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提起魯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h3></br><h3>我所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h3></br><h3> <h3>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他以身為城,以筆作槍,以一腔熱血來凈化人們的心靈!</h3></br><h3>1</h3></br><h3>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在紹興城內一個門望族周姓的書香門第。 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筆名魯迅!</h3></br><h3>魯迅六歲開始開蒙讀書,后到書屋內多詩經、《論語》、《孟子》等等。</h3></br><h3>魯迅的幸運之處在于,別人家的孩子讀書,一開始都讀的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枯燥乏味;而魯迅家教孩子讀的都是小孩子感興趣的書,從《鑒略》開始,然后讀《詩經》,再然后是《西游記》,讀起來自然是興趣盎然!</h3></br><h3>魯迅從小就聰明,喜歡讀書,特別是雜書!《山海經》、《封神演義》、《西酉叢書》等等!</h3></br><h3>十三歲那年,家庭遭逢巨變!祖父行賄入獄,父親急火攻心,兩年后病逝!</h3></br><h3>原本熱情恭敬的周圍親戚和鄰里,此時卻冷眼相對甚至冷嘲熱諷,讓這個十幾歲就必須挑起家庭重擔的孩子一時難以接受!</h3></br><h3> <h3>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童年遭遇,不知不覺地在魯迅心中埋藏了一顆憤世嫉俗的種子。</h3></br><h3>2</h3></br><h3>1902年3月,魯迅東渡日本求學。</h3></br><h3>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書信,說已為他訂了親。不識字的朱安也沒有見過他,但周母喜歡,便托人說媒,訂了這份親。</h3></br><h3>這是典型的包辦婚姻,魯迅的第一反應自然是反對。</h3></br><h3>魯迅:退婚!</h3></br><h3>母親:不能退婚。</h3></br><h3>魯迅:答應兩個條件,不再纏小腳和進學校念書認字。</h3></br><h3>母親傳達了朱安的意見:魯迅,你想多了。</h3></br><h3> <h3>▲ 右一:朱安</h3></br><h3>魯迅見改造無望,還沒來得及回信,母親的信又到了,說自己病重,速歸。</h3></br><h3>踏入家門的那一刻,讓匆忙趕回家的魯迅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h3></br><h3>既然無力反抗,只得認命接受,裝了個假辮子結婚。</h3></br><h3>婚后第二天,回門;第三天,搬母親房里住;第四天,逃回日本了!</h3></br><h3>3</h3></br><h3>魯迅東渡日本,先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再到仙臺的醫學專科學校學習醫學,后來又返回東京,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雜書。</h3></br><h3>當時日本國力強盛,又剛在甲午海戰中殲滅北洋水師,舉國上下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h3></br><h3>所以當時留學,免不了的被歧視和輕蔑。</h3></br><h3>在這情況下,很多人選擇了自暴自棄,丑態百出。</h3></br><h3>后來魯迅說過一句透徹的話:“一個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難保別人不來打你的嘴巴。”</h3></br><h3> <h3>在這處處碰壁、走投無路的境地下,魯迅因受“進化論”影響,剪掉了辮子,并喜言道:“呵,壁壘一新!”</h3></br><h3>毅然踏上了救國救民的希望之道。</h3></br><h3>后母親來信:由于家庭生活困難,望能回國謀生,以養全家。</h3></br><h3>1909年八月,魯迅黯然離開了東京,結束了十年的求學生涯。</h3></br><h3>4</h3></br><h3>1918年,北京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文科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h3></br><h3>魯迅在陳獨秀等人的影響下,再一次振作起來。他以筆為槍,發出了那個時代最為響徹的吶喊,也找回了屬于自己的那份尊嚴。</h3></br><h3>于是,他擺出了慷慨陳辭、大聲疾呼的神態。他抨擊現實中種種鼓吹迷信、亂謅“鬼話”的怪事,更駁斥社會上種種捍衛“國粹”、詆毀新學的謬論;從《狂人日記》到《白光》,他四年間寫下了十多篇小說。一時之間,聲名大噪,也成為了雜志的中堅人物。</h3></br><h3> <h3>▲孔乙己</h3></br><h3>從1920年開始,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六七所學校相繼聘他為講師和教授。他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在學術界也頗受稱贊。</h3></br><h3>1923年7月14日,魯迅和弟妹羽太信子的矛盾,使得他和弟弟周作人徹底鬧翻了。而究竟為什么事發生沖突,至今還是個謎。而魯迅日記里僅寫了一句“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肴,此可記也”。就從那一天起,兄弟二人徹底絕交了。</h3></br><h3> <h3>▲周氏三兄弟,從左到右是周建人、周樹人(魯迅原名)、周作人</h3></br><h3>魯迅很快一病不起,妻子朱安日夜相伴。昔日的戰斗勇士,如今只能躺在病榻上無助呻吟。</h3></br><h3>5</h3></br><h3>魯迅的身體漸漸壞了,肺病的征兆也開始出現,才四十幾歲的人,就已經顯出了老態。</h3></br><h3> <h3>1923年秋天,魯迅應好友許壽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講課。</h3></br><h3>許廣平經常坐第一排聽課,不過當時魯迅對她并沒有留下太多印象。</h3></br><h3>可魯迅卻給許廣平卻印象深刻。</h3></br><h3>“突然,一個黑影子投進教室來了,那兩寸長的頭發,粗而硬;筆挺的豎立著;真當得’怒發沖冠’的‘沖’字。”</h3></br><h3> <h3>1925年夏天,面對許廣平大膽的表白,經過數回合的“戰斗”,魯迅終于還是戰敗了,他敗給了愛情,他和許廣平相愛了。</h3></br><h3>但是當時魯迅還是很復雜的。名義上,他還得保持原來的婚姻。這就意味著,不能和許廣平結婚!</h3></br><h3>1926年初春,新任廈門大學國學系主任林語堂,邀請他去廈門大學任教。魯迅欣然應允,許廣平隨行!</h3></br><h3>廣州之行,魯迅親眼見證了青年的殘忍、社會的無望。</h3></br><h3> <h3>▲ 舊上海</h3></br><h3>1927年11月,魯迅回到上海,在虹口的景云里租了一幢三層的房子,與許廣平公開同居。周圍人龍蛇混雜,特別是晚上非常嘈雜,在這種處境的影響下,生活的諸多不順又使魯迅變得喜怒無常。</h3></br><h3>有一次郁達夫請吃飯,席間為了幾句話,他就勃然變色,與林語堂大吵起來。十多年的友情,從此變質。</h3></br><h3>錢玄同更是他的老朋友了,可因為說過“人一過四十,便該槍斃”之類的話,引起他的不快。他1929年到北京,遇到錢玄同,竟拉下臉來,不和他說話。一對老朋友,從此絕交。</h3></br><h3> <h3>6</h3></br><h3>在魯迅彷徨等待的時候,買來一批日文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并非常認真地讀。</h3></br><h3>后來寫一系列文章,激烈地抨擊國民政府,遭到浙江省黨部的申請通緝,特務揚言將魯迅列入暗殺名單!</h3></br><h3> <h3>1932年,他去北京,就在共產黨北方局的安排下,借一個朋友的家,和北京各個左翼文化團體的核心分子見面,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共產黨員。</h3></br><h3>之后魯迅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卻擺脫不掉“五四時期”的思想立場。既然“志不同,道不合”,魯迅自然也就選擇了繼續走自己的路。</h3></br><h3>魯迅晚年文章的獨特風格:開頭是馬克思主義式的樂觀,結尾卻是近于沮喪的悲觀。</h3></br><h3>1936年春天,魯迅體重降到三十八公斤。即使穿著棉袍子在街上走,仿佛也抵擋不住一陣微風。</h3></br><h3>魯迅很清楚,他的生命已經快走到了盡頭,他決定再次用筆來記下自己的回憶。</h3></br><h3>從這一年的二月到四月,只要能從病床上爬起來,他就努力地寫,《我的第一個師父》、《這也是生活》、《死》,還有《女吊》,一口氣寫了四篇。</h3></br><h3>這些文章是既是自我總結,也是人生的感悟,也是對世界的的最后評判。</h3></br><h3>1936年10月19日凌晨六時,魯迅先生與世長辭。?臨終前曾緊握著許廣平的手,給予最后的囑咐她:“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對于許廣平來說,必是不思量,自難忘。</h3></br><h3> <h3>7</h3></br><h3>魯迅去世后,消息一經傳出,立刻轟動了整個上海,進而整個中國文化界都感到了震動。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更是絡繹不絕。宋慶齡女士在收到消息后,也立刻趕往了魯迅先生的家中。</h3></br><h3>1936年10月22日下午,魯迅先生的靈柩從萬國殯儀館抬出,打算用車運往萬國公墓。</h3></br><h3> <h3>上海各界人士自發前來為先生送行,堵的馬路上是水泄不通,隊伍綿延十幾公里。</h3></br><h3> <h3>給魯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他們的名氣一個比一個大。這16個人分別是:胡風、巴金、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肖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蕭軍。可能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巴金的名頭,但是這16個人當時的名聲卻一個比一個大。而為魯迅先生扶靈的則是北大校長(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孫中山的妻子宋慶齡、日本作家內山完造,還有著名文學家矛盾、胡風等人。</h3></br><h3> <h3>在先生入土的時候,所有人一起用手鏟土,將貼有“民族魂”的先生靈柩埋了下去,規模如此巨大的出殯的,整個上海從來沒有出現過,在這以后,整個中國也沒有出現過,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在中國人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和地位。</h3></br><h3>魯迅先生,一個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的文壇巨匠;中國人的脊梁;精神永存!</h3></br><h3>先生,千古!</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62230132&ver=1707&signature=HlTDgRn*4tqhzuUnAqEx-1neOPthbzhc-XqN0BIfA-3oSiXtyr-gDAItEYDSuacrPO*i*QLnXD0l1Yv7ekbeb8ZQ9dcyKFULxKTJhlwGBaKRGh9hT9HxjSiShVyXn6rr&new=1"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安乡县|
满洲里市|
南乐县|
茌平县|
喀什市|
大邑县|
江山市|
湾仔区|
洛川县|
宝清县|
新郑市|
邻水|
阿拉善盟|
兰州市|
彭泽县|
剑川县|
鄂温|
东丰县|
许昌县|
遂平县|
兴仁县|
沙河市|
余干县|
久治县|
鄄城县|
班玛县|
桃园市|
霍州市|
衢州市|
青冈县|
濮阳县|
仙桃市|
贵阳市|
万荣县|
余姚市|
枣庄市|
偃师市|
上饶县|
义乌市|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