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悠悠歲月九十載,感恩母校拳拳心

滄海一粟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西安鐵一中,今年是她90歲華誕。若是90歲的耄耋老人會顫顫巍巍、蹣跚而隅,而我的母校卻煥發著青春。作為上世紀60年代的省重點中學,如今她令人矚目的高考升學率在陜西省炙手可熱。</p> <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底踏進西安鐵一中的大門,在初中六四級、高中六七級就讀,在校七年多正值青春年華,伴隨著老師答疑解惑,多科知識的滋養,享受文體活動凝聚的集體榮譽感,還有夏、秋收的放飛心情,當然也有后期的迷茫、無助和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是特殊的六屆中學生,不管哪一級,最后獲得一個共同“老三屆”稱號。1968年底~1969年初,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老三屆人全部離開了母校。</p>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回顧1999年母校70華誕校慶時</font></b></h1> <h3></h3><h3>在母校70華誕的1999年,我和幾位老同學參加了校慶,看到從全國各地,包括海外的老校友,一個個精神矍鑠地從五湖四海天涯海角集合在母校大操場。</h3><h3><br></h3><h3>(在70年校慶大會主席臺前合影)</h3> <h3></h3><h3>當時的校友會會長王景瑞老師上臺講話,從語言組織、到精神面貌都體現著老扶輪人的氣度不凡。</h3><h3><br></h3><h3>(在母校教學樓前合影)<br></h3> <h3></h3><h3>也就是那一次校慶,讓我對母校的歷史有個初步了解。</h3><h3><br></h3><h3>(同窗五人)<br></h3> <h3><br></h3><h3>母校原來叫“扶輪中學”,1929年在鄭州創建,全名“鐵道部部立鄭州扶輪中學校”;</h3><h3><br></h3><h3>【和鄭象烈老師(右三)后來的副校長合影】</h3> <h3><br></h3><h3>日本鬼子侵華戰爭,華北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為保存教育實力,保持教育的連續不間斷,母校1938年搬遷到漢中,時間不長又遷至褒城張寨。1941年更名為“交通部部立扶輪中學”。</h3><h3><br></h3><h3>(同窗與校友)</h3> <h3><br></h3><h3>母校顛沛流離,1942年從褒城張寨搬遷到蔡家坡龍泉寺;1982年因寶雞峽引渭渠工程學校搬離下山。蔡家坡鐵中還在,但40年駐扎龍泉寺的歷史結束了。解放后,母校的名字是“蔡家坡鐵路職工子弟中學”。<br></h3><h3><br></h3><h3>(與鄭校長在母校校園)</h3> <h3><br></h3><h3>1951年,蔡家坡鐵中高中部遷到西安北郊,名為“西安鐵中”。</h3> <h3><br></h3><h3>1958年西安鐵路局成立,西安鐵中從北郊搬至南郊友誼東路(原鐵六局鐵中的位置)。直到1962~1963年間,在北郊原鐵中舊址成立了鐵二中,母校更名為“西安鐵一中”。</h3> <h3><br></h3><h3>原來一直認為蔡家坡鐵中就是原來的扶輪中學。也難怪,扶輪中學在蔡家坡龍泉寺就長達40年,扶輪中學的歷史在蔡家坡有著重重的一筆。</h3><h3>解放前后,隴海鐵路、寶成鐵路上有太多太多蔡家坡畢業的學子,他們永記、感恩蔡家坡鐵中的教育深情,并且在鐵路系統各個部門忠于職守,奉獻著青春和畢生力量。</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家坡鐵中的“麥客”著《飛奔吧!永遠的扶輪——為西安鐵一中90周年校慶而作》,材料豐富,飽含對母校和恩師的熱愛,引發無數蔡家坡鐵中校友和其他網友的熱議。</p><p class="ql-block">我西安的發小“山花lin”參與評論,述說了父親為扶輪中學教育和西遷蔡家坡嘔心瀝血的艱難歷程,也述說了家中幾代人與扶輪、與西安鐵中、鐵一中無盡的淵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花lin的評論截屏</p> <h3><br></h3><h3>她們家一直隨扶輪中學的搬遷而流動。1941年家從漢中褒城搬到蔡家坡。</h3><h3><br></h3><h3>出生于1943年、1946年、1947年,出生在蔡家坡窯洞里的林家姐弟三人,1999年扶輪中學70年校慶時回蔡家坡,在“扶輪亭”~【扶輪中學紀念碑】前合影:</h3> <h3><br></h3><h3>這張照片是在漢中褒城出生的林家大姐,2015年與兩個弟弟同赴蔡家坡,和當年老房東家的兒子合影。</h3><h3>1949年離別,沒想到房東家的兒子記憶猶新,他們激動共敘扶輪在蔡家坡的記事。</h3> <h3><br></h3><h3>母校慶典大會上,鐵一中的合唱隊、舞蹈隊、軍樂團、民樂團……給老校友們表演了精彩的節目,展現了青春活力和藝術風采。</h3><h3><br></h3><h3>慶典大會后,校友們分赴鄭州、漢中、褒城、蔡家坡、西安諸校,不同年齡段的校友在不同的老校址,紛紛尋找著自己青春歲月的影子。<br></h3><h3><br></h3><h3>一位樂友曾在蔡家坡車站就職,參加過扶輪中學校慶的接待工作,他說“當千余名從世界各地、全國各地回來、從事各行各業的學子們齊聚龍泉寺的時候,那相擁而泣的場面著實感人!”</h3><h3><br></h3><h3>扶輪中學是鐵路系統、也是教育界的驕傲。母校一路走來桃李滿天下,人才濟濟遍五洲。</h3><h3>九十華誕,體現著多少代教書育人的心血和千百萬學子的赤心!</h3><h3>九十華誕,還有校友前往扶輪中學最早的鄭州老校址嗎?恐怕前往漢中的校友也寥寥無幾了。人有情,歲月無情……<br></h3> <h3></h3><h3>(70年校慶大會后,辛文華團支書召集大家就餐)<br></h3> <h3><br></h3><h3>光陰似箭,后浪推前浪。一屆又一屆的老、少校友互不相識,只有凝結在心中的母校情結相知、相通而相聚。</h3><h3>一撥又一撥的校友越來越老,學校卻越來越年輕,學校里永遠是朝氣蓬勃的莘莘學子。佇立在學校大門內外,西安鐵一中原貌蕩然無存,學校的模樣只能刻在我們的心版上……</h3><h3><br></h3><h3>~~~~~~~~~~~~~~~~~~~~~~~~~~~~</h3> <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憶1961年秋~1964年秋</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初中悠悠歲月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記憶中的母校模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以中學生的身份走進鐵一中,感到一切都那么新鮮一一<br></h3><h3><br></h3><h3>踏上寬闊的臺階步入大門,工字型的四層教學樓矗立在圓形的大花壇背后。穿過教學樓,繞過花壇曲徑,上臺階是一排籃球場;再往南是好大的一個足球場,足球場周邊是標準的400米跑道。</h3><h3><br></h3><h3>大操場的東側、學校的東南方位是大餐廳。前面一大排平房,東2/3部分是初中部、西1/3部分是高中部,大廳里擺滿了整整齊齊的長型餐桌。后排東是大廚房,西是教職員工餐廳。</h3><h3><br></h3><h3>餐廳北,坐東朝西是一排平房圖書館。</h3><h3><br></h3><h3>教學樓的東側是寢室區,男生住在東樓,女生住在南樓。南樓背后一條路,通往學校的(東)后門。</h3><h3>進寢室首次見暖氣。自此以后住校7年多,始終對它熟視無睹;年年冬天蓋一床被子很暖和,好像本該如此。待我離開鐵一中,插隊農村、就職于企業,才知道我的母校設備條件超前,我們從13歲開始就享受到冬季暖氣的待遇了。</h3><h3><br></h3><h3>教學樓的西側原來是一片空地,后來總務部門組織學生開發成了蘋果園。</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教改的步伐從未停止過</font></h1> <h3>從西安七個鐵小考進鐵一中的七個班,大部分是住校生,只有鐵五小少部分走讀生。后來得知我們這一級正在進行教育改革試驗,1--4班是5年制教材,5--7班是6年制教材。</h3><h3>初二年級教材統一了。始終不知道教育部門為何進行了教改試驗而沒有進行到底?</h3><h3>經歷了文革,經歷了對知識崇尚程度的沉沉浮浮,到了今天,教育改革越發任重而道遠。</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初六四級七班的班主任</font></h1> <h3>初一我們的班主任是張汝霖老師,教語文。時間不長,因年紀大身體原因換成戰維平老師。戰老師教政治,能獨唱,常在學校的文藝匯演中上臺。</h3><h3><br></h3><h3>1962年“三八”節在興慶公園合影,后排左一是戰老師,右一是高年級輔導員馬秀英</h3> <h3><br></h3><h3>從初二開始,趙心泰老師擔任班主任,教體育。他每天晚自習都要到班上來,看同學們完成作業的情況,看班上有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要求我們寫周記,一本本閱讀后都給予詳實的文字批語。</h3><h3>趙老師有嚴格的教學和班務管理辦法,課余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和頑皮同學交朋友。兩年中我們改變了學校"亂班"的面貌。</h3> <h3><br></h3><h3>新學期開學,教室后面的墻壁上一直有“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平凡的事”的剪紙大字。這一段警示語,對我們的一生都有幫助。</h3> <h3><br></h3><h3>同學們忘不了,有一度每逢星期六,趙老師就給大家買好了電影票,晚飯后他和副班主任介心老師一人帶男生隊,一人帶女生隊,一起走向兒童電影院或者紅光電影院,看那一場一毛錢的電影。晚上八、九點鐘電影散場,他們再帶隊回校。這件事給年少的我們留下美好的記憶。</h3><h3><br></h3><h3>介心老師教語文,不知哪一年他調到了渭南鐵中。他愛好并一直鉆研航天航模,成為有名的科技老人。<br></h3><h3><br></h3><h3>1964年7月班干部和老師合影,前排中是班主任趙老師,前排右是副班主任介老師</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好歌曲層出不窮</font></h1> <h3>國民經濟好轉,1962~1964年有太多的好電影好歌劇連同插曲深入人心。每天午飯后(夏天午休除外)、晚飯后,大家到教室里寫作業,邊寫邊哼唱。有同學起頭,一會兒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一會兒是“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一會兒唱“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一會兒又是“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封腳下踩......”,教室里匯成大合唱,此起彼伏。</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步行,步行……</font></h1> <h3></h3><h3>每個星期天的下午,住校生分別從西安北郊的明宮東西村、鐵路東西村,西閘口的公房(天字、地字、丁字、元字、特字)、私房、自強路、東郊胡家廟、西安西站,或者城里的街、巷、路、坊走向南郊鐵一中,常在暮色蒼茫中走進學校、走進教室上晚自習,開始新一周的學習生活。</h3><h3><br></h3><h3>每周六天基礎課教育。通常上午四節課,下午兩節課,然后自習寫作業,或者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政治學習、打掃衛生、體育比賽和勞動。</h3><h3>當年遵循“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方針,勞動的項目很多。</h3><h3>每周六下午放學、就餐,然后背上小書包,到班主任那里簽署出門證,值周生驗證后走出校門,步行回家。</h3><h3><br></h3><h3>(男生從左至右:前排連運良、李有才、王澤喜;后排李建軍、康長安)</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少個周末,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一條幾乎不變的路線往往復復,磨出了我們腳底板的繭子,練出了腿力特別能走路。</p><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下鄉勞動到長安縣、西安市郊區,從來沒有坐過車,步行是學生的常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生從左至右:前排連運良、曾慶居</p><p class="ql-block">后排王澤喜、呂玉明)</p>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難忘的國慶游行</span></h1> <p class="ql-block">鐵一中每年擔任西安市國慶游行的“少年兒童儀仗隊”,學校內大小鼓、釵、軍樂號等樣樣齊全,組織起舉旗、護旗、樂隊和手持氣球的少年兒童游行隊伍。</p> <h3><br></h3><h3>我班的李玲個子高、倍兒直,正步走得好,被選出做護旗手。1962年她和高年級的陳馥生護旗,1963年和低一級的傅春玲護旗,非常氣派。</h3> <h3><br></h3><h3>我參加了國慶游行在隊伍里打釵———</h3><h3>10月1日穿上白襯衣,藍裙子,一大早集合略作化妝,走向新城廣場東集合地點。激動的時刻是通過主席臺時要拿出應有的姿態。當天雖然很累,但心情非常好。</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自然災害時期記憶拾零:</font></h1> <h3>我們上初一初二時,正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但是學校的伙食辦得好,每天三毛錢的伙食費,一日三餐,六天中餐不重樣。女生每天一斤主食定量,男生每天一斤一兩,男生肯定不夠吃,女生也尚欠。</h3><h3>如果定量不夠吃,可以買機動票。用機動票買的是發糕———包谷面摻一點白面、紅小豆,用圓臺型的模子扣出來的,味道好。雖然是雜糧,大家都愿意買來吃。</h3><h3><br></h3><h3>男生:靳潤河、王澤喜、康長安</h3> <h3><br></h3><h3>當時班上有個“省饃”的風氣。很多同學平時舍不得吃,積攢到星期六背饃回家。大部分女生如此,有些男生也這樣。這是一個難熬的過程,尤其晚上熄燈以后,床上的饃香味不斷地鉆進鼻腔。</h3> <h3><br></h3><h3>大家正在長身體卻糧食不足,同學們偏偏又想著省饃不按定量吃飯,實屬不應該。</h3><h3></h3><h3>這就是當年的孩子,記掛著家里的困難,想著父母和兄弟姊妹,寧愿餓著肚子……</h3><h3>這是一段讓人想起就心酸的記憶。</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要求進步,爭取入團</font></h1> <h3>初二時學校組織同學們到長安縣斗門公社參加秋收勞動,我和蔣惠筠、李莉安等同學被留下。總務處劉寶忠主任安排我們開挖蘋果園,勞動強度很大,手上磨出了血泡。</h3><h3><br></h3><h3>當時蔣惠筠已經入團,我和李莉安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在教室寫了入團申請書,鄭重其事地交給蔣惠筠轉交團支部,好像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作業展覽,爭相練字</font></h1> <h3>學校每年舉辦作業展覽,我對三班的王寶云、張儒貞的作業印象深刻,字寫得漂亮,作業本整體潔凈;我班蔣惠筠是參展第一份。那時把字看做自己的門面,沒有字帖就把她們的字當做范本,激勵自己,爭相練字。</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初中畢業</font></h1> <h3>初中畢業,是繼續上高中,還是上中專、技校、師范和職業學校?一個大黑板寫不下的學校名稱供我們選擇。然后考試、畢業,各奔新的學校。</h3><h3><br></h3><h3>初中畢業全體師生合影</h3><h3>第二排是任課老師和校長,第三排右一是班主任趙老師</h3> <h3><br></h3><h3>重拾初中三年的特殊經歷,單純、幼稚、困苦而無憂無慮……</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初中同窗聚會片段</font></h1> <h3>2012年9月29日同窗和趙老師聚會在西安</h3> <h3><br></h3><h3>2012年10月13日初中同窗到渭南看望介心老師</h3> <h3><br></h3><h3>2012年10月20日初中同窗在寶雞</h3> <h3><br></h3><h3>2013年4月13日初中同窗在寶雞</h3> <h3><br></h3><h3>2013年9月29日初中同窗在寶雞</h3> <h3><br></h3><h3>2018年4月8日初中同窗和趙老師在西安</h3> <h3></h3><h1>~~~~~~~~~~~~~~~~~~~~~~~~</h1><h3><br></h3><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憶1964年秋~1966年夏</b><br></h1><h1><font color="#ed2308"><b>高中悠悠歲月篇</b></font></h1> <h3>大部分初中本校生,再加上從蔡家坡鐵中、寶雞鐵中、臨潼鐵中選拔出來的尖子生,匯集成高一年級的四個班。<br></h3><h3>我們一班的班主任恰是初中的趙心泰老師;高二的班主任是孫玉林老師,教歷史。孫老師是扶輪中學的老教師。</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留戀1964年9月~1966年6月</font></h1><h1><font color="#ed2308">高中知識的課堂</font></h1> <h3><br></h3><h3>在校7年多,上課5年多,可貴的黃金5年!<br></h3><h3>每晨天沒大亮,教室里一片朗朗讀書聲。早上腦子清醒,大家投入時間最多的是念俄語。5年多的學習,沒有留住那些變格,我把學到的俄語單詞、句子全部還給了老師。</h3> <h3></h3><h3>早上念語文的也不在少數,美文朗朗上口。</h3><h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紀念劉和珍君》……童年生活、生命光鮮的自然涌動;悲憤、激昂,對敵人的憎恨、揭露和鞭笞,最容易與作者的感情相融而起伏,對魯迅的硬骨頭精神敬佩之至!</h3><h3><br></h3><h3>(興慶公園小照)</h3><h3><br></h3> <h3><br></h3><h3>文字的魅力潛移默化</h3><h3><br></h3><h3>高中每周六課后辦黑板報,收稿、排版、初次接觸文字的編輯。喬全忠畫報頭,插圖勾畫;板書最多的是宋玉梅、錢洪亭等同學。</h3><h3>曾任廣播通訊員,平時沒怎么投稿。運動會田徑場上,此起彼伏的加油聲,激勵我一篇接一篇即時報道。過后《前哨報》統計公布我班稿件100多篇,排名第二。當時的投稿只管數量,無暇質量,反正拾到籃里都是菜。</h3><h3>語文是基礎,對所有功課的學習、理解和鉆研,它是工具。下農村、到企業,用的最多的是文字和文章。</h3> <h3><br></h3><h3>想起劉友文老師講平面幾何清晰,解題、求證板書整潔;</h3><h3>忘不了王樹林老師教數學,鄂省口音“老格,巴巴”;</h3><h3>顧世基老師一板一眼簡潔的教學方式、講課風格,讓我們記住了二次三項式、韋達定理……;</h3><h3>肖愛蘭老師教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那些定義在自學考試微積分的試題中都用上了;</h3><h3><br></h3><h3>鄭象烈老師和楊靜樂老師1964年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教立體幾何和物理。年輕老師和同學們打成一片,課余,鄭老師給我們班寫過隸書字體的報頭,楊老師在文藝匯演前給我班女生教過上海方言的《什么雞(機)?》節目。</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政治學習經常化</font></h1> <h3>每周都有學校和團支部安排的政治學習時間,旨在如何學好毛主席著作。從學習廖初江的《為革命而學》、徐寅生的《如何打乒乓球》,到學習南京大學周曉陽如何帶著階級感情學習毛主席著作……</h3> <h3><br></h3><h3>1965年11月27日,學校大操場集合了8000多人,包括西安地區各個鐵中、鐵小的師生,聽巴西歸來的九英雄之一的張寶山講他們在巴西與敵英勇斗爭的事跡。</h3> <h3><br></h3><h3>學習英雄王杰和《王杰日記》,團支部組織座談會、詩歌朗誦會,學校組織文藝晚會;</h3><h3>1966年7月16日,出現了歐陽海式的英雄劉英俊,又掀起學習劉英俊的高潮;</h3><h3>學習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長篇報告文學介紹好書記的事跡,感動了我們……</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加強戰備,憶苦思甜</font></h1> <h3>那兩年美帝頻頻侵犯我領空、領海,我國先后提出了400多次嚴重警告。形勢嚴峻,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對內對外方針。</h3><h3>同時,學校和班級多次組織憶苦思甜大會,請機務段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講苦難史,還有周圍同學的家史,牢記階級仇、民族恨,培養青年學生樸素的無產階級感情。</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豐富的文體活動</font></h1> <h3>每天早上全校師生在大操場做廣播體操,有特長的同學在各個校隊訓練。當時學校有各種球類、武術、田徑等校隊。</h3><h3>學校足球、尤其籃球賽事不斷———班與班之間,師生之間,學校與外單位之間,隔三差五就在下午第三、四節課或者晚飯后進行比賽。</h3><h3>學校男籃上場最多的是王慕陶老師(教生物)、翟強老師(教語文)、趙心泰老師(教體育)、張清海老師(教體育)、吳東成(教代數)等老師。<br></h3> <h3><br></h3><h3>我班男生有一支較強的籃球隊伍,辛文華、馬錦生、陳澤宏、靳潤河、趙家慶等同學。比賽期間總有女生端著臉盆和茶缸水,為上場同學加油助威。</h3><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成立班女子籃球隊</font></h1> <h3>王果行是學校籃球隊的,剛上高中在班上組織了一支十幾人的女籃隊,大家積極性很高,還兌錢訂做了湖藍色運動服。<br></h3><h3>隊長嚴格要求,每天堅持訓練。晴天籃球場上練三步跨欄、運球、傳球,在沙坑里練彈跳,雨天教學樓里爬樓梯。記得1965年放寒假的當天早上我們都沒有放棄訓練。</h3><h3><br></h3><h3>但是,比賽時還是基礎好的王果行、宋玉梅、錢洪亭、張寶霞、薛貴明等同學上場,要提高其他同學的水平,談何容易。要知道前四人還是我班運動會接力賽的參賽選手。</h3><h3><br></h3><h3>(臨潼小照)</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參加國防體育項目</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我們稱之為“陸海空”)</font></h1> <h3>江芃、王淑琴參加射擊隊,常見她們趴在墊子上左手托磚,周日去靶場實彈射擊。二班的李英勇還獲得了國家二級射擊運動員的稱號,王淑琴是國家三級射擊運動員。</h3><h3><br></h3><h3>李英勇、王淑琴國家二級、三級射擊運動員證書<br></h3> <h3><br></h3><h3>錢洪亭和靳潤河參加了舢板蕩槳隊。他們平時訓練是俯臥撐,周日去公園湖中蕩舟。靳潤河他們男子隊還曾經獲得西安市舢板蕩槳第二名。<br></h3><h3><br></h3><h3>游泳、溫淑香和我參加跳傘隊。有一位不茍言笑嚴厲的隊長,游泳是輔導員。我們平時訓練是雙手舉起從高臺上往下跳,練習緩沖著地,不定時地到東郊跳傘塔跳傘,很有挑戰性。</h3><h3><br></h3><h3>李建軍和二班的劉鐵軍等同學參加航、海模隊活動,成績顯著,并多次參加市上中學生比賽。</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毛主席的“七三”指示</font></h1> <h3>1965年10月,毛主席下達了“七三”指示,要求減輕學生負擔,規定每天上課和自習時間不能超過八個課時,其余時間學生自由支配。</h3><h3>平心而論,當時真沒有感到學習有負擔和壓力。在“七三”指示還沒有充分貫徹執行的時候文革開始了,不上課,徹底沒壓力了。</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全校演大型歷史史詩《東方紅》</font></h1> <h3>1965年全校總動員演《東方紅》,旨在打一場革命歷史教育的人民戰爭。并宣傳《東方紅》是鐵一中的保留節目,要一代一代傳下去。</h3><h3>我班分配了兩個節目——</h3><h3>男生集中在《雪山草地》一場,長征途中紅軍戰士艱難行進,劉福厚飾演老紅軍,將初二一班的徐清華飾演的小紅軍提起背上……</h3><h3>女生集中在《翻身解放》傣族舞那一場,徐清馨領舞,一招一式引人注目。</h3><h3>可惜東方紅只演了三場就停止了。六五級初、高中畢業班把他們的節目傳下來,我們班又學了《北方吹來十月的風》。</h3><h3>演《東方紅》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想起代景祿音樂老師的付出和辛勞,統籌安排,成功演出,代老師功不可沒。</h3><h3><br></h3><h3>(臨潼小照)</h3> <h3><br></h3><h3>我班錢洪亭和江芃在合唱隊,錢洪亭獨唱《在松花江上》,還有喬全忠在樂隊拉板胡。</h3> <h3><br></h3><h3>四樓是學校的音樂教室,除了輪流上大課,課余代老師給每班教歌組的同學教歌,讓大家學到更多的歌曲。于是每天早飯后和課前就是各班見縫插針學歌的時間,記得《長征組歌》就是1965年間在班上學的。</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別開生面的元旦晚會</font></h1> <h3>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同學們開始布置教室,描畫黑板。桌子圍成一圈,擺上花生和糖果。</h3><h3>晚飯后校長廣播新年祝辭,而后各班在教室表演節目,校級節目在各班巡演。每一個節目剛結束就被截走,二樓、三樓走廊上各班互拉、各教室互演,一直熱鬧到新年鐘聲響、歡呼雀躍高潮起。</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難忘的夏秋收勞動</font></h1> <h3>我們每年下鄉勞動,參加一年兩季的夏收、秋收。夏收在學校附近,秋收走的比較遠,到灞橋區、長安縣、眉縣等地的公社生產隊。<br></h3><h3>把夏秋收作為脫胎換骨、思想改造的好機會,干活不惜力。</h3><h3><br></h3><h3>(臨潼小照:兵諫亭)</h3> <h3><br></h3><h3>印象較深的是1965年秋收,到灞橋公社務一大隊勞動。白天勞動,晚上喝湯(晚飯俗稱)以后,男生給社員放幻燈片。有一天晚上應要求連續放了五個片子,《北京十大建筑》《英雄大寨人》……社員們興致很高。</h3><h3><br></h3><h3>秋收即將結束,大隊領導組織社員和我們聯歡,男生演了《五個炊事兵》、《毛主席語錄牌》,社員連連叫好再演。這是我們班的保留節目,辛文華、錢運適、馬錦生、李建軍、劉福厚等同學的表演頗受歡迎。</h3><h3>女生表演了《豐收舞》。這是剛上高一時,趙老師拿來一本有《豐收舞》圖解的雜志,徐清馨琢磨,編導……群策群力,雖然是半成品,在錢洪亭“太陽哎,一出吆……”的獨唱聲中,我們手舞鐮刀出場了。</h3><h3>演出間隙,我們拉社員的節目,他們很大方,一拉就上,有唱有跳,熱鬧非常。</h3><h3><br></h3><h3>(校園小照)</h3> <h3><br></h3><h3>1966年秋收到眉縣小法儀公社,是我們下鄉最遠的一個地方。坐火車在常興火車站下車,還要搭船過渭河到橋南。</h3><h3>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五人是從二隊轉過來的。一隊本來沒分配學生,隊長寫大字報強烈要求。白天勞動,晚上和社員一起學習。好在我們五人中有唱歌跳舞拔尖的史而立、徐清馨,勞動間隙和雨天教歌教舞,十幾天和社員相處融洽,離開時依依不舍。</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赴臨潼拉練</font></h1> <h3>李副校長是老紅軍,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背著行李拉練步行到臨潼。一路上以軍事姿態傳話、臥倒隱蔽,接近臨潼縣的時候,李校長一聲令下“跑步走”,已經疲勞的我們感覺后來只是機械地邁腿,一路跑下來真是累慘了,到駐地發現腳上都打了泡!</h3><h3><br></h3><h3>(校園小照)</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向往新疆</font></h1> <h3>1965年秋參觀“西北五省農業展覽”,為教學需要,先后兩次參觀新疆館、兵團館。好幾個講解員都是初64級的,與我們同齡,特別能聊的來。過后她們之中三人到學校來玩,離別西安前又來道別。第二次校方很重視,班主任孫老師主持召開了座談、聯歡會,雙方都表演了節目。她們介紹了當年響應黨的號召,沖破家庭阻力、無視父母的眼淚離開天津奔赴新疆的過程,特別觸動我們,佩服她們的精神。</h3><h3><br></h3><h3>(校園小照)</h3> <h3><br></h3><h3>“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對畢業生的宣傳要旨。接觸建設兵團講解員以后,對新疆心向往之。</h3> <h3><br></h3><h3>后來,我和同窗沈勵給新疆建設兵團農建一師、二師、十一師寫信,迫切要求赴新疆參加祖國建設。之后接到兩封格式回函,告知要服從組織分配,不接納個人要求的支邊青年。<br><br></h3><h3>~~~~~~~~~~~~~~~~~~~~~~~~~~~</h3>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1966夏~1968冬風雨兼程篇</font></b></h1> <h3></h3><h3>1966年6月17日推遲高考的通知下達以后,文革沖擊校園,串聯,沒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沒有了師道尊嚴。在史無前例中,校長、老師都受苦了……<br></h3><h3><br></h3><h3>學校成立革委會后,1968年6月在校門口合影,中間是“西安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革命委員會”校牌</h3> <h3><br></h3><h3>一次次地呼吁“復課鬧革命”沒有實現連續上課,我和錢洪亭、沈勵先后在寢室相伴,度過了一段讀書、練字的日子。</h3><h3>在復課鬧革命的間隙,兩年內和同學結伴,長征赴延安,下廠勞動鍛煉,兩次登華山,接觸社會增長見識。</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步行赴革命圣地延安</font></h1> <h3>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我們一行八人學習革命先烈,打著紅旗,背著行囊 ,在1966年12月下旬出發,徒步到革命圣地延安。</h3><h3>雖然我們的革命意志不是那么堅定,走到涇陽就累的喘不過來氣,把行李從莊里火車站托運回來了。但十一天時間,350公里的路程,用我們的雙腳丈量了。最多的一天走了100華里,少的有30~40里地,平均60多里。</h3><h3><br></h3><h3>行進途中,看見農民在地里干活,我們表演節目;到住處也不失時機做好宣傳。</h3><h3>經常是摸黑進了村子,村委會有人接待,輪流派飯領我們到農民家。農民睡得早,但她們會立即起床點火開灶,讓我們吃上熱乎乎的飯菜。雖大多是包谷糝子、調蘿卜絲兒,但每每想起來都很溫暖。</h3> <h3><br></h3><h3>遠遠地看見灰灰的冰面路,走進延安看見了寶塔山,想起了賀敬之的《回延安》———</h3><h3>“心口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h3><h3><br></h3><h3>紅色教育在四八烈士陵園<br></h3> <h3><br></h3><h3>“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每天早上走在延河畔,好想在寶塔山背景下拍張照片,但河道里排著前后望不到頭的長隊,尤其延河的川道風吹在臉上像被針刺,只得作罷。</h3> <h3><br></h3><h3>追思張思德烈士,銘記《為人民服務》</h3> <h3><br></h3><h3>在棗園毛主席故居前留影</h3> <h3><br></h3><h3>被安排坐敞篷卡車回西安,經受了如小學語文課本上“紅鼻子弟弟”風鉆徹骨的寒冷。</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下廠勞動</font></h1> <h3>回西安后,我們長征隊的女生都去了國棉三廠,在細紗車間跟著師傅三班倒。下廠勞動白班、中班都感覺正常,后夜班起床接班太困難,上班的幾個鐘頭瞌睡實在難熬。還有紡織車間棉絮污染的問題,深深體會到紡織工人常年勞作的辛苦。</h3><h3>不久就是1967年的春節了,忘不了江芃同窗帶著各種水果陪我在宿舍度過的那個除夕夜。</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兩次上華山</font></h1> <h3>第一次,1967年8月15日,和孟莉、米靜梅,二班的魏德榮四人夜間從東站坐敞篷貨車去華山。隔壁車上的人吃車上托運的西瓜,我們提意見,遭遇了一場噼里啪啦撂過來的西瓜皮。貨車到華山不敢下車,到孟源下車再折回華山。</h3><h3>領略了華山百尺峽、千尺幢的陡峭,蒼龍背的險峻,在西峰上披著被子看日出。在中峰,孟莉要下“鷂子翻身”,被我們堅決制止,說俯瞰一下趙匡胤的“下棋亭”足矣。現在提起來這事孟莉還心存遺憾。</h3><h3><br></h3><h3>孟莉、我、米靜梅1969年2月在古鳳州合影,可惜沒有魏德榮的照片。</h3> <h3><br></h3><h3>第二次1968年夏,和魏宗秀老師、王果行、錢洪亭、王淑琴、張寶霞等及校女籃球隊的胡藹榮等同學一共12人,晚上睡在西峰氣象站一個大炕上,翻身都要統一行動。第二天我們躺在“劈山救母”的大石上曬太陽,都睡著了。<br></h3><h3>可惜兩次游華山沒有一張照片。第二次坐貨車不順,王果行把包丟了,丟了相機,否則也會留下一些倩影。</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解放軍進駐學校</font></h1> <h3>1967年11月2日,解放軍進駐學校,敦促學校、班級大聯合。各年級各班成連、排編制,我們高二一班是二連一排。</h3><h3><br></h3><h3>軍訓中和解放軍排長合影</h3> <h3><br></h3><h3>和解放軍排長在學校大操場拍照,背景是教學樓</h3> <h3><br></h3><h3>1967年12月14日,歡送解放軍排長回部隊合影</h3> <h1><font color="#ed2308"><br>同窗幾年,終有一別</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1968年1月16日合影</font></h1> <h3><br></h3><h3>1968年7月16日合影</h3> <h3><br></h3><h3>曾記否?</h3>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離校分別后同窗聚會集錦</font></h1> <h3>下鄉插隊后的1970年春節正月,同窗聚會于西安興慶公園。</h3> <h3><br></h3><h3>1972年元旦西安小聚</h3> <h3><br></h3><h3>1974年春天西安小聚</h3> <h3><br></h3><h3>1989年10月2日</h3><h3>“高六七級一班首屆同學聯誼會”</h3> <h3><br></h3><h3>到會同窗32人合影</h3> <h3><br></h3><h3>和班主任趙心泰老師合影</h3> <h3><br></h3><h3>和時任鄭校長合影</h3> <h3><br></h3><h3>到會女生合影</h3> <h3><br></h3><h3>1997年5月3日年級聚會——</h3><h3>高六七級四個班因畢業30周年而聚會,到會師生合影。</h3> <h3><br></h3><h3>高六七級一班師生合影</h3> <h3><br></h3><h3>本校、本級初六四級七班同窗和趙老師合影</h3> <h3><br></h3><h3>1961年考入本校的鐵二小學同學合影</h3> <h3><br></h3><h3>1999年校慶日的下午,看望同窗劉福厚</h3> <h3><br></h3><h3>70年校慶后的次周,同赴臨潼看望同窗薛貴明</h3> <h3><br></h3><h3>2001年10月20日同窗19人聚會在西安</h3> <h3></h3><h3><br></h3><h3>外地同窗是班上的友誼大使,他(她)們回陜探親,給同學們相聚的機會。同窗之緣50載,同窗之誼連綿不斷!</h3><h3><br></h3><h3>李建軍回陜探親———</h3><h3><br></h3><h3>1998年同窗在寶雞</h3> <h3><br></h3><h3>同窗和趙老師在高冠</h3> <h3><br></h3><h3>同窗在漢城湖遺址公園</h3> <h3><br></h3><h3>同窗在西安</h3> <h3><br></h3><h3>2019年同窗在西安</h3> <h3></h3><h3><br></h3><h3>2014年錢洪亭提議同窗聚會,我們的主題是:同窗相識50年。</h3><h3><br></h3><h3>2014年9月13日同窗24人在西安參加“50年同學會”</h3> <h3></h3><h3>錢洪亭回陜探親———</h3><h3><br></h3><h3>1993年同窗在寶雞</h3><h3><br></h3> <h3><br></h3><h3>同窗在西安</h3> <h3><br></h3><h3>2007年3月,和宋玉梅、錢洪亭到成都社會福利院看望同窗沈勵</h3> <h3><br></h3><h3>2011年9月同窗聚會在西安</h3> <h3><br></h3><h3>看望同窗溫淑香</h3> <h3><br></h3><h3>2016年同窗在西安</h3> <h3><br></h3><h3>2017年同窗在西安</h3> <h3><br></h3><h3>2018年同窗在西安</h3> <h3><br></h3><h3>2019年同窗在西安</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適逢祖國70華誕,金秋時節憶起在母校的歲歲年年,感恩母校,感恩母校給了我知識,也給了我做人的道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植入心中,一生都無法忘記。</p><p class="ql-block">我為九十年“扶輪”精神所感動,為曾是西安鐵一中的學子而驕傲!</p><p class="ql-block">為母校90華誕呈上拙文,只為感恩表達拳拳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昨日重現》的音樂聲中,感謝高中同窗錢運適、初中同窗王澤喜和二班的趙大章提供的部分老照片;感謝王果行50多年前給我們拍的那些135和120照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镇平县| 双鸭山市| 敦煌市| 台北县| 海原县| 利川市| 综艺| 文成县| 乌苏市| 子长县| 桐梓县| 法库县| 固安县| 志丹县| 武山县| 罗源县| 平山县| 安龙县| 西充县| 泊头市| 永新县| 衡阳市| 华安县| 郁南县| 米泉市| 宁夏| 平远县| 江安县| 东丰县| 大冶市| 威信县| 河北区| 鄂托克旗| 句容市| 祁阳县| 泸州市| 岳普湖县| 屯留县| 高台县|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