。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一致進步相統一,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的主要杠桿。這樣理解生活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能夠進一步認清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的現實作用,對吸收、借鑒西方和外民族有益的生活方式,建立更高層次的符合我國民族特征和優良傳統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具有指導意義。</h1><h1> 三、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對立統一運動是實現需求增長遞進及其規律的永恒動力</h1><h1> 本節考察需求不斷增長和層次遞進總體運動過程,科學地理解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辯證關系。</h1><h1> 馬恩曾把人們的需求分為生存、享受、發展三個層次,當代蘇聯及美國等社會學和心理學家也類似地分為五個等級,即維持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社會化的復雜物質需求、人際交往的社會交往的需求、對知識和文化的需求、自我表現的需求等等。</h1><h1> 人類需求的本質不僅是人們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更重要的是需求本身在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產方式的進步中,引起新的需求不斷增長和由低向高的層次遞進。這就是所謂人類社會本質屬性的需求不斷增長和層次遞進規律。在這一運動規律中,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表現為同一層次上量的增加和向高一層次上質的躍進。</h1><h1> 在需求動因的驅動下,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按照各自的節奏進行運動:人們借以生產的產品,實現生活的消費,滿足自身的需求,又引起新的需求和新的目標。簡易表示可歸結為以下總體過程:“需求---生活---生產”的前提過程與“生產---生活---新需求”的后果過程的統一;“新需求---新生活---新生產”的新前提過程與“新生產---新生活---更新需求”的新后果過程的統一;如此循環更新,以至無窮。</h1><h1> 其中,同一層次的運動過程主要表現為需求、生活、生產在量上的不斷增長和漸進發展,可謂“與日俱增”。當某一層次的需求在量上基本上得到滿足后,更高一層次的需求通過生活消費反饋到新的生產中,人們在新的實踐和探尋中,獲得新的發現和發明,創造新的工藝和工具,并逐漸在新的勞動方式和技巧功能上獲得新的質的突破,新的產品遲早會改善人們的生活,使高一層次的需求在量上又逐步得到滿足。這主要表現為生產、生活、需求在質上的遞進和飛躍發展,可謂“更新換代”。可見,生產規定著生活并滿足著需求,需求誘導著生活并反饋著生產。這是最基本的現實過程,也是最抽象的一般原則。</h1><h1> 在“與日俱增”和“更新換代”的總體運動中,產生方式主要以間接滿足需求的形式,在社會生產過程的客觀規模上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和質變的躍進性,如石器時代、鐵器時代,或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等。生活方式主要以直接滿足需求的形式,在日常生活過程的微觀范圍上表現出相對的波動性和量變的漸進性,如消費品耐用程度、使用周期,以及季節、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影響。正是在這種增長與遞進、量變與質變、直接與間接、微觀與宏觀的矛盾運動中,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又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了歷史辯證法對立統一的核心即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在這個動力推動下,原始時代人們生存的本能需求,早己發展為文明時代人們吃、穿、住、用、行的一般需求,而現代化社會的營養、烹飪、時裝、美容、健美、保健、長壽、旅游等,逐漸成為人們更高級的需求。</h1><h1> 本節分析可以看出,人類的需求和生存能力是無限發展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滿足需求的增長遞進中,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整體結構,改變著需求的對象和手段。但是需求永遠保持著人類本質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兩種方式的發展變化永遠不能脫離人的本性的需求。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兩種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西方社會學家觀察新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病”,強調要在“家庭里和工廠里保持高技術與高情感的平衡”【27】。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應當根據人民生活的需求結構、層次、類別及其客觀規律,科學地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規劃,促進生產高漲和人民生活富裕。</h1><h1> 本文綜上所述,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觀,不僅要“唯”生產方式的“物”,而且要“唯”生活方式的“物”。馬恩根據歷史時代和革命斗爭的主要矛盾,系統研究并著重解決生產方式的基本理論形成了“生產方式觀”。同時對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論原則也作了科學論證,為我們當代科學社會主義者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生活方式問題留下了廣闊領域。</h1><h1> 《“七五”計劃》指出:“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使全體成員共同富裕,是我們黨和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現化代建設的全部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因此,當前既要克服“先生產、后生活”的片面性,又要防止“高消費、高刺激”的盲目性,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事業不斷向前發展。</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引 文 注 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馬恩全集一卷511頁 【2】馬恩全集一卷346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3】馬恩選集三卷41頁 【4】馬恩選集二卷537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5】馬恩選集四卷511頁 【6】馬恩選集一卷270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馬恩選集一卷30頁 【8】馬恩選集二卷93頁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9】馬恩列斯毛 論歷史唯物主義 472 489 478頁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0】馬恩全集四十七卷501頁 【11】馬恩選集一卷24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2】馬恩選集一卷24頁 【13】馬恩選集一卷32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4】馬恩選集二卷93頁 【15】馬恩選集一卷32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8】馬恩選集三卷508頁 【19】馬恩選集三卷515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6】馬恩選集一卷270頁 【17】馬恩選集四卷2頁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馬恩全集二十三卷370頁 【21】馬恩選集一卷33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2】馬恩選集四卷170頁 【23】馬恩選集四卷61頁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4】馬恩選集四卷53頁 【25】馬恩選集一卷693頁</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26】馬恩選集一卷34頁 【27】《大趨勢》47頁</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虞城县|
昆山市|
滨州市|
沈丘县|
文昌市|
尉犁县|
安义县|
大丰市|
慈溪市|
翼城县|
阳谷县|
东兴市|
延安市|
杭州市|
美姑县|
马龙县|
平乐县|
乐陵市|
永安市|
宁乡县|
宾川县|
景洪市|
文水县|
寿光市|
长子县|
江达县|
达日县|
临泽县|
赤水市|
清苑县|
松溪县|
大竹县|
安国市|
临漳县|
凌源市|
尼木县|
翼城县|
浑源县|
南涧|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