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白云人家誘惑著我</h3> <h3> 幾年前,來到石家莊西部的井陘仙臺山,聽說在壁立的半山腰上,只住著一戶人家,一戶人家里現在只住著一個人,並且是位70多歲的老太太。她住的地方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白云人家,取自杜牧的"白云生處有人家"的詩句。因為這個詩意的名字,還因為有詩意名字的地方獨居一位老人並且是女性,所以總有一種想去看看的沖動。</h3><h3> </h3> <h3>前兩年腿還好用些,曾兩次爬山到過白云人家。但因主人不在,進不了家,只看到了房子的外貌和房后種的莊稼。</h3> <h3> 今年腿力雖有所減,但白云人家仍在心中牽掛。扯上一條長長的棗木棍,六點多出發,走過約1000米公路,來到通往白云人家的山路上,試試腿力,再試試運氣。</h3> <h3>山上本來沒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山路中間是天然石塊,兩邊是經得起風吹日曬和干旱的荊棘。這是我喜歡走的山路。</h3> <h3>上山的路沒有直路,不是之字形,就是S形,數過了一個之字,數過了一個S,又過了一個之字,又過了一個S,經果沒數清是幾個之字幾個S。</h3> <h3> 正因為它的蜿蜒曲折才增加了爬山的樂趣。</h3> <h3>抬頭擦汗時偶有叢叢簇簇的小白花相迎。</h3> <h3> 小白花叫鐵線蓮,它開在百花凋零的酷暑季節,開在無土無水的貧瘠山崗。它們好似是爬山人的啦啦隊或加油站,總給人無形的動力。</h3> <h3>正在氣喘吁吁時,抬頭望,石墻石房已在眼前。斷斷續續的悠揚的阿彌陀佛的佛樂飄蕩在山梁上。</h3><h3> </h3><h3> </h3> <h3> 門口有狗嗎,萬一躥出一條大狗怎么辦?正在躊躇間,女主人已向我打招呼了!</h3> <h3>再上了這個坡就到家了。</h3> <h3>門前種著辣椒和時令小菜。</h3> <h3>綠寶石般的葡萄掛在門前的石壁上。</h3> <h3>未進家門已見生機。</h3> <h3>主人說,今年天旱葡萄結得不太多。</h3> <h3>二、終于走進了這個小小院落</h3> <h3>劉備到臥龍崗三顧茅廬三請諸葛,求賢若渴,是為了成就霸業。我是三年三次策杖攀爬,到白云人家只是為了滿足一點小小的好奇心。</h3><h3>終于走進了這個小院落來,石門石墻石頭鋪地的小院雖然不大,給人潔凈舒適的感覺。</h3> <h3>典型的冀西民間院落。</h3> <h3>女主人是位75歲的老大姐,她姓王,屬雞的。</h3> <h3>她花白的短發,燙著利落的發型,穿著休閑服裝,這哪像孤居深山的老太,倒像城里退下來的工人師傅。</h3> <h3>這是冀晉交界的地方。這里的山里人愛干凈是第一特色,即使沒有雜物的石頭院也要經常打掃。</h3> <h3>廚房里的鍋上還蓋著潔白餐巾。</h3> <h3>廚房用具即使瓶瓶瓶罐罐都擦得錚光明亮。</h3> <h3>即使小東西也沒有亂扔亂放的</h3> <h3>大缸過去是農家儲存玉米、谷子、麥子的地方,現在都成了家庭文物整齊擺放。</h3> <h3>盛水的大甕也按個兒大小排列。</h3> <h3>窗欞的空間合理利用,一邊是鐮刀,一邊是抿須床(山里的特色小吃用具)。</h3> <h3>土炕的另一頭是秋冬供做飯、取暖的灶火,現已閑置,但並不雜亂。</h3> <h3>七十年代農村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之一縫紉機在這里還能看到。</h3> <h3>心靈手巧是這一帶山里女人的又一特色。看,即使用高梁秸串的放餃子的小拍子周圍也要鑲個整齊的邊框。</h3> <h3>廚房里還掛著這么多方圓大小不一的拍拍兒。</h3> <h3>荊條籃子</h3> <h3>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井陘山區家庭常用的油漆板柜。</h3> <h3>中間的荷花圖我以為是請民間藝人畫上去的。可女主人說是她自已畫上去的。</h3> <h3>近年用的立柜。</h3><h3>室內室外整潔有序。</h3> <h3>三、白云生處后花院</h3> <h3>小院的另一頭開著后門,后門通往她的第一代房子。</h3> <h3>開了后門首先是石碾。過去即是一戶人家也不能離開石碾石磨。</h3> <h3>碾、磨和犁耬杈耙等農具一樣,這也是農耕社會的象征之一。</h3> <h3>石碾旁還有牲口棚和喂牲口草料的石槽</h3> <h3>出了后門的山凹處,還儲存著大量的柴禾,盡管家里已用上了電飯鍋,電餅鐺等電器鍋灶、爐具。然而儲存柴禾還是世代山里人遺留的習慣和儲存在心底的印記。</h3> <h3>這些荊條編成的大筐是過去盛放玉米、谷物的器具。即使多少年也不會腐爛。</h3> <h3>這是上輩子人住過的第一代石屋。石屋頭頂懸崖峭壁,腳下是懸崖峭壁,左方是懸崖峭壁,右方還是懸崖峭壁。</h3> <h3>不知先人是怎么選擇在這險要的地方蓋了房子?不知先人住在這里又是什么感覺?</h3> <h3>我是有點暈了。</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從山下馬路上用手機拉近了才補拍下的云中小石屋。</font></h3> <h3>因為太遠了,圖片放大才能在綠色植被上面發現小小的房子。</h3> <h3>從石屋處看下去郁郁蔥蔥。</h3> <h3>遙望石屋對面的山也是溝豁縱橫,峰巒迭嶂。</h3> <h3>今天天氣晴朗,從這里望到對面的紅房子的山坡上的另一處房,是省原文聯主席馮思德(已去世)的家。</h3> <h3>由于是晴天,只看見遠山蒼翠,近山碧綠;如果陰雨天定是云霧繚繞,變幻莫測了。白云人家,不虛此名。</h3> <h3>這里有兩棵彎彎曲曲的棗樹。</h3> <h3>它們黑色的枝干伸展在綠色的空間。深綠的葉子和淺綠的小棗和周圍的其他植物的顏色融為了一體。</h3> <h3>棗樹上爬滿了會唱歌的和不會唱歌的知了。</h3> <h3>它們匯集在這無人打擾的地方,在度過了長期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后,終于看到了藍天,看到了陽光,看到了滿目青山!</h3> <h3>它們變換著樹枝、繞著樹干唱著,喊著。此起彼伏,空曠的山野里到處都是它們的聲音,聽上去都有些聲嘶力竭了。</h3> <h3> 誰也沒有停下來不唱的意思。是啊,知了從產卵到孕育出土,在地下的時間平均四五年,最長的17年。這漫長的時間是夠壓抑了!</h3><h3> 而它們能展示自已生命力的時間,只能在伏天最熱的短暫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解了它們的前世今生,你就不會感到蟬鳴是噪音了,這是世間最強大的生命力的絕唱!</h3><h3> 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有愛解嘴饞的朋友,還會去挖它們的蛹,破它們的膛,讓它們出了地獄又下油鍋嗎!</h3> <h3>四、層層梯田層層綠</h3> <h3>先人辛辛苦苦刨出壘起的梯田,不能廢棄。</h3> <h3>山里人珍視土地如自己的生命,他們把每一塊能種莊稼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來。</h3> <h3>今年夏天天旱,進入伏天至今沒下過一場透雨,別的地方玉米都蔫頭搭腦了,可這里的谷子還是神采奕奕。</h3> <h3>小白菜出土了。</h3> <h3><font color="#010101">黃瓜、青椒的葉子都在晨光中閃著亮光。</font></h3> <h3>這是菜地邊的水井。火辣辣的夏日,需汲水澆田才能保障菜蔬的鮮嫩。</h3> <h3>每塊兒地里地凈草光。</h3> <h3>光看這大小地塊兒,你會相信這是年過古稀的老婦人侍弄的莊稼地嗎?</h3> <h3>五、我在白云生處用早餐了!</h3> <h3>出門時,一縷陽光剛剛把山尖照亮;一轉眼陽光從山上已鋪到了山下。我也該回去了。可大姐已從鐵鍋里端出了饹餅、饅頭,盛上了小米稀飯,炒絲瓜。</h3><h3> 大姐說,走到哪兒吃到那兒,有什么吃什么,這是山里人的習慣。</h3><h3> 好吧,我也不客氣了,就在這半山腰的白云人家里吃上一頓早餐。</h3><h3> </h3> <h3>一邊吃早餐,大姐講起她的家庭,并搬出像冊讓我看。</h3><h3> 她並非孤老一人。她有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她有2男2女4個兒女,分別在保定、正定、邢臺、石家莊工作。</h3> <h3>照片上的鶴發銀須的老者是她的老父親(繼父),姓欒,叫欒繼春。繼父16歲在村開始當干部,當支部書記連任11年。在她4歲時母親(母親姓蘇)帶她來到這里,繼父待人寬厚實誠,視女如已出。在她18歲時又為她招來28歲的上門女婿,(她姓王,女婿也姓王)。一家3姓4口人組成和睦家庭,被人稱為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式的家庭。</h3> <h3> 她的丈夫也是勤勞忠厚的莊稼人。其丈夫因2011年撲打山火時不幸去世。這是其丈夫與前來下鄉的省文聯主席馮思德合影。</h3> <h3>照片中前排上歲數者是她的父母,后排是她和她的丈夫及孩子們。</h3> <h3>中間梳辮子的是她年輕時的照片。</h3> <h3>這是她中年的照片</h3> <h3>現在她過成了孫男嫡女一大家子人。孩子們都很孝順,經常回來看望她。可她怕人老了成了孩子們的累贅,不愿意到孩子家里去住。除了冬天,她一年3季守著她的老屋。</h3><h3> 這次上山主要是為問一個縈繞在心多年的問題:你一個人在這前不著村后不巴店的半山腰居住,不害怕嗎?</h3><h3> 大姐說:信佛的人是沒有東西去傷害他的。</h3><h3> 我心有所悟了。</h3> <h3>怕走晚了天太熱,只得向大姐辭行,向白云人家告別。大姐見留我不住,送我出門。並不忘拔了藥材黃蓮送我。</h3> <h3>大姐說,黃蓮陰干了泡水喝可去火解渴。我只見過黃蓮樹,還是第一次見到黃蓮草。摘片葉子嘗嘗,真是苦不過黃蓮啊!</h3> <h3>這是大姐指給我回家的近路。路雖在荊棘從中,但很平坦。</h3> <h3>路上有石獅子相送。(邊緣的小動物像不像小獅子?)</h3> <h3>路兩旁還有牽牛相伴。早六點出發,十點半回家,這一趟終了我多年心願。</h3> <h3><font color="#010101">對了,白云人家屬井陘縣辛莊鄉寺掌峪村。過去該村有一百多口人。山里人總是向往著山外的世界,現在村里住的還有6家8口人。</font></h3> <h3> 范文昭2019年7月31日手機拍攝,8月3日編輯于仙臺山。 <br></h3><div> 聲明:本人每一美篇僅作為與網友的文字圖片交流,謝絕投幣打賞!</div><div> </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南阳市|
龙门县|
安国市|
玉田县|
鲁甸县|
环江|
东港市|
陵水|
平遥县|
和林格尔县|
湟源县|
金川县|
皮山县|
泰来县|
保德县|
大新县|
龙岩市|
巩留县|
八宿县|
乌兰浩特市|
嘉祥县|
赫章县|
朝阳区|
柯坪县|
应城市|
海安县|
林州市|
同德县|
岗巴县|
霸州市|
南安市|
西林县|
朝阳区|
鄂伦春自治旗|
南投县|
乐平市|
额尔古纳市|
雅安市|
平度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