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h3><h3> (文:心道德) </h3><h3><br></h3><h3>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曾說過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h3><h3><br></h3><h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整個社會都在給人們講述這樣一個奮斗努力的故事,告訴所有人你不努力就一定不行,事實上,誰都清楚,當下不努力有多爽!</h3><h3>干嘛非要熬夜寫那些永遠寫不完的作業,早早躺下多好!</h3><h3>干嘛非要成千上萬砸錢進輔導班,用來旅游多好!</h3><h3>干嘛非要逼孩子努力搞得關系緊張,安逸呆著多好!</h3><h3>任何年齡的人都會在放縱中找到歡愉,哪怕是病危嚴重的病人,也會因為偷偷的抽支煙而竊喜。他甚至在拿生命放縱,可這種放縱就是很爽!</h3><h3>好的,不努力,不逼孩子學習,快快樂樂傻玩,把學習的時間用來打游戲,用來旅游,這么一對比,那些整天陪孩子學習上課,在學習上跟孩子死磕的家長相比,簡直是天堂一樣的人生。</h3><h3>可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要付出總量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前期過得越省心、越偷懶,后期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h3><h3>投資孩子,就是投資自己后半生的幸福。<br></h3><h3><br></h3><h3>1.</h3><h3>孩子的幸福來自于什么?</h3><h3>提到幸福這么哲學的東西,事實上有些難辨,但我們不得不提一提,畢竟這是所有父母的終極目標。</h3><h3>什么高學歷、好工作、高收入等等,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意,那什么真正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呢?</h3><h3>很多作家都有過詮釋和解釋,如果你閱讀的足夠多,你會發現,幸福一定跟兩個指標密切相關——尊嚴和自由。</h3><h3>尊嚴不用講了,與一個人的德行和社會地位密不可分,光是德行好并沒用,你所處的階級會深深影響到你得到的尊嚴,這是階級的定律。</h3><h3>自由呢?人都有自由意志,但是這個社會給你的自由是有限的,財富和地位決定了很大程度的自由,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h3><h3>你去網上看看,年輕人面對那些“二十歲就看到死的職業和人生”、“面對社會中的冷眼”、“面對我們口中的平凡人生的時候”,是有多么的不滿和無助。</h3><h3>當一個年輕人因為一紙簡歷就遭遇了別人幾十倍的失敗的時候,他會想些什么呢?</h3><h3><br></h3><h3>2.</h3><h3>越無知的人,越會為自己找借口</h3><h3>還記得那個道出社會真相的文科狀元嗎?</h3><h3>“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而像我這種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h3><h3>句句扎心,多少人開始對現實憤憤不平,怨天尤人感慨出身,卻也被它們蒙蔽住眼睛,看不見現實的另外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就拿這個當借口,說認命吧,反正努力一輩子也就這樣了。</h3><h3>但總有另外一部分人,在這個還看不清未來的現實里,還在拋頭顱,還在灑熱血,還在上演熱血屠龍的故事。</h3><h3>那一部分堅持的人,從這段看不見未來的現實里脫穎而出,到了現實的另一部分。在這一部分里面,命運有很多漏網之魚,有很多機遇之門敞開,有無數的希望精靈追隨。</h3><h3>就像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的最后一句話說的那樣: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h3><h3>只要你還在努力,人生就有無窮的可能。和時間競爭,在概率中突圍,做命運手中的漏網之魚。</h3><h3><br></h3><h3>3.</h3><h3>無知,讓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h3><h3>之前,“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新聞不知道被人說了多少年,很多人覺得,“北大畢業又怎么樣,還不是去賣豬肉?我小學畢業,也一樣賣。”</h3><h3>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那個“賣豬肉的”北大學生,叫陸步軒,而有一個叫陳生的人,最先發現了他的厲害之處:</h3><h3>“一個檔口,自己一天賣1.2頭豬,這已經算相當了不起了;而這小子居然一天能賣12頭豬,太厲害了。”</h3><h3>陳生后來和陸步軒合作成立“屠夫學校”,再后來,他們開了幾百家連鎖店,陸步軒和陳生雙雙身家過億。</h3><h3>無獨有偶,秦玥飛從耶魯大學畢業之后,去衡山縣當了一名村官,很多人嗤之以鼻:</h3><h3>“一定是在耶魯混不下去了,不然怎么可能去當一個村官呢?我大字不識一個,我也能去當一個村官。”</h3><h3>后來,秦玥飛利用自己在耶魯的人脈資源,啟動“黑土麥田”項目。利用在耶魯學到的金融知識,引入資本和營銷團隊,發展村里的商務產業。于是,他成了中國最美的村官。</h3><h3>有一篇文章寫:讀了985/211,你才知道讀書無用論是騙人的,985/211這些人,不僅有能力有實力進入更好的企業、平臺,即使是在毫無門檻的賣豬肉賣花生瓜子這個行業,他們也有很大概率能做的更加出色。</h3><h3>所謂讀書無用論,所謂名校畢業生素質不行,都是考試機器,其實都是非常極端的例子。</h3><h3>而無知的人,最喜歡扯虎皮當大旗,用極小概率的事件,去為自己辯護,并以惡意揣測他人。</h3><h3><br></h3><h3>4.</h3><h3>不要把學習看得過于功利</h3><h3>那么,教育和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為了拿高分?考大學?不,絕對不是這樣。至少,不只是這樣。</h3><h3>讀書,絕不只是為了混一張大學文憑,開啟順風順水的世界。</h3><h3>讀書,是為了讓你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是為了讓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擁有處變不驚的內心,讓你在未來,能獨自混過那些漫長幽暗的歲月而不怨天尤人。</h3><h3>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和你的愛人,不止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可以談論琴棋書畫詩酒花。</h3><h3>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顏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讀過的書、寫過的字,都會逐漸積累在你的身體里,變成你的財富。</h3><h3>讀的書多了,你會發現,以前從未注意過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鮮活,手機屏幕之外,自有一番萬水千山;讀的書多了,你會發現,在無涯的知識海洋面前,再大的煩惱,也只是滄海一粟。</h3><h3>就算最終你跌入繁瑣,洗盡鉛華,面對同樣的工作,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面對同樣的家庭瑣事,你會有不一樣的情調;培養同樣的后代,你會有不一樣的素養。</h3><h3>這,就是世界對努力學習、重視教育的人最大的獎勵。</h3><h3><br></h3><h3>努力很累,教育孩子很累,陪伴孩子成長很累。但這一切一定是值得的。別怕累,別怕時間多,別怕貴,也別怕麻煩。</h3><h3>每一種選擇都有代價,千萬別嘗試無知的代價,會很慘。</h3> <h3>“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h3><h3>(文:素衣回中原)</h3><h3><br></h3><h3>別讓一時的心軟,成為孩子最深的遺憾。</h3><h3>“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h3><h3>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遇見一位家長,正拖著孩子去學校。</h3><h3>孩子一路掙扎,用腳踢媽媽,一邊嚎啕大哭,喊著“我不要去上學......”</h3><h3>“不去上學,你長大了能干嘛?我可不是你姥姥,你不想上學,就同意你在家里玩!”</h3><h3>孩子還想撲騰反抗,但媽媽始終沒有松手。</h3><h3>走到學校門口,孩子才老實了,灰溜溜地進了校門。</h3><h3>這一幕并不陌生,幾乎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過不想上學的試探。</h3><h3>如果去問一問孩子們的真心話,我想,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會是,不想上學。</h3><h3>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我們的回答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h3><h3>01</h3><h3>別指望孩子自覺。</h3><h3>經常聽到有人說,你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h3><h3>其實,孩子也是一樣。</h3><h3>孩童時期,是最沒有自控力的時期。</h3><h3>教育家張捷說:</h3><h3>人的天性,首先是好吃懶做,然后是不勞而獲。</h3><h3>如果你想讓孩子們上學很快樂,那只有讓他們少學或不學知識。</h3><h3>但少學、不學的結果是什么?長大后缺乏競爭力。</h3><h3>小孩子哪里懂得那么多。他只知道,眼前的快樂最重要。</h3><h3>不加節制地玩手機,很快樂;</h3><h3>吃零食、睡懶覺,很快樂;</h3><h3>不寫作業不用上學,那就更快樂了。</h3><h3>他會察言觀色,一步一步試探大人的底線。</h3><h3>他不會懂得,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不知道要多吃多少苦,要經受多少生活的磨難。</h3><h3>如果你舍不得逼孩子,把放縱當成尊重,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看似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快樂,其實,是在培養孩子任性和妥協,讓他喪失了競爭力,遇到問題時只會束手無策。</h3><h3>最可悲的是,你現在不逼他,將來他長大了還會埋怨你:</h3><h3>“為什么你當初不逼我?”</h3><h3>《家有兒女》中的一段經典對話,至今發人深省:</h3><h3>劉星問媽媽:“媽,你為什么當初不逼我?”</h3><h3>媽媽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報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h3><h3>劉星反駁:“我不愿意學,您就不讓我學了?那時候我還小,我不懂事,您還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h3><h3>父母的管教,可能會有點嚴厲,可能會讓孩子看上去沒那么快樂,卻能幫助他日后成為更好的自己。</h3><h3>02</h3><h3>生活的苦,躺著不動它就來了。</h3><h3>常聽人說,如果孩子不想上學,就帶他去看看人間疾苦。</h3><h3>看再多的人間疾苦,都不如親自品嘗一次。</h3><h3>去年,一位泰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曾經刷屏。</h3><h3>一個5歲男孩跟媽媽吵著說,不想去上學,媽媽同意了。</h3><h3>她向學校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去大街上撿塑料瓶賣錢,教他體會個中辛苦。</h3><h3>頂著烈日,母子倆步行了約2公里,共撿到了2公斤塑料瓶,賣了2泰銖(約0.4元RMB)。</h3><h3>一路上小男孩都在問:“能坐巴士嗎?”“能吃冰淇淋嗎?”</h3><h3>很遺憾,他的勞動成果還遠遠不夠享受這些。一天下來,小男兒累得滿頭大汗,坐在路邊不想動了。</h3><h3>最后,他跟媽媽說,“很累,想回家,想去學校。”</h3><h3>這位泰國媽媽的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h3><h3>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h3><h3>一條高贊答案是這樣的:</h3><h3>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h3><h3>還記得2008年高考交了白卷的安徽男孩徐夢南嗎?</h3><h3>他故意在每張試卷上,寫上了自己的宣言,明確希望高考能得到0分,以此來表達他對教育制度的不滿。</h3><h3>結果怎么樣了呢?</h3><h3>十年后,他又重新走回了考場,承認當年的自己有點可笑,“如果當時有人勸我,我一定不會這么任性。”</h3><h3>這十年里,他輾轉各地打工,做過苦力,雜工,流水線工人,生活得相當艱辛。</h3><h3>如果當年好好參加高考,人生一定會是另一番風景。</h3><h3>03</h3><h3>別讓一時的心軟,成為孩子最深的遺憾。</h3><h3>今年7月,一張華為總裁辦電子郵件的截圖被瘋狂轉發,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集體艷羨。</h3><h3>截圖曝光了華為2019屆頂尖員工年薪。</h3> <h3><br></h3><h3>8位博士生,年薪最高的達到了201萬,最低的也有89.6萬。</h3><h3>知識改變命運, 早已是不爭的事實。</h3><h3>當然,努力學習,不是人人都能拿到高薪,但不努力,卻會把很多機會擋在門外。</h3><h3>有人問,一個初中畢業卻有電腦天賦的人,想進華為、騰訊,可能么?</h3><h3>是的,幾乎沒有可能。</h3><h3>首先,學歷這一關你就過不了。</h3><h3>所以,就算明知道孩子不喜歡上學,也要讓他明白,必須堅持的道理。</h3><h3>別讓一時的心軟,成為孩子最深的遺憾。</h3><h3>04</h3><h3>無論學什么,請教會孩子堅持。</h3><h3>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學習握筆和筆順,經常會小聲嘀咕:</h3><h3>“媽媽,一筆一劃太麻煩了。我記不住,總是出錯,我想像你這樣,寫連筆字。”</h3><h3>我雖然沒有同意他,內心其實也認為,字的筆順沒那么重要,直到聽了朋友的一席話。</h3><h3>她在一所知名重點小學當老師,是這樣解釋的:</h3><h3>為什么要讓孩子們遵守規矩,而不是想怎么寫就怎么寫?</h3><h3>因為放棄很容易,但是堅持下來卻很難。</h3><h3>學什么課不重要,教孩子從小學會堅持,培養孩子們在挫折中成長的能力,最重要。好的學習習慣,會受用終生。</h3><h3>其實,只要稍稍留心觀察那些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不是比誰更聰明,也不是比誰更富有,而是他們更加懂得堅持學習的道理。</h3><h3>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是怎么拉開的?</h3><h3>是堅持學習。</h3><h3>別讓孩子在最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享受。 </h3><h3>《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書里有這樣一段話:</h3><h3>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h3><h3>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h3><h3>這段話,既適用于孩子,也適用于每一個大人。</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自贡市|
怀宁县|
新民市|
绥中县|
秦安县|
湛江市|
淳化县|
诏安县|
蒙自县|
灵丘县|
浮梁县|
永胜县|
陵水|
长兴县|
新竹市|
四平市|
宁阳县|
纳雍县|
囊谦县|
吐鲁番市|
丰县|
乐陵市|
安陆市|
临澧县|
陆川县|
怀集县|
上林县|
隆安县|
当涂县|
连城县|
莒南县|
南开区|
融水|
池州市|
龙海市|
中超|
彩票|
延安市|
湛江市|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