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當我安靜下來整理這段文字的時候,已經回到上海半個月了。當你去過了一個遠離塵囂,僻靜的天地,又很快地回到了喧囂熱鬧的都市,這種鮮明的對比讓你覺得那似乎是夢里一場,要仔仔細細的回憶和拼湊出零散的片段,才能真切的證明,是的,你確實去過那里。</h3> <h3> 引用下圖這位朋友的話說:一切都是機緣巧合。湊巧在某個時間巧遇了這座深藏在山里的藏傳佛教寺廟,趕上了寺廟舉辦的一場盛事。當然這位和寺廟結緣十幾年,篤信藏傳佛教結善緣的朋友正是最關鍵的起緣。沒有他的引領,我們自然也不能如此深入的了解和深入這里的習俗和文化,更不能滿足我好奇而幼稚的本心。</h3> <h3> 飛機到達西寧已經是晚上八點半了,靛藍的天色似乎覺得還不是很晚,微風吹過有一點點的涼意。朋友們接上我直奔距離西寧一個多小時的海東支扎寺。<br></h3><h3> 對于西寧這個城市,朋友說這幾年變化很大,到處高樓林立,城區地域擴張地厲害;于我卻沒什么印象,盡管已經來過幾次,每次卻僅僅稍作停留或者干脆就是路過,沒有真正的停留過。正如這一次我又是看眼巴巴地看塔爾寺的旅游標示再一次飛馳而過......依舊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時候可以為它駐足停留。</h3> <h3> 到達支扎寺已經快十一點了,夜漆黑,幾乎沒有星光和燈光。在來這里的山路上全靠車子的燈光引路,還要小心躲避棲息在路中間的牛羊。朋友說,如果不是陰天,現在可以看到滿天的繁星.....喔,那該是多美的星空呀!想起了小時候夏日的夜晚在院子里乘涼,抬頭就是熠熠生輝的星空。這片高原的星空也是一樣嗎?</h3> <h3> 夜宿朋友的師傅——寺廟上師的家。讓我詫異的是德高望重的師傅的家基本上都是現代化的設施,完全不是我在路上想象的那種苦行憎的生活。甚者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交通也算方便。的確,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切都是與時俱進。</h3><h3> </h3> <h3> 師傅的家里處處都是藏傳佛教的影子。有一間專門辟為他的佛堂,裝飾的富麗堂皇,供養著金燦燦的菩薩和兩個轉經筒(囧:因為不知道供養佛像的尊姓大名,這里統稱為菩薩)。大師非常虔誠,第二天我早起去衛生間的時候,就聽到了他在佛堂里低沉有力的誦經聲了。</h3> <h3> 佛堂里掛著一副栩栩如生的唐卡,讓人不敢直視。</h3> <h3> 上師的三室兩廳里,設置了很多床鋪,連客廳對面的飯廳里也有一個床榻,睡下2-3個人不是問題。我睡的房間一張書桌,一張可以睡下兩人的床榻,床榻的中間擺著一個帶抽屜的小茶幾。床榻的一面是擺滿了經書的書柜。按照寺院習俗,借宿在師傅家的俗家弟子或著朋友都是男女分開住宿,即使夫妻也不住在一起。當天晚上我和上師的另外一個非常和善的俗家女弟子同塌而眠。而男人們都在客廳里落腳了。聽朋友說,如果寺廟有盛大的節日,上師家能住上十幾個人,客廳的地毯,沙發都塞滿了人。</h3><h3> 上師是一位五十幾歲熱情的高僧,有幸得到了他贈予的哈達。除了在這里常住,他也經常云游四海,結交了很多朋友。</h3> <h3> 清晨起來,才看清自己住在了哪里。原來是這座寺廟(寺廟在山上)下面的僧侶樓。聽朋友說,這兩幢樓是政府為了改善僧侶們的生活起居新蓋的樓房;原來師傅們都住在山上寺廟自己搭建的平房里。</h3> <h3> 這兩座和寺廟同一色調的樓房在這個村落里格外顯眼,隔著一條小河就是居住在附近的藏族村民一層或者兩層的自建房屋了。從高處看,樓房地處山谷的平地上,嘩啦啦流淌的小河從旁邊穿過,四周圍繞著郁郁蔥蔥的樹木和悠悠的青山,環境清幽美麗。遠處的山峰仿佛是一尊巨大睡佛的模樣,安祥的躺在那里,在沉睡中守候著這一方水土。<br></h3> <h3></h3><h3></h3><h3> 清晨的時光靜謐而寒意料峭,盡管已經是七月,但是較高海拔的高原氣溫不會很高,早晨起來需加一件厚實的外套。而冬季就格外的寒冷,大雪封山的時候,車子也難以開進來了。因為地處高寒地帶,這里的僧人并不忌葷,牛羊肉是可以食用的,只是不太吃魚蝦。
熱情的上師昨天晚上就煮了羊肉供我們早上食用,美味的羊肉和熱乎乎的餅,就著鮮美的羊湯,讓這個清晨暖暖的。<br></h3><h3></h3><h3></h3> <h3> 一大早大師家里就聚集了一大家子來祈福的藏民信徒,很是熱鬧。</h3><h3> 這個背對著我們的小僧人,就是這家藏民家的孫子,今年剛滿十歲。或許他是真正的有佛緣的弟子,聽說他在幼兒園的時候就不喜在幼兒園里讀書,而是吵著要出來出家;家人不舍得,但也拗不過他的執著。如今已經在寺里生活了好幾個年頭了,非常適應寺廟的生活,并不怎么想家。</h3> <h3> 支扎寺最輝煌的建筑就是這個座浩然大氣金燦燦的大經堂了。大經堂前碩大的廣場是用木板鋪成,也是寺廟里的僧人舉行活動或著辯經的場所。</h3><h3> 這個寺廟是青海省著名的日朝巴寺院,始建于十九世紀初,距今有百余年的歷史了。是一純粹講學之地,生活清苦,許多僧侶從小在此求學,還有外地慕名前來的求學的信徒。鼎盛時期寺院里有800多名僧侶,也出過不少有名的大學者。如今這里的條件大為改善,依舊是學院派,現在寺廟里大概生活著400多名僧侶。</h3><h3> </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清晨的支扎寺格外的寧靜,只有早起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在大經堂的屋檐下翻飛嬉鬧。因為高原反應,我從山下拾級上來時已經氣喘吁吁了。寺廟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當你站在這空曠的廣場上,面對著威嚴雄偉的大經堂,遠眺那起伏的青山和“臥佛”,你的心頓時就安靜了下來,似乎有了依托,什么也不用想,任何事情都可以置身事外了……
山下藏民白色的房頂青煙裊裊,有牛兒馬兒在街道上閑庭信步,遠處有身著紅褐色藏袍的僧人早起打水回家....遠離塵囂的這種慢生活也洗滌了我這顆煩躁不安凡人的心。<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一大早,陸續有勤勉的僧人圍繞著大經堂邊誦經邊轉圈,據說這是表達虔誠之心的一種方式。</h3> <h3> 聽熟悉這里的朋友講述,這個寺廟非常學院派,很多僧人從小就被家人送到這里來修行,所謂修行就是從小到大苦讀背誦各種經書,或許是由簡到難吧;僧人小的時候是不能理解經文的含義,完全靠死記硬背;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慢慢參悟和理解。所以,對于我這種記憶力非常差的人是沒有這個資質修行呀……(此處補充一下,男女都可以成為這種修行者,也有專門“女僧人”的寺廟)一般來說僧人們要修行二十多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格西的水平,格西有點像我們所說的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總之這里的修行也是一級一級修上來的,類似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一點也不馬虎,級別森嚴。修行的清苦和知識的積累在我看來是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但或許對于他們是一種信仰,虔誠和幸福。</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當然,寺廟里也有個別僧侶最終堅持不了這種生活,抵擋不住繁華世界的紛紛擾擾,斬不斷紅塵而還俗的個例。信仰本來就沒有強迫,往來自由。
這里也發生過一個凄美而又惋惜的故事:寺廟里有一個飽讀經書修行了很多年的活佛,被寺廟悉心培養多年,前途光明。在游學其它寺廟的時候遇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一見鐘情陷入了愛的漩渦不能自拔。在姑娘楚楚可憐地哀求下,活佛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而最終還是沒能被師傅們苦口婆心的規勸挽留下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姑娘,當然想必他的內心也是掙扎了許久。這是愛情的力量,個人的選擇,活佛也不例外。然而一旦還俗就再也回不去了,從此擔當著萬人尊敬和崇拜的活佛使命也就此永遠的結束了。<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成為一個博學的格西是大概是每一個僧人的夢想。刻苦和勤奮也是在慢慢修行路上必不可缺少的堅持。當我一大早漫步在支扎寺里,路過寺廟的宿舍的時候,就聽到院子里傳出朗朗的誦經聲。悄然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年紀不一的小僧人們在背誦經書了。問了一個看上去十歲出頭的小僧人背得過嗎?他羞澀的笑著,低頭不語。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在媽媽的懷里撒嬌吧,可他們已經開始為自己的信仰而修行了。</h3> <h3>非常有幸,征得他本人和師傅同意和落落大方的小活佛合了影。清秀俊美的臉龐蘊藏著熠熠生輝的智慧,他就是天降大任的活佛,寺廟里德高望重,最有經驗的上師親自輔導他學習和修行。(請忽視我這張俗人的略帶水腫的臉……)我好奇地問了他的名字,也看了他正在讀的經書,簡直是天方夜譚一般的一抹黑- - 滿篇的藏文一個符號也不認識。小活佛畢竟是見過世面的,談吐溫文爾雅,落落大方,不驕不躁,不喜不悲,讓人如沐春風。</h3> <h3>入鄉隨俗,我也圍著大經堂轉了三圈表達了自己的敬仰之心。正巧碰到了來這里做“千供”祈福儀式的藏民。這是個不小的儀式,藏民拉了一卡車裝在大桶里的牛奶,酥油和其他供奉到寺院里。寺廟的師傅按照儀式要求要在大經堂里為他們點上一千盞酥油燈,擺上千樣供品,僧人們全都集中到大經堂來誦經祈福。想來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辦不了這種祈福儀式呀。(事后我們在大師家碰到了這家藏民,得知他家里有500頭牛,1000多只羊,還有幾千畝的牧場,是曾經富有的土司的后代)因為我們晚些時候要去拉脊山上參加活佛的拉番儀式就只能錯過了這個場面宏大的千供祈福儀式了,非常遺憾。</h3> <h3>(百度上搜到了一張網友貼出的支扎寺的千供點燈照片)</h3> <h3> 特別喜歡這家藏民女主人的發辮,請上師詢問我能否和她合影,她痛快的答應了。感謝能與她合影,可惜她聽不懂我的普通話,我也不明白她說的藏語。但是她的微笑讓我覺得她知道了我贊美了她精心辮起的整齊發辮。</h3> <h3>寺廟里統一為僧人們提供飯菜主食。大部分的原料都是信徒的供奉和捐獻。想想每天都要用這兩口碩大的鍋子為四百多個僧人提供一日三餐,真是個大場面呀。</h3> <h3>大經堂的廣場上開始慢慢集聚了舉行千供儀式的僧人們。他們有序的自發排起了隊伍,開始打坐誦經;大經堂上的屋頂上也站上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僧人吹起了嘹亮而又深沉的號角。悠遠的號角聲響徹了整個山谷,為寂靜的時光增添了幾分活潑的音符。</h3> <h3>趁著師傅們還在廣場上打坐念經,我們進入了早已翻修竣工的大經堂參觀。據說這次翻修花費了五千多萬,大部分的修繕款是捐贈而來的,其中有一個煤老板就捐獻了兩千多萬。<br></h3><h3><br></h3> <h3>造價不菲的大經堂寬敞通透,目測可容納千人打坐誦經。裝飾地富麗堂皇,精妙絕倫;精美的描梁畫柱,明艷而復雜的花紋雕刻,色彩艷麗而又鮮明的裝飾直晃人的眼睛;每一個高大的柱子都包裹了繡著活靈活現飛龍的羊毛毯,似乎一聲呼喚,飛龍就會奔騰而出,盤踞在殿堂上。殿里掛滿了高大的經幡,精美奢華,處處彰顯了無比的尊貴和無上的榮耀。</h3> <h3>高大的屋頂全都畫滿了色彩明艷的千尊佛像和佛經故事。每一尊佛像似乎相似卻又非常不同,或打坐或站立或舞動,栩栩如生的儀態和千姿百態的尊容讓人浮想聯翩又頓生敬仰。<br></h3> <h3>美輪美奐的數百副碩大的唐卡撲面而來。讓人睜不開眼睛,不敢直視。靜謐的時光似乎也沉淀在這尊貴威嚴的殿堂里,在僧人們朗朗的誦經生中緩慢的流淌...<br></h3> <h3>我站在門外,端詳著這些華麗到炫目,精美到威嚴奢華的裝飾,頓覺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如同一粒塵土飄散在風中。</h3> <h3>寺廟內的有些建筑還是原有的古跡,大都有著典型的藏族色彩,明艷又動人。</h3> <h3>金光閃閃的轉經筒,可以帶給人們安心的祝福。</h3> <h3> 靠近山頂的曬佛臺,每年的農歷六月都會舉行盛大的儀式。</h3> <h3> 等不及觀看千供祈福的大場面,我們被朋友帶去參加近4000米海拔的拉脊山上活佛主持的拉經幡祈福儀式。</h3><h3> 拉脊山呈現在眼前的是生機盎然的綠意,一大片一大片就要綻放的油菜花特別耀眼;天公卻不做美,陰沉沉的似乎要下起雨來。</h3><h3> 為什么每次來青海,迎接我的不是藍天白云而是陰天下雨呢?</h3><h3><br></h3><h3>(上篇完結,下篇待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县|
郎溪县|
泽普县|
吐鲁番市|
兴宁市|
焦作市|
濮阳市|
旅游|
湖北省|
申扎县|
乐清市|
铜川市|
旺苍县|
瑞丽市|
柘城县|
宾阳县|
上栗县|
德化县|
泗洪县|
静安区|
池州市|
永和县|
永年县|
迁西县|
旌德县|
平定县|
昌都县|
旬邑县|
彝良县|
鄱阳县|
邵东县|
彭水|
汤阴县|
宜阳县|
阿图什市|
大余县|
林甸县|
德钦县|
镇巴县|
漠河县|
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