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繪寫古鎮的文化肌理與神韻</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讀吳云峰《江畔古樹別樣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姚 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除了這本《江畔古樹別樣紅》,吳云峰尚有一本隨筆集、一部長篇小說即將出版。蕪湖縣的文學創作,從許祚祿到吳云峰,都堪稱現象級。吳云峰之所以突然揮舞起魔棒一樣的筆,完全得益于“庫存”,是生活的倉庫、情感的倉庫、知識的倉庫、語言的倉庫一起打開的結果。</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吳云峰虔誠地匍匐于故鄉大地,拿出了這本《江畔古樹別樣紅》,昭然若揭的首先是,他腹笥豐贍的文化底蘊。全書四輯,“古風紅楊”“文化紅楊”二輯,就超三分之二篇幅,這些獨立成篇的文字,在歲月留痕中穿越,有生活有故事有想象,滿滿的文化與知識,串起記憶的吉光和感悟的片羽。即便“生態紅楊”“紅色紅楊”二輯中的文章,也寫得有文化味:引經據典毫不滯澀,反顯厚重寬博,有錦上添花之妙;傳奇軼事背倚地域人文,更顯悲壯奇崛,有穿越時空的深邃。特別是,有意將民俗作為本書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充分展示其儀式感和參與感,且罕有的細致深入,也是出于地域群體,對這種文化活態表現形式的強烈認同,更在于民俗是經千百年歲月淘洗,留下來的文化精華與現實結合的產物。因此可以說,深植于傳統文化,浸潤了民間滋養,成就了這本不折不扣的文化書。</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寫文化看上去固然高大上,但如何寫出獨有的味道,其實更重要。我認為,《江畔古樹別樣紅》以實物和考證、記憶和構想相結合的方式,精研邃思,飽含濃情,寫出了紅楊古鎮的文化肌理與神韻。</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打頭的這篇《一棵樹的前世今生》,不足千字,敘述指向卻一轉再轉,時空挪移,虛實交互,信息量很大,且來源多樣,將紅楊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交代得清清楚楚,存疑釋疑,負載情感,揭示變遷。在寫法上,這篇短文真正做到了橫云斷嶺,開闔自如,很好地擔負了提挈全書的作用。事實上,單篇中類似這樣的以篇首數言,提挈全篇的寫法,屢試不爽。善于在提挈基礎上,用文學的手法,不斷生發衍化、多層次掃描,而又絕非簡單地先總后分、逐一羅列,使得那些多已不可見的實物,一點點閃出它們及其背后當事人的形象,展示文化背景,彰顯文化含量。將文化附著在形象之上,這是我對本書的第一印象。</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書中的那些老街老巷、建筑遺存,是古風紅楊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驕傲。吳云峰視其為古鎮的活態遺產,珍愛有加。為此,他無意嚼別人嚼過的饃,試圖找到與眾不同的視角,挖掘其中更深層次的內涵。《老街尋夢》一文中寫道:“走進臨江的一戶老宅,推窗望去,浣女在河堤上穿梭、魚鷹在水中出沒、渡船在水面往來,江南水鄉如詩的畫面盡收眼底。”讀這樣的文章,就好像跟隨一個無所不知的“地保”,在古鎮上且走且看,目光中滿是好奇與驚訝,不知不覺心中,就滋生了清風明月般的美好情愫。書中的“一街七巷”,還有那些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是局部的、卑微的,容易被漠視的存在,經作者不厭其煩地隆重推出,均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生活氣息和人的氣息。有了這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古鎮不再是眼前的、靜止的、單一的,而是變幻的、流動的、立體的。這些表述看似瑣細如碎片,其實攜帶了大量的過往信息,這些信息呈現的越多,對于老街的原真性、系統性開發保護,作用也就越大。</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毫無疑問,從局部尤其是細部入手,會最大限度地逼近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對于當下很多研究地方文史的人來說,此舉非不能為,而是缺少原動力。大量扎實、細致、繁瑣的實證性考據工作,的確費時耗力,甚至是吃力不討好。吳云峰以踏破鐵鞋、打破沙鍋的決心,帶著探測儀及放大鏡、顯微鏡,在狹小而又模糊的地帶,一寸一寸地躬身耕耘,一點一點地爬梳剔抉,兼收并蓄的史料,眾說紛紜的調查,通過抽絲剝繭、辨析整合,成為眉目清晰、事實完整的鏈條。收獲頗豐,多有創見,令人耳目一新,原來是建立在字字有來歷、條條有出處的基礎之上。吳云峰有著清醒地自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會將闕就闕,以訛傳訛?他要涉險灘、攀高峰,盡精微、致廣大。因為,他內心有大愛,有情懷,有通向未來的星光大道。</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這本書開篇就指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紅楊是青弋江的寵兒”。是的,曾經的紅楊是得到一脈青弋江水滋養,才壯大了經濟與文化,而古鎮的經濟與文化是相互賦能,互為表里的。在那個農耕為主流的社會,商貿經濟與傳統文化像兩股疊加的巨流,強勁沖刷和滋養著這里寬闊的日常生活河流,以至于孕育的民間風情,比那世外桃源還令人神往。“青磚黛瓦里,一扇扇木雕烤漆花窗臨街半掩,古色古香。樓內有用風雅別致的屏風分隔而成的包廂雅座,供情人幽會、朋友小聚、商家洽談、議親說媒等。這里喝的是茶,品的是人間煙火……”這是《早市夜曲》中的一段,以如此優雅的筆調,還原生活的詩意,而被撩開神秘面紗的這方世俗生活,充滿了和諧向上的生命氣息,同時折射出來的各種光彩,也讓讀者感受到了那種無法掩飾的淡淡憂傷。好在那些頑強保存下來的飲食秘訣,讓我們與傳統有了一個隱秘的對接。再沒有什么比熟稔和特定的文化情境,與人更有親和力了。</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只有放大視野,歷史的縱深才會被打開。面對無遠弗屆的過去,即使是一把米,吳云峰也會煮出一鍋飯。首輯《佛光塔影》以下諸篇,展示了他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高超的編織故事、架構時空的能力。將一地或一物作為研究對象,沿歷史長河上溯,捕捉其中的逸聞趣事、傳奇故事。這些人與事,湮滅在歷史風塵中,真假莫辨,作者的高明在于,肯從信史、家譜等典籍中狠下功夫,找到有力的證據支撐,辯證把握其中的可能性,在簡練、傳神描繪的同時,賦予其瑰麗的人文色彩,并在這方地域文化的觀照下,盡顯蘊涵于內的一種精神取向,呈現出雄強有力的正大氣象。傳說故事,往往有現實世界的影子,能否確證其有,考驗著研究者的智慧。這些文章,知識完備,邏輯自洽,表述到位,遠超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所能提供的范本,是文學審美價值、社會學價值兼備的集大成之作。</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故鄉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文化紅楊”這輯內容,無論是“記住鄉愁”,還是“戲曲流芳”,多是作者打下心靈烙印的故鄉記憶回放。“所以,如今每端起一碗米酒,祖母佝僂著駝背在灶屋里忙前忙后的身影便倒映在那清清的酒水中,我的眼眶也就不禁潮濕起來,酒未入口淚先流!”像《冬至釀來米酒甜》這樣的文章,不可能只敘事不見人,也不可能只見人不敘事,在人和事的糾纏下,作者的思緒總是漫衍其中,任由其沖擊情感的堤壩。吳云峰對于社會事物的本質特征,對于特定群體的心理狀態,有一觸即發的獨到感悟,在人們司空見慣的地方,他總能發現新風景,寫出新意趣,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如讀了《傳統婚俗情趣多》這篇文章,除使我明白紅楊地域的婚俗與我家鄉大同小異外,還有很多新的收獲,作者將傳統婚俗的每個環節,都弄得清清楚楚,澄清了我的一些模糊認識,堪稱不可多得的教科書。雖說民俗是生活智慧的結晶,但也避免不了有些做法,現在看來已屬于陋習陳規的范疇,對此,文章不溢美,不隱惡,有幾分好就說幾分好,絕不文過飾非。總之,就像民俗本身那樣異彩紛呈,吳云峰是在用多彩的文字,勾勒流動的浮世繪,構成了一幅具有民間情調、神話色彩、童話趣味,而又不失本真的生活畫卷,引起人們對各自故鄉的憶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認為,這些寫民俗的文章,是上好的文化隨筆,值得一讀再讀,仔細玩味。我有三點理由:一是吳云峰對民俗有體悟、有觀察、有研究,知其根底,知其內涵,知其演變,這是文章總有一種結實內在力量的基礎。二是吳云峰是帶著感情在處理記憶與印象,文字由心而發、自然流露,起伏頓挫于呼吸間,情感沉潛在文字深處,而不是浮于表層,讓平常生活的況味,由內而外一點一點地透散出來。三是文章的語言在質樸與華麗之間,具有法律文字的準確無誤、嚴謹周密、凝練簡潔,同時善用原創性詞語抵達稀見之境,且無賣弄之嫌,始終保持不疾不徐的放松狀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生態紅楊”也是本書的重要內容。地處一縣偏隅的紅楊,綠色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者用一篇篇質美顏高的散文,繪出了一幅幅秀蘊江南的水墨畫,串起一個綠意蔥蘢、詩意盎然的紅楊。通過這些文章,人們會更加堅定地認為,人文底蘊厚實的紅楊,構建綠色環保生態圈、發展全域旅游的愿景,指日可待。“紅色紅楊”雖只有短短數篇,但價值不可小覷。作者借助文獻史料,用確鑿的史實和嚴謹的數據,準確再現紅楊人的光榮革命經典之戰,以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斗爭精神,詮釋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在冷峻處積攢讀者不斷壯大的崇敬之情。</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為書評,不說缺點似乎說不過去。《江畔古樹別樣紅》的瑕疵還是有的。如:可能更多地受制于客觀因素,四輯內容顯得畸重畸輕;對方言的解讀感性大于理性,簡單用讀音類似的現代漢語用字代替古漢語用字,難免失之草率;還有為了趕時間,導致校對上欠嚴謹,書中的魯魚豕亥略顯多了一點。</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當然,本書價值絕不會這點瑕疵而有所減損。大家知道,歷史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也是一個地方對外最具吸引力的因素。紅楊鎮是既有歷史文化資源,又有自然生態資源,也有紅色革命資源的地方,如何挖掘這些文化的當代價值,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打造全域旅游,是必須要走的一條光明大道。這本《江畔古樹別樣紅》恰逢其時,應運而生。她用一個個鮮活的樣本,展示了古鎮的文化肌理與神韻,復活了古鎮的靈魂,就像萬涓成水,匯聚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取用不盡。但不可否認,本書也給掩卷之人,提出了現實該怎么辦的潛臺詞。</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者系蕪湖市作協副主席)</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林周县|
绥江县|
长岭县|
宁阳县|
宝清县|
伊宁县|
乡宁县|
永城市|
温州市|
洛隆县|
如东县|
芒康县|
霍邱县|
平乡县|
略阳县|
临潭县|
修水县|
正镶白旗|
盈江县|
泰顺县|
乐山市|
仙游县|
阿勒泰市|
广宁县|
平泉县|
怀化市|
温宿县|
麻江县|
河北省|
衡阳市|
河池市|
屏南县|
尼勒克县|
友谊县|
莆田市|
通辽市|
鲁山县|
偃师市|
上思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