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鵬鳴先生散文《伊犁景物記》

青谷Sun

<h1>伊犁景物記</h1> <h1></h1><h1>鵬鳴 </h1><h1><br></h1><h1>有人說,新疆就像以天山為書脊打開的畫冊,北疆和南疆是幅員遼闊、雄奇壯美的冊頁。從飛機上俯瞰,天山更像是一條蜿蜒蟄伏的巨龍,延綿2500公里的山勢是巨龍的脊梁,冰峰雪嶺是巨龍身上閃著神秘銀光的鱗片。<br></h1><h1></h1><h1>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歐亞大陸腹地。伊犁地處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內(nèi),向西呈現(xiàn)喇叭形的地理構(gòu)勢,既抵御了西伯利亞寒流的南下,又吸納了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暖濕氣流,成為極具中亞地域人文特殊氣質(zhì)的“濕島”。</h1><h1>伊犁的地貌可用“三山兩盆兩谷”來概括,是上天賜予新疆最美麗的一片沃土,境內(nèi)有崇山峻嶺、深溝峽谷、雪域森林、平原盆地、草原河流,牛羊遍地,駿馬成群。伊犁的自然風(fēng)光雄奇而嫵媚,民族風(fēng)情多彩而鮮明,“天府”之土使伊犁有一種悠然從容之美。伊犁的一年四季都有別樣的風(fēng)景,像是一組多重奏的華麗樂章,使人流連忘返,癡迷沉醉。</h1><h1>我與朋友在伊犁穿城過鄉(xiāng),跋涉高山溪谷,請隨我們一起走讀伊犁吧!</h1> <h1>高原湖泊·深溝奇谷<br><h1>伊犁四周群山環(huán)繞,雪峰冰川林立,森林繁茂,雨水豐沛,河流眾多,高原湖泊星羅棋布,其中最有名的當(dāng)屬賽里木湖。<br>伊犁州來車接我從烏魯木齊去伊犁,賽里木湖是必經(jīng)之地。<br>我是十月初的一個晴日來到賽里木湖的。<br>因是淡季,游人稀少,賽里木湖湖畔顯得格外清冷孤寂。湖面 碧藍清澈,冷風(fēng)吹來,水波蕩漾。周圍群山巍峨,雪嶺皚皚,牧草微黃,山林盡染,美得讓人窒息。<br>中國境內(nèi)的大小湖泊成千上萬,能在澄澈凝碧上與賽里木湖相提并論的屈指可數(shù)。賽里木湖就像清新自然、明眸皓齒的哈薩克族少女,給人留下神秘而圣潔的長久記憶。<br>由于是大西洋暖流最后眷顧的地方,賽里木湖被稱作“大西洋退潮時留下的最后一滴眼淚”。這滴眼淚藍得超乎想象,純凈得一塵不染,像藍寶石一樣沒有瑕疵。世人初見賽里木湖,無不贊嘆驚艷。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丘處機在《 長春真人西游記 》中寫道:“大池方圓二百里,雪山環(huán)之,倒影池中?!鼻宄娙撕榱良鳌?凈海贊 》,稱賽里木湖為“西來之異境,域外之靈壤”。<br>從高空俯瞰,賽里木湖像是仙女梳妝的明鏡。湛藍的天空、飄逸的流云和銀白的雪峰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融為一體。站在湖邊,望著煙波浩渺的一池碧藍秋水,心像是被洗過一樣,清涼爽凈,心曠神怡,頓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之感。秋風(fēng)吹過,湖面波光瀲滟,像有千萬條銀魚游動閃著粼光。<br>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賽里木湖是高山湖泊,湖水冰冷刺骨,魚兒很難生存。當(dāng)?shù)厝似恍判?,從俄羅斯引進了高白鮭,因水體環(huán)境相似,這種品質(zhì)優(yōu)異的冷水魚不僅存活下來,還成了餐桌上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br>觀賞賽里木湖須在晴日,假如不巧趕上陰雨天氣,就很難一睹賽里木湖的絕世真容。我曾在陰天路過賽里木湖,湖水是鐵灰色的,像盲人陰翳的眼睛,全無神采,暗淡無光。<br>晴天朗日下的賽里木湖,透明度、能見度極高,湖水幽深,碧綠湛藍,像是少女多情的眼眸,秋波流轉(zhuǎn),顧盼生輝。因受水底地形和風(fēng)級影響,湖面波浪時小時大,天空景致變幻莫測,立體逼真地倒映湖中,使湖水顯得色彩斑斕,且隨時改變顏色,令人稱奇。著名學(xué)者祁韻士感嘆道:“青藍深淺層出……倏忽萬變,莫可名狀?!?lt;br>此刻,賽里木湖就像我小時候手里轉(zhuǎn)動的萬花筒,隨著日光的偏移、風(fēng)速的大小、波浪的高低,呈現(xiàn)出奪人心魄的異彩。先是碧藍,而后是粉紫,接著是淡青,轉(zhuǎn)而為濃綠、橙黃、灰白,像是有一只無形的大手,蘸著各種顏料在隨心所欲地作畫,真可謂“百里鏡空含萬象”。<br>賽里木湖哈薩克語的意思是“祝愿”。傳說賽里木湖是由一對為愛殉情的年輕戀人的淚水匯集而成的。而今,春末夏初之時,牧草青綠,野花盛開,哈薩克族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便縱馬馳騁而來,在湖畔許下心愿,永結(jié)同好,白頭到老。<br>伊犁四面環(huán)山,奇谷怪溝眾多,每一條溝谷里都暗藏著一段神秘傳說和歷史故事,像聞名遐邇的果子溝、大西溝、野核桃溝等,不身臨其境很難取到真經(jīng)。<br>過賽里木湖西行進入伊犁境內(nèi),必過果子溝。<br>果子溝像是天神用巨斧奮力劈開的一道縫隙,溝深險峻,崎嶇難行,時人稱之為“鐵關(guān)”,足見其地勢險要。我們過果子溝時,正趕上初雪,道路結(jié)冰濕滑,沿途車禍不斷,不時有人下來推車,交通為之堵塞。<br>太陽出來,路上的積雪慢慢融化,長長的車隊像蝸牛一樣緩慢爬行,這倒使我有閑暇拿出手機拍照。溝谷內(nèi)峰巒聳峙,銀裝素裹,云杉碧翠,樺樹金黃,雜樹赤紅,風(fēng)景奇美。<br>果子溝最美的季節(jié)是春夏之交,彼時山花爛漫,野果樹花團錦簇,時見飛瀑涌泉,整個山谷芳香馥郁,美艷多姿,如入仙境,素有“伊犁第一景”之稱。古人賦詩贊其“山水之奇,媲于桂林,崖石之怪,勝于雁巖”。果子溝以野果品種多、分布廣而聞名,藥材資源也異常豐富,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之余,還帶來不菲的經(jīng)濟效益。<br>果子溝還是一條改變歐亞政治格局的西征之路。1218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命次子察合臺率軍披荊斬棘,鑿石理道,刊木為橋,始成車道?,F(xiàn)在,這條長約28公里的道路仍是烏伊公路干線的重要路段。<br>果子溝以山路盤旋崎嶇、風(fēng)光險峻奇美震驚世人,大西溝則靠著福壽山廟的道教文化名震四方。“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比缛舨皇腔舫强h旅游局的朋友帶路,靠我們自己是找不到大西溝的。沿途涓涓細流匯成的大西溝河像一條隨著山勢游走的靈蛇,時而蜿蜒曲折,時而悄然隱沒;兩岸層巒疊嶂,千峰競秀,樹木茂盛,繁花似錦,清幽寧靜,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場所。<br>我們驅(qū)車趕到福壽山廟時,已是夕陽在山,云蒸霞蔚,秋林盡染,色彩繽紛。福壽山崖壁如斧砍刀削般齊整,石壁間有一個渾然天成的巨大石洞,小石洞數(shù)處。洞內(nèi)冬暖夏涼,有汩汩流泉,正在翻修重建的廟宇頗為壯麗。<br>我們拾級而上,因施工原因,既不能入內(nèi),也無法登頂,只能環(huán)顧四周,極目遠眺。深秋蕭瑟,晚霞給山林丘壑涂抹上一層暖色,遠山似蒼龍靜臥,山下流水潺潺,道家在此選址建道觀的確很理想。<br>長春真人丘處機奉召前往興都庫什山謁見西征途中的成吉思汗,曾應(yīng)邀到大西溝釋經(jīng)傳道,其弟子李志常在《 長春真人西游記 》中撰寫道:“弟子所居營三壇,四百余人,晨參暮禮,未常懈怠。且預(yù)接數(shù)日,伏愿仙慈渡河,俾壇眾得以請教,幸甚……”由此可以想見,道教在伊犁河谷已經(jīng)傳播開來。<br>大西溝的福壽山廟1768年落成,是清代新疆最大的道教活動場所,建有37座神龕,大小廟宇依山傍水,層層疊疊,環(huán)繞于山腰,香火鼎盛,煙霧繚繞,蔚為壯觀??上У氖牵笪鳒蠌R宇建筑群毀于“三區(qū)革命”戰(zhàn)火。我們眼前所見的是彎月形的天然石洞和部分洞龕及新建的廟宇,使人生出“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的感慨。<br>福壽山半山腰有座半新的喇嘛廟,廟門鎖著,聽不見喇嘛誦經(jīng)念佛。廊檐下排列整齊的巨大轉(zhuǎn)經(jīng)筒靜默無聲,經(jīng)歷著秋風(fēng)秋雨的洗禮。旁邊樹木上纏繞著褪色的哈達,看來蒙古族信眾常來此祈福。<br>我們默默雙手合十,轉(zhuǎn)動轉(zhuǎn)經(jīng)筒。</h1></h1><h3></h3><h1>人生如轉(zhuǎn)燭,能參透禪理的世上有幾人?</h1><h1>多少年來,這瑪尼輪就在生死輪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誠的信徒沾滿酥油的手中撥動下,一圈圈地轉(zhuǎn)動著,承載著佛祖與藏民之間的溝通。</h1> <h1>藍天·白云·美麗的草原<br>深秋的伊犁,天空湛藍如洗,云朵潔白如棉,草原廣袤,溪流清澈,林木繁茂,一派田園牧歌的閑適和風(fēng)光。<br>深受霧霾之苦的內(nèi)地人,見到久違的藍天白云,竟有一種難言的欣喜和感嘆。深邃幽藍的天空有了流云的陪襯,顯得更藍,使人心曠神怡。滿眼的蔚藍色過濾掉了內(nèi)心的浮躁和焦慮,變得純凈安詳,心平氣和。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都是那么率性隨意。在伊犁的原野上,你可以暢快地呼吸,可以縱聲高歌,可以追著馬兒狂奔。<br>到伊犁游玩的人,幾乎都是來看草原的。<br>伊犁有中國最美麗、最原生態(tài)的大草原,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庫爾德寧這四大草原,地勢不同,風(fēng)光各異,足以跟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草原媲美。<br>那拉提草原在伊犁眾多草原中名氣最大,最好的觀光季節(jié)是初夏。說起那拉提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掌故。據(jù)說,成吉思汗西征路過那拉提時,風(fēng)雪交加,寒氣襲人,蒙古將士饑寒交迫,苦不堪言。翻過一道山嶺時,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廣袤肥沃的草原展現(xiàn)出來,牧草青青,溪流潺潺,這是一個天堂般的牧場。突然,狂風(fēng)吹散烏云,太陽金光四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將士們歡欣鼓舞,齊聲歡呼:“那拉提!那拉提!”意思是“陽光照耀的地方”。<br>那拉提草原是塞族、烏孫、突厥等古老游牧民族的牧場,這里山巒起伏,清泉密布,樹木繁茂,植物豐富。陰天云霧繚繞,細雨霏霏;晴日碧草如絲,蜂飛蝶舞,雪峰熠熠生輝?!叭媲嗌搅写淦?,腰圍玉帶河縱橫”,那拉提景色由草原、森林、雪嶺、溪流、氈房、牛羊等組成,風(fēng)景美不勝收。<br>深秋的那拉提陰雨綿綿,寒氣襲人,游客稀稀落落,景區(qū)蕭瑟而寂寥。陪同的朋友為了彌補我們的遺憾,拉著我們觀光試營業(yè)的盤龍谷道。<br>電瓶車沿著山路行駛,繞來繞去,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坡陡彎急,感覺像是坐過山車,微感暈眩。年輕人絕對刺激,老年人估計受不了。盤龍谷道與沿途美景兩者渾然一體,茂密的綠色植被與公路路邊形成“無縫對接”,猶如一條綠色長廊。游客盡情享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山叢莽大河谷,體驗人與大自然相結(jié)合的美妙享受。<br>盡管是漠漠的輕陰,秋霜染過的山林仍色彩斑斕,紅得似火,黃得像金,綠得像翡翠,這些濃烈的顏色交織夾雜在一起,竟然也和諧悅目。<br>白霧時而濃,時而淡,飄散于山谷和林間,如夢如幻。<br>駛出盤龍谷道時,云層被風(fēng)吹散,君臨上界,陽光透過云層投射下來,山谷頓時明亮起來,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br>如果說那拉提草原是閣樓里儀態(tài)萬方的大家閨秀,那么唐布拉草原就是有些野性充滿靈秀之氣的小家碧玉。我去過唐布拉草原兩次,一次是初夏,另一次是深秋,不同季節(jié)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如果說,夏季的唐布拉是一幅重彩濃筆的油畫,秋季的唐布拉則是意境悠遠、輕描淡寫的水墨畫。<br>唐布拉草原依山傍河,延綿百里,有“百里畫廊、天然長卷”的美譽。喀什河如新婚的少婦,有時溫順,似竊竊私語,透露出綿綿愛意;有時也會大發(fā)雷霆,如虎嘯獅吼,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唐布拉的山峰巍峨聳立,像沉默寡言的丈夫,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唐布拉山水相戀相伴了千萬年,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的百里長卷。<br>唐布拉巍巍群山,連綿不斷,頭戴雪冠,身披云杉,足蹬如毯草地,懷抱白云似煙。這里有茂古幽深、神秘莫測的狗熊溝;有奇峻挺拔、怪石林立的“小華山”;有水溫高、水質(zhì)好、含多種微量元素、能治療多種疾病的四大溫泉。原始巖畫、烏孫古墓群、石門、石橋、怪石點綴其中,讓人驚嘆陶醉,溫涼宜人的氣候更使唐布拉成為避暑勝地。<br>喀拉峻和庫爾德寧新近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其雄奇瑰麗的原生態(tài)風(fēng)光已逐漸為人所知。<br>喀拉峻是高山草原,當(dāng)?shù)毓_克人稱之為“汗加伊寮”?!昂埂笔菄?、首領(lǐng)的意思,“加伊寮”是指夏牧場。據(jù)傳烏孫王曾將這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作為御用夏牧場,頗似清朝皇帝的承德避暑山莊,閑雜人等是不能隨意出入的。<br>10月的喀拉峻草原已經(jīng)沒有游人了。于我看來,此時正是最好的季節(jié),風(fēng)和日麗,牛羊膘肥體壯。在喀拉峻,我見到了夢中金碧輝煌的“王的草原”。<br>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除了潔白的羊群,褐色的牛群,紅色的伊犁馬,就是一片金燦燦的草原。這是一種富麗堂皇的金色,遠比凡·高筆下的《 向日葵 》更純粹、更純凈、更濃艷。周圍是碧藍的天空,墨綠的山林,皚皚的雪峰,峽谷幽深,溪流湍湍,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的專家譽為“世界上少有的高山天然大草原”。<br>喀拉峻是哈薩克語,意思是“山脊上的莽原”;還有一種解釋,“喀拉”有深色、濃郁和遼闊的意思,“峻”形容云杉茂密,字面意思為遼闊蒼莽的草原。<br>喀拉峻草原的美色將我們震撼到了,用驚世駭俗形容一點也不為過。<br>喀拉峻猶如一座美輪美奐的空中草原,庫爾德寧依山傍水,有“暖谷”之稱。庫爾德寧冬暖夏涼,以清幽寧靜取勝,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br>庫爾德寧是雪嶺云杉的故鄉(xiāng)。這里的雪嶺云杉外形優(yōu)美挺拔,樹冠狹長,立桿筆直,像一把半張開的巨傘,更像是一把把直刺藍天綠色的寶劍。進入庫爾德寧景區(qū)要走十幾公里的蜿蜒峽谷山道,隨著深入庫爾德寧腹地,海拔逐漸升高,層層疊疊、密密匝匝的雪嶺云杉像是士氣高昂的戰(zhàn)士,以集團軍陣勢列隊,山風(fēng)吹過,綠浪滾滾而來,聲勢駭人。<br>長春真人丘處機說雪嶺云杉:“橫截天山心腹樹,干云蔽日競呼號?!?lt;br>庫爾德寧山水相映,溝嶺交錯,草原和森林交織,深谷與闊谷錯落,草甸與灌木叢相間,獨特的地貌孕育了獨特的景致,走馬觀花很難品味到獨特的美。<br>夜晚,我們住宿在哈薩克牧民的氈房里。聽著汩汩流淌的河水,聽著風(fēng)吹松濤的嘩嘩聲,心里安詳而寧靜。我們有多久沒有親近自然,傾聽自己的心語了?唯有在這樣深夜,我們可以安靜地仰望星空,放下羈絆享受生活!</h1><h3></h3> <h1>森林·轉(zhuǎn)場·古道<br>伊犁位于西天山,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br>伊犁周圍的山峰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極高,樹木以雪嶺云杉為主。走進山區(qū),山巒丘陵上漫無邊際的森林像是毛茸茸的地毯,墨綠蒼翠;站在山腳下,看云杉隨風(fēng)起伏,松濤陣陣,綠浪滾滾,氣勢磅礴。<br>因庫爾德寧的云杉根植于生長上限的雪線,故此得名“雪嶺云杉”。云杉屬于陰性樹種,長在陰坡,與灌木草甸連成一片,其間鮮紅的草莓、潔白的蘑菇俯拾即是。<br>我們是在深秋來到庫爾德寧的。這里有中國最美的雪嶺云杉森林,是天山群落中唯一的國家級雪嶺云杉自然保護區(qū)。<br>雪嶺云杉秀美青翠,亭亭玉立,樹冠小而尖,枝葉繁茂,猶如巨傘一般,遮天蔽日。進入林中,踩著枯枝落葉堆積起厚厚的地面,嘎吱作響;傘蓋般的樹冠遮著天空,枝葉間灑下支離破碎的陽光,感覺幽魅神秘。視線一旦受限,聽覺便格外機敏,耳旁只有腳踩枯枝落葉的聲響,密林靜得讓人心悸,沒走多遠,便退了出來。<br>往喀普其海以東的河灘次生林,河岸邊樹木茂盛,野杏、沙棘、刺黃柏等或疏或密,灌木交織,色彩繽紛。密林掩映的大吉爾尕郎河浮光躍金,浩浩蕩蕩;穿過河灘南邊樹林,可見千奇百怪、造型奇異的崖壁,不同角度,能看出不同形狀。河灘里以前長滿密葉楊,烏鴉喜歡在樹上筑巢,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烏鴉林”。后來,樹被砍伐了,烏鴉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br>提克喀拉尕依林海是庫爾德寧自然保護區(qū)最負盛名的美景。提克喀拉尕依在哈薩克語中是挺拔壁立的云杉樹之意。陡峭如壁的山上,云杉攀坡蔓生,直上云天,高大聳立,密不透風(fēng),猶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綠色長城,綿延不斷。大風(fēng)起處,濤聲嗚咽。清晨觀林海日出,光移景動,氣象萬千;日暮觀林海落日,蒼山凝紅,層林盡染。<br>庫爾德寧是天山森林最繁茂的地方,其原始森林類型及植被是整個天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最為典型的代表。<br>庫爾德寧林海景觀雄奇壯美,令人嘆為觀止。<br>當(dāng)一陣寒似一陣的秋風(fēng)掠過西天山的冰峰雪嶺,當(dāng)鴻雁排成一行向南飛去,牧人便知道,風(fēng)雪即將到來,要轉(zhuǎn)場了。<br>我們路途上時常遭遇到轉(zhuǎn)場。<br>逐水草而居,沿牧道百里千里輾轉(zhuǎn),是伊犁哈薩克族牧民自古以來的生活習(xí)性。哈薩克牧人從降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了終生的遷徙,這是延續(xù)了千年的宿命。古代漢文史書中,曾把游牧民族政權(quán)形象地稱為“行國”。<br>有一位詩人說:<br>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br>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br>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轉(zhuǎn)場中譜寫<br>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br>每到秋去冬來,每到季節(jié)轉(zhuǎn)換,哈薩克牧民就要進行牧區(qū)的轉(zhuǎn)場。他們悠然自得地騎著馬,幾匹高大的駱駝馱著家當(dāng),牧羊犬撒著歡兒,趕著成群的羊牛馬等牲畜,浩浩蕩蕩,煙塵滾滾,行進在牧道上,場面壯觀,聲勢浩大。<br>有的驢友或是旅行者想體驗原生態(tài)的游牧生活,就徒步跟著轉(zhuǎn)場的羊群行走。新疆作家劉亮程說:“這是對西域古老游牧文明的一場挽留?!?lt;br>轉(zhuǎn)場對于牧人而言,不僅是收拾家當(dāng),搬遷氈房那樣簡單,他們是行進在先輩曾走過的路上。這是一條生命之路,也是一條輪回之路,不斷有衰老的生命在路途中逝去,同時又有新的生命誕生。這條路被后人不斷拓展和延伸,成為一條人和牲畜共同的記憶之路。<br>與農(nóng)耕民族不同,再肥美的牧場在游牧民族眼里都不過是轉(zhuǎn)場過程中的一個驛站。只要哪里有牛羊需要的水草豐沛的草場,他們就遷徙到哪里。冬天來了,他們要趕著羊群前往山谷里向陽的冬窩子熬過寒冬。牛羊在漫長坎坷的路途中,年老體弱的死去,更多膘肥體壯的活了下來,奔向一個又一個生命之途。<br>轉(zhuǎn)場是一道看似平淡其實跌宕起伏生命的風(fēng)景線,在四季的輪回中牧人早已將一生往復(fù)的道路看得很清楚。這是一種喜,還是一種悲,誰能說得明白?r&gt;牧人轉(zhuǎn)場時踩踏出一條牧道,年頭久遠了,有的成了古道,有的荒蕪湮滅在荒草亂石里。<br>在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的歷史煙塵中,古道成為荒涼遙遠、偏僻危險充滿神秘色彩的意象,多在詩詞中隱現(xiàn),如李白的“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朱顯的“行旅正紛然,危亭古道邊”等。<br>這些古道夾雜在偏遠蠻荒的山水之間,逶迤過崇山峻嶺、戈壁大漠、蒼茫草原,不僅承載著馬匹馱運貨物,還連接著這端和那端的文明。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恰肮沤z綢之路”“茶馬古道”,在伊犁的山谷和草原之間,這樣的古道同樣令人向往。<br>在伊犁走馬觀花,自然可以飽覽草原、森林、雪山、冰川等美景,而真正的風(fēng)景卻在深遠的古道上。只有當(dāng)你踏上古道,走進深山峽谷,才能看到渾然天成的風(fēng)景,領(lǐng)略到毫無雕琢的原生態(tài)壯美。<br>伊犁最有名的古道是“孟克特古道”“夏塔古道”和“烏孫古道”,它們有的曾是連通南北疆的通道,沿途多是伊犁古老的天然隱秘風(fēng)景。有的古道民國時即被廢棄,有的至今仍在被牧民使用。古道上有千年歲月留下的遺跡,深深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探險愛好者和驢友徒步前往。<br>孟克特古道位于中天山博羅科努山的最東段,最高峰4590米,在其北坡孕育有古爾圖河、奎屯河;在其南坡是喀什河水系的重要補給水源,有“百里畫廊”美譽的唐布拉百里旅游區(qū),是奎屯和尼勒克縣的分界山脈。<br>孟克特達坂海拔為3945米,為依連哈比爾尕山最高達坂之一,常年積雪,氣候變化無常,道路險峻。孟克特達坂附近常有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出沒。此行是由北向南跨越博羅科努山,以奎屯河和孟克特河谷為穿越線路。<br>在歷史上,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和豐富的草原資源,孟克特草原這塊寶地成為許多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樂土。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日益擴張,引發(fā)了草原民族的又一次多米諾骨牌式的大遷徙。<br>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烏孫族,沿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通道穿過尼勒克依連哈比爾尕山( 哈薩克語“肋骨” )進入西天山腹地,進入伊犁河谷,驅(qū)逐了同樣因為匈奴崛起而遷移到這里的大月氏人。從此在這塊肥沃的草原綠洲上人畜興旺,迅速興起,成為當(dāng)時西域三十六國中最大的國家——烏孫國。<br>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當(dāng)年烏孫人西遷所走的通道叫作孟克特古道。千百年來這條道路沉靜在美麗的天山之中,外界對其所知甚少。<br>孟克特達坂有著獨特的冰川景觀。新華社記者宋政厚在《 冰山上的溫泉 》一文中這樣描繪景色:“走進冰山的時候,一種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自然景觀,一下子把我?guī)нM了神話般的天地。那寒光四射的千尋冰山,正滲出一層薄薄的冰水,像一面縹緲不定的沙簾,從冰山高處輕輕地向山腳綿延,而后匯成一條潺潺的溪水,在兩面草坡之間的淺溝輕蕩漫流,大約流過百米便排空而下,跌落進幽深的山谷里,發(fā)出震撼群山的轟鳴。在溪旁邊的怪石叢中,還隱藏著天然的熱水泉群。一股股熱氣蒸騰的清泉從石隙中涌出,激蕩于泉塘之中,縷縷青煙般的水霧飄向晴空……”<br>如今歷史的煙云早已散去,古人蹤跡模糊難辨,這條路上仍然游牧著勤勞善良的哈薩克族、蒙古族牧民。在這條古老的牧道上,鑲嵌著兩個美麗的高山湖——號稱“小天池”的木孜庫勒湖和“天湖”烏蘭薩德克湖。<br>木孜庫勒湖是伊犁州直境內(nèi)因自然地質(zhì)災(zāi)害形成的高山湖泊之一,海拔2800米,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0.5公里,呈梯形狀。湖邊散落大片大石塊,屬高山草甸地貌,爬地柏漫坡分布。大約在十九世紀末的時間尼勒克境內(nèi)依連哈比爾尕山范圍內(nèi)發(fā)生了強烈地震,地震導(dǎo)致山體滑坡、碎石滾落,促使孟克特溝谷內(nèi)兩座山之間狹小的空隙堵塞,從此常年積雨水而形成了堰塞湖。<br>烏蘭薩德克湖海拔2320米,湖泊內(nèi)多為枯木,顯得頗為奇幻詭異,湖面面積較大,行走路途中可以遇見?!盀跆m薩德克淖爾”為蒙古語名,意為“紅色河汊地之湖”,屬堰塞湖。湖東西寬、南北窄,形狀似漏斗。早晚的陽光正好從東西兩個豁口照在湖面上,顯得比木孜庫勒湖更開闊,湖面色彩更為亮麗。<br>沿著孟克特古道,有一條上世紀七十年代中修建的國防公路,原本作為獨庫公路伊犁段的前身公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后因自然條件惡劣等原因被廢棄,現(xiàn)在古道上仍有明顯的公路痕跡。<br>一路上都有很好走的牧道,沿著一條廢棄的戰(zhàn)備公路的殘跡前行,沿河有橋,不用涉水過河。沿途的景觀有美麗的胡楊林、天湖、孟克特達坂、壯麗的天山牧場。<br>日落西山,宿營洶涌轟鳴的烏蘭薩德克河旁。暮色里天湖那一截截幽暗的樹影,把人帶回混沌之始、宇宙之初的冰河。那一彎新月,高遠藍天下的雪山,神奇的孟克特大坂。<br>在這里可以聽到久遠的歷史回聲,橫亙在路旁的胡楊樹,以倒下的不屈身姿向人展示著生命的頑強和抗爭,一路風(fēng)景美得驚心動魄。<br>探尋烏孫舊跡,揭開上世紀那段湮沒的歷史,在自然與人文奇景的發(fā)現(xiàn)中感悟滄海桑田、世事變遷……<br>與孟克特古道相比,夏塔古道更為兇險,挑戰(zhàn)性更強。途中要穿越支離破碎的扎特的冰川、冰縫、冰河以及波濤洶涌的南木扎爾特河,有些地方馬匹是無法穿越的,高海拔山區(qū)行進對體力是一個嚴峻考驗。<br>夏塔古道是古絲綢之路上溝通天山南北最為險峻的一條隘道,承載著數(shù)千年的沉重歷史。和親公主曾從這里遠托異國,唐玄奘曾從這里前往西域佛國龜茲,芬蘭前總統(tǒng)探險家馬達漢曾經(jīng)過這里回國……上世紀中葉,解放軍筑路大軍鑿?fù)í殠旃泛螅乃诺乐饾u被人遺棄淡忘。<br>夏塔,維吾爾語“梯子”之意,指從山口通向冰達坂的路像梯子一樣難以攀緣。唐玄奘在《 大唐西域記 》中寫道:“山谷積雪,春夏含凍,雖時消泮,尋復(fù)結(jié)冰。經(jīng)途險阻,寒風(fēng)慘烈?!?lt;br>以前,走夏塔古道多是迫不得已經(jīng)商公干之人;而今,走這條的古道的多是驢友和探險者。有人描述說,古人修筑的石梯仍在,但異常狹窄,有些地方僅容一人通過。探頭下望,心驚膽戰(zhàn),能看見人或馬匹的尸骨,天色昏暗時,閃著藍色的磷火。<br>我們曾提出前往夏塔古道,因趕上下雨,昭蘇的朋友竭力勸阻,只好悻悻然作罷。也許,有時荒涼是一種美;靜默是生命的另一種傾訴……</h1><h3></h3> <h1>伊犁河谷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吸引人趨之若鶩的魔力。它美在雄奇壯麗的天山、美在廣袤秀美的草原、美在湍流不息的大河、美在蒼翠碧綠的森林、美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美在多元豐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br>古往今來,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沿著絲綢古道,五湖四海的異質(zhì)文化被旅行者帶來又帶去,千百年來在這里的巷陌草原間生長、交替、融合;斗轉(zhuǎn)星移,異彩紛呈的文化又被另一撥旅行者散布傳播!<br>節(jié)選自鵬鳴散文集《牧歌伊犁》一書。</h1><h3></h3> <h1>中國作家網(wǎng):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919/c405074-28724239.html</h1><h3></h3> <h1>作 者:鵬 鳴<br>鵬 鳴(英文名:彼特 peter )1956年生,祖籍:陜西白水?,F(xiàn)居北京,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與文學(xué)研究。已出版有選集、文集、文藝理論、詩歌、散文、小說、文學(xué)評論、報告文學(xué)等專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譯成多語種版本。</h1><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安龙县| 宿州市| 广饶县| 广平县| 醴陵市| 弥渡县| 平湖市| 错那县| 黄梅县| 巴林左旗| 安新县| 安丘市| 舟曲县| 原阳县| 股票| 长葛市| 潼南县| 南投县| 金湖县| 梁山县| 蕉岭县| 龙里县| 夏河县| 麦盖提县| 乌海市| 锡林浩特市| 鄢陵县| 广州市| 宜春市| 东莞市| 美姑县| 吴旗县| 南阳市| 合山市| 郎溪县| 江川县| 灵寿县| 蕉岭县| 洪雅县|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