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讓文物活起來,將古代藝術品逐步資產化、金融化、數字化是中國未來30年金融與文化的國家戰(zhàn)略</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作者:劉興躍</h3><h3>著名收藏家、文化學者,</h3><h3>湖南省藝術收藏家協會主席,</h3><h3>湖南高信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h3> <h1><b>引言:</b><br></h1><h1><br>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史傳承最完整有序的國家,這片古老的土地埋藏著上萬年的文明史,歷經改朝換代,大量宮廷珍寶流失民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興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基礎設施建設浪潮。修水庫、修電站、建房子,大量地下的文物被挖出來,有資料顯示,1980-2010的30年間,國土開挖的面積是1950-1980年的40萬倍,30年來挖出的文物至少以億計。</h1><h1><br></h1><h1>另根據數據顯示,這些出土文物,除了不足10%被國家館藏,剩下的90%都流向了民間,并造就了一個有著8000萬人參與的龐大收藏家群體。即便如此,一直以來,受《文物法》的限制,海量的民間古代藝術品都處于“非法收藏”、不被承認的階段,這不僅導致了95%的國內文物藝術品尤其是民間藏品極端缺乏流通渠道,還使得大部分出土文物被走私到世界各地,或者被打上“工藝品”標簽出走海外。“中國民間無真品”、“中國大陸沒有大藏家”等奇談怪論也是牢牢地統治著整個國內的“收藏江湖”。</h1><h1><br></h1><h1>但是文物保護和傳承關乎國家核心利益,國家經濟安全、金融安全和文化安全,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關鍵性事業(yè),現有的文物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人民群眾快速發(fā)展的文化需求,文物保護和監(jiān)督管理必須從構架層面重視和推動下去,才能有效實現國家文化戰(zhàn)略,把豐富的文化資源持續(xù)性轉化為產業(yè)動力,服務經濟發(fā)展。</h1><h1><br></h1><h1>正如此,龐大的民間收藏文物這一巨大的民間資本何時亮相,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既是一場深厚文化歷史的考驗,也是巨大的歷史機遇。</h1><h3></h3><h3></h3><h3></h3> <h1><b>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市場現狀</b></h1><h1><br></h1><h1><b>中國民間到底有沒有珍寶?</b></h1><h1><br></h1><h1>中國大陸到底有沒有大藏家?中國民間到底有沒有珍寶?中國大陸到底有沒有大藏家?</h1><h1><br></h1><h1>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最好的東西都在民間,最大的收藏家在中國大陸。</h1><h1><br></h1><h1>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召開。與20國集團政要同時亮相這次盛會的還包括6件凝聚著中華燦爛文明的歷代官窯瓷,它們分別是:元龍泉窯荷葉蓋罐、清雍正郎窯紅葫蘆瓶(一對)、清乾隆天藍釉象耳海棠尊(一對)、清乾隆琺瑯彩九龍大盤。其中,雍正郎窯紅葫蘆瓶陳列在貴賓休息室前廳兩側、乾隆天藍釉象耳海棠尊陳列在主會場大廳兩側、乾隆琺瑯彩九龍紋大盤展示在習總書記書房兼會客室里。</h1><h1><br></h1><h1>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福建廈門舉行,聚光燈下除了五國政要外,12件官窯佳器也成為了此次首腦峰會光彩奪目的“明星”,它們分別是:宋建窯鷓鴣盞、宋汝窯鼓釘洗、宋官窯貫耳尊、宋哥窯貫耳瓶、宋定窯劃花葫蘆瓶、宋鈞窯長頸膽瓶、元青花魚藻紋罐、明宣德青花纏枝紋梅瓶、清雍正粉彩牡丹紋膽瓶、清乾隆黃地青花貫耳六方尊、清乾隆豆青釉大肚尊(一對)。</h1><h1><br></h1><h1>如果你認為,這兩次重要的首腦峰會上展出的18件古瓷珍品肯定來自故宮等國有大博物館,那么,我會很榮幸的告訴您,錯了!它們都來自民間藏家的個人私藏。毫不夸張的說,中國民間收藏,其藏品的等級之高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現象。</h1><h1><br></h1><h1>另據深圳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介紹,2006年,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利用一批社會流散的河南禹州鈞臺出土的官鈞標本進行研究后,甚至得出了官鈞窯是明代初年的結論,改寫了中國陶瓷史,海內外包括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等各大博物館、各大拍賣行均據此改正了年代。</h1><h1><br></h1><h3></h3><h3></h3> <h1><b>(一)、但是,民間收藏變現流通和確真、確權、確值的現狀依然不容樂觀。</b></h1><h3><br></h3><h1>民間收藏體量龐大,但絕大部分尚處于“非法收藏”、不被認可的狀態(tài)。</h1><h3><br></h3><h3></h3><h1>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展開和房地產業(yè)務的蓬勃發(fā)展,使得體量龐大的文物藝術品被出土,除了不足10%的出土文物被文博機構收藏外,剩下的90%都流落民間。初步統計,國內藏家人數已達到8000萬人,所持有的藏品按人均10件計算,就有8億件,是全國公立博物館1469萬件藏品總數的數十倍,而實際上民間收藏過萬件的藏家比比皆是。另據國家文物局統計,目前國內2000余家民辦博物館的各類文物收藏就有上億件。</h1> <h1>與此同時,限于國內《文物法》的約束和打壓,這些被民間藏家持有的海量文物當下依然處于“非法收藏”、不被認可的狀態(tài),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現狀往往是“滿屋子的古董,滿屁股的債務”。但是,這不該是收藏的宿命,收藏的命運應該是“化千年寶藏之財富,為經濟發(fā)展新動力”。</h1><h3><br></h3><h1><b>(二)、古代藝術品鑒定混亂,國內文物面臨嚴重的“身份危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缺乏可行的文物鑒別標準,使得國內文物出現了嚴重的“身份危機”。</b></h1><h3><br></h3><h1>一方面,由于找不到歷史記載,無法“驗明正身”,很多出土文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得不到承認。主要原因在文博專家的“兩個凡是”的指導思想造成的——“凡是博物館里的就是真的,凡是民間收藏的就是假的”。不實事求是的對待民間收藏,對歷史遺留的藝術品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調查研究,把它們一棍子打死,造成的后果是給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斷層。</h1><h3></h3><h3><br></h3><h1>嚴重的“身份危機”也形成了中國文物流失的怪圈:在中國出土,不被認可,遂流出;海外被認可,再天價買回;沒有被認可的,繼續(xù)流出。</h1><h3></h3><h3><br></h3><h1><b>(三)文物外流趨勢增長迅速,文化資源安全堪憂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出土文物的外流也和當下實施的《文物法》有直接關系。</b></h1><h3><br></h3><h1>該法規(guī)定,凡出土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任何私人買賣均屬非法。這個規(guī)定如果能徹底實施,會封殺出土文物市場,將出土文物的商業(yè)價值減低為零。</h1><h1><br></h1><h1>理論上,這個辦法可以讓大眾把手中的出土文物都繳給政府保管,盜墓也會失掉利益誘因而為之消弭。但實際上,喜愛中國文物的并不限中國人,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喜愛更甚于中國人,結果導致中國出土文物的市場都在國外。</h1><h1><br></h1><h1>正如此,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文物不僅在市場上以較低的價格流通,還被冠以“工藝品”之名大規(guī)模倒賣出境。</h1><h1><br></h1><h1>據統計,近30年的文物流失量,遠遠超過晚清、近代甚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僅一個韓國商社金一喜社長在中國采購的200多集裝箱的文物就有60萬件,比故宮的三分之一還多。另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對47個國家的200座博物館進行的調查統計顯示,發(fā)現中國出境文物1800萬遠遠超過晚清、近代甚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僅一個韓國商社金一喜社長在中國采購的200多集裝箱的文物就有60萬件,比故宮的三分之一還多。另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對47個國家的200座博物館進行的調查統計顯示,發(fā)現中國出境文物1800萬件,絕大部分為出土文物,而且近10年走私出去的文物是八國聯軍搶走的30多倍。</h1><h3><br></h3><h1><b>(四)偽專家非法鑒定,無人監(jiān)管、不負責任首先,在執(zhí)行層面,國家對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沒有設置準入制度,完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從經營范圍的審核層面,進行基本的審查。</b></h1><h3><br></h3><h1>文物藝術品鑒定行業(yè)內部缺乏基本的行業(yè)協會進行自律管理,大部分鑒定機構只具有藝術品鑒定的經營范圍,卻越界從事文物鑒定。</h1><h1><br></h1><h1>其次,文化產業(yè)的產業(yè)屬性被嚴重忽視,文物市場秩序混亂。其首要表現就是民間藏家亟需具有專業(yè)資質的鑒定評估專家“掌眼”,但是有專業(yè)資質的鑒定評估專家都在國內各大文博機構,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規(guī)定,文博系統人員不得從事收藏活動,不能有效回應民間藏家的需求。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各種偽專家、偽學者攪亂社會文物交流交易秩序,這也使得國內文物市場難以與金融對接。</h1><h1><br></h1><h1><b>(五)中國文物定價權被境外機構和利益集團控制,文化金融安全保護力度不足,危及國家安全。</b></h1><h1><br></h1><h1>由于國有文博機構保有的文物數量不足、品質不高、精品不多、種類不足,直接導致了國內文博機構和文物市場喪失文物定價權,文物“三真”——確真、確權、確值體系無法在國內完成,這使得每年巨額的國有征集資金全部用于海外的文物回流征集,直接以合法形式促使文物外流與國有資金流失。同時,國內日益惡化的“三真”體系也使得國內文化金融安全的核心利益被國外把控,危及國家文化安全。</h1> <h1><b>二、中國近幾年來針對古代藝術品的各項政策</b></h1><h1><br></h1><h1>綜述“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作為承載了中華燦爛文明的珍貴文物,古代藝術品傳承著民族的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它能為我們現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精神享受和民族凝聚力,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動力和支柱。</h1><h1><br></h1><h1>因此,一旦國家文物主管部門開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的文物市場開放問題,制定了部分引導民間收藏文物保護利用、促進文物市場健康發(fā)展的文件和,一旦國家文物主管部門開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的文物市場開放問題,制定了部分引導民間收藏文物保護利用、促進文物市場健康發(fā)展的文件和意見,那按西方價值體系推算,中國祖先留下的古代藝術品價值將會呈現一個價值300萬億以上的綠色GDP。</h1><h1><br></h1><h1>300萬億元的存量資產如每年能流通10%即30萬億元,每年交易兩次就是60萬億元,交易過程中的全部稅收按20%計算就是20萬億元,文化產業(yè)勢將取代房地產成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為國民經濟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為“一帶一路”“亞投行”提供金融核動力。</h1><h1><br></h1><h1>正如此,國家層面已經開始重視民間收藏,社會共識初步形成。</h1><h1><br></h1><h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新時代文物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并出臺一系列有利于文物市場開放的政策。如下:</h1><h1><br></h1><h1>2016年初,文化部發(fā)布了新修訂《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將“美術品”改為“藝術品”;</h1><h1><br></h1><h1>2017年1月,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chuàng)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h1><h1><br></h1><h1>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正式發(fā)布實施《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中央級媒體報道也在不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h1><h1><br></h1><h1>2018 年 7 月,《關于2018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國務院下調藝術品進口關稅政策生效,此次關稅下調是歷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藝術品進口關稅由前些年的12%,經三次下調,降至目前的1%。</h1><h1><br></h1><h1>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開展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制度試點”,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為促進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fā)展提供政策保障。</h1><h1><br></h1><h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fā)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印發(fā),該《意見》中明確要求“健全文物合法流通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fā)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印發(fā),該《意見》中明確要求“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體制機制”。</h1><h1><br></h1><h1>如今,我們正處于文物工作的春天,社會共識初步形成,黨中央高度重視,廣大民間收藏家也從不斷釋放的利好政策中獲得了砥礪前行的莫大動力。</h1> <h1><b>三、民間收藏的海量古代藝術品的出路與建議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想清楚為古代藝術品尋找出路的初衷。</b></h1><h1><br></h1><h1>首先,它必然是與國家文化大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處于統一戰(zhàn)線的,那就是弘揚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偉大的歷史是團結中華民族的旗幟,向全世界宣傳中華文明的偉大歷史遺產要比任何口號更真實有效。民間收藏文物作為其中最有潛力的一部分,如何讓民間收藏的文物活起來也變得尤為重要。首先,讓民間的文物藝術品活起來是大智慧!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點是要在“活”字上下功夫,讓文物活起來也是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時期重要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文物資源向社會盡量開放,以增強公眾接觸文物資源的便利性。</h1><h1><br></h1><h1>那么,民間文物藝術品活起來意義何在?上層戰(zhàn)略是文化立國、文化強國,首先,它能抵御做空中國經濟的企圖,奪回藝術品價值的話語權,重新建立中國自己的藝術品價值體系,對抗西方的價值體系。其次,這也是人民幣走向國際,成為國際金融儲備最好的詮釋。貨幣是個虛幻的數字,藝術品可是現實存在的寶藏。文物藝術品的合法收藏,猶如給文物藝術品的巨人穿上新鞋,讓它自由的行走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大地上,為中華民族再立新功。同時,于廣大民間收藏群體而言,更直接的將是實現藝術品資產化、數字化、金融化,讓手中的古代藝術品流通起來,真正實現藏富于民。</h1><h1><br></h1><h1>因此,過去的財富,今天的文化創(chuàng)造,古代創(chuàng)造能否變成今天的財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坎。要找到民間收藏的海量藝術品的出路,我們必須一步步破解阻礙其發(fā)展的一個個壁壘。</h1><h3><br></h3><h1><b>第一、確權。</b></h1><h1>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放開經營主體,實行多種制度并行的市場制度。要解決古代藝術品交易難題的根本點,實現“變現確值”,首先要做的就是放開文物市場的經營主體。如現行《文物保護法》確認了民間收藏的合法地位,同時第五十五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除經批準確權。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放開經營主體,實行多種制度并行的市場制度。要解決古代藝術品交易難題的根本點,實現“變現確值”,首先要做的就是放開文物市場的經營主體。如現行《文物保護法》確認了民間收藏的合法地位,同時第五十五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除經批準的文物商店,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yè)外,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yè)經營活動。”必須改變。在古代藝術品社會基礎發(fā)生巨變的今天,文物交易市場經營主體的放開是中央精神的體現,是國家戰(zhàn)略調整的方向,也是一個新的經濟集群形成的契機。應允許現有的文物商店、國有博物館、私人博物館以及擁有文物資源的其他國有文博機構作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實行國有文物經營、私人文物經營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文物經營企業(yè)、中外合資文物經營企業(yè)等多種經營主體并存的市場制度。</h1><h3><br></h3><h1><b>第二、確真。</b></h1><h1>藝術品真假贗品的鑒定,也就是藝術品的身份認證。文物普查不失為時下解決藝術品身份認證的機遇,國有博物館的文物普查可圈可點,可是普羅大眾手中的文物如何普查哪?工作量巨大,棄之不用,失去了普查的意義。要實現全民登記,就要權威機構認定真贗品,通過建立各地區(qū)的備案中心工作站和區(qū)域性的博物館,來解決藝術品真贗品的認定和價值評估不失為事半功倍的方案。</h1><h1><br></h1><h1>2016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文物保護強化管理事項時強調“健全文物登錄制度,建立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3月初,《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健全國家文物登錄制度”位列七大“重在保護”之首。</h1><h1><br></h1><h1>4月上旬,以國務院名義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劉延東副總理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將“健全文物登錄制度”納入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完善認定、登錄標準,明確調查、申報、登記、定級程序,制定不可移動文物降級撤銷和館藏文物退出管理辦法,推進文物信息資源社會共享,成為我國十三五文物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h1><h1><br></h1><h1>運用宏觀微觀溯源加區(qū)塊鏈技術,為民間文物藝術品發(fā)身份證,配合國家戰(zhàn)略,引導行業(yè)規(guī)范性發(fā)展,使民間文物藝術品有序流通和傳承,才能為接下來的古代藝術品資產化奠定堅實的基礎。</h1><h3><br></h3><h1><b>第三、確值,建立藝術品的價值認證。</b></h1><h1>缺乏公信力的藝術品鑒定評估機制阻礙了整個藝術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尤其是藝術品價格被專家“一錘定音”的模式也需要結合時代變化進行革新。 積極整合行業(yè)核心資源和優(yōu)勢,聯盟一大批國家級權威藝術品鑒定評估機構、拍賣公司、保險機構、金融單位及藝術品上市收購缺乏公信力的藝術品鑒定評估機制阻礙了整個藝術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尤其是藝術品價格被專家“一錘定音”的模式也需要結合時代變化進行革新。 積極整合行業(yè)核心資源和優(yōu)勢,聯盟一大批國家級權威藝術品鑒定評估機構、拍賣公司、保險機構、金融單位及藝術品上市收購企業(yè)等,鼎力構建起藝術品鑒定,檢測、評估、拍賣、保險、金融等綜合服務于一體的藝術品二次流通平臺,竭盡全力為廣大的民間藏家解決藝術品鑒定難,流通難,變現難等長期困擾和阻礙藝術品健康發(fā)展的一系列行業(yè)頑疾,積極構建中國藝術品行業(yè)健康有序的市場運營機制。 </h1><h1><br></h1><h1>在實現了藝術品的確真、確權、確值三大問題后,民間收藏文物這塊巨大的民間資本將以何種方式亮相也是以大智慧。有以下建議供參考:</h1><h1><br></h1><h1>首先,應鼓勵和支持全國高校、各市縣建立博物館,并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博物館文化合作。文化、文物是我們的命根子,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h1><h1><br></h1><h1>第一,建立各類博物館,不僅能保護并激活民間收藏,為數量龐大的古代藝術提供展陳空間,還能讓世界看看中國民間收藏藏品的品級,讓世界真正認識中國藏家們愛國情懷。</h1><h1><br></h1><h1>第二,重視民間持有的價值非凡的珍貴藝術品,建立起民間的博物館系統,國有、民有比翼雙飛,這些將使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影響無限放大,直至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推進器,中國人和中國的古代藝術品才更有尊嚴。</h1><h1><br></h1><h1>第三,如今的中國需要百個、千個、萬個博物館,但是缺少了資本的幫扶,博物館自我生存的難度極大。因此,興建博物館一定要有相應的金融政策做后盾。</h1><h1><br></h1><h1>首先,如今讓古代藝術品變成資產的步伐越來越近,古代藝術品的資產化、金融化和讓社會力量投資、管理,讓資本運營民營博物館成為可能。</h1><h1><br></h1><h1>其次,古代藝術品資產化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古代藝術品與生俱來的金融特質是其他資產不可替代的,中國特有的古代藝術品可以成為最安全、最保值的資產,迅速起到平衡經濟,穩(wěn)定貨幣的作用,然后保護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活領域,保持生存穩(wěn)定。</h1><h1><br></h1><h1>中國古代藝術品作為凝聚了中國古代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的重要文古代藝術品與生俱來的金融特質是其他資產不可替代的,中國特有的古代藝術品可以成為最安全、最保值的資產,迅速起到平衡經濟,穩(wěn)定貨幣的作用,然后保護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活領域,保持生存穩(wěn)定。</h1><h1><br></h1><h1>中國古代藝術品作為凝聚了中國古代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的重要文物,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歷史價值、思想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物品。因此,藝術品資產化的發(fā)展不只是為國家增加投資渠道和投資工具,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文化和審美素養(yǎng)。</h1><h1><br></h1><h1>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降低通貨膨脹壓力,完善藝術品金融蓄水池功能,使古代藝術品這個民族資產成為人民幣的支撐走向世界。那么,何為古代藝術品資產化?就是將文物藝術品通過文化挖掘、市場傳承,在確真、確權、確值的基礎上,實現金融價值,成為可流動資產,逐步成為黃金的后續(xù)補充,成為國家貨幣信用背書、計入社會資產、財富信用體系。</h1><h1><br></h1><h1><b>首先,為什么說古代藝術品能做資產背書呢?</b></h1><h1><br></h1><h1>1、高效能:古代藝術品具有貨幣價值的超濃縮性。一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梅瓶價值接近2700公斤黃金,古代藝術品貨幣價值量能巨大。</h1><h1>2、綠色:古代藝術品跟核能源一樣有著綠色環(huán)保的特性,無需工業(yè)化再生產就可以使用了。</h1><h1>3、瞬間激發(fā):古代藝術品只要制度規(guī)則啟動就可以使用,不需要生產開發(fā)的周期和前期大規(guī)模投入。</h1><h1>4、價值可控:古代藝術品被中國傳統古文化浸潤了幾千年,其價值經得起任何時間、地域、文化框架的考驗,完全可控。</h1><h1>5、公認性: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藏有中國文物1800萬余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成為世界財富是個無法磨滅的事實。中國文化五千年為全世界累計了巨量文化和金融財富,作為世界金融的杠桿具有一定的存量。作為以人文本的當代金融體系來講比稀有金屬有更大的認可空間。</h1><h1>6、可行性:古代藝術品作為金融杠桿建設初級早已完成,作為金融杠桿的價格體系經過多年國內外的拍賣操作和銀行抵押,價格框架已經成熟。同時,西方藝術品體系運作了百來年,已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體系讓我們去參照,復制,使用。這些數據都可以作為依據來進行價格評估,以及趨勢分析。</h1><h1><br></h1><h1><b>其次,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藝術品資產化早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b></h1><h1><br></h1><h1>一百多年來,歐美資本市場已體系完備,博物館以及藝術品都已經加入到資本體系,成為基金甚至財團的信用值,并且有其完備的評估體系,其中包括大量中國文物。尤其是從上世紀80 年代晚期開始,西方經濟的迅速崛起帶動了藝術品市場的興盛,也使得藝術品資產化順理成章,藝術品資產化使得藝術品投資逐漸成為了投資業(yè)的一部分。</h1><h1><br></h1><h1>在歐美國家,藝術品投資與股票、房地產投資并列成為企業(yè)和家庭的三大投資項目,其比例一般占據了企業(yè)或家庭總資產的5%-25%。從投資藝術品的效果來看,不但抵抗風險,而且升值可觀。同時,在西方40年之久的藝術品與金融資本相融合的歷史中,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品金融形式,比如藝術品基金、藝術品組合投資基金、藝術家信托投資基金、藝術品對沖投資基金、藝術品質押貸款和藝術品租賃等。其中藝術品租賃是國外藝術銀行的重要營銷手段之一。</h1><h1><br></h1><h1>藝術銀行是指以藝術品為存取租賃物的委托機構。藝術銀行業(yè)務是國外私人銀行業(yè)務的一部分,旨在為投資人提供多元化的藝術品投資服務。可以說,歐美藝術品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機制,使西方藝術品市場長期處于良性循環(huán)和螺旋式上升的狀態(tài)。歐美國家打通金融和藝術品市場這一市場發(fā)展關鍵通道的方式,給藝術品資產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也為藝術品投資掃清了障礙。</h1><h1><br></h1><h1><b>再次,西方熱衷于編織中國古代藝術品的財富故事。</b></h1><h3><b><br></b></h3><h1>為什么?讓中國人趨之若鶩。這比滿世界尋找黃金刺激多了,所以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都成了高高在上的“寵兒”。因此,順勢而為不失為一大良策。一旦中國藝術品的價值體系輕而易舉的被中國幾千萬的收藏大軍的海量藏品激活,其影響力將不言而喻。</h1><h1><br></h1><h1>放眼中國,如果能順利實現文物藝術品資產化,將帶動國內投資市場快速發(fā)展,巨大的投資需求將大幅提升金融資本效率,使社會經濟面貌大幅提升。同時古代藝術品將吸引巨量海外資金追逐,通過制度化疏導將凝聚成巨大的“資金池”。這無疑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引擎。</h1><h1><br></h1> <h3></h3><h1><b>四、古代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的運營方式的探討。</b></h1><h1><br>隨著全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中心不斷向中國及亞洲地區(qū)轉移,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也在不斷推進,目前股市、樓市、現代藝術品市場低迷,由稀缺性保證的、具有持續(xù)增值價值的古代文物藝術品將成為市場主動力。</h1><h1><br>與此同時,今天的民藏有了兩個機遇,一個是古代藝術品的低價收藏;一個是古代藝術品的高價運行。這兩個機遇就是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的基本保證。</h1><h1><br>與此同時,當下國內金融資本以銀行、信托、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介入藝術領域,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以及基于藝術品的金融產品頻頻問世、層出不窮,已成為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促進了藝術市場金融化的繁榮。</h1><h1><br></h1><h1>但是,系統化的建設還需從兩個方面入手:<br>首先,古代藝術品資產化從體系建設入手。文物藝術品資產化,是一個完整的產業(yè)鏈,產業(yè)鏈缺損,就會流轉不暢,搭建以文化資產證券交易所為核心平臺的古代藝術品資產化體系至關重要。古代藝術品資產交易所,是以古代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為依托,以稀缺的具有持續(xù)增值性的古代藝術品為價值保障,以支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發(fā)展為目標,以提升文化需求和擴大文化消費為導向,以打造循環(huán)文化產業(yè)鏈為內容,以電子化交易為操作模型的跨境古代藝術品資產交易平臺。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古代藝術品資產化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標準、統一協調、全面監(jiān)督管理,集中力量進行全產業(yè)鏈搭建。</h1><h3><br></h3><h1>其次,古代藝術品資產化得從國家戰(zhàn)略入手。</h1><h1>古代藝術品資產古代藝術品資產化,使傳統文化、金融資本、實體產業(yè)高度融合,對提高國家形象、國際地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大意義。</h1><h1><br>古代藝術品資產化始終要圍繞著國家戰(zhàn)略。<br>順應國家戰(zhàn)略,古代藝術品資產化大幕已經拉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大力開發(fā)文化遺產,以古代藝術品、文化遺產為載體,打造集文化產業(yè)規(guī)劃、古代藝術品鑒定、價值評估、權威認證備案、文化產權開發(fā)、媒體運營、國際文化交流、實戰(zhàn)人才培養(yǎng)、文化資產交易、博物館群落建設為一體的公益文化產業(yè)鏈,把中國古代藝術品定價的話語權回歸中國,將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h1><h1><br>在具體運營上,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的模式也要與市場化形態(tài)的路徑對應,遵循藝術資源—商品化—產權化—資產化—資本化(證券化)的發(fā)展演化過程逐步展開。在這一鏈條中,資產化是重心,金融化是核心。</h1><h1><br>而在資產化的過程中,藝術品及其資源的估值是關鍵,定價是核心。</h1><h1><br>因此,分步驟、分階段的執(zhí)行也將是一定時期內的常態(tài):</h1><h1><br>第一階段:藝術品從單純意義上的藝術品形態(tài)發(fā)展出商品形態(tài)。</h1><h1><br>第二階段:隨著市場的成熟和資本尋求新的投資渠道,藝術品又出現資產化、金融化的傾向,成為證券、房地產市場之外為投資者帶來經濟利益的投資對象。</h1><h1><br>第三階段:通過公開交易平臺,以藝術品為原生產品進行衍生交易獲利,實現了所有權和交易權的分離,降低了參與門檻,帶來了新的運作手段和運營模式。</h1><h1><br></h1><h1>在具體實現形式上,將古代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以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方式。</h1><h1><br>主要形式有:<br>(1),藝術品產權交易;<br>(2),藝術基金;<br>(3),藝術銀行與信托;<br>(4),藝術品按揭與抵押;<br>(5),藝術品銀行等。</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1>結語: </h1><h1>藝術品的金融特性和黃金金融特性有些相似,都是珍貴而稀少。黃金如果不是強加給他的金融功能,除了小部分工業(yè)用途,也只能充當裝飾品而已。</h1><h1><br></h1><h1>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當畢加索、莫奈的油畫過億元時,世界都很平靜,因為它的確稀少。而當中國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賣成交2.5億元人民幣時,世界嘩然了,一件瓷器,可以等值2噸多黃金。</h1><h1><br></h1><h1>因此,一旦民間古代藝術品能走向世界舞臺,那影響力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h1><h1><br></h1><h1>另外,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處處長牛犁曾表示:中國GDP在2025年前后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h1><h1><br></h1><h1>但是,按照當下的形勢,要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就必須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就目前來說,我多年國的黃金儲備僅1050噸,美國卻有8453噸,尚存7400噸黃金儲備的差距,如何彌補?我們擁有的超過世界任何國家的文物藝術品——“文化黃金”,就是貨真價實的“硬黃金”。</h1><h1><br></h1><h1>一旦全力啟動古代藝術品經過權威的備案認證及價值評估后,我們可以公開向全世界發(fā)布這些巨量的資產價值,使其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發(fā)行的幣值基礎。屆時中國價值幾百萬億元資產存量的古代藝術品會成為國際金融杠桿,必然帶動世界權威經濟實現新跨越。</h1><h1><b><br>作者:劉興躍<br>著名收藏家、文化學者,<br>湖南省藝術收藏家協會主席,<br>湖南高信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b></h1><h3></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江安县|
康平县|
昌平区|
桑日县|
城市|
梁河县|
吉林省|
烟台市|
黎平县|
长岭县|
荣昌县|
三原县|
沁源县|
北流市|
乌兰察布市|
辉南县|
涡阳县|
栖霞市|
高青县|
泾源县|
茶陵县|
府谷县|
涞水县|
湘潭市|
鹤庆县|
屏东县|
壶关县|
延吉市|
垫江县|
惠安县|
建阳市|
寿宁县|
金山区|
铁岭县|
徐汇区|
浮山县|
甘孜|
南涧|
兴海县|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