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謹將此美篇獻給:</h3><h3> 曾在老四團戰斗、工作、生活的各位戰友們。</h3><h3> 慶賀老四團成立60周年。</h3> <h3>親愛的戰友們:</h3><h3> 當您打開這個美篇的時候,你就打開了青春記憶的閘門,看到了自己當兵的歷史,仿佛耳邊響起戰鷹發出的轟嗚,腦海里浮現出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都曾有一個共同的家一一四團老營區。</h3><h3> 近些年從全國各地回開原參加戰友聚會的人很多,都感到沒有看到四團的老營區而感到遺憾。我總想把老營區的照片再現給各位戰友,共同引起美好的回憶??嘤谫Y料不全沒能如愿。今日借八一建軍節前夕,老四團成立六十周年之際,在多位戰友的支持下,制作此美篇做為建軍節的禮物獻給大家,以此共同回味那時的軍旅時光。</h3><h3><br></h3><h3> </h3> <h3> 這幅毛主席給空軍的題詞,戰友們一定熟悉。在營區內無論是大禮堂、俱樂部、會議室及公共場合都能看到這條語錄。因為我們做為一名空軍戰士,肩負著無上光榮的使命。<br></h3> <p class="ql-block"> 老四團的歷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七航校四團組建于1959年1月10日,由三團從牡丹江海浪機場搬遷到朝陽川機場后留下一部分人員組成。這是海浪四團的東大門和機庫。"老航校的作風"就是從這里誕生名揚空軍的。</p> <h3> 生命中有一段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是1966年在牡丹江海浪營區草場上的合影老照片,里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老戰友,后來都成為部隊的領導骨干。</h3><h3> 背景的樓房是咱團的司政機關辦公樓。</h3> <h3> 做為航校高教團及飛行員的搖籃,把優秀的飛行員一批批輸送各部隊是我們的自豪。四團組建后于十月份接收第十二期42名飛行學員並開始訓練,這是飛行一大隊經過8個月的訓練于1960年6月末順利畢業的合影照。也是四團歷史上第一批學員畢業。</h3><h3> 照片中下數第二排的人都是航校領導和咱團首任領導干部,年紀大一點的戰友仔細端詳吧!看你能認識幾位?</h3> <h3> 請看這一幅近影照片,這是我團飛行一大隊首批畢業的兩位飛行教官和畢業學員的合影。</h3><h3> 下面右邊第一位是李瑞芳教官。他可是抗美援朝回來的老前輩。八十年代初期曾在咱四團任職飛行副團長。他是我們四團的元老,為組建四團立下汗馬功勞。</h3> <h3> 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飛行員是我團戰斗力的綜合檢驗。1968年8月,因空軍戰略上調整部隊布局,四團從海浪機場轉駐到開原機場。這個訓練場面我們地勤戰友是多么熟悉呀!他們目送戰鷹出征,期盼早日回家,60年的風雨兼程,給各部隊輸送幾千名優秀飛行員。</h3> <h3>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帶上我們的思念。朝霞映在停機坪上,也映紅了飛行員們的笑臉。他們闊步走向訓練場。</h3> <h3> 組織實施好每個飛行日,是全團的中心任務,更是飛行領導干部的重要責任。團里組織達標訓練,各級領導在停機坪上現場研究制定飛行保障安全措施。</h3><h3> 照片中從左至右分別是:大隊長李明、政委舒洪奇、學院副參謀長李瑞芳、團長李淵臣、機務中隊長錢忠懷。</h3><h3><br></h3> <h3>一顆綠色信號彈射向空中,一架架戰鷹騰空而起。飛行學員按照塔臺指揮員的指令起落??罩小⒌孛妗⑼ㄐ?、氣象、調度、醫生??,一首首飛行奏鳴曲,奏出了空軍飛速發展的交響樂章。</h3><h3> 這里是飛行塔臺,飛行指揮員正在周密指揮飛機起落訓練。</h3> <h3> 每一期飛行學員畢業的背后,是機務人員的汗水和青春的付出,他們一手托起戰鷹放飛,一手擔起飛行員的生命。光榮的機務兵,平凡的崗位有不平凡的人生。機務大隊的兩座宿舍樓裝載著無數機務人的夢想。</h3><h3> 這是機務大隊領導班子成員曹燦、王克亞等在一、二、三中隊樓前合影。</h3> <h3>機務二、.三中隊宿舍樓。</h3> <h3> 外場的大俱樂部是由機務兩個中隊飯堂改用(右邊是一中隊飯堂),外場的文化活動,召開會議等都在這里舉行。但要自帶橙子。</h3><h3> 這是新兵連舉行野營拉練前,指導員李安君做戰前政治動員。背景為外場俱樂部。</h3> <h3> 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無論在繁星滿天下做飛行前還是日落西山時做飛行后,停機坪見證了戰友們的青春和汗水,見證了有些戰友們受傷流血甚至獻出了生命。停機坪是我們空軍戰士的戰場,是舞動青春年華的高地。</h3><h3> 這是警衛戰士張林在停機坪上警戒。</h3> <h3> 每天聽馬達轟鳴,目送自己維護的戰鷹出航,這是機務人員的神圣職責。機械師謝朋忠在停機坪上與飛機留個影。</h3> <p class="ql-block">機務二中隊機械師張志翔(71年北京兵),與機組人員稽功成、鄭立榮在停機坪學習條例。</p> <h3> 機務定檢中隊是飛機的航空醫院,肩負著全團飛機的檢查、治療、保健等業務。他們為了醫治好每架飛機的身體,為多出機出好機,經常加班加點,披星戴月,為保證飛行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1973年二、四機務中隊經沈空批準榮立過集體一等功。</h3><h3> 這是老四中隊中隊長張相武(在佳木斯市)在大機庫前和戰友們留影。</h3> <p class="ql-block"> 多么熟悉的內埸團部大門。地處開原站前的老營區是1958年建造的,隨著一聲拆遷炮響,這塊方字型的建筑群,于2013年與地方土地置換中被拆除,現已開發為大型商場一一新瑪特和高檔住宅小區一一地王國際。</p><p class="ql-block"> 這位留影的小戰友一一許可(警衛班長)。</p> <h3>這是從對面開原市政府樓上拍攝的軍營大門。九十年代為了改善飛行人員的生活條件,因經費不足只維修了飛行樓,機關樓應保持原貌。</h3> <h3> 團部大門兩側的標語也是與時俱進。60年代時寫的是"提高警惕、保衛祖國",70年代時寫的是"加強戰備、準備打仗",80年代時寫的是"路線是綱,綱舉目張"。如果大門能保留到現在,就應該這樣寫:"振興中華、實現夢想"了。</h3><h3> 這是警衛班戰士沈慧華在大門前留影。</h3> <h3> 1974年11月,沈空司令部在四團召開通信專業現場會,在大門口照個合影。這是我團唯一在大門口照的大型合影照片,以后的合影照都選在院內大俱樂部門前。</h3> <p class="ql-block"> 啊!多么熟悉的部隊禮堂,也稱為團大俱樂部。它座北朝南,高大寬厚,仿如一位慈祥的首長。部隊官兵把它視為思想文化的精神高地。</p> <h3> 我們已記不清在這里聆聽多少場首長作的報告;每周放映一場電影,是軍人、家屬孩子們的盛宴;也數不清在這里舉行多少次聯歡會、畢業典禮、宣布命令、拉歌比賽……。戰友們一提起大俱樂部,心中就涌起美好的回憶。</h3> <h3> 軍營中流行著一句話老話,"戰友親如兄弟"。這是我見過的在大俱樂部前職務較高的兩人合影,他倆是:任希元(當時為政治處主任),張慶國(當時為政治處副主任)。</h3> <h3> 從軍的經歷是我一生的財富,做人的基石。無論將來走向何方,都永遠無法磨滅這些記憶,永遠伴隨著我們,激勵鼓舞著我們。</h3><h3> 1984年團領導同第五批轉業干部在大俱樂部前留影紀念。</h3> <h3> 開原老百姓都稱呼咱們營區叫老航校,門前的路叫新華路。來往行人路過營區大門時都懷有莊嚴神秘之感。我們離開軍營有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之久,但對老營區的感覺還是那么美好,那么讓我們牽掛,一生難忘。</h3> <h3> 營區路兩側的油松樹是1970年移栽的,50多年的雪雨冰霜、烈日狂風,依然挺立在團部營區,茁壯生長,四季常青。它見證了我們的成熟和成長,見證了我們人生在這里啟航。</h3><h3> 這是團直機關樓和軍人服務社。</h3> <h3> 進人營區往右拐,這條普通的小路是通往操場、飛行二大隊、招待所、軍需股和食堂的必經之路。列隊高歌,晨練散步,它記載著多少官兵們的軍旅生涯和成長的腳步。回憶起來格外親切。</h3> <p class="ql-block">1976年至1981年,進入營區大門就能看見廣場隱避墻上的華國鋒主席提詞:繼承毛主席遺志,為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而奮斗"。后來用彩繪長城全景畫代替!照片中的人物是飛行副團長李瑞芳夫婦與兒子李明(飛行大隊體育教員)。</p> <p class="ql-block">透過一片松樹林就能看到飛行二大隊的辦公樓。飛行二大隊在1977年被空軍評為"學習硬骨頭六連先進大隊"。時任大隊政委張臣忠出席了全空軍"學雷鋒、學硬骨頭六連、學空一師"先進集體和個人代表大會,與華國鋒等中央領導合影留念。</p> <h3>北國風光,萬里雪飄,踏著冰雪晨練在營區環路上。在營區的這條路上曾留下了多少戰友們的足跡和汗水。這兩位晨練的戰友是通信連連長戴兵和指導員李澤松。</h3> <h3> 大操場上留下了我們軍事訓練的足跡。這是1972年在大操場上進行新兵連班長集訓。</h3><h3> 隊列教員為本文作者,正在為新兵班長做示范動作。背景是兩個飛行大隊的飛行灶和鍋爐房的煙筒。</h3> <h3> 這一座小樓駐了四個單位。樓下是汽車連,樓上駐有:機務大隊部、場站、外場司令部辦公室。地方是小一點,但干的都是大事。</h3> <h3> 警衛連搬遷到有暖氣的營房子后,這里已無人入駐,雜草叢生了。這個連隊是1959年從三團抽調過來的人員組建的,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連隊。當年的老連長徐廷義是東北抗聯老戰士,后來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后全連官兵從陸軍調到七航校。警衛連官兵一代又一代地繼承著老一輩吃苦耐勞和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h3> <h3> 全團官兵無論是飛行、機務,場站后勤;還是機關、連隊、分散小點,都像這衛兵一樣,堅守崗位盡職盡責,為空軍建設發揮一個螺絲釘的作用。</h3><h3> 照片中是警衛戰士薛振江在油庫警戒哨上站崗執勤。</h3><h3><br></h3> <h3>誰能看出來這三座老房子是外場什么地方?答對了說明你記憶超群。</h3> <h3> 軍旅生涯中駐守的營區,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全班榮立集體三等功,肯定不是一般的戰績。</h3><h3> 這是警衛連二班立功后在營區后院球場上的合影留念。前排中間者為班長霍進財。</h3> <h3> 兩位戰士的造型很酷。無意中留下的背景是團生產隊的宿舍和倉庫。(生產隊大院的照片很難收集到)。</h3> <h3> 軍營一一你見證了我們年輕;留下了我們奮斗的汗水。這張照片的背景營房,應該是保傘室和航材股的南面。</h3> <h3> 軍營生活打下的烙印,永遠不會忘記。戰友兄弟的情誼是一生的友情。這是汽車連的兩位戰友在汽車連車庫大門口的合影。后面的毛主席巨幅畫像,印證了那個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h3> <h3>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旅情懷記在心。當時沒有機會或條件在老營區留下照片,回訪老軍營時補個照吧!同樣是一種眷戀和情愫,表達我們的懷念和感恩??煺瞻?!很快這里就要消失了。</h3> <h3>一幅幅軍營老照片,</h3><h3>一張張戰友們合影,<br></h3><h3>多么熟悉的場景,</h3><h3>多么熟悉的面孔。</h3><h3>雖然老照片模糊發黃,</h3><h3>但在戰友們的記憶里,</h3><h3>依然是清晰可愛。</h3><h3>是那火熱的軍營,</h3><h3>把我們緊緊地連在一起。</h3><h3>雖然老軍營已經消失,</h3><h3>卻抹不掉戰友們的軍營情。</h3><h3><br></h3><h3><br></h3><h3>全文結束,謝謝戰友們的閱讀。 2019年7月15日</h3><h3><br></h3><h3>一并感謝為制作美篇提供照片資料的各位老戰友。他們是:李瑞芳、朱家明、霍進財、李春平、李安君、張相武等。</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巴塘县|
新营市|
县级市|
毕节市|
上思县|
台州市|
兴安盟|
临夏市|
蕉岭县|
泰宁县|
庆元县|
玉门市|
五原县|
碌曲县|
渑池县|
阿拉善左旗|
兴文县|
白山市|
青神县|
从化市|
芷江|
荣成市|
沁源县|
隆安县|
突泉县|
启东市|
资阳市|
醴陵市|
客服|
祁门县|
遂宁市|
固安县|
象山县|
宜城市|
那坡县|
措美县|
富平县|
隆林|
榆中县|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