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鉛山風情八十三:地靈人杰古埠? 劍膽琴心家園

文藝鉛山

<h3><br></h3><h3>&nbsp;</h3><h3> 三才者,天、地、人。因此古人擇地而居,會像植物一樣站在大地上,感受山川的靈秀,感受天地的恩澤,暢想子孫后代的欣欣向榮。</h3><h3> 有靈山為靠,有鵝峰遠眺,有信水翠圍,有雷石為案,懷擁一方沃土,下古埠村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懷想的村子。</h3><h3><br></h3> <h3>鉛山最早的古窯:莧雞蓬窯</h3><h3> 雖然,在鉛山的商、周古文化遺址中,有方格紋、繩紋、云霄紋、葉脈紋、菱紋、篩紋等大量的陶片與陶器殘足出現,但作為古窯遺址的發現,莧雞蓬窯無疑是目前鉛山發現的最早窯址。</h3><h3> 莧雞蓬窯是南朝(420年—589年)時間的窯址,該窯址就在古埠村村委會附近的位置,距信江僅100余米的距離,背靠一片茂密的樹林,這樹林的名字叫莧雞蓬。</h3><h3> 傳說,南朝時有一陶瓷藝人路過古埠村,見雷打石如刀砍斧劈,如天然關隘,蒼鷹天際盤旋,疑前有深水險灘,便欲停船靠岸休整。突見岸邊樹林有一只金雞,華麗耀目,帶著一群小雞在林閑步,心好奇。于是悄悄登岸尾尋,輾轉間,金雞突轉樹后,再尋之,已不見其影。在詫異之間,恍然有所悟。</h3><h3> 土生金,作為一個以燒土制瓷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多么吉祥的預兆與瑞相。再看此處臨信江,山雖險,而水勢平,上可達蘇浙,下可進長江,達金陵。因而決定在此建窯燒瓷。</h3><h3>也許時光太久,1000余年的時光,當這兒從窯煙變成炊煙之后,這兒真的成了雞犬相聞的村莊。傳說中的金雞也許就賦予了家園的味道,主體地位有了神話的傳說。說那金雞就是只仙雞,也能如孫悟空七十二變的,吉祥著村莊。仙雞與莧雞在方言中發音是多么地相似。所以這個窯址有了“莧雞蓬”這樣一個讓人費解的名字。</h3><h3> 但金雞在樹下閑逛的傳說還在流傳著,那青白釉瓷器碎片的堆積層還在,那樹蓬還在。聽聞,在文革前,爬在這蓬叢林,在樹干間攀爬,一個樹蓬游遍,可以腳不著地。</h3> <h3>古風遠塵的家園:古埠</h3><h3> 古埠的來歷,據說是古埠村在唐時,有古姓人始居,所以稱古埠,村莊前的信江稱古溪。</h3><h3> 古埠的始住民是否姓古,已經很難考證了。現有古籍文字所載是徐氏與任氏在下古埠開族的記載。</h3><h3> 徐氏是宋慶元庚申年(1200年),由德良公由浙江龍游的崩堪遷居古埠之后,“率子弟世習農桑,詐虞胥泯,知識渾忘,說者謂:古埠人亦熙熙然有古風”。</h3><h3> 當然,近700里的信水沿江稱古埠的地名不僅一處,有年份的埠頭,叫古埠都可以心安理得。</h3><h3> 應該是嘉定十四年(1221年)的某個日子,曾任禮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的任希夷路過古埠,只是當時,他已經永遠也不能睜開雙眼,一望他的先師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相辯的鵝湖。</h3><h3> 江氏夫人攜二子龍、夔扶柩,從臨安出發,向著任希夷故鄉的方向福建光澤行進。</h3><h3> "逢鑼則止,遇鼓即往”。這是任希夷罷職之后,朝廷讓他這位65歲的老臣出知福州。其無意再涉仕宦,于是與夫人江氏默禱神靈,神報兆夢之語。只是天機未解,任希夷就已病逝。</h3><h3> 從臨安回鄉,江山、常山、玉山,如今再到鉛山,關山千里,一路風塵。之后就是武夷群山。</h3><h3> 他們肯定是在古埠停舟夜泊。“見鵝峰巒棲云日而聳秀,信水蕩漾映星斗而澄清”。在問行程時,當得知古溪之下叫羅溪之后。天機豁然。</h3><h3> 他們沿羅溪而上,在臨江寺東的牛頭嶺,找到一處九曲朝堂的地方讓任希夷長眠,此處可望鵝峰,可眺武夷群峰后任氏的故鄉。</h3><h3> 沒有人明白,為什么江氏夫人不選擇與任希夷合葬。而安排長子龍公在古埠一個叫里屋的小村開族,而次子在銀村繁衍。</h3><h3> 在鉛山大地,鑼與鼓總是歡天喜地的緊緊相依,奏演出鄉村的快樂與幸福。</h3><h3> 其實,江氏夫人當時只想與夫君一樣心游山水,遠離塵囂。正如鄭暹所寫江氏夫人的贊句:恬適艱貞遠俗塵。古埠也正如任氏族譜所載:古埠古稱仁里,俗樸風淳。真是個異鄉可作故鄉之地。</h3><h3> 如是,放舟古埠,青山壁立,樹木蓊翳,信水悠悠,確有深山太古之境。</h3><h3> 讓心遠塵。</h3> <h3>參加南昌起義的百歲老人:徐先兆</h3><h3> 很神奇,徐先兆出生時為1903年的農歷8月27日,為孔子誕辰日,所以其名:孔生。1918年徐先兆考入南昌二中,1920年與袁玉冰、黃道、黃野蘿、黃家煌、劉軼、石廷瑜、支宏江等7人組織了江西第一個進步社團——鄱陽湖社,之后易名“改造社”,其八人被稱:江西八大家。徐先兆年齡為小。之后該社發展到100多人,校外的方志敏、邵式平也加入了隊伍,并出版了開展新文化運動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性季刊《新江西》。192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好像他出身的莧雞蓬,金雞報曉,他是贛湖大地覺醒最早的學子之一。</h3><h3> 1925年寒假,這個覺醒的人回到故鄉,要將沉睡的故鄉喚醒。徐先兆以邀約原石溪充實小學同學組織“聚友會”(后更名“學友會”)為掩護,秘密籌建國民黨石溪區黨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過程中進行革命宣傳,開展黨的活動,并動員青洲的葉步青、古埠的陳金水等一批青年到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h3><h3> 徐先兆擔任《江西民國日報》總編輯時是24歲。之后又在共青團江西省委刊物《紅燈》任編輯,以筆為刀槍,發表大量鋒芒犀利的文章。并親歷八一南昌起義,隨著起義部隊從南昌到廣東再轉廈門,之后在組織的安排下到閩北建甌任宣傳部長。</h3><h3> 之后徐先兆日本留學,回國后在江西省禁煙委員會與省政府編譯室工作。在應鉛山鄉紳丁覺中之聘擔任私立獅江中學校長時,因招生廣告上的名字,讓領導閩北游擊隊的黃道獲知近況,而取得聯系。在國共第二次合作之際,徐先兆不避艱險毅然深入游擊區到達長澗源。目睹紅軍抗日之堅決。從而發表《堅決抗日的贛東閩北》一文為紅軍辯誣正名。之后再度出馬,穿針引線促成閩北游擊隊石塘整編順利進行,在民族危亡之際,展示了一位中華兒女的赤子情懷。</h3><h3> 在新四軍戰地服務部,在金輪峰對日的戰斗中,在“青抗會”,在信江高級農業學校,他翻譯日軍資料,鼓勵抗戰,為了這個日寇鐵蹄下的中國,徐先兆輾轉奔波。但就是這位獲“金輪峰英勇抗敵紀念章”的抗日戰士,因在信江農專用毛澤東的詩詞為教材,不幸被國民黨被捕入獄,幸被曾于鵝湖師范讀書的黃維擔保而得逃脫魔掌。</h3><h3> 新中國成立,從上饒烈士子弟學校到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學院,以及錯劃右派,弋陽漆工勞動。徐先兆先生總是樂天知命,超然自得。</h3><h3> 放不下的是家鄉,傍羅大橋建設,他多方奔走,并悄悄寄上稿費。放不下的是戰友,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的鉛山青洲人葉步青早年病逝,他秉筆撰文證明。收養戰友的子女,不顧政治風險,為危難中的戰友直言,耄耋之言的徐先兆依是書生本色。</h3><h3> 有相士言:徐先兆為鶴相,當長壽。原信江農專校長在徐先兆九旬初度之時,來信也稱徐先兆乃鶴形鶴壽。</h3><h3> 古人云:仁者壽。面對徐先兆101歲的高齡,可知古人所言不虛。只是對于一個從槍林彈雨,在復雜的革命環境艱難而行的戰士,霹靂手段也許更易,至于仁愛心腸濟蒼生,那是多么容易地受傷害。可是徐先兆先生功德圓滿了自己。</h3><h3><br></h3><h3></h3> <h3>古埠二皓之徐人杰</h3><h3> 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徐琴甫(字人杰)先生67歲。古埠稱之為:二皓之一,讀徐人驥先生《徐琴甫先行傳》可知原因。</h3><h3>首先是寒門自立,徐人杰先生之父榮山公謹慎持家,家有小康,伯父貴山為河口商界巨子,介紹徐人杰錢莊學徒,后因貴山伯去逝而為錢莊所不容,于是棄商學文。到董潭游方廷處求學,自由戀愛娶妻成家。只是辦學到古埠因招生涉訟而事業受阻,官司久拖而兇,讓父親的一些薄產喪盡。在此困難之際,繼母因偏祐其子,而對徐人杰苛待,讓訓蒙糊口的徐人杰雪上加霜,而覺人生了無生趣,曾服毒自殺,而幸得親友鄰里救護,得以不死。</h3><h3> 好在妻子不厭其貧,一家含辛茹苦地生活。轉機在清朝于1905年廢科舉興辦學校,徐人杰即參加鵝湖師范學習。畢業后與徐人驥一同參與地方管理止煙禁賭后同辦充實小學。</h3><h3>辦學不僅解決了溫飽,尤其是子女成龍成鳳。次女徐梅仙畢業上海復旦大學,嫁陸軍軍醫署駐贛辦事處主任楊不平。幼女徐蘭仙,心遠高中畢業,曾留學日本東京,嫁河口朱覺,畢業交通大學,解放后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子徐帆,畢業國立平北大學,時任中正大學教授。</h3><h3> 從赤貧之士到女榮子貴,徐人杰依傲骨鱗鱗,獨處故鄉一如未達時模樣,安貧食淡,和藹待人,讓人如沐春風。</h3> <h3>古埠二皓:徐步云</h3><h3> 徐步云先生出生于光緒七年(1881年),中國在經歷鴉片戰爭之后,又經歷太平天國起義。</h3><h3> 其祖嚴公為赤貧農戶,所幸經太平天國運動后,農產品物價上漲,其勤勞而富。其父滿松公因此讀了些書,因而著意培養長子徐步云先生。步云先生少時不拘束管并不用功,直到十九歲時父親嚴厲教育,才發奮學習。23歲1903年進了信江中學接受書院學習,在科舉未廢除之時,仍望功名,同年通過考試成為秀才。1910年春季在石溪觀音堂與周紹濂、任國瑞、江尚文等開辦充實小學。</h3><h3> 觀音堂是座氣勢雄偉的寺廟,廟門有明代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鄭以偉所題:“古風樸庵”匾額。后該寺在咸豐年又由浩然的和尚重修,因后世弟子不肖而破敗。</h3><h3>徐步云先生是個有膽略的人。傳說該廟白晝會出鬼,晚上能聽得到審案打板之聲,所以許多人不敢睡廟中。但在籌備中,他一人獨處,半夜果然有異音,他壯膽察看,發現原來是蝙蝠拍梁的聲響。1911年,他主持縣立小學工作,并到南昌投身革命運動,回鄉便動員二位知識分子剪發,提倡石溪境內設四年制的初級小學。在發現知事郭志仁是一個貪污的官僚時,作為一名國民黨黨員及鉛山縣教育會會長,他便領導全縣人士反對郭知事并到南昌控告,使其去職。</h3><h3> 同時也是一位敬賢尊長有謀略的人。觀音堂學校雖由他一手辦成,但校長之職,他卻讓給年紀比他大的江尚文先生。為籌學校經費,他假意與控制節婦洲廟產土地的幾位鄉紳合作,以學校名義的低價購得土地。呈報縣府審批,之后,又勸鄉紳放棄暗中所議的權利,從而保證學校經費。</h3><h3> 他是個王陽明思想的踐行者,在困難面前,堅韌自修,堅守良知,做到知行合一。面對軍閥勢力的打壓,他能脫下長衫,斗笠赤腳地農耕于野。在亂世逃難浙江龍游,半耕半讀六載,而心泰然坦然,并作聯自勉:土面比求人面易,道根從咬菜根深。</h3><h3> 正因為其淡然榮華,所以教學三十多年。其從江西測量專門學校畢業后,之后任鵝湖商業學校校長(該校處河口一堡),執鞭于鵝湖初級中學、獅江中學,并出任過國民黨鉛山黨部的常務委員,且代理了一個時期的鉛山縣長,到省禁煙委員會做視察員,當選石溪鄉議員等,門生故吏雖繁,但僅以一書生面目示人,以教學育人為己任。</h3><h3> 生子三人,長子徐先兆,日本東京文理科大學畢業;次子徐先良,日本東京亞細亞航空機關學校畢業;三子徐先瑞,中正大學農學院畢業,女徐敏華南昌師范大學畢業嫁湖南永興任社會部勞動局勞動預備隊少將支隊長劉參。</h3><h3>桃李芬芳,家園春景。</h3><h3><br></h3><h3></h3> <h3> 抗日志士 : 徐克義</h3><h3> 徐克義為遺腹子,母親方氏二十余歲守寡撫養成人。其先到求實小學讀書,后升入省立第四師范學習,由學校供應膳食,五年后,逢黃浦軍校成立,在同學任能眾相邀下赴廣東投軍,同時得徐先兆介紹,考入該校第三期。其勞學節用,將補貼匯到家里,其妻孔蘭珍持家勤儉。其參加北伐戰爭,歷任連長,后調任豫警大隊長,之這后戰金陵,往松江,在戰斗中而為國犧牲。松江有“上海之根”之稱,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開始,中日雙方共投入100萬軍隊,戰役持續三個月,日軍投入20萬余人,宣布死傷4萬余人,中國軍隊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h3><h3> 徐光義作為其中的一命戰士,犧牲的細節應該很難調查清楚。清楚的只有家人,只有故鄉,在噩耗驚傳恤金附寄時,山川慟哭。</h3> <h3>鐵鞋踏公堂:徐世緒力爭西源塘</h3><h3>西源塘在村以北,居高臨下惠濟全村的稻田。在農耕時代,對古埠徐姓而言,可謂無塘則無田,無田即無食。也許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天氣特別干旱,徐姓以及陳姓的稻田都眼巴巴地望著西源塘的水,徐姓車水,陳姓將其水車、鋤頭予以搶奪。于是雙方引起械斗。械斗驚動了官府。</h3><h3>據說對塘的歸屬與用水,官府也難判定。于是來了一個狠招,經雙方同意,燒紅鐵鞋一雙,哪方有誰敢穿,就斷哪方贏。結果徐姓族人敢穿鐵鞋,而陳姓畏縮。此后西源塘灌溉引水徐姓田,理直氣壯。</h3><h3>在徐氏宗祠的門墻上,有鉛山縣縣衙的審結奉諭。徐氏雕刻在石上嵌于墻,徐氏宗譜有《記世緒公保守西源塘事略》,雖未明言他鐵鞋踏公堂之舉,但稱他:精籌善策,有拼命的勇氣。</h3><h3>我相信,對于文字,有些口傳的東西更加真實與原始。古埠徐氏就有這樣一位族人,為了家族的田地有水流進,他愿流血。</h3><h3><br></h3><h3><br></h3> <h3>紅十軍團長:徐仕良</h3><h3> 徐士良是1930年8月20日,在隨紅軍在石溪戰斗中了無音訊的,時年23歲。</h3><h3> 1930年,在鉛山的土地革命斗爭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大事,在橫峰蘇區黨組織的影響,1929年鉛山信江北岸先后建立了高階楊、詹村、新灘、北源等一批黨支部。經過公開的武裝斗爭和秘密的宣傳工作,革命的旗幟向信江、向東延伸。1930年2月,楊林、沙畈、紫溪也分別建立了黨支部。1930年4月,在1000多名農民的配合下,紅軍攻占了河口對岸的廟灣,占領了河口地主、資本家堆放糧食和煤油的廟灣棧房。國民黨軍隊在一河之隔不敢輕舉妄動,此役,廟灣、赤巖、楊梅山亮起了紅旗。期間,中共上饒縣第五區委員會的工作向傍羅地區推進,在區長陳道馨的率領下,游擊隊配合傍羅地區農民,一舉擊潰王浩松保衛團。不久,上起古埠,下至石橋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h3><h3> 1930年1月,車盤群眾從福建運鹽,經分水關草鞋嶺,被國民黨鹽勇攔住,恰好崇安民眾會趕到,經一番交火,10個鹽勇被打死。2月12日,民眾會到烏石,殲滅了車盤鹽卡派駐的鹽勇。3月14日,徐福元率閩北紅軍五十五團三連襲擊車盤,保衛團被殲、鹽卡被燒。</h3><h3>同年春,武夷山東坑農民舉行了東坑暴動,革命的隊伍奔向篁村、疊石、陳家寨、石垅。7月,國民黨靖衛團反撲。</h3><h3> 8月7日,方志敏指派陳其富、方友三帶領一支紅軍增援鉛山南部。</h3><h3> 徐士良是否參加了此次的行動,不得而知,在贛東北紅軍打通閩北的過程中,戰爭常拉鋸般地反反復復,流血犧牲是革命者無法避免的風險。</h3><h3> 作為23歲的紅十軍團長,可以推測他的勇敢,可以想像徐仕良的身先士卒。雖然,他躺在《鉛山縣志》的烈士名錄中,不再叫喊著:沖啊。</h3> <h3>二品記名總兵:任得勝</h3><h3>聽聞古埠有個人,家有三寶:古畫、端硯與寶劍。畫為唐伯虎的畫,硯為有鴣鴣眼的端硯,寶劍可作腰帶,并削鐵如泥。</h3><h3>我一直懷疑這事的真實性,因為古畫浩瀚如煙,有些藝術水平低,又無人文價值也是廢紙一張。老百姓知道的畫家少,見著別人珍貴著畫,也就都認為那是點秋香的唐伯虎畫的。至于硯,古代讀書人家都會有幾方,硯的品鑒難度大。至于能當腰帶的寶劍,柔軟如此,更覺得不能當真。可是當我知道任得勝,并且這家人是任得勝的后代之后,這樣的傳說就顯得可信起來。</h3><h3>任得勝為任希夷二十世孫。出身寒苦,讀書未成,而喜歡騎馬試劍,聽古人領兵打戰而怦然心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參軍,入九江后營守戰糧,撥軍餉,這像個倉庫保管員的崗位。二十七年(1847年),參加剿撫州漕匪,大捷有功而得七品頂戴;咸豐二年(1852年)出師湖南榮升六品頂戴;在江西省城防守三年,咸豐五年(1855年),曾國藩調其到水師營戰船任哨官,自此習水戰,有初生牛犢不畏虎之勢。咸豐七年,克湖口、拔梅家洲、得江皖彭澤與銅陵處,咸豐十年克復樅陽、踏平殷家匯、池州,得以保獎守備盡先補用加都司銜賞換花翎。咸豐十一年,力復通城、崇陽、蒲圻等縣及剿退興國、大冶、通山等處,雖有傷未愈而裹傷前進。得保獎以都司盡先補用加游擊銜。同治元年(1862年,任九江前營安義汛把總。同年四年收復太平、蕪湖兩城,并攻下金柱、關東、梁山、秧陵、關江等要隘,彭玉麟推保,加副將銜。之后帶兵攻克九洑洲,面對大炮,其從肉林中執刃而上,取得戰爭的勝利,而感自己奮不顧身如有神助。以副將盡先選用加總兵銜。同治三年(1864年)克金陵,其巷戰生擒賊目,得記名總兵賞給二品封。之后,以副將實缺扼荊襄。</h3><h3>雖然晚清為平定太平天國,因損耗巨大,國庫空虛給不起賞賜,發明了記名提督和記名總兵的官職,帶記名總兵頭銜的人有兩萬多人。雖有泛濫成災之嫌,但對任得勝這位平民出生的人來講,每一個臺階都是自己的鮮血換來的。每一份榮耀都是劫難之后的慶幸。我覺得這總兵這二品封的確是貨真價實。</h3> <h3>一個古道熱心的家族</h3><h3>在《古埠徐氏宗譜》我看到有:合族歷年用費及各處助緣公金的支出明細,范羅墩義渡、老虎灘義渡、石溪義渡、上宜橋、福坑橋、烏壁橋等修橋設渡徐氏眾親出錢。修學堂修建廟也出錢,那個有著“鑿開螺螄山,倒了興隆館”的傳聞的螺螄山修路,徐氏眾上也于乾隆六十年贊助1000文。在這些明累帳目中,我看到一個地方的古道心腸和為眾人排憂解難的情懷。</h3><h3>站在傍羅橋、站在古埠橋上,我感到這情懷跨越信水跨越古今。</h3> <h3>下古埠,一個臨山臨水的村莊。</h3> <h3>這橋為信江入鉛境第一橋。為徐先兆先生的筆墨。</h3> <h3>二石相對話古今。</h3> <h3>雷打石,有鷹棲山崖。</h3> <h3>通介宜人,佳境。</h3> <h3>遠山凝秀,不虛。</h3> <h3>五鳳呈瑞,果然。</h3> <h3>心中有山水。</h3> <h3>可耕。</h3> <h3>可漁</h3> <h3>可樵。</h3> <h3>文脈流淌。</h3> <h3>俠義銘石。</h3> <h3>莧雞蓬,樹木蔥蘢。</h3> <h3>每棵樹都堅韌不拔。</h3> <h3>遮天蔽日</h3> <h3>清風四溢。</h3> <h3>鳥語花香。</h3> <h3>古意悠遠。</h3> <h3>百歲時為童年的故鄉寫校名,也是件以慰童心的事。</h3> <h3>有鶴之閑逸。</h3> <h3>古埠謠一唱,近千年的人文就飛揚起來。</h3> <h3>有囍慶之味。</h3> <h3>有歡樂的笑容。</h3> <h3>有幸福的跳躍。</h3> <h3>還有現代的人居環境。</h3> <h3>青春時想她,古韻悠長。年老時想她,青梅竹馬。也許這叫故鄉。</h3> <h3>作者:丁智,鉛山縣文聯主席、書協主席,上饒市作協副主席,江西省書協、作協會員。對本文有意見、建議與補充,望聯系本人。微信:D36936936922</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屯门区| 涟水县| 五原县| 阳信县| 桦川县| 秦安县| 漯河市| 衡水市| 阿坝县| 木里| 长治县| 武清区| 历史| 东丰县| 车致| 呼伦贝尔市| 丰都县| 海淀区| 遂宁市| 治多县| 禹州市| 聊城市| 北安市| 河西区| 滦南县| 阳信县| 甘孜县| 安丘市| 九台市| 南漳县| 汤原县| 安吉县| 遵化市| 湖北省| 北安市| 达州市| 银川市| 正阳县| 长子县|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