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歲月抹不去的痕跡</h1> <h3> 哈爾濱是個移民城市。隨著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建設,先后有19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公司,有33個國家的20多萬僑民聚集這里,甚至一度超過了居住在哈爾濱的中國人的數量。大量僑民的涌入,不同信仰、多元文化的交匯,造就了哈爾濱獨特的異國情調,教堂,便是其中標志之一。<br></h3> <h3> 當年,背景離鄉來哈爾濱修建中東鐵路的俄羅斯人先期建設的不是民宅,而是大量的教堂,建立起他們精神依托的家園。于是,一幢幢美麗的教堂在新市區的天際線聳立,早期的哈爾濱因此有了“教堂之城”的稱謂。</h3> 圣母安息教堂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遠處是圣母安息教堂的鐘樓,烏克蘭建筑風格,1922年建。鐘樓原為外僑新墓地入口。這是一個獨立的別致的鐘樓,鐘樓與教堂主體分離布局,且和諧成一體。</font>美麗的教堂鐘樓在綠樹遮掩中,尖頂凌空,給人一種幽美寧靜恬適舒曠的感覺。</h3> 教堂西側的鐘樓地上三層,磚木結構,對稱布局,造型自下而上逐漸縮小,挺拔向上,可惜的是頂部的洋蔥頭造型和十字架均被人為毀壞。<h3> 鐘樓造型別具匠心,古樸、厚重。20世紀80年代后期,成為“文化公園”的西門入口。從下面這張老照片來看,原來還有高高矗立的圍墻大門。</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圣母安息教堂又譯為圣母升天教堂,亦稱烏斯別斯卡亞教堂,距離圣母守護教堂2公里的東部,離南崗極樂寺不遠。建于1908年,原為哈爾濱外僑新墓地入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教堂入口處門廊廊柱和格窗華麗而古樸,大門個性十足,屋頂為兩層鼓座,其上面有一洋蔥頭式穹頂,現已毀掉。</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筑為磚木結構,平面為正方形,祭壇向外凸出。入口處有兩個形體特異的柱墩支撐著十字相交的兩個坡頂。禮拜堂兩面開子母窗,里面的小窗做成羅馬式風格的連續拱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的側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的后面</p></font></h3> <h3> 道兩側長著高大的樹木,主墻上爬滿了攀緣植物,在夏天還很難見到教堂的真面目。</h3> <h3> 無論照片色彩多么濃郁,對比歷史老照片仍然大為遜色,怎么也不能和她昔日的形象相媲美。</h3> <h3> 據說,哈爾濱教堂最多的時候有54所,雖然到現在余下的不足10座,但由哈爾濱教堂歷史形成的教堂情結一直在這個城市里彌漫著。</h3> 圣母守護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圣母守護教堂,又稱圣母庇蔭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址在果戈里大街,為木結構大教堂。老哈爾濱人喜歡叫它烏克蘭教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30年在大直街上重修時改建為磚石結構。這座漂亮的拜占庭風格的建筑,出自于俄國著名建筑師尤·彼·日丹諾夫的手筆,由中東鐵路當局出資修建。</font></h3> <h3> 1902年所建,應該算是哈爾濱現存最早的教堂了,教堂周邊原來是俄國人的墓地,最初只有一座兩米高的石制祈禱所。為了紀念日俄戰爭陣亡軍人,1922年中東鐵路局出資在祈禱所東側建了教堂,1930年又重建了一次,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拜占庭風格教堂。<br></h3> <h3> 這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建筑呈拜占廷式風格,端莊渾厚。現為中華東正教哈爾濱教會所在地。</h3> <h3> 圣母守護教堂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則是它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風格的巨大“洋蔥頭”穹頂,仿效了著名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教堂的圓形穹頂。綠色調拱狀圓形穹頂高聳入云,把異域教堂的建筑風格突顯出來,既氣派又厚重。</h3><h3> 穹頂下紅色調圓柱形墻體上均勻開啟的12扇設計精巧的上弧線采光窗,典雅精致。圣母守護教堂不僅是宗教建筑里的精品,更是哈爾濱多元文化的體現。<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p style="text-align: left;"> 從這張老照片來看,教堂建筑的外表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h3> 舊時的圣母守護教堂,看看這張老照片,馬路還是面包石的,周圍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h3><font color="#010101"> 1958年后,中蘇交惡,教堂的神職人員與信徒返蘇,在哈俄僑日益減少。文革中教堂遭到一定程度破壞,東正教也停止活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看看這張大雪后的街道,那時的哈爾濱多么美,冬天也很美。現在大樹沒有了,有軌摩電車也沒有了。</font></h3> 尼埃拉依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堂)是一座帶有北歐風格的哥特式磚木結構的教堂。1914年由德國人倡議、中東鐵路局和民間捐助建成。建筑師弗奧羅布設計,教堂規模小巧合理,原來為德國僑民的路德會教堂,現為</font>基督教禮拜堂,哈爾濱市基督教會。 </h3> 這個看似特別像積木里小房子的教堂,規模小巧合理、精巧別致,如同童話里的故事一樣,吸引著路過她的人們不禁駐足細看。<br> <h3> 建筑外壁不設雕飾,以樸素尖拱代替花圓拱,保留傾斜屋頂鐘樓和高聳入云的十字架。采用薄鐵皮取代薄石板,用以減輕屋頂質量。教堂雖然不算大,但小巧的精致。</h3> <h3> 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沉重的雕花大門,各種花格組成的窗戶,當陽光由彩色花窗射進教堂時,變幻閃爍的色彩,產生強烈的裝飾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氣氛。</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次偶然,當我飯后散步路過這座教堂的門外,被教堂里傳出的聲音所吸引,伸長了脖頸向里觀看,我被門口的教徒禮貌的讓了進去。原來是教徒們再現一個圣經里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哈爾濱的教堂建設始于19世紀末,興于20世紀2-30年代。據1936年統計,哈爾濱有東正教堂、基督教堂28座,天主教堂4座,伊斯蘭清真寺3座,猶太教堂2座,天理教堂2座</font>. . . . . .</h3><h3><font color="#010101"> 這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是各國冒險家、流亡者、遠征軍和各色僑民的精神庇護所,每到祈禱的時刻,整個城市便籠罩在教堂此起彼伏的鐘聲之中. . . . . .</font></h3> 圣·索菲亞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歷史上,哈爾濱這座教堂之城,在1932年到1942年的10年間,應該算是宗教活動的鼎盛時期。根據資料記載,哈爾濱曾有各種教堂54所之多,各種教派及各類建筑藝術在這里交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百多年前,中東鐵路的修建,鋪陳著沙俄的野心,也順勢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理念,還有流行的建筑和音樂風格。 </font></h3> <h3> 圣·索菲亞教堂,位于道里水道街(現兆麟街)。它的前身原來是南崗懶漢屯一帶的俄軍第四東西伯利亞步兵旅的木結構隨軍教堂,1907年3月由哈埠巨商契斯恰科夫出資將其移至水道街。</h3> <h3> 1912年11月,契斯恰科夫又出資重建磚石結構教堂。1923年10月14日,圣·索菲亞教堂第三次重建,1932年11月25日落成。該教堂為奧斯科爾科夫設計,可容2000人做禮拜。1934年,哈爾濱符拉季米爾神學院曾設在這里。</h3> <h3> 哈爾濱,這個原本中國化外的一個蠻荒之地,正是,由于歷史的選擇讓它成為中東鐵路的中心,當沙俄殖民者的皮靴,踏上這塊女真人曾經漁獵生活過的蠻荒之地的時候,中東鐵路的汽笛便喚醒了它抑制不住的躁動。<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八十年代的老照片</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復之前的<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family: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圣·索菲亞教堂</span><font color="#808080"><br></font></p> <h3></h3><h3> 于是,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便開始了它繁榮的崛起。一個被世界譽為“東方莫斯科”和“東方小巴黎”的美麗城市,就這樣在中國的東北誕生了。</h3> <h3> 當鐵路鋪入了這座城市以后,哈爾濱也因鐵路而改變了它的氣質。 圣·索菲亞教堂整體形象深受拜占廷式建筑風格影響,富麗堂皇,典雅超俗,宏偉壯觀。當時索菲亞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曾經是哈爾濱的精神圣地。</h3> <h3> 圣·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br></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當</span>圣·<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索菲亞教堂的鐘聲響起的時候,一群群棲息在鐘樓里的鴿子撲棱棱飛向藍天,這來自天堂的鐘聲把整座城市打扮得神圣而又莊嚴,城市所有教堂的鐘聲隨之都會敲響起來。大凡此時此刻,外國僑民們無論他們在做什么,或者行走在街道上的都會就地停住,沖著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劃十字祈禱,待鐘聲過后再走,</span>那是非常神圣的一幕,他鄉終究不是故鄉啊。</p> 據說 “圣·索非亞” 意為 “神的智慧”,它承載的是東正教徒永恒的夢想。如今教堂里已沒有了講經臺、信眾席和唱詩班,遺憾的是2009年原來掛在教堂內的宗教繪畫也被摘掉了。<br> <h3> 教堂巨大的穹頂構成了極其宏偉壯觀的空間輪廓。從大廳中央向上望去,是否感覺到由這4個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帶有宗教圖案的大彎頂內墻面富麗堂皇而又高雅別致。</h3> <h3> 夜幕降臨,大教堂周圍的商店、建筑的燈光璀璨,猶如白晝,在燈光的襯托下,圣索菲亞大教堂顯得更加神秘夢幻。下雪后的哈爾濱索菲亞教堂,簡直就像一座夢幻古堡,白雪皚皚,仙氣彌漫,猶如童話般的世界。</h3> <h3>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轉眼就會煙消云散,而它們卻是永恒的。如果肆意破壞那些經過了無數歲月才沉淀下來的珍貴遺產,這是對這座城市古老記憶的玷污,是對那些塵封已久歲月的抹殺。</h3> <h3> 它的磚瓦石木記載人類的歷史文化,我們留不住每天的日月升降,但是我們可以保留那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借以傳承城市的歷史文脈。這是一種信仰,對歷史建筑的信仰。就向我們懷著敬畏的心對這個社會做過貢獻的老人那樣,雖然年老色衰但是風韻猶存。在滿是滄桑的臉頰中體會他們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有人說那時候的哈爾濱仿佛進行一場各國宗教和建筑藝術的博覽,每到祈禱的時刻,整個城市沉浸在教堂或清脆或嗡顫的鐘聲中,仿佛一切就此凝固。<br></h3> <p> 早年,僑居在哈爾濱的詩人涅捷爾斯卡婭曾在她的詩中這樣寫道:“我經常從夢中驚醒/一切往事如云煙再現/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無情的歲月悄然逝去/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際……”</p> <h3> 如今,已聽不見城市上空蔓延回響的祈禱聲和鐘聲,只有城市上空那道由圓穹頂、帳篷頂、尖塔樓和金瓦重檐組成的天際線,還在重溫著那場歷史盛宴。也只有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韃靼式的和黃瓦朱垣的建筑,還裹著巴洛克風格、土耳其風格和晚清風格的外衣,訴說著輝煌的過去。</h3>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h3><font color="#010101"> 在果戈里大街與革新街交口處,有一座結構十分獨特的教堂,遠遠看去,有三個尖頂,中間高兩側低,右側是鐘樓,為巴洛克式帳蓬頂,中間為洋蔥頭,左側比較低矮,尖頂上也托起一個洋蔥頭,三處尖頂上均有十字架。尤其是鮮艷的紅色間以白色,棱角分明,個性突出。這就是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也稱圣母無染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這是一座俄羅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經典之作。建筑面積1005平方米,占地3000平方米。教堂內有圣畫家薩得羅基尼的圣畫和圣母像。</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歷史老照片</span></p> <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它外觀別致,體型復雜,墻面線角豐富,紅白相間,前面鐘樓采用帳蓬頂冠戴小穹頂結束,后面中廳用較大的洋蔥頭穹頂結束,構成一個生動活潑的建筑組合體,顯示出高超的建筑水平。現名為圣母無染原罪教堂。</span><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哈爾濱,一座從鐵軌上崛起的城市,一座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其近代城市藝術異彩紛爭,教堂就是城市建設史上一厥華美的樂章。一條中東鐵路,擔在哈爾濱的肩頭,兩邊一溜的珠玉,沿著鐵路線一路匯來。哈爾濱,是它們中最明亮的一顆。在哈爾濱,鐵路拉走了江邊的小漁村,拉來一個風情萬種的城市。</font></h3> <h3> 教堂給教徒們帶來了精神慰藉,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現如今也是游人參觀品讀的地方,寄望那悠揚的鐘聲再次響起。氣度恢弘,身姿偉岸的教堂是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縮影,是城市興衰變遷的見證,把哈爾濱點綴的更加漂亮更有韻味。<br></h3> 猶太新會堂 <h3> 猶太新會堂是一座典型猶太式建筑,外墻紅白相間,裝飾著尖劵柱廊,整體建筑帶有阿拉伯建筑風格,方方正正的形狀,幾根大柱子頂著一個大圓頂,金色的穹頂托起一銀色大衛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h3><h3> 但是在號稱"東方莫斯科"洋味兒十足的哈爾濱,和歷史上遺留下的雄偉或典雅的各種歐式建筑比起來,這座猶太老教堂實在是太普通、太低調了,以至于很多當地哈爾濱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p> 新會堂建于1918年,是猶太教哈西德教派的會堂。位于與猶太總教堂鄰近的埠頭區斜文街88號(現哈爾濱道里區經緯街162號)。之所以被稱為新會堂,是相對通江街猶太老會堂而言的。</p> 新會堂希伯來語稱“別依斯-加麥爾德羅什”,是猶太教哈西德教派會堂。這座教堂為磚石結構,建于1918年。由著名的猶太建筑設計師約瑟夫?尤里耶維奇?列維金設計。 <h3> 哈爾濱曾經是上世紀遠東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地,最多時候達到2.5萬人,所以哈爾濱的猶太建筑很多。<br></h3> <h3> 哈爾濱解放后,猶太僑民于1950年前后陸續出境。猶太新會堂于1956年關閉,原址一度為哈爾濱市公安局俱樂部招待所。會堂屋頂上的圓頂曾被拆除,2004年重新修復,今辟為“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博物館”。</h3> <h3> 現在的新會堂是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紀念館。里面陳列了大量照片和模型,展示了上個世紀猶太人在哈爾濱的生產、生活狀況,是一座很有意義的展覽館,非常值得一看。</h3> 猶太老教堂 <h3> 百年猶太老教堂,通江街82號,老會堂音樂廳,曾經的猶太老教堂,始建于1909年,舊時哈爾濱猶太人活動中心。樓頂的六角星叫大衛王星,以色列建國后將它放在以色列國旗上,因此成為了以色列的象征。華美莊嚴的西方建筑,逾越百年的古老教堂,歷史的輪回讓人感慨:百年前西洋音樂就是從這里進入中國的。<br></h3> <h3> 哈爾濱猶太總會堂舊址是當年猶太人在此聚居所留下來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哈爾濱猶太總會堂,也叫老會堂,這曾是哈爾濱猶太宗教公會、哈爾濱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猶太喪葬互助會和《猶太生活》編輯部的辦公地。</h3> <h3> 整個建筑為二層磚石結構,呈拉丁十字形,門窗飾以圓拱和尖拱,屋頂有大小錯落的兩個穹頂,擎起大衛之盾六角圣星,建筑十分精美,為典型的猶太建筑風格。</h3> <h3> 猶太人在當時的俄羅斯到處受排擠,子女上學也受到歧視,而哈爾濱這條鐵路的修建和通車,讓這些在漫長的歲月里四海漂泊的猶太人,終于在遠東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塊棲息的樂土。到了二戰期間,很多猶太人為了躲避德國人的屠殺,遷徙到俄羅斯,進而來到中國哈爾濱。</h3> <h3> 我過去拍攝的建筑外表是紅頂紅漆,現在變成了綠頂黃漆,少了幾分洋氣,也少了幾分典雅。對比老照片又有一番韻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1931年大火前的歷史老照片</font><br></p> <h3> 建筑凝結歷史的痕跡,</h3><h3> 記刻城市的年輪。<br></h3><h3> 一座建筑,印證一個城市的歷史;<br></h3><h3> 一幅照片,凝固歷史的瞬間; <br></h3><h3> 一次駐足,跨越時空百年。<br></h3><h3> 因為信仰,她悄然而至;<br></h3><h3> 因為藝術,她蜚聲中外;<br></h3><h3> 因為友誼,她巍然屹立。<br></h3><h3> 歷史的鐘聲,叩響歲月的記憶;<br></h3><h3> 往事如煙,依稀可見她昔日容顏;</h3><div><h3> 歲月流轉,她已是滄桑巨變百年。</h3></div> 韃靼清真寺 <h3><font color="#010101"> 韃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位于道里區通江街108號,哈爾濱一類保護建筑。始建于1906年,1922年重建(這年是韃靼人歸信伊斯蘭教1000年),據說是韃靼人在遠東地區的唯一遺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高聳的尖塔是伊斯蘭寺院的重要標志,不論寺院的規模大小,每座必有,少則一個,多則數個,做對稱處理。清真寺塔頂有一個開放的亭子,尖端呈現錐形直指藍天,寓意著清真寺猶如天和星月一樣圣潔。亭子是阿訇作禮拜誦經的,俗稱邦克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該建筑的藝術處理上,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它的入口處在門廳的頂部建有一個細而高的,帶有收分和分節,近似于圓錐體的光塔。這種光塔造型奇特,源于阿拉伯。塔下為建筑的主要入口,重點突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是,正殿之上建有一個不帶鼓座的,有拜占庭遺風的中央大穹頂,形成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構成垂直軸線。穹頂和光塔一前一后,塔身峭拔、挺立,穹頂雍容奪目,充滿蓬勃的生命力。</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font color="#010101"> 白色的韃靼教堂——在哈爾濱的韃靼人屬伊斯蘭教遜尼派,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清真寺,韃靼清真寺開始建于1906年,1922年,為紀念韃靼人歸信伊斯蘭教一千年,1923年進行了一次重修。這座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很特殊,不同于一般的清真寺,其顏色以白色和咖啡色為主,不像其他清真寺是蘭色。 </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從歷史上來看,按照哈爾濱華洋分治的傳統,這座韃靼清真寺當年是外國穆斯林在使用,中國穆斯林有自己的道外清真寺(濱江清真寺)、香坊清真寺等等,也都是百年老寺。</h3> 圣·伊維爾教堂 <h3> 座落于道里軍官街(現霽虹街)的圣·伊維爾教堂始建于1908年,是折中主義風格建筑。教堂氣勢磅礴,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球形尖塔直聳云天,十分壯觀。當初是為在義和團運動和日俄戰爭中斃命的俄軍將士亡靈祈禱的教堂。</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據說,當時很多的陣亡官兵的尸骨就埋在教堂外面,并且在教堂的外墻上還刻有陣亡者的名字。不過后來教堂被破壞的很嚴重,只有主體建筑保存下來,那些陣亡者名錄也就看不到了,一直被淹沒在一片樓房之間。</h3> <h3> 2017年哈爾濱火車站開始改造,作為北廣場的配套改造項目才得以修繕。成為哈爾濱城市老建筑的新亮點。</h3> <p> 教堂頂端的一個個“洋蔥頭”設計,一方面是因為俄羅斯氣候寒冷,冬季較長,陡峭的尖塔可以避免建筑上的積雪;另外,就是“洋蔥頭”象征著一支支燃燒的蠟燭(火焰),從人間虔誠地向上帝舉起,也是典型的俄羅斯東正教的拜占庭式建筑風格。</p> <h3> 1934年,哈爾濱市區內的教堂還開設了救濟性質的“謝拉菲姆”民眾食堂,并在各區設立了四所孤兒院。現在只有圣·伊維爾教堂是現存宗教建筑中惟一還保有附屬建筑的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無法復原的門上壁畫</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歷史老照片</span></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修復之前的教堂內部,宗教壁畫都已不復存在,恢復的難度極大。</p></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歷史老照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穹頂壁上的宗教油畫栩栩如生</p> <h3> 被破壞的教堂建筑慘不忍睹,風霜雨雪的吹打中仍然堅韌的挺拔了幾十年。</h3> <h3> 盡管滄桑巨變,老建筑只要存在,我們就一定能聽到歲月發出的回音,是歷史永遠抹不去的痕跡。<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舊貌換新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font color="#010101"> 一個世紀以前,當異域的物質與文明沿著鐵路與河道向哈爾濱彌散的時候,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隨著來自30多個國家各種膚色的探險家們,沿著中東鐵路切入到這片寂靜的荒原腹地,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誕生了這座“教堂之城”。 </font></h3> 圣·尼古拉大教堂 <p> 我們大家都知道哈爾濱那座很有名的圣·尼古拉東正大教堂,其實那是一座“旅行者教堂”,外國流亡者下了火車以后,向南望去就能看見高坡上的那座教堂,他們會停下來在胸前畫十字,并喃喃的祈禱,祈求上帝,保佑他們旅途平安,能夠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園。這是相當悲壯的一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p>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臺,又稱中央寺院,原址在現紅博廣場,1899年10月13日動工修建,1900年12月18日舉行竣工祝圣儀式。該教堂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體木結構建筑,以規模宏偉,造型美觀,建筑精巧而聞名于世。其設計師是圣彼得堡的波德列夫斯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1922年哈爾濱教區成立后,成為主教所在地大教堂。1931年麥佛季死后,尸骨就葬在這個教堂之下。1933年9月,增修伊維爾小禮拜堂。歷任神職人員是司祭茹拉夫斯基、鮑格達諾夫、大司祭佩卡爾斯基、維克多羅夫和司祭福季。喇嘛臺1966年“文革”中被毀。</h3> <h3> 這是2008年在伏爾加莊園景區復建的<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family: sans-serif;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圣·尼古拉大教堂。</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幸好還有索菲亞等一些建筑尚存,證明哈爾濱曾經是一個東方教堂之城,證明我們并不虛妄。</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然而歷史是不能夠復制的,精美的復制品雖然以假亂真卻無法承載歷史。</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革中被毀時的情景</p></font></h3> <h3> 解放后,由于我國與蘇聯關系密切,仍然有大量俄羅斯僑民居住在哈爾濱。圣·尼古拉教堂成為這些俄羅斯僑民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大直街被哈爾濱市民稱為“龍脊”,而坐落在大直街中心位置的圣·尼古拉教堂也自然影響著哈爾濱市民的日常生活。</h3><h3> 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大量俄羅斯僑民回國,東正教也在哈爾濱日益衰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西式風格、沙皇背景的圣·尼古拉教堂自然成為“破四舊”的眾矢之的。</h3><h3> 1966年8月23日,紅衛兵開始拆除圣·尼古拉教堂,但因教堂結構的牢固,紅衛兵不得不動用各種工具以及消防車、卷揚機,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將教堂徹底拆毀。教堂內的文物也多被毀壞或散失。</h3> 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 <p> 耶穌圣心主教座堂位于東大直街211號,原為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蘭天主堂),是一座波蘭僑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p><p> 這座教堂很高,塔尖高51.6米呢。整個建筑看起來不像是個老教堂,因為是2004年重建的,是黑龍江最大的天主教堂,成為哈爾濱城市建筑一景。</p><p> 新建的教堂雖然富麗堂皇,但總覺得它缺少歷史滄桑感,沒有建筑厚重感。進到教堂里邊大廳可以看到一幅“最后的晚餐”油畫,天花板上也貼著很多耶穌的畫像。</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歷史老照片</p></font></h3> <h3> 20世紀初,參與建筑中東鐵路的波蘭僑民有3000余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1906年,波蘭教徒集資在哈爾濱南崗東大直街建造斯坦尼斯拉夫天主堂,1907年落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文革時期被紅衛兵占用,風格獨特的鐘樓被推倒,管風琴也被毀掉。1967年,本來的鐘樓處被加蓋了四層樓房,后面的禮拜堂也被隔為三層,變成為71中學。</h3> 圣母報喜教堂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圣母報喜教堂位于警察街(現友誼路)的凱萊酒店旁邊,初建于1903年。1908年2月,一場大火將原木結構教堂焚燒殆盡,5月又建一臨時教堂。1930年9月14日第三次修建磚混結構新教堂,1940年月14日舉行竣工祝圣儀式。</h3><h3> 該教堂為圖斯塔諾夫斯基設計,呈拜占廷式風格,可容納1200人,是為了紀念貞女瑪麗亞借圣靈受孕而生耶穌的一座教堂。</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h3>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哈爾濱曾是教堂之城,</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當年</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隨著</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圣母報喜教堂</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的鐘聲響起,全城教堂的鐘聲也隨著響起,信徒們在這里滌蕩心靈,虔誠仟悔,祈求平安,那是多么動人的景象啊。</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歷史老照片</font></p> <p style="margin-right: 8px; margin-left: 8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font color="#010101"> 如今,人們只知道哈爾濱有一個索菲亞大教堂,豈不知,哈爾濱圣母報喜教堂,在當時才是遠東地區最宏偉、最壯觀的教堂。至今我還保留著當年與她的合影照片。</font></span></p><p style="margin-right: 8px; margin-left: 8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 letter-spacing:="" 0.60928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她經歷了幾場火災,也經歷過水災,“三建三毀”,雖然在坎坷中重生,然而最終難逃厄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970年被拆毀毀</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SimSun;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60928px;"><font color="#010101">于人禍。</font></span></p> 哈利路亞教堂 <h3> 哈利路亞教堂位于哈市香坊區油坊街147號,始建于1998年11月11日,2000年8月29日竣工落成。該教堂有三層樓,一次可容納3000多人聚會,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基督教活動場所。哈利路亞教堂是一座東西方建筑藝術相結合、古典與現代相交融的當代哥特式建筑,氣勢宏偉。</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施正威 ? 拍攝于哈爾濱</p></font></h3> <h3> 哈爾濱是一座非常年輕的城市,到現在城市的年齡也不過一百多歲。比某些仍然健在的百歲老人還年輕。若要比起南京和西安那樣古老的城市,更不知道要晚上多少輩。總之,哈爾濱,應該是近代城市史上的一個奇跡。</h3><h3> 毋庸諱言,是中東鐵路的鋪建,催生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的誕生。在這座城市的開埠之初,有趣的模樣和亢奮的狀態,有點兒像一個中外合資的大項目,而參與項目中的外國人幾乎占去了全城市民的二分之一還要多一點。</h3><h3> 特別要提示的是,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是俄國人。這些形形色色的俄國僑民,真的是五行八作,各種人材都有。其中也不乏一些學者、文學批評家、作家和詩人。雖然我們不可能洞察到他們這些人的內心在想什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外國僑民是這座城市之規劃、設計、建設大軍當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h3><h3> 具體地說,他們的到來,不僅僅使城市的街頭充滿了濃厚的皮鞋油味兒,和刺鼻的香水味兒,而且,更使得這座城市的建筑風格、飲食、文化、藝術、體育,包括宗教,時裝,甚至市井上流傳的玄疑傳說等等,都蒙上了一層華麗的歐陸色彩。比如,當年的那些俄國僑民在思鄉情感的驅動之下,在哈爾濱修建了50多座教堂。尼古拉教堂、圣母報喜教堂和索菲亞教堂等等。</h3><h3> 這樣一來,哈爾濱也因此得了一個“教堂之國”的稱號。當教堂的鐘聲響起來的時候,不僅讓那些流亡異國他鄉的俄國僑民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慰藉,而且,這鐘聲蕩進當地中國人的心靈里,也引起了一種圣潔的享受和美好的記憶。</h3><h3> 再如,哈爾濱人之所以喜歡喝啤酒,而且在全國,哈爾濱的啤酒銷售量一直名列前茅。其重要的誘因,就是與這座城市生產啤酒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哈爾濱最早的幾家有名的啤酒廠,像烏魯列夫斯基啤酒廠、梭忌奴啤酒廠和維沃瓦列啤酒廠,多是俄國人和波蘭人開辦的。可以自豪地說,哈爾濱的啤酒以其品質優良,味道甘醇,在全國眾多的啤酒愛好者當享有極佳的口碑。因此,有人稱哈爾濱是一座“啤酒之城”。</h3><h3> 還有,在1908年的4月份,紫丁香剛剛綻放,哈爾濱中東鐵路管理局就將俄國阿穆爾鐵路第二營管弦樂團調入哈爾濱,成立了“哈爾濱(中)東清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有文化的人稱它是“遠東第一交響樂團”。從此,那里成了眾多流亡到哈爾濱的俄國藝術家施展才華的藝術圣殿,并上演了多部世界名劇,像《天鵝湖》、《黑桃皇后》,《卡門》、《浮士德》、《費加羅的婚禮》,等等。</h3><h3> 因此,一個法國記者撰文稱,哈爾濱是一座“音樂之城”。當然,更多的人稱哈爾濱是“遠東的莫斯科”和“東方的小巴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富民县|
徐水县|
潼南县|
阿尔山市|
什邡市|
广汉市|
香格里拉县|
新疆|
土默特左旗|
华阴市|
麻栗坡县|
昌吉市|
惠来县|
栾城县|
衡阳市|
垫江县|
普定县|
册亨县|
洪湖市|
玉溪市|
驻马店市|
广元市|
桓台县|
通许县|
黄石市|
鞍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连城县|
清流县|
忻州市|
吴桥县|
巴马|
海原县|
麦盖提县|
玛纳斯县|
南宁市|
勃利县|
托里县|
乡城县|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