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 楊 氏 兄 妹 姐 妹 </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拍攝、掃描:楊永智 文稿編撰及部分照片:楊永信)</h3><h3>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二0一五年全國人口普查,楊姓總人口4270萬,是中國人口的第六大姓。查閱史料,楊姓人中有著非凡杰出的名望:有帝王,有將相,有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有影視明星,航天英雄……。相比之下,吾輩卻相形見絀,寂寂無名。然“苔花小如米,也學牡丹開”。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生活,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經歷。為了方便敘述介紹,通篇一致,本篇以楊永信的口吻加以介紹我輩的些許經歷。<br></h3> <h3><font color="#010101"><h3> 我們的父輩<b>楊在德、楊在善</b>二兄弟養育了<b>楊永仁、楊永義、楊永禮、楊永智、楊永信,楊桂香、楊貴香、楊金香、楊蘭香、楊金花</b>五男五女共計十個子女。父輩一直祖居在騰格里沙漠邊緣的甘肅省民勤縣,他們勤儉持家,過著極為艱辛的農耕生活。因一生辛勞,身體不能得到好的保養,父親楊在善、大伯楊在德先后于1960年、1965年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大媽孫桂珍于1981年辭世,只有母親俞桂英堅韌頑強長壽,營造了一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2004年辭世,活到了89歲高壽。</h3><h3>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社會的發展進步,我輩姊妹們陸續長大成人,家中也在發生著變化,二哥楊永義、三姐楊金香及本人楊永信為了謀生,先后于1960年、1963年來到新疆,定居木壘縣。1977年恢復高考后,本人考入西安地質學院,畢業后分配到西北石油局工作。四哥楊永智于1964年應征入伍,1988年轉業到成都四川石油管理局輸氣公司工作。大哥楊永仁、三哥楊永禮及三個姐姐一個妹妹一直守故土、當農民,精心操持家務,他們的子女都很爭氣,個個成才成器。后來隨著大哥二兒子楊有明石油物探專業畢業分配到四川石油局,這樣我們一大家子就形成了西南西北的格局。 </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上圖左起:四嫂香金花、大嫂徐蘭香、三嫂吳金花;</p><p> 下圖左起:四嫂香金花、二嫂趙存英、本人妻丁彩霞。</p></font></h3> <b>楊永信:</b>即本人,筆名冰言,本篇文稿編撰人。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楊永信實屬一個命運多舛之人。學識雜而不精,工作雜而不專。學過地球物理勘探、文學、史學、新聞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種過地、放過牧、教過學、干過石油物探、政工宣傳、新聞記者、食品加工、行政管理、項目管理、工程預算......。退休后給自己的題詞:“歲月催人老,轉眼逾花甲,來日有多少?想著做點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祖 輩 概 況 </b></h3><h3> 我們的祖輩一直生活居住在甘肅省民勤縣,祖父楊如升生育了二男三女:大伯楊在德,父親楊在善;三位姑母除遠嫁給新疆木壘王有年的大姑母,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伯大媽、二哥、三姐及本人為了謀生來新疆投奔她以外,另外兩位姑母的情況現已較難查詢。</h3> 父親、大伯沒進過一天學堂,沒有給后人們留下點滴文墨圖像,現在對他們的追憶也只能憑借難以連貫的回憶和傳說。 <div><h3> 祖輩們留給我們的記憶碎片:</h3> <b> 祖父楊如升</b>因家里干活不可或缺的驢丟了,他帶了點水和干糧進沙漠去找,幾天后,驢沒找到,人回來了,帶回了吃不下飯的噎食病,不久離開了人世,年紀、歲次不詳。<br> <b>父親楊在善</b>為了家庭,為了子女的穿戴,一天的勞累之后,還利用夜晚,趕上毛驢到很遠的鹽湖馱鹽背鹽,驢馱一袋,人背半袋?;貋砗笤倮靡雇頃r間驢馱人背到上百里外的武威賣錢。1960年春天,因家中缺少勞力,在饑餓、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到十幾里外的荒灘植樹,晚上回家時倒在了距家不遠的芨芨叢中,再也沒能起來,永遠地離我們而去,時年49歲。<br><h3> <b>大伯楊在德</b>去新疆之前,每次馱鹽背鹽都和父親結伴而行。到新疆僅幾年時間,從一無所有到置辦起一個像樣的家,可見他是一個多么能干的人。記得1964年,大伯因病而錯過了冬季喂驢喂羊的割草時間,等他病好后已無草可收,可他硬是將那些又矮又稀疏的草一點一點的收割,使驢、羊過冬無憂。1965年春節后,大伯患上了牙齦出血不止的病,醫治無效病故,享年65歲。</h3></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 媽 孫 桂 珍</b></p><p><br></p><p><br></p> <h3> 大媽拍照片很少,第一張是1966年我們舉家搬遷到奇臺縣后,到縣城照相館拍的。后來又在1975年母親來疆時妯娌倆拍過一張合影。 1975年6月因生產隊從天山采回的藥材貝母被盜,當時擔任生產隊支書的二哥請來縣公安局刑偵人員破案,期間公安人員給大媽和母親等人拍了照片。現在只能通過這幾張珍貴的照片來緬懷瞻仰大媽這位剛強善良,勤儉持家,百般呵護子孫老人的慈祥面容。</h3> 大媽因養育子女少,她對我和三姐如同己出,非常疼愛。后來二哥二嫂先后生了三男二女,她對孫子們也格外上心,有點好吃的也要先想著孫子們。<br> 因為解放前,大媽的堂弟、侄兒被抓了壯丁有去無回,杳無音訊,使她對“兵”這個字眼特別敏感,當1965年收到四哥參軍后寄來的6元匯款和信件時(信中裝有四哥穿軍裝的照片),大媽聽著信,端詳著照片流著淚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是生活所迫??!”1966年,我們全家搬遷到奇臺縣園藝場七隊,1967年春節期間,因救濟款問題,這個隊和另一個隊鬧著要脫離園藝場投奔兵團所屬青年農場而且成功了,大媽不愿意進兵團,我們又返回到木壘平頂山這個封閉的山灣中。<br> 大媽為了本人的成長、學習、進步付出了很多很多,正當本人1980年底從學校畢業,可以掙工資孝敬她的時候,她卻患上了甲狀腺癌,醫治無效,于1981年2月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享年72歲。<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母 親 俞 桂 英</b></p><p> 我們的母親是一位堅韌頑強,有主見,敢擔當的偉大女性。是她把子女們一個個拉扯的成人成才成器。她于2004年12月無疾而終,母親百年后,兒女給她的挽聯是這樣寫的:</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世含辛茹苦,半生肩挑兩幅重擔;</b></span></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萬般恩澤子孫,后代皆為有用之才。</b></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母親身材矮小,但她有雙與身材不相稱的大手,正是這雙勤勞的大手為兒女們紡線織布,縫補衣服,納底做鞋;編麥辮,盤草帽,換油鹽醬醋,換零用錢供子女購買學習用品(圖片為1988年8月拍攝)。</font>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 </b></font><b>兄 弟 姐 妹 簡 介</b></h3><h3><font color="#010101"> <b>大哥楊永仁</b>勤勞樸實,吃苦耐勞,思想活泛,善于探索,實行包產到戶后,他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試著搞小麥黃豆套種獲得成功。在種好承包地的同時,植樹養禽,種菜種瓜,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原本困難的家境有了很大的改善。1997年12月因患肝癌,醫治無效病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大嫂徐蘭香</b>是我們楊家的第一名共產黨員,她開明豁達,有主見,她為了家庭、為了子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是相夫教子、持家能干的好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二哥楊永義</b>可算得上一名能工巧匠,他心靈手巧,喜歡琢磨,到新疆后,他無師自通,成了小有名氣的木匠,家里的水桶、面柜、桌凳、風箱,還有搗蒜的蒜窩子、舂調料的石臼(姜窩子)全都自己搗鼓制作。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分點什么都要在登記表上蓋私章,在沒有雕刻工具的情況下,他用鑿子、推刨刃和普通的刀子給自己和不少社員刻了名章。他是一名共產黨員,生產隊支部書記,文革結束后,當縣上推行“五定一獎”時他一馬當先,帶領社員們創出顯著的佳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二嫂趙存英</b>屬于農村非常能干的典型,承擔著極其繁重的家務。在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之余,還要拾糞割草,為一大家子人洗衣做飯,給分門別類的禽畜煮食添草。她對丈夫體貼恩愛,尤其是二哥因車禍住院和恢復期間及進入古稀之后,更是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照顧的格外周到,格外細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三哥楊永禮</b>固守本土,專心做農民,從事農耕。幾十年來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精心照顧伺候年邁的母親,在當地留下了敬老、愛老、孝老的良好口碑。因為有他,使外地的弟妹們能夠不分心、無顧慮地專心從事的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三嫂吳金花</b>是一個樸實厚道的農民,同時是一位好妻子、好兒媳、好母親。家里家外,忙進忙出,不得消閑。要說三哥是敬老、愛老、孝老的典范,三嫂則是榜樣。婆婆媳婦平平靜靜相處幾十年,沒有一定的涵養,沒有一定的耐心是難以做到的,三嫂做到了。按說進入老年,該享清福了,可她肩上的擔子依然不輕,既要照顧丈夫,還要盡心帶孫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哥楊永智</b>: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他從小就聰慧機智,這和他的名字很匹配。17歲參軍入伍,在部隊這座大熔爐里,以他的勤奮、刻苦、機智、好學,進步很快,從班長、排長、指導員、作訓股長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高升。1979年以團副參謀長的身份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自衛反擊戰結束不久,升任團長。他通過自學,取得大學本科文憑。1988年轉業到四川石油管理局輸氣公司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嫂香金花</b>精明強干,事事處處都走在人前。隨軍之前,在生產隊男人干什么,她就干什么,不要同情照顧;隨軍后,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不論干什么工作,都十分認真、嚴謹、細致,做的有聲有色。同時她善于關心人、幫助人,在單位、在鄰里、在兄弟姐妹中都有很好的口碑。</font></h3> <b>妻子丁彩霞</b>:小學高級教師,她是一個有愛心、有孝心、愛操心,有責任心;對家人關心,對朋友同事熱心,對工作細心,是一個手巧心細的人。無論干什么工作,無論在哪兒工作,領導對她的工作都放心滿意。在家庭,按古時候的說法屬于那種“上炕的裁縫,下炕的廚子”類型。 四個姐姐、一個妹妹中,除三姐楊金香到新疆后上過兩年學,妹妹楊金花高中畢業外,大姐、二姐、四姐都沒上過一天學。姐妹們雖沒文化,但都識大體、顧大局,精明能干,思想開通,是務農顧家的能手。<br> <b>大姐楊桂香</b>可謂是魯迅筆下的孺子牛。為了家庭,為了丈夫,為了子女,沒明沒夜地操勞,年輕時因大姐夫脾氣不太好,可她脾氣出奇的好,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事,碰到什么樣的麻煩,她都無怨無悔,忍讓著?,F在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她的心中總還是想著兒女子孫,能夠自己做的事,就不給兒女們添麻煩。2019年春,因不聽兒女們的勸阻,自己到草棚裝填炕的柴草,被羊抵而造成肋骨骨折,胸腔積水,后經兒女拉到武威地區醫院醫治脫離危險,當弟妹們看望和打電話慰問時她說:“是兒女們用錢給我買回了性命,我還得好好活著,不然對不起他們。”<br> <br> 四個姐夫一個妹夫,各個都身體健壯,通情達理,精明強干,顧全大局,是種田務農的把式,操持家務的好手。<br> <b> 大姐夫香萬來</b>:身材高挑,站得高,看得遠,深謀遠慮,處理事務能力較強,為了兒女的事,盡心盡力。他曾兩度來新疆,但最終舍不得離開故土,返回原籍務農。于2004年5月病故。<br> <b>二姐楊貴香</b>心胸寬廣,是敬老孝老的楷模,主事理家的高手。在她和二姐夫的精心操持下,家庭生活在當地來說一直過的比較殷實。她把一生的心血幾乎都用在了兒女上。1980年,在大媽生病期間,她作為大媽唯一的女兒,專程從老家來到新疆伺候照顧大媽一月有余,盡到了女兒最后的義務。2004年,二姐因高血壓病突發而病逝。 <b>二姐夫李敬文</b>:無論做什么都無怨無悔,為了家庭,為了兒女辛勤勞作,一生沒有離開過故土,在當地享有很好的口碑。因為生的男孩多,在農村里,他除了干男人該干的活,還兼干做飯、縫補衣服、捻毛線,織毛衣、織襪子等女人做的活什。于2008年病故。 <b>三姐楊金香</b>10歲跟隨大媽來新疆,成為大爹大媽的貼心小棉襖,二哥、二嫂的得力助手,也是本人讀書上學的重要經濟資助人。她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勤儉持家、踏實肯干、寬厚待人的優良傳統,結婚成家后生活環境條件相對較好,她和三姐夫陳興來一起營造了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同時也給予二哥和本人較多的關心照顧。 <h3><font color="#010101"> <b> 三姐夫陳興來</b>:身材高大魁梧,身體強壯,一直給人們展現著小平頭的形象。對他來說再艱巨、再難干的活到了他的手下就輕而易舉地干過去了。他還是一名運動健將,公社籃球隊的主力隊員。他樂于助人,敬老孝老,雖然他們弟兄姊妹較多,他的父母兩位老人還是選擇和他一家生活在一起。他與人相處和藹,辦事公道,善于作協調與調解工作,村民們選他當隊長多年。他還通過協調關系為隊上申請到了打一口水井的資格,現在方圓幾個隊,唯獨他們隊擁有兩口水井,從而實現了旱澇保收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姐楊蘭香</b>是吃苦耐勞的好手,結婚出嫁前,她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生產隊干活和男勞力一樣啥活都難不住她。和四姐夫包萬忠結婚后,里里外外仍然不落后,對家人細心周到,關愛有加,姐夫一度胃不好,她時時處處給予照顧。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家庭開始好轉,有了明顯的起色??伤\命薄,正當包產到戶,大顯身手,生活不斷改善的時候,1992年春天,趕騾子車拉柴禾時因騾子受驚嚇而翻車,脊椎骨骨折,醫治無效,過早地離開了了人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四姐夫包萬忠</b>:一頭不知疲倦,拉車不停歇的老黃牛。高大的身軀蘊含著使不完的力氣,不論家里家外,干活從不懈怠,為了家庭,為了子女盡職盡責,因四姐過世較早,三個孩子尚未長大成人,他既當爹又當娘,專心致志地撫養孩子們成人成才?,F在雖然已年逾古稀,但他仍然閑不住,只要看到有活,他就會盡力去做。</font></h3> <b> 妹妹楊金花</b>在五姐妹中是文化最高的,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時間較長,是敬老孝老的典范。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的耄耋慈母因腿骨受傷殘疾,生活難以自理。每當到了冬季,考慮到三哥家的出行環境條件沒有妹妹家便利,外地子女希望母親能夠到妹妹家過冬生活。受傳統觀念束縛,有人規勸說: 古語云“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行將入土之人,老死家中,誰來擔責?可她和妹夫楊忠澤力排外議,給母親填炕煨火,洗衣端飯,悉心伺候照顧母親達四個冬天之久。作為四哥和本人經濟條件相對好些,在資金上也盡可能提供一些支持。 <b>妹夫楊忠澤</b>:較為活泛,干的工作多而雜,放過駱駝,當過廚師,干過農活,當過隊長,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無論干什么都有模有樣,得到受益者和領導的好評。他是敬老孝老的楷模,伺候照顧我們的母親他毫無怨言,解除了我們外地子女的后顧之憂。2017年4月,因患食道癌,醫治無效病故。作為哥哥、姐姐們未能表達應有的感激之情,感到遺憾,只好選擇從外地趕回老家送他最后一程。 <h3><font color="#010101"> 愛老、敬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基本準則。這方面,我們兄弟姐妹們繼承了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每個人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盡自己的責任。</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弟 兄 們 不 同 時 期 合 影</b></h3> <h3><font color="#010101"> 姐妹妯娌十人未能留下一張十全的合影,五妯娌也沒有拍過一張合影,但愿今后有機會五妯娌相聚補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和我們這一輩相比,我們的下一輩小弟兄們更加幸運,他們趕上了好時代,他們的文化層次高,知識范圍廣,接觸社會寬,業務能力強,無論在什么領域,哪一個行業都是行家里手,業務骨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楊姓自古出美女,古代出了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當今有享譽全世界的大明星三口百惠。我們楊家的小姐妹們雖算不上美女,但也個個眉清目秀,相貌端莊,身材勻稱,稱得上人俊、心靈、手巧。無論工作、家庭都不落于人后。</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穿 軍 裝 的 楊 家 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家 庭 合 影</b></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br></b></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b>大合影:</b> </font>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本人、侄兒楊有明陸續參加工作,家族間相互走動逐漸多了起來。本人一參加工作,就因工作需要就配備了照相機,出行時盡可能攜帶,四哥楊永智更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平時注重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回家、探望親友都會用相機記錄美好的瞬間。這樣一來,我們相聚的合影照片就逐漸多了起來。近年來的拍攝合影更不必贅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 庭 合 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 出 行 觀 光 旅 游</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06年6月,四哥楊永智特別邀請遠在新疆的二哥楊永義、二嫂趙存英,三姐楊金香、三姐夫陳興來到四川游玩,使生活在干旱荒涼的大西北人體驗了乘坐飛機的感受,領略了大城市的繁華,享受了高級賓館的舒適,品嘗了四川的名小吃,游覽了眾多風景名勝......。</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在成都及樂山留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二哥二嫂在重慶、在鄧小平故居留影</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三哥與陪同他的四哥四嫂及侄兒楊有明在景點留影</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因母親和三哥三嫂一起生活,一直由三哥三嫂精心伺候照顧,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四哥曾幾度邀請三哥三嫂到四川游玩。1994年12月,三哥楊永禮、三嫂吳金花第一次去四川成都,四哥一家人熱情接待,陪同游玩。第二次因家務事多,三嫂離不開,三哥一人前往,這次不僅四哥一家人接待陪同,還招來南充工作的侄兒楊有明一起陪同游玩。</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三哥三嫂在四川留影</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 </h3> <h3><font color="#010101"> 本人因工作關系,去成都機會較多,每次去四哥一家人都熱情接待。2014年4月又一次同妻子丁彩霞帶常樂去西南游玩,到成都后,四哥和四嫂都已退休,他們帶著我們游玩好幾天,之后又安排侄兒楊有明全程陪同我們游云南、游重慶、游長江、游武漢......。</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b>旅 游 景 點 留 影</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為了表達對妹妹、妹夫伺候照顧母親的敬意,四哥楊永智特邀他們到四川游玩。四哥四嫂陪伴他們在成都及四川的眾多風景名勝、旅游景點觀光游玩多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旅 游 景 點 留 影</b></p><p> </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哥楊永禮2008年元月來新疆參加二哥三兒子楊有虎的婚禮,因新疆冬季漫長,沒有合適的旅游去處,期間本人陪同游覽了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二道橋、火車南站冰雕等景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3年9月,楊金花、楊忠澤由甘肅民勤來新疆游玩,9月7日,本人同時約二哥楊永義、二嫂趙存英、三姐楊金香、三姐夫陳興來到吐魯番游玩。此為途經達坂城風力發電站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吐魯番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吐魯番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交河故城沒有遮陰當陽植被建筑,這里太陽對人的蒸烤不亞于火焰山,好在九月已過了最為炎熱的季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經過炙熱的蒸烤,來到葡萄架下,給人一種格外涼爽的感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火焰山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其位于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巖和泥巖組成。當地人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 焰 山 留 影</b></h3> <h3><font color="#010101"> 葡萄溝,位于新疆吐魯番市區東北11公里處,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處峽谷。溝內有布依魯克河流過,主要水源為高山融雪,因盛產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魯番市的旅游勝地。2007年5月8日,吐魯番市葡萄溝風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時令進入9月,葡萄收獲的季節已過,加之時間較緊,沒有進入溝內,只在溝口停留,拍張留影作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5月,遠道而來的四哥楊永智、四嫂香金花、三姐夫陳興來、二哥的三兒媳婦楊麗乘此和三哥等人到父母的墳前祭掃奠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大姐楊桂香。上圖右起依次為四哥楊永智、三姐夫陳興來、大姐楊桂香、四嫂香金花及本人楊永信。下圖大姐兩側分別是大姐四子香興智、四兒媳楊彥平(大姐夫香萬來于2004年5月10日病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圖是大姐楊桂香、四哥楊永智及本人楊永信在一起;下圖為四嫂香金花、侄兒媳婦楊麗與大姐在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大嫂徐蘭香。上圖右起依次是陳興來、楊永信、徐蘭香、楊永禮、楊永智;下圖前排左一是三哥兒子楊有海(本次出行探望全程由楊有海駕車隨行),右二、右三是大嫂長子楊有成,大兒媳趙淑萍(大哥楊永仁于1997年12月因患肝癌醫治無效病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三哥楊永禮、三嫂吳金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望四姐夫包萬忠。上圖為三姐夫、四姐夫倆連襟合影;下圖左一是包萬忠兒子包松山,右一是兒媳侯瑞英,左二是大女婿趙云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姐楊蘭香本是吃苦能干的持家好手,在她的打理下,家庭生活不斷好轉,可惜她福淺命薄,1992年春天因拉柴禾的騾子車受驚嚇車翻人受傷,后經醫治無效喪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家期間與哥嫂、侄兒侄女、外甥外甥女等人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春節期間,在三姐昌吉的家中相聚,下圖左起依次為:丁彩霞、楊永信、楊金香、陳興來、楊永義、趙存英、楊金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春節期間,由本人安排在烏魯木齊全聚德聚餐,體驗自助餐的感受,品嘗馳名中外的全聚德烤鴨。在新疆的哥嫂、姐姐姐夫、妹妹等人參加。餐后就近進入烏魯木齊地鐵一號線,參觀地鐵站,體驗乘坐地鐵。</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參 觀 地 鐵 站</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乘 坐 地 鐵</b></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中國,新面貌,新氣象,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民富國強。我們的家庭也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暫且不說經濟收入、生活條件的改善,僅從文化教育就可窺見一斑:我們的祖輩大字不識一個,到我們這一輩(多數出生在解放前),70%識字有文化,取得大專以上學歷二人,獲得副高職稱二人,我們下一輩出了五名大學生,再下一輩,絕大多數都是大學生、研究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篇制作期間,楊有明、楊有海、楊有軍、香興智、陳海燕、包彥君、楊玉萍、楊有忠等人提供了部分掃描和翻拍照片,在此致謝。</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江源县|
汉寿县|
宜兰县|
万宁市|
万年县|
拜泉县|
仙居县|
皮山县|
晋宁县|
锡林浩特市|
轮台县|
焦作市|
三门县|
宿迁市|
新昌县|
洛川县|
京山县|
靖宇县|
五华县|
汾阳市|
伊川县|
克山县|
五大连池市|
定日县|
岑溪市|
沙河市|
鹤壁市|
阜宁县|
灌云县|
奈曼旗|
香格里拉县|
噶尔县|
望谟县|
江源县|
鹤峰县|
云浮市|
雅安市|
岳普湖县|
临武县|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