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但我說,旅行更可以改變一個人。我們都是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會秀麗,看開心情才會明媚。旅行的真諦,是帶動你的靈魂,去尋找到生命的春光。<br><p> 今年暑假,我再次背起行囊,踏上旅途。這是我第二次踏上湖北省武漢市這個有“火爐”之稱的城市。來武漢最好的季節本應在3-5月武漢大學和磨山櫻園櫻花盛開時,或是11-12月漢口江灘長滿大片蘆葦叢之季。而我卻在這火爐般的夏季來了。</p><p> 從福州到武漢,經過90分鐘的飛行,中午12:40飛機在武漢天河機場上空慢慢降低高度,機艙外晴空萬里,看來武漢正以它火熱熱的熱情迎接我的到來。 <br></p> <p>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位于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兩岸、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力的格局。曾經是“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情之地,曾經是“導財運貨,貿遷有無”、九省通衢的市邑雄富,如今充溢著熱氣騰騰的市井凡俗生活。 </p> <p> 地處江漢平原的武漢,四周群山環繞,地勢低洼,加之長江、漢江以及眾多湖泊,使得蒸發的水氣不易分散,導致武漢市悶熱潮濕,7月的平均氣溫在33℃左右,極端最高氣溫可達到41.3~44℃,與同處于海拔較低的長江流域河谷中的南京、重慶并稱為“三大火爐”城市。 </p><p> 有人說武漢有個火爆脾氣,狂飆的公共汽車、高聲大嗓的武漢方言、熱火朝天的小吃攤販和火辣辣的鴨脖子,都彰顯著武漢的火爆個性。有人說武漢是溫婉有深度的,武大盛開的櫻花、歲月斑駁的總統府、登高遠眺的黃鶴樓和溫柔綿延的長江,又印證著這座城市溫柔多情的一面。武漢是一個個性多面的城市,你看到不同的風景,就有各種別樣的體驗,也許你不會愛上這個城市的每一面,但是總有一面,會讓你覺得如此親切與熟悉。</p> <p> 每一次的出行,我總是以隨性來決定自己的行程,喜歡走到哪算到哪的方式,幾乎不提前做攻略。但這次來武漢之前,還是簡單的了解了一下武漢。在改造的碼頭里,你能感受光電子的奇特;在具有百年故事的江漢關大樓內,你能感受早年的故事;在乘坐輪渡跨過長江時,你能感受水陸的風情;在美食集結的巷子里,找尋對胃口的引誘;在文藝小清新的世界里,慢待腳步,定格瞬間;在百年老校里,留下自己的腳印......</p><p> 為了節省交通費用支出,同時方便無現金支付出行方式,更為了盡快融入武漢市民的生活,在手機上下載Metro新時代App武漢地鐵軟件,再在支付寶里領取一張武漢電子公交卡,在乘坐公交車和輪渡時可享受八折優惠。<br></p> 到達武漢的第一天,武漢長江大橋和兩岸的夜景一定是你的首選。武漢市有13個轄區,其中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7個為中心城區,東西湖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漢南區6個為新城區。武漢的公交車一般都是2元一票制,使用武漢電子公交卡,只要1.6元。入住的酒店位于武昌區洪山廣場附近,晚飯后,在酒店門口的民主路體育館站乘坐572路公交車到司門口站下車,步行10分鐘就到了中華路碼頭。武漢的天比福州要黑的晚一些,此時已是19:30,似乎太陽還舍不得把天空讓給月亮,還在與月亮在爭輝著。<br> <p> 在武漢,交通工具不只局限于公交車、地鐵、輕軌,還有一種水路方法的交通工具——輪渡。輪渡與橋梁、地道比較,締造的周期短,修建的費用低,并且能較快的構成運輸能力。不過,隨著軌道交通的修建,方便程度遠遠超過了輪渡。現在,輪渡除了作為一般水路交通工具以外,更多的,成為了游客們水路欣賞長江的一種途徑。這是位于武昌區的中華路碼頭,對岸是位于漢口區的武漢關碼頭,可到江漢關博物館、江漢路、漢口江灘......</p><p> 從中華路碼頭橫渡長江到達武漢關碼頭船票1.5元,每次似乎有不同的航線,第一次約30分鐘,第二次乘坐才10分鐘就到達對岸。使用武漢電子公交卡同樣可以享受優惠,只要1.3元。</p> 武漢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是中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是長江中上游首個“億噸大港”。武漢輪渡的歷史長達100多年,有38座碼頭,48艘機動船舶,往來于三鎮間的輪渡線路達18條,其中5條線路為公交輪渡航線。輪渡鼎盛期年客運量達1.6億人次,最高日載客量達30萬人次。 橫臥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長江江面上的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復線公路、鐵路兩用橋,全長約1670米,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是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橋頭兩側的橋頭堡是在蘇聯政府支持與幫助下修建的,整座大橋充滿了俄式風格。大橋采用兩層結構,上層是公路,兩側為人行道,下層是鐵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 <p> 橋下有觀景平臺和親水平臺,行人可以乘電梯或者徒步登樓梯上橋。而我就站在渡輪上倚欄遠望,看長江滾滾東流,看船只交錯航行,看兩岸彩燈交相輝映,偶爾還能看到行人、車輛、火車同時過橋的景象。</p> <p> 武漢的天氣真的是悶熱,7月初的氣溫也就25-32度左右,此時已是夜里20:00過后了,渡輪在長江上緩緩行駛著,卻沒有一絲絲微風徐徐的感覺,渡輪上人頭攢動,悶熱至極。我就一個人站在窗邊,凝神靜思,深吸幾口帶著江水氣息的空氣,心慢慢的變得空明、寂靜......</p><p> 長江大橋對面是坐落于漢陽龜山之巔、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的湖北龜山廣播電視塔,是中國第一座電視塔,塔高221.2米,于1986年6月投入使用,是武漢著名的旅游景點及城市地標,是一個集發射傳輸、觀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電視塔,有“亞洲桅桿”之稱。<br></p> 有“百湖之市”之稱的武漢,因三鎮隔江鼎立,江湖阻隔,因此橋梁眾多,是名副其實的“橋都”,被譽為“橋梁博物館”。除長江大橋外,還有長江二橋、鸚鵡洲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陽邏長江大橋、白沙洲長江大橋、軍山長江大橋、二七長江大橋等。 <p> 坐輪渡到達武漢關碼頭,出碼頭就是江漢路和沿江大道。</p> 江漢路位于漢口中心地帶,全長1600米,是武漢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江漢路自沿江大道至花樓街段,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清末,隨著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此段興建了不少銀行大樓。辛亥革命后,華人資本家迅速興起,不到10年時間,江漢路一帶變為漢口繁華的商業街。 <p> 漫步在漢口沿江大道上,從江漢關到市政府辦公樓(前德國領事館),12幢風格各異的百年老建筑連綿排列開來,每一座建筑的形成,都會固化一段不可改變的歷史,而建筑和建筑之間則構筑了一個城市空間,把過去和現在全都納入其中,同時也暗暗昭示著未來。人們說,江漢路是武漢二十世紀建筑的博物館。</p><p> 從沿江大道看步行街,江漢關、日清銀行相峙左右。作為武漢近代標志性建筑,江漢關莊重典雅的的古典風格,從石材的色澤里,從科林斯柱精致的毛莨葉中,濃濃地散發開來,是一座有生命的龐大藝術品。<br></p><p> 只是江漢關對外開放時間是在每天的9:00-17:00,法定節假日和每周一不對外開放。只好在白天另擇時間來參觀,后面我再做詳細介紹。</p><p> 這是夜色下的江漢關的外景,整個建筑外觀堅固典雅,極富感染力。</p> <p> 與江漢關相峙左右的日清洋行卻處處顯示著端莊恢宏的古羅馬風格:冠狀穹窿塔樓、厚重的水平檐、橫三縱三的立面。柱廊間一瀉而下的臺階都是權威,厚實的墻面上每一塊麻石都透出凝重,這確是銀行的象征。</p> 徜徉在江漢路,臺灣銀行、上海銀行、大清銀行用一塊塊石頭建成的樓房,花飾精巧,線型曲美,繁富整飭,堪稱奇妙絕倫。而建成于1934、1936年的中國實業銀行和四明銀行則洋溢著簡潔、純凈、線條流暢的風格,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現代建筑。<br> <p> 走在江漢路步行街,如同徜徉在歐洲建筑的歷史長河,整條步行街上,座椅、雕塑、街頭小品,每一小細節,都將與周圍的建筑風格相吻合,展現不同的風情。</p> <p> 在江漢關南面,沿江大道上,可看到一座船型建筑,這就是武漢科學技術館的新館。</p><p> 武漢科學技術館是武漢市著力打造的“江漢朝宗”文化旅游景區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集多功能、綜合性、智能化于一體的特大型科普教育活動場所。大樓由原武漢客運港改造而成,總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武漢科技館的建設方案為“舟之韻”,外觀呈現“條形碼”標識,不失現代感,且最大程度保持了“亞洲第一船”外形。“舟之韻”充分尊重了武漢港客運大樓作為武漢地標建筑的地位,符合沿江大道保留老建筑恢復城市歷史歲月的總體規劃原則。同時,運用新的材質對其更新,將使之富有現代韻味。</p><p> 因開放時間是周三至周日9 :00—16:30,所以只能算是路過了。門票免費,可憑有效證件領取,一人一票不得代領。館內瞬時觀眾限量3000人。</p> <p> 沿著科學技術館往前走幾百米就是漢口江灘,“兩江四堤八林帶,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是一位詩人對武漢江灘美景的贊頌。在武漢三鎮的水景中,武漢江灘可謂是這座濱江城市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如此的美景,你很難想到在漢口新江灘建成之前,這片土地還是常受水患侵擾、直接影響武漢防汛的一大險灘。如今的江灘,不僅擁有大面積的立體綠化帶,還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具有濱江特色的公共休閑活動空間,無論在旱季還是在汛期,都能享受濱江城市特有的美景,你可以悠閑地走在綠樹繁花之中,或是穿行于鵝卵石鋪成的小徑,漫步江灘,傾聽長江和漢江滔滔的流水,感受那濃重的武漢韻味。</p> 沿江灘到沿江大道再到江漢路,從一個路口走到另一個路口,像一本書翻過了一頁又一頁。這本書所要講述的是武漢已逝去歲月中最繁華的一段往事,那是作為近代歷史上僅次于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工業和貿易中心的武漢,也是中國最西化的城市之一的武漢。<br> <p> 走累了,在漢口地鐵站附近的”芒瘋了“來一杯芒果刨冰。</p><p><br></p> <p> 或是”素匠泰茶“小店來一瓶招牌泰椰奶,這家店的老板特別幽默熱情,20元一瓶的椰奶,量非常的足,引得我成了這家店的回頭客。</p><p><br></p> <p> 逛完漢口的江灘和步行街后,為了節省路途時間,你可以在江漢路地鐵站搭乘2號線返回武昌區下榻的酒店,體驗穿越萬里長江第一隧的感覺。</p> <p> 來到武漢,見證武漢百年興衰祈福的江漢關大樓,也就是現在的”江漢關博物館“是絕對不能不去的,所以我還是選擇了一個白天,走進這座大樓,去傾聽武漢早年的故事。<br> 江漢關博物館是免費對外開放的,只需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進入。博物館內只能容納260人,采用循環進出準則,安檢處有個顯示屏上面顯示當時館內人數,如果滿260人,就要排隊等候其它參觀者離開后才可繼續進入。</p> <p> 江漢關博物館曾是武漢海關辦公大樓,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009平方米。1924年1月,江漢關大樓落成,歷經百年滄桑,巍然于長江邊。2015年12月改建成博物館后對外開放。</p><p> 江漢關大樓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和英國鐘樓建筑形式,一共五層,由四層主樓及五層鐘樓組成,總高度46.3米,為武漢當時最高建筑。</p><p> 江漢關整個建筑物線條勁直,棱角清晰,底層主體建筑為正方形四層樓,正面與側面有科林斯式柱廓8根,每根高約10米,直徑1.5米,柱頭由忍冬草的圖案組成,宛如一個花籃。門前臺階高筑,自上而下多達23級,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如墻壁、頂盤、梁柱均采用湖南麻石砌成并刻有花紋線條。底層莊重厚實,中上層高聳典雅,富有藝術特色。</p> <p> 走進大樓,時光恍若回到百年前的大漢口。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漢口成為新增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漢口開埠,1862年,江漢關正式成立。江漢關的建立在武漢走出中古邁入近代歷史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它既是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中國從閉關走向開放的載體。它既體現了西方對中國的入侵,也表現出武漢經濟近代化的起步。它既是中外勢力交匯的契合點,也是國內政治力量在武漢角逐的緩沖帶。</p><p> 江漢關的設立,使武漢由內地商品集散地發展成為內連腹地,外達海洋的近代商埠。它所確定的一系列保證中外貿易進行的近代管理制度,規范著中外商人的商業行為,也為外商深入中國腹地進行貿易掠奪提供了組織保證。</p> <p> 江漢關的主要職責一是征收進出口稅,二是緝私,三是長江上下游航道的測量與建設,還兼管轄郵政。江漢關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完全按英國方式,獨立于中國之外。</p><p> 大樓內部裝修也非常考究,總的來說力求華麗美觀。例如辦公室、會議室、臥室等,采用色彩凝重的柚木門和英國制造的柳安木地板,樓窗鑲嵌大型透明玻璃。而水、衛、電氣裝置亦均系國外產品。如照明燈具吊扇開關和電線等,系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產品,而電路電線均嵌入墻壁與地板中,樓內電梯為英國梅德威公司制造。自來水管、水泵及衛生設備系英國戈登公司產品。樓頂建有蓄水池,可蓄水50噸。采用中央控制的供暖設備系統,為美國暖氣設備公司制造,安置在大樓底層兩地下室內。<br></p> <p> 大樓一樓設有報關人員休息室、報關廂房、化學檢驗室、緝私物品倉庫,二樓為工作人員的大辦公室,三樓為稅務司辦公室及秘書、巡江事務等辦公室,四樓為高級關員居室。</p><p> 江漢關博物館最出彩的陳列是復原清末民初海關場景。在二樓和三樓,更高度還原了稅務司辦公室、江務課辦公室、秘書科辦公室的實景,體驗當年海關人員的工作場面。<br> 這是原貌展示的當年的報關大廳。歐式家具、門窗,老式算盤、臺燈、機械式計算機,與真人比例一致的銅雕人像和報關員,再現當年繁忙景象。<br></p> 博物館從海內外收集而來的反應近代海關、租界歷史以及武漢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等內容的各級各類文物有3000余件,其中最著名的鎮館之寶非海關銀錠莫屬。海關銀錠向來稀少,目前存世的中國近代海關銀錠主要有江海關、粵海關、江漢關等不同類型,鈐有關名的銀錠極其少見。這3枚銀錠重量均為1800克上下,馬蹄形,銘文均鈐有“江漢關”字樣,同治與光緒二十四年的兩枚上甚至留有鑄造匠人的姓名。江漢關將所收稅銀鑄成銀錠上繳國庫,名義上歸清政府,實則多用于了賠款。說它無價,或許正是見證了清末政府的喪權辱國的歷史實物罷了。<br> <p> 江漢關鐘樓建于大樓頂部,高約23.1米,鐘面直徑3米,是典型的英國古典建筑風格。鐘樓除放置大鐘,還兼具燈塔、觀測瞭望之用。鐘樓共分5層,一層為大鐘擺砣室、二層為機件室、三層為控制室、四層為大鐘時針室、五層為銅鐘室,室內懸掛著大小不一、音階不同的銅鐘。鐘樓里的塔鐘,歷經滄桑,已到垂暮之年,有90多歲。 </p><p> 鐘樓頂上有一個風向儀,由4個英文字母組成:E、S、W、N (East東、South南、West西、North北)。風向儀上還立有一個鎦金英式帆船標志,別具特色。鐘樓頂層平臺,是了望信號臺,站在臺上可鳥瞰漢口港全景,并可用望遠鏡觀察進出港口的輪船,通過信號員打出旗語,指揮輪船進港或出港。這個信號臺由4個信號員輪流值班,每6個小時輪換一次,分班值守。白天掛上紅燈籠,表明有輪船自下游進港,掛上綠燈籠,表明有輪船自上游進港。信號員同時用電話向副檢查長報告有關輪船上下游進出港口情況,如船名、位置和動態等情況,當班人員一一記入登記簿內,并在公告欄上公布,以便海關工作人員進行查驗。</p><p> 鐘樓管理員每星期五與停泊在長江中的英國軍艦核對格林威治天文臺標準時間,以便校正時差。每星期六上午10時,由水手上鐘樓對機件擦洗加油,并將懸吊的牽引鐘錘卷揚一次,以轉動落錘運轉時鐘,鐘在報時時不能卷揚鐘錘,卷揚鐘錘時不能過于靠近滑輪,以免折斷鋼絲使鐘停頓。還要檢查鐘錘下的沙箱,是否到位或裝滿沙石,以備萬一鋼絲折斷,接住鐘錘免生事故。</p> <p> 塔鐘的主機機芯是由美國著名的拉馬斯公司制作,由亨達利鐘表和漢口達衛長表行共同安裝,1924年1月18日鐘樓開始報時。報時敲鐘樂曲與英國大本鐘一樣,采用威斯敏斯特報時曲。2000年9月,由于主機部分零件磨損嚴重,運轉了76年的機械塔鐘“退休”,由電子鐘聲替代銅鐘敲鐘,石英鐘機芯替代機械塔鐘主機。</p> 無論是銀錠還是鐘樓,江漢關博物館里的一切,就像歷史的潘多拉盒子被打開,讓清末民初的大漢口觸手可及。江漢關大樓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從閉關自守走向開放包容的載體,是漢口開埠的見證人,是武漢滄桑歷史的紀念碑。這座矗立在長江邊的江漢關大樓,將帶著江漢關情結,伴著滾滾的長江水,見證武漢這座城市的無限飛越。 <p> 如果說江漢關博物館見證的是武漢近現代的發展歷史,那么湖北省博物館是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br> 位于武昌區東湖風景區的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可憑參觀券免費參觀。</p><p> 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占地面積81909平方米,館區內的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高臺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p> <p> 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筑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p> 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6萬余件(套),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p> 這是曾侯乙編鐘,位居四大鎮館之寶之首,也是國寶之冠的古代音樂重器。曾侯乙編鐘于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噸左右,是戰國時期的。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調。音階為現今通用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p> <p> 這是越王勾踐劍,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厘米,是春秋晚期時期的,千年不銹,由許多小暗格組成。<br></p> <p></p><p> 在武昌區還有一個景點也是值得一去的,那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紀念館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西鄰黃鶴樓。占地面積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周二至周日9:00~17:00開放(周一閉館),憑證件換票免費參觀。</p> <p> 在黃鶴樓停車場下車,過武昌路人行地下通道,就是武昌起義紀念館。紀念館主體是一幢紅墻紅瓦的小樓,當地人俗稱“紅樓”,建成于1910年,原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p><p> 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武昌首義贏得全國響應,260余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1961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依托舊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宋慶齡名譽主席親筆題寫了館名。 </p> <p> 武昌起義紀念館主體建筑為二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議會大廈,這里珍藏著大量的文物和文學、照片資料,真實再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誕生地的歷史風貌。</p> <p> 館內現有兩個主題性的基本陳列:一是《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前者以舊址主樓為載體,復原和再現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場景與風貌;后者布置于舊址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歷史。</p> 穿過主樓繞到后院,又是別有洞天的一種感覺。雖然這里因為有辦公區只有部分開放,但是可以走上二樓的走廊,從另一個視角欣賞“紅樓”的建筑。建筑內的各式回廊是其一大亮點,幾何透視的效果和紅磚相得益彰,富有建筑美學特色好拍。 在“紅樓”前留影一張。 <p> 從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出來,在黃鶴樓停車場門口看到一個小姑娘穿著紅軍服在賣老冰棍,因為好奇她的穿著打扮,便與她聊了起來,原來是大一的學生,暑期出來勤工儉學。一是老冰棍承載著我這個年紀人的小時候的記憶,二是算是對小姑娘勤工儉學的支持,于是買了一根綠豆味的,五元錢,并與她合了個影,合影時小姑娘顯得有點害羞,一拍完照片立馬跑遠了。</p> <p> 黃鶴樓位于武昌蛇山頂,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它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登樓遠眺,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黃鶴樓門票 80元,可乘坐市內公交車10、61、64、108、222、401、402路公交車至司門口或閱馬場下車后步行到黃鶴樓。因為2010年來過了,所以這次就沒有再去。</p> <p> 來到武漢,楚河漢街也是必打卡之地。 </p><p> 楚河漢街位于武昌區東湖和沙湖之間,沿楚河南岸而建,總長1.5公里,總建筑面積340萬平方米,是萬達集團投資500億元人民幣,傾力打造的以文化為核心,兼具旅游、商業、商務、居住功能的世界級文化旅游項目,是目前中國最長的城市商業步行街,被譽為“中國第一商業街“。</p><p> 按說應該來楚河漢街看夜景才是,但因我的時間安排,只能在下午陽光正烈時到此一游了。</p> <p> 漢街以民國風格建筑為主體,紅灰相間的清水磚墻、精致的磚砌線腳、烏漆大門、銅制門環、雕著巴洛克式卷渦狀山花的門楣、石庫門頭、青磚小道、老舊的木漆窗戶......極具時尚元素的現代建筑和歐式建筑穿插其中,傳統與現代和諧統一,號稱現代的秦淮河。置身其中,仿佛時光倒流。</p> <p> 2011年9月30日,楚河漢街開業。漢街集合200多個國內外一流商家,共設有三個街區,內容包括購物、餐飲、文化、休閑、娛樂等,是中國商業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商業步行街。<br></p><p> 楚河漢街有很多品牌店和餐飲店,也是網紅店聚集地。<br></p> 在漢街東端建有“漢秀”劇場,這是萬達集團與世界最著名的美國弗蘭克演藝公司合作,投資25億元打造的超越世界所有演藝水平的舞臺節目;在漢街西端,萬達集團投資35億元,建造全球唯一的室內電影文化公園,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該項目匯集全球最新頂尖電影娛樂科技,堪稱“室內環球影城”。在漢街的中部有屈原廣場、昭君廣場、知音廣場、藥圣廣場、太極廣場等,通過紀念湖北歷史文化名人,來提高楚漢文化的影響力。位于漢街中段的萬達電影城,不僅是萬達電影院線旗下最大的電影城,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電影城。<br> 漢街知音廣場東側有漢街大戲臺,免費用于群眾演出。戲臺采用仿古木構建筑風格,背景采用國內最先進的LED屏幕。每逢節假日,漢街大戲臺均會上演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豐富武漢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br> <p> 楚河漢街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于2013年9月落成,是繼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之后中國大陸的第二座場館。杜莎夫人蠟像館是由蠟制雕塑家杜莎夫人建立的,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蠟像館之一,有眾多世界名人的蠟像,其中恐怖屋最為出名。</p> <p> 武漢共有三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黃鶴樓、東湖風景區和</p><p>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旅游區。</p><p> 東湖因位于武昌東部而得名,是中國水域面積最為廣闊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東湖風景區以大型自然湖泊為核心,湖光山色為特色,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素有九十九灣之說。景區面積88平方公里,由聽濤區、磨山區、落雁區、吹笛區、白馬區和珞洪區6個片區組成。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等全國重點大學坐落在東湖湖畔,成為一道絕佳的風景線。</p><p> 東湖的磨山景區位于東湖東岸,距離下榻的酒店車程約30分鐘。磨山景區三面環水,六峰相連,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長湖,八里磨山”之稱。此次東湖之行因時間有限,只匆匆游覽了磨山景區。</p> <p> 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別致的園中園和濃郁的楚風情是磨山景區的四大特點,在武漢有“綠色的寶庫”之譽。 33平方公里的東湖碧水在她的東西北三面緊緊環繞,使她猶如一座美麗的半島。</p> 磨山景區山林林木蔥郁,湖水鏡映,山體如屏,山色如畫。<br> <p> 磨山景區更是花的海洋,花的品種成千上萬,有梅花、杜鵑花、櫻花、蘭花、荷花、桂花、月季、海棠、桃花等等、等等......</p><p> 磨山梅園為江南四大梅園之首,梅花品種達320余種,梅樹、梅樁2萬多株,為全國之最,栽培技術與研究水平均領先全國,是中國梅花中心的所在地。</p><p> 磨山杜鵑園品種冠中南五省之首,陽春三月,花開時節,滿山遍野花海如織,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p><p> 磨山櫻花園是世界三大賞櫻勝地之一,在每年4-5月櫻花盛開季節,美麗的櫻花燦若朝霞,白如初雪。<br> 磨山桂花也一向在民間享有盛譽,素有“八里磨山,十里飄香”之說。<br> 磨山盆景園是湖北最大的盆景園,其建筑風格和庭園布置融合了南北園林藝術的精華。園內珍藏有各類盆景近萬盆,并常年展出花卉盆景。<br> 磨山荷園是中國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有830多個荷花品種池,種植荷花品種700多種,睡蓮等水生花卉200余種,其中荷花品種資源可能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多。<br></p> 我去的時間是在7月初,雖然錯過了梅花、杜鵑花、櫻花的花期,但正是是荷花盛開的季節。站在荷塘邊,清風拂面,一股股清新的荷香,沁人心脾。<br> 步入荷塘,恍若置身五彩紛呈的世界,紅花、白花、黃花,朵朵鮮艷奪目,盡顯芳華和艷麗。 這正是: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p>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共有高校83所,僅次于北京,居全國第二;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僅次于京滬,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總數達100多萬人,居全球城市第一。 </p><p> 武漢大學就在東湖的珞洪景區,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校園內綠樹成蔭,占地面積5187畝。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國立大學之一,其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再加上名聲遠揚的校園櫻花大道,武漢大學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p><p> 從酒店門口的民主路體育館站坐公交車只需4站到珞珈山站下車,步行900米就可到達武漢大學文理學院校區。 </p> <p> 武漢大學誕生于1893年,為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所建,初名“自強學堂”,主修外文,旨在為中國培養一批精通各國語言的外交人員。后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p><p> 張之洞是晚清洋務派代表,在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湖北、江蘇等地創辦和整頓了許多書院和學堂。1928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在張之洞的自強學堂的基礎上,在武漢建立一所國立高等學府,教育部長蔡元培任命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建筑委員會,在地質學家李四光和林業學家葉雅各的勘測下,認為武昌東湖一帶是最適宜的大學校址。以李四光為代表的委員會一致認為其“天然風景不唯國內各校舍所無,即國外大學亦所罕有”,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疏遠相地選址理念。</p><p>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主要是1930年至1936年間,在珞珈山校園一次性規劃設計并連續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30項工程68棟,建筑面積近8萬平方米,耗資400萬銀元。此外還包括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建筑。這樣浩大的建筑活動,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是罕見的,是中國近代大學建筑佳作和典范。它與清華大學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筑一起作為首批中國大學校園歷史建筑群現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國國務院正式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5處26棟,建筑面積有5萬多平方米。</p> <p> 如今來武漢大學,不僅是每年春天校園內的大片櫻花,更重要的是欣賞那些民國時期的著名建筑,包括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行政樓、老圖書館、理學樓、半山廬、十八棟等等,每一座建筑,都能體現出,在那個兵荒馬亂,風雨飄搖的年代,國人對下一代人才的培養,是充滿希望和不惜余力的。</p><p> 體育館:</p> 老圖書館: 十八棟: 櫻園: 東湖珞珈山,那一片山,那一片水,讓每一位進入武大的學子,充分享受這花園般的校園,美麗宮殿般的建筑,碧波蕩漾的湖水,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夢開啟的地方,走進來,讓夢想開始,走出去,讓夢想實現。 <p></p><p> 在江漢關感受武漢早年的故事,在跨過長江感受水陸風情,在百年老校、東湖湖畔留下腳印,在楚河漢街體驗文藝小清新后,那么,就該去美食集結的巷子里,找尋對胃口的引誘了。</p><p> 武漢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是吃貨的天堂。熱干面、豆皮、湯包、油炸面窩、糯米包油條、糊湯粉、烤魚、豆絲、鴨脖子、油悶大蝦等等,這些被吃貨們津津樂道的美味小吃,對我這個絕對的吃貨而言,此行是一定要大飽口福的。</p><p> 武漢飲食,可謂一早一晚,過早和宵夜最為經典。武漢人將用早點,稱為“過早”。民間有“早嘗戶部巷,宵夜吉慶街”之說。</p> 戶部巷位于武昌區最繁華的司門口,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早點一條巷”,是老武漢的一個印記,其繁華的早點攤群數十年經久不衰。戶部巷于明代形成,清代因毗鄰藩臺衙門(對應京城的戶部衙門)而得名。戶部巷里面的小吃多如牛毛,商鋪百花齊放,讓人目不暇接。而且里面的人流量驚人,如果節假日去的話,估計是人擠人的火爆情況。遺憾的是,這一次去武漢,正趕上戶部巷整治裝修,說是為了迎接10月18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而進行的城區改造。<p></p> <p></p><p> 吉慶街位于江岸區大智路與江漢路之間,在白天就是一條普通、安靜的小街,與近在咫尺、喧囂繁華的中山大道比起來,實在是清冷寂寞、反差強烈。一到晚上,短短170米的小街在霓虹下頓然活了過來。十米寬的小街上,簡易的圓桌板凳連綿排開,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擦鞋的……幾百個臺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到午夜12點以后,整個氣氛達到高潮。“吉慶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樣。”池莉在《生活秀》中如此直白描繪。</p><p> 對吉慶街來說,夜是白晝,生活理所應當是從此刻開始的。買賣人不知疲倦地做生意,直至凌晨四點依舊精神抖擻、聲音洪亮,食客們卸下白日里的憋悶,一口氣興奮到深夜,不知歸去。這個不夜城給人的就是一個歡暢和痛快,難怪讓人愛到了骨子里,美得妙不可言。<br></p><br> <p> 此行,因戶部巷的整修而不能如愿“早嘗戶部巷”,更因為2010年已體驗過“宵夜吉慶街”,那么,這一次,就來一個“早嘗吉慶街,夜吃油悶大蝦”。</p><p> 上午9:00的吉慶街,顯得清冷寂寞,我來的這一天正是周六,還是能看到許多市民來這里“過早”。</p><p><br></p> <p> 早晨的吉慶街有非常多的美食,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蔡林記熱干面、駿駿牛肉粉等等......簡直讓人挑花了眼,什么都想來那么一點,可是,肚量有限,只能挑最想吃的品嘗一下。</p> 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一種主要食品。早年間老武漢們逢年過節時用綠豆、大米混合磨漿攤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為節日佳肴,而如今早已成為尋常早點。據朋友介紹,已有90年歷史的吉慶街老通城的三鮮豆皮的味道可謂是武漢一絕。即使要排著長隊等候,也在所不惜。 老通城的豆皮連毛主席吃了都贊不絕口,說“這是湖北風味,要保持下去”。 <p> 老通城三鮮豆皮的豆,必須是脫殼綠豆;皮,必須是精制米漿;豆皮的餡,必須是湘產糯米;豆皮的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菇和鮮筍;豆皮的形,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醉。 <br></p> 三鮮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讓你聞了就想吃,吃了還想吃。一份豆皮如果再配上一碗蛋酒,那簡直是神仙滋味了。 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制作過程: <p> 吉慶街的四季美湯包也是武漢著名的小吃,武漢人“過早”也格外地鐘愛它。四季美的湯包被譽為"湯包大王",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姜絲醬醋,異常鮮美,讓你吃了一籠還想再來一籠。老板說,吃這種湯包不需顧及會長胖,所以最受美眉和靚嫂歡迎。</p><p> 可惜,一個早餐,又是三鮮豆皮、又是蛋酒、又是湯包,肚子實在是撐不下了。吃了這么多,人均也就50元左右,讓你是流連忘返了。<br></p> 熱干面是武漢最經典的一道美食,可以說是武漢的名片,來武漢可以不去黃鶴樓,可以不吃鄂菜,但是絕對不能不吃熱干面。 傳統的武漢熱干面,要數蔡林記熱干面最為正宗,是武漢人“過早”中特別喜愛的大眾化食品,它便宜實惠,花上4塊錢,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飽肚子。<br> 熱干面撣的面軟綿爽口中透出一股嚼勁,既不粘牙也不夾生堅硬,用筷子挑面,芝麻醬滑爽而不纏,香氣撲鼻。面條里面沒有任何湯水,被燙過以后,就著熱勁完全膨脹開來,還把醬完全吸了進去。漲開的熱干面放在嘴里的感覺是糯糯,原汁原味的面香和醬里的芝麻香。尤其是芝麻磨碎了摻在醬里,特別誘人。三兩口,沒什么感覺一碗面就進到肚子里了。 武漢的鴨脖也是武漢的經典美味,雖然不是武漢特有,但是武漢鴨脖那是全國響當當的,不管是周黑鴨還是絕味,店鋪遍布全國。在雪松路買了一盒周黑鴨鴨脖28元,后來又在武漢漢口火車站買了一盒,居然是32元。這難道不是全國統一價格嗎?心中有點納悶了。 <p> 武昌魚,毛主席曾經作詩“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主席愛吃的東西很多,專門寫進詩里的可就只有武昌魚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烹飪武昌魚的制作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從傳統的蒸、煮、炙三種,發展到清蒸、油燜、網衣、滑溜等多種方法,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魚別具一格,特點是口感滑嫩,清香鮮美。</p><p> 這是亢龍太子酒軒的招牌菜——蔥燒武昌魚,肉嫩嫩的,非常入味。在亢龍太子酒軒排了半小時的隊,看來也是值得了。</p> <p> 最后來隆重推出武漢的油燜大蝦——小龍蝦,到武漢不吃小龍蝦算是白來了。武漢小龍蝦風云匯聚,得到業界公認的有四大蝦王:巴厘龍蝦、靚靚蒸蝦、小亮蒸蝦和潛江蝦皇。<br></p><p> 武漢人好面子,在武漢好面子叫講胃口,就此看得出來,武漢的面子基本體現在吃上。所以,吃小龍蝦是講胃口的武漢人生活里一件重要的事:同學小聚,當季時沒有龍蝦簡直就不能成席;朋友幫忙辦事后,大家也都不介意以“撮一頓蝦子”來表示感謝;商務活動中能一起去吃一頓小龍蝦,那就是開啟大事可成的慶功模式。</p><p> 巴厘龍蝦作為武漢最為知名的蝦館,真店僅9家,假店超過60家,山寨數量令人吃驚。這次來武漢,巴厘龍蝦成為我的首選。</p><p> 這是武漢音樂學院店。<br></p> <p> 這是萬松園雪松路巴厘龍蝦店。</p><p> 雪松路如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美食街,這幾乎全是拜巴厘龍蝦和靚靚蒸蝦所賜,是他們幾乎獨自為武漢小龍蝦帶來了全國的聲譽。</p> 如果要問武漢最火的蝦店是哪家?火到什么程度呢?火到排隊候位竟衍生了一批“黃牛”。他們輪番在兩家蝦店門口排隊,到領到的號倒賣給后面的食客,換一個號10-15元,月收入過萬。<br> 在雪松路這條不長的單行路上,巴厘龍蝦就有兩家分店。分別位于雪松路30號和65號。據說靚靚蒸蝦的老板周全和巴厘龍蝦的老板娘周芬是親兄妹,是土生土長的萬松園土著。生意最好的時候,兩家各自一天能賣出約3噸小龍蝦,按一只蝦30克計算,一天合起來能賣20萬只蝦。兩家生意差不多,不存在競爭,吃靚靚的成年人居多,吃巴厘的年輕人更多。看來我這次還是想當一回年輕人,居然連續吃了兩餐的巴厘龍蝦。 <p> 小龍蝦又稱大蝦,雖然口味很多,但得到大多數武漢人認可的口味也就是三種:清蒸、油燜和蒜蓉。</p><p> 這是清蒸大蝦。一份138元。清蒸是白灼的升級版,“蒸”是烹飪方法中最高境界之一,更容易保持小龍蝦的完整形狀,水蒸氣的均勻彌散使得蝦黃得以更完整的保存。蝦肉清、甜、爽、嫩、滑,這是一種素面朝天的鮮美,保留住了最原始的蝦本味。蒸蝦對蝦的貨源要求特別高,只能用清水大蝦。蒸蝦以蘸料見長,酸酸甜甜中散發出蝦的清香,入口帶著蝦的自然甜味。蘸料的秘方據說是用泡姜水加辣椒王撣油再加老話梅水。</p><p> <br></p> <p> 油燜是湖北流行的龍蝦做法,麻辣鮮香,味道濃郁,到巴厘龍蝦來油燜大蝦肯定是必點的。第一天在音樂學院店吃的時候,我還擔心是否會太辣,結果吃完清蒸的再吃油燜時,居然愛上了這個味。第二天到雪松路店時,居然再次點了油燜大蝦。</p><p> 油燜的作法需剪蝦頭、抽沙線,選材不惜工本,大量使用的獨頭蒜。燒蝦用料講究,冰糖吊味,大蔥提香,打底,一鍋蝦兩瓶啤酒,這些都絕不能含糊。來一只蝦,去掉蝦頭打開前蓋,看到的是滿滿的蝦黃,一口吸進嘴里,濃濃的蝦蟹的特有鮮味,吃完蝦黃,接著撥開蝦尾,嫩滑的蝦肉完全入味,麻辣鮮香在唇齒間游蕩,一口下去Q彈的感覺就像初戀般美好。油燜根據工藝的不同分油派和醬派,顧名思義,一種講究把各種調料和香料的味道和香味都煉制到油里,再用油來燜蝦;另一種是以豆瓣醬為味覺的底味,來組織味道配伍。兩派各有千秋,油派好看,香味足;醬派味道濃,滋味足。不管是油派還是醬派,口味辛香爽口、辣中帶甜、多吃不膩、回味悠長。</p><p> 這是大份的油燜大蝦,一份218元,如果點小份的也要178元。<br></p> <p> 蒜蓉大蝦,顧名思義,蒜泥是主要佐料,姜少許,不放紫蔻、丁香、大茴、肉蔻等調味的中藥材,甚至不放花椒、辣椒。蒜搗成泥狀,放油鍋里炒出香味,連同洗凈的蝦大火猛炒,再放些糖、啤酒、味精,小火入味。一鍋香噴噴的蒜泥龍蝦便出鍋了。蒜蓉龍蝦的特點一是鮮,沒有重口味佐料的干擾,啤酒和糖的加入,又使得蒜泥龍蝦的鮮味被釋放了出來。再者是嫩,蒜泥龍蝦湯少,肉質沒有被湯汁浸入破壞,大火中飛快炒制又使得蝦肉像是在籠里清蒸一樣,蝦肉在蝦殼有限的空間里,最大限度地保持住了肉質的鮮嫩。</p><p> 蒜蓉大蝦也分大小份,大份218元,小份178元。</p> 朋友還推薦了全味蝦球,79元一份,味道也非常鮮美。全味蝦球要去頭、去蝦線,配以蒜瓣、姜、干紅辣椒、花椒、冰糖、醋、 料酒、生抽、老抽、鹽適量,炒之前把蝦球用大火炸到外焦里嫩,肉質呈現金黃色為最佳。 鍋內底油翻炒配料,將炸好的蝦球與配料一起進行翻炒出香,加水沒過蝦球,加冰糖、醋,鹽,料酒,生抽,老抽,翻炒直至收汁。 涼拌毛豆是巴厘龍蝦店的標配。色彩碧綠,口感清脆。一份26元。 鹵藕也是巴厘龍蝦店的開胃涼菜,26元一份。 <p> 原味涼面也是巴厘龍蝦店必點的主食,有大小份之分,小份的6元,大份的18元。涼面與熱干面相比,我更喜歡涼面的細膩。據說,熱干面粗,精壯有力,早年多用粗瓷碗,這與它的身份相配;涼面細,纖弱嬌軟,宜用細瓷盤,顯得尊貴。涼面的調料、配菜也比熱干面多且精細,除必不可少的芝麻醬外,還有蝦皮、涼粉絲、切得細細的黃瓜絲、海帶絲、火腿腸絲等。涼面吃口清鮮,皆得力于蒜、醋,蒜剁成泥,化在水里,澆在面上,醋寧可多灑幾滴,于是一個辛辣,一個酸香,把面的美味都逼了出來。熱干面熱烈奔放,涼面清俊秀逸,兩種面正好與武漢人的性格相契,既熱情爽快又不乏細膩柔情,正是“吃中文化,面里人生”。</p> <p> 武漢這座遍布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5A級旅游景區3家,4A級景區15家,擁有大都市罕有的166個湖泊和眾多山巒自然風光獨特,四季氣候分明,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的城市,深深的吸引著我,在跨越時光感受它的古老的歷史文化,在各種美食中讓味蕾得到滿足后,去飽覽一下山清水秀、山水交融的黃陂木蘭文化生態景區的秀美景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p><p> <font color="#ED2308">(木蘭景區的游記將在《黃陂木蘭天池●清涼寨——2019年夏●湖北行(二)》中做詳細介紹)</font><br></p> 眼界決定境界,沿途就是風景。旅行,能讓你的眼界變得更加的開闊。歲月易逝,容顏易老,要保有一顆永遠在路上的心,那么,你將發現人生還是有更多的可能的。因為與你同行的,不是你的旅伴,而是整個世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阆中市|
商河县|
福海县|
衡东县|
灵丘县|
子长县|
资溪县|
中阳县|
常熟市|
澄江县|
定日县|
镇平县|
黄龙县|
武乡县|
古田县|
扎囊县|
山西省|
龙州县|
麦盖提县|
通山县|
礼泉县|
磴口县|
河南省|
化德县|
土默特左旗|
宁国市|
新郑市|
岳西县|
土默特右旗|
阳高县|
紫云|
巨鹿县|
淳安县|
泗阳县|
洪泽县|
汽车|
大港区|
乐亭县|
平乡县|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