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青甘大環線游記

克非

<h3><b>  記得 孩童時,母親有一只漂亮的口琴,外殼上有飛天圖案,每每母親吹起口琴,那美麗飄逸靈動的的仙女就會隨著悠揚的琴聲在空中翩翩起舞,那夢幻的畫面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底。后來又看到和聽到一些有關敦煌莫高窟的文章和傳說,更是被深深的吸引,總想著哪天能到這個二千年前世界最繁華的敦煌城觀光并瞻仰一下莫高窟的寶藏......</b></h3><h3><b> 退休后有了閑暇時間,就計劃與朋友們一同前往久仰之地,中間也經歷了一些波折,今天在照亭的組織下我們八位同學參加了康輝旅行社的六日雙飛“博望絲路”甘青大環線旅游活動,終于得已前往一直以來都令我向往的寶地了。特別感謝照亭!</b><br></h3> <h3><b>  旅行社安排的線路是從西寧出發,到青海湖,再走德令哈到大柴旦,柴達木邊緣,進入敦煌,走河西走廊到張掖,從張掖坐高鐵回到西寧,是一個完整的環線,不走回頭路。全程2800公里,沿途的著名景點有青海湖、茶卡鹽湖、柴達木盆地、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嘉峪關、張掖七彩丹霞。</b></h3> <h3><b>  2019年5月30日(周四)是六日游的第一天。中午12點半我們8人分乘兩輛的的(車費自理180元/輛)前往長沙黃花機場,途中天開始下雨并漸漸變大,高速路上汽車濺起了很高的水花。不用擔心的是師傅的開車技術好,1小時就順利抵達T2航站樓。</b></h3> <h3><b>  到達后不久,旅行社的一位美女來與我們接洽,拿身份證領登機牌并要交(40元/每人)飛機和旅游大巴的意外險。下午3點半開始登機,約4點正常起飛前往西寧。</b></h3><h3><b> 約5點每人發放了一個米漢堡和一小瓶礦泉水,第一次吃米漢堡,香軟糯味道還不錯!</b></h3><h3><b> 下午6點接近西寧時飛機開始下降高度,此時窗外晴朗的天空中飄著朵朵零星白云煞是好看!</b></h3><h3><b> 6點半飛機穩穩的降落在西寧機場的跑道上,很高興我們順利的到達西寧。</b></h3> <h3><b>  西寧曹家堡機場大樓。(坐在大巴上攝)</b></h3> <h3><b>  在機場門口導游小李(圖1)舉著小旗來迎接我們。分別來自湖南三個地方一行24人隨著他上了一輛大巴,之后的四天這輛車(圖2、3、4)將伴隨我們走完所有景點。</b></h3><h3><b> 上車后小李主要講了幾點,一是接下來五天的行程安排;二是這條旅游線路的特點為這是一條經典線路,由于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結合部,自然景觀除了海洋外什么都有,并伴隨著祁連山脈和胭脂山脈。這里每年要接待上千萬人,全程有二千多公里,每天行程很長,還要穿過戈壁沙漠和無人區,且有一段不短的路的上什么都沒有,對旅游和觀光的人們而言是眼睛的天堂,身體的地獄。三是一些諸如坐位不變,糸好安全帶,吃喝拉撒等瑣碎之事。最后贈送了每人一套旅游三寶(眼罩、耳塞、充氣頭枕),外加一個說是防風沙的臉脖套和兩個小沙瓶(很人性化的讓大家裝點茶卡鹽湖的鹽和鳴沙山的沙子樣品帶回家留作紀念)。</b></h3> <h3><b>  汽車從機場出來開往西寧的路上,隨手拍了幾張風景,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輪廓,也是高樓林立,綠樹蔥郁(圖1、2、3)。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整個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西寧市區海拔2261米,地處在湟水及三條支流的交匯處。呈東西向條帶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群山懷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b></h3><h3><b> 晚上下榻在東湖賓館(圖8)。由于晚餐自理,放下行李我們就興致勃勃的來到附近的小吃一條街(圖4)打聽到最有特色和名氣的"馬一刀羊肉店",只見食客人頭攢動,連店外街邊的幾張桌上都是坐的滿滿的,偵查到在最邊上無燈光照明的那一桌人好像快要走了,我們趕快過去等候在傍,一會兒他們走后我們才落桌。在這里吃了兩斤手抓羊肉(90元/斤)肉質細嫩鮮美不油不膩非常好吃(推薦),每人兩串烤羊肉串,最后又上了兩盤烤羊排(沒吃完),一盤羊腸(不建議)沒吃完,還有幾大碗面片,一盤炒大白菜(好吃)。總共花費543元。</b></h3><h3><b> 第二天早餐是賓館的自助餐,面食品種較多,有種豆沙包外形像極了鮮磨姑(圖9)。</b></h3> <h3><b>  5月31號(第二天)行程安排是青海湖一一茶卡鹽湖一一夜宿德令哈。</b></h3><h3><b> 導游規定7點早餐,7點半準時出發。小李說從住地到青海湖的距離約200公里,路上需3小時。景區參觀約2小時出景區吃中飯。再坐2個半小時的車到茶卡鹽湖景區,玩2個半小時再坐2個半小時的車到德令哈市。</b></h3><h3><b> 大巴準點出發,沿途的風景很多,山邊有廟宇,很多地方有瑪尼堆,經幡等。出城路傍還是綠油油的,越走綠地越少,約1小時后路傍露出來白色的山頂,見到了雪山,大家都很興奮,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圖3、4)。山坡上有很多羊群(圖5)。行車近2小時,路過一小鎮(應該就是倒淌河鎮),迎面而來的是文成公主的塑像,可惜沒有搶拍到!這時小李提議到前面的服務區休息一下,提前感受和體驗青海湖的高度和溫度。</b></h3> <h3><b>  下車后,一股寒氣撲面而來,風很大,氣溫很低應該不會超過5C?吧!我里面穿了擋風保溫防曬衣,外面還套了擋風的絨衣,腿上是冬天穿的厚絨緊身褲,外罩厚布裙,腳穿厚旅游鞋仍不覺得暖和,可想而知青海湖的溫度了!</b></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 越來越接近青海湖了,路傍有雪山、草原、沙灘和動物等自然景觀。</b></h3><h3><b> 青海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部,西寧市的西北部,長105公里,寬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和咸水湖,導游說有三個香港那么大。</b></h3><h3><b> 青海湖古代稱西海,仙海,鮮海、禾卑羌海等,唐代時吐蕃東擴后青海湖一帶由藏族所居,藏族稱之為“錯溫波”,意為“青色的海”,元明清時,蒙古族進入青海后稱之為“庫庫諾爾”,意為“藍色的海”,青海湖由此而來。</b></h3><h3><b> 青海湖的顏色很特別,一、藍寶石色,天氣好的時候青海湖特別特別藍。 二、碧綠色,夏天周邊草原綠了之后青海湖有些地方會有碧綠色。 三、海天一色、青海湖天藍的時候也是藍的,天氣不好的時候,灰蒙蒙的,青海湖也是灰蒙蒙的,有時候一天時間三種顏色都能看見。</b></h3><h3><b> 上午10點半我們到達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小李叮囑玩到12點出景區。</b><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 &nbsp;</b></h3><h3><b> 二郎劍風景區,是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109國道旁的一個風景區。二郎劍風景區以其蜿蜒深入青海湖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草原、沙灘、動物為主的生態自然資源,以民間文化活動為內容,成為青海湖旅游區一顆耀眼的明珠。</b> </h3><h3><b> 二郎劍又名為“海帶”,藏族人稱之為“海虎”。位于青海湖東南岸,為一狹長的陸地提帶,寬約百步,長約25公里,自南向北沒入海中,開頭酷似一把長劍。古籍上曾有這樣的記載:“南岸一堤,闊僅百步,北亙數十里,直奔海腹而沒,名為海帶”。</b><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b> 湖中雕像據說是文成公主(圖1)。飛馬騰空(圖2)是在中國旅游的標志馬踏飛燕(現在應該叫馬超龍雀了)的基礎上加入藏族特色元素,它的含義人們認為是這樣的 (1)天馬行空,象征藏區前程似錦的旅游業。 (2)馬是青藏區旅游的重要工具。象征旅游者可以在青藏地區盡興旅游。</b></h3><h3><b> 還有一個藏族部落小景(圖4)</b><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b>青海湖東邊是日月山,南邊是青海南山,西邊是橡皮山,北邊是祁連山.啞口叫大東樹山. 青海湖東北角是西海鎮,又叫原子城,旁邊的草原叫金銀灘,就是王洛賓名曲的誕生地. 青海湖周邊都是藏區,也就是說,在青海只要看到草原就是到了藏區了.</b><br></h3><h3></h3> <h3><b>  導游說了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龍王有四個兒子,,龍王老了后,幾個兒子便分天下之海,老大老二老三分別分到到了東南北三海,而小兒子沒有分到海,于是龍王讓他自己去造個海。而小兒子就尋遍天下,飛到了金銀灘草原,見這里景色精美,于是就在這里造了個西海,也就是現在的青海湖了。</b></h3><h3><b> 當你走近青海湖,你才會發現,青海湖絕非是單色的,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青海湖的顏色或青或藍,或綠或灰,多彩的顏色同時出現在浩渺的煙波、蕩漾的碧水中。今天站在堤上左邊的湖水呈綠色右邊的湖水為淺藍,且遠近又顯現不一,真是美麗多姿令人震懾!</b></h3><h3><b> 由于氣溫較低,風大浪高,耳朵被冷得生痛,只好捂上絨圍巾,帶來的薄羽絨服也派上了用場。</b><br></h3> <h3><b>  游客可在夏季觀鳥.青海湖和沿湖周圍有鳥類162種,水禽候鳥,主要為斑頭雁、魚鷗、棕頭鷗、鸕鶿、燕鷗、黑頸鶴、天鵝、赤麻鴨等10余種鳥。該地還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春秋兩季,大量的水禽都來此棲息和停歇。其中鳥類最大的種群有:棕頭鷗、魚鷗、斑頭雁和鸕鶿.該地還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b></h3><h3><b> 今天大量的斑頭雁在水面嬉戲覓食,它們一點也不怕人,反而飛到你面前兩眼炯炯的盯著你手上的食物,爭搶著來吃。</b><br></h3> <h3><b>  就差這么一點這只斑頭雁就落在我手上了!</b></h3> <h3><b>  孤立在湖面上的一幢三層小紅樓(圖3)是中國魚雷試驗發射基地,位于青海湖的南岸中央。基地成立于1965年。因位于青藏公路151公里處,又被稱為151基地。,后來隨著青海湖水位下降,不能滿足魚雷潛水深度的要求,在出色完成了歷史使命后才光榮退役,已經對外解密,往日神秘的軍事禁區如今成為旅游景點。</b></h3> <h3><b>  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于繩索之上的小旗, 日落下的風馬旗 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愿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征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愿文的圖像來表達的。風馬旗不但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含意,還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藝術品。</b></h3><h3><b> 風馬旗 因布條上畫有 風馬一只,寓意把禱文藉風馬傳播各處,故得名“風馬旗”。 當牧民們路過這些地方,都要下馬致意,右繞一圈。</b><br></h3> <h3><b>  中午12點,按導游的要求我們出了景區坐大巴直奔飯店。12.20來到一家名為“草原賓館”的飯店,有幾個旅游團在里面顯的人很擠,不過伙食有八菜一湯,主食有饅頭米飯,可能是高原的緣故,米飯不好吃,后來我們退了米飯增加了一盤饅頭。店里搞得很熱鬧,前臺上還有藏民的歌舞表演為食客助興。在這里我買了一盒牦牛肉醬,里面有10小盒(100元)。</b></h3><h3><b> 餐后又上路前往茶卡鹽湖。</b></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 從青海湖二郎劍景景到茶卡鹽湖景區高速駕車全程約152.3公里。</b></h3><h3><b> 從青海湖到茶卡鹽湖,沿G109國道向西,經過湖的西南角的黑馬河鎮后,就要上山。這座山叫“橡皮山”,位置上屬于青海南山山系的一部分,海拔4451米,山口海拔3817米(圖1、2),我們大約在下午2點半左右翻越此山。 柴達木盆地為高原型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柴,地處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個被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等山脈環抱的封閉盆地,,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西北北抵阿爾金山脈;西南至昆侖山脈;東北有祁連山脈,面積25.7768萬平方千米。內陸盛產鐵礦、銅礦、錫礦、鹽礦等多種礦物,故被稱作“聚寶盆”(圖3、4)。</b></h3><h3><b> 下午約3點半我們到達茶卡鹽湖景區。迎接我們的是約有十來層樓高可供攝影愛好者拍攝全景的鐵塔(圖6),不過要花錢。</b></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b>路邊的風景真美!是不是有點像阿爾卑斯山下的小鎮呢?</b></h3> <h3><b>  茶卡鹽湖也叫茶卡或達布遜淖爾,“茶卡”是藏語,意即鹽池,也就是青海的鹽;“達布遜淖爾”是蒙古語,也是鹽湖之意。茶卡鹽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附近。 在茶卡盆地的南面有鄂拉山,北面青海南山,與青海湖相隔;盆地東西長80km,寬30km,面積2400k㎡。茶卡鹽湖位于茶卡盆地的西部,長15.8km,寬9.2km,面積154k㎡,湖面海拔3059m;鹽湖的邊緣呈放射狀展布的茶卡河、莫河、小察汗烏蘇河等河水入湖,在湖區東部泉水發育,以地下水的形式補給茶卡鹽湖湖盆。海拔3059米。</b><br></h3> <h3><b>  茶卡鹽湖被國家旅游地理雜志評為"人一生要去的55個地方"之一,被美國CNN評為"30個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十大湖泊”中國唯一入選湖泊。</b></h3><h3><b> 這是景區入口。</b></h3> <h3><b>  下午4點我們進入景區,先到小火車站售票處買票,到核心景區約三四公里,單程票價自費50元/人(圖1、2)。乘警是兩位帥小伙,講話很詼諧風趣,給我們留下了好印象(圖3)。</b></h3><h3><b> 然后我們乘坐著茶卡鹽湖的小火車,開始了一場“鹽湖之旅”。</b></h3><h3> </h3> <h3><b>  一路上,放眼望去,四周白茫茫的,路上、湖里都是鹽,連那些雕塑也是用鹽雕成的。</b></h3><h3><b> 小火車緩緩地行駛了約十分鐘,剛駛入核心景區時有大片廣場和巨型鹽雕,包括西王母、睡佛、成吉思汗等很多主題。但我們沒下車而是先來到了神奇神秘的鹽湖深處,遠處,藍天白云,無盡的草原,有挖鹽船在挖鹽;近處,一望無際的湖水,水晶狀的晶體鹽潔白耀眼。</b><br></h3> <h3><b>景區鹽雕群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戶外鹽雕藝術群”。</b></h3> <h3><b>  茶卡鹽湖這里的食鹽大概有5.2億噸粗略估計夠全球人吃11年左右夠全國人民吃75年。導游介紹此鹽品質上乘,以前是進貢給慈禧太后的貢鹽。</b></h3><h3><b> “茶卡”是藏語,也就是鹽池意思,與其它鹽湖不同的是,茶卡鹽湖鑲嵌在雪山草地間而非戈壁沙漠上,被旅行者們稱為中國“天空之鏡"</b></h3><h3><b> 我們所處位置是天空之鏡廣場。</b><br></h3> <h3><b>  鹽湖綠瑩瑩的湖水與藍天白云的廣袤天空融為一體,云天影映,美不勝收!</b></h3> <h3><b>  鹽湖的水很清,清得可以看清湖底的每一朵鹽花,藍天、白云、雪山倒映在水中,真是水天一色呀。</b><br></h3> <h3><b>  歡快地走在雪白的鹽灘上,如同走在冬天茫茫的大雪上,好不愜意!</b><br></h3> <h3><b>  有幾對情侶正準備拍婚紗照,因為愛情所以不冷!</b></h3> <h3><b>  正在拍婚紗照的美女,好靚麗啊!</b></h3> <h3><b>哇,這么美的地方不下水留影怎么行呢!典型的中國大媽照!不懼寒冷老媼聊發少女狂,哈哈...。</b></h3> <h3><b>  這是湖心碼頭區域,也是小火車的終點站。</b></h3><h3><b> 碼頭占地面積約2464㎡,新開航道并入原有的工業采鹽航道,形成東線工業游覽觀光路線。</b></h3> <h3><b>  茶卡鹽湖有許多著名景觀,除了與鹽湖有關的還有周邊的諸如“荒漠草原、濕地鳴鴨......”等。</b></h3><h3><b> 還有著許多神秘而美妙的傳說。相傳鹽湖里晶瑩剔透的青鹽,就是西王母為解救苦難中的黎民百姓,派來1000位仙女日夜看守而流下的汗水結晶,茶卡鹽湖的守護神一一福食之尊穆瑤洛桑瑪的傳說,巫咸的傳說,馬頭琴的傳說......這些美麗的傳說,承載著人們祈求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形成了當地極富特色的民俗文化。</b></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 按導游的規定,六點鐘要出景區,于是我們又花50元坐小火車返回停車場。所以只在景區游玩了兩小時。隨之乘客們上了大巴,胡司機驅車駛向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沿途風景是茫茫戈壁,比較單調,導游小李在車上略帶憂傷的講起了詩人海子與他的詩。</b></h3><h3><b> 德令哈之所以被國人所熟知,名揚大江南北,不是因為德令哈那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風光,更不是因為臺吉,而是與一個詩人有關。20多年前(即1988年),秋天的一個雨夜,24歲的年輕詩人海子,在乘火車去西藏孤身經過德令哈這個小城時,詩情伴著積壓了許久的哀怨,終于火山爆發般沖出詩人的胸腔:</b></h3><h3><b>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b></h3><h3><b>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b></h3><h3><b>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b></h3><h3><b> 海子的詩,美得讓人心碎,尤其是對這個世界尚存美好希冀的人們。8個月后,即1989年3月26日,25歲的詩人海子臥軌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年輕的詩人海子,就是因他寫的詩,讓人們記住了德令哈,也讓人們記住了他,而德令哈,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化記憶里一座千年飄雨的城市。</b></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b>  約2個半小時的車程,于當晚8點半左右進入德令哈市。</b></h3><h3><b> 德令哈”乃蒙古語,全稱“阿里騰德令哈”,意思為“金色的世界”。關于德令哈名字的來歷,大概可追溯到公元1637年。相傳,當時西蒙古顧始汗率兵從新疆烏魯木齊遷移至青藏高原定居,并在這里建立了統一的青藏高原執政主體——和碩特王國。顧始汗建立自己的王國后,開始分封自己屬下的部落首領,也就是八臺吉。因為初來乍到青海,八臺吉對自己所擁有的牧場情況一點也不清楚,于是,便紛紛帶人察看自己所分的牧場。而分到現在的德令哈一帶牧場的臺吉,帶領屬下來到這里時,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這時恰逢金色八月,只見這里水草茂盛,連片的草原一片金黃,四周群山環繞,中間是一片空曠牧場,附近還有有美麗的湖泊和茂盛的蘆葦,水天一色。臺吉不禁喜出望外,大叫道:“蒼天給我們部落賞賜了這片寶地,那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阿里騰德令哈’吧。”從此這個地方就定名為“阿里騰德令哈”,并且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后來人們為了稱呼方便,就把這里稱為“德令哈”,沿用至今。</b></h3><h3><b> 晚8點50,我們入住云湖大酒店(圖1、2、3),9點半左右在酒店斜對面的一個小面館吃面(圖4)炒了3個菜,點了羊肉面和臊子面,味道一般。</b></h3> <h3><b>   6月1號(第三天)行程安排是翡翠湖一一鳴沙山月牙泉一一夜宿敦煌市。</b></h3><h3><b> 早上6點20上車,導游給我們每人發了一袋牛奶一個夾心面包一根火腿腸做早餐,6點半準時開車。道路兩旁是茫茫戈壁,還要經過無人區。小李專門提示途中沒有服務區,介紹了可撐傘露天方便的方法,且還不能隨便停車,必須要到有垃圾箱的地方才能停車方便,這樣的地方特別惡心,身體的地獄在這里得到體會!</b></h3> <h3><b>  行車3小時路程216.3公里到達翡翠湖景區。景區旁停著幾輛小車和大巴,有些游客已先期來到了這里。</b></h3><h3><b> 翡翠湖一般稱為大柴旦湖,它位于大柴旦鎮西北約10公里左右的一處戈壁上,是一處絲毫不亞于茶卡鹽湖的美景,當地人俗稱翡翠湖,因為她碧如翡翠、晶瑩剔透而得此名。它海拔約3148米,面積有240平方公里左右,它比天空更干凈,比夢境更迷幻,四周的鹽灘和富含礦物質的水共同組成了鏡像一般的空間。它原是當地一家企業的采礦區,歷經數十年生產建設開發形成的原生觀景地。多年來,雖有其名,卻鮮為外人所知,更別說游客涉足觀光。近兩年,隨著青甘環線的火爆,這個曾經不知名的鹽湖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值得一提的是,它不要門票。</b></h3> <h3><b>  近距離的走進翡翠湖,人是水中人,影在天上游。</b><br></h3> <h3><b>  那天空下的倒影,就是這世間最純粹的風景,而它就在那里,正綻放著讓人終生難忘的風情。</b><br></h3> <h3><b>  形態各異的工業鹽結晶也有著不同的風情,像一朵朵迎風綻放的美麗花朵,閃著迷人的光芒。</b><br></h3> <h3></h3><h3><b> 初見翡翠湖便是驚艷,絲毫不夸張的講,翡翠湖象是上帝遺落的調色盤 。</b></h3><h3><b> 置身在這片翡翠天鏡之中,一時間不知道究竟如何表達自己的欣喜。</b></h3><h3><br></h3><h3></h3> <h3><b>由于所含礦物質濃度不同,湖水呈現出深綠、墨綠、翠綠……宛若鑲嵌在大地上的一塊塊翡翠。</b><br></h3> <h3><b>湖面上乘著小舟輕輕的搖晃比茶卡鹽湖更夢幻更美麗!</b><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 每一刻的風景,都有截然不同的色彩,水印丹霞,無比壯美。這片天空之鏡至今仍保留著她最初的美好。</b></h3><h3><b> "世不遇你,生無可喜”是我此時此刻的念頭。翡翠湖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美,但我更希望它美得永恒! </b> </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b>  在景區逗留半小時,上午10點又登車前行,四十分鐘后在路邊小鎮的一個飯店吃中餐,飯萊還不錯比較可口(圖1)。餐后又開始趕路。12點行駛到魚卡收費站前面,有一個邊防檢查站,這里是進入新疆的門戶,我們全體下車進入一個房間交上身份證面對視像頭驗明正身后,才能走出房間上車繼續前行(圖2)。</b></h3><h3><b> 仍是戈壁地貌,這里常見到成群的風力發電機組(圖3)。</b></h3><h3><b> 隨著向西行駛,海拔高度逐漸降低,常有大下坡(圖4),</b></h3> <h3><b>  車行3小時后,在下午2點40到達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的一個公安檢查站(圖2),汽車駕駛員被強制要求下車休息40分鐘再上路。一些旅游大巴都停在路邊休息(圖4)。這里相當于一個正在建設中的服務區,比較臟亂差,還好有賣瓜零食的小攤販,我們一行在這里吃了西瓜(4元/斤),有一個簡陋的休息室,有一個旱廁和一幢正在建設中的房子。3點20分司機休息好了,車子繼續往敦煌方向前行。</b></h3> <h3><b> 藍天白云下的戈壁灘也非常美!</b></h3> <h3><b>下午3點50分,離敦煌只有84公里了(下圖)。</b></h3> <h3><b>  這里的地貌發生了變化,沙漠化程度加重了。</b></h3><h3><b> 路邊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橋立體交叉延綿數公里很是壯觀,這真是改革開放四十祖國巨變的一個縮影啊!</b></h3> <h3><b>  漫漫長路上,小李聊上了寶石,說這里隨處可見的石頭可能就隱藏著寶石。他隨手拿來一塊不起眼的小石頭,說是胡司機檢來的瑪瑙,在手機的光照下似乎有點透明,真是瑪瑙嗎?撿得到漏嗎?(呵呵,正好這時知友xm在微信上聊去敦煌撿漏的事)</b></h3> <h3><b>  下午5點左右,快到敦煌市了,路邊有了一些不同的人造景觀。還有一個部隊軍車訓練場(圖4)。</b></h3> <h3><b>  下午5點20左右進入敦煌市。不愧是沙漠中的綠洲。</b></h3><h3><b> 出敦煌城向南6公里,一眼就看到連綿起伏的鳴沙山。鳴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延綿40千米,南北寬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b></h3><h3><b><font size="3"> </font>5點半到達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門前。</b></h3> <h3></h3><h3><b>  一路行來盡是沙漠戈壁,不免覺得荒涼,然眼前的一切卻是如此壯美瀟灑。見峰巒高低起伏,氣勢磅礴,見沙浪輕波漣漪,潺緩斡旋。在陽光的譜寫下,跌宕有致,妙趣橫生,成了眼前最美的風景,令人不禁贊嘆!</b> </h3><h3><br></h3><h3></h3> <h3><b>  到了鳴沙山一定要體驗一把騎著駱駝在沙漠里行走的感覺。我們8人中只有4個人想騎。這是自費項目(100元/人),另外有一個院子的門邊窗口買票進入(圖3)再等待組成五人小組,五匹駱駝互相用繩子栓著由一位牽駝人牽著爬山。在這里等了十幾分鐘也湊不齊另外一個不認識的人,牽駝人只好帶著我們四人動身了。</b></h3> <h3><b>  上駱駝時牽駝人先讓其跪下再協助我們上去讓我們坐正坐穩(圖1),然后駱駝再站起來。等大家全站好后由牽駝人牽著頭駱向鳴沙山進發至山頂后再由對面山返回。</b></h3><h3><b> 鳴沙山自古以來因鳴沙而揚名,走在沙漠里可清楚的聽到駝蹄踩沙子發出"嚓啦嚓啦"的響聲。我們的隊伍就這樣慢慢悠悠的晃蕩著走向沙漠深處的山頂。真像是像影視劇里的鏡頭回放,也讓我們體驗了一小時頭頂驕陽身騎駱駝在沙漠里旅行的滋味,過了把癮!</b><br></h3> <h3><b>  路上牽駝人提出每人給他20元他用我們的手機或相機幫拍照,照多少不限,否則他沒有別的收入這一趟就是白牽。看到這么辛苦的他我們欣然應允,他給我們個人集體的照了不少,技術還可以,看來這些牽駝人個個都是拍照里手。</b></h3> <h3></h3><h3><b>  在鳴沙山,第一次見到那么大片的沙漠,還有一隊隊的駝隊,視野頓時開闊,金色的陽光照在金色的沙上,一副副絕美的畫面,很震撼。</b> </h3><h3><br></h3><h3></h3> <h3><b>  沙漠,一直是人們心生向往的地方,人們向往三毛筆下的撒哈拉,人們向往那片廣闊的天地,然而撒哈拉太遠,現在我們腳下的鳴沙山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沙漠景點。</b><br></h3> <h3><b>  此景此情夠攝影人忙碌一陣子了。</b></h3> <h3><b>  景區里供游客游玩的項目還不少,除了騎駱駝外還有坐直升機觀光(圖2)、滑沙(圖3)等項目。原本想體驗一把滑沙的由于時間關系只能遠觀了。</b></h3><h3><b> 由于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下駱駝后又直奔月牙泉。</b><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鳴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泉邊還有一座名為「鳴沙月泉」的精美樓閣(圖2)與山水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美輪美奐。</b></h3><h3><b> 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b> </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b>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b> </h3><h3><b> 這里的沙子很特別,都是顆粒狀的揚起來沒有灰塵。</b></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b> &nbsp;月牙泉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b></h3><h3><b> 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b> </h3><h3><br></h3><h3></h3><h3></h3><h3></h3><h3></h3> <h3><b>  導游規定7點半出景區。出來后同車的另一部分人去劇院(圖1)看大型歌舞「絲路花雨」的表演,我們8人都沒去,而是去了黨河邊看夜景。</b></h3><h3><b> 黨河,古名氐置水,是黨金果勒(蒙古語“肥沃的草原”)河的簡稱,河西走廊最西端,發源地為祁連山,作為疏勒河的一級支流流經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敦煌市。是這兩縣市的母親河,有了黨河才有了敦煌綠洲,有了敦煌綠洲,造就了敦煌盆地,滋養孕育了燦爛的敦煌文化,是名副其實的敦煌母親河。</b></h3><h3><b> 黨河畔夜景很美。城市看來都相似,到處是流光溢彩燈火闌珊,隨處有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圖2、3、4)有點不同的是這里跳的是歡快的新疆舞。</b></h3> <h3><b>  夜晚住宿在黨河邊的「天沁雲水」賓館,晚餐(圖2)和第二天的早餐(圖3)都在這里用,伙食還不錯味道還可以。特別是晚餐吃了一道我從未見過和吃過的菜,也就是敦煌八大怪(圖4)的第七怪“榆錢也是一道菜”,感覺應該是榆錢葉里加了面粉炒的,很好吃值得一嘗。</b></h3> <h3></h3><h3><b> 6月2號(第四天)的行程安排:莫高窟一一夜宿嘉峪關市。</b></h3><h3><b> 今天的行程最輕松,導游說早晨可以多睡會,8點在餐廳早餐,8點半出發。</b></h3><h3><b> 8點34分汽車到了預約售票中心(圖2),導游下車去預約,不多會就回來了。他顯得很開心,說去莫高窟參觀每天只允許去6000人,若在旺季,門口排著的長隊堪比春運,又不能網上預約只能老實排隊,很多人排通晚。</b></h3><h3><b> 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b></h3><h3><b> 8點50分汽車到達景區,9點導游取來票送我們進入景區。在這里必須要先進影院觀看小電影(圖4),詳細了解莫高窟的歷史和觀看一些各個洞窟的精品。第一次看這樣的穹頂球面電影,非常清晰各個角度都好看(圖1)。</b></h3><h3><br></h3><h3><br></h3><h3></h3> <h3><b>  莫高窟壁畫,被復制的歷史痕跡,千百年的歲月,仿佛就在那一瞬間,反彈琵琶的故事被定格,卻沉淀了歷史的厚重,深厚了文化的底蘊,增添了神秘的色彩。</b></h3><h3><b> 窟內不允許拍照,這些是從電影上拍下來的。</b><br></h3> <h3></h3><h3><b> 這幾幅壁畫說的是佛教的經典故事,「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b></h3><h3><b> 表現的是是釋迦牟尼前世的事情,有一天當佛陀與家人出游,漫步在崎嶇的山路時,看見了一只瘦弱且饑餓不堪的老虎,身邊圍繞著一只剛出生的小虎,母虎饑餓的無法忍耐,好幾次望著小虎想將它吞入腹中。佛陀看到了十分哀傷,迫于饑餓的痛苦而違背了母性,這真是殘酷而悲哀啊!佛陀心想,就讓我這不實的身軀捐與它吧,不僅可令母虎飽餐,使小虎遠離危險,也可鼓勵大眾興起對動物珍愛的心。于是,佛陀就跳入崖中,將身軀給予母虎食用。他的國王父親吩咐家臣趕造七寶塔。把王子的尸首厚葬。</b></h3><h3><br></h3><h3><br></h3><h3></h3> <h3><b>  觀影后已經是上午十點,游客們再乘擺渡車到莫高窟參觀,到達已是十點半了。</b></h3><h3><b> 窟外被柵欄團團圍住需排隊等待,每隔幾分鐘由一位講解員帶二十多人進入。講解員們也在門口等待(下圖左)。</b></h3><h3><b> 等到十一點時我們終于被一位美女講解員帶入,她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個耳麥來聽她的講解。每位講解員手中有七把鑰匙,由她們開鎖進去。這樣每批次游客分別進入不同的七個窟參觀,有利于壁畫的保護和維護。進入的窟內不能有燈光由講解拿著的一個特殊小手電來照亮,也絕對不能攝影拍照。 &nbsp; 我們一共看了七個窟就結束了參觀。印象深刻的是藏經窟、臥佛窟、96窟,各朝代的塑像顏色的區別,當然還有飛天和反彈琵琶等一些精美壁畫,大部分窟內穹頂上都繪有千佛。</b></h3><h3><br></h3><h3></h3> <h3><b> 走在莫高窟前的路上,站在我心向往的寶地上別提有多高興了!哈哈哈......</b></h3> <h3><b>  莫高窟建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古代莫/漠是通假字即沙漠邊的石窟“莫高窟”。而莫高窟在現在的莫高鎮境內古稱“莫高里/莫高鄉”。又開窟的和尚叫“樂尊”,后來的發良和尚感到“樂尊”修為和道行極高,其他人莫高于此僧名即名。這就是莫高窟名字的由來。</b><br></h3> <h3><b>  這位艷麗的仙女飛天是臘像還是真人呢(圖4)?</b></h3> <h3></h3><h3></h3><h3><b> 位于96號窟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窟內彌勒大佛又稱“北大像”,建造于武則天登基那年。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延載二年(公元695年),禪師靈隱共居士陰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大佛為石胎泥塑,兩腿下垂呈倚坐之勢,雙目俯視,一手上揚,一手平伸,體形飽滿圓潤,氣度莊重神圣。一茬茬眾生自窟底抬頭仰望,在崇高莊嚴的宗教氛圍中,更覺佛的至高無上和無盡含藏。 「九層樓」(圖左)里面只有一座供人們仰視的彌勒大佛(圖右來自電影)。</b></h3><h3></h3><h3></h3> <h3><b>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由于佛像彩塑數量眾多,俗稱千佛洞。</b><br></h3> <h3><b>  11點半,結束了窟內參觀。往出口走時拍下了一些周邊的景觀。</b></h3> <h3><b>  12點20分我們駛出了景區。1點來到一個名叫「老掌柜」的餐館吃中飯(圖1、2),這里菜品豐富,八菜一湯里有烤鴨、糯米蒸雞塊、燒魚塊、烤羊肉串等。主食有蕎麥面發糕和米飯。</b></h3><h3><b> 飯后繼續趕路行駛在前往嘉峪關方向的路上。車上導游聊起了瓜州,說此地的瓜果比新疆的還好吃,可由于沒有名氣,要貼新疆的標簽售往外地。</b></h3><h3><b> 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b></h3><h3><b> 下午3點半汽車進入瓜州一個服務區休息。這里一排十幾家賣瓜果的小店,由于胡司機認識68號店主,車子徑直停在了門前(圖3、4),一車人都在店里吃了免費的西瓜和哈蜜瓜,確實很甜很好吃,當然也給店里帶來了不少生意。車上大部分人都在這里買了瓜果干品和牦牛肉干。</b><br></h3> <h3><b>  下午3點50分從瓜州的服務區出來后車子繼續行駛在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上。5點50分進入酒泉的一個服務區休息。</b></h3><h3><b> 在這里遇到了莫高窟我們在一起排隊跟同一講解員走的三人(圖5)他們來自遼寧與我們年齡相仿,從家里出來一月有余,騎摩托車到西藏轉了一大圈現在走在回家的路上了,真是讓人敬佩的勇士!</b></h3><h3><b> 越接近嘉峪關市路邊的綠地越多(圖7、8),經過六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駕車全程約375.4公里于下午7點20分終于進入嘉峪關市映入眼簾的是鋼鐵工人雕像(圖9)。</b></h3><h3><b> 嘉峪關市是伴隨著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明長城西端終點嘉峪關得名。導游介紹該市人口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這里不存在語言障礙。</b></h3> <h3><b>  七點半下榻瑞泉大酒店七樓(圖1、2)。由于同時到達另一輛大巴,又只有一部電梯,耽擱了時間八點才出來找餐館吃飯。九點鐘才吃上晚餐(圖3)。在這個店里吃了手抓羊排和炒羊肉片再加幾個小菜,羊排味道很正宗,還有一個說是在戈壁里生長的野人萊和另一個小米加菜的湯很好吃。</b></h3><h3> &nbsp;</h3><h3><b> 6月3號(第五天)的行程安排是,嘉峪關一一張掖七彩丹霞一一張掖高鐵站一一西寧</b></h3><h3><b> 早上七點在酒店二樓餐廳吃自助早餐(圖4)七點半出發前往嘉峪關。沿途是街景(圖5、6、7)有很多學生騎車上學。七點四十五分就到達景區大門(圖8),由于不到八點,游客服務中心還沒開門(圖9),暫且等待吧!</b></h3> <h3><b>  嘉峪關城位于嘉峪關市向西五公里處。嘉峪關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732年)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先后經歷168年時間的修建,是現存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嘉峪關是萬里長城沿線最壯觀的關城。</b></h3><h3><br></h3> <h3><b>  上午八點半拿到票后我們進入景區,先聽導游解說,之后我們沿路線圖前行。沿途風景不錯經過曲柳依依的蔭道,呼吸著飄揚的絮花,眼觀湖水倒影的雪山,心情無比舒暢,因為我們已來到觀光萬里長城的必到之處。</b></h3><h3><b> 明征西大將軍馮勝(圖5)收復河西后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b></h3><h3><b> 嘉峪關自古是一座重要的城池,這里是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隘口,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b><br></h3> <h3><b>  關城規模宏大,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固若金湯,牢不可破。這里地勢險要,南依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憑連綿起伏的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三十華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狹窄處,被稱為“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為古戰場,關東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終年不竭。</b></h3><h3><b> 這是一座金色的城池,無論在陽光的反射下還是自身的戈壁氣質。</b></h3><h3><b> 如今嘉峪關外依舊是皚皚雪山、莽莽戈壁。</b><br></h3> <h3><b>  &nbsp;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適合戰爭防御需要。</b></h3><h3><b> 城池內設有甕城.關帝廟、游擊將軍府、兵營等,還有一個兩米多高的戲臺(圖8),戲臺四壁上畫了一些勸善抑惡的人或事,如左壁上該人的前世做了什么事對應在右壁上的是現世報,看起來淺顯易懂,估計當年的普通人應該文盲居多。</b></h3><h3><b> 這里除了有重要的戰略、經濟地位,還是林則徐貶黜、左宗棠出關等重要事件的見證地。</b></h3><h3><b> 在城池上又巧遇了手拿「塞北騎士」標志的遼寧老哥仨,看來與我們是同線路游覽(圖9)。</b><br></h3> <h3><b>  一腳關內一腳關外,跨出城門就是外國(圖5、7、8)。那時出關要關照類似現在的護照(圖4、6),關門內外有兵將把守巡邏(圖9),御敵于國門之外,可見我國從來就是一個防御性國家。</b></h3><h3><b> 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b></h3><h3><b>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滿速兒汗入寇肅州,游擊將軍芮寧陣亡,全軍陷沒,嘉峪關失守。</b></h3> <h3><b>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又是秦朝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b></h3><h3><b> 歷史已經逝去,空余絡繹不絕的往來游客。</b><br></h3> <h3><br></h3><h3><b> 嘉峪關關城,見證了600年絲路風雨。</b></h3><h3><b> 硝煙、大漠、駝鈴,輪轉出壯麗、悠遠的絕唱。</b><br></h3> <h3><b>  導游規定10點半出景區,我們沿著現在流行的從購物街出了景區,之后乘車駛往張掖。沿途地貌也從戈壁逐漸變為綠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奔馳于下午1點半到達離景區還有四公里的地方(圖1、2、3)。在景區附近,進入一家名為「甘州食府」的飯店吃中飯(圖7),有一道蜜汁金瓜很漂亮搶眼,另一道北方風味的小酥肉很好吃。主食為米飯、面條(圖8)。店里一面墻上繪著古絲綢之路路線圖,可見張掖也是這條路上的一員(圖9)。</b></h3> <h3><b>  張掖丹霞地貌位于臨澤境內,景區東距張掖市40公里,北距臨澤縣城20公里,景區分布面積為50平方公里。方圓100平方公里的祁連山北麓丘陵地帶,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為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間,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5~10公里的地方,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艷的丹絕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氣勢磅礴,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嶺橫生,五彩斑斕,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b></h3><h3><b> 景區在2011年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b></h3><h3><b> 下午兩點一刻,我們來到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圖2),取票后在2點半左右坐擺渡巴士進入景區(圖1、3)。2點40到達第一個觀景臺。導游說一共有四個觀景,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去其中的三個。3號觀景臺需要爬山且范圍較大就不去了。</b></h3> <h3><b>  景區地貌主要由1.3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紅層”,經構造運動,流水與風力的侵蝕作用而形成,是中國獨有的彩色丘陵地貌。</b></h3><h3><b> 圖為經典「大扇貝」景觀,是景觀中的精品。</b></h3> <h3><b>  在這里厚達300~500米的巖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色彩斑斕,美不勝收。</b><br></h3> <h3><b>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廣泛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巖層。。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 </b><br></h3> <h3><b>  “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指天上的彩霞。 &nbsp;</b></h3><h3><b> 圖為經典「七彩霞」景觀,也是景觀中的精品。</b><br></h3> <h3><b>  這些都是在七彩虹霞臺拍下的照片。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景。</b></h3><h3><b> 赤壁長域(圖7),七彩虹霞(圖8)</b></h3><h3><b> 山上的風很強勁,圍巾可在空中飄揚(圖4)。</b></h3><h3><b> 紅褐色的山體里也有綠州(圖5)。</b></h3><h3><b> 有一景名為「神龜問天」是不是很形象(圖2)?</b></h3><h3><b> 山間你看得到最美馬路嗎(圖9)?</b><br></h3> <h3><b>  這里是中國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b><br></h3> <h3><b>  彩色丘陵的形成和誕生是以百萬年為地貌單位,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的地質遺跡。</b></h3> <h3><b>  我們照相的位置是七彩錦繡臺。</b></h3> <h3><b>  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張國臂掖(腋),以通西域”之意。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著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濕地,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的裕固族風情,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b></h3><h3><b> 為了趕高鐵,下午4點半多點我們出景區上大巴駛向高鐵站。5點40到達高鐵張掖西站(圖1)。簡單吃了點東西于7點半上高鐵駛向西寧。不愧是綠州,鐵路旁邊一片綠色(圖2),途中停靠一個「民樂站」(圖3)之后一直駛向西寧。晚上9點半正點到達。站外有大巴等著。</b></h3><h3><b> 又住回了東湖賓館(圖4),第二天仍然在賓館一樓餐廳吃自助早餐又吃了蘑菇包(圖5)。</b><br></h3> <h3><b>  6月4號(第六天),行程安排:西寧市東關清真大寺一一西寧機場一一長沙機場。</b></h3><h3><b> 今天是回程的日子,小李特意安排多休息一下,八點半吃早餐。九點前往東關大清真寺。9點20分我們就到了寺外。這天西寧下著中雨,除了我們一車人沒見有其他游人。參觀這里一定要穿長衣長褲或長裙。</b></h3><h3><b> 由于2019年6月5日是開齋節,也就是伊歷的1440年10月1日。開齋節作為伊斯蘭教主要節日,要舉行盛大的集會,因此寺里在進行整理和裝飾,到處懸掛著星月旗。見游客進寺迎上來一位主事的人應該是阿訇吧(圖7、8)他給我們講了十五分鐘的課,說我們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應該像石榴籽樣緊密的團結在一起。</b></h3> <h3><b>  上午十點,告別了清真寺。十一點大巴帶著我們到達曹家堡機場。小李一直陪著直到我們進安檢才離去。</b></h3><h3><b> 這次旅行中康輝旅行社的導游小李確實不錯,什么事都是親力親為,住宿、伙食,門票、交通都安排得很好,對我們噓寒問暖,服務很貼心,也讓我們感覺到很溫暖。行程中沒有任何強制購物的行為。這段時間九零后的他成為了我們的家長。點贊他!</b></h3><h3><b> 我們11點50登機,12點半飛機在雨中起飛,穿過云層飛向了藍天(圖2、3)。大約1點半左右空姐給每人發了一個清真漢堡包,與普通面包味道差不多。</b></h3><h3><b> 飛機在長沙上空俯拍的幾張照片讓我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青山綠水真好!</b></h3><h3><b> 下午4點順利到家。(完)</b></h3><h3><b> </b></h3><h3><b> </b><b>文字:克非 &nbsp;</b></h3><h3><b> 攝影/草上飛、克非。 &nbsp;</b></h3><h3><b> 特別感謝幫我倆拍照的照亭、秋風、上山下海!</b></h3><h3><b><br></b></h3><h3><b> 2019.6.23</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高雄市| 砀山县| 孝昌县| 呼玛县| 郎溪县| 江安县| 东阿县| 奈曼旗| 钟山县| 谢通门县| 鸡泽县| 临沭县| 左贡县| 大庆市| 十堰市| 蒲江县| 金塔县| 延边| 兰西县| 锡林浩特市| 通江县| 若羌县| 房产| 大同县| 浙江省| 沙洋县| 乃东县| 平南县| 凌云县| 万载县| 四平市| 松原市| 喀什市| 新源县| 蓝田县| 大竹县| 浠水县| 松原市| 库尔勒市|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