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歲月如書</b></h1><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白富昌</div><b>題記:</b><br> 平平淡淡才是真,真真實實才可貴,讀書貴悟,人生更貴于悟。<br> 有人說,豐富多彩的生活,就如一部交響樂,它不定期的演奏著各種各樣的曲目。時而“百鳥朝鳳”紅火喜慶;時而“高山流水”順暢優雅;時而“二泉映月”凄慘悲涼;時而“十面埋伏”威猛壯烈。這就是生活,也就是說生活如歌。但是我卻認為,生活不僅如歌,生活又給了我們許多知識,讓我們在如歌的生活中明白了許多道理。當你靜下心來細細想想,所有這些表面外在的現象,卻蘊藏著更多的內在的東西,有待我們去參悟、去品味。因此,我說生活如書,歲月如書。</h3> <h3><br><b>幸然出生</b></h3><h3><b></b><br> 我出生在一個“詩書繼世,耕讀傳家”的莊戶主家族,祖上曾有過“叔侄進士”、“父子舉人”的光輝榮耀。但衍澤下來,已沒有了往日的光環,只有一塊《進士第》牌匾懸掛于門眉之上。那是清代中期蒙古都統和吏部合贈的,大門兩邊還有一對青石獅子,忠誠地蹲守在那里,似乎在見證著這個家族的興衰變化。<br> 祖一輩和父一輩人丁很旺,渴望子孫興旺是父一輩最大的愿望。首先是我父親(珮玉)有了一個女兒,二年后我二伯父(珮方)有了兒子,又四年后二伯父又有了次子,第二年叔叔(珮璋)也有了兒子,(大伯父珮琪早故)就剩下我父親還沒有子嗣。我父親有了我姐之后,我姐的生母就去世了,父親后來娶了清華村的一位大戶之女,姓王名乃舫,是位知識女性,在我們村還與伯父一樣教過學生,聰穎智慧,人品端莊,的確使我家風光一番。可好景不長,她因肺病也去了。后來父親又娶了第三位妻子,大洺遠村人,也是一位知識女性,姓尹名智信,是她才圓了父親的求子之夢。我在一九四六年的臘月二十九出生了,給家里帶來多大的歡喜,就可想而知了。更可喜的還在我母的一方,母親的姥姥就沒兒子,晚年跟著姥姥一起生活;我姥姥又沒兒子,只盼望我母親能改變一下狀況。這下果然了卻了三代女人的夙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出生牽動著多少親人的心啊!繼有了我之后,父親又有了一個男孩和兩個女孩,是母親成全了父親的時光,是我的出生,給我們家庭帶來了喜幸。</h3> <h3><br><b>我心目中的父親</b></h3><h3><br> 我父親去供銷社工作是在建國前一九四五年,那時候還不叫供銷社,因為規模太小,只是賣些少量的日常所需物品,而且是一個人經營。只到五幾年,實行統購統銷時,才擴大規模,轉移到后來的供銷社。在父親四五十年的供銷生涯中,我感到父親就象一個被廉價買來的包身工,在供銷社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地勞作著。從參加工作到離休,我也沒記得父親和我們在家里起過一個五更,吃過一頓年夜飯。父親有五個親侄子、三個親侄女,可是他沒參與過一個人的婚禮,都是因為忙而謝絕了,只有我們兄妹四人的婚禮,才算按時參加了。看起來好似不近人情,但他認為這些家務事有人辦,很放心,他的心里裝的只有供銷社。<br> 父親剛參加工作時,供銷點是在大廟臺旁的一個兩間小房屋,屋里還有個兩米長一米寬的套間,正好夠躺一個人,這就成了父親工作和休息約好的去處。<br> 我四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到大廟臺,只讓我在外面玩,不讓我進屋。外邊經常有好幾個上年紀人,他們也都喜歡我,逗我,問我“你爹叫啥”?我作了回答,又問我“你娘叫啥”?我說叫裴玉娥,在坐的老人都哈哈大笑,笑得我不知所以,一派茫然。后來聽說了原因,我才知道其中原委。隨后又有人在我衣服前大衿的角上,用紙繩扎了兩個角,好比馬耳朵,讓我學馬跑。再后來我學會寫字了,他們就叫我給他們寫字,也逗得他們哈哈大笑。總之,這里是父親工作之地,也是我開心玩耍之處。<br> 一九五幾年,國家先實行賣余糧,支援國家建設,隨后實行統購統銷,父親的供銷點也轉變成供銷社了。地址也不在大廟臺旁邊,到了黃粟山東北角一套四合院里。那是一處四不靠的莊院,原是富農家的,蓋成后還沒有住,正趕上土改,沒收充公了。又因為它四不靠,孤零零的沒人要,所以留到了供銷社用房時期。房子還真寬大,五間北屋帶套間,往下是上三間下三間中間還有一間做飯屋,光東西屋就十四間房子,還有南屋過道帶茅廁,所以做供銷社太合適了,這樣寬大的地方太不好找了。<br> 供銷社的主任是縣供銷社派來的,名叫楊志豪,是宋二莊人。供銷股長是我父親,財會股長是白錦瑄,保管股長王希閔(西周莊人),職工有魏學忠、牛子禎、魏續功、魏守謙、吳希路胡峪村人、姚振超南安莊人、楊永懷野河村人。<br> 三年后,楊志豪調回縣社了,白錦瑄調到了城北鄉(哪個鄉我記不清了),我父親成了主任,吳希路成了會計,吳希路退休后黃振鵬接替了會計。在此之際,白鳳禎還在粟山社,干了幾年從粟山調到伯延,因為工作能力強,又調到野河社當主任干了多年,最后因病退休。<br> 在粟山供銷社紅火的時候,粟山供銷社又擴展成伯延區東半區供銷社,業務范圍包括野河、胡峪一帶的供銷情況,主要是指生產資料方面的供應。這樣一來父親的責任更大了,當領導的要做到心中有數,就必須得深入基層,就得親自到下邊去了解情況。當時還沒有電話,就得親自去調查,然后作總結規劃。這些事也真夠忙的,所以母親就把家務事完全承擔下來,不給忙碌的父親增添一點障礙,好讓父親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家事務中去。直到五八年成立大公社,公社又設立了管理區,粟山、野河各自成為一個生產管理區,父親負擔才減輕了許多。<br> “操心的人,也是操心的命”,隨著社會進展,對供銷社需求也越來越多,從農業生產工具,到籽種的改良,都要設法解決。對莊稼治蟲,不但要提供藥品,還要提供使用方法和器械修理,把工作做到田間地頭,直達第一線,也受到了群眾的好評和贊揚。我父親在楊志豪當主任時,就經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所以在大公社時,理所當然的成了粟山公社黨委委員。</h3> <h3> 一九六四年,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也叫搞“四清”,就是各公社抽出一定數量的國家干部,集中到縣里培訓一段時間,然后分配到事先計劃好的村子,去搞“四清”。我父親被抽調走了,也不知這工作何時結束,正如當時唱的一首歌一樣,“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我父親被安排在城北西土山公社東寨子村,那里一共四個人,分別來自四個單位,互不了解,只是在工作中才互相認識的。對父親來說這些都不算事,可對母親來說就成負擔了。一日三餐怎么解決,同住的人脾氣性格如何?工作中遇到蠻橫的人如何處理?總之各種想不到的事母親都想到了,只是增加了她的憂慮。所以在第四個月頭上,讓我去看望了一下。我也是第一次去城北鄉,憑著大方向,一路多打聽,過了北洺河,終于找到了東寨子村。見到了父親說明來意,父親一切均好,我喝了一碗水就返回來了。我的感覺是,父母之間感情深厚,無可比擬;第二感覺是,北洺河的河套太寬了,有二里地寬,讓我見世面了。<br> 后來,我父親又從西土山公社調到礦山公社云駕嶺村,云駕嶺顧名思義就可知道是個地勢極高的村子,那么吃水咋辦?生活問題又縈繞在母親心頭,日夜不得安寧,去看望一下才能放下心來,所以我又去了一趟云駕嶺。此行不比土山,最大特點是山高路遠,尤其是村南邊一段路,坡長有二三里,別說騎車了,推個空自行車都吃力。這個地方也真特殊,住在此處,祖祖輩輩,該當如何?不管如何,我在十二點以前總算趕到了。父親和另外二人已吃過派飯,正在炕上休息,我拿出了母親做的“油茶面”,父親先給我沖了一碗,讓我喝了,也算中午飯吧,知道父親這很好,我和家人就放心了。坐了一會兒還要趕路,就回來了。回來可就快多了,我騎的是三五十元錢買的倒閘自行車,車閘還真好使,一路黃塵就到北洺河了。下半后晌回到家給母親作了匯報,只是沒說云駕嶺有多高,只說是個名,有點懸空而已。<br> 兩年之后,父親又被調到口上水庫工地,帶領礦山公社的民工在水庫上干活。當時正是清理壩基的時間段,車來人往,絡繹不絕,不但要掌握進度,還要注意民工的人生安全。母親惦記父親的安全,于是在一個星期天,我又一次到父親所在的勞動工地去看望父親。這一次路途更遠,不但遠,而且還是一路上坡,還不是現在“京娘湖”旅游區的柏油馬路,而是七坑八拐的山地土路。到了水庫工地,上午干活的工人已經去吃午飯或休息了。我又在休息的地方找到礦山公社民工住址,這才見到了父親。父親由于長時間沒理發,看起來有點老了,心中難免有點傷感。不過父親精神頭還不錯,去伙房給我弄了一碗菜兩個饃,我吃了這兩點鐘的午飯,就緊往回趕。此時午后干活的民工又都開工了,往回走的路更難走,來來往往的排子車,一個挨一個,喇叭聲叫喊不停,確實熱鬧,只是頻繁。七拐八扭地轉出水庫工地,順著來路,天黑前回到了家里。<br> 回家后只說了水庫工地的繁忙,紅旗遍地,歌聲嘹亮,人山人海,熱鬧非常,沒提父親頭發長長相變老的事,避免母親的擔憂。<br> 半年的發配勞工總算結束了,父親又回到了礦山公社,不知是水庫工地帶工工作做的好,人員沒傷亡,還是什么原因,父親被提拔為礦山公社副主任,起碼不挨批斗了。六七年的五六月份,粟山公社社直部門的批斗還沒結束,供銷部門的造反派,把矛頭對向了會計黃振鵬,黃大喊冤枉。他說:你們要說賬目上哪有問題我負責,要說辦社路線方向問題我管不著,那是俺領導的事,領導走了三年半了,也沒人來管,大家都是各人做各人事,誰也不負責,也沒出什么漏洞,你叫我說啥?造反派說,找你們領導,后來通過伯延區供銷社把我父親要回來了。人回來了,心里挺高興,三四年沒在家,供銷社按步就班,照常營業,這也算是個奇跡。可見這些員工,愛崗敬業,忠于職守,令人敬佩。我父親回來后照常上班,管理自己的業務,造反的人也沒能挑出什么毛病,相安無事,我還真得感謝造反派,要不然我父親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從行政部門回到供銷部門,回到自己親手締造的粟山聯社。</h3> <h3> 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供銷社的職能也擴大了,后來占用的地方越來越不夠用了,做為領導人,就跟黃魏粟山的村支部協商占用土地之事。經過幾番努力終于達成協議,在原供銷社的北頭,占用魏粟山地蓋起了兩個大門市,一個生產資料門市,一個日用百貨門市,在原社的南頭占用黃粟山地蓋了兩個大倉庫和辦公室、伙房。倉庫要進車輛,所以占地要多一些,就這樣從一個四合院變成了三點一線的連綿大產業了。<br> 這個大產業的興起,父親付出了多少心血,無法計算,母親又接濟父親的辛苦,卻付出了畢生的代價。在一九七五年的八月上旬,供銷社的大項建設已經竣工,只有最后一道工序——抹墻,抹成墻就算大功告成了。當時抹墻都用紙廠紙漿的廢漿碴,既省事又好用。八月十一這天,供銷社雇了兩輛車,到紙廠找我弟弟拉紙漿碴,可是那天我弟弟重感冒,上吐下瀉,在九點多鐘從紙廠回來了,不知道拉紙漿的事。弟弟回家后就趕緊找醫生,開始輸液,到晚上吃了晚飯后,母親就惦記拉紙漿碴的事。如果通過其他人拉上紙漿碴了還好,如果沒拉上,家里停工待料,那我父親該多著急?母親心里一直惦記此事,又不好去問,好象說父親的公家事還用你來管嗎?可不管又放心不下,只有在心里忐忑不安。晚上九點多鈡,母親說:“九點多了,都睡覺吧,現在秋風涼了,睡覺時孩子大人都蓋好,別著涼”。我說知道了,就都各自回屋去了。<br> 八月十二日凌晨三點左右,妹妹愛增驚慌失措地叫醒我說,咱娘吐了,先說頭不好受,喝個藥片吧,我倒上水,拿上藥片,還沒喝下去就吐了,吐的是咖啡色粘稠液,吐了以后一直沒醒。我見此狀,馬上讓弟弟叫黃醫生,我去供銷社告訴父親。父親此時正在床沿坐著沉思不語,我說了母親的情況后,父親說,他在此之前做了一個夢,夢里我母親血頭血臉站在父親面前,什么話也沒說,正在此時,只聽“咚”的一聲,把父親給驚醒了。我進去時父親正在回憶夢里的情景,并對我說,你娘可能是已經走了,說罷已經是淚流滿面。由于家里人還在搶救,母親還一息尚存,所以我和父親都沒提做夢之事。母親在八月十四日凌晨停止了呼吸,我們兄妹四人哭成一團。<br> 八月十六日辦完喪事,父親在家跟我和兩個妹妹一塊吃罷飯后,就又往供銷社去了,可能是想避開令人心酸的環境吧!不過母親過世后,父親對家務開始關心了,兩個妹妹的婚姻大事,都是父親拿主意訂成的。光陰無情催人老,心情無奈白發生。父親的白發明顯增多了,但在供銷社的責任依然沒放松,同時也物色了一個年輕人,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但是父親沒放手,只是讓他見習一下,直到離休時,還是扶上馬再送一程。</h3> <h3> 他確實是太鐘愛自己的供銷事業了,為此鞠躬盡瘁,肝腦涂地,再所不惜。離休后又在這干了三年,才依依不舍地搬回家去。太陽西去還東升,人生決無回程車。在供銷社打拼了一生的人,在離開時那份不舍,旁人是無法理解的。供銷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套院到三點一線,哪一塊不凝結父親的心血啊!<br> 父親伴著它走完了離休生活,它也伴著父親的逝世走進了無痕的紅塵中,從此再沒有供銷社。<br> 我父親的挽聯是: 置身供銷,以社為家,嘔心瀝血,三山作明證;傾心事業,公而忘私,業績輝煌,四鄉留美名。</h3> <h3><br><b>我心目中的母親</b></h3><h3><br> 我母親是個很有才料的人,不但紡棉織布是能手,描蘭繡花也是巧手,在管家理事方面更是一把好手。妯娌關系、鄰里關系都處理得恰當和順,從沒讓我父親為家務瑣事操心。我伯父曾評價她“教子有方,持家有法”。在房間布置上,更彰顯了他的學識豐富、見解獨到,是個行家里手。<br> 我從小是在西屋長大的,所以對于西屋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清楚地記得,西屋是三間屋三搭椽,都有九跟檁條,其中有一處雙檁條還有一處三根檁條。當時只是覺得稀罕,后來才知道,因為屋子時間長了木料質地不好,需增加助手幫忙才行。盡管如此,可母親依然對它抱著很大的熱情,付出很大勞動。正如《陋室銘》文中所說:“斯是陋室,唯吾獨馨”。每當日升三桿,陽光普照大地時,西屋便顯得格外靚麗,令人神清氣爽,溫馨舒暢。西屋之所以美,頗具人文氛圍,全是母親裝飾的結果。三面墻上的字和畫,都分別表示著各自相關的內容。我一一給予介紹:<br> 首先說迎面的中堂條扇就很有意義。畫面是《孟母教子》,只是“三字經”的故事,講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之事。孟母手執剪刀,面對剪斷的線子,對孩子進行說教。表現了為子成才三遷其住所,最后終使孩子學有所成,終成亞夫。我母親選用此畫,用意不言自明。配的對聯是“春雨夏云秋月夜,唐詩晉字漢文章”。對聯用了比方的技巧,借用了自然界的三個美景,比喻了這三個朝代的三個文化特長,他們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美談,一幅對聯如詩如畫,把文化景觀躍然紙上。</h3> <h3> 西屋的北頭兒是炕,炕上是一套鑲玻璃的年畫。中間是橫幅的,畫名為“吉慶有魚”。畫面是在一個池塘里有五個小男孩兒,手中各有所執。兩個孩子各抱一條大魚,一紅一黑迎面而笑。另兩個孩子在搖錢樹下,各自手拿金錢串子笑容滿面。荷塘邊還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個聚寶盆,他們各有所樂。<br> 畫的右上角有一首詩:“金魚荷花滿池塘,雙魚吉慶喜相逢,搖錢寶樹降財源,年年如意家家豐”。年畫的兩邊是一對立幅山水畫,畫面是玉泉山景。玉泉山上寶塔高聳,玉泉之水潺流不息。青松點綴山道隱隱。整組畫面表現出我母親對和諧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對北京名勝的仰慕。不知是心靈感應還是機緣巧合,我在2007年去北京旅行時,住的賓館就是玉泉路玉泉賓館。我還在圓明園的萬壽山上拍照了,玉泉山玉泉寶塔和玉泉的潺潺流水,這或許是了結了我母親的夙愿吧。<br><br> 西屋的南墻上是一套四扇屏加對聯。四扇屏是素色的花草伴飛鳥,沒有一點大紅大綠的色彩。充分表現了母親樸素雅致的風格,和她別具一格的審美水平。兩邊的對聯是:“從來名士皆耽灑,沒有佳人不讀書”。對聯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我母親的讀書知識身份,再配上她年輕時的一幀照像的話,就更加相得益彰了。那是少女時和閨中摯友合照的,她們都穿著旗袍,腳穿系帶皮鞋,梳著披肩長發。母親手拿一書卷,落落大方地坐在椅子上,女友坐在她旁邊。那端莊秀麗,簡直讓人瞠目動容,不知所以。可惜這珍貴的照片在文革中被她自己燒掉了,永遠也找不回來了,她當時只想不要給當供銷社主任,我的父親帶來一點不好的影響,根本沒有想自己的什么東西,真是純正無私毫不為己。<br></h3> <h3> 母親有一個妝奩匣,翠綠色的,長有二十七八公分,高約二十五六公分,寬約二十公分的立方體。正面圖案是孔雀回頭看牡丹,上面有一個銅提手,可提可平放。上面蓋和匣體之間有一個暗鎖,可保匣內物品安全。翻開上蓋,蓋內面有一個長方形的水銀玻璃鏡,用精致的銅鏈拉著,避免亂晃。匣內分三個使用區,二分之一是裝梳子。余下的地方又分二分之一放裝飾物品,再剩下的二分之一裝脂粉之類,都是用木條分開的。匣子還有夾層,第二層在匣壁的右側往上提就可看見,這個暗抽屜可放自己的隱私物品。母親沒有隱私物品,只放了有四個小茶杯的小托盤,現在早就被弟弟妹妹玩壞了,妝奩匣也不在秀氣了,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太婆無人關注了。<br> 母親的桌面兒介紹。母親的桌面是外公給精心購置的,最顯眼的是擺在茶幾上的穿衣鏡。它既是大件兒,又是最精致的物件。穿衣鏡的外框是以烏木為材料制成的,烏木屬于紅木,是論斤賣的。鏡框的底座是烏木鏤空的藤蔓圖案,藤蔓之間還有懸空的寶葫蘆,穿衣鏡是加厚的玻璃布水銀而成,明鏡、烏框、鏤空圖案,擺在條幾上那氣派勁,只有意會不可言傳。鏡的兩旁是一對蠟燭臺,我們也叫蠟釬子,也是一個上檔次的物件。整個物件可分為五個層次。我逐個來介紹。先底座,底座是個倒扣的喇叭約八公分高,下口直徑約六公分,上端三四公分,往上有一個大蠟碗置與其上,大蠟碗中有一個立柱,立柱不單是柱子,而是做成一個長方形瓶,寶瓶的口又用一個小寶瓶坐在瓶口上。寶葫蘆上又有一個小蠟碗,口徑約四公分左右,小蠟碗中心有一個小拇指粗,約五公分長的空心錫管,是插蠟燭用的,小蠟碗是接那些流下來的蠟。整個蠟釬一式兩件兒,用白錫打造而成,錚光瓦亮,過年時在蠟燭的映照下,蠟釬更加秀麗可愛了。瓷器,桌上的瓷器用品,也是上講究的全是瓷都景德鎮的瓷器。大件兒是一對插瓶。分別擺在穿衣鏡的兩旁。然后是一對帽筒一對兒茶葉灌。由高到低分別擺在穿衣鏡兩旁。<br><br> 桌子上是茶具有瓷爐壺和兩對茶碗,這五件東西共用一個圓托盤托著。托盤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精妙之處,托盤的底是兩層的圓玻璃,中間水果圖案是蘋果和葡萄,色彩鮮艷,令人垂涎三尺。托盤的周邊,是用薄薄的銀片圍了一圈,銀片是由無數個小鏤空花朵裝飾而成。大托盤里又有四個小托盤,是茶碗用的。一個大托盤和四個小托盤,那就是一套工藝品,令人不舍得用。<br></h3> <h3> 整套瓷器的大小物件,全是一套圖案,叫“花草四君子”,即“菊、竹、梅、蘭”。物件的底款有“洪憲元年”,洪憲皇帝只當了八十三天,卻給我家留下了永久的痕跡。<br> 生活中祥和是主旋律,但由于外部的原因,也會給平靜的生活帶來沖擊。一九五八年就是個多事之秋,大搞鋼鐵,搜鋼鐵,鬧得雞犬不寧,有色金屬更是重中之重。供銷社被下達硬指標,必須完成銅、錫之類東西XXX斤,指明就要蠟釬子、桌籠上的銅器物件。如:銅飾肩,柜子上的銅拉手等。身為供銷社主任的父親,又是共產黨員,怎能不起帶頭作用呢?況且家里真有這些國家正需要的東西。在父親的勸說開導下,母親含著眼淚望著不舍,蠟釬子、銅飾肩、銅拉手,全讓父親抱走了。<br><br> 母親真是這樣一個識大體、顧大局,有見識、有涵養的知識女性。母親的品格永留世間!她那慈祥的容貌,永遠留在我的心里!<br></h3> <h3> 母親的挽聯是: 寬厚仁慈,持家有道,相夫睦鄰,留戀家況難瞑目;德高望重,教子有方,女孝媳賢,滿載榮耀返瑤池。</h3> <h3><br><b>人文厚重的黃粟山村</b></h3><h3><br> 我愛我的家鄉,我更愛黃粟山村。村子有淵博厚重的文化,有淳樸儒雅的民風,更有蘊藏在村子里面的雅致而獨特的街道布局。<br> 一、 街道布局文化<br> 從北往南進黃粟山村,是一條南北大道,我們稱它中軸線。村里東西方向共有五條街,都是從這個中軸線為起點建的。路東一條街,路西四條街,好比人的手,一比四分開,伸開是手掌,握住是拳頭。掌,可以掌握、掌控,拳頭是力量的象征,掌握需要智慧,還需要力量,有了開合自如的手,就可掌控所有。所以手的布局,任你浮想聯翩。<br> 五條街的排列及名稱:大路西最北邊的街為后街。路西第二條街為大街。在中軸線的東側,大街的東頭,有個大廟臺。有臺必有廟,廟是老爺廟,是分管北方的神,因此這個大廟臺就成了村子中政治文化的中心。沿中軸線再往南伸,路東是東頭街,也是一條最重要的街,全村人的吃水都是通過這條街,才擔上水的。路西第三條街為南拐街,為啥叫南拐街呢?因它從中軸線往西走一百多米以后往北拐了,還成了人口密集的一條街,而且大名卓著的“進士第”兩獅門,就在這條街的拐角處,坐西朝東。從拐彎處往西一丈地,再往南七、八丈,就是村中最好的建筑石牌坊和牌坊大院。可惜在五八年大煉鋼鐵時,因石牌坊下有一根直徑八公分粗兩米長的鐵梁,而被拆毀了。千秋功罪,誰人評說?路西第四條街叫寺前街,寺在中軸線路西,村子的東南角,是武安市南最大的寺院,因坐北朝南,所以在寺前的這條街就叫前街。街的南側原本是耕地,北側是寺院、學校和少數居民,改革開放后路南才建起房子,形成一條街,同時還是通往村西南方向去地、回家的必經之路。<br> 二、 村民的居住特點和個性愛好<br> 居住在大廟臺左右和東頭街的人家,主要是黃家,還有幾戶宋家。有名的黃金輅家,就在東頭街路北的一個大院子內,在村子方位上算東南角。白家主要在南拐街,還有部分在大街。有名望的“進士第”就在南拐街,在村子的方位是西南角。韓家住在后街,有名的連三大院就在此街。二十世紀1960年,全村一個大食堂就在這里。全村人家打飯、領飯,每天三頓都在這里,很是重要之地。全村最好的最有水平的建筑也是韓家的,是在南拐街外側村西南的牌坊大院。全村三大姓,居住各有側重,從客觀上也避免了一些生活中的糾紛瑣屑,所以村子幾百年來,從沒發生過姓氏之間的打斗行為。<br> 從個性愛好來說也各有不同。黃姓人群從來以種地為主,兼營一些小本生意,跑山西搞點糧食、布匹營生;還有人喜歡跑河南,做綢緞布匹生意。韓家人跑關東做藥材生意。白家人喜歡的是詩書繼世、耕讀傳家思想,給子女的訓導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兒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是由于這一理念,才致使白家第九世至十三世人,代代有取得功名或學位之人,可見家庭的熏陶和教導不可小覷。<br> 三、白家的強勢興起,六世十功名<br> 白家在黃粟山的始祖白增,是武安西關內白崇之子,與黃粟山村黃云之女結為夫妻。兩夫妻感情深厚,黃氏克盡婦道,先后生子六人,分別為:朝卿、朝相、朝臣、朝佐、朝登、朝陽,得孫男十一人,分別為進京、進府、進城、進縣、進州、進花、進文、進公、進書、朝忠、進孝,皆偉俊特達之器。祖孫三代就有三十八口之多,這樣蓬勃旺盛的勢頭,自古以來都是少有。興家旺業,必然成真,大有志在必得、舍我其誰的氣勢。白老太太壽高七十五歲,無疾而終。白家先人始終遵循家教,詩書繼世,耕讀傳家和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從嚴治家。知識的積淀,文化的傳承,終于在第九世至十三世有了卓越的回報。<br> 由于長時期的知識積淀,文化傳承,厚積簿發,辛勤耕耘,終于在第八世開始,有了功名的序列。8——13世,1772——1876年在104年里,走出進士二人,副榜一人,其余皆舉人。具體來說:<br> 第八世祖白養和,在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2年)考取歲貢。<br> 第九世祖白玿(輝乾,云龍之祖父)考錄徐學院佾(yì)生。其生員由府縣推薦,人品、相貌、學業均佳者,送省學政提督考試錄用。<br> 十世祖白至公為國子監監生(云龍之父)。<br> 十一世祖白云龍,于1801年會中試進士,榮獲“賜進士出身”功名,任二任,積勞成疾,死于任上,無錢,借公款回鄉。<br> 十一世祖白云翔,公元1804年科副榜任光州(現河南潢川縣)教諭(云龍弟,老三)。<br> 十二世祖白榮西,公元1824年會進士(云龍長兄之子,云龍之侄,任五任縣正堂)。<br> 十二世祖白位西,公元1828年科舉人,任邯鄲市院長,云龍之子。<br> 這就是世上所傳,叔侄進士,父子舉人之說(先有舉人才能考進士)。<br> 十三世祖白獻書,光緒丙子年公元1876年歲貢,未任,著有《南園課藝文》、《環村集》兩書,后已失傳。武安縣志載:“幼沉靜好學,博極群書,弱冠入邑庠,食廩餼,應南北鄉試,七薦未售,以歲貢終,人多惜之。獻書生平設帳授徒,成就頗多,與歲貢郝邦彥相友善,砥學礪品,同負一時重望,故邑南有郝白二先生之稱,著有環村集藏于家。”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周莊趙有祥還向我打聽過郝白二先生中的白先生,說他村舉人就是白先生教的。<br> 二門十世祖白賁如,公元1810年科舉人,因身體不適未任。<br> 十世祖白本初,公元1828年科舉人,任四任縣正堂。<br> 共計十人,另加姓魏舉人(居住在黃粟山)一位。<br> 十四、十五世耕讀傳家,書香門第,村中文明人家。<br> 十六世白佩方(我伯父),耕讀傳家,后來在村上同黃富訓、白錦瑄、韓萬蓬,辦起了“鴻濟善社”,教村上孩子們念書識字,孩子們上學都是免費的。<br> 抗日時期成立抗日人民政府,我伯父白佩方是村長,黃富訓是武委會會長,韓純禮是民兵隊長,韓萬蓬是財糧,韓純信(大梅)是兒童團團長,孟雙景是婦救會會長,是當時抗日模范村。<br> 十六世白佩玉(我父親),是建國前參加供銷工作的人員,在一九五五年,粟山供銷社是伯延區東半區供銷社,父親是供銷社主任,一直工作到離休。<br> 從行政方面講,很以前我說不清楚了,只知道保甲制度后期,保長白玉良,社頭黃寶燭、宋再清,抗日民主政府村長白佩方,與之配合的黃富訓、韓萬蓬,始終合作默契融洽,始終都是和諧的。從解放初到人民公社,再到改革開放,各個時期的上派駐村干部,都愿意去黃粟山,因為干部群眾沒有人去給上級領導找事的。<br> 還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就是中招考試,憑分數錄取上武安高中之事。在這次憑分數錄取前,十年浩劫中,都是按家庭出身看成份錄取。一九七八年武安一中招收高一新生時,提出了按分數擇優錄取,一中招生時,正是我帶的初三畢業班,也是我從七五年他們升入初一時接過來的。十年動亂中學生老師受禍害最重,這一點經過文革的人都知道。可是我們黃粟山學校卻是個例外,我們學校在宋立田校長的帶領下,仍然是打鐘上課,堅持正常的教學秩序。我與趙延明老師倆人包一個班,他上數理化,我上語文史地政,兼班主任。由于素日養成的好習慣,當中招來時也沒有現在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學,只是把別人浪費的時間,自己恰當地利用起來而已。考前一段時間,老師把所學知識歸納了一下,對學生系統輔導一番,因為當時沒處可找資料,只憑功在平時。考試結果出來了,我村34名學生,考上武安一中的12名,考上伯延國辦高中的20名,只有2人進入了社辦高中,升學率百分之百。也說明黃粟山人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注重文化的學習。</h3> <h3> 四、物質文化<br> 物質文化內容廣泛,我這里只說點別處少見的東西。<br> 文武執事<br> 在封建社會,縣官以上的官員,出門時講規格,也都有標準,配有文武執事,這就是官員身份象征。執事包括有:旗、牌、傘、扇、龍頭、金瓜、鉞斧、朝天蹬等幾樣。具體介紹,旗,因為清朝時期滿人軍分八旗,這個都統是鑲藍旗,所以有鑲藍一面。牌,有兩種,一是“肅靜”、“回避”兩面牌,另外是衙牌,上面有一行字“XX府XX縣正堂”。我家這一套是“宣華府陽原縣正堂”,正堂就是正縣級。牌的大小相當于老師用的小黑板,長方形約50×90厘米,牌的下方中間伸出一小塊約6×80厘米的木頭是牌的把,用來肩扛的。也就是說牌有兩部分內容,一是肅靜回避,另外是衙牌一對,字都是在木板上雕刻的。四塊牌都大小一樣,只是肅靜回避牌字是黑色的,顯得威嚴,衙牌用淡黃色顯得平和。傘是指官員用的紅羅傘,是防日頭照曬的。扇是官員身后的儀仗,是一個大蒲扇,扇頭像個大箥箕,手柄五尺長,紅油漆過的。龍頭用木頭雕刻的,有四開紙大小,一式兩個。金瓜像生活中見的南瓜一樣,高有一尺,粗有三把,用金粉漆過。鉞斧,長把的斧頭,頭部有八開紙大小,斧刃是白色的斧身是棕的。朝天蹬就是騎馬時腳下蹬的東西,不同的是它的底部朝上,所以叫朝天蹬。以上這四種都是各有一個五尺長的紅漆大木把,官員出門時傭人舉用。<br> 可惜在十年動亂中這些文物都被毀了。五八年大躍進年頭,白家二門有了白事,在埋人時講排場,使用了一下,還沒埋完人,就被包村工作組給攔下來沒收了。二門的被沒收后,聽說頭門也有一套,就以反封建復辟之名也給沒收了。怎么處理的呢?凡是帶五尺長把的,都把頭鋸掉,長把留下來作抬筐的杠子,各種形狀的頭都扔到火里燒了,文物就這樣被毀了。<br> 神龕<br> 在我村還有種供奉祖先或其他神靈用的神器叫神龕。它一般有半尺來寬,一尺來長,尺半多高,常與四六桌子連用,放在堂屋里人們不常去的清靜之處。我十幾歲的時候,過大年要到很多人家去拜年,不只白家,還有黃家、韓家,拜年時常見到這種神器。拜時見這神器前點著香,便默默不語,到神龕前拜個年,再回頭給家里的主人拜年,所以印象比較深刻。<br> 白布宔<br> 簡稱“宔的”,就是祭祀過世先人的一種形式。白布宔就是用兩幅或三幅寬的白布,做成可懸掛的宔子,宔子上面寫著本家族離世之人的名字,寫時按家族成員的支脈、輩份排列,觀看時一目了然。我村白家二門的宔子保存完好,使用至今。<br> 神匣<br> 裝離世先人位牌的匣子。高約一尺二寸的立方體,一套兩件,正面的敞口,供人瞻仰,不讓隨時觀看,只在年節祭日方看。不看時外面這匣外層就拿下來,臉朝后套在第二層的上面,這樣就起到保護位牌的作用了。<br> 隔扇文化<br> 隔扇的樣子:隔扇是我村上特有的一種禮器,是在白事時使用的。白事時寫挽聯都寫長挽聯,也叫通天對子。有抄寫對聯書上的,我寫時都是應人而編寫的。配以隔扇,使人感覺鄭重嚴肅。<br> 我村在文革前曾有兩副隔扇,一副大隔扇,一副小隔扇,都是我村安葬逝世之人時,所用禮器。為何有大小之分呢?大隔扇用在小隔扇之外,物件的尺寸上和件數上也有差別。在用隔扇上有嚴格限制,只有心地善良,群眾威望高,對村上有突出貢獻的人,經群眾推薦方配使用。我見過兩個人用過,一個是黃中正,字敬齋,是個老中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窮苦人看病,拿藥走人,不收費用。廣積醫德,深受敬重,逝世后,村中名人黃寶矩為他寫了挽聯。“名高醫亦高有求必應行醫不重財其醫亦正矣,學精術也精用藥則靈施術能救難尚術矣敬人”。村民自愿捐款請戲班為他唱戲,因此,也為他使用了大隔扇。第二個人就是黃寶矩,他是一個忠實厚道的莊戶主。種地有技巧,還樂于助人,牲口農具,他人來借從不拒絕。耕讀傳家為本份,為人處事明理大方,群眾威望很高。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在尖山上玉皇廟前的明柱上,他寫過一副對聯,至今還有傳頌“日月無私貧富一般光照,天地有眼善惡兩樣待承”。可見他在書法上和文化上,都有很深的造詣。當然尖山上廟宇重新修建后,他寫的對聯就不會存在了。所以在黃中正先生用過大隔扇后,他去世時也用了一次大隔扇。五八年后,社會就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文化禮器和文物也不知所終了。<br> 小隔扇,兩扇門頭房檐,大隔扇在小隔扇的基礎上,又擴大了尺寸。做大的門扇,繪有大漢、二漢,即秦瓊、敬德二人,二人相貌挺威武兇惡。大小之間有房頂,用洋鐵皮制作成凹凸瓦滴水重檐。</h3> <h3> 五、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br> 寫挽聯,長挽聯及祭文<br> 以前寫長挽聯都是照對聯書上抄寫的,自我接手寫挽聯后,就開始了針對過世人有何優良行為,動人事例,編成挽聯寫出,例如:<br> 1.挽岳父聯 八歲而孤一十五歲闖關東功成名就<br> 七旬壽終六十二年從醫務敬業修身<br><br> 2.挽父親聯 置身供銷以社為家嘔心瀝血三山作明證<br> 傾心事業公而忘私業績輝煌四鄉留美名<br><br> 3.挽伯父聯 與德為鄰修身處世弘揚先祖遺德<br> 以勤作本耕讀傳家培養后世儒風<br><br> 4.挽尹大森聯 文校長武警官琴棋書畫是雅越趣<br> 上恭敬下友和仁孝禮儀儀為坐標<br><br> 門訃<br> 也叫訃告。治喪期間對外公布的,事主家發出的,告知鄉鄰的有關內容。包括事由、結果,所及當事人按輩份排列。<br><br> 出殯抬棺材,人人自覺,不下請帖,不按生產排或生產隊安排。<br> 書法<br><br> 書法的表現方式很多,多見的有贈送類,題寫類,農村則是題寫門頭匾額式的。在我家附近不足百米之內,就有四位街里名人之作。<br><br> 書法在我村來說,曾是輕而易舉之事,但隨著社會進展和現實生活需求的變化,能寫會寫的人漸漸變少了。從我所知道并留有遺跡來說,首先是西店子郝邦彥老先生寫的門頭匾額“南華秋水”四字,就在我拐彎街的路南,“民生在勤”在“南華秋水”西邊路北。黃寶矩定的“田舍家風”在“南華秋水”東邊,也在路南。我伯父寫的“寧靜致遠”在“民生在勤”西邊。短短不足百米之路,就有四位書法大師留下的墨寶,真是南拐街之幸,又是黃粟山之榮幸。現在每年過年時,我與黃喜順、黃懷兵(黃寶矩之孫)還在村委會大院給鄉親們寫春聯,但功力比前輩們差遠了,只是徒有虛名。兩位黃姓年輕人看的書法書籍較多,還大有希望。現在我村上以康正軍書記為群主,組織了一個“五華書院”文化群,朝詩詞書畫方面努力練習。<br><br> 門樓<br> 房屋建設重在門樓,好比人的臉面,直接面對外界,是給人的第一印象。我村的房屋門樓大致分三類:一是真正門樓,自成一體。我家“進士第”門樓還有西頭街白本初家的門樓,都是自成一體。上有起脊的寶頂,中有雕刻美觀的裝飾物。大門的門框框邊都是鑿成凹凸形的,突出它的與眾不同。這屬于官式建筑,不過只是偶然現象,這樣的門樓也只有這兩家。<br> 第二種是出廈門樓,這種門樓比較多,不罕見,就是在門的上端突出來一部分,形成自己的風格(如照片二)。<br> 第三類是半拱式門頭,上面有磚雕匾額,內寫四個大字。坐北朝南的定“寧靜致遠”、“福祿禎祥”、“鵬程萬里”等等。坐南朝北的有“南華秋水”,西向的有“西望長安”,向東的有“東望佛山”。總之,四面都有吉祥之詞。<br><br> 最引人的還是美倫美奐的牌坊大院的街門,門頭既美觀又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我把它分三個部分來介紹:<br> 首先介紹最上層的“鹿鶴同春”圖案。中間兩棵松樹,一個挺拔直立,另一個略有依偎。北邊是仙鶴,一只白鶴亮翅,一只金雞獨立。南邊一頭鹿低頭吃草,另一頭仰望青松,顯得神情悠閑。總之是一幅合諧自然的禽樂圖,象征著鹿鶴同春、松鶴延年的美好意境。<br> 下面是門頭磚雕匾額,一圈磚雕花邊內是“德厚常懷”四個大字,也正表達出主人為人立身的理念。再往下是大門口部分,又分為三簧板、大門框、街門和門頭磚雕拱圈。<br> 三簧板上圖案描述的是一個故事,叫做“觀棋爛柯”,說的是一個人上山砍柴,也不覺得有多大會兒,卻發現他的斧子把都爛了。他回到家看到幾個老年婦女竟然是他的孫媳婦,他這才知道仙界一天,人間百年。我想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br> 三簧板上磨磚鑲邊拱圈內浮雕著七個向陽花,大門是黑色油漆油過的,沒什么特別,門口兩邊磚垛就與眾不同了。它與門頭上磚雕花一樣,全是向陽花。最下面一節是兩對向陽花,然后磚雕竹節隔開,第二節同樣,第三節就是一對向陽花,第四節也是一對向陽花,不過它的上節與“鹿鶴同春”的圖案的底部的界限相近,再往上又是一對向陽花和磚竹節,最上一節是一個稍小一點的向陽花,花的上頭是個半圓型弧,象征著圖案圓滿完成。<br><br> 整個門面給人印象是: 美倫美奐牌坊院,人文素養凸顯彰。<br> 向陽門第春常在,德厚人家福呈祥。<br></h3> <h3> 六、村中的宗教文化<br> 我村的大小廟宇,遍布村子的街頭巷尾,在的廟宇,小的墻上的小廟比比皆是,可見村民的虔誠、忠厚。下面先從大的說起:<br> 南大寺,也叫福緣庵,因為有尼姑先在這里修行而得名。尼姑的生平行經,現今之人無一知曉,只是村南有一塊地,地名叫“姑姑丘地”,可想而知,福緣寺的存在。另外南大寺行人的大門口,門扇上也有字,更能說明問題。東門扇刻有“黃粟山”三個字是豎寫的,西門扇上寫有“福緣庵”,后來有姓黃的人又在此出家,死后葬于村西南的地塊,地名至今都還叫和尚地,寺從此起就叫南大寺了,黃和尚的事另文再表。<br> 南大寺寬有五十米左右,長約九十來米,坐北朝南,東西有圍墻,北邊是廟宇的后墻,南邊東西角樓是鐘鼓樓。大寺的中軸線,正是四個大廟的中心線。<br> 北頭第一個廟叫三清殿,是道教的最高層人物,叫“玉清”、“太清”、“上清”。三人的坐騎是青牛、黃羊、梅花鹿,三人各留長須,穿八卦道袍,手拿拂塵,一幅仙風道光,似乎在指點江山。<br> 第二座廟叫千佛殿,供奉的是前世如來“燃燈佛”、當世如來“阿彌陀佛”和后世如來“彌勒佛”,側面還有千手佛,個個慈眉善目,大腹便便。<br> 第三座廟為閻君殿,也是管人死后之事的地方。閻群戴冠加冕,一臉威嚴。判官右手執筆,左手拿著生死簿,隨時判拿惡鬼。右側是黑白無常,手拿二股鋼叉和繩索鐵鏈,隨時捉拿不法之徒。整個大殿陰森可怕,給人以恐怖之感。第四座廟,也是南邊第一座廟,為“關圣帝廟”,也稱“關爺廟”,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斷涉及的人物。關爺坐在神廚內里,左手執《春秋》之書,右手捋長髯,一副氣宇軒昂的氣派。神廚外左邊周倉手執青龍偃月刀,巍然而立,右邊關平扶劍,性格坦然。殿內東西墻上畫滿了關公一生的閃亮點,有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古城斬蔡陽,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等場景。關爺廟的北墻上還有一個不小的門,可供香客們去往其他廟里燒香禮佛。<br> 寺院的東邊,座東朝西還有一座張爺廟。是張仲景的藥王廟。西南角是鼓樓,東南角是鐘樓,里面的大鐘上還鑄有文字,是說先來黃粟山者為曹黃二姓,后有韓白兩家等內容。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大鐘也為鋼鐵大事做了貢獻。<br> 關爺廟的東邊是個大門,專供僧人外出或用水、用煤等生活瑣事而出入之所。大門兩個門扇上主。刻著“南粟山”、“福緣庵”六個大字,也說明黃粟山村名是幾經變化而來。其實最先曹家到此起村名“曹家寨”,和黃家聯姻后改叫南粟山,再后來叫成黃粟山。說黃粟山人辦事從來都穩妥,不冒失有禮節,不會因改村名而鬧矛盾糾紛。<br> 村中分散在街頭各處的廟宇,最顯著的是大廟臺上的老爺廟,也是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廟。分管四方神,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分,玄武是分管北方的神。“玄”字因犯了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所以后來改為“真武大帝”了。玄武有鱗甲之別,所以身旁有捉蛇之人和抱龜之人。<br> 大廟臺下邊是個一字大街(南北中軸線),朝西是大街,大街東頭路北就是龍王廟。據說是五龍王比較好說話,不折磨馬痞。每當久旱不雨時,街上的兒童、老人都頭戴柳圈,手拿柳杖,跪在龍王塑像前齊聲低吟“天靈靈,地靈靈,天旱不雨絕收成,乞求龍王可憐我,普降甘霖救萬民。……”人分兩三拔交替輪值,一日連一日,每天從早到晚,直到下雨為止,一般不超過五天,也就下雨了。<br> 龍王廟往西走二百米左右,是北小廟臺。有個一米多寬兩米多長的屋子,里面供奉著關爺。雖然廟不大,香火卻很旺盛。原因有二,一是關爺的威望高,二是地址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真是“廟小神通廣,神靈香火旺”。北小廟正對著的南小廟,比北小廟大多了,它有廟門、廟院、廟堂,廟堂的東邊還有個雜物室。廟院的東墻根有塊石碑,字跡已經斑駁陸離,須仔細辨認才能順理成句,是清朝前期重修之碑,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了。廟門的門頭上寫有四個字“觀音神祠”,此字何人何時所寫,不得而知,現在重新油洗后把原字都蓋住了。神像在南屋里,慈祥地端坐在蓮花壇里,左手端著銀瓶,右手半握胸前,雙目微合,面帶微笑,一副慈祥的尊容,善待著普天眾人。我曾在廟前的影壁墻上寫過這樣的對聯“南海大士南臺坐,觀音菩薩觀世人”。在雜物室的門頭上抹水泥面時,我寫過三個字“德馨廬”,意思為品德溫馨的人,方可在此活動、停留。此廟有史以來,一直是人們活動的最佳場所。<br> 北小廟臺往西二百米,又是個廟,是建在丁字閣之上的,人稱“奶奶廟”,正名“碧霞元君祠”。祠內人物不少,除碧霞元君外,還有幾個侍女。在村里的廟宇中,此廟的地址最高,也最寬暢。進廟時,先要登上北墻根十二臺階的磚砌梯子。<br> 在村北頭北閣東邊,還有一個財神廟,廟門門頭有磚雕匾額,上寫“保障金融”。里面約有兩三平米,財神塑像我沒見過,也很可能與其他地方的財神像一樣吧,總之是保障財源的。韓家古道的北頭,沖古道的北墻上,還有一個小的墻壁小廟,里面供的也是關爺神位。我知道的信者是韓明老兩口,每逢年節十五節令,老人家都會拿上供品,點上蠟燭,燒上香及紙馃,支祭祀一番。當然去燒香的還有其他人。<br> 總的來說,村中的大小廟宇九處之多,對于陶冶人們情操,凈化心靈,端正人們行為,都有潛移默化作用。</h3> <p>白老師其他相關作品: </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wsDA8Gi_pBvZSdwPGgXC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宋恩旺和他的四個女性親人》</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XB-etTb_pi6VojYRrlaV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曾經三面紅旗飄》</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77ns3sx?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歲月留痕》之一</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7e08ltl?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歲月留痕》之二</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7gzdoid?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歲月留痕》之三</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7hxhdty?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歲月留痕》之四</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3z8v26k?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奇思妙想四則》</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0hzcga8?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粟山三迭》</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34l0aux?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大洺遠舊村懷想》</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3za5it7?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大洺遠五福堂懷想》</a></p> <p>2020年6月20日《武安文聯》刊載</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Y80gC8PC7pXtMWSnlpT2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人文厚重的黃粟山村》</a></p><p>2020年7月14日《武安文聯》刊載</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ZwhGDvNysYL57mQ8o6ZWQ" target="_blank">《美侖美奐牌坊院》</a></p><p>2020年9月10日《武安文聯》刊載</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JMc4oIPwmEDizNtyQoRQ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曾經的三面紅旗》</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谷县|
昭觉县|
湘西|
浮山县|
普兰县|
义乌市|
汤原县|
巧家县|
神农架林区|
玛纳斯县|
江陵县|
青河县|
密山市|
营山县|
塘沽区|
扬州市|
建平县|
辰溪县|
开远市|
左云县|
嫩江县|
浙江省|
元朗区|
安图县|
无棣县|
松阳县|
张家界市|
偏关县|
磐石市|
本溪市|
奉贤区|
渑池县|
大竹县|
澄城县|
潼关县|
得荣县|
玉山县|
博爱县|
南安市|
龙海市|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