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zjm

<h1><b>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b></h1><h3>第二野戰軍一般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h3><h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總兵力達28萬余人。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的。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于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三、第六、第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 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由于該部隊為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也被稱為“劉鄧大軍”。</h3><h3>中文名</h3><h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h3><h3>成立時間</h3><h3>1949 年2月</h3><h3>前身</h3><h3>中原野戰軍</h3><h3>司令員</h3><h3>劉伯承</h3><h3>政治委員</h3><h3>鄧小平</h3><h3>簡稱</h3><h3>中野</h3><h3>別稱</h3><h3><b>劉鄧大軍</b></h3><h3>基本概況</h3><h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h3><h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即將士們口中的“中野”,在1949年1月15日之前中央沒有更改番號時,全稱為中原野戰軍,后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及地方部隊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轄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個縱隊。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三、第六、第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三、第四、第五3個兵團。第三兵團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兵團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第五兵團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h3><h3>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1946年7月~1947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又取得破擊隴海路和定陶、鄄城、晉南、豫北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魯西南戰役勝利,隨即挺進大別山,進軍豫西,與華北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于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1948年11月~1949年1月,與華東野戰軍一起,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1949年4月,第二野戰軍與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并肩發起了渡江戰役,突破了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贛、浙、閩廣大地區。1949年11月~1950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主力部隊協同下,進行西南戰役,解放了四川、貴州、云南、西康;隨后,又抽調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軍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00余萬人,其中投誠、俘虜160余萬人。在戰斗中,第二野戰軍官兵犧牲3.7萬余人,其中團以上干部200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h3><h3><b>成立始末</b></h3><h3>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時,為了最后消滅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內戰危機,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11日發出指示,要求各戰略區編組“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8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各戰略區就現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編為野戰兵團,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遵照這個指示精神,劉伯承、鄧小平同志令所屬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的八路軍部隊,分別編組成1至3萬人的野戰兵團。同時,黨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為副政治委員,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為參謀長,王新亭為政治部副主任。軍區轄冀魯豫、冀南、太行和太岳4個二級軍區,以及剛起義的國民黨第38軍之第17師,共29萬余人。</h3><h3>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為舉行上黨戰役,以冀南軍區主力編為冀南縱隊、太行軍區主力編為太行縱隊、太岳軍區主力編為太岳縱隊。10月7日,冀魯豫軍區主力編為第1縱隊(轄第1、第2、第3旅),楊得志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冀南縱隊改為第2縱隊(轄第4、第5、第6旅),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治委員;太行縱隊改為第3縱隊(轄第7、第8、第9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太岳縱隊改為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3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同時,晉冀魯豫軍區組成25個團的架子,調往東北。</h3><h3>1945年11月10日,第1縱隊奉中央軍委命令,在開往東北途中到達晉察冀軍區,后因形勢變化留該軍區擔負作戰任務。</h3><h3>在邯鄲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新編第8軍改名為民主建國軍,高樹勛為總司令,加入晉冀魯豫軍區序列。</h3><h3>11月中旬,以太行軍區主力組成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旅),王宏坤兼司令員(后由王近山代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以冀魯豫軍區主力組成第7縱隊(轄第19、第20、第21旅),楊勇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同期,因中央軍委擬調第4縱隊(不含第11旅)去東北,組成第8縱隊(轄由第11旅改稱的第22旅、新組建的第23旅、軍區獨立旅改稱的第24旅),謝富治任司令員,王鶴峰任政治委員。12月初,中央軍委決定第4縱隊不去東北,仍留太岳軍區。隨后,第4縱隊與第8縱隊(不含第24旅)合并,稱為第4縱隊(仍轄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24旅改為太岳軍區獨立旅。</h3><h3>這時,各二級軍區的主要負責人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治委員張釜;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治委員李菁玉;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雪峰;太岳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政治委員聶真。</h3><h3>1946年5月15日,國民黨第38軍副軍長孔從周率第55師于河南鞏縣起義,后與第17師會合,被命名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孔從周為軍長,汪鋒為政治委員。至1946年6月中旬,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除精簡整編和調往其他地區的以外,尚有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27萬人。</h3><h3>從1945年秋季開始,晉冀魯豫軍區正規兵團和地方部隊對日寇進行大反攻,同時對國民黨軍的進犯給予堅決的回擊,曾先后在上黨地區殲滅國民黨進犯軍13個師,在邯鄲地區殲滅沿平漢路北犯的國民黨軍兩個軍,并爭取1個軍起義。這兩次作戰,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保衛了抗戰的勝利果實,對爭取和平民主和支援我軍在東北的展開起了重要作用。</h3><h3>在國民黨與我黨簽訂停戰協定后,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除堅決執行和維護停戰協定,擊退敵人對我解放區的蠶食和偷襲外,各部隊展開了大練兵運動,并積極參加地方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為對付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作了充分的準備。</h3><h3>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晉冀魯豫軍區處于解放區南線的中央,除要粉碎敵人對本區的進攻外,還擔負著前與中原、左與華東、右與陜甘寧我軍進行戰略配合和策應的重要任務。據此,軍區于6月27日,以第3、第6、第7縱隊(后增加第2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野戰軍,由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領,擔負豫東方向的作戰任務。接著,于7月14日組成野戰軍指揮部,由邯鄲開赴冀魯豫前線指揮作戰。軍區的工作由滕代遠、薄一波等負責。</h3><h3>1946年7月至10月間,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連續取得出擊隴海、定陶、巨野和鄄(城)南等戰役的勝利,予敵以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陳賡率領的第4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在晉南輾轉機動作戰,接連取得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等戰役的勝利。軍區各地方武裝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野戰軍作戰。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第4縱隊在晉綏部隊的協同下,取得呂梁、汾(陽)孝(義)戰役的勝利;野戰軍主力取得了滑縣、巨(野)金(鄉)魚(臺)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3月-5月,為粉碎敵人對山東和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野戰軍又分別在晉南和豫北進行戰略性反攻,殲敵6萬余人,克城30多座,并為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h3><h3>在此期間,為建立戰略機動的樞紐,1946年12月12日,以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與華中軍區第8軍分區擴建為豫皖蘇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同年12月20日,第1縱隊由晉察冀軍區歸建。1947年3月16日,第1縱隊與第7縱隊合并為第1縱隊,由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h3><h3>到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已發展到42萬人,其中野戰軍為5個縱隊,炮兵和工兵的建設有進一步發展,各二級軍區所轄獨立旅已達10個。</h3><h3>遵照黨中央關于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戰略方針,1947年6月10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1、第2、第3、第6縱隊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亦稱劉鄧大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樓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劉鄧野戰軍4個縱隊12萬余人在冀魯豫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4個師部、9個半旅6萬余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h3><h3>1947年7月2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決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主力與原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原第5師),依次組成第8縱隊(轄新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員;第9縱隊(轄第25、第26、第27旅),由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10縱隊(轄第28、第29、第30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第11縱隊(轄第31、第32、第33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第12縱隊(轄第34、第35旅),由趙基梅任司令員、文建武任政治委員。</h3><h3>1947年7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以陳賡、謝富治縱隊與秦基偉、黃鎮縱隊及孔從周、汪鋒之第38軍組成一個集團,統受陳賡、謝富治指揮,挺進豫西創建鄂豫陜根據地,以協助陜甘寧我軍擊破胡宗南的進攻,并配合劉鄧大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后,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第11縱隊的掩護下,勝利到達大別山區,迅速完成戰略展開。同時,陳謝集團(含第8縱隊之第22旅)從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隨后,與挺進豫皖蘇的陳毅、粟裕所部協同作戰,創建中原解放區,有力地配合了我軍其他戰場轉入戰略進攻。到1947年11月底,第12縱隊、第10縱隊先后進入大別山,與劉鄧主力會合。經過半年作戰,劉鄧、陳謝兩軍殲敵近15萬人,創建了鄂豫、皖西、江漢、桐柏和鄂豫陜5個軍區,以及31個軍分區和各級民主政權。這時,第10、第12縱隊和第1第12、第19、第25、第28旅以及第38軍之第17、第55師等野戰部隊,均分別作為新建軍區和軍分區的基干部隊。</h3><h3>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于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并將晉冀魯豫野戰軍團改稱中原野戰軍。中原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h3><h3>中原軍區轄鄂豫軍區(有5個軍分區),王樹聲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皖西軍區(有3個軍分區),曾紹山任司令員,彭濤兼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有8個軍分區、1個獨立旅),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由第38軍軍直與第4縱隊后方司令部合并組成,有6個軍分區),李成芳代司令員,張璽兼政治委員;桐柏軍區(有3個軍分區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江漢軍區(有3個軍分區、1個獨立旅),張才千任司令員,劉建勛任政治委員;陜南軍區(有兩個軍分區及第12旅、第17師),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h3><h3>中原野戰軍共有7個縱隊:第1縱隊(轄第1、第2、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第2縱隊(轄第4、第6旅),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3縱隊(轄第7、第8、第9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3、第22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旅),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第9縱隊(轄第26、第27旅),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11縱隊(轄第31、第32、第33旅),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h3><h3><br></h3> <h3>中原野戰軍組成前后,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先后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削弱了中原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我軍爾后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求殲敵軍主力于長江以北創造了條件。</h3><h3>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和開封后,于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與華東野戰軍一起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集團55.5萬余人,使淮海地區全部獲得解放。</h3><h3>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命令,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h3><h3>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轄第10軍(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任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11軍(曾紹山任軍長、鮑先志任政治委員)、第12軍(由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兼任軍長和政治委員)。</h3><h3>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轄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光任政治委員)、第14軍(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治委員)、第15軍(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治委員)。</h3><h3>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轄第16軍(尹先柄任軍長、王輝球任政治委員)、第17軍(王秉璋任軍長、趙健民任政治委員)、第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治委員)。</h3><h3>成立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由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兼任司令員及政治委員,擴建了野戰軍后勤領導機構和部隊,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經過整編,第二野戰軍的總兵力達28萬余人。</h3><h3>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與第三野戰軍并肩發起渡江戰役。4月21日黃昏,第二野戰軍自馬垱和貴池間突破敵長江防線,乘勝追殲潰逃之敵。至5月6日,切斷敵東南大動脈浙贛線,解放皖南及閩浙贛邊區廣大地區,并參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根據中央軍委關于進軍華南和西南的指示,劉伯承、鄧小平同志于8月19日下達了“川黔作戰的基本命令”。11月,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協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圍的行動,向川黔進軍,舉行了成都戰役。野戰軍第4兵團在參加解放廣東和廣西的作戰后與第四野戰軍一部向云南進軍。至12月底,殲滅胡宗南等部90余萬人(包括敵軍起義、投誠在內)。1950年春,野戰軍主力一部發起滇南戰役,殲滅敵人2.5萬多人。3月中旬至4月初,我軍另一部挺進西昌,殲敵萬余人。至此,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均獲得解放。1950年2月22日,中央軍委指示,以第二野戰軍的領導機構為基礎,成立西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川西、川北、川東、川南、云南、貴州、西藏8個軍區。5月,根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第二野戰軍并入西南軍區,取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h3><h3><b>主要戰役</b></h3><h3><b>昌都戰役</b></h3><h3>繼成都戰役之后,我西南軍區部隊于1950年10月6日開始,以第18軍第52師、第53師一個團、軍直偵察、工兵、炮兵3個直屬營和第14軍第42師1個團又1個營等部隊,在西北軍區青海騎兵支隊協同下,于西藏昌都地區,對藏軍主力進行的一次圍殲作戰。此役,殲敵昌都邊使總署及第3、第7、第8、第9、第10、真伯拉等6個代本(代本相當于小團)的全部和第2、第4、第6等3個代本各一部共6100余人。昌都戰役的勝利,使我軍打開了進藏的門戶,促進了西藏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動搖,為爾后和平解放全西藏創造了良好條件。</h3><h3>成都戰役結束以后,西南軍區首長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為最后全部解放中國大陸,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使西藏人民永遠擺脫外部反動勢力和內部封建農奴主的殘酷壓迫,組成以第18軍為主要力量的西進兵團,在西北軍區部分部隊的配合下,開始向西藏進軍。</h3><h3>1950年3月,當我第18軍先遣部隊分別進至甘孜、巴塘各附近地區時,敵昌都邊使總署即調集整個藏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在金沙江西岸,組織以昌都為樞紐,以昌都至國德方向為重點,南起鹽井,北至國德這一狹長地帶的分區防御,妄圖依托金沙江扼守入藏的咽喉要道,以阻止我軍的前進。其具體部署:第8代本全部、第7代本大部和第2、第6代本各一部及噶倫衛隊集結于昌都;第7代本另一部位于類烏齊;第3代本和真伯拉代本位于生達、國德地區;第10代本位于崗托、同普、江達地區;第9代本位于寧靜、鹽井地區。加上配屬各代本分散配置在上述地區的民軍、僧兵,總兵力約8000余人。</h3><h3>戰役發起前,我各參戰部隊已分別進至下列地區并做好一切戰斗準備:第18軍之第52師全部及軍炮兵營位于鄧柯;軍偵察營、工兵營和第54師之炮兵連位于德格;第53師之第157團及師炮兵連位于巴塘;第14軍第42師之第126團及第125團1個營位于德欽;西北軍區青海騎兵支隊位于玉樹。根據敵之兵力、戰役布勢及作戰特點判斷,在我發起戰役后,敵可能有四種變化:一是收縮兵力扼守若干要點;二是作有組織的退卻,誘我于不利地形作戰;三是就地分遣打游擊;四是以一部兵力遲滯我軍,主力分路后退,以保存實力。其退路可能有二,一條是經恩達、類烏齊退往拉薩;另一條是由昌都南逃,經邦達、八宿以西折返拉薩,或順河谷南下逃往察隅地區。據此,我決心采取正面攻擊與戰役迂回相結合的方針,各作戰單位分路進擊,互相協同,占領昌都,以求將敵會殲于金沙江以西、瀾滄江以東及類烏齊、恩達地區。在部署上,區分為南、北兩個作戰集團,并以北集團為主要作戰方向。北集團:以第52師、軍直炮兵營、偵察營、工兵營、第54師炮兵連及西北軍區青海騎兵支隊組成,分為左、中、右三路,由第52師前指統一指揮。各路的編成和任務是:右路以第52師之第154團、青海騎兵支隊及第52師騎兵連、偵察連、炮兵連組成,從外翼迂回敵人,切斷敵之退路,配合正面部隊割殲敵人,為達成迂回、斷敵退路之目的,在運動途中,應不受小股敵人和民軍、僧兵之阻撓與糾纏、迅速勇猛地兼程向預定目標昌都側后進擊;中路由第52師師直、第156團、第155團及軍炮兵營組成,擔任正面攻擊,割殲敵人,攻占昌都,殲滅敵之主力;左路由第18軍偵察營、工兵營及第54師炮兵連組成,在分別渡過金沙江以后,首先殲滅崗托地區守敵,爾后向西緩進,保持與敵接觸,吸住敵人,以免過早驚動昌都之敵使之西逃。在接近昌都時,除以主力配合中路聚殲昌都敵人外,以一部兵力迂回至昌都以南地區,防敵南逃。南集團:以第53師之第157團及師炮兵連、工兵連和第14軍第42師第126團及第125團之1個營組成,分為南、北兩路,由第53師前指指揮。各路的編成和任務是:北路由第53師之第157團及師炮兵連、工兵連組成,分渡金沙江以后,主力迅速向西迂回至寧靜以西,斷敵退路,一部兵力從左翼向寧靜進擊,配合主力全殲敵第9代本,達成上述任務后,除留一部兵力控制該區域和清剿散敵外,主力兼程北上向邦達方向疾進,斷敵邦達、八宿方向退路;南路由第42師之第126團及第125團1個營組成,戰役發起后由德欽從南北兩個方向鉗擊鹽井、門工、碧土之敵,同時以一部兵力從左翼插至作戰地區以西,控制各山口、要道,防敵向察隅方向逃竄。</h3><h3>戰役分兩個階段實施。這一階段我軍進行了以下戰斗。</h3><h3><b>鹽井戰斗</b></h3><h3>為掩護主要方向行動,我南集團南路第42師之第126團及第i25團一個營,即發起戰斗,首先捕殲門工地區之敵,敵潰逃杜梁。我即從兩翼實施平行追擊,同時以一部兵力插至鹽井西側,防敵西逃,6日,杜梁之敵被我全殲,部隊乘勝向北,于12日會同迂回部隊向鹽井守敵發起攻擊,殲敵第9代本和民軍各一部,殘敵向北逃竄中被我第53師第157團截殲。鹽井戰斗至此結束,計殲敵約500余人。</h3><h3><b>寧靜戰斗</b></h3><h3>我南集團北路第53師所部,分三路偷渡金沙江,守敵發覺我軍行動,當即倉皇向寧靜方向退逃,我僅捕殲民軍一部。我隨即以一部兵力沿右翼尾敵攻擊前進,同時以主力向寧靜西北猛插。12日拂曉,各路先后進抵寧靜城郊,敵懾于我軍聲威,第g代本格桑旺堆率所部四百余人起義。至此,寧靜戰斗勝利結束。</h3><h3><b>崗托戰斗</b></h3><h3>10月6日晚,我北集團左路首先以兩個連自崗托北側偷渡金沙江成功后,直向敵后迂回,正面部隊于7日晨在炮火掩護下渡江,登上江岸后,由于與迂回分隊失去聯系,加上指揮不力,火力與運動脫節,過江部隊在不利地形上與敵對戰競日,主力直至深夜始過江,僅斃傷俘敵30余人,我亦傷亡和翻船淹亡30余人。</h3><h3><b>覺雍戰斗</b></h3><h3>崗托戰斗后,敵經同普西撤與江達之敵會合,我軍追擊部隊于10月13El進至江達,當即對該敵實施兩翼包圍,但敵一觸即退,兼程向昌都方向逃竄。敵退至覺雍以西15公里處,以為已擺脫我軍尾追而駐止,我追擊部隊于16日黃昏進抵覺雍,查明敵情后,即以迅猛動作奔襲該敵,當日深夜發起戰斗,激戰1小時,殲敵110余名,殘敵向西潰逃。</h3><h3><b>生達戰斗</b></h3><h3>北集團中路我軍第156團之第1營在國德地區與敵真伯拉代本接觸,我以一部兵力控制制高點,并從左右兩翼殲擊該敵,敵兩次反沖擊被我擊退后,即向西南潰逃。13日黃昏,我第155團第3營進抵生達附近遭敵阻止,對戰至夜晚,因主力未到,未能大膽割殲敵人,該敵遂于翌日拂曉向南撤退,我僅殺傷敵人一部,未能大量殲敵有生力量。</h3><h3><b>類烏齊戰斗</b></h3><h3>10月16日夜,我北集團右路第154團先頭進到類烏齊以北之甲藏卡橋時,發現有敵第7代本一部依河駐守,因水深不能徒涉,迂回未成,從正面向敵發起攻擊后,敵不戰而逃。17日,我騎兵支隊與駐類烏齊之敵接觸,由于敵分散配置于山地、林區,我僅殲敵20余名,余敵蔭蔽逃散。</h3><h3>戰役第一階段,我殲敵1300余人,主要是南線之敵主力已悉數被殲,北線之敵,遭我多次打擊后,節節敗退,逐步向昌都收縮。至18日,北集團我騎兵支隊和第154團,已分別進至恩達、類烏齊地區,切斷了敵之主要退路,由正面進擊的部隊則迅速向昌都逼進。此時,除昌都以南之邦達尚可作為敵之退路外,其他各主要退路均已為我軍控制。</h3><h3><b>戰役的第二階段</b></h3><h3>南線我第126團及第125團一個營于鹽井戰斗結束后,即在鹽井、門工、德欽一帶待機。第53師之第157團及師炮兵連在結束寧靜戰斗后,主力由寧靜北上,21日進抵吞多,當夜兼程向邦達√\宿方向疾進。</h3><h3>北線我第18軍偵察營、工兵營及第54師炮兵連,于覺雍戰斗后乘勝向西進擊,沿途殲滅了部分潰散敵人,于19日黃昏迫近昌都。生達方向我軍主力第155團、第156團、軍炮兵營及第52師師直各分隊,在向南推進中,僅在小烏拉山、洞洞竹卡等地遇敵一般性抵抗,于19日黃昏抵昌都近郊。右翼迂回部隊第154團與青海騎兵支隊,18日占領類烏齊、恩達各山口要道后,除繼續向東逼進外,騎兵支隊主力及第154團一部,于19日開始向昌都以南機動。</h3><h3>當正面我軍兵臨昌都城郊,南北兩路部隊步步向昌都逼近之時,敵昌都邊使總督乃于18日晨率4個代本及其總署機關、衛隊撤離昌都,開始向恩達方向退逃,后又折回向邦達、/\宿方向逃竄。19日20時,我第156團先遣營及軍偵察營、工兵營先后進入昌都,俘敵200余人。當夜,我除以一部兵力擔任警備及搜索殘敵外,其余部隊則連夜對南逃之敵實施追擊。此時,由昌都向西北方向逃竄之敵第7代本殘部120余人,在類烏齊向我繳械投降。在發現昌都之敵向南逃竄的同時,我以右翼之青海騎兵支隊兼程向南迂回,于19El夜與左翼軍偵察營先后占領昌都以南、邦達以北之宗驛山山口,完全控制了南逃之敵的去路。20日晨,敵總署機關及四個代本和衛隊共2700余人,在我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全部繳械投降。在我軍于昌都以南截殲敵主力同時,正面我第52師主力,于23日在恩達東南、24日在昌都西南和察雅等地區搜剿殘敵,殲敵1100余人。至此,昌都戰役勝利結束。</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定</b></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b>陶戰役</b></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46年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月,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擊隴海路戰役以后,敵人從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東戰場和中原戰場抽調14個整編師(軍)32個正規旅及地方部隊共30萬人,由徐州、鄭州等地分東、西兩路進攻冀魯豫解放區,妄圖乘我晉冀魯豫野戰軍未及休整的時機,鉗擊我軍于定陶、曹縣地區,進而控制魯西南。敵為實現上述企圖,于1946年8月28日調集鄭州和徐州兩個“綏靖”公署部隊共15個旅,約10萬余人的兵力用于第一線進攻;另以13個旅在安陽、新鄉及其以東佯動:以4個旅和兩個保安縱隊,位于開封、商丘線維護后方交通。并派其國防部長白崇禧和參謀總長陳誠赴開封坐鎮部署。</span></h3><h3>為了粉碎敵人之進攻,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不打無把握之仗,打則必勝。依據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我軍以一部兵力阻擊東路之敵,集中第2縱隊、第3縱隊、第6縱隊、第7縱隊及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武裝各一部,在定陶以西大楊湖、大黃集地區,分別殲滅西路之敵整編第3師,生俘該師師長趙錫田。7日至8日,又在定陶、考城(今堌陽)地區各個殲滅回竄之敵整編第47師大部和整編第41師、第55師、第60師各一部。余敵倉皇逃向鄭州、徐州,戰役遂告結束。</h3><h3>此役,晉冀魯豫野戰軍計殲敵整編第3師師部、第3旅、第20旅及整編第41師、整編第47師、整編第5師各一部計17200余人,我軍傷亡3500余人。定陶戰役被中央軍委作為解放戰爭初期執行毛澤東主席關于“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的范例,向全軍作了介紹。出擊隴海路戰役和定陶戰役,實現了在戰略上策應、配合中原我軍突圍和華東我軍連續殲敵的目的。1946年9月12El,《解放日報》為此發表社論,指出:這一勝利,連同中原突圍的勝利和蘇中七戰七捷,“對于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時局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h3><h3><b>滇南戰役</b></h3><h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span style="line-height: 1.8;">為了繼續追殲西逃殘敵第170師和其他流散敵人,我第13軍根據兵團首長命令,決定由第37師師長和一名副師長各率一部兵力,在邊縱部隊第9支隊配合下,于24日夜分南、北兩路乘勝向西進擊。由于敵人已于4天前逃離,部隊在執行這一任務過程中,不為沿途敵零散武裝所迷惑,日以繼夜地緊緊追擊。我經過8天的強行軍,在鎮源西北追上了敵人,并連夜急進90公里,迂回到敵人前面,在勐統附近地區予敵以迎頭痛擊,繼之對敵形成包圍,并展開政治攻勢。7日,敵第170師師長孫進賢率殘部2400余人向我投誠。與此同時,我邊縱第9支隊和盧漢起義部隊兩個團,在墨江地區也迫使敵教導師殘部1000余人向我投降。</span></h3><h3>我執行南路追擊任務的部隊,在瀾滄江以西臨近中緬邊境的南橋地區,殲滅了第8兵團最后一股流散的官兵500余人。19日,我軍解放了整個西雙版納地區。至此,滇南戰役勝利結束。</h3><h3><b>淮海戰役</b></h3><h3>(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h3><h3>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全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11月7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鑒于南線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在原擬淮海戰役計劃基礎上,擴大戰役規模,遂令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起來,在華東、中原、華北軍區部隊各一部配合下,求殲國民黨蔣介石的最大戰略集團——徐州“剿總”劉峙集團于淮海以北。為統一作戰指揮,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臨機處置一切。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發起,分為三個階段。</h3><h3><b>從11月6日至22日為第一階段。</b></h3><h3>中原野戰軍以一部兵力由華東野戰軍指揮,以主力首先在商丘東南張公廟殲敵1個師后,乘勝向津浦路進擊,殲敵第132師和第37師殘部于徐州以南之夾溝、三鋪地區。15日,攻克戰略要地宿縣,殲敵12000余人,切斷了津浦路。接著,將確山東援之敵第12兵團頑強阻止于任橋集和趙家集地區,有力地配合了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圩地區殲敵第7兵團的作戰。</h3><h3><b>第二階段</b></h3><h3>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配合下,以兩個縱隊與敵第12兵團接觸,并設法將該敵誘至澮河以北:以5個縱隊在澮河以南隱蔽待機。果然,于25日將敵第12兵團誘至并合圍在雙堆集為中心的區域內。26日開始,中原野戰軍組成的東、西、南三個突擊集團向敵發起攻擊,吳紹周。</h3><h3>從12月16日起,遵照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在兩星期內不作最后殲滅之部署”,中原野戰軍擔任總預備隊以戰備姿態進行休整,以配合東北、華北我軍全殲北平、天津之敵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1949年1月6日,華北野戰軍始向被圍之敵第2、第13兵團發起總攻,經4天激戰,于1月10日全殲該敵,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浮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h3><h3>中原野戰軍配合華東野戰軍在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中,我軍以13萬人的傷亡代價,取得了殲敵55.5萬余人的巨大勝利。至此,南線敵軍的主力與精銳師團基本就殲,長江以北中、下游廣大地區均獲解放。中共中央在賀電中指出:“凡此巨大勝利,皆我人民解放軍指揮員與戰斗員、人民解放軍與人民群眾,及后方黨政軍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所獲得的結果。”</h3><h3>中原野戰軍從進軍大別山、轉戰豫西以來,和華東野戰軍一起,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在中原地區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經過一年半的密切協同,并肩作戰,艱苦奮斗,完成了解放中原的偉大歷史任務。</h3><h3><b>宛東戰役</b></h3><h3>(1948年5月25日至6月3日)</h3><h3>1948年5月下旬,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為牽制和殲滅位于臨潁地區之敵整編第18軍,配合華東野戰軍粟裕兵團南渡黃河加入中原作戰,以6個縱隊(含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及軍區部隊一部,組成東、西兩個集團發起宛東戰役。5月27日,以第1縱隊、第3縱隊、第6縱隊組成的東集團開始佯攻確山,迫使敵整編第10師、第20師、第58師等部于28日東援。是日夜,被我第四縱隊扭住在賒旗鎮以南地區。劉伯承、鄧小平即令東、西集團向其對進,圍殲該敵。敵見勢不利,撤退南陽。我西集團當即對其追堵.連續打退了該敵9次攻擊,戰至6月3日,將其后尾部隊整編第58師師部及第183旅6000余人殲滅于南陽以東之馬劉營地區,并斃傷援敵3000余人,其主力撤返南陽。同時,華東野戰軍陳、唐兵團和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將另一援敵阻擊于漯河以南地區,并殲其2000余人。此役,我軍以傷亡3670人的代價,換取了殲敵1.22萬余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達到了預期的戰役目的。</h3><h3>隨后,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兵團奉命北返,歸還原建制。</h3><h3><b>襄樊戰役</b></h3><h3>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7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一部及軍區部隊在湖北省老河口、襄陽、樊城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的進攻戰役。</h3><h3>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為開辟襄河以西地區工作,變該河為江漢、桐柏兩解放區的內河,決定乘華中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主力增援豫東之機,解放老河口、樊城及襄陽等城。遂以第6縱隊及陜南、桐柏軍區2個旅,由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指揮,采取奔襲手段,首先占領光化、老河口,并于谷城以南殲滅國民黨軍第163旅大部。4日,沿漢水南下,6日包圍樊城,并以一部襲占南漳縣城,7日開始對襄陽、樊城外圍作戰。襄陽城北依漢水,與樊城隔水相望,城南及城西為山區,海拔160至460米,為襄陽城天然屏障,俗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守軍為國民黨軍第15綏靖區司令部,率2個旅又1個團防守襄、樊。解放軍對琵琶山、鐵帽山等據點發起攻擊,因國民黨軍依靠堅固工事頑抗,并施放毒氣,攻擊未獲成功。第6縱隊司令員王近山鑒于襄陽城南主陣地易守難攻,而城東、西兩面兵力薄弱,即以一部兵力鉗制其南山指揮中心虎頭山及羊祜山,以主力采取“掏心”戰術,對城東、西兩面突然發起攻擊。至4日,攻占了鐵帽山、真武山等據點,并占領了東、西城關大部。南山守軍被迫棄陣逃入城內。樊城守軍第104旅于11日撤往襄陽。15日夜,解放軍在炮火掩護下發起總攻,激戰至16日,攻克襄陽城,活捉第15綏靖區司令官康澤。此役,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0500人,其中俘敵17000人,斃傷3500人,解放城鎮7處,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h3><h3><br></h3> <h3><b>西南戰役</b></h3><h3>1949年11月至12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各一部配合下,對西南貴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分屬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數省內國民黨軍的進攻戰役。</h3><h3>4至10月,人民解放軍先后解放了華北全境、華東大陸和西北、中南大部地區,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由廣州遷往重慶,國民黨軍殘存于大陸的胡宗南集團和白崇禧集團分別向西南各省區和廣西集中。盤踞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有川陜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3個兵團,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張群部5個兵團等部,總計37個軍約45萬人,此外尚有地方保安部隊和大批土雜武裝。國民黨政府企圖依靠這些力量,依托以四川為中心的西南地區,抵抗人民解放軍的進攻,以便爭取時間,組建新軍,伺機實施反攻。迫不得已時,向西康、云南退卻或逃往國外。</h3><h3>為了全殲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圍的作戰方針。確定以第二野戰軍由湘西、鄂西地區直出貴州,挺進四川宜賓、瀘州、重慶一線,切斷胡宗南集團及張群集團退往云南的道路,及其與位于廣西地區的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的聯系;以位于寶雞地區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士第)等部首先以積極行動吸引,抑留胡宗南集團于秦嶺地區,待第二野戰軍將川境守軍退往云南的道路切斷后,即迅速占領川北及成都地區,然后兩部協力聚殲川境守軍。遵此,第二野戰軍確定:以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之第16軍、第17軍、第18軍和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之第10軍直出黔北,迂回川南,切斷國民黨軍退往云南道路,協同第3兵團主力作戰;第3兵團第11軍、第12軍和第四野戰軍第47軍、第50軍、第42軍及湖北軍區部隊,首先殲滅國民黨軍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所屬川湘鄂邊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集團于鄂西地區和川東、黔江、彭水地區,爾后西進江津、瀘州,會同第5兵團殲滅重慶地區國民黨軍;一待上述任務完成,即會同由陜入川之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等部圍殲胡宗南集團于川西地區,占領全川。</h3><h3>第二野戰軍在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指揮下,在南起貴州天柱、北至湖北巴東約500公里地段上對國民黨軍實施多路攻擊。經連日兼程追擊,第5兵團和第10軍于15日、21日先后占領貴陽、遵義,攔腰切斷國民黨軍西南防線。與此同時,第四、第二野戰軍各一部向國民黨軍川湘鄂邊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集團發起鉗形合擊,19日至21日,在咸豐東北地區和白壽渡殲其第14兵團全部,宋希濂集團第20兵團渡烏江西逃。</h3><h3>此時,坐鎮重慶的國民黨軍政首腦蔣介石察覺解放軍由鄂湘西進川黔迂回重慶、成都的企圖,急令胡宗南集團由秦嶺、大巴山南撤入川。令第20、第15兵團在南川及其以東地區布防,以遲滯解放軍前進,掩護胡宗南集團南撤。基于這種情況,劉伯承、鄧小平令第5兵團主力和第10軍迅速經黔西北向瀘州、宜賓前進,令第3兵團和第47軍等部立即強渡烏江,進至南川地區,圍殲國民黨軍第15、第20兵團。遵此,第3、第5兵團主力以迅猛動作對國民黨軍實施迂回包圍,第3兵團主力和第47軍將國民黨軍第20、第15兵團3萬余人殲滅于南川以北地區(參見南川縣北戰役),并乘勝在重慶外圍殲滅前來增援之國民黨軍第1軍一部。29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逃往成都,30日人民解放軍占領重慶。第3、第5兵團主力和第47、第50軍等部分別進至內江、銅梁、廣安、萬縣、自貢、榮縣地區,至此,國民黨軍向黔、滇之主要退路已被切斷。</h3><h3>9日,國民黨軍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綏靖公署主任盧漢、國民黨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率所部分別在云南昆明、西康雅安、四川彭縣通電起義。10日,蔣介石等人逃往臺灣。11日,第二野戰軍第3、第5兵團分別由川東、川南西進,至20日進至遂寧、眉山、丹陵、邛崍、大邑一線,完全切斷了川境國民黨軍的退路。與此同時,第18兵團等部在秦嶺地區以積極行動完成了抑留胡宗南部的任務。胡宗南集團南撤后,第18兵團在賀龍、周士第的率領下,兵分三路日夜兼程,追擊南下,于27日進抵江油、綿陽、巴中一線。至此,聚集成都及其周圍以胡宗南部為主的國民黨軍數十萬人被全部包圍(參見成都戰役)。至26日在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被圍之國民黨軍第7、第15、第16、第20兵團宣布起義。由崇慶、新津分兩路突圍之國民黨軍第5兵團除一部逃往西昌外,其余被第二野戰軍殲滅在邛崍、大邑一線。27日,國民黨軍第18兵團在成都以東地區宣布起義,當日,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h3><h3>此戰,是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爭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人民解放軍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策略,奇正并用,主攻部隊在廣西戰役的掩護下,行動迅速,一舉切斷了國民黨軍的退路,起到了奇兵作用。位于川陜的第18兵團積極行動,采取先慢后快的方針,先巧妙佯攻,但卻攻而不破,使國民黨軍誤認為解放軍的主攻方向在川北,從而將胡宗南集團抑留于秦嶺地區,當主攻部隊將國民黨軍的路切斷后,即采取窮追猛的的戰術追殲逃軍,確保了戰役的順利進行。作戰中,解放軍還把強大的軍事進攻和有效的政治爭取緊密結合起來,加速了戰役的進程。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殲敵最多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軍10個兵團部、49個軍部、133個師共計900223人,其中國民黨軍正規軍、地方保安團隊70萬余人(俘敵196100人,斃傷8830人,起義401660人,投誠95640人),地方游雜武裝20萬人,解放西南數省廣大地區,徹底粉碎了蔣介石集團企圖盤踞西南地區、伺機卷土重來的意圖。</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作戰序列</b></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49年2月5日,由中原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戰軍正式改稱;2月19日中共中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軍委批準成立前委。中共第二野戰軍前委委員: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李達;書記:鄧小平。</span></h3><h3>戰軍機關</h3><h3>司令員劉伯承</h3><h3>政治委員鄧小平</h3><h3>副政治委員宋任窮張際春</h3><h3>參謀長李達</h3><h3>民運部部長李庭桂</h3><h3>政治部</h3><h3>軍事政治</h3><h3>(1949年1月15日,由中原軍稱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h3><h3>校長劉伯承(兼)</h3><h3>政治委員劉伯承(兼)</h3><h3>副校長潘梓年</h3><h3>教育長徐立行</h3><h3>政治部副主任劉華清</h3><h3>校務部部長武承先</h3><h3>五十八軍</h3><h3>(1949年2月由原桐柏軍區部隊組成,5月軍部及第一七三師、第一七四師劃歸河南軍區;第一七二師改為湖北軍區獨立師)</h3><h3>軍長高樹勛孔慶德(后)</h3><h3>政治委員方正平</h3><h3>副軍長楊秀昆</h3><h3>副政治委員張力之</h3><h3>參謀長張西三</h3><h3>政治部主任張力之(兼)</h3><h3>第一七二師</h3><h3>師長楊樹根</h3><h3>政治委員李福堯</h3><h3>第一七三師</h3><h3>師長李定的</h3><h3>政治委員吳罡</h3><h3>第一七四師</h3><h3>師長何濟林</h3><h3>西南服務團</h3><h3>(1949年6月組建)</h3><h3>第二野戰軍副政委,總團主任(總團長)宋任窮</h3><h3>總團副主任張霖之</h3><h3>總團副主任兼一團團長曹荻秋</h3><h3>總團副主任兼二團團長彭濤</h3><h3>總團領導成員段君毅</h3><h3>總團領導成員李大章</h3><h3>總團領導成員萬里</h3><h3>總團領導成員馬繼孔</h3><h3><b>歷史意義</b></h3><h3>西南解放后,第二野戰軍遵照毛澤東主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關于“黨和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是在城市和鄉村消滅國民黨的反動武裝力量,建立黨的組織,建立政權”的指示,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的領導下,除以一部兵力進軍西藏,完成解放祖國大陸的偉大事業外,將部隊實行徹底分散,分區包干,擔負參加城市接管、開辟農村工作和剿滅土匪等任務。各部隊在參加城市接管和開辟農村工作中,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和西南局的具體指示,充分運用我軍過去的經驗,相信和依靠群眾,積極努力地工作,至1950年12月,西南地區各主要城市的接收工作即順利結束;普遍建立了縣區政權,并發展地方武裝250萬人。</h3><h3>在我軍集中力量進行城市接管和開辟農村工作的時候,美蔣匪特會合西南反動封建勢力,糾集舊軍官、散兵游勇、慣匪流氓,乘隙到處組織反革命武裝暴亂,發動土匪游擊戰爭。據此,中共中央西南局于1950年2月初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對剿匪斗爭進行了具體部署。在地方黨委一元化領導下,參加剿滅土匪的各部隊貫徹黨中央制定的“軍事打擊、政治瓦解、發動群眾三者相結合”的方針,執行“首惡者必辦,協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斗爭,殲滅土匪100余萬人,從而粉碎了美蔣反動派妄圖在此建立“大陸游擊根據地”的陰謀,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h3><h3>為了打擊西藏地方反動政府的軍事力量阻止我軍解放西藏的企圖,促其內部分化,爭取和平解決西藏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區和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聯合發布了進軍西藏的政治動員令。10月6日,我軍發起昌都戰役,殲滅藏軍5700余人,并爭取了藏軍第9代本的起義和昌都點督率4個代本及點署機關的投誠。</h3><h3>我軍解放昌都,特別是黨中央關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政策,促進了西藏當局內部的分化。1951年1月4日,西藏當局派阿沛·阿旺晉美等5人赴京談判,達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策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根據《協議》,我人民解放軍第18軍軍長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率領所部和云南軍區部隊一部所組成的進藏部隊,于8、9月間先后出發,10月底相繼進抵拉薩及日喀則、江孜、阿里、察偶、改則等地區。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張經武一行及西藏地方政府談判代表團與進藏部隊在拉薩舉行大會,慶祝西藏和平解放。至此,我軍勝利地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大業。</h3><h3>1950年5月,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第二野戰軍和所屬兵團的番號取消,其所屬部隊歸西南軍區建制。</h3><h3>第二野戰軍在歷時4年的解放戰爭中,轉戰于晉冀魯豫、中原、華東、西南各地區,以21.5209萬人的損失,換取了殲滅國民黨軍221.8134萬人(不含1949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殲滅日偽軍的5萬余人)、俘敵將級軍官195人,繳獲飛機45架,艦艇21艘、汽車5803輛、各種大炮16097門、各種槍114.6948萬枝的輝煌戰果,并殲滅土匪114.5萬余人,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偉大歷史使命。</h3> <h3><b>二野十大虎將</b></h3><h3>第二野戰軍十虎將都有誰? </h3><h3>二野十大虎將二野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司令員為劉伯承,政治委員為鄧小平。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129師逐步發展而建立起來的。解放戰爭初期稱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統一全軍部隊組織番號的指示,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下轄第3、4、5共3個兵團。其中第3兵團轄第10、11、12軍;第4兵團轄第13、14、15軍;第5兵團轄第16、17、18軍。1950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野戰軍和兵團番號,第二野戰軍所屬部隊歸西南軍區建制。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二野共殲滅國民黨軍200余萬人,其中投誠、俘虜160余萬人。在戰斗中,二野官兵犧牲3.7萬余人,其中團以上干部200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其麾下10大虎將更是聲名赫赫:</h3><h3>1、多彩將軍--大將陳賡</h3><h3>2、虎膽將軍--大將王樹聲</h3><h3>3、忠勇將軍--上將楊勇</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4、中原名將--上將陳錫聯</span></h3><h3>5、再道之勇--上將陳再道</h3><h3>6、瘋子戰將--中將王近山</h3><h3>7、千歲軍軍長--中將秦基偉</h3><h3>8、佛光將軍--中將張國華</h3><h3>9、傲骨鐵漢--中將周希漢</h3><h3>10、武場將軍--少將李德生</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珠海市| 彰化县| 中山市| 渑池县| 怀仁县| 闽侯县| 十堰市| 九龙县| 甘德县| 漯河市| 宕昌县| 广水市| 德州市| 淮滨县| 探索| 贡觉县| 鹤山市| 宁武县| 黄石市| 康乐县| 达拉特旗| 海南省| 志丹县| 仙居县| 洪湖市| 金堂县| 沾益县| 长春市| 通江县| 汽车| 紫云| 安福县| 平凉市| 如东县| 洪泽县| 德清县| 冷水江市| 安新县| 固安县| 松溪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