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占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萬壽山、昆明湖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游景點</font></b></h1><h1><b> </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占地293公傾,各種形式的宮廷建筑3000余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部分。</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 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這里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筑。</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仁壽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筑。北京頤和園內慈禧的寢宮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樂壽堂前的庭院里,一個雕刻海浪紋的石座上,橫臥著一塊海青色的大石頭,上面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青芝岫。這塊山石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玉瀾堂在頤和園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緒年間(1875-1908)重建。是光緒帝的寢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曾幽禁光緒于此。</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宜蕓館始建于乾隆年間,1860年被燒毀,光緒年間重建。《續博物志》:“蕓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稱蕓臺。”蕓是一種香草,可以防書中蛀蟲,宜蕓館原是藏書之處,所以有這名稱。光緒年間這里是隆裕皇后在園中的住處。</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宜蕓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是慈禧60歲生日時所建,專為其看戲所用。</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于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并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筑群依山而筑,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后慈禧重新建造的。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閣仗山雄,山因閣秀,萬壽山在遠處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處玉泉山的陪襯下,小中見大,氣勢非凡,蒼松翠柏,秀色蔥蘢。佛香閣面對的昆明湖又恰到好處地把這個畫面全部倒映出來,山之蔥蘢,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蕩氣舒懷。中國造園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造園手法--借景、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運用和體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佛香閣是北京市頤和園的主體建筑,建筑在萬壽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臺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筑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佛香閣高41米,8面3層4重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佛香閣是一座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筑,為全頤和園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來源于佛教對佛的歌頌。該閣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興建在20米的石造臺基上,八面三層四重檐。高約40米,內有八根鐵梨木大柱,直貫頂部,下有20米高的石臺基。閣上層榜曰 “式延風教”,中層榜曰“氣象昭回”,下層榜曰“云外天香”,閣名 “佛香閣”。內供接引佛,慈禧曾在此燒香禮佛。</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排云殿位于頤和園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其母后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的時候更名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晉代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這組建筑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排云殿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時期,整個景區占地約8000平方米,以排云殿為中心,由排云門、玉華殿、云錦殿、二宮門、芳輝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輝殿及連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組成。1860年該建筑群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慈禧重建,現殿內多陳設慈禧慶壽時王公大臣進獻的壽禮。</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智慧海是頤和園最高處的一座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建筑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筑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蘇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的風貌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后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1986年重建。是中國古代“宮市”的唯一孤本。</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在頤和園的整體建筑布局中,后山后湖建筑群將西部西藏廟宇和江南臨水街市濃縮在一個風景區里,安排在一個建筑軸線上,堪稱匠心獨運,蘇州街在別處也有修建,但在皇家園林中僅此一例。</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頗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麗。彩畫的內容多為山水、花鳥圖以及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情節。畫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長廊故事畫 牛郎織女</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長廊故事畫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長廊故事畫 武二郎景陽崗打虎</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長廊故事畫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長廊彩繪屬于“蘇式彩畫”,是中國木結構建筑上的裝飾藝術。長廊彩畫題材廣泛,山林、花鳥、景物、人物均有入畫。而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當數人物故事畫,一共2000多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1990年,長廊以建筑形式獨特、繪畫豐富多彩,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石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在園林中建石舫不僅是為證明水是活的、可坐舟,為的正是在“舟自橫”中,突出“野渡無人”的境界。</font></b></h1><h1><br></h1> <h1><b><font color="#167efb"> 石舫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是頤和園內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昆明湖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大約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內的五個北海還要大。湖面主要向東西面面發展,有計劃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閨在湖中,便成了湖內西堤及三島。</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頤和園內,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鼉偃月”,南面書“修蝀凌波”,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南湖島呈圓形,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澹會軒、月波樓、云香閣等,均為毀后重建。南湖島北部是用山石疊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虛堂和嵐翠間,為島中的主體建筑。涵虛堂是一座兩卷殿,南面有露臺,繞以石造雕欄。島東南處有著名的十七孔橋相連東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環水,環島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欄圍護,視野廣闊,八方佳景,一覽無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觀景游覽場所。</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廓如亭做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亭子 ,坐落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畔,為中國古亭之冠。</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廓如亭建于乾隆時期,俗稱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內外三圈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亭頂采用重檐攢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穩重。當年頤和園沒有東墻,亭北是煙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頃稻田,登亭遠眺,一望無際,廓如亭由此得名。</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頤和園銅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為了闡述建造銅牛的意義,乾隆皇帝特意撰寫了一首四言的銘文,用篆字書體鐫刻在銅牛的腹背上。銅牛是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藝術珍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它昂首安臥于岸邊。令游人流連忘返,合影留念。牛的力大無比,勤勞樸實,溫順善良,平和自如的形象使游人陶醉;另一層意思,是鍍金銅牛的故事,多少年來,吸引了千千萬萬游人。</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西堤六橋指的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的六座橋,從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六座式樣各異的橋亭;在柳橋和練橋之間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命名的景明樓。沿堤遍植桃柳,春來柳綠桃紅,有“北國江南”之稱。</font></b></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 界湖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毀于一八六〇年英法聯軍之劫,因處于內外湖的分界處而得名。</font></b></h1> <h3></h3><h1><b><font color="#167efb"> 豳風橋原名桑苧橋,光緒時期為避咸豐帝(奕詝)名諱,改為今名,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以“桑苧”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桑的重視。</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玉帶橋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練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上建有四角重檐橋亭,供觀景和憩息之用。</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柳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取自“柳橋晴有絮”的詩句。</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景明樓位于北京頤和園練橋和柳橋之間,始建于1750年,由主樓和兩座配樓組成。</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乾隆皇帝用“景明”二字作樓名,一方面是景明樓具有“柳綠桃紅、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陽樓記》中的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自己在游娛之中“偷閑略前賞還知愧”,“后了先憂緬前賢”。</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font></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太和县|
都兰县|
梅河口市|
永定县|
锡林郭勒盟|
宁城县|
上饶县|
安顺市|
永德县|
凤山市|
东宁县|
革吉县|
章丘市|
泸西县|
舞钢市|
潮安县|
若羌县|
崇州市|
湄潭县|
乌海市|
武威市|
洛南县|
大兴区|
南通市|
太谷县|
九江县|
陆河县|
太仆寺旗|
鱼台县|
潜江市|
扶风县|
谷城县|
彰武县|
阳曲县|
山东省|
北川|
临西县|
金平|
铜梁县|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