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城東山上(也叫鳳凰山),有許多石頭壘砌成的“敖包”。這些并不高大甚至有些渺小的敖包在許多年以前就有存在,歷經歲月滄桑和風雨剝蝕,依然矗立在鳳凰山頭,見證著錐子山腳下小城的興盛變遷,過去不引入注意的敖包堆也成為鳳凰山上一道獨特風景。</p><p> 其實所謂 “敖包”,是蒙古語譯音,意思是石頭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標識,后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敖包”在蒙古族地區隨處可見,一般都是用石塊壘成,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筑在山頂或者高地之上,呈圓形,大的有數丈,小的幾米甚至更小,頂端插有柳條,系有哈達和綢帶等,遠遠就能望見。</p><p>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與神,世襲傳頌,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長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在過去,都是以部落為單位,有部落首領帶領參加祭拜?,F在一般每年都要在農歷五月舉行祭敖包的活動,周邊的牧區如過節一樣,穿著民族服裝,男女老少都前往參加。</p><p> 近些年,隨著一首“敖包相會”的歌曲,把祭敖包這隆重的節日演繹成青年男女借此相見,幽會機會,其實這也帶有一種吉祥如意的祝福。</p><p> 當蒙古人每逢外出遠行,凡見到有“敖包”,都要下車或下馬,拾幾塊石頭或捧幾捧土,添到敖包上,向“敖包”合十參拜行禮,祈禱平安,然后才上車或跨馬繼續上路。木蘭圍場自清朝開圍以來,在皇帝行圍狩獵的沿途也逐漸形成了許多敖包,主要用途是作為路標使用。</p><p> 圍場街東山上的敖包許多年來也有人們不斷維護堆砌,形成了許多小的敖包。但是肯定沒有了邊界路引的作用,也沒有了祭祀朝拜作用,但圍場的敖包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就是滿蒙文化傳承的一個符號。它是歷史文化的一根觸須,一點點殘留。通過它我們可以還原“敖包”文化的本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彝良县|
射阳县|
古丈县|
汝城县|
噶尔县|
沂南县|
黄山市|
宝坻区|
容城县|
宾阳县|
旬邑县|
株洲市|
焦作市|
通化市|
松潘县|
和政县|
合阳县|
文山县|
瑞丽市|
乐东|
二连浩特市|
子长县|
阿图什市|
本溪|
吉林省|
垦利县|
湖南省|
资溪县|
利川市|
汽车|
淅川县|
牡丹江市|
城步|
横山县|
寿光市|
鄂托克旗|
洮南市|
盖州市|
武乡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