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鋪頭英雄譜

長風萬里

<p class="ql-block">  2000年,山西省撤鄉并鎮時,原鋪頭鄉并入澤州縣金村鎮。從1962年鋪頭人民公社成立開始,一直到1984年3月改稱鋪頭鄉,隨后延續到公元2000年,這個鄉級行政區劃存在了38年。</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我們對曾經為鋪頭這塊熱土作出貢獻的所有人表示敬意和感謝。而今天我們特意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期間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的革命先烈表達緬懷之情,特推出《鋪頭英雄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歷史回眸:</p><p class="ql-block"> 1.1999年版《晉城縣志》對鋪頭鄉的記載如下:</p><p class="ql-block"> 鋪頭鄉,位于縣城東南部。鄉治鋪頭村距縣城12.5公里。原名西莊,因村傍公路,村民于路旁開設店鋪較多而改名鋪頭。全鄉轄21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總面積118.2平方公里,80%以上是山區。1984年,有居民3476戶、14226人,耕地32157畝,占總面積的18.1%。適宜發展農業及林、牧業。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高粱、豆類等,品種比較齊全,以秋糧為主。1984年,糧食總產量291.51萬公斤,平均畝產166公斤。經濟作物有棉花、藥材、油料等。藥材是該鄉一個強項。全年農業總產值180多萬元。郭壁村是全縣棉花高產村,畝產皮棉超過50公斤。水利設施有縣建郭壁電灌站,修有長達數十公里的總干渠。該鄉還建有高13米、長520米的越江渡槽及長4100米的支渠道,可澆地1000-2000畝。鄉村企業有煤礦、化工廠、農機廠、鐵礦及林場、黃牛繁殖場等。全年工副業總收入120多萬元。全鄉有八年制學校4所、小學45所,有教師174名,在校學生2946名。鄉醫院設有病床30張,全鄉有醫務人員64名。該鄉境內有玨山勝景,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蓮寺,游覽者甚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改設鄉鎮。全縣改設為1個辦事處,即城關辦事處;8個鎮,即大東溝、周村、犁川、晉廟鋪、南村、高都、巴公、大陽;21個鄉,即西上莊、下村、川底、李寨、南嶺、土河、衙道、追山、南河西、大箕、鐘家莊、金村、鋪頭、東下村、柳樹口、水東、北石店、魯村、大興、北義城、陳溝。</p><p class="ql-block"> 當時鋪頭轄30個行政村,即鋪頭、東旺莊、大范谷堆、上辛安、下辛安、南桑坪、北桑坪、李家鄢、西南屬、東南屬、西屬、東屬、下胡、上胡、牛莊、長畛窊、東陜、大莊、小莊、坂頭、郭壁、寺南莊、南掌、賀窊、寨則、桿棚底、田莊、紅嶺、西街頭、楊家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2年晉城縣擴建為30個人民公社,原管理區改稱生產大隊,鋪頭人民公社是其中之一。鋪頭公社下轄20個生產大隊,即鋪頭、紅嶺、東旺、辛安、李家鄢、北桑坪、南桑坪、西屬、下胡、長畛洼、大莊、小莊、坂頭、郭壁、南掌、寺南莊、石家街、寨則、桿棚底、田莊。</p> <p class="ql-block">  2.&nbsp;清光緒八年(1882年)《鳳臺縣續志》卷之二“里村”記載:</p><p class="ql-block"> 東鄉霍秀里:東南蜀村、李家墕;</p><p class="ql-block"> 東鄉鋪頭里:鋪頭村、西南蜀村、下辛安、上辛安、南桑坪、楊家山、西街頭、橫嶺、谷堆、祁匠、寨上、后窯、十家街(即今石家街)、趙圈、射門(即今申門);</p><p class="ql-block"> 東鄉長陰、柳泉里:東蜀村、山陽溝(即今西屬)、上胡村、下胡村、黃背窯、宮嶺、牛家莊、長畛窊、酸棗谷坨(即今東窯上);</p><p class="ql-block"> 東鄉青蓮里:郭壁、東莊(即今東旺)、范圪塔(即今范谷堆)、桿棚、田莊、嶺東(即今紅嶺)、東峽(即今東陜)、西峽(即今西陜)、大莊、小莊、焦莊、長老山(即今掌老山)、坂頭、土坡、小井灣、南掌、南村、寺北莊、西焦河、河東、青蓮寺、寺南窯、寺南莊、玨山、郭峪;</p><p class="ql-block"> 東鄉大澤里:南背;</p><p class="ql-block"> 南鄉建圣里:北桑坪;</p><p class="ql-block"> 南鄉賢子、冶頭里:東賀洼、孟掌、石青、許谷堆、西賀洼;</p><p class="ql-block"> 南鄉石城里:雙窯;</p><p class="ql-block"> 南鄉武城里:將軍頭.</p> <p class="ql-block">  二、革命英烈(91人):</p><p class="ql-block"> 鋪頭村(10人)</p><p class="ql-block"> 1.牛坤生(1923-1943),鋪頭村人,晉城三區基干隊戰士,在鋪頭宮嶺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2.李希珍(1924-1943),鋪頭村人,鋪頭村秘書,在晉城縣下胡村被日寇殺害。</p><p class="ql-block"> 3.馮旺狗(1922-1945),鋪頭村人,戰士,在陽城縣南留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4.牛群貴(1926-1946),鋪頭村人,戰士,在渡黃河時溺水犧牲。</p><p class="ql-block"> 5.馮興旺(1917-1947),鋪頭村人,二十二旅戰士,在渡黃河時溺水犧牲。</p><p class="ql-block"> 6.晉洛貴(1926-1947),鋪頭村人,老七團戰士,在河南輝縣被敵殺害。</p><p class="ql-block"> 7.馮小忙(1928-1947),鋪頭村人,十二旅三十四團戰士,在河南溫縣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8.常德虎(1927-1949),鋪頭村人,十五團戰士,在新疆作戰犧牲。</p><p class="ql-block"> 9.牛生道(1929-1949),鋪頭村人,十一旅三十二團衛生員,戰士,失蹤。</p><p class="ql-block"> 10.李根生,出生年月不詳,鋪頭李書萍父親,出生在貧苦家庭,受村里牛發明(虎旦)影響投身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日寇偷襲兵工廠后,幾個人躲在洞內七天七夜沒吃沒喝,后被救回,到長治淮海兵工廠后,累死在工作崗位上,追認為烈士,其母親、女兒都享受烈屬待遇。</p> <p>  東旺村(4人)</p><p> 1.劉太祥(1922-1948),東莊人,共產黨員,二十二旅六十六團班長,在河南南陽縣戰斗中犧牲。</p><p> 2.寧永德(1921-1948),東莊村人,共產黨員,二十二旅六十六團副班長,在河南南陽戰斗中犧牲。</p><p> 3.劉天運(1929-1945),東莊村人,五十三團戰士,在云南唐云縣戰斗中犧牲。</p><p> 4.王小毛(1921-1946),東莊村人,炮七團戰士,在運城戰斗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  紅嶺村(3人):</p><p class="ql-block"> 1.苗富壯(1923-1947),嶺東村人,二十二旅六十六團戰士,在河南濟源縣渡黃河時犧牲。</p><p class="ql-block"> 2.苗章衛(1922-1944),嶺東村人,民兵隊長,在晉城縣嶺東站崗時被日寇殺害。</p><p class="ql-block"> 3.劉海胖(1926-1946),嶺東村人,二十二旅六十六團排長,在河南濟源縣渡河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  西街頭(4人):</p><p class="ql-block"> 1.楊福旺(1925-1945),西街頭村人,班長,在河南草莊山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2.宋小鐵(1915-1944),西街頭村人,民兵,在嶺東站崗時被敵抓走失蹤。</p><p class="ql-block"> 3.衛黑孩(1914-1944),西街頭村人,民兵,在嶺東站崗時被敵抓走失蹤。</p><p class="ql-block"> 4.衛福瑞(1928-1947),西街頭村人,排長,在河南草莊山戰斗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  大石背(2人):</p><p class="ql-block"> 1.毋李生(1914-1951),大石背村人,共產黨員,五八七團偵察班長,在朝鮮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2.毋洛孩(1911-1944),大石背村人,嶺東村村警,在晉城縣嶺東村站崗時被日寇殺害。</p> <p class="ql-block">  楊家山(5人):</p><p class="ql-block"> 1.牛岐堂(1932-1953),楊家山村人,二十三師汽車連副班長,在朝鮮江原道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2.孔堆孩(1924-1946),楊家山村人,戰士,在河南沁陽縣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3.孔傳芳(1910-1944),楊家山村人,嶺東村村長,被日寇殺害。</p><p class="ql-block"> 4.孔繼山(1913-1944),楊家山村人,楊家山村村長,在晉城縣河西石門被日寇殺害。</p><p class="ql-block"> 5.孔傳文(1890-1945),楊家山村人,楊家山村秘書,在晉城縣亂石峰被日寇殺害。</p> <p class="ql-block">  橫嶺村(2人):</p><p class="ql-block"> 1.李小靠(1931-1947),橫嶺村人,戰士,在臨汾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2.李富生(1918-1944),橫嶺村人,民兵,在晉城縣伏堂街被日寇殺害。</p> <p>  田莊村(3人):</p><p> 1.馮興海(1927—1947),十三旅戰士,在河南確山縣戰斗中犧牲。</p><p> 2.李二旺(1923—1948),戰士,在淮海戰役中犧牲。</p><p> 3.馮小紅(1930—1952),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戰斗中犧牲。</p> <p>  寨則村(2人)</p><p> 1.寧仲良(1927-1948年),寨則村人,二十二旅六十六團通訊員,在淮海戰役中犧牲。</p><p> 2.李麥梁(1927-1947年),寨則村人,二十三旅六十七團戰士,在運城戰斗中犧牲。</p> <p>  祁匠村(2人):</p><p> 1.趙章坤(1926-1948年),寨則村人,戰士,在上海戰斗中犧牲。</p><p> 2.趙小龍(1921-1942年),寨則村人,戰士,失蹤。</p> <p>  谷堆村(1人):</p><p> 1.李士才(1918-1947年),谷堆村人,共產黨員,九縱隊副指導員,在安徽宿縣戰斗中犧牲。</p> <p>  石家街(7人):</p><p> 1.李小虎(1928-1948),石家街村人,三十三團班長,在太原關村戰斗中犧牲。</p><p> 2.毋小屯(1921-1943),石家街村人,老七團副班長,在高平縣關莊村戰斗中犧牲。</p><p> 3.崔步連(1918-1947),石家街村人,戰士,在河南嵩縣戰斗中犧牲。</p><p> 4.王小坤(1927-1948),石家街村人,戰士,在河南開封戰斗中犧牲。</p><p> 5.王來福(1926-1945),石家街村人,老七團戰士,在河南輝縣戰斗中犧牲。</p><p> 6.毋小秋(1918-1948),石家街村人,戰士,在翼城縣戰斗中犧牲。</p><p> 7.王福生(1922-1946),石街村人,民兵,在伏寧戰斗中犧牲。</p> <p>  賀洼村(5人):</p><p> 1.耿有珠(1922-?),西賀洼村人,炮七團連長,在翼城縣戰斗中犧牲。 </p><p> 2.寧貴田(1925-1945),東賀洼村人,共產黨員,十三旅三十八團指導員,在云南作戰犧牲。 </p><p> 3.寧小金(1927-1948),東賀洼村人,十三旅三十八團班長,在河南開封市戰斗中犧牲。 </p><p> 4.寧才亮(1918-1948),東賀洼村人,二十三旅六十七團班長,在臨汾戰斗中犧牲。 </p><p> 5.寧未孩(1924-1948),東賀洼村人,三旅八團戰士,在臨汾小關莊戰斗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   范谷堆(1人):</p><p class="ql-block"> 1.李天壽(1924-1950年),范谷堆村人,共產黨員,四十二師援藏工作隊,在西藏繞金村犧牲。</p> <p class="ql-block">  上辛安(1人):</p><p class="ql-block"> 1.王振山(1927-1949),辛安村人,五四O團戰士,在太原戰斗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  下辛安(1人)</p><p class="ql-block"> 1.王聚海(1925-1948年),下辛安村人,西北野戰軍二縱三五九旅七一九團二營五連任班長,在井陽塔戰斗中犧牲,安葬于陜西省郃陽縣乳羅村。</p> <p>  李家鄢(4人):</p><p> 1.崔東孩(1924-1947),李家鄢村人,五團排長,在河南修武縣戰斗中犧牲。</p><p> 2.趙安才(1927-1948),李家鄢村人,戰士,在陜西瓦子街戰斗中犧牲。</p><p> 3.崔國義(1930-1947),李家鄢村人,十八兵團戰士,在太原戰斗中犧牲。</p><p> 4.賈廷珍(1930-1947),李家鄢村人,十旅二十九團戰士,在曲村戰斗中犧牲。</p><p> </p> <p>  北桑坪(7人):</p><p> 1.祁占奎(1914-1941),北桑坪村人,六十八團班長,在隴海路作戰犧牲。</p><p> 2.祁家鄰(1917-1938),北桑坪村人,一一五師戰士,在雞山戰斗中犧牲。</p><p> 3.郝德勇(1914-1946),北桑坪村人,十二旅三十四團戰士,在翼城縣鄭壁戰斗中犧牲。</p><p> 4.李續山(1922-1939),北桑坪村人,六十八團戰士,1939年與日寇作戰犧牲。</p><p> 5.王鴻春(1922-1948),北桑坪村人,老七團戰士,在河南南陽府戰斗中犧牲。</p><p> 6.祁完孩(1922-1944),北桑坪村人,戰士,失蹤。</p><p> 7.祁建英(?-1944),北桑坪村人,共產黨員,在晉城縣回軍被敵殺害。</p> <p class="ql-block">  南桑坪(3人):</p><p class="ql-block"> 1.聶五路(1916-1948),南桑坪村人,班長,在翼城縣鄭壁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2.聶仲福(1928-1952),南桑坪村人,共產黨員,二野四兵團第14軍第41師122團警衛連班長,梁河公安中隊事務員,1952年2月在云南騰沖因公殉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郭永禮(1923-1949),南桑坪村南谷堆人,共產黨員,四十五團戰士,1949年作戰犧牲。</span></p> <p>  東蜀村(3人):</p><p> 1.毋續土(1925-1944),東蜀村人,戰士,在棗園戰斗中犧牲。</p><p> 2.原本壹(1925-1944),東蜀村人,戰士,在棗園被日寇殺害。</p><p> 3.郭秀堂(1924-1949),東蜀村人,六十六團戰士,在中條山作戰犧牲。</p> <p>  西屬村(4人):</p><p> 1.徐林義(1926-1948),西屬村人,戰士,失蹤。</p><p> 2.郭福孩(1926-1948),西屬村人,戰士,在陜西瓦子街戰斗中犧牲。</p><p> 3.原保榮(1926-1947),西屬村人,戰士,在晉南西桃村戰斗中犧牲。</p><p> 4.王羅孩(1926-1948),西屬村人,戰士,1948年犧牲。</p> <p>  下胡村(1人):</p><p> 1.高文達(1926-1952)下胡村人,共產黨員,七軍副班長,在朝鮮遭敵機空襲犧牲。</p><p> </p> <p>  長畛窊(1人):</p><p> 1.原炳忠(1925-1950)長畛洼村人,五八四團副排長,在寧夏作戰犧牲。</p> <p>  大莊村(4人):</p><p> 1.趙春堆(1922-1948),大莊村人,二十三旅六十七團班長,在臨汾戰斗中犧牲。</p><p> 2.張炳法(1919-1947),大莊村人,戰士,1947年犧牲。</p><p> 3.常懷壁(1917-1946),大莊村人,戰士,在山東作戰犧牲。</p><p> 4.李老漢(1905-1945),大莊村人,晉城五區基干隊隊員,在晉城鋪頭村戰斗中犧牲。</p> <p>  小莊村(3人):</p><p> 1.尚楊忠(1926-1948),小莊村人,衛生員,在大漢荃戰斗中犧牲。</p><p> 2.劉德勝(1928-1949),小莊村人,戰士,在河南修武縣戰斗中犧牲。</p><p> 3.魯芝榮(1922-1946),小莊村人,共產黨員,十三旅班長,在蒲縣戰斗中犧牲。</p> <p>  坂頭村(1人):</p><p> 1.張洪春(1921-1953),坂頭村人,共產黨員,革命殘廢軍人,在長治醫院因傷口復發逝世。</p> <p>  郭壁村(2人):</p><p> 1.毋古手(1924-1950),郭壁村人,中共黨員,云南軍區連長,在云南巧家縣戰斗中犧牲。</p><p> 2.毋寶琨(1923-1951),郭壁村人,一八〇師戰士,失蹤。</p> <p>  南掌村(4人):</p><p> 1.李計貴(1930-1952),南掌村人,共產黨員,炮二十團班長,朝鮮戰斗中犧牲。</p><p> 2.趙小太(1910-1943),南掌村人,戰士,在安澤縣戰斗中犧牲。</p><p> 3.楊小貴(1927-1947),南掌村人,戰士,在臨汾戰斗中犧牲。</p><p> 4.崔玉牛(?-1946),南掌村人,民兵,在河南博愛縣戰斗中犧牲。</p> <p>  寺南莊(1人):</p><p> 1.張立功(1928-1945),寺南莊人,班長,失蹤。</p> <p><br></p><p> </p> <p>  三、南下干部(8人):</p><p> 1.馮太坤((1923-2017),男,漢族,1923年10月出生,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鋪頭村人。1946年1月入黨。</p><p> 1945年至1946年任晉城市鋪頭村(行政村)民兵自衛隊隊長。</p><p> 1946年至1948年任晉城縣鋪頭村政治主任、黨支部書記。</p><p> 1948年2月至1949年2月任晉城縣五區農會常委。</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同年9月至12月任福建省福安縣穆陽區區委委員。</p><p> 1949年12月至1952年10月任福安縣委組織部干事。</p><p> 1952年10月至1954年7月任福安縣溪潭區區委書記。</p><p> 1954年7月至1955年8月任福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p><p> 1955年8月至1956年6月任福建省福安地直機關黨總支部書記兼處理城工部辦公室主任。</p><p> 1956年6月至1958年2月任福建省福安地直黨委副書記。</p><p> 1958年2月至1965年5月先后任福建省壽寧縣委報社總編、縣監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p><p> 1965年5月至1971年先后任福建省九建公司政治處副主任、革委會常委。</p><p> 1971年至1973年任福建省寧德地區建筑工程團副團長。</p><p> 1973年至1981年2月任寧德地區建筑公司副經理、黨委副書記。</p><p> 1981年2月至1983年9月任福建省寧德地區經委干部科科長。</p><p> 1983年9月離休,享受地專級待遇。</p><p> 2017年1月逝世。</p><p>(2000年8月曾為鋪頭小學捐贈一萬元的桌凳,慶賀鋪頭小學搬入新址。)</p> <p>  2.常才(1926-2019),男,漢族,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鋪頭村。1949年11月入黨。</p><p> 1945年6月至12月在太行區晉東抗日縣政府柳樹口交通站工作。</p><p> 1946年7月至1948年7月在楊家小學任小學教師。</p><p> 1948年8月晉城縣土改時調晉城縣民政科擔任發土地證的工作。</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同年9月至1953年在福建省福安縣稅務局工作,先后任局檢查股長、上白石區和穆陽鎮稅務所所長。</p><p> 1953年7月調福安縣人民監察委員會任秘書。</p><p> 1954年8月至1955年6月調任福安縣社口區區委書記。</p><p> 1955年7月至1958年4月歷任福安縣支前辦副主任、縣交通局局長等職。</p><p> 1958年5月至1983年下放福安縣化蛟林場任副場長。</p><p> 1983年9月調任福安市物資局副局長。</p><p> 1985年5月離休。</p><p> 2019年逝世于晉城,享年93歲。</p> <p>  3.劉培祥,男,漢族,1925年9月25日,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東莊村人,1945年入黨。</p><p> 1945年6月至1946年5月任山西省晉城縣鋪頭鄉書記兼武委會主任。</p><p> 1946年6月至1948年底任晉城縣五區農會副主席、區分委副書記。</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p><p> 1949年9月至1951年9月任福建省福安縣甘棠區委書記。</p><p> 1951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福建省福安地委辦公室農村政策研究員。</p><p> 1953年2月至1955年9月任福安專區供銷社干部科科長、副主任。</p><p> 1955年10月至1958年2月任福安地委財貿部干部科科長。</p><p> 1958年3月至1963年任福建省霞浦三沙水產聯合加工廠廠長。</p><p> 1963年至1970年1月任福建省三沙漁業公司副經理。</p><p> 1970年2月至1970年9月下放到福建省壽寧縣芹洋公社。</p><p> 1970年9月至1975年8月調任福建省壽寧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副組長。</p><p> 1975年9月至1985年6月歷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駐浙江漁業生產指揮部副主任、主任、黨委書記兼指揮、調研員等職。</p><p> 1985年7月離休,享受副地級待遇。</p><p> 2011年3月12日在福州逝世。</p> <p class="ql-block">  4. 張書全,男,漢族,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寨則行政村后窯村。</p><p class="ql-block"> 1942年至1949年任晉城縣鋪頭鄉寨則村村長。</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8月入閩,同年9月任福建省福安縣第四區農會常委。后調福安縣政府人事科任科長。不久,積極要求到基層工作,被調到福安縣穆陽鎮派出所任所長。</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任福安縣木器廠書記。</p><p class="ql-block"> 1962年任福安縣糧食局糧庫主任。</p><p class="ql-block"> 1975年離休。1981年回到晉城生活。1986年去世,享年77歲。</p> <p>  5.賀玉振,男,漢族,1927年9月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西屬村。1944年參加八路軍三五九旅,任副排長,曾在戰斗中受過傷,立過功,入了黨。</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直屬中隊南下福建,9月任福建省福安專署通訊班班長,年底任福安專署司法科看守所所長。</p><p> 1953年任福安專署森工局賽岐木材采購站站長兼木材加工廠廠長。1955年任福安專署林業局副局長兼木材公司經理。</p><p> 1957年調任福安專區福鼎縣林業局局長。</p><p> 1958年調任福建省邵武縣組建527工廠并任人事科長。</p><p> 1959年調任福建省冶金工業廳設計院政治科長兼地質隊長。</p><p> 1961年被派往閩西龍巖任“路教”工作隊長。</p><p> 1964年又調回福鼎縣任林業局長兼木材公司經理。“文革”期間受到沖擊。1968年后任福鼎縣農林水系統革委會副主任并擔任福建省寧德地區秦嶼圍墾指揮部總指揮。在圓滿完成萬余畝海灘田任務后返任福鼎縣林業局長兼木材公司經理。</p><p> 1987年離休,副處級。</p><p> 2017年2月病逝,享年91歲。</p> <p>  6.原秉坤,男,漢族,1926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上胡村。</p><p> 1948年8月參加工作。</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p><p> 1949年8月入閩后先后在福安縣、壽寧縣、三明等地工作。</p><p> 195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p><p> 1974年11月在福建省壽寧縣病逝。</p> <p>  7.尚侯文,男,漢族,1917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現為澤州縣)鋪頭鄉小莊村。1943年參加工作,1946年入黨。</p><p> 1943年任山西省安澤縣抗日政府養殖場炊事員。</p><p> 1945年任本村民兵隊長、武委會主任、村長。</p><p> 1946年任大莊鄉鄉長。</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p><p> 1949年8月入閩后,9月在福建省福安縣武委會工作。</p><p> 1950年任福安縣五區(賽岐)武委會主任。</p><p> 1952年任福安縣賽岐鎮武裝部部長。</p><p> 1953年至1966年歷任福安縣武裝部民兵科科長、武裝部副部長、部長。</p><p> 1966年轉業至福州市,歷任福州市塑革廠書記、福州市紙袋廠書記。</p><p> 1986年離休。</p><p> 1997年10月在福州市逝世,享年80歲。</p> <p>  8.毋康侯(1914-),男,漢族,1914年出生于晉城縣鋪頭鄉焦莊村。1946年7月入黨。</p><p> 1945年11月至1948年4月任晉城縣焦莊村副村長、村黨支部書記。</p><p>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同年10月至1951年4月任福建省福安縣五區區委組織委員。</p><p> 1951年4月至1951年10月任福安縣委組織部干事。</p><p> 1951年11月至1952年9月任福安縣十一區區委書記。</p><p> 1952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福建省壽寧縣斜灘區區委書記。</p><p> 1954年9月至1955年8月任壽寧縣委組織部副部長。</p><p> 1955年9月至1957年12月任壽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p><p> 1958年1月至1959年12月任壽寧縣委常委、監委書記。</p><p> 1960年1月至1964年10月任壽寧縣委常委、南陽區委書記。</p><p> 1964年10月至1968年任壽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p><p> 1968年12月至1972年任壽寧縣革委會常委、縣委常委。</p><p> 1972年至1980年任壽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p><p> 1980年至1983年9月任福建省寧德地區組織部老干科科長。</p><p> 1983年9月離休。</p> <p>  四、晉東風云:</p><p> 由于在抗日戰爭后期,原鋪頭鄉的大部分地區屬于晉東縣第三區管轄,所以特對晉東縣作一簡單介紹。 </p><p> 晉東縣是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太岳主要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勝利和新中國成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晉東革命老區具有太行、太岳老區區域廣覆蓋的特點?!捌?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很快侵占了東北、華北,直向太行山進犯,瞄準山西南大門--晉城。</p><p> 1943年9月8日,太行軍區決定成立八分區,管轄陵川和高平、晉城東部及河南省沁陽縣、博愛縣、焦作礦區、修武縣、輝縣等地,該地區北枕太行山,東臨平漢線,南控黃河,河流交錯,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是晉冀豫三省的三角地區,自古為戰略要地。</p><p> 該地區于1943年,在五萬日寇“五一”大掃蕩戰役中,國民黨二十五萬大軍不戰而潰,其中,新五軍孫殿英部,四十軍龐炳勛部先后投降日寇,二十七軍劉進向日偽詐降,在日寇停止搜索的三日內,率兵倉惶渡河,逃向洛陽。至此,太行和太岳兩地區均無國民黨軍隊了。八分區為了打擊日偽,收復失地,解救人民,開辟新解放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以決七團和新一旅二團為基干團,開往該地區。解放晉城縣東部主力部隊是七決團。該團原為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的保安游擊司令部第二支隊,后經整編為決七團,團長為孫好真。</p><p> 決七團未開往晉城縣東部之前,太行區黨委從平順縣抽調了宋筠、魏祥等七名干部在柳樹口鎮東莊村組成了晉東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班子。其中宋筠為縣長,高漢松為公安局長,陳引聚(今澤州縣高都鎮大興村人)為晉東縣政府秘書,魏祥(澤州縣郭莊村人)負責縣農會工作。每人用米布袋背小米三斗,邊走邊吃。隨同八分區決七團,于1943年9月中旬,從四專署駐地平順縣寺頭起身,七團在前邊打仗,地方干部在后邊跟隨,路經壺關到陵川縣。</p><p> 9月28日,決七團七連奇襲陵川縣奪火鎮,全殲偽區公所,斃敵30余人,繳獲長短槍20余支。9月30日,七團一、七連冒雨行軍六十余里,奔襲柳樹口鎮,七連出其不意,摸進偽軍大院,全殲守敵一個連,俘六十余人。繳獲輕機槍一挺,長短槍三十五支,并活捉了叛徒漢奸周朝漢。10月初,決七團一連拔除張路口據點,殲偽軍兩個班。七連打下雙廟據點,并協同新二團一個連擊潰偽“新亞軍”一個連的增援部隊。10月10日,決七團一連和七連三排攻克博愛玄壇廟據點,俘偽敵60余人。繳獲輕機槍3挺,長短槍60余支。 </p><p> 決七團進入八分區晉城縣東部后,先后打下柳樹口、張路口、雙廟和玄壇廟等地,協同友鄰部隊,解放了這塊地方,站住了腳,七團駐在晉城柳樹口鎮的井灣(團部和九連)、張路口(一連)、大駝(七連)等地。幫助太行區黨委派往晉東縣干部,開展群眾工作。</p><p> 那時,陵川和晉東一帶的老百姓,房屋被燒,耕牛、財產被搶,田地荒蕪,殘墻斷壁,老百姓無法維持生活,很多人都外出逃生。因遭受旱、蝗、兵亂,尸骨遍野。打下奪火鎮以后,晉東縣的七名干部,在奪火鎮住了兩天,然后開往柳樹口,走到奪火鎮北邊一個小村,見到很多死人,生者很少見。狗吃人肉,眼睛都吃紅了。此情此景實為殘酷。在這種情況下,晉東縣的干部先到柳樹口建立了第一區,由魏祥同志代理區長(后有竇述同志接任),部隊留下一個班幫助區政府開展群眾工作。白天住在黃圍村,晚上轉移到一個幾戶人家的小莊上。</p><p> 1943年11月組建了中國共產黨晉東縣委員會,歸太行八地委領導縣委書記張居慶。下設柳樹口、郭背、寨則、南莊4個區分委。區分委書記分別為竇述、關云、陸鶴林、陳華。1945年4月張居慶調離后,由趙迪芝(女)任晉東縣委書記。1945年5月又增設了府城、高都兩個區分委。</p><p> 1944年春,抗日戰爭進入了關鍵性的戰略階段,晉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從東莊村遷到金村鎮柳泉村。晉東縣縣長宋筠和縣政府秘書陳引聚調往四分區參加整風。縣長由楊辛克接任。公安局長高漢松調回東北工作,由原魯同志接任(巴公鎮人)。晉東縣抗日民主政府組建后,日偽經常出發擾亂。十二月中旬,二區駐地今金村鎮郭背村,被盤踞在澤州縣高都鎮大峰頭和陵川縣附城鎮的偽軍包圍襲擊,在七團一連連長龔建有指揮下,用刺刀、手榴彈與偽軍拼搏,打敗了偽軍兩個連,斃敵20余人。我們犧牲了一個區助理員,其余全部脫險。</p><p> 1944年1月28日,日寇妄圖襲擊我晉東縣政府駐地黃圍村北的東莊,先把一區區分委駐地東石甕村包圍,有一名姓秦的指導員犧牲,還有一個女干部未逃走,被群眾掩護起來了,未被敵人發現。這次又是七團七某連把日偽軍打退了,日偽軍沒敢再往黃圍去,從十八坂到白洋泉河,溜回去了。</p><p> 是年盤踞焦作的日寇出發大掃蕩,妄圖襲擊我八分區(駐陵川縣奪火鎮東二十余里的一個村莊,司令員是黃新,四地委書記是江明,組織部長劉毅,宣傳部長是劉崗。日寇從奪火以東進攻到八分區駐地,被七團狠狠地打了回去。至此,日偽軍再沒去過晉東縣。</p><p> 是年7月1日,七團一連攻打了晉廟鋪鎮欄車日偽據點,斃傷敵人20余人,俘24人,繳獲長短槍30余支,戰馬4匹。</p><p> 決七團經過以上的幾次戰斗,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日偽軍龜縮在巢里不敢出頭。乘此大好局勢我們展開了大量的群眾工作,太行區黨委還動員平順縣一些老百姓,遷來晉東縣安家落戶。</p><p> 與此同時,我抗日民主政府在柳樹口破獲了一個一心天道組織。這個道首是從河南省衛輝(今河南省輝縣)來的。在那里大搞迷信活動,老百姓受了迷信的欺騙教育,有些人就帶上錢糧,去求神拜藥,干擾我們群眾工作的順利開展。一區政府領導去做工作,做不下去,后通過晉東縣公安局反映到八分區。分區采取策略,先給了道首一個分區參議職務,然后把他們的頭子,統統調到分區駐地進行訓練,給他們宣布愿參加八路軍抗日的就留下來,不愿干的,可以走。就是用這個辦法把這個一心天道組織解散了。在那抗戰的歲月,我抗日政府及時救活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群眾,組織生產自救,開展反奸反霸斗爭,使抗戰得了節節勝利。</p><p> 1945年2月15日,盤踞晉城的日寇大島中將率日軍從晉城出發,進犯晉東縣,在宮嶺與八路軍太行老七團,縣獨立營擺開戰場,經過兩天兩夜決戰,直到第二天晚上十點鐘,日軍兵敗回營。</p><p> 中共太行區晉東縣委員會和晉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從成立到1945年底,并入晉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前后達兩年零四個月,就是這時間不算長的晉東縣,卻為晉城縣的全境解放,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p> <p>  銘記,是對先輩們最好的緬懷;傳承,是對先輩們最好的紀念。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傳承先輩們勇敢、堅毅、樂觀、團結、向上的精神,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p><p>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p><p>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p><p> 2020.12.11</p><p>(由于資料有限,匯入的人物和實際情況相比會相差不少,文中錯誤也在所難免,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并進一步提供資料,以便修改完善,以此告慰英烈在天之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屏| 阜康市| 安乡县| 沙河市| 库尔勒市| 灵石县| 黑山县| 黑水县| 锦屏县| 天镇县| 台前县| 金平| 溆浦县| 阿克陶县| 海晏县| 瓦房店市| 胶南市| 襄城县| 依兰县| 夹江县| 威信县| 商洛市| 堆龙德庆县| 华坪县| 南城县| 襄樊市| 济宁市| 当涂县| 芜湖市| 武穴市| 乐亭县| 麻阳| 延长县| 乡城县| 随州市| 昌图县| 岐山县| 新沂市| 康平县| 延长县| 新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