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一任師長<font color="#010101"><b style="">杜光華</b>烈士,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犧牲的高</font>級指揮員。原名杜永海,1915年出生,四川閬中人,1931年參加紅軍。歷任紅四方面軍機槍手、連長、八路軍115師營長、副團長、膠東軍區14團(361團前身)團長,1945年9月率部渡海到東北,年底任東北人民自衛軍第2縱1 支隊(121師前身)支隊長。1946年1月,第1支隊改為第10旅,7月改稱第10師,杜光華任旅(師)長。</h1> <h1>10月底新開嶺戰役打響,戰至11月2日,敵我雙方成膠著狀態,關鍵時刻,杜光華令師作戰科副科長段然到28團(361團前身)組織戰斗,帶頭沖鋒中段然犧牲,28團部隊勇猛沖擊,一舉攻下敵核心陣地老爺嶺,國軍“千里駒”25師隨即崩潰,全師覆滅。</h1> <h1>這年底,關乎東北我軍命運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打響。10師與兄弟部隊一道挺進敵后,堅持南滿斗爭。1947年2月22日,在三保臨江作戰的前沿陣地571高地(吉林省通化市),正在指揮作戰的杜光華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2歲。</h1> <h1>杜師長犧牲時,他的女兒杜東征剛剛兩歲,兒子杜永念則是在他犧牲后兩個月出生。經羅榮桓“撮合”,杜光華妻子陳玲改嫁1縱2師(38軍113師前身)師長賀東生。賀東生是湖南攸縣人,著名戰將,在山東戰場上就與杜光華是并肩作戰的好戰友,曾言:最服羅榮桓,最怕林彪。說羅批評人不慌不忙不溫不火,一句一句講給你聽,講得你心服口服。林打仗行,但他不理人、不說話,你弄不懂他在想什么。</h1> <h1>洞房花燭之夜,陳玲懷抱兩歲之女與剛出世兩月之子,對賀將軍曰:“拖累你了。”將軍曰:“杜師長的骨肉,就是我的骨肉。你放心吧!”自此,將軍待一子一女勝如己出。賀東生后任38軍軍長、廣東省軍區司令員,1998年在長沙病逝,享年87歲。</h1><h1> 吉林通化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杜光華,將同心鎮改名為光華鎮。2017年杜師長犧牲70年之際,通化市進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動,有詩贊曰:<b style=""><font color="#010101">“半生戎馬衛國家,逐寇揚威百戰多。三保臨江君遠去,七十年后萬人歌。”</font></b></h1> <h1>第二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蔡正國</font></b>烈士, 1909年生,江西永新縣人,1932年參加紅軍。歷任紅3軍團排長、連長、八路軍115師教導團團長、膠東軍區參謀處處長、東北民主聯軍4縱11師(122師前身)師長,杜光華犧牲后調任10師師長,1948年10月,指揮全師在塔山阻擊戰中,與兄弟部隊一道,苦戰6晝夜,抗住了敵11個師的輪番進攻,保障了我軍全殲錦州之敵的重大勝利。鍛造出“塔山守備英雄團”(361團)、“橋頭堡連”(361團2連)等英雄集體。1948年11月,全軍統一編制番號,10師正式改稱第121師,蔡正國率全師參加平津戰役,進駐、警備北平,在西宛機場光榮接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首長的檢閱。1949年5月升任第40軍副軍長,率部打過長江,參加衡寶戰役、廣西戰役、海南島戰役等。</h1> <h1>1950年10月19日率部入朝,先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40軍副軍長、50軍副軍長、代軍長。</h1> <h1>1953年4月12日晚9時,50軍指揮所遭敵機轟炸,蔡正國和他身后的作戰處處長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蔡軍長年僅44歲。消息傳到國內,毛澤東喃喃道:<b style=""><font color="#010101">“蔡正國,蔡正國,不幸殉國,又折我一員驍將!”</font></b></h1> <h1>當時人們從蔡正國的上衣里找到一封他頭天寫給妻子張波的信:自己在朝鮮前線一切都好,部隊打的都是勝仗,讓妻子不要掛念,等這次戰役過去,他就請假回來看她和兒子。這封信成了蔡正國的遺書。2017年8月,蔡正國將軍的兒子蔡小東和夫人馬曉麗寫了一篇《閱讀父親》的文章,如泣如訴,許多人為之淚奔。2019年7月16日《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在“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中以<font color="#010101"><b style="">“蔡正國:戎馬一生,英勇捐軀”</b>為題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font></h1> <h1>第三任師長<font color="#010101"><b style="">左 葉</b>,</font>原名左寶玉、左翼、左岳、左卒,1910年生,江西永新人,1927年參加紅軍。歷任紅四方面軍排長、紅8軍團偵察科長、四方面軍團長、師參謀長,東北野戰軍40軍119師師長等,1949年5月至1950年10月任121師師長,率部隊南下,參加了解放廣西、廣東歷次作戰,特別是以較小代價解放南澳島、南澎島,為我軍登島作戰提供了經驗,受到上級表彰。后歷任41軍副軍長、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副部長、國家農業部機關黨委書記、重慶市政協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農業部顧問等職,1992年7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歲。</h1> <h1>第四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盧燕秋</font></b>,原名盧福三,1912年生,湖北黃安人,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四方面軍排長、連長、東北野戰軍4縱12師(123師前身)副師長、52軍154師師長等,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121師師長,率部駐守粵東海防。后任41軍參謀長、15軍副軍長、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同年10月病逝,享年52歲。</h1> <h1>盧燕秋兒子盧源泉,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任41軍偵察處參謀,多次出境偵察,表現勇敢,不幸觸雷負重傷,雙目失明,他的未婚妻郭毅飛不離不棄,《解放軍報》以“愛情的凱歌”為題進行了宣傳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h1> <h1>第五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韓復東</font></b>,原名韓玉富,1917年生,遼寧黑山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歷任冀中軍區司令部股長、東北野戰軍4縱12師35團(123師368團前身)團長、10師(121師)副師長等,1952年9月至1955年2月任121師師長。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后歷任總參訓練總監部體育局局長、國家體委登山司司長、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解放軍體委主任、總參軍訓部副部長(享受副兵團待遇)等職,是我軍體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1998年1月2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0歲。</h1> <h1>第六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王鴻榮</font></b>,原名王龍化,1916年生,陜西醴泉人,1932年參加紅軍。歷任紅26軍騎兵團排長、359旅騎兵連連長、騎兵大隊大隊長、江漢軍區團長、廣西宜山分區副司令員、公安第11師師長等,1955年2月至1962年7月任121師師長。率部長期駐守粵東、粵北,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后歷任41軍副軍長、廣州軍區后勤部副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2001年8月29日在廣州病逝,享年85歲。</h1> <h1>第七任師<font color="#010101">長<b style="">江雪山</b></font>,1920年生,山東掖縣(現萊州)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歷任膠東軍區排長、連長、營長,東北野戰軍4縱12師34團(367團前身)副團長、團長、123師參謀長、師長等?!八阶钃魬稹敝腥?67團副團長,身先士卒,為完成阻擊任務做出重要貢獻。1962年7月至1965年2月任121師師長,組織部隊參加1962年全軍大比武,取得優異成績,培養了許多軍事訓練尖子。后歷任41軍副軍長、海南軍區司令員。2002年10月15日在廣州病逝,享年82歲。</h1> <h1>第八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張序登</font></b>,1925年生,山東榮成人,1942年參加八路軍,歷任膠東軍區排長、干事、東北野戰軍11師32團(122師365團前身)指導員、122師作戰科副科長、41軍偵察處長、122師參謀長、121師副師長等,1965年3月至1968年5月任121師師長,“文革”初期奉命率121師赴江西贛州、吉安地區“支左”,有效穩定了地方局勢,受到周總理表揚。隨即升任41軍副軍長、軍長,任軍長時43歲是全軍最年輕的軍長,也是41軍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軍長,是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9個主力軍軍長之一,指揮41軍勝利完成高平戰役北集團所擔負的主攻任務。戰后調任廣西軍區司令員,1981年組織指揮聞名中外的法卡山作戰,取得完勝。1983年升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后任軍區紀委書記。2007年7月4日在廣州病逝,享年82歲。</h1> <h1>第九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于海學</font></b>,1925年生,山東文登人,1942年參加八路軍,歷任膠東軍區排長、參謀、362團作訓股長、營長、41軍作訓處副處長、處長、121師副師長等,1968年5月至1970年6月任121師師長,率部從粵北調駐廣西貴縣(今貴港),后任41軍副軍長、湖南省軍區顧問,2014年2月7日在湖南長沙病逝,享年89歲。</h1> <h1>第十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鄭文水</font></b>,1926年生,山東乳山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歷任膠東軍區戰士、東北野戰軍10師(121師)警衛營排長、連長、363團副團長、361團團長、121師副師長等,1970年6月到1979年5月任121師師長長達九年,率部從貴縣調駐桂林,是第一批全軍戰備值班師。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與周開源政委一道率全師官兵英勇作戰,勝利完成最為艱巨復雜的戰役穿插任務。戰后任41軍副軍長、顧問,2007年4月24日在廣西桂林病逝,享年81歲。</h1> <h1>第十一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郭 慶</font></b>,1932年生,遼寧丹東人,1947年參軍。歷任122師宣傳隊員、367團排長、連長、營長、368團副團長、團長、123師副師長等,1979年6月至1983年5月任121師師長。八十年代初在361團探索科學練兵,經驗做法在全軍宣傳推廣。受到時任總政主任余秋里表彰,1983年越級提拔為軍長。后任廣州軍區司令部正軍職調研員。2012年11月22日在廣州病逝,享年80歲。</h1> <h1>第十二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洪祥友</font></b>,1943年生,廣東普寧人,1961年參軍。歷任363團排長、參謀、師作訓科參謀、363團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1983年5月至1986年8月任師長,期間部隊整編,軍隊忍耐,搞“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部隊在艱難中前進。1986年調任廣西梧州市軍分區司令員,1991年擬轉業,待安置期間患重病,2016年10月24日在廣東汕頭病逝,享年73歲。</h1> <h1>第十三任師長<b style=""><font color="#010101">鄭志杰</font></b>,1940年生,廣東饒平人,1959年參軍。歷任369團排長、參謀、股長、副參謀長、參謀長,368團副團長、團長,1979年率全團參加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在龍邦、茶靈方向獨立作戰,勝利完成牽制佯動任務。戰后升任廣西獨立師(133師)副師長,后歷任邊防1師師長、133師師長、邊防3師師長、121師師長,是平職調動最多的師長。1988年5月在工作崗位上病逝,年僅48歲。</h1> <h1> 上述13位師長中,5位老紅軍、5位老八路、1位解放戰爭老兵、2位解放后入伍;任121師師長時間平均3年另2個月;平均壽長70歲。</h1> <h1></h1><h1> 121師于2013年底撤師改旅,分編為121山地步兵旅和122輕型機步旅,高鵬、楊勇分別任121旅旅長、122旅旅長。“末代”師長(第22任)祝傳生是一名“七零后”干部,兩年后提拔為原14集團軍副軍長,是當時全軍最年輕的副軍職指揮員之一。</h1><h1> 2017年121山步旅改編為121空中突擊旅,隸屬駐昆明的南部戰區陸軍第75集團軍,從駐扎了41年的桂北重鎮桂林南下,進駐邊境重地崇左,鎮守祖國南大門。現任旅長易長欣大校。</h1><br> <h1> 建軍92周年來臨之際,祝戰友們節日快樂,生活幸福! 向所有為121師和所有為我軍建設付出過犧牲奉獻的官兵致敬!</h1><h1> 老兵不死,只會凋謝!</h1><br><h1> 第20任師長 蓋龍云 </h1><h1> 2019年7月27日于廣州</h1><br> <h1><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呼玛县|
交口县|
锦州市|
贵定县|
鄄城县|
股票|
罗源县|
宜宾市|
泸水县|
元氏县|
屯留县|
霍林郭勒市|
车致|
军事|
宁武县|
叶城县|
高邮市|
肇东市|
淮安市|
朝阳市|
乡宁县|
博湖县|
普宁市|
孝感市|
罗源县|
乌什县|
青神县|
逊克县|
彭阳县|
长宁县|
霍林郭勒市|
建宁县|
奎屯市|
乐陵市|
天镇县|
和田县|
峡江县|
兴和县|
阿克陶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