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塵封的記憶

悠然

<h3><br></h3><h3>(這張照片是我入伍前在工廠當學徒工)</h3><h3> </h3><h1> 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青年時代,青年人朝氣蓬勃,意氣奮發力求上進,是發奮有為的黃金時代。我的青年時代充滿著艱辛和愉悅。其艱辛者是相遇“文化大革命”;其愉悅者是有幸進入“解放軍的大學校”。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使我鍛煉、讓我成長。我覺得正是應為有我青年時期的努力,才為我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在部隊工作、生活了幾十年,雖然退休離開部隊已久,但還是會經常想起在部隊工作、生活的往事、想起在一起工作過的戰友們、想起那些值得懷念的營房、操場、軍校。在那里,有我的歡笑和淚水,有我的奮斗和理想,有戰友之情和同志之愛也有精彩豐富的人生經歷…。</h1> <h1>原蘭州軍區總醫院舊址照片,我三歲的時候父親從軍醫學校調到當時的蘭州軍區陸軍總院工作,我的家在總院住了40多年,直到父親70歲離休后才離開總院,家搬到蘭州軍區后勤第二干休所。</h1><p><br></p> <p>1971年6月已經入伍半年多了,在通信團一營一連電話站服役。</p> <h1>這是我存放多年的老物件,這幾件物品都是七十年代初部隊單兵配發的用品,那個年代國家窮軍裝單一,一身布軍裝就是我們的常服訓練、勞動、施工等都是這么一身衣服,65式軍裝很簡單,“一顆紅星”頭上帶,“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干部和戰士的區分就是,干部著“四個口袋”服裝,戰士著兩個口袋服裝。</h1><p>?</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12月份我在蘭州軍區通信團新兵連受訓,新兵訓練二個多月后就把我們分配到連隊。</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8月與母親合影,當時我的哥哥和妹妹當兵都在外地,只有我當兵部隊駐地離家最近。</span></h1><p><br></p> <h1>這是七十年代初,我們連隊曾經在蘭州軍區司令部管理局甘南牧場,參加秋收勞動舊址。</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年代部隊的老營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隊的住房都是自己建的平房,我曾經在團部總機房值班,擔任話務員。</span></p> <p>(這二張照片很珍貴,拍照地點是蘭州榆中新營(鎮)鄉,這是我們當年駐守“前指”周圍臨時營房,也稱“地窩子”,生活條件非常的艱苦。)</p><h1>&nbsp;&nbsp;&nbsp;&nbsp;部隊真的是非常鍛煉人,教會了我勇敢堅強,教會了我責任擔當,教會了我獨立自主,教會了我自律自強教會了我很多很多。</h1><p><br></p> <h1>舊地重游,七十年代初我們連隊就住在這樣的“地窩子”,用水靠汽車拉、用電靠柴油機自己發電,生活條件非常的艱苦。</h1><p><br></p> <h1>1973年我在團訓練隊學習“有線電”專業。</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我在團訓練隊學習有線電專業。</span></p> <p>(73年在團訓練隊學習有線電專業,與有線電班戰友合影留念。)</p><h1>&nbsp;&nbsp;&nbsp;軍旅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軍旅是一段蕩氣回腸的詩篇,苦樂與去的崢嶸歲月,凝聚了我們情深意厚的戰友之情。</h1><p><br></p> <h1>七十年代我的一家(哥哥在47軍141師服役),妹妹在某野戰醫院服役。</h1><p><br></p> <h1>這張照片拍于1975年冬天,哥哥和妹妹從外地回蘭州探家,全家人第一次團聚在一起,后排最右邊是我們的大堂姐姐,她從蘭州河口的504廠趕來。</h1><p><br></p> <h1>1979年7月,畢業于重慶通信技術學校。</h1> <h3>1979年12月份在北京。</h3> <h3><font color="#010101"><p>1983年拍照留念。</p></font></h3> <h1>1985年5月1日全軍統一將65式軍裝,改為85式軍裝。</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母女二人在青海省的塔爾寺留影。</span></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85年春節在青海省軍區與岳父母一家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春節在青海省軍區首長院留影。</span></p> <p>(1984年在西安受訓。)</p><h1>&nbsp;&nbsp;&nbsp;軍營中流行的一句話:當兵后悔三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我敢說沒有人是后悔地選擇這條路的。我們個個都是鐵錚錚的硬漢子,豪情沖天的熱血男兒,肩負著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手握鋼槍,保家衛國,維護和平,捍衛國家尊嚴與領土完整,為了萬家燈火通明的共同夙愿!</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我在通信團二營工作。</span></p> <h1>1988年9月全軍實行軍銜制,當年授銜的軍官每人都有一份“委任狀”,以后的軍官授銜時就沒有這個授銜命令書了。</h1> <h1>在職時期使用過的軍官證件。</h1><p><br></p> <h1>1988年9月軍隊實行軍銜制,我任通信團營長,被授于少校軍銜,老伴改編軍隊文職干部。</h1><p><br></p> <p>(在軍區通信團任二營營長與后勤處長王德倉合影留戀。)</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就是戰友情,戰友之情雖無血緣之親卻有生死之義,他不是手足卻情同手足,戰友情就像是一張老照片,雖然泛黃,但在我們心中卻依舊如新,因為那是我們內心深處一筆永不貶值的豐厚寶藏。</span></h1><p><br></p> <h1>與我的戰友在通信車上合影留念。</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從解放軍重慶通信學校畢業后回到我的老部隊,在綜合通信連任載波站站長。</span></p> <h1>這是在通信團負責安裝教學樓時的工作花絮片段。</h1><p><br></p> <h1>1991年,軍隊改編成文職干部制度的第三年后為了軍隊形式上的統一,文職干部們又穿上了軍裝,佩戴文職符號。</h1><p><br></p> <h1>1989年初我離開服役多年的軍區通信團調往蘭州陸軍高射炮兵師第三團任職。</h1><p><br></p> <h3>與預備役三團干部合影留念。</h3> <h1>(1994年夏季,帶領預備役師二團,部分37炮連參加蘭州軍區組織的高射炮兵實彈打靶。)</h1><h1> 我們已經深深地了解了軍營的單純和溫暖,苦累和緊張,我們早已經習慣了軍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簡單。</h1> <h1>來自幾個企業的武裝專干和團參謀組成一個炮班。</h1> <h1>帶領預備役部隊進入蘭州軍區靶場,參加軍區組織的高射炮兵要地防空演習,這是我給預備役部隊指戰員進行戰前動員。</h1><p><br></p> <h1>(開設高炮陣地,布置炮陣地,了解飛機(靶機)可能出現的航路、高度、方向。)</h1><h1> 訓練場上的摸爬滾打,流血流汗,強健了我們的體魄,磨練了我們的意志。</h1><p><br></p> <h1>這是我在蘭州預備役高射炮兵師任某團參謀長使用過的望遠鏡和65式指北針。</h1><p><br></p> <h3>(在戈壁沙漠呆了一個多月,經過大家的努力,高射炮射擊打靶取得優秀成績。)</h3><h1> 艱苦的年代培養和鑄造了我們這些吃苦耐勞,不怕流血犧牲,奮發向上的年輕軍人,同時讓我真正懂得了從軍這條路的艱苦,但只有從苦中一路走來,才會體味到人生甘甜的真諦。</h1> <h1>預備役師政委帶領工作組來靶場慰問部隊。</h1> <h1>省軍區孫司令慰問我們一線的基層指揮員。</h1> <h1>到企業參加點驗預備役連隊,任命預備役軍官大會。</h1><p><br></p> <p><br></p><h1>1995年3月到蘭州市城關區武裝部任職。</h1><p><br></p> <h1>1995年,全省各軍分區各武裝部領導,參觀我部正規化建設現場會后與武裝部全體同志合影留念</h1><p><br></p> <h1>與武裝部部分干部職工合影留念。</h1> <h1>97年香港回歸倒計時。</h1> <h1>軍隊干部每年都有休假,但是因工作需要從來沒有休過一次假,在女兒上初中前利用學校放暑假第一次帶她去成都旅游。</h1><p><br></p> <h1>1997年冬天去烏魯木齊石河子出差。</h1><p><br></p> <h1>1997年冬天在新疆烏魯木齊紅山公園留影。</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實說,我并不喜歡年輕時的我,感覺得我很幼稚,各方面不夠充實,鑒賞力和分辨力不足,自大無知,一身毛病,身上缺點數之不盡,也許是在部隊大院里長大的緣故,骨子里就有逆反傲氣,憤世嫉俗的倔強和堅忍不拔的忍耐力,形成了自己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吃苦耐勞的品格。</span></p> <h1>1999年送女兒上軍校,當把女兒送進學校大門口時,內心里一下子才感覺到我的女兒長大了,開始懂事了,而我這個當父親的欠孩子的太多太多,精力全都放在工作上,當兵的人基本都是一樣的在父母面前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在妻子面前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在孩子面前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父親。</h1><p><br></p> <h3>(曾被當選蘭州市人大代表,蘭州市城關區人民代表大會委員,城關區人大代表。)</h3><h1> 有人說,理解了奉獻,也就理解了軍人,也許不僅如此,我想,理解了真實,才是深刻理解了我們這些當兵的人。但遠離親人、忠孝難全卻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十八年來我沒有和自己的家人渡過一次春節,沒有在父母生病時守過他們一天,甚至父母親也很少吃上我做的可口飯菜。當女兒在電話里稚嫩地喊叫著爸爸……,而她站到我的面前時卻法生生的那樣陌生。合家集聚的一日三餐對我來說也是夢中最大的奢望。我把我最美麗的青春無怨無悔地獻給了我的部隊,獻給了我一生永恒追求不完的夢想事業……。</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席人民代表會議(代表證)。</span></p> <p>(退休那年。)</p><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憶起我所走過的當兵之路,我深深的感到,選擇了軍人是選擇了神圣崇高的事業,我更選擇了一種無私的品質、一種高尚的氣節。在我的生命里,銘刻著軍人的印跡,在我的血液中,流淌著軍人的豪情;在我的生活中,保持著軍人的氣質;在我的工作中,展現著軍人的忠誠;我自豪,因為有過當兵的歷史;我驕傲,因為曾經擁有軍人的稱號,我無悔,因為牢記著軍旅的培育;我興奮,因為享受著“八一”閃爍的光芒。</h1><p><br></p> <h1>挎包、水壺、腰帶、背包帶、解放鞋,這幾件物品是當年每個軍人最基本的單兵攜帶的物品。</h1><h1>這是我保留下來的幾件“老物件”,每當看到它就想起當年在基層連隊當兵的情景。</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使用過的舊軍帽。</span></p> <h1>各個時期留下來的“帽徽”、“肩章”,“領花”。</h1><p><br></p> <h1>這些肩章、領花、帽徽符號是各個時期軍裝佩戴的符號,也是懷念過去的念想之物。</h1><p><br></p> <h1>我的一家人合影留念。</h1><p><br></p> <h1>女兒獲取第四軍醫大學口腔種植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兒換上新式軍裝。</span></p> <h1>我的老父親,曾經是原解放軍第十九兵團(楊得志兵團)的一位野戰醫院醫生,建國后50年代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專業研究生,后任蘭州軍區總醫院病理科主任,蘭州軍區總醫院專家組成員,曾長期擔任中華醫學會病理醫學委員;甘肅省病理醫學會主任委員;蘭州軍區病理醫學會主任委員,任《中華病理學雜志》,《臨床與實踐病理學雜志》編委。著《腫瘤組織學鑒別診斷》,是全國全軍著名的病理專家,父親把他的一生都獻給病理專業、獻給廣大的患者病人,他刻苦鉆研業務對技術精益求精,始終掌握著病理專業的前沿發展,從未發生過任何醫療事故,直到他70歲后才正式離休(享受軍職待遇)。進入干休所后,西北地區的許多患者仍然慕名而來,拿著“病理切片”請求父親給他們做診斷,求診的病人都來自各個醫院診斷不清或者定不了病情結論的病人,父親都是一絲不茍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給他們做出診斷報告。在他病重期間,中華醫學會病理協會和全軍病理醫學協會授予他“終身貢獻獎”,并給他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獎杯。</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母親,曾是解放軍第19兵團野戰醫院的一名護士,1954年從軍隊轉業到省人民醫院手術室工作,后又調入省婦幼保健院外科手術室任護士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母親一輩子都很要強,業務技能精湛,能吃苦耐勞年年受到群眾好評,受到上級黨委領導的嘉獎,直到她去世后的追悼會上,醫院領導宣讀她的生平事跡時,我們做子女的才知道她在參加解放全中國的許多戰役中,出色完成護理傷病員的任務曾7次榮立戰功(大功、小功、三等功等),她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為黨工作,多年來與她共事的領導、同事、朋友、親戚和家人無人知道她曾經的輝煌和業績。</span></p> <p>我的父母親(建國初期)。</p> <h1>父母親是解放軍原第十九兵團(楊得志兵團)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從華北地區向西部挺進,分別參加過解放石家莊、解放太原、解放蘭州、解放寧夏等戰役,這是他們留下來的(部分)軍功章。</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我使用過的作訓服。</span></p> <h1>八一大軍衩,倒騰出40多年前的舊物件。</h1> <p>(退休留念照)</p><h1> 我肩上扛著的是軍銜,頭上頂著的是軍徽,我有義務報效祖國,我有責任奉獻青春。我愿用忠誠守望和平、用熱血書寫共和國的歷史、用有限的生命捍衛我永恒的誓言!</h1><p><br></p> <h1>從軍官證到軍官退休證,完成了我從軍三十多年的人生里程。</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一個年輕的戰士成長為一名軍官,每進步成長都離不開部隊的教育培養,離不開各級領導和戰友們的支持鼓勵,回顧在部隊走過的路程感慨萬千,在部隊農場干過農活,在基層連隊帶兵、參加過國防施工、軍區組織的各類演習、野營拉練、執行戰備任務、參加軍區戰役集訓、帶領部隊搶險救災、參加部隊正規化建設等工作,受到各級黨委領導的獎勵、嘉獎。退休之前,警備區干部科一位干事整理完我的檔案后感慨的告訴我:“老張在你的檔案里記載著一部紅色光榮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與北京戰友合影留念。</span></p> <h1>我與蘭州的(部分)戰友們慶八一迎國慶聚會。</h1><p><br></p> <h1>2014年5月自駕去陝西寶雞市找到我的老連長,我們分別36年后再次見面。</h1> <h1>2010年我到陝西漢中城固縣找到了我的老站長,我們分別32年后再次見面。</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與我的老站長和夫人合影留念。</span></p> <p>北京河北來蘭州的戰友們參觀四庫全書收藏館,介紹展館的是我連原羅副指導員(羅在我團提升副政委后轉業安排到省圖書館任副書記),是他負責籌建了“四庫全書”收藏館并擔任館長。</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4月24號原蘭州軍區通信團一營一連老兵(部分)在古城西安聚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4月原通信團一連電話站老戰友們合影留念。</span></p> <h1>2018年4月原蘭州軍區通信團一連老兵在西安聚會,我與蘭州、北京、銅川戰友們合影(1970年底入伍的同年兵)。</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4月原通信團一連老兵在西安聚會結束后部分戰友又來到蘭州通信團一連在榆中縣新營(鎮)鄉的舊址故地重游,老一連營房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是鄉里的一座學校。</span></p> <h1>老部隊原通信團辦公大樓。</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通信團團史館營區模型,最左側三排樓房是我任職時的二營營區,住有五連(明線架設連)、六連(接力連)、七連(綜合通信連)、八連(無線電連),隨著我軍裝備的不斷發展,原來的通信裝備發生了飛速發展和質的變化,原來的編制和各種通信要素早就不復存在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到老部隊的老兵們參觀團史。</span></p> <h1>老戰友從蘇州和無錫來蘭州,我陪他們回老部隊看看。</h1> <h1>與我的二個小兄弟合影留念。(通信團高級工程師)</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給通信兵的題詞。</span></p> <h1>原老部隊舊營房遺址(老一連炊事班)</h1> <h1>老部隊炊事班舊址,現在留下來的舊營房全部拆除重新再建了。</h1><p><br></p> <h1>北京老戰友來蘭州看望在蘭州的老戰友們。</h1> <h1>北京戰友來西北旅游,看望我們。</h1> <h1>離開部隊解甲歸田,從此又回歸成老百姓,過上了退休人的平淡生活。</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收集這些老照片,倒騰出這些舊物件讓我浮想聯翩,回顧自己走過來的路程,只對自己原來清瘦的身材和年輕的時候有點懷念,還有剩下的那點憤世嫉俗的憂郁,特別是退休后的這些年我軍近百名將軍因貪腐而夭折,被處分、被判刑、被降職的軍、師級領導干部更是不計奇數。在本軍區里有些人是我的上級領導、有些人是我的直接領導、還有些人是我的同事和“朋友”,他們在職的時候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德不配位”把軍隊搞的烏煙瘴氣。在那個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貪腐者大行其道的時期,那些熱愛軍隊、會帶兵、有本事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和平年代軍隊建設和戰斗力受到難以恢復的重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回顧我走過來的路,感到十分的欣慰,不貪、不腐、不阿諛諂媚,兩袖清風,清爽做人,坦坦蕩蕩的我就是這樣平淡無奇的走過來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退休后自駕行程十萬公里,在身體狀況好的情況下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領略祖國改革開放后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體驗各地的人文歷史文化、欣賞美麗的大好河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這本“中國高速公路自駕導航地圖集”,地圖分幅查詢索引上標注了我在國內去過的地方,許多地方都是多次往返。</span></p> <h1>國家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后,要求我們到社區登記(采集信息),街道辦事處發給我家的“光榮之家”牌匾。</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宝鸡市| 鹤壁市| 介休市| 洪洞县| 冷水江市| 麻栗坡县| 平江县| 明光市| 滁州市| 进贤县| 祁阳县| 德令哈市| 元江| 武安市| 广东省| 营山县| 连云港市| 邹城市| 措勤县| 建湖县| 临洮县| 日喀则市| 乐昌市| 和平区| 全州县| 和田市| 自治县| 陆河县| 宁河县| 淅川县| 大同县| 防城港市| 会东县| 泰兴市| 江津市| 闸北区| 通州区| 改则县| 屯留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