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老北站 難忘的兒時記憶(下)

芮永華

<h3>本篇講的是老北站及周邊的前世今生。</h3><h3><br></h3><h3>還是先從<b>天目東路</b>說起。</h3><h3><b><br></b></h3><h3><b> 天目東路</b>東起河南北路,西至浙江北路。在19世紀(jì)九十年代之前,它還是原寶山縣與上海縣的一條界浜。1904年,由閘北工部局填浜筑路,定名為<b>界路</b>,北側(cè)屬華界。</h3><h3><br></h3><h3> 1908年,<b>界路</b>北側(cè)建滬寧鐵路站(即北站),筑<b>車站路</b>,1914年改名<b>新民路</b>(至今,原泰山電影院前面那段仍叫<b>東新民路</b>),兩路并列,中有鐵柵隔開,南北兩側(cè)分別為租界和華界。</h3><h3><br></h3><h3> 1943年,汪偽政府拆除鐵柵,合并兩路鋪瀝青砂石子路面,更名<b>天目路</b>。1947年,拆除瓶頸部位,拓寬路面至30米。1954年,又改建、拓寬,鋪瀝青混凝土路面。1963年,改名<b>天目東路</b>至今。</h3> <h3><br></h3><h3>界路、滬寧鐵路局大樓</h3> <h3>  </h3><h3> </h3><h3> <b>東新民路</b>115號,泰山電影院(前身金光大戲院,文革期間改名韶山電影院)。</h3> <h3><br></h3><h3> 現(xiàn)在泰山電影院已不在,加高三層,改成“橙子公寓”了。</h3> <h3>  </h3><h3> 而火車站的建成(包括鐵路管理局大樓),如同天塹一般,堵住了租界向北蠶食華界的擴(kuò)張勢頭,同時承擔(dān)起上海與外埠主要交通聯(lián)系,帶動北站地區(qū)將近一個世紀(jì)的商貿(mào)繁華,成為“上海陸上大門”。</h3> <h3><br></h3><h3>天目東路80號的<b>上海鐵路管理局</b></h3> <h3><br></h3><h3> 那段歷史到今天,已無留痕,只在文獻(xiàn)里有些記載,在本人的印象里,還有一些零碎記憶可作相互映證:<br></h3><h3>&nbsp;</h3><h3> 緊挨85弄<b>均益里</b>東側(cè)的81號曾是“<b>嘉露旅社</b>”,名稱即是由“<b>界路</b>”諧音而來,該旅社前身創(chuàng)辦于1931年的“<b>界路飯店</b>”,1955年改名。所以“<b>嘉露</b>”里面保留著關(guān)于殖民地的上海,關(guān)于老北站門前那條名聲顯赫的大馬路的變遷沿革的信息。</h3><h3>&nbsp;</h3><h3> 小時候的記憶中,<b>嘉露旅社</b>是一家小旅館,但收拾得窗明幾凈、銀光錚亮,而且服務(wù)優(yōu)秀,大堂內(nèi)掛著許多客戶感謝表揚旌旗。那時都很窮,如能在里面住上一宿,也算是“出風(fēng)頭”的。印象中,我們2號里的<b>李家</b>女兒,我們叫她“<b>小姑娘</b>”的結(jié)婚,就是把婚房開在<b>嘉露旅社</b>的。</h3> <h3><br></h3><h3>  2005年<b>嘉露旅館</b>門面出租,已經(jīng)搬到均益小區(qū)的里面,只在外面留了一塊廣告燈箱,還殘留了它的影子。</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搜遍網(wǎng)上,已找不到一張<b>嘉露旅社</b>的正面照片,倒是尋到旅社的主人<b>呂永新</b>的先進(jìn)事跡,茲摘錄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呂永新</b>(1905—1976)浙江余姚人,<b>嘉露旅社</b>老板。</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務(wù)過農(nóng)、當(dāng)過小工、送過煤、做過旅館服務(wù)員,經(jīng)常失業(yè),受苦挨餓。解放后,1957年初,到<b>嘉露旅社</b>,當(dāng)家作主人,強烈的翻身感使他數(shù)年如一日,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到旅客身上,千方百計方便旅客需要,普遍受到旅客好評,年年得到組織表彰。凡住在嘉露旅社,受過呂接待的旅客都稱他是旅客的知心服務(wù)員。呂善于揣摸旅客心理,按照不同對象、不同需要,進(jìn)行不同的服務(wù)。口勤、手勤、腳勤,旅客未開口,體貼服務(wù)到身邊。當(dāng)旅客看地圖時,呂就主動向前介紹交通情況;在旅客拿著衣服想洗時,呂會關(guān)心地問"要洗衣服,我們可以代洗"。旅客出門,他主動告訴天氣情況,遇到下雨,送上雨具;旅客采購長玻璃管無法帶回家,呂會找來毛竹劈開去節(jié)合起來包裝好讓其安全帶到家;對探親夫妻備好茶水,甚至在床頭放好避孕套;年老體弱旅客出門不便,他用業(yè)余時間陪送到要去的地方。呂土法上馬,研制成定時叫客鐘、電動擦鞋器、電動開門器、電子點煙器、自動問路臺,甚至連小孩換尿布也能自動報告的裝置等18個項目,做到開門不用手,運輸不用走,熱水到堂口。</p><p class="ql-block"> 1958年<b>呂永新</b>被評為全國軍屬社會主義建設(shè)積極分子。</p><p class="ql-block"> 1959年、1962年,兩次被評為上海市先進(jìn)工作者,并在1959年代表全國先進(jìn)單位--<b>嘉露旅社</b>出席第一屆全國群英會,受到中共中央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親切接見。(摘自360百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旅館發(fā)票或許能還原它的某些細(xì)枝末節(ji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b>老北站</b>(滬寧鐵路)之前,上海還有過一條<b>吳淞鐵路</b>,早在1876年由英國人開的怡和洋行為方便運輸未經(jīng)批準(zhǔn)而偷偷修建的,其走向大致從吳淞--&gt;寶山路農(nóng)田(那時還沒有寶山路)--&gt;北河南路,站址就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時稱上海火輪房,是上海最早火車站,后來因侵犯華人利益、發(fā)生撞車事故,激起民憤,清政府不得不將<b>吳淞鐵路</b>贖回,于是最早的火車站也隨鐵路一起拆除了。</p> <h3><br></h3><h3>上海最早的鐵路——<b>吳淞鐵路</b></h3> <h3><br></h3><h3><b>吳淞鐵路</b>通車典禮</h3> <h3><br></h3><h3>清末<b>北河南路</b>街景</h3> <h3>  在老北站一帶,我們上一輩老人都把河南路稱作“<b>鐵馬路</b>”,把河南路塘沽路口的“江西路菜場”稱作“<b>鐵馬路菜場</b>”。</h3> <h3><br></h3><h3> 河南北路七浦路口上還有一家商場殘留著吳淞鐵路的信息,解放以來,那商場一直叫<b>鐵馬商場</b>。后來鐵馬商場拆除,上兩年還曾經(jīng)開過一家“<b>鐵馬歌舞廳</b>”,名稱里還殘留著<b>鐵馬路</b>的影子。</h3> <h3><br></h3><h3>淞滬鐵路一東寶興路道口</h3> <h3><br></h3><h3>  <b>上海火車北站</b>的前身是<b>滬寧車站</b>,始建于1908年。滬寧滬杭鐵路接軌后,北站成為兩路上海總站,而滬杭站則稱上海南站。北站緊靠界路(天目東路),為華界鬧市中心,北站英式洋樓為一時地標(biāo),“北站”也成了片區(qū)名。</h3> <h3><br></h3><h3>1949年<b>老北站</b>地區(qū)俯瞰</h3> <h3><br></h3><h3>  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火車站被日軍轟炸成一片廢墟</h3> <h3><br></h3><h3>被轟炸過后的<b>老北站</b>街面</h3> <h3><br></h3><h3>從1932年一直沿用至1989年停用前的<b>老北站</b>主體建筑<br></h3> <h3><b><br></b></h3><h3><b>北站廣場</b>俯視照片,入口處是四根立柱。</h3> <h3><br></h3><h3>  慶祝建國30周年,廣場入口處搭了個牌樓(1980攝)。</h3> <h3><br></h3><h3>1980年代,北站14次滬京特快。<br></h3> <h3><br></h3><h3>1980年代,北站候車室。</h3> <h3><br></h3><h3><b>老北站</b>內(nèi)候車室已有電子屏了</h3> <h3><br></h3><h3> 川流不息的列車、南來北往的乘客,汽笛聲、廣播聲、車聲人聲......老北站留給我小時候的印象是那么生氣勃勃、永不停息。</h3><h3><br></h3><h3> 弄堂對面管理局大樓的鐵柵欄處,是我的最好乘涼地。</h3><h3><br></h3><h3> 車站廣場,又是抄近道去寶山路的不二捷徑。</h3><h3><br></h3><h3> 記得1966年文革中,一車車紅衛(wèi)兵來了,又一車車返回去了,老北站人滿為患,不堪負(fù)擔(dān),11~12月的冬季,火車站里積壓著大批返程的紅衛(wèi)兵,候車隊伍一直排到車站外面的天目東路上,北風(fēng)怒號下,學(xué)生們用毯子把整個身體裹起來,仍凍得簌簌發(fā)抖,有些人實在吃不消了,逃到均益里來,上門討杯熱茶......多少玩味故事在這里演繹。<br></h3><h3><br></h3><h3> 只是到了1987年,鐵路上海站(<b>新客站</b>)投入運營,<b>老北站</b>終于完成了歷史使命。</h3> <h3><br></h3><h3>北站運行最后日子(1987年)</h3> <h3><br></h3><h3>  天目路近山西北路的57弄<b>長興里</b>,我弟弟的要好同學(xué)<b>向群</b>住在這條弄堂里。</h3> <h3><br></h3><h3>北站<b>嘉露旅社</b>出租給鄒家食府,只留一個單開門面。<br></h3> <h3><br></h3><h3>北站<b>天目食品商店</b>也出租一半給克里絲汀</h3> <h3><br></h3><h3>  這一張可算是比較理想的了,應(yīng)該是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全盛時期,<b>北站百貨商店</b>(有碩大燈箱廣告和拼音店招)、<b>嘉露旅社</b>、<b>均益里</b>、閘北<b>天目食品商店</b>、<b>工商銀行</b>等,很遺憾,被一輛行駛中的無軌電車檔住了,仍不顯真容!</h3> <h3><br></h3><h3>  如今,只可見到拆遷封掉的天目東路85弄<b>均益里</b>及周邊。</h3> <h3><br></h3><h3>  沿著天目東路朝西走到康樂路口,對面是<b>眼鏡鐘表店大樓</b>。</h3><h3><br></h3><h3> 1971年我工作后第一次擁有一塊自己的“上海牌”手表,就是在該店里購買的。</h3> <h3><br></h3><h3>  天目東路<b>康樂路</b>轉(zhuǎn)彎角,小時候的記憶里,現(xiàn)在的海煙店門面原來是開著一家很不錯的熟食店。</h3> <h3><br></h3><h3>再往里面一點,康樂路街面上的商店。</h3> <h3><br></h3><h3>  康樂路上原來的清真涮羊肉館,還是小有名氣的老字號哦。</h3> <h3><br></h3><h3>  兒時乘車最多的是<b>5路有軌電車</b>,康樂路是終點站。3分錢,“噹噹噹”,就可到達(dá)南京路了。</h3><h3><br></h3><h3> 后來一度是<b>15路無軌電車</b>的終點站,再后來是<b>41路公共汽車</b>的終點站。</h3> <h3><br></h3><h3>  <b>閘北區(qū)第一中心小學(xué)</b>(康樂路199號)老校照片,教育質(zhì)量不錯,我的小侄子<b>翔</b>曾經(jīng)在里面就讀。</h3> <h3><br></h3><h3>  <b>第一中心</b><b>小學(xué)</b>頗有來歷,追溯上去,還是個百年老校,最早是<b>華童公學(xué)</b>。</h3> <h3><br></h3><h3>現(xiàn)在的新校舍規(guī)模氣派很正規(guī)、很現(xiàn)代化</h3> <h3><br></h3><h3>內(nèi)景</h3> <h3><br></h3><h3> 回到天目東路繼續(xù)往西,應(yīng)該有一爿理發(fā)店、一爿叫“<b>英姿</b>”的照相館(我的婚照是在里面拍的),還有一個郵局。</h3> <h3><br></h3><h3> 令人欣喜的是,天目東路215號這家郵政支局居然還在!至少有60年的歷史了。</h3><h3> 而理發(fā)店、照像館已蕩然無存。</h3> <h3><br></h3><h3>天目東路223弄的<b>永慶里</b>(北出口),可貫通安慶路。<br></h3> <h3><br></h3><h3>天目東路245弄的<b>北高壽里</b>(北出口),可貫通安慶路。</h3> <h3><br></h3><h3>浙江北路街面(東側(cè))</h3> <h3><br></h3><h3>  再往前,天目路西藏北路口<b>七層大樓</b>,上世紀(jì)60年代西藏路上的一幢“亮眼”的高層住宅,只有勞模、教育先進(jìn)工作者才有資格分配居住,現(xiàn)在只能算“小弟弟”了(2015照片)。</h3> <h3><br></h3><h3>  轉(zhuǎn)進(jìn)西藏路,朝南走,在海寧路口是“<b>北</b><b>站醫(yī)院</b>”,老一輩都熟悉的,對我更是記憶深刻。</h3><h3><br></h3><h3> 1975年7月我放暑假回滬,參加后方基地舉辦的教師進(jìn)修,學(xué)習(xí)班結(jié)束不久,忽患急性闌尾炎,8月4日凌晨住進(jìn)該醫(yī)院開刀治療,住院一周痊愈。</h3><h3> </h3><h3> 因為拓寬工程,<b>北站醫(yī)院</b>動遷到天目中路南邊的南星路上去了。</h3><h3><br></h3><h3> 幾十年過去了,忽然看到,還有一種恍如昨天的親切感。</h3> <h3><br></h3><h3> 我中學(xué)階段就讀的<b>新中中學(xué)</b>,前身為私立<b>錢業(yè)公學(xué)</b>,1925年,由錢業(yè)公會創(chuàng)辦,原址塘沽路730號。</h3><h3> 1930年,改名私立<b>錢業(yè)中小學(xué)</b>。1955年,中小學(xué)脫鉤,中學(xué)部改名私立新中中學(xué),1956年,改公辦。</h3><h3> 圖為錢業(yè)公學(xué)舊址。</h3> <h3><br></h3><h3>錢業(yè)公學(xué)(塘沽路730號)1925年建,最初的校門。</h3> <h3>  </h3><h3> 我的大哥、我、“三層閣”張家的長子,還有8號里的光耀,都在新中中學(xué)就讀直至畢業(yè)。</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下面該照片是1957年不知姓名的高中畢業(yè)生在塘沽路校門口留影(來源網(wǎng)上)。</h3> <h3><br></h3><h3> 1963年,<b>新中中學(xué)</b>建新校舍,遷至蒙古路48號,那時我剛升初二。</h3><h3> 1978年,列為區(qū)重點中學(xué)。</h3><h3> 1998年,學(xué)校遷入原平路400號,成為現(xiàn)代化寄宿制高級中學(xué)。</h3><h3> 現(xiàn)在蒙古路原址成為<b>向東中學(xué)</b>了。</h3> <h3>  </h3><h3>蒙古路48號原<b>新中中學(xué)</b>教學(xué)樓及操場</h3> <h3><br></h3><h3> 沿著蒙古路朝前走,前面是晉元路,左轉(zhuǎn)彎走過去,在晉元路上有<b>向東中學(xué)</b>的邊門,我記得那時的<b>新中中學(xué)</b>的校門是開在這兒的。</h3> <h3><br></h3><h3> <b>新旱橋</b>——上海最早的水泥立交橋,1956年動工,1957年國慶通車,在當(dāng)時緩解共和新路交通壓力起到積極作用。<br></h3><h3> 只是隨著城市建設(shè)快速發(fā)展,橋下道和天目中路交匯口成了交通瓶頸,公共汽車“吃”個紅燈要十幾分鐘,急煞上班族。</h3><h3> 1994年建造南北高架時拆除。</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一段路,還有個更早的<b>大統(tǒng)路老旱橋</b>,整個橋體被鐵絲網(wǎng)裹著,火車經(jīng)過時有劇烈震動,它只是一座人行天橋。</p> <h3><br></h3><h3><b>大統(tǒng)路老旱橋</b>——建于1953年,1987年因建造新客站而拆除。</h3> <h3><br></h3><h3>最后回過來,聊聊寶山路。</h3><h3><br></h3><h3>寶山路是原閘北區(qū)(華界)的最主要南北干道。</h3><h3><br></h3><h3><br></h3><h3>20世紀(jì)30年代的寶山路街景</h3> <h3><br></h3><h3>被日軍炮火轟炸后的寶山路</h3> <h3><br></h3><h3>天通庵路附近在一.二八轟炸中變成一片廢墟</h3> <h3><br></h3><h3>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閘北華界的商號被毀達(dá)4204家,房屋被毀1.97萬戶,損失慘重。</h3><h3> </h3><h3> 5年后,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中,閘北華界幾乎全部被毀。<br></h3> <h3><br></h3><h3>80年代的寶山路</h3> <h3><br></h3><h3>寶山路上的鐵路道口</h3> <h3><br></h3><h3>高峰時人流如潮</h3> <h3><br></h3><h3>今日之寶山路(寶山路天目路口天橋上)</h3> <h3><br></h3><h3> 虬江路長途汽車站(公興路口),當(dāng)年老北站居民出行去遠(yuǎn)郊、外省埠的首先公交站點。</h3> <h3><br></h3><h3>虬江路723號朝陽中學(xué)</h3> <h3><br></h3><h3>  虬江路723號朝陽中學(xué)正門,原來是<b>閘北五中</b>的校址,后來朝陽中學(xué)并入,我二哥在該校就讀初中。</h3> <h3><br></h3><h3>  兒時的另一個最愛的地方就是“少年宮”了。</h3><h3> </h3><h3> 閘北區(qū)少年宮在寶山路上,過鴻興路口不遠(yuǎn),坐西朝東。進(jìn)入大門,里面是一幢綠樹環(huán)抱著聯(lián)體二層大樓,樓里是各種活動室,每逢周日假期,許多少先隊員們涌向這里,在指導(dǎo)老師帶領(lǐng)下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唱歌、舞蹈、美術(shù)、棋藝、航模......,興高采烈、精彩紛呈。</h3><h3> </h3><h3> 我最心儀的當(dāng)然是民樂隊了。我和二哥同時在少年宮民樂隊里,在劉德倫老師的指導(dǎo)下學(xué)習(xí)樂器:“大頭娃娃舞”、“喜洋洋”、“金蛇狂舞”等曲子,拉胡琴的終身愛好就是在那時奠定的基礎(chǔ)。在相互學(xué)習(xí)、切磋琴藝的同時還認(rèn)識了不少樂友。</h3><h3>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現(xiàn)在回憶時,腦海里還會跳出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來:馬國正、單中才、汪廣銘、齊家財、張廣福......</h3><h3> 現(xiàn)在這個歷史建筑連同它的故事,早已湮沒于塵埃了,代之以的是拔地而起的幾幢高層住宅。新的少年宮遷到芷江西路151號,嶄新而有氣派,但已經(jīng)和我沒有一點關(guān)系了。</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閘北區(qū)少年宮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紀(jì)念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老北站</b>地塊是從晚清至民國初期,名人集聚、歷史文化建筑遺存十分豐富的地區(qū),也是上海僅存的早期風(fēng)貌特色建筑集中區(qū)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并入<b>靜安區(qū)</b>后,下只角變上只角,滾地龍“翻上”了天!在保護(hù)和利用兼顧前提下,隨著整體有序的改造開發(fā),相信不遠(yuǎn)的將來,一個集火車展館、歷史建筑、文化旅游、老街商業(yè)、賓館民宿以及蘇河灣綠地景觀于一體的風(fēng)光靚麗的新城將展示與上海市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見了,<b>均益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見了,<b>老北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期待換貌變顏后的一天早日來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照片均來自網(wǎng)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完)</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巴楚县| 海南省| 九江市| 博爱县| 荥阳市| 桐乡市| 新郑市| 武平县| 漳平市| 娱乐| 洛南县| 托克逊县| 青田县| 磐石市| 庆元县| 比如县| 精河县| 永康市| 封开县| 社会| 克山县| 潮安县| 吉木乃县| 沽源县| 石河子市| 车险| 巴里| 彝良县| 乐平市| 仙桃市| 高平市| 清水河县| 合肥市| 教育| 镇远县| 龙海市| 垫江县| 准格尔旗| 平顺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