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創】影 晨序</h3> <h3>中文學名</h3><h3>遺鷗</h3><h3>拉丁學名</h3><h3>Larus relictus</h3><h3>別稱 釣魚郎</h3><h3>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h3> <h3>物種學史</h3><h3> 1931年,時任瑞典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動物學家隆伯格(Ejnar Lonnberg),撰文記述了在中國額濟納旗采到的一些鳥類標本,對于遺鷗,他只提到是黑頭鷗(地中海鷗)的一個東方地理種群,同年又撰文將此問題說明,并使用了Larus relictus的學名,意為“遺落之鷗”,遺鷗從此開始被科學界認知。</h3><h3> 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中國,其越冬地在中國和韓國亦有發現。遺鷗棲息于海拔1200-1500m的沙漠咸水湖和堿水湖中,繁殖期在5月初至7月初,雜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10月南遷。</h3> <h3>形態特征</h3><h3> 遺鷗是中型水禽,體長為39-46厘米左右。成鳥夏羽:整個頭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達后頸,下沿至下喉及前頸,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漸過渡成純黑色,與白色頸部相銜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緣具有顯著的白斑,頸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純白色。</h3> <h3>生活習性</h3><h3> 非繁殖的個體則自行結群生活于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雖然它在當地被稱為“釣魚郎子”,但事實上水生昆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島上,常與燕鷗、噪鷗、巨鷗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為材。</h3> <h3>繁殖方式</h3><h3> 遺鷗的適應性很狹窄,尤其對繁殖地的選擇更是近乎苛刻,它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島上生育后代,其他地方不繁殖。每年3月,遺鷗陸續北遷,這時,它們已更換了一身嶄新而色彩絢麗的羽毛,為長途跋涉飛臨巢區、吸引異性之一并結成配偶而做好了準備。有的在遷徙途中就相互結識、配合成對,而絕大多數卻是到達繁殖地后,才相配成親。</h3> <h3> 張家口市康保縣的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也是世界瀕危物種遺鷗,在全球的最主要繁殖地,被稱為中國遺鷗之鄉。</h3> <h3>保護措施</h3><h3> 據統計,在原蘇聯的繁殖種群數量在2000對以上,中國內蒙古西部張家口北部的沙漠湖中發現的繁殖種群約1200多對,截止至2006年,估計全球總的種群數量約有3000對左右。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已將其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國把它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h3> <h3> 此次活動由張家口市康保縣政府組織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張家口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家》雜志社主辦。參加單位:北京景明影像俱樂部及十八度影像產業聯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报价|
乡城县|
巴彦淖尔市|
金湖县|
阳曲县|
威信县|
辉县市|
双鸭山市|
高唐县|
兴海县|
万载县|
永宁县|
额济纳旗|
安义县|
安仁县|
乡城县|
泌阳县|
南岸区|
大埔区|
冀州市|
苏州市|
石台县|
格尔木市|
越西县|
达孜县|
安西县|
金平|
东丽区|
鸡泽县|
永清县|
内江市|
邛崃市|
隆回县|
尉氏县|
文成县|
扶余县|
固安县|
南宁市|
桂林市|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