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羅馬尼亞Romania</b></h1><h3> (節選于維基百科)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二戰后在羅馬尼亞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羅馬尼亞共產黨為執政黨。在1947至1965年間的正式名稱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1965至1989年的正式名稱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br><h3> 通過外債拉動的經濟增長和大量的政治壓迫,最終導致1989年12月爆發了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齊奧塞斯庫與其夫人被槍決,羅馬尼亞共產黨和其共產主義政權亦在齊奧塞斯庫夫婦處決后即時消亡。<br> 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政府其后實現了民主化、多黨制及有公民提名的選舉。<br> 2004年3月,羅馬尼亞加入北約。<br> 2007年1月羅馬尼亞加入歐盟。<br> 羅馬尼亞是世俗國家,沒有國教。多數人信奉羅馬尼亞東正教,少數人信奉羅馬天主教和新教。</h3></h3> <h3> <b>6月7—9日 布加勒斯特</b></h3><h3> 從保加利亞的魯塞往布加勒斯特,只有70來公里。流經魯塞的多瑙河是兩國的界河。</h3><h3> 橫跨多瑙河的友誼橋。</h3> <h3> 羅馬尼亞這邊的橋頭堡。</h3><h3> 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同在歐盟里,卻都不在申根區。中國普通護照,若有多次有效申根簽,可免簽入境。</h3> <h3> <b>布加勒斯特Bucharest </b></h3><h3> (維基百科)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首都,位于瓦拉幾亞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維察河畔。有“小巴黎”之稱。 </h3><h3> 它是羅馬尼亞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若以人口計算,布加勒斯特是歐盟第六大都市。<br></h3><h3> 據歷史記載,該市已有500多年的歷史。</h3><h3><br></h3><h3> 布加勒斯特議會宮Palace of Parliament,通稱人民宮。</h3><h3> 這里原來是一個老皇宮,建于1812年至1815年,是羅馬尼亞大公王宮所在地,后來老皇宮在1926年被大火燒毀。</h3><h3> 1936-1937年,新皇宮在皇后Marie和她的兒子國王卡羅二世的直接監督下,由建筑師Nicolae Nenciulescu負責建造。</h3><h3> 1955年-1959年,在共和國宮的后面增建了共和國宮大廳。</h3><h3> 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議會宮是全世界僅次于五角大樓的第二大建筑物,也是最大的國會建筑。</h3><h3><br></h3> <h3> 正對著人民宮的統一大街 Unity Avenue全長3.2公里,這條林蔭大道被稱為羅馬尼亞的“香榭麗舍大街”。</h3> <h3>西段轉盤的漂亮噴泉。</h3> <h3> 前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大樓 Ministry of Interior,現在中間部分是羅馬尼亞內政部,左側是社會保障部,右側是衛生部。</h3><h3> 1989年12月22日,齊奧塞斯庫當年在此處發表演講,最后從樓頂倉皇逃命。后被抓捕,12月25日經秘密審訊后被槍決。</h3><h3> 羅馬尼亞以流血形式完成了政變。<br></h3> <h3> 革命廣場Pia?a Revolu?iei中央的重生紀念碑Memorialul Rena?terii,89革命10年后的1999年建造。紀念碑由一個錐型的白色大理石柱子與一個鳥籠構成,碑下保留有一小段17世紀的木樁路。</h3> <h3> 羅馬尼亞國立藝術博物館Muzeul Na?ional de Art? al Romaniei。</h3> <h3> 中央大學圖書館Biblioteca Central? Universitar? Carol I。</h3> <h3> 圖書館前是國王卡洛爾一世塑像Statuia Ecvestr? a lui Carol I。</h3> <h3> 布加勒斯特國家劇院Teatrul Na?ional Bucure?ti。</h3> <h3>國家劇院前雕塑。</h3> <h3> 雅典娜音樂廳Ateneul Roman,它是這個城市主要的音樂大廳,由法國建筑師Albert Galleron于1888年建造而成。 </h3><h3> 布加勒斯特的地標建筑之一,音樂廳的正門氣勢恢宏。<br></h3> <h3></h3><h3> 嘗試地鐵,往北邊的凱旋門,打個卡便走。</h3> <h3> 布加勒斯特凱旋門Arcul de Triumf位于勝利廣場,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羅馬尼亞國家統一,費爾南德國王和瑪利亞王后加冕而修建的。起初只是一座木制小拱門,三十年代改為現在的石頭結構。</h3> <h3>正逢周日,公園內。</h3> <h3>歡快地舞動著。</h3> <h3> <b>6月10—11日 錫比烏 Sibiu</b></h3><h3> (維基百科) 錫比烏建于800多年前,也被稱為橡樹之城,有著古老的城堡、珍貴的文物,處處體現出中世紀古城的絢爛氣度。</h3><h3> 這里也是羅馬尼亞爵士之都,每年都會舉辦國際性的爵士音樂節。</h3><h3> 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錫比烏已當選為2007年歐洲文化之都。</h3> <h3> 錫比烏大廣場Great Square。錫比烏古城集中了3個歷史廣場:胡耶特廣場、小廣場和大廣場,成為羅馬尼亞最大的有中世紀風格的區域。</h3><h3> 小廣場已淪為停車場,胡耶特廣場是小攤的地盤。大廣場經常有活動,只我們沒碰上。</h3><h3> 沒開門的路邊小攤也有型。</h3> <h3> 錫比烏的屋頂好有特色,一個個小窗像一只只眼睛,瞪大的,瞇縫的,似在盯著你。</h3><h3> 我們住的小樓樓頂,也有眼睛。我們住的房間頂,已是水泥板。找不到再往上的路,似乎上面不能住人,那這部分功能是虛的?長長的坡面屋頂,只利于下雪天?</h3><h3> </h3> <h3>這“眼睛”也有點年頭了。</h3> <h3>中世紀的防御體系。</h3> <h3> 議會塔The Council Tower可以追溯到12世紀,下方的門洞連接了上城的兩個廣場,可登頂,門票2Lei。</h3> <h3>頂層四面有擦得很干凈的觀景窗。</h3> <h3>塔下的大廣場。塔內每層有展品或繪畫。</h3> <h3>塔樓上看蒙豬眼,??</h3> <h3> 吃過飯,到廣場上轉悠。</h3><h3> 廣場邊眾多咖啡廳。</h3><h3> 飄出南斯拉夫電影《橋》的熟悉插曲:“好朋友,再見!好朋友,再見……”的旋律。我們這代人,多數看過這電影。</h3><h3><br></h3> <h3> 廣場夜景。</h3><h3> 不是節假日,也沒有活動,安靜。</h3> <h3> <b>6月12—13日 圖爾達 Turda</b></h3><h3> 坐巴士2小時到圖爾達,目標是薩利納圖爾達鹽礦Salina Turda。</h3><h3> 下午,出來看看圖爾達市容。</h3><h3> 圖爾達市市政廳Turda City Hall。</h3> <h3> 也有個中心廣場,共和廣場Republic Square。廣場上有噴泉。</h3> <h3>廣場正中也有座塑像。</h3> <h3> 廣場周圍環繞著五彩的各式建筑物,還有東正教主座教堂的圓頂和天主教堂的灰色尖塔,是圖爾達市經典的一處打卡景點。</h3> <h3> 東正教主座教堂Orthodox Cathedral位于圖爾達市中心,是圖爾達的地標建筑。</h3><h3> 掛國旗的教堂,特色。</h3> <h3> 乘坐雙層大巴,N17路車去鹽礦。車票2.25Lei。車次不多,約1小時20分一班。上層多為游客,下層多為市民。</h3><h3><br></h3> <h3> 薩利納圖爾達鹽礦Salina Turd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鹽礦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1880年,鹽礦關閉,后來曾改為儲存奶酪的倉庫。如今,這個位于地下100多米的古老鹽礦,被改造成一個游樂場。</h3><h3><br></h3> <h3>薩利納圖爾達鹽礦Salina Turda的標志。</h3> <h3>穿過一走廊,來到下井的坑道口。</h3> <h3> 羅馬尼亞有“巖鹽王國”之稱,食用鹽都來自地下鹽礦。</h3> <h3>一直往下。</h3><h3>巖層中的觀景廊。</h3> <h3> 鹽礦的主大廳,兩頭有步梯。</h3><h3> 往下13層,有電梯。我們是走下而電梯上。</h3> <h3> 大廳有好幾種游樂項目,迷你高爾夫、保齡球、乒乓球等,還有個小劇場,中間是六個兜的摩天輪。所有項目另收費。</h3> <h3>高處看賣紀念品的服務臺。</h3> <h3>摩天輪。</h3> <h3>洞頂的鹽柱,與鐘乳石相似。</h3> <h3> 再往下約6、7層,是個鹽水湖,湖上休息亭的燈光,拼成美麗的圖案。</h3> <h3>鹽湖,還是走下電梯上。</h3> <h3>回到大廳上部,巖壁兩側是觀賞道。</h3> <h3>坑道里的休息室,離不開“鹽”。</h3> <h3>當年鹽礦的生產設施。</h3> <h3> 回到地面。</h3><h3> 山邊長廊后便是下井口。能想到郁郁蔥蔥植被下是古老的鹽礦嗎?</h3> <h3> <b>6月14—15日 斯哥莎拉</b></h3><h3> 2個半小時火車,從圖爾達來到斯哥莎拉。</h3><h3> 斯哥莎拉又譯為錫吉什瓦拉。</h3><h3> <b>(世界遺產網)錫吉什瓦拉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Sighi?oara (1999)</b></h3><h3> 錫吉什瓦拉歷史中心由德國工匠和商人所建,以特蘭西瓦尼亞撒克遜聞名于世。錫吉什瓦拉歷史中心保留了中世紀防衛小城的原貌,幾個世紀以來,它在中部歐洲的政治、貿易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h3> <h3> 斯哥莎拉所有的景點都集中在老城Sighisoara Old Town,一個中世紀的要塞,環繞著14世紀的城墻,后來又增建了14座防御塔和5座炮臺,如今只余下9座。</h3><h3> 鐘樓Clock Tower位于市中心,是斯哥莎拉的地標性建筑。因為它曾被用作議會的辦公場所,也被稱為議會塔Council Tower,鐘樓頂部四角的小塔象征當時地方議會的司法自治權。 </h3> <h3> 塔樓64米高,在塔的東西面各鑲嵌著巨大的鐘面。大鐘旁邊有木頭人像,據說每周一至日,有名字的木頭人像會輪番出來。</h3><h3> 我們在兩天里上去了3次城堡,留意的小人卻沒變化,有時在整點時,小人會敲鐘。</h3> <h3> 城堡原來有14座防御塔,如今還有9座屹然佇立。制繩塔、鍍錫塔、制革塔、制皮塔和裁縫塔……</h3><h3> 鐘塔旁的煉鐵廠塔Turnul Fierarilor。 </h3> <h3> 屠夫塔Turnul M?celarilor。</h3> <h3>兩個門洞的裁縫塔Turnul Croitorilor。</h3> <h3> 制繩塔Turnul Franghierilor。走出風雨廊后看到,旁邊是教堂。</h3> <h3> 皮革塔Turnul Cojocarilor,可以免費參觀,底層是皮革制坊兼皮革售賣,上幾層有些舊物,頂層有4個覆蓋了玻璃的小瞭望孔。</h3> <h3> 前方是射擊之塔Turnul Cizmarilor及周邊廣場。</h3><h3> 樓梯不錯,上到入塔處,卻是關門。站在上面拍對面的教堂剛好太陽被塔尖遮住。</h3> <h3>射擊塔前廣場修整得最漂亮。</h3> <h3> 制錫塔Turnul Cositorarilor,旁邊是舊橋洞。</h3> <h3> Scara acoperit?,類似我們的風雨橋,建于1642年。</h3> <h3>城堡廣場上的婚車。</h3> <h3> <b>6月16—17日 布拉索夫</b></h3><h3> 坐火車2個多小時到布拉索夫。太陽下酷熱,屋內還好。</h3><h3> 布拉索夫Brasov建城于1211年,是羅馬尼亞游客較多的城市之一。 </h3><h3> 城市中心的議會廣場Council Square,13世紀薩克遜人在布拉索夫建立了這個據說是“羅馬尼亞最為恢弘”的廣場,從中世紀起這里便是城市的中心。</h3> <h3> 布拉索夫南邊的坦帕山Tampa Mountain。</h3> <h3> 山頂上有觀景臺和大大的Brasov幾個字母。從我們旅館走上去,2.4公里。也有纜車可上。</h3> <h3> 布拉索夫遺存的防御塔。</h3><h3> 下圖的白塔,在城北邊坡上,與纜車相望,也是個觀景臺,老城盡收眼底,感覺沒必要上纜車頂啦。</h3> <h3> 議會廣場旁的黑教堂Black Church,新教教堂,建于1377-1477年,城市地標。1699年的一場大火,外墻被熏得烏黑,之后是長達約一百年的修復工程。</h3> <h3> 在Autogara 2坐班車,車票8L,來到名氣在外的布朗城堡Bran Castle。</h3><h3> 布朗城堡建于14世紀,原是匈牙利國王用來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1382年建成。</h3><h3> 城堡門票40Lie,65歲以上30。我們拿出護照,享受了老人優惠。</h3> <h3> 布朗城堡成名是因為愛爾蘭作家筆下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傳說,故事就以這座城堡為背景,主人公是吸血鬼德古拉伯爵。</h3> <h3> 城堡不大,里面房間錯綜復雜,重要的是人擠人,進去房間,上下樓梯,多要排隊。</h3> <h3> 布朗城堡的推廣上,多為這位堡主,吸血鬼堡主?</h3> <h3> 城堡中間是個庭院,走出庭院,城堡就算走完了。</h3> <h3> 羅馬尼亞, 6月7—18日,布加勒斯特、錫比烏、圖爾達、斯哥莎拉和布拉索夫五城,今天下午轉回布加勒斯特,晚上臥鋪車往基希納烏,摩爾多瓦首都。</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沛县|
寿阳县|
上饶市|
磴口县|
水城县|
醴陵市|
方山县|
鹿邑县|
外汇|
黎川县|
巴南区|
锡林郭勒盟|
绥芬河市|
堆龙德庆县|
宣城市|
绥江县|
扎兰屯市|
东明县|
夏河县|
永修县|
修文县|
南开区|
安吉县|
修武县|
冷水江市|
安西县|
门头沟区|
诸暨市|
拜泉县|
樟树市|
汕头市|
嘉定区|
东山县|
镇雄县|
鄄城县|
隆尧县|
长兴县|
伊宁县|
靖远县|
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