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b04fbb">圖文作者:好攝溪師</font></h3> <h3> 日前,我來到南安碼頭鎮,觀摩大庭村家風家訓主題公園、鋪前村畬族文化展館、 詩南村。</h3><h3> 碼頭鎮是一個千年古鎮。源于永春的詩溪在碼頭境內匯入晉江東溪,最終流入大海。古時,船只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運往永春、德化等地的貨物大多自泉州沿晉江東溪入碼頭詩溪渡口,在碼頭境內中游地段停泊起卸;而內陸山貨也由此下船運至泉州各地,成為泉州北部重要貨物集散地,故稱之“碼頭”。<br></h3><h3> 碼頭人文積淀深厚,可謂人杰地靈,或曰鐘靈毓秀。歷史文化名人有唐代詩人歐陽詹、明代進士戴廷詔、華僑英雄劉亨賻。黃仲咸、雷學金、戴新民、黃仲伍、戴宏達等海外僑親受到省政府樹碑表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上圖來自網絡)</font></h3><h3><br></h3><h3> 大庭村,古時亦稱大廷鄉。大庭村既是閩南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唐代著名詩人歐陽詹家族之故里,也是泉州地區戴氏最早的開山祖居地,是戴姓在福建較為集中的一個聚居點。大庭村是唐末中原人口入閩后逐漸繁衍壯大的典型村落,在福建古代村鎮與人口發展史上頗具代表性。</h3><h3> 據傳,大庭村戴氏始祖九郎公,古光州固始縣戴家巷人,于唐僖宗光啟元年(885)“以民籍”隨王緒、王潮南下入閩。“九郎公“擇居詩山之錦坂”,境內有一座古式大厝,門口鋪砌烏磚曬谷埕,曬谷埕位于村落中心,俗稱大庭,遂作村名。</h3><h3> 乘車穿過仄仄鄉間水泥路,我們停在一個小山旁。這座小山,是高蓋山的延綿。唐貞元8年(公元792年),在高蓋山結廬攻讀的歐陽詹高中進士,喜登龍虎榜,“開八閩文風之先”,被任為四門博士。此后,因歐陽詹博士詩名遠播,著作頗豐,文人雅士紛紛登臨于此,爭相吟誦憑吊,留下遍地墨跡和瑯瑯詩聲。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慕名而至,瞻仰歐陽詹曾在此讀書留下的眾多詩詞佳作,由衷感嘆:“此詩山也”,故后入稱高蓋山為“詩山”,南安有一“山頭城”遂更名“詩山”,現在亦是著名古鎮了。<br></h3><h3> 太陽很大,但是一下車,你依然可以感覺山村空氣那一絲絲冰涼那一絲絲甜美。映入眼簾的,是在一塊赭紅石碑上刻著四個大字“千年古邨”。這四個字是固始戴氏書法家戴毅所書,大氣奔放又不失內斂沉著,似南遷晉人之性格。旁邊一青草石刻就的書頁,寥寥數百言,記載了戴氏先民及始祖入閩篳路藍縷的征程。</h3><h3> </h3> <h3> 一座水泥橋架在一條頗寬溪面之上。溪,因詩山而名詩溪。夾岸皆綠,倒映溪水,溪水被氤氳成凝脂綠玉。溪面微瀾,溪流湯湯,似武榮人憨厚沉穩之性格,最多是幾句俏皮的呢喃細語,仿佛哂笑被風吹散后隱形山間小徑。</h3> <h3> 穿橋而過,就是大庭村家風家訓主題公園了。你先看到的是一尊觀音雕像。雕像連底座9.9米高,我想雕刻者一定是把他對觀音菩薩的虔誠膜拜之心融于刀端,蓮花座上的觀音端莊優雅,抬頭仰望,藍天白云映襯下的觀音頷首低眉,嘴角微笑,慈祥地注視著蕓蕓眾生,非傾情注力,無法琢成如此渾然天成的觀音雕像。</h3> <h3> “引姑”,閩南語對出嫁女的尊稱。大庭村家風家訓主題公園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引姑文苑”(或稱“引姑園”)。大庭村村風淳樸,家風嚴謹。許多出嫁女相夫教子,敦里睦鄰,被村人引以為豪。</h3> <h3> 為彰顯徳績,大庭村決定籌建文苑,參與募建者需是引姑,且人數限定在99位,意為九九歸一、功德圓滿。現在回過頭去看觀音雕像座身高達9.9米,似是有其深意啊!</h3> <h3>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也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h3><h3> 大庭村亦不例外。在家風家訓主題公園入口處,即是一塊寬達五米、高有米半的大石碑,上書“百善孝為先”5個篆書。 </h3> <h3> 石碑與旁邊的觀音雕像、石亭、子媛壇、“引姑文苑”碑構成家風家訓主題公園,雖是鄉風味濃,但可見主事者頗費苦心。</h3> <h3> 子媛壇是為紀念戴子媛女士而建。戴子媛女士是一生矢志不渝興學重教的愛國華僑黃仲咸先生的太太,祖籍南安市碼頭鎮大庭村,生于1921年10月17日,1948年赴印尼與黃仲咸先生團聚。2006年4月20日仙逝于廈門醫院,享年八十五歲。她作為結發妻子,端莊嫻淑,風雨同道,理解并全力支持黃仲咸捐資公益事業。<br></h3><h3> “她吩咐我說,不要浪費錢,要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夫妻結婚六十三年,她跟著我處處贊成我,跟著我過著簡單生活,沒有享受什么,沒有奢求什么。”黃仲咸先生在世時曾經這樣深情憶述他的摯愛。</h3><h3> “引姑文苑”缺少戴子媛女士的精神,就不完整了。</h3> <h3> 上車,下車,遂到了鋪前村畬族文化展館。為表示對講解者的尊重,只能邊聽介紹邊抽空偷偷拍照,難免掛一漏萬,無法盡其全貌;更因知識有限,無法窺斑見豹,請見諒。</h3> <h3> 畬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畬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h3><h3> 畬,意為刀耕火種。畬民自稱為“山哈”,“哈”是“客”的意思,“山哈”意為大山里的客人。195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h3><h3> 福建省有376000余人,占全國畬族總人口52.87%,數量位居中國畬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寧德、龍巖等地區的十一個縣市內。</h3><h3> 泉州現有畬族村15個,人口3萬多人。碼頭鎮是南安市畬族的主要聚居地,該鎮畬族雷姓人口七千多人,占全鎮總人口十分之一,畬族聚居的村落都分布在城山周邊,所以也叫城山雷厝。城山雷氏元朝末年由建安(今建甌)遷徒至泉州城內,明洪武年間由泉州遷徒到南安縣十六都城山石門坑(今坑內村),后來隨著人口繁衍再由石門坑向周邊村落發展。旅居世界各國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城山雷氏人口有一萬多人,分布在亞、歐、澳、北美四大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城山雷氏海內外人口超過兩萬人。</h3><h3><font color="#167efb"> (作為一個漢族人,我怎么在這里顯擺關于畬族的知識了?畬族兄弟,讓你見笑了!)</font></h3> <h3> 鋪前村畬族文化展館設于一幢畬族土樓內。該座土樓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巳近270年歷史,土樓占地面積近900平方米,為兩層方形樓房,每層20間,共40間,總建筑面積828平方米。建造這座土樓的主人叫雷大經,家產豐饒,他的幾個兒孫都科舉出仕。</h3><h3> 展館的布設依建筑物分為兩個部分,底樓主要是畬族鄉間日常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的收藏與展示;二樓展示的主要內容是畬族淵源及其分布、泉州市十五個畬族村簡介、歷史資料及實物、畬族服飾與風情、華僑與畬鄉教育、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展柜中收藏展示的有歷代族譜家乘、契約文書、志傳銘文、器皿物件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尚。</h3> <h3> 不是所有的土樓都是圓形的。鋪前村畬族文化展館就不是。</h3><h3> 它的墻是夯的,用泥土,不知道有沒有加糯米紅糖?成墻后再鑲嵌當地盛產的溪卵石,便成一道獨一無二的景觀。</h3> <h3> 墻應該有一米半厚,以那個時代的熱兵器,那是攻不破的。進出的門都輔之以青草石,上面再刻字。土樓正大門就是這樣子的,匾額鐫刻“石門詒燕”四個大字,所謂“石門”含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鋪前村的雷姓是從附近石門村遷來,表示不忘祖;第二層意思是指土樓本身是用石頭砌成的一座宅門;而“詒燕”是出自“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的典故,意思是為子孫的將來善作安排。</h3> <h3> 土樓左右兩門匾額刻“馬環”、“詩繞”,意思是土樓依著馬山、環著詩溪而建。</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因時間關系,沒能去拍“詩饒”匾額)</font></h3> <h3> 站在二樓望去,藍天碧瓦紅燈籠,土樓顯得非常中國????。中間是一個方形庭院,我站在二樓,仿佛可以看見,當時畬族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畬族稱為"布妮頭",少女們一邊跳著“龍頭舞”或者“日月舞”,表達祭祀崇敬之情,一邊瞄著心愛的少男那種愉悅,如今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我只能感慨時事巨變了。</h3> <h3> 館里有很多現在已經難得的一見的農家家什。這些老家俬,承載著我們這輩人太多的孩提和傳統記憶。比如這個滕籮筐。</h3> <h3> 據介紹,這是一個保溫籮筐。泡好的茶連同茶壺,一起放進這個藤蘿里,能夠保溫。</h3> <h3> 而這個,是過年過節或者祭祀時裝貢品用的,嫁女兒的時候也會用這個裝糖果三牲五禮,閩南語叫“神籮”,由農村里的專門工匠用竹篾編制,而后反復用桐油漆擦拭再上色制成。</h3><h3> 吸引我的,是這個“神籮”是光緒辛丑年蒲月制成,換算公元是1901年農歷五月,至今已有118年,色彩依然那么鮮艷,形制依然那么堅固,老祖宗的手藝確實不能丟啊!</h3><h3><br></h3> <h3> 這是閩南龜粿印。龜粿印有大印有小印。大印是正月初九敬天公做龜粿用的,小印是其他節日或者孩子周歲十六歲用的。龜粿印有烏龜形狀的,有壽桃形狀的,寓意長命百歲。有意思的是,龜粿印上的烏龜圖案,前面有五爪,后面有四爪,寓意烏龜雖然爬得慢,但是有雄心壯志,要走遍五湖四海。</h3> <h3> 這個叫箸籠,小孩子調皮,有時候也叫它“豬籠”,是放筷子用的。它的底部鏤空,筷子洗完后放回去可以瀝干水分。分左右兩格,一邊是主人家自己用,一邊是客人用的。小時候我家還用過木制的箸籠,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換成塑料的。</h3> <h3> 以前,農村家里沒有電燈,照明就用這種氣燈、煤油燈、柴油燈。</h3><h3> 右二是家用的煤油燈,那白色玻璃罩是為了防風用的,小時候一不小心就打碎了這個玻璃罩,為此,不知道被家里的大人打了多少次。左二的燈稍大一點,是生產隊開會或者意議事用的, 平時家里是舍不得用來照明的,用的燃料是柴油,雖然價格便宜一點,但是黑煙很大,不管是柴油燈還是煤油燈,不管是大燈還是小燈,這一些玻璃罩要定期清洗,否則透光度就很不好。</h3><h3> 右一與其他燈具不一樣, 它叫白熾燈,用的不是燈芯,而是白色的燈網;用的不是油,而是汽,在點燃過一段時間以后,燈光會慢慢變暗的時候,這時候你要用旁邊有一個氣壓閥不停加壓,這樣那個白熾燈網就又會慢慢變亮了。與左二一樣,用到這兩種燈具一定是有大事情發生,要么生產隊開社員集體大會,要么誰的家里有紅白喜事,要么是村里在演戲,要么就是誰家里連夜在收割水稻或者小麥,有時候是在收割苦麻。</h3><h3> 這些燈具,見證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悲歡苦樂。但是,即使是寒風吹來,從來沒有看到它們為此流過一滴歡樂或者痛苦的淚。</h3> <h3>留給我們每個人記憶最深的,當屬以下三張圖片了:搖籃、臥籃和椅轎。</h3> <h3> 搖籃和臥籃都是用來哄孩子睡覺的。經常是哥哥、姐姐用來哄弟弟、妹妹睡覺的,而哄與被哄者之間往往大不過一兩歲,有時候哄人者與被哄者一起嚎啕大哭,直至最后,兩個人都睡著了。</h3> <h3> 而椅轎是給四五歲的孩子吃飯用的。那時候家里孩子多,大人沒辦法一一照顧,給孩子喂飯,大一點的孩子只能坐在椅子上,自己獨自吃飯,往往一碗飯吃進肚子里還不到一半,另外一半是涂在臉上、掉在地上,椅轎旁邊,必有一只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旁邊撿食。而孩子呢,往往吃著、吃著,頭一歪又睡著了。</h3> <h3> 詩南村,因位于詩溪之南而得名。整個村子有詩溪與東溪環繞匯聚,形成山區難得的水鄉。</h3> <h3> 水鄉,并不是真的那么詩意。舊時,詩南村有上、下兩處碼頭。兩條溪水將詩南村一分為三,村民往來皆依賴渡船,遇有洪水肆虐,則屋倒船翻人亡,村民苦不堪言。</h3> <h3> 改革開放后,旅外鄉親及吳氏家族斥巨資分別捐建的柏斯大橋、港龍大橋、詩霞大橋環村而架,成為村民們對外聯絡與交通的三道彩虹。</h3> <h3>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詩南村憑借山區水鄉山清水秀的資源稟賦、人杰地靈人文和歷史積淀、鄉賢在外生產經營樂器的產業優勢,政府和社會賢達聯手打造“音樂水鄉”品牌,讓山區小鎮想起了音樂聲,讓水鄉蕩漾著藝術的空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上圖來自網絡)</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提起詩南村打造的音樂水鄉,不能不提到柏斯音樂大橋的出資者吳天真先生。</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h3> <h3> 吳天真先生意外地發現詩南獨特的魅力。“詩南村位于東溪與詩溪交匯處,是重要的水源保護地,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人文底蘊,就像一塊不可多得的‘音畫創作圣地’。”于是,一個將柏斯音樂與詩南水鄉相融合的想法在他腦海里萌生。</h3><h3> 經過不懈的努力,詩南村先后成立了管樂、鋼琴、南音、古箏等免費的音樂興趣班和老年人鋼琴班、青少年暑期音樂培訓班,創建了音樂文化園,并從南安市區、泉州、廈門等地請來有經驗的老師授課,向全村老少普及音樂文化。<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本段文字引自東南網10月16日文章《南安詩南村的音樂文化之旅》作者: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柯琳琳)</font></h3> <h3> 詩南村在建設和諧村的過程中,在征得村民同意下,他們拆除村里荒廢的老房子、旱廁,把它們建設成為花圃、口袋公園或者停車場、健身小廣場,為60戶居民住宅實施裸房改造,綠化房前屋后,村道兩側上彩繪,同時就地取材,利用鵝卵石修筑沿路護坡,使鄉村舊貌換新顏。<br></h3> <h3> 眼前這座詩南小樂園的前身是一座破舊的老房子,詩南村投資16萬元將其改造成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br></h3> <h3> 這是一架用石頭雕刻成的鋼琴,幾可亂真,你看得出來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巴青县|
华容县|
昌都县|
马山县|
兰西县|
青河县|
东至县|
靖西县|
突泉县|
镇江市|
昌乐县|
蒙城县|
渝中区|
大埔区|
西城区|
平陆县|
佛冈县|
盘山县|
获嘉县|
疏勒县|
自贡市|
华池县|
东明县|
定南县|
江口县|
广汉市|
武汉市|
苏尼特右旗|
上杭县|
安图县|
佛学|
大同市|
波密县|
台东市|
灵台县|
米脂县|
巴塘县|
镇原县|
庐江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