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冬宮廣場的氣魄和規模令人吃驚,它的全部建筑非常和諧。所有建筑物,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建筑師用不同風格建造的。在廣場中央樹立了一根亞歷山大紀念柱,高47.5米,直徑4米,重600 噸,用整塊花崗石制成,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它的頂尖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雙腳踩著一條蛇,這是戰勝敵人的象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亞歷山大柱紀念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紀念1812年亞歷山大一世率俄軍戰勝拿破侖軍隊這一偉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亞歷山大紀念柱底座四周裝飾有精美的銅質浮雕。</font></h3> <p>冬宮廣場是圣彼得堡的中心廣場,連接著涅瓦大街與通往瓦西里島的宮廷橋,面積約50000平方米。與狹長型的莫斯科紅場相比,冬宮廣場顯得方正許多。冬宮廣場及其四周的建筑,前后建成于不同時期,然而卻和諧地聯成了一體,這是一座由眾多杰出建筑大師“聯手”創作的人類建筑史上豐碑性的建筑群,歷經200多年風風雨雨,默默見證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興衰。廣場西面直通海軍部廣場,伊薩大教堂、海軍部大廈一南一北,與冬宮廣場遙相呼應,成為廣場西側的最佳視覺點綴。</p><p><br></p> <h3><font color="#010101">廣場西面的海軍總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對面是伊薩基輔大教堂,金色的圓頂閃閃發光。</font></h3> 廣場南側是建筑家羅西于1829年設計建成的沙俄時期的舊參謀總部大樓,它是個半圓形的建筑。橫跨大馬爾斯大街的總參謀部凱旋門將冬宮廣場與涅瓦大街連接起來。拱門之上,建有驅駕戰馬戰車的勝利女神像,這也是為了紀念反抗拿破侖戰爭的勝利而建造。大樓拱門頂上矗立著一尊源于古希臘神話、象征勝利的雕塑“榮譽戰車”。<br> <h3><font color="#010101">廣場上最早、最著名的建筑物就是俄國沙皇的冬宮,這是一座藍、白相間色調的巴洛克式建筑。它原本是彼得大帝的冬季官邸,始建于1711年,當時只是一座二層小樓,但這座面向涅瓦河的建筑物并沒有保存下來。1754年,彼得大帝女兒伊麗莎白女皇下令按照俄國建筑師拉斯特雷利的設計方案在原址重建冬宮,1762年冬宮建成,它規模宏大,輪廓清晰,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1839年再次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到破壞,戰后修復。現今的冬宮共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呈封閉式長方形,占地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鐵門鑄造工藝精美,色調華麗而又莊嚴。屋頂上屹立著176尊諸神與裝飾性花瓶造型的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冬宮是俄羅斯圣彼得堡的標志性建筑,自建成之初到1917年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一直是俄國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后被辟為圣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博物館的一部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冬宮( Winter Palace,俄文: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 )是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六宮殿建筑群”中的一個宮殿。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并稱世界四大博物館。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宮邸。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新建的側翼“艾爾米塔什”(名字源自古法語hermit,意為“隱宮”。由法國建筑師讓·巴蒂斯特·瓦林·德·拉·莫斯Jean-Baptiste Vallin de la Mothe設計),該博物館由此得名,占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冬宮入口的拉斯特雷利長廊,長廊兩邊分布著意大利式風格的雕塑作為裝飾,厚重精巧的藝術氣息對每位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訪客表示最隆重的歡迎。圖為冬宮序廳兩側的精美雕塑之一。</font></h3> <p><br></p> 從拉斯特雷利長廊向前,只見一個巨大的富麗堂皇的樓梯蜿蜒上去,左右分開,又在二樓交匯,臺階、欄桿、扶手和方柱,全部是用白色大理石雕鑿而成,光滑圓潤,線條流暢明快,窗戶、廊柱和燈具鑲著金色的花飾,一副皇家氣派,這就是著名的“約旦樓梯”。<br> 約旦階梯是冬宮的主樓梯,通往主廳。最早的時候,因為來自各國的使者都會沿著階梯前往主廳拜見沙皇,因此起名為大使階梯。后來因為主顯節時皇家沿著階梯下樓前往約旦河接受圣水洗禮(其實就是冬季涅瓦河的冰窟窿),所以被稱為約旦階梯。約旦階梯四周精美的雕塑和頂上的壁畫。<br> <h3><font color="#010101">高高的頂部則是巨大的宗教題材的油畫,四周則是許多姿態各異的人物雕塑,完全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因為冬宮的設計師正是來自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師拉斯特雷利。意大利著名畫家提香的巨幅名畫《奧林匹斯山》,萬神的主宙斯坐在之間,眾神圍繞身邊。鏡子的反射照亮了巨幅頂畫,無限虛幻,也擴展了寬宏高大的空間感。</font></h3> 拉斐爾長廊-梵蒂岡拉斐爾長廊的重現。這是一條結構繁復、建造精美的長廊。走廊頂部是一個個連續的半穹頂,上面繪有圣經題材的油畫。柱子上、頂子上、圓拱端面上都是精致無比的圖案,構成了《拉斐爾圣經》匯集。<br>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畫的主要收藏者,喜歡收藏俄羅斯最好的畫作,也想要跟梵蒂岡教皇宮里一模一樣的拉斐爾長廊。拉斐爾1518年開始創作梵蒂岡拉斐爾長廊,總長65米,由13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有4個先知和新約故事,后由其學生通過設計草稿和觀察創作完成。<br> 沙皇羅曼諾夫家族的私人禮拜堂。曾見證了1895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與亞歷珊德拉·費奧多羅夫娜的婚禮。<br> <h3><font color="#010101">這個廳,有非常多的像船艙一樣的圓形窗,自然的采光,照亮大廳的每一個角落,高高的穹頂顯得雄偉,屋頂精致的雕花,金光燦燦,目不暇接。</font></h3> 彼得廳建于1833年,由孟非朗修建,1837年大火后由瓦西里·斯塔索夫修復重建,又稱小皇座廳。內部裝飾:彼得大帝首字母花圖案(兩個拉丁字母“P”)、雙頭鷹和皇冠。凱旋門般的石廊下是小皇座,皇座后方掛著彼得大帝與象征榮譽的姣好美人一起的油畫。墻上部則刻畫了彼得大帝在北方戰役中的雄偉英姿。<br> 圣喬治廳大廳-大皇座所在地。<br> 圣喬治大廳又稱大皇座廳,由瓦西里·斯塔索夫建于19世紀40年代初。卡拉拉大理石和鑲金銅飾把大廳的窗分為上下兩層。大皇座是奉安娜女皇旨意特地在倫敦打造,地板的設計包含了16種木材,華麗而莊嚴的內裝表示這里曾經是舉行隆重的典禮和接見活動之所。<br> <h3><font color="#010101">國徽廳-黃金廊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國徽廳建于19世紀30年代,由瓦西里·斯塔索夫負責設計修建,用于隆重的接見活動。在廳門兩邊有鮮明意義的雕塑:兩位帶著旗幟的古羅斯軍人,而旗桿則紋有當時各省省徽。這也是該廳名字的由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廳內奢華的水晶燈上刻著各省國徽,整齊而莊重的金廊柱,支撐著欄桿圍繞的涼臺,檐壁上點綴著葉形柱頭裝飾,交相輝映的白金之光映射著宏偉和莊嚴。</font></h3> 亭臺樓閣廳(廂房廳)。整個廳用白色大理石裝飾,邊線圖案鎏金。這個大廳有兩層空間,中間一組白色的科林斯柱廊把大廳劃分為兩個部分。二樓是回形走廊。大廳內吊著24盞用水晶和黃金做成的巨型吊燈,近萬片水晶燈片晶瑩閃爍。整個空間裝飾風格纖細,唯美,如同一個淡雅華貴的冰雪城堡。這個廳也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退休后晚年居住的地方。<br> <h3><font color="#010101">法國廳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馬賽克像。</font></h3> 展覽廳(廂房廳)位于小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由施塔肯施奈德建于1858年。該廳內部裝飾完美地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哥特式和東方特色。明亮的窗朝向空中花園和涅瓦河,天花板和拱廊上鋪滿了鑲金的花紋圖案。明亮的大理石、鍍金奢華的裝潢和光彩的水晶吊燈相互映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br> 孔雀鐘和淚泉展覽廳。孔雀鐘是18世紀70年代由詹姆斯·考克斯制造,后被葉卡捷琳娜二世所得。這是存留至今18世紀最大的自動裝置,至今還在運行。<br> <h3><font color="#010101">1780年由波捷姆金公爵得到這件寶物,將其帶回彼得堡,直到1792年才將其安裝成功,可見其安裝的復雜艱難程度。這是一個集娛樂性、裝飾性于一體的“玩具”。它是一個復雜的機械裝置,上面有可以上弦的“孔雀”、“公雞”、“貓頭鷹”、 “松鼠”,表盤隱藏在“蘑菇”下面的縫隙中。只要啟動機械系統,就會傳出美麗的音樂聲,“孔雀”開屏,“公雞”啼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孔雀鐘的正對是一幅馬賽克拼接成的繪畫地面。這是一件珍品,馬賽克地板是保存在梵蒂岡古希臘馬賽克的縮影,主題是狩獵。</font></h3> 1812年軍事長廊-紀念反拿破侖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反法蘭西拿破侖戰役的勝利,1826年根據卡爾·羅西的設計修建了畫廊,畫廊兩邊掛著出自不同藝術家的300多幅1812-1814 年參加過戰爭的軍官畫像。其中最突出的分別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和奧地利國王弗蘭茲一世的畫像。<br> 意大利大透光廳。故名思意,這個廳最大的特點是采光頂,它是冬宮所有采光頂中最大的。這種設計讓人覺得大廳空間巨大。加上拼貼的木地板,紅色的墻面。白色的頂,鎏金的裝飾花紋,既奢華又大氣,很有歐洲皇室的風范。西歐藝術館是最早設立的展館,占有120展廳,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素描、雕塑。世界留傳至今的達芬奇的油畫總計不過十幅, 《柏諾瓦的圣母》 和 《圣母麗達》 就陳列在這里。拉斐爾的《科涅斯塔比勒圣母》和《圣家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品《蜷縮成一團的小男孩》,都是該館的珍品。<br> 有著許多大理石雕刻成的裸體雕塑,俄羅斯歷史上最著名的女君主之一葉卡捷琳娜二世酷愛收藏,所以從那時開始,這里逐漸成為世界藝術品的重鎮。現在的冬宮與小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劇院、冬宮儲備庫、新艾爾米塔什形成了一個總面積達一百三十萬平米的古建筑群,與其中從石器時代直至當代的近三百萬件珍貴收藏品,一起組成了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br>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像、花瓶等文物,陳列在20多個大廳里。艾爾米塔什的建筑和內部裝飾頗有特色,拼花地板光亮鑒人,藝術家具精致耐用,各種寶石花瓶、鑲有寶石的落地燈和桌子有400件左右。<br> <h3><font color="#010101">《圣母麗達》是達·芬奇1490年前后創作的一幅油畫。畫中的圣母正在為耶穌哺乳。端莊秀美的圣母懷抱圣嬰,圣嬰專注地在吸奶,而圣母則安詳地凝視著正在吸吮乳汁的圣嬰,臉上的微笑溫馨、寧靜,不失端莊。有人說,這個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母親的笑顏。</font></h3> 鎮館雕塑《阿多尼斯之死》也是一件經典的古希臘神話題材作品。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朱塞佩.馬祖利的作品《阿多尼斯之死》。它的題材選自希臘神話:美少年阿多尼斯是阿芙羅狄德的情人,遭到戰神阿瑞斯的妒忌,著意要他在打獵中死去。雖然女神百般保護,在打獵時被箭豬咬死,鮮血化作紅玫瑰。雕塑家沒有把死亡表現為一種恐怖,而是一種美感。<br> <h3><font color="#010101">出口大廳里也擺放著很多雕塑作品,件件都是精美絕倫。</font></h3> <p><br></p> 大花瓶廳-來自阿爾泰的瓶中女王。大花瓶廳陳列了世界上最大的石花瓶,外徑達5.04米,內徑為3.22米,連臺柱高達2.57米,被稱為瓶中女王。從1815年發現巨大的綠色波紋玉石到科雷萬花瓶雕刻完成送到冬宮的新艾米爾塔什經過了漫長的三十年,光是花瓶內部的裝飾和雕刻就花了11年。這個罕見的藝術品采用19噸的整塊雷夫涅夫碧石精制而成。該高腳盤的制造工程龐大,歷經14年之久。作品完成之后,由160匹馬所組成的拖運車,運送到圣彼得堡。<br> 孔雀藍鑲金的綠松石大花瓶,據說鑲的都是紫金。紫金雖沒有黃金亮閃,但紫金的亮度、光澤度和堅硬耐磨度,即使過了很多年,也依然保持 著最初的光澤度和亮度。<br> 議會階梯廳,據說當年議員們都是走這個樓梯。<br> <h3><font color="#010101">圓柱廳,有著精美的穹頂和20根大理石的廊柱,原名“希臘--伊特魯里亞廳”,其內部裝飾風格仿造古希臘羅馬神廟,并以兩排鐵灰色愛奧尼圓柱,劃分出三個空間。</font></h3> 圓柱大廳里展出精美的漆器作品。<br> <h3><font color="#010101">冬宮廣場上的俄羅斯美女靚影。</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会东县|
丰宁|
吉安县|
丹江口市|
孝感市|
阳江市|
永济市|
高要市|
景谷|
武陟县|
西盟|
吉木乃县|
凤冈县|
平遥县|
玉树县|
唐山市|
杨浦区|
菏泽市|
永定县|
应城市|
津南区|
曲麻莱县|
建始县|
台前县|
莱西市|
镇坪县|
察隅县|
翁源县|
绥芬河市|
南涧|
慈溪市|
读书|
什邡市|
邵阳县|
邹平县|
龙江县|
霍州市|
延长县|
桐梓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