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7年恢復高考,我考上了馬鞍山鋼鐵學院(現在是安徽工業大學),</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當年馬鞍山鋼鐵學院的大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剛進校時,只有一棟教學樓,設施簡陋,條件艱苦。2018年很火的電視劇《大江大河》男主角王凱上大學的取景地就是母校的這棟老教學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的宿舍也很簡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校四年里,我們目睹母校一棟棟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階梯教室等拔地而起陸續竣工。如今的母校更是今非昔比,從四十年前本科首屆招生的三個班發展到現在的十幾個學院,校園除了本部還有更加壯觀氣派的東校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歲月荏苒,恢復高考我們入學都四十多年了。回憶當年的高考,我當時是下鄉知青,1977年12月在農村參加高考,1978年4月在全國首屆科學技術大會閉幕,科學的春天到來之際,跨入大學校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事如煙,四十年前寒冷的冬日里難忘的高考;迎考的日子里,白天在地里拼命干活,夜晚艱難復習的情景;接到入學通知書時的無以言表的欣喜;當年大學校園那種少有的讀書熱情……一切恍如隔世,一切又歷歷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考完試,初選體檢后,在家過了年,我就“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又回生產隊干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后,眼看周圍的知青陸續有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高中同學里學習好的基本都被錄取了,我心灰意冷,徹底失望了,當我拿起書本,準備重頭再來時,錄取通知書從天而降,我錄取在馬鞍山鋼鐵學院煉鋼專業,那種興奮無以言表,那份遲到了的錄取通知書,它所帶給我的快樂,今天已無法形容了。雖然學校不是我填報的學校,盡管專業不是我喜歡的專業。但我終于實現了大學夢,馬鞍山鋼鐵學院原來定在1978年夏季招生,學院打報告要求提前招生并且得以批準,讓我免遭二次高考,免受二茬罪!</span><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是1978年4月10日到學校報到的。當時,十年動亂剛結束,到處都有十年浩劫的痕跡。我一直保留著當年的入學通知書,是那種很差很粗糙的紙油印的,油墨深淺不一,上面還蓋著馬鞍山鋼鐵學院革命委員會的紅章(見照片),通知書背面的報到注意事項是:“攜帶黨、團組織關系、戶口、糧油關系和所在單位介紹信;學制四年,畢業分配和待遇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學習期間待遇按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執行;攜帶生活必需用品,需帶棉衣、棉被、蚊帳等物;攜帶《毛澤東選集》1—5卷,高中數理化有關參考書籍;攜帶制圖儀器、三角板、計算尺等文化用品;報到時交脫帽一寸照片三張,須交一學期書本費捌元,多退少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校門口和同學合影,左邊是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的老師說,“77級、78級是被耽誤的一代,也是幸運的一代,更是勤奮的一代,還是最能吃苦的一代”。我們歷經“天災人禍”的三年自然災害,遭遇“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廣闊天地“練過紅心”,我們中工、農、商、學、兵都有,當年我們從田間地頭,從工廠車間、從邊疆軍營,從四面八方邁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雖然同學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之多,盡管同學間的文化基礎參差不齊。但所有的同學都對知識如饑似渴,對學業孜孜以求,我們的口號是奪回被“四人幫”耽誤的時間,“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為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是我們當年的座右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階梯教室和,右二是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進校時我們班36個同學基本都是從農村考來的下鄉和回鄉知青,來自工廠的幾個同學也基本是下鄉后招工進廠的。最大的章茂強入學時都30周歲了,最小的劉曉亞入學時18周歲,他是我們班唯一的60后,進校報到基本都是自己肩扛手提或扁擔挑著行李被褥來的,帶著臉盆水瓶搪瓷缸。學校為了歡迎新生,還特意用毛竹扎了個門樓子,上面拉著歡迎新生的標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7級新生入學(照片來自母校校史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學校歡迎新生大會上的語言頗具時代特色: 新入學的戰友:紅梅報喜訊,戰鼓迎新春。十一大路線指航向,抓綱治國見成效。看,神州大地春滿園;聽,祖國四方傳捷報!在這舉國歡歌慶勝利,萬馬奔騰齊躍進的戰斗聲中,我們滿懷革命激情,熱烈歡迎你們---又一批朝氣蓬勃的新戰友!你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你們光榮地接受了黨和人民的選拔,擔負著社會主義祖國賦予你們的歷史任務,踏進鋼鐵學院校門。這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這是華主席抓綱治國英明決策的豐碩戰果!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迫切召喚!讓我們并肩戰斗,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努力學習奮勇前進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我1978年5月14日的日記,是為班里黑板報寫的稿,全文如下:“春天來了,揚花吐穗百花爭艷的春天來了;春天來了,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的春天來了。是春風把烏云吹散,是陽光把前程照耀,嶄新的春天來了,科學的春天來了,科技大會把宏偉的藍圖描繪,科技大會是向四化進軍的號角,億萬人民踏上了新的長征,我們懷著一顆熾熱的心和滿腔的熱情,在春光下,邁進了鋼鐵學院。多么自豪,我們是粉碎四人幫后的首屆大學生;多么榮幸,感謝華主席送我們上大學;多么幸福,我們又背起書包,回到了學生時代。當我們在校園漫步、當我們坐在寬敞的教室里上課、當我們在圖書館里靜靜地看書、當我們好奇地走進整潔的實驗室,我們忘不了農村熏人的煤油燈和原始的耕作,我們的科學技術還是很落后的,我們擔負著時代的重任。我們是冶金戰線的新兵,我們是未來的鋼鐵戰士,實現四化靠我們,鋼鐵翻番靠我們,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讓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發奮學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3月18日召開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科學的春天來了!(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上大學時糧食布匹副食都定量供應憑票購買,大學生每月的糧食定量比一般居民還高幾斤,當年大家生活都很簡樸,穿的都是布衣布鞋中山裝解放鞋,衣服還打著補丁,每個季節只有兩套衣服換洗。當時大家都沒錢,即使有錢有布票也買不到好看的衣服,常翔麟和宋超還騎車去南京買軍大衣穿。我們進大學第一年有學農和學工,剛進校那學期的6月3號參加割麥勞動,大家都在農村鍛煉過,農活難不倒我們。第二學期學工,在校辦工廠學習車床操作,幾人一臺車床,我們組潘玉華動手能力強,大部分活都是他干我們觀摩。我們進校的頭兩年還經常參加建校勞動和綠化植樹,除了在校園里栽樹,湖東路上安工大附近的香樟樹也是我們親手栽的,當時種樹刨坑時要求每人一坑,每坑一米見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參加建校勞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個時代物質短缺,也正是因為物質的匱乏,沒有奢望,簡單快樂,當時最奢侈的娛樂就是學校包場看電影,四年里同學間相處融洽,常翔麟是我們班的活寶,愛說笑偶爾也會惡作劇,高海潮每天人沒到,嘹亮動聽的歌聲????????早已飄進教室。慶祝建黨六十周年,班級舉辦詩歌朗誦會,同學紛紛登臺獻詩,記得張啟善同學寫了滿滿兩頁紙,飽含激情地朗誦,只可惜我們一句都沒聽懂,他說的是濃重的樅陽話,幾十年過去了還是鄉音未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窮,但窮開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我們班的五位男同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母校度過的四年美好的大學生活,宛如五彩斑斕的畫卷,深深印在我們的記憶中。歲月如歌、往事如煙,四載春夏秋冬,件件往事,歷歷在目、溫馨難忘;茫茫人海,蕓蕓眾生,同窗四年,緣分難得;悠悠歲月,漫漫旅途,相識40年,友情珍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班同學在實驗室做實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用過的計算尺。</span></p> <p class="ql-block"> 機械制圖課,我在制圖教室繪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校園切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很多往事是難以忘卻的,第三學期結束前的七一聯歡,也就是1979年的7月1日,馬鞍山鋼鐵學院跟馬鞍山師專聯歡,我清楚的記得我們班的周必成上臺演節目,那個節目是精心編排的舞蹈《軍民一家親》,舞蹈的故事情節是擁軍愛民,小姑娘幫解放軍洗衣服,周必成演解放軍戰士,他舞跳的可好了,讓人羨慕。世事難料,79年的9月開學后,我們班集體去上鋼三廠生產實習,誰能想到,那個舞姿翩翩、活力四射的周必成病倒了,還是肝癌,不能前來實習,同學們聽了都很難過唏噓不已,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在上海實習期間,周必成被家人帶到上海的瑞金醫院診治,醫生檢查后告知肝癌晚期,多器官轉移,無法醫治了,同學們去上海火車站送周必成,大家都忘不掉躺在擔架上的奄奄一息的周必成那絕望和不舍的眼神,現在想起來還很心酸。我們生產實習結束,回到學校沒幾天周必成就去世了,年僅23歲。我們班還派了代表去了淮南的周必成家里悼念,他的父母痛不欲生,他是家里的獨子,上面有五個姐姐。在這里我要向早早離我們而去的周必成同學及前些年離開我們的楊陽春和章茂強同學表示深深的懷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同學合影,前右三是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7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浩劫后恢復的首次高考,也是中國高考史上唯一在寒冷冬季的高考,也是沉積考生人數最多的高考,也是考生年齡跨度最大的高考,也是歷年錄取率最低的高考。當年由于高考中斷11年,報考人數過多,而那時一切都是計劃供給制,國民經濟也剛開始恢復,面對數量如此之大的考生,國家一時拿不出足夠的紙張來印考卷,當時有報道,中央果斷決定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來印考卷。可見對高考的重視。那年全國570萬高考大軍僅僅錄取27萬人,錄取率不到5%,我們幸運地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制圖教室做畢業設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學畢業,我們唱著“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依依惜別。我們帶著青春的夢想,踏上各自的征程;我們懷著滿腔的熱情,投身火熱的年代,我們帶著純真的希望,描繪人生的藍圖。77級同學都在各自的崗位有所建樹,有人業務拔尖,成為企業的煉鋼專家,有人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優秀的管理人才,77軋鋼班留校的楊亞達同學是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十年的全國人大會。我們班長施衛國分配到南鋼后先后擔任南京團市委書記,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市政府付秘書等職務,楊陽同學多年來擔任馬鋼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高海潮同學擔任馬鋼股份公司的副總經理和總工程師,烏力平同學任馬鋼股份公司付總工程師,秦長榮同學擔任馬鋼(合肥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葛鳳鳴同學擔任馬鋼集團公司組織部部長,劉曉亞同學從瑞典皇家工學院畢業,回國擔任東方特鋼總經理,彭大奇同學擔任南鋼公司新產品開發中心主任,留校的王建軍同學卓有建樹,獲得多項科研成果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還有很多同學也都擔任了廠處級領導職務,有同學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和科技成果,還有同學被單位聘為首席工程師或高級技術主管。現在我們班同學大部分都卸任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學畢業合影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8年是我們77級同學入學四十年,也是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畢業生,我們幸運地與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巨輪同時啟航,一路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從1978到2018是我們人在旅途、風雨兼程的四十年,也是全球世事變幻風云突變的四十年,更是祖國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四十年,是科學技術一日千里的四十年,是時代騰飛日新月異的四十年。這四十年巨變,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們飲水思源,感謝改革開發,感謝當年中央恢復高考的英明決策,感謝當年輔導過我的老師,感謝當年錄取我們的母校,感謝曾經教導過我們的所有老師,感謝我們的祖國,感謝我們所處的這個偉大的時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十年貌似很長,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鄭 紅 2018年4月</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虞城县|
白河县|
宁德市|
普定县|
普兰店市|
博爱县|
东乡|
寻乌县|
寿阳县|
苍山县|
永仁县|
龙江县|
遂昌县|
连平县|
陆川县|
金昌市|
盐亭县|
蓝田县|
英吉沙县|
郎溪县|
资阳市|
内乡县|
开封市|
萍乡市|
塘沽区|
教育|
读书|
天门市|
楚雄市|
镇巴县|
廉江市|
二连浩特市|
买车|
叙永县|
资溪县|
邛崃市|
南靖县|
新昌县|
垣曲县|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