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題記:生在東川長在東川,對東川的歷史卻知知甚少,離鄉多年后,尤其是愛上收藏后,對家鄉歷史的認識才逐漸增強,逐步了解,對家鄉的情感也越來越濃郁深厚。常言道:“月是故鄉明,家是故鄉親”。只有遠離家鄉的赤子才能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意……</p> <p> 東川以盛產銅而名揚天下,東川銅開采、冶煉歷史悠久,早在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就有歷史記載,是歷朝歷代銅資源的重要供給地,具有“天南銅都”之美譽。從秦設堂瑯縣至今,東川已走過了二千多年的慢長歲月。</p> <p> 東川市府駐地新村,原為一片田野荒郊和被泥石流沖積的沙灘,1958年建市后才開始建設,是一個以產銅為主的新興工礦城市。</p><p> 新村城市發展,由南向北沿新(村)會(澤)公路按帶狀集團式布置,南起石羊村,北至田壩,東到尼那姑,西止山腳村。初步規劃市區面積7平方公里,總占地598公頃。</p> <p>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新村己成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區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道路呈方格網狀,主街古銅路、新村路各寬40米,在市中心十字交叉,交叉口有中心環島,東西兩端為市政府和火車站。市區東面主要是黨政機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單位和住宅區,西北面及北面為工業區,建有冷凍廠,面條加工廠、皮革廠、服裝廠、木材加工廠、陶瓷廠、水泥廠、糖廠、造紙廠等十多個工業企業。西南面為倉庫、物資轉運、儲存區,南端為公園、運動場。</p> <p> 市區地勢東高西低,落差較大,有笑話說:從最東端的市政府扔一個洋芋出去,一直能滾到最西端的火車站。到過東川的外地人都說東川是一個開門就見山,出門就爬坡,城里不穿衣,山上穿棉襖的怪地方。</p> <p> 八十年代初期,新村城區的交通道路很簡潔,東西方向以古銅路為主干道,南段有石羊路、炎山路,北段有團結路、集義路。南北方向以新村路為主干道,東段有市府街,桂苑街,北段有石羊路沿長路(當年無路名,方便寫作暫定)、集義路沿長路(當年無路名,便于寫作暫定)。</p> <p> 古銅路:古銅路是慣穿城區東西方向的主干道,路寬四十米,長約二千米,有四條道路與此相連接。最東端為市政府大樓,最西端為火車站,與新村路在市中心相交叉,交叉口有中心環島(83年后,改建成中心花園并建有象征東川銅礦史的組群雕像)。古銅路是唯一一條道路中心有隔離帶花壇的道路。花壇內種滿小朵萬壽菊,以扶桑花樹做隔段,盛夏時節花??朵盛開,蜂蝶翩躚;紅黃相襯,分外妖繞。</p> <p> 站在市政府臺階的平臺上,放眼而望是遙遙相對的火車站全景,以及車站背后的山腳村;山腳村的山崗上有市氣象站。火車站大樓前是一塊進出站廣場,廣場上偶爾會放場露天電影,記得曾經看過一場《英雄虎膽》,廣場有時還會召開宣判大會。廣場前端就是石羊路沿長路,古銅路在此與石羊路沿長路相連而止。</p> <p> 古銅路由下而上(火車站至市府大樓)南邊路口是一小片居民房,居民房以上路段一直到新村路囗(后來的工人文化宮——83年后才建起來的),全是一片開闊的農田,農田一直延伸到運輸公司的諸存區圍墻。北面路口是標件廠及家屬區,家屬區以上一直到服務大樓后圍墻,這一段路也全是農田,與對面不同的是,這邊的農田高于路面2米多,呈下坡狀態遂步下降,直至標件廠家屬區才與路面相持平。</p> <p> 服務大樓和對面的百貨商店都是扇形結構建筑,只是各有差別。服務大樓主樓有一個由十根大圓柱支撐而向外突出的大門門頭,主樓高五層,兩邊副樓均為四層,并沿道路分別向新橋河方向和火車站方向延伸。服務大樓這個名稱讓人聽了很訥悶,沒到過新村的人一定不會知道這幢大樓是一個旅社,取這個名稱,我猜想應該是奔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來的。</p> <p> 現在的青年人只知道它是個旅社,其實當年的服務大樓還是新村唯一的客運站。服務大樓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樓外墻有許多槍眼,這是文革武斗時留下的歷史見證!</p> <p> 服務大樓對面是百貨大樓,百貨大樓也是扇形結構,只是它的設計比服務大樓簡潔的多,主樓高6層,兩邊副樓均為3層,并沿道路分別向新橋河方向和市政府方向延伸,七九年俊工,同年國慶節開門迎業。從百貨大樓到市政府這一段是古銅路的上段,中間有桂苑街。古銅路上段主要是政府機關的各部門和各家屬區,城建局、農業局、教育局、東十中學、糧食局、林業局、防衛站、財政局、消防隊、武裝部……古銅路上段與下段形成鮮明的對比;上段房屋密積,下段基本未開發。</p> <p> 市府街:之所以叫街是因為這段路太短而且較窄。因為落差太大,古銅路并未和市府大樓直接相連,從古銅路要上幾十個臺階后,上到市府大樓平臺穿過市府街才能進入大樓。古銅路在臺階下,向北方向延伸向上,就與市府街相連接了。市府街南起市府大樓,北至生活區頂端與團結路相連接。</p> <p> 市府大樓在市府街最南端,呈一字形排開,中間主樓成箭頭式三角形向外突出,整個大樓為梁柱磚瓦結構,主樓高4層,次樓高3層,大樓門頭高2層,力顯莊重威嚴。市府大樓向北就是市府會堂了,市府會堂前廳為3層,設計嚴謹大方,這里是政府部門召開會議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對外開放的電影院,有時我們學校也會來這里包場看電影。</p> <p> 緊接會堂是簡潔小巧的政府賓館 ——東川一招專家樓。再往北就是小車班和政府家屬小區了。市府街從小區而過,把小區一分為二。</p> <p> 團結路:市府街從市府小區向西延伸的道路就是團結路。團結路口向東有一條小路,沿小路而上可通向第二中學。團結路是城區人口最多,房屋最密積,最熱鬧繁華的一條路。從最東端的政府小區一直向下延伸到最北端的礦務局物資轉運站,長度和古銅路差不多吧,但坡度比古銅路要略大一些。順路而下有南面葡萄酒廠、制藥廠、桂苑街路口。</p> <p> 苑街路口斜對面就是市人民醫院和新村小學,在這兩個單位中間是一條進入老街集義村并以集義路沿長路相連接的石頭土路(前一段是石頭路,后大段是土路,雨季天土路段坑坑洼洼,又爛又滑),路兩邊房屋都是木柱板房結構(東川絕大多數村子里都是土基房),我想這個小村落過去可能就是新村最富有的村子了。</p> <p> 新村小學往下就是東川老商店,商店對面是郵電局。團結路在此與新村路相交匯,穿過新村路,北面是東川劇院,南面是新華書店,糧油店,工程公司,往下就記不清了。東川劇院往下走,是一幢只有一層樓的單體平房,東端那間是東川照像館,余下的是五金商店,五金商店是東川最早賣錄音機和電視機的商店,記得是79年,第一次賣錄音機時,我剛好從這里經過;飯盒式錄音一臺200元,一共只進了幾臺,半個小時就搶完了,后面沒能買到的顧客還直嘆息來晚了。</p> <p> 五金商店下來就是新村派出所,兩幢房屋中間有一條土路,沿土路走進十多米就是蜂窩煤廠,土路到此也縮減成一條通往機修廠的便捷小路。土路對面離團結路不遠處有一棵高大的攀枝花樹,往里走是一條通往古銅路和服務大樓背后東方紅大隊的田垠小路。</p> <p> 有一次放學從這條路回家,剛巧一朵干癟的攀枝花??落下來砸到了身上,萬幸的是沒有受傷。派出所往下基本都是機修廠的居民房了。居民房下來是集義路沿長路的路口,過了路口就是機修廠生產廠區圍墻,再往下就是最西端的礦務局物資轉運站了。團結路在此與石羊路沿長路相連接。</p> <p> 桂苑街:直線連接古銅路與團結路的通道。北端路口是制藥廠??,南端路口是居民樓,南端路口斜對面是20多米長進入東十中學的土路。桂苑街比市府街略短,好象沒什么單位,基本上都是附近單位的居民樓。道路兩邊種有白蘭(緬桂花樹),花??開時節白綠相間,花香四譽。</p> <p> 新村路:是南北慣穿城區的主干道。(南上昆明,北往東川礦務局、各大礦山以及會澤。)路寬四十米,南起石羊村防洪大溝上的防洪大橋,北止新橋河大橋,全長三千多米,有五條道路與此相連接。橋頭東面是師范學校,西面是農田,石羊路由西向東而上在這里連接成丁字路口。</p> <p> 從路囗向城三百多米是從東向西而下的炎山路路口,路口東北角是沙壩糧油店,東南角是個小旅社,旅社到師校圍墻段是玻璃廠和一個不知名稱的單位,對面有臨星居民房。與糧店緊接的是炎山大隊,順大隊土路彎延而上可到東十中學小鐵門,再向前就通往古銅路了。</p> <p> 炎山大隊地段是新村路的一個視角點,向南可看到防洪大橋,這段路全是幾米寬的土路,向北可看到新橋河大橋,這段路是水泥路。炎山大隊旁是婦幼站,婦幼站到古銅路路口都是居民房,對面全是農田,只是路口西南角段(現在的文化宮,83年后建)有幾間臨時工棚。新村路在此與古銅路相交叉,形成一個中心環島(83年后,改建成一個中心花園,并建有象征東川銅礦史的組群雕像)。</p> <p> 島上種有白蘭樹(緬桂花樹),繞過環島,路口兩邊分別是百貨大樓和服務大樓。繼續往北走二百多米就是新村路與團結路的十字路口,這段路兩旁全是城市居民樓,只是百貨大樓對應的這個路口是郵電局,服務大樓這邊中段有一棵高大的攀枝花??樹,這里有一條通道通向服務大樓后面的東方紅大隊。</p> <p> 從郵電局走過團結路是新村老商店,老商店是一幢獨立的磚瓦房,且高于路面四米多,必須爬二十來節臺階才能上去。老商店旁是較長的紅旗旅社大樓,大樓為內走道結構,大門向外突出,一樓南段前排是理發室,北段前排是東川飯店,樓上幾層是紅旗旅社的客房。南段房頂是茶室(打麻將的地方,后改成留冰場)。</p> <p> 理發室前有個冷飲店,店里有冰棒,冰淇淋和用香精糖精勾兌的冰水。那些年新村只有一趟班車(現在的公交車),起點就在紅旗旅社門口的公路上,終點是十四冶水泥廠。東川飯店是新村最大的飯店,不僅賣飯,還賣饅頭、包子和小鍋米錢。小鍋米線一角八一碗,煮好后服務員還要加上一小匙豬肉帽子,帽子是用豬皮切丁做成的。</p> <p> 記憶中曾吃過兩次,第一次沒能吃出帽子的味道,第二次我先把整個帽子扒到嘴里,嚼一下滿嘴飄香,再嚼一下滿口冒油,再嚼一下……那味道真沒法說了。同伴說我是憨包,管它憨包什么包的,反正這次我是吃得很滿足了。</p> <p> 與紅旗旅社大樓相鄰的是養路段大樓,只是兩個大樓中間突出了一間集義村的土基房,土基房是一個小茶室,順墻角而上是一條通往集義市場的小土路。養路段大樓北端就是集義路口,對面是汽車加油站,新村路到此為止。回過頭來再說這段路的北面,新村老商店對面是廣場,穿過廣場就是東川劇院。</p> <p> 東川劇院設計獨特,能讓人聯想到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劇院前廳高4層內設有文工團和群藝館。是新村的文化娛樂中心,市里的書法、繪畫、攝影等文化活動展覽都是在這里展出。東川劇院旁是群藝館活動室,活動室每晚對外開放電視??,每晚收費伍分錢。緊接活動室的是公廁,沿活動室與公廁之間通道小鐵門進去,就是燈光球場。很多系統或單位球賽都會在這里舉行,有時還會舉辦一些演出、聚會活動。連接廣場的是土產公司大樓,第一間是銀行??然后是土產公司商店,繼續往北是供電所,從供電所走過去有幾間臨時工柵,旁邊是集義路路口。過了路口再走三十多米就是新橋河,新村路到此為止。</p> <p> 石羊路:新村路從南向北五十米就是石羊路口,石羊路由西向東而上與新村路相連接成丁字路。路口兩旁都是農田,下走一百多米右邊是搬運社居民區,居民區有一條小路通向新村路與炎山路相連接的路口;搬運社居民區對面是人民公園大道,大道兩旁種有的另具風格的景觀樹——黃槐。</p> <p> 公園小區的圍墻上爬滿葉子花騰,葉子花的花區比較長,花開時節一片桃紅格外耀眼奪目。</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公園是新村唯一一個休閑娛樂公園,每到星期天,大門屋頂上的大喇叭??就會響起蔣大為演唱的《駿馬奔馳保邊疆》、胡松華演唱的《贊歌》、郭蘭英演唱的《我的祖國》、李雙江演唱的《紅星照我去戰斗》、德德瑪演唱的《傲包相會》、李谷一演唱的《鄉戀》……</p> <p> 沿人民公園大道而下,就是緊靠路邊的落雪礦退休職工一號和二號居民樓(當時第一期工程只修建了這兩幢,83年后繼續擴建),從樓前一直到公園圍墻及下面鐵路邊全是農田,兩居民樓公路對面是物資轉運站倉庫、諸存區的圍墻,圍墻以下就是運輸公司了。石羊路從運輸公司的最底端由西轉向北與對面火車??鐵路相互并行,轉角口有一段通向火車鐵路對面儲油區的便道,儲油區里高聳著幾個儲油大罐,便道在儲油區大門口縮減成一條田垠小路直通向下面的大白河。</p> <p> 運輸公司背后到古銅路口是臨星的居民房,對面一大片全是煤、碳儲藏區。緊接下來的是火車站和標件廠,火車站旁是一幢居民房,居民房最前瑞就是礦務局轉運站了。它們中間是一塊農田,記得有一年田里種滿了荷花??,紅色的、白色的、粉紅的,幾個品種的荷花開滿了田野。我和同學偷偷的鉆進去摘蓮子,突然發現有一種荷花既然有幾十層花瓣,按奈不住心中的好奇,我采了一朵帶回了家。標準件廠后面到石羊路與團結路相連的路口好象是裝配廠和修理廠。石羊路是一條老柏油路,從運輸公司到礦務局轉運站地段,可能是運輸車輛經過平繁,路面損壞嚴重,有的地段坑坑洼洼,雨季天積水較多,路人行走困難。</p> <p> 炎山路:路口在沙壩糧店,對面是沙壩小旅社,路兩旁種有梧桐樹,糧店后面是炎山大隊,上面是印刷廠及生活區,印刷廠對面是建筑公司,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和小伙伴們每天都跑去建筑公司看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有一晚還看了審判“四人幫”的公審大會。</p> <p class="ql-block"> 建筑公司以上兩旁還有棉絮加工廠、游泳池、軍分區、射擊隊、武裝部訓練場……聽說大名星張豐毅的老家,就住在游泳池??附近。炎山路也是老柏油路面,盛夏季節路面會被太陽曬化,路段全長一千來米,終端是農田,有小路通向臘利園和第二中學。</p> <p> 集義路:集義路是新村路最北端的一條連接路。路口在離新橋河大橋三十多米處,上段為土路,通向集義市場、集義村和三元宮,從三元宮變成小路通向深溝和大菜園。三元宮最大的特點是,石棉樹(攀枝花樹)最多,為什么叫三元宮,到現在我都還不知道,還得繼續去打探求教。</p><p><br></p> <p> 集義市場與新橋河一帶,建有幾個新廠:冷凍廠、皮革廠、面條加工廠、服裝廠。集義路下段全是老柏油路面,路旁有高大的桉樹,北端路邊是斜坡,下了斜坡就是新橋河(也叫深溝大河),河水從東向西順流而下,河水清澈透亮。有一次放學和同學下到河里去摸螃蟹,被螃蟹狠狠地夾了一回,如今回想起來還記憶猶新。</p> <p> 南端路口有幾間臨時工棚和農村土基民房,由此下到中間地段是緊靠路邊的機修廠小學,當年我就在這里讀書。學校下面路段全是機修廠生活區。集義路到這里突然九十度由西轉向南,把整個機修廠分成兩半,和前面由東向西而下的團結路相交成一個丁字路口。機修廠是新村最大的一個廠,隸屬東川礦務局。</p> <p> 那時國家實行計劃經濟,職工住房全由單位上分配,大多都是廠在那里,職工生活區就在那里,機修廠也不例外。機修廠整個廠面積比較大,集義路由北向南這段路實際上變成了機修廠的內道路,把整個廠分成了兩半:路上半為生活區,下半為生產場區。機修廠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華僑最多,從東南亞回來的華僑幾乎是全部分配在機修廠工作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四十年前的東川,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卻成為歷朝歷代銅資源供給的重要基地,成了大清帝國的重要經濟支柱,鑄就了大清帝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撐起了大清帝國的一片藍天;它以博大的襟懷向世人展示著輝煌的歷史。</p> <p> 東川!一個生我養我,永久定格在心靈深處的東川;一個蘊蓄待發深情博大的東川;一個芳華正茂,樸實無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默默無私奉獻的東川!千百年來,東川源源不斷的為中原大地輸送著新鮮的血液,這里居住著最勤勞,最善良,最樸實無私的人民!</p><p> 東川美,東川的山美水美,東川人民的心靈更美!</p> <p>后記:經過幾天的努力,《東川印象》終于和大家見面了,之所以用了這么長時間,原因很多:其一就是時隔太長(40年),很多道路名稱、單位地址、前后順序都記不清楚或完全遺忘了,只好邊回想邊寫,邊查資料邊改正;其次是這種題才還是第一次寫,它必須是客觀公正、真實正確的去還原出歷史,該如何去寫,從何下筆,一直在運籌之中,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在回憶與思索,求證與修改中度過。</p> <p> 《東川印象》雖然和大家見面了,但有些記錄還不夠精準,或有出錯,希望大家能給予指正;同時還有很多單位,地址未被納入,前面已說過,歷史記錄必須是客觀公正、真實正確的去還原出時代特征,所以有遺漏的地方希望大家積極提出方予補正,最終力爭全方位、更完整、更精準的把新村地圖戴入史冊!</p> <p>作者:解彪。網名“海納百川”,退伍老兵,土生土長東川人,原東川礦務局落雪礦保衛科經警隊工作,九三年調玉溪至今。</p><p>先后撰文十余篇;文章主題鮮明,賦予情感,文筆精練簡潔,底韻豐厚,可讀性強,深受讀者朋友喜愛。</p><p>其作品有《永遠的鄧麗君》、《溫馨時刻》、《神秘基地“三一一”見聞》、《錢幣背后的故事》、《真情永難忘》、《話說花錢》、《東川記憶》(又名《東川印象》)、《老街上的味道》,《夢回東川》、《火紅的青春》、《師恩難忘》《錢幣上記截的東川歷史》……</p><p>其中,代表作《東川記憶》一文發表后倍受讀者關注,一天之內閱讀過萬,深受讀者所贊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點擊連接欣賞美篇:</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2z3fvgl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美麗的東川我的家――魅力紅土地》</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永寿县|
平定县|
乳山市|
星座|
故城县|
萨迦县|
汝州市|
潜山县|
田林县|
吐鲁番市|
建瓯市|
乾安县|
景德镇市|
资阳市|
天柱县|
嘉峪关市|
图木舒克市|
洞口县|
丹巴县|
临夏市|
巴楚县|
吐鲁番市|
临洮县|
都江堰市|
沽源县|
综艺|
武胜县|
清镇市|
安义县|
杭州市|
太仆寺旗|
海兴县|
日喀则市|
绥江县|
高唐县|
镇远县|
赣州市|
英吉沙县|
建始县|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