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獨自旅行,我是一個喜歡地理的人,從讀小學就特別喜歡祖國的名山大川,經過幾十年書本經驗的積累,退休后我開始邁出了我旅行生涯的第一步,2015年5月,我把目標鎖定在了武當山。</h3> <h3>武當山景區門票不是一般的貴,一張門票要248元,門票包括景區內的車票,因此進了景區后乘車是不另外收費的。我從景區大門公交站一趟車坐到了半山上的烏鴉嶺停車場,下了車后就開始了我的旅行。</h3> <h3>武當山,中國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h3> <h3>武當山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丹江口水庫。</h3> <h3>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因此在武當山隨處可見道士練功,也有不少老外慕名而來拜師學藝。</h3> <h3>我們首先來到了南巖景區,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聞名于世。</h3> <h3>站在崖頂的小路上可以俯瞰南巖宮,南巖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武當山的南巖上。</h3> <h3>據《太和山志》記載,唐宋時就有道士在此修煉,元代道士在此創建道觀,至大元年(1308)“天乙真慶萬壽宮”,元末建筑毀于大火,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重建。</h3> <h3>現在的武當山魚龍混雜,管理也有點亂,因為是道教名山,所以道教那一套在這里都非常盛行,比如沿途的打卦算命。這里既有住在景區內有著正規手續的道士(景區說的正規道士),還有外面混入景區內沒有手續(有的拿的是假手續)的假道士。</h3> <h3>這里的道士真假難辨,不管真道士還是假道士,都是為了把你口袋里的錢掏出來,所以真假道士都是為了錢應運而生。</h3> <h3>爬上一段陡梯后,來到南天門,武當山景區是一系列山頭的總稱。從你下車開始你就要做好思想準備,一個天門就是一座山頂的關隘,從烏鴉嶺到金頂,要翻越近十座山頭,這就告訴你要上上下下十來遍,做好兩腿酸痛的思想準備吧。</h3> <h3>“武當”之名最早出現于《漢書》中。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h3> <h3>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h3> <h3>武當山宮觀存放著十二座大石龜,龜身上馱著大石碑,碑上刻的永樂皇帝的圣旨,人們叫它“龜馱碑”。</h3> <h3>這些龜馱碑,大者通高9.52米,重量達1020噸,它們一個個高昂著頭,蜷屈著尾,四肢用力,真象力舉千鈞,卻又穩如泰山。</h3> <h3>其實它們不叫烏龜,而叫赑屃,是龍之子,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因為它們護駕真武成仙有功,真武讓它們馱圣旨。永樂皇帝怕它們淋著凍著,就讓工匠們給它就地建起了御碑亭。</h3> <h3>自唐代后,武當山就得到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h3> <h3>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h3> <h3>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余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h3> <h3>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h3> <h3>這里是武當山玄帝殿,可能不少讀者看了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h3> <h3>不錯,這座大殿曾是電視劇《倚天屠龍記》的外景地。</h3> <h3>大殿內不許攝影,我只能在外面拍一張留作紀念。</h3> <h3>從玄帝殿背后穿過去,就是南巖宮景區。</h3> <h3>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為“治世玄岳”,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于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杰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h3> <h3>南巖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 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的南巖上。南巖之上林木森翠,山色秀美,其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風景最美的一巖。</h3> <h3>這里曾是張紀中版《西游記》的外景地,《西游記》中師兄弟們在萬壽山五莊觀“偷吃人參果”就在這里拍攝。張紀中把這場戲選在武當山拍攝,看看原著,也要佩服他有眼光。“高山峻極,大勢崢嶸。根接昆侖脈,頂摩霄漢中。”這是說萬壽山的高而險,而武當山的天柱峰高聳險峻天下知名。</h3> <h3>在南巖兩儀殿,一座伸出懸崖的石雕,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座石雕叫龍首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頭香”,在萬仞峭壁上懸空伸展的兩條龍,信士弟子們為表虔誠,每次來朝武當,都要燒“龍頭香”。由于下臨萬丈深淵,燒龍頭香的人要跪著從窄窄的龍身上爬到龍頭點燃香火,然后再跪著退回來,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龍頭香自打明朝建成以來,從上面摔下去的人不計其數,其情形慘不忍睹。</h3> <h3>南巖之上林木森翠,山色秀美,其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風景最美的一巖。</h3> <h3>唐宋以來就有道人在此修煉。元代在此建有道觀,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此營建殿宇640余間,清末被毀。現僅存元代建的石殿、明代建的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筑及元君殿、 南熏殿、圓光殿等遺跡。</h3> <h3>南巖周圍還有滴水巖、 仙侶巖、黑虎巖、紅軍洞、 雷神洞、 龍潭等,都是下臨絕澗、峭壁千仞的景致真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h3> <h3>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h3> <h3>這里有很多游戲,都是想方設法叫你掏錢的游戲,比如算命,2015年這里算命要價100元一次,可以說是獅子大開口了。還有就是叫你把硬幣投入水缸中水下的某一個點,投中就說你運氣好,對游客來說,投不投得中都是送錢,對景區工作人員來說,游客投不投得中都是賺錢。</h3> <h3>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h3><h3><br></h3> <h3>據傳說,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曾在南巖修道,至今這里還留有他作的一首詩。史書盛贊南巖是“分列殿庭,晨鐘夕燈,山鳴谷震”。在這里,把“晨鐘暮鼓”用作了“晨鐘夕燈”,說明了當時南巖建筑布局錯落有致,到了晚上,這里的燈火成了別具特色的景觀。</h3> <h3>武當山周邊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巖﹑板巖和片巖構成,局部有花崗巖。巖層節理發育,并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h3> <h3>離開了南巖景區,沿著道路來到了下面的溝谷盆地。</h3> <h3>武當山處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巖至天柱峰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h3> <h3>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箓禳,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道教派別。</h3> <h3>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趙恒因避所尊圣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尊為“佑圣帝君”。</h3> <h3>武當山雖然有上山汽車道,但是多數景點都在不通車道的懸崖峭壁或者高山溝谷之間,因此這些景點的物資供應全靠人力挑上山,所以這沿途的商品都比山下貴好幾倍。</h3> <h3>據《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記,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在武當山修煉42年,功成道滿,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天上帝”等,鎮守北方,因此,武當山被道教尊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煉圣地。</h3> <h3>武當山在春秋至漢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動場所,許多達官貴人到此修煉。諸如:周大夫尹喜,漢武帝的將軍戴孟,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陰長生曾隱此山修煉。</h3> <h3>東漢末期道教誕生后,武當山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中心。</h3> <h3>在溝谷走了一長段路后,開始了越攀越高的路程。雖然這段路林蔭蔽日,景致奇特,仍不免讓人感到登臨的艱難。但也就在這時,人們會發現一片醒目的紅墻碧瓦隱在樹叢中,這就是建在武當神道上的朝天宮。</h3> <h3>傳說,朝天宮是天庭與人間的分界線,古時朝山進香的人走到這里,就認為是走進了天界,因此,他們都要在這里先禮拜后再繼續登金頂。武當道教認為,這里是神仙云游觀視人間的最低界線,也是凡人登臨的最高境地。</h3> <h3>朝天宮主殿內供奉玉皇、真武等神像。現在,宮內設有“歷代皇帝與武當山”的專題展覽,薈萃了歷代皇帝為武當山所下的圣旨、題字等文物,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武當道教在歷代皇室扶持下逐步走向鼎盛的武當道教歷史。</h3> <h3>游人在此歇息,順便觀賞瀏覽,可以大概了解武當歷史,看出武當山在各個朝代的地位。路上像這樣背著背包帶著攝影器材的驢友不少,這位仁兄一看就是久經沙場的老驢友了。</h3> <h3>武當山的石梯看得游客兩腿發軟,很多地段的石梯都是這樣又直又陡,令人兩腿直哆嗦。</h3> <h3>石梯的中間地段有一個緊靠巖壁的小建筑,走近一看原來是“玄天黑虎洞”,聽名字就很神秘險惡,而且幽深陰冷。</h3> <h3>這里的陡梯一個接著一個,這是考驗一個人毅力的時候到了。</h3> <h3>連續攀登三段陡梯,終于可以看見上面的建筑了。</h3> <h3>原來這里是“一天門”,一個建在山頂的關隘。</h3> <h3>由于天門建在山頂上,有山風對流,門內涼風嗖嗖,非常涼爽,成了游客們喜歡小憩的地方。</h3> <h3>休息片刻,又開始了下山的路程。</h3> <h3>從一天門下來,有一石拱橋,名為會仙橋,明代建,橋長13.7米,寬4.7米,方整石砌筑,飾以石雕望柱石欄。站在摘星橋(會仙橋)上,如在長虹上觀景,橋旁古樹蒼勁蔥郁,橋下流云朵朵,附近峰巒隱現,如仙境一般。</h3> <h3>其旁石階步步升高,如一架登天的巨梯,望之使人驚心動魄。沿石階直上,登上號稱“三百六十步”的“天梯”,二天門便在上面。</h3><h3><br></h3> <h3>經過艱難的爬涉,終于來到了“二天門”。進入二天門,山峰更奇,景色更佳。時常白云飄飄,伸手可攬;各種奇獸出沒,珍禽鬧林。</h3> <h3>明代有“松間明月巢丹鳳”、“天邊鸞鶴坐相約”等佳句贊美這里。門內有巨石,裂紋如劍跡,相傳為真武試劍處,人稱“試劍石”。</h3> <h3>從二天門到三天門,距離雖短,磴道卻陡險碰鼻,景致更為神奇。</h3> <h3>進入三天門,香風爽心,彩霞拂面,忽覺天低地深,似乎進入清虛仙境,有“欲唱一曲歌,恐驚星斗落”之感。</h3> <h3>三天門內是一個小院落,正對面石梯上是玄武殿。</h3> <h3>玄武殿右邊才是登山小道,可以看見這條山路有多么的陡了。</h3> <h3>這里山大洞多,隨處可見紅墻加身的洞口。</h3> <h3>經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的艱苦跋涉,只見金頂紫金城高大的城墻就在身邊,雄偉的天門傲視群山,金殿即將躍入眼簾……這時,抬眼望去,威嚴壯麗的朝圣門橫亙在面前。</h3><h3><br></h3> <h3>古神道上的三座天門和朝圣門均為明永樂十年在元代舊址上敕建,氣勢恢宏,依次屹立在數千級飾欄石階之間。天門設置頗具匠心,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它巧妙運用了環境空間和宗教理義,制造出使人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環境氛圍,是古人智慧的具體體現。</h3> <h3>過了朝圣門,就是金頂景區了,這里離山頂很近,雖然地勢狹窄,但是建筑成群,在有限的地面上,這里簡直就成了一個小鬧市。</h3> <h3>再往上走就是紫金城,紫金城又名皇城、紅城,環繞武當山主峰——天柱峰之巔,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成祖于永樂十七年(1419)敕建,是環繞天柱峰頂端修建的城墻,金殿被圍在其中,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居住的“紫禁城”,為真武大帝在人間修建的“玉京”。</h3> <h3>這里是武當山金頂景區內的紫金城,這些建筑都是從明代傳承下來的。</h3> <h3>紫金城小街不大,但古香古色,不失文雅,而且誰也不會相信一條古街竟然建在山頂上。</h3> <h3>朱棣還專門為之下有圣旨:“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頂,砌造四周墻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墻務在隨山勢,高則不論丈尺,但人過不去為止。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故敕。”</h3> <h3>從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明成祖對紫金城的修造十分重視,并嚴格遵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理。</h3> <h3>雖然墻上的壁畫已經斑舊,歷經六百年滄桑,這些古建筑依然光彩照人。</h3> <h3>走到這里遇見一件非常令人不高興的事,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離金頂很近了,可是在這里又要買門票了,每人28元,否則就不要上頂。我認為最流氓的景區莫過于武當山了,一座山要分兩次售票,看來是想錢想瘋了。</h3> <h3>每個游客走到這里都無可奈何的搖搖頭,有什么辦法,來都來了難道不上頂,買吧,看來武當山景區真的是想錢想得顧不了臉面了。</h3> <h3>紫金城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門,象征天闕。但東、北、西三門面臨絕壁,只有南天門可通。南天門又設神門、鬼門和人門。中間一門高大威嚴,為神門,也是皇家的專用通道。</h3> <h3>工匠們按照明成祖的圣旨,用重達千斤的石條依巖勢筑起一道厚厚的城墻,城高數丈不等,城墻中心周長344.43米,蜿蜒起伏。這道城墻的建筑很有特色,從外向里看,墻往內傾斜,從里向外看,墻往外傾斜,遠看如光環圍繞金殿,雄偉壯觀。</h3> <h3>在明朝,從明成祖朱棣以后,歷代皇帝登基都要派欽差到武當山朝拜真武,而欽差們就是從神門進入金殿的。神門左為鬼門,雖有門形,實際無門;神門右為人門,廣大游客就是從這道門登上金頂。</h3> <h3>站在門洞往回看,在這山巔之上,紫金城雖不大,但卻有皇家氣派,震懾群魔,威震中原。</h3> <h3>進入南天門,是靈官殿長廊,幽暗陰森,石冷襲人。</h3> <h3>登上一段石階,是一小平場,依巖置一小石殿,殿內置錫制小殿,名叫靈官殿,是全山現存稀有的錫制建筑物。原置錫制靈官像,后被毀壞。殿旁有御制圣旨石碑數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殿前置碗口粗的鋼鞭數根,每根重達百余斤。</h3> <h3>相傳,朝山進香者如果不虔誠,到此都要被靈官爺的鋼鞭打倒,不能到達金頂朝拜真武大帝。這一傳說,竟把一些人嚇得心驚肉跳,兩腿發軟,甚至昏倒在地。</h3> <h3>漢末至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云集武當辟谷修道。晉朝的謝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劉虬等均棄官入山修煉。《誓愿文》記,被佛教尊為“天臺宗三祖”之一慧思,六朝時入武當山訪道。《神仙鑒》記,蜀漢軍師諸葛亮曾到武當山學道。</h3> <h3>出靈官殿,沿依山勢建造的若蟠龍蜿蜒的九連蹬道而上,便可見到聞名中外的金殿。</h3> <h3>這里是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的金殿,建在海拔1612米的山頂,被譽為“一柱擎天”。天造玄武、天然“真武梳妝像”,以及“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觀,讓人們不得不驚嘆天工造物的神奇。俗稱“金頂”。</h3> <h3>山頂上除了金殿外,兩邊還有各一座小建筑。</h3> <h3>這就是武當山的最高峰,也是游客的終極目標。</h3> <h3>隋唐時期,武當道場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進了武當道教的發展。李唐自稱為老子的后裔,認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為三教之首。</h3> <h3>而使武當道教受到皇室重視的還是姚簡。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飛蝗遍地,皇帝下詔于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應。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在武當山禱雨而應,敕建五龍祠,這是皇帝在武當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廟。</h3> <h3>此時,許多著名高道隱居武當山修道,如:姚簡、孫思邈、陶幼安、呂洞賓等。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h3> <h3>宋元時,由于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促使武當道教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年),加封真武號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h3> <h3>宋仁宗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廟塑像崇祀。徽宗、寧宗、理宗等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著名道士鄧若拙、房長須、謝天地、孫寂然等入山修道,宣傳道徑,使武當道教得到進一步發展。</h3> <h3>元朝時,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的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武當道教得到充分發展。在民間,朝山進香信士很多,香火很旺。</h3> <h3>“三月三真武圣誕節士女會者數萬,金帛之施,云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葉云萊、張守清等迅速發展教團組織,武當道教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圣地。</h3> <h3>明代,武當山一直被歷代皇帝作為“皇室家廟”來扶持,并把武當真武神作為“護國家神”來崇祀,武當山的地位升華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呈現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h3><h3><br></h3> <h3>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為后裔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礎。把武當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則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鎮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長孫朱允炆繼位。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興“靖難之師”,一舉奪取他侄兒朱允炆的政權。</h3> <h3>為鞏固政權,朱棣自稱真武保佑他和他父親取得天下,他為報神恩,于永樂十年(1412年)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琎在元代舊址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廟宇。</h3> <h3>繼成祖后,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這里興建和擴建廟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遣臣率湖廣軍民在武當山進行大規模重建和擴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h3> <h3>清代統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視道教,因此,武當道教日趨衰落。但在民間,各地信士到武當山的進香活動仍舊十分興盛。民國時,國民黨地方政府曾準備開發武當山,但由于國家動亂,資金不足,武當山更加衰敗。新中國成立后,常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武當道教發生了很大變化。道眾們恢復了政黨的宗教活動。</h3> <h3>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武當道教協會組織,制定了《武當山道教協會章程》和各宮觀管理制度,國務院把紫霄宮、太和宮收歸武當山道協管理,并作為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道教活動井然有序,武當道人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h3><h3> 從烏鴉嶺停車場到金頂,我用了足足四個小時,下山就沒有打算原路返回,而是直接坐索道下山。</h3> <h3>我的武當山徒步登山終于圓滿結束,希望我的旅游能給你帶來知識和快樂,各位兄弟姐妹,再見!</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甘洛县|
开江县|
古蔺县|
乌苏市|
宁南县|
大厂|
瑞安市|
长垣县|
杂多县|
历史|
大田县|
绵阳市|
大竹县|
乐安县|
塔城市|
安康市|
恩平市|
上高县|
屯昌县|
余江县|
广平县|
文山县|
重庆市|
敖汉旗|
玉山县|
盐池县|
卢氏县|
海原县|
乌拉特后旗|
宜春市|
昌江|
乐平市|
石屏县|
昌图县|
安宁市|
德惠市|
贵定县|
新河县|
汕尾市|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