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h3> <h3>陽原縣西城鎮是始建于遼統和年間(983年~1012年)的弘州城(現舊南關),當時弘州和永寧縣同治一地。明洪武年間城廢。明天順四年(1460年)在弘州城北展筑新城————順圣川西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置分守參將于西城,屬宣府鎮長城防線的南路,隸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治今宣化)。</h3><h3>陽原縣是張家口市唯一沒有長城的縣,但它有數量眾多的烽火臺,組成了長城沿線嚴密的防御體系。當時順圣川西城管轄范圍之內有37座烽火臺。即使是現在,陽原縣仍有“五里一墩,十里一臺”之說。烽火臺在那段飛馬揚鞭、馬蹄聲聲,刀矛戈戟、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有寇來犯,晝燃煙,夜舉火”。它經歷過的歲月里,有刀光劍影,有風花雪月,更有外形頹廢、獨守孤寂的蒼涼與悲愴……</h3><h3><br></h3><h3>歲月逝去的五百多年里,邊寇騷擾、戰爭頻仍時,烽火臺作為戰爭通訊設施,義無反顧、盡職盡責的守望著明宣府鎮南路長城防線固若金湯,更使順圣川的黎民百姓免遭戰火洗理,安享和平時光。</h3> <h3>西城鎮五里梁烽火臺,現殘高十米左右,底面為十米左右見方的正方形。四周由圍墻圍成一個東西寬約五十米,南北長約二百米的長方形的院落。烽火臺位于離南墻二十米左右的南部。在這二十米左右的區域內有大量的磚瓦、柱礎等建筑構件和石臼、黑陶等生活器皿殘片。期間也有后人們的墳塚,更添凄涼無限。</h3> <h3>探訪烽火臺,可以仔細領略這里的邊塞風情,更多了一份其它地方沒有的蒼涼、幽遠、古樸、滄桑、原始與雄渾。這個留在西城鎮邊上的昔日的烽火臺,已經成為了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物,為陽原縣邊塞文化的發掘和古代軍事及建筑史的研究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h3><h3>烽火臺,它是時間逝去的痕跡,更是歷經滄桑的最好佐證。雄偉的只是軀殼,畢竟荒蕪了太久太久。它的東邊,現代化的住宅樓正在拔地而起,車水馬龍的光華路繁華而摩登。古老與現代就是這么的近距離……</h3> <h3>守在城邊的烽火臺,已經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它從大清入主中原立國(1644年)始,就已經宣告下崗。但它的一生是值得人們回味和深思的。它是生命的記錄,更是歷史的見證。我猜想這夯筑的墩臺及圍墻里,一定包蘊著什么。它,莫不是我們古老民族偉大而智慧的靈魂?面對它如今灰頭土臉的尊容,引人不盡地遐思與眷顧。</h3> <h3>遠去了鐵馬金戈,湮滅不了跡遠恢宏!</h3><h3>西北面,熱力公司的廠房與煙囪彰顯出現代文明的繁榮昌盛,而偏居一偶的烽火臺,雖歷經歲月摧殘,滄桑無限,但它仍雄立一方,如同一尊頂天立地的金剛。</h3> <h3>2018年2月14日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3> <h3>烽火臺簡介。</h3> <h3>在烽火臺的陽面中部,開鑿有一個不足兩米高的洞穴,里面西部是臥榻區,正對著洞口的是生火區,東部是儲藏區。洞頂被煙霧熏得黑黝黝的。應該是無家可歸者在此居住過。</h3> <h3>夯筑的圍墻,底寬近半米,向上逐步收攏,現殘高兩米。</h3> <h3>東圍墻被人為破壞出來的豁口。</h3> <h3>透過南圍墻坍塌出來的空隙,可以清晰的看到北部不遠處新落成的住宅小區。古老與現代,繁華與蒼涼,就這么的在近距離內,達成了并不太和諧與完美的統一。</h3> <h3>透過圍墻上坍塌出來的空隙可以看到內部的烽火臺。</h3> <h3>西圍墻在悠悠歲月中風吹雨淋形成的豁口。</h3> <h3>從圍墻的斷面看,當年圍墻應該是分里外兩層夯筑而成。</h3> <h3>圍墻的西南角,并非完美的垂直交匯,而是西墻超出南墻0.2米,對南墻形成圍堵保護之勢。</h3> <h3>圍墻內緊鄰南圍墻處地表有大量的建筑構件。這是筒瓦。</h3> <h3>殘破的墻磚。</h3> <h3>一塊完好無損的墻磚。</h3> <h3>殘破的地磚。</h3> <h3>殘破的滴水。</h3><h3>斑斑駁駁的表面似乎在訴說著不堪回首的過往……</h3> <h3>圍墻內部圈子里的黑陶殘片。</h3> <h3>不足一半的石臼。</h3><h3>我在想,得用多大的力量才能將它一分為二啊?</h3> <h3>在圍墻圈內的南部,發現了一個完好的石柱礎,上面密布的氣孔,告訴人們,這是采用的火山石。</h3> <h3>幾叢耐旱的駱駝蓬蓬蓬勃勃地生長于此,儼然給這里的孤寂和蒼涼平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滴水。</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粗獷厚實的遼代瓷片。</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又白又細的青花瓷殘片。</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青花瓷殘片和小顆粒玉石。</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晶瑩剔透的玉石顆粒,我小時候人們俗稱火石,現在賦予了它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泥河石”,縣里面已經把玉石加工做成了一個產業,遠近聞名。</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黑陶殘片。</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數量眾多的墻磚。</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木炭。</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四分之一的石砘。</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殘破的瓦片。</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形狀奇特、質地不一的石頭。</h3> <h3>幾棵略顯稚嫩的桑樹頑強地生長于此,像是在默默的陪伴蒼老了容顏的烽火臺,為它站崗,做它有生命力的伙伴。</h3> <h3>我去的時候,枝頭已經結出了數量不少的綠色而鮮嫩的桑葚。</h3> <h3>在烽火臺圍墻圍成的圈子的中部,不知何人何時修建了東西向的建筑物的地基,當然是以破壞東西圍墻為代價的,看后令人扼腕嘆息。</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一小塊玉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瓦片與墻磚相鄰相惜。</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的玉石與青花瓷殘片相映成趣。</h3> <h3>圍墻墻體內夾雜著層層疊疊的、數量眾多的建筑構件、生產用具殘件和生活器皿殘片,是有意為之抑或不得已而為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h3> <h3>我不能用雄渾雋永的文字抒發追古思今的無限感慨,我只能用手機鏡頭默默的記錄下我的所見所感,以此來表達對烽火臺的敬畏與贊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贺兰县|
固原市|
漳平市|
黎城县|
天柱县|
平江县|
佛学|
桃江县|
麻城市|
高陵县|
新河县|
苏尼特左旗|
清镇市|
开鲁县|
香河县|
寻乌县|
台江县|
天水市|
耒阳市|
萍乡市|
于田县|
石台县|
达拉特旗|
南宫市|
公安县|
石屏县|
建水县|
信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唐河县|
宁陕县|
星子县|
鄯善县|
宿迁市|
洞口县|
维西|
上思县|
武陟县|
吉安市|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