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相聚龍洲-真情穿越》 ——2019年5月中旬祭奠烈士郭蓉蓉紀實 47軍141師參會文藝老兵:蘇淡欽 萬迪祥 周興寶 解順慶 黃亞平 徐偉民 黎茂庭 彭德金 時長庚 伍桂生 周頌雅 梁庭夢 牟從文 黃顯華 劉德春 李宗啟 劉新成 高 明 趙煥新 顏佰林 姜虎根 曹 忠 李保國 佟文軍 耿丙明 張貽勤 李杜燕 洪海燕 黃開元(軍嫂:鄭玉蓉 姜彩珍 彭素香 胡余鳳 楊金鳳)還有:劉志強 他她們從北京 .山東. 江蘇. 甘肅 .四川. 湖南.湖北.河南.廣東奔赴而來 54軍162師參會文藝老兵:汪模榮 戴大忠 饒 鋒 黃 蓉 許 矼 陳浩 翟力實 宋建淮 張 穎 彭 芳 陶 力 張力平 李洲 江耀輝 肖微微 王延林 他她們從北京 .鄭州.洛陽.武漢.重慶.成都.桂林.攀枝花奔赴而來! 兩支文藝老兵隊伍相聚龍州,飽含深情滿含熱淚,向郭蓉蓉敬禮.獻花.誦詩.念文,撫摸領章血衣舞鞋,莊嚴肅穆地祭奠與緬懷,充分體現了文藝老兵的軍旅情懷.戰友情懷.生死情懷。</h3> <h3> 龍州烈士陵園位于廣西龍州縣上龍鄉弄平村弄平屯,距縣城5公里,原名自善烈士公墓,于1979年3月為安葬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犧牲的烈士而更名,安葬有2300余名烈士,現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單位。 </h3><h3>烈士陵園分為四區,每區烈士墓排列整齊有序,其間綠樹點綴,松柏常青,讓烈士英魂得以長眠于鮮花綠樹叢中,墓體用灰白花崗巖雕刻,下凸上棱穩如磐石,烈士英名鑲在碑石正中。</h3> <h3> 《龍州 祭奠》</h3><h3>左江滔滔泣英魂 ,南疆硝煙舞青松 ,老兵千里義相聚 ,追念英烈郭蓉蓉! ……… 今天,天上陰云憂傷地撒落了哭泣淚花,今天,54.47兩軍部分文藝老兵,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龍州,我們終于親眼看到了這一方方花崗巖墓碑,親手撫摸這一個個烈士遺像……淚水禁不住的潸然而下,你聽,162師文藝隊的長笛哀婉琴聲憂悵,“來到妹妹的墓前”歌聲低吟飄蕩。你看,141師文藝老兵一個個跪拜在蓉蓉的遺物前,深情撫摸低頭哭嘆,哦,郭芳菲小妹妹也來到姑姑的遺像前,真情告白對烈士蓉蓉的思念………我深情念叨:郭.蓉.蓉!你如普通一兵列隊在肅穆的方陣中,但你是陵園2300多位英烈中唯一的女兵,你還是越戰中犧牲的唯一文藝女兵啊!……40年了,就這樣默默靜屹在歷史的塵埃中!郭蓉蓉,你是“高山下的花環”中那一只最凄美的花朵,你是對越戰爭中那一片最瑰麗的血染風采!你的事跡比梁三喜的故事更加悲壯!比電影“芳華”中的那些芭蕾女兵更加凄艷!……40年呀,敬仰可能遲到,正義不會缺席,戰火雖已遠去,英魂終被喚起!令人欣慰的是有一個人為你“守靈”四十載,書寫數萬字“墓志銘”,他無法忘懷與你年少時相識的歲月,無法釋懷,當你義赴戰場前對你開玩笑似的訣別,電影芳華上映時,那一幕幕情景刺激了他思念的痛覺,毅然揮筆寫劇本,嘔心瀝血喚蓉蓉!在去年青島20位戰友軍嫂“喜迎燕歸來”的聚會上,我們終于聽到了“別了,我們的喜兒”的動人故事。在李志熱淚盈眶深情敘述中,我們老兵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郭蓉蓉, 你的唯一性不僅是犧牲在南疆戰場上唯一的女兵,你生前從小生活在鄉村,飽受人間疾苦歷經歧視磨難,而一旦被“平反昭雪”穿上軍裝,就毅然走向戰場,無怨無悔.義無返顧.精忠報國! 郭蓉蓉,今天54軍47軍的戰友們都來看你了,你不再孤單不再寂寞!我們文藝老兵深切懷念你,為你吶喊.嘔歌.贊頌! 青山有幸埋忠骨,蒼天有眼祭英雄,人生自古誰無死,重于泰山神州頌!郭.蓉.蓉!你的名字將永遠永遠在祖國傳誦!!(蔚藍大海-2019年5月於龍州)</h3> <h3> 《真 情 穿 越》</h3><h3>當我走進龍州烈士陵園,</h3><h3>看到那一大片的墓碑,</h3><h3>我的心里開始發顫。</h3><h3>當我看到郭蓉蓉的墓碑,</h3><h3>哀傷的淚水已滲出眼簾。</h3><h3>這是南疆唯一犧牲的女兵啊,</h3><h3>文藝女兵芭蕾舞演員!</h3><h3>殘酷的子彈射殺了她的軀體,</h3><h3>熊熊烈火將一個美麗女孩變成白森森骨灰一片。</h3><h3>蒼天為之悲泣,</h3><h3>群山為之低頭,</h3><h3>鬼神為之吶喊!</h3><h3>犧牲時才23歲,</h3><h3>還是一朵剛剛綻放的絨花,</h3><h3>還是一只剛剛破繭的春蠶。</h3><h3> </h3><h3>蓉蓉, 162師是一個好部隊,</h3><h3>為了你入伍派人到你家鄉去了三次,</h3><h3>可是他們死活不肯開出證件,</h3><h3>即使看到你陣亡的通知,</h3><h3>也是無動于衷一臉漠然。</h3><h3>你的出身成了你的原罪,</h3><h3>入伍比登天還難,</h3><h3>即使壯烈犧牲了,</h3><h3>也沒有一句同情的語言。</h3><h3>也許因為沒有給他們送禮送錢。</h3><h3>可當時飯都吃不飽,</h3><h3>哪能買得起禮?</h3><h3>哪能送得出錢?</h3><h3>一個熱血女兒要報效祖國不能實現,</h3><h3>真是令人百思不解天大的遺憾!</h3><h3> </h3><h3>郭蓉蓉你是不幸的,</h3><h3>但你又是幸運的。</h3><h3>你可知道一</h3><h3>有一位朋友姓李名叫杜燕,</h3><h3>就是他,四十年了仍舊對你耿耿于懷深深眷戀。</h3><h3>就是他,飛過大洋,把你的坎坷人生向我們傾訴,</h3><h3>就是他與自家兄弟跑到鄭州與你們的鄒隊長悲切地交談。</h3><h3>鄒隊長說,當時你犧牲就倒在他的胸前,</h3><h3>你的鮮血染紅他的軍裝血跡一片一片又一片。</h3><h3>他說這血跡怎么也洗不掉,</h3><h3>那是因為你不肯離開部隊不肯離開戰友不肯離開人間。</h3><h3>四十年了,隊長仍然保存著你的骨灰和那件血衣,</h3><h3>他說一輩子要守它們一輩子把它們照看。</h3><h3>當李杜燕看到你的骨灰和血衣時,</h3><h3>立即下跪,放聲大哭,肝腸欲斷。</h3><h3>多好的朋友啊,多深的情感!</h3><h3>即使鐵石心腸的人看到這一幕也會為之震撼!</h3><h3>郭蓉蓉你知道嗎?</h3><h3>就是杜燕,邀請47軍戰友54軍戰友要拍一部懷念你的紀錄影片。</h3><h3>要把你的艱難生平告訴世界,</h3><h3>要把你的善美精神昭示人間。</h3><h3>郭蓉蓉,你看,</h3><h3>47軍54軍的戰友還有軍嫂他們來了,</h3><h3>今天大家要把你親切地呼喚,</h3><h3>這聲呼喚要穿過萬水千山穿過四十年的時間。</h3><h3>今天大家要向你莊重地敬禮,</h3><h3>這個敬禮,情似海,義薄云天,要在 龍州定格在永恒之間。</h3><h3>我敢說,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儀式最美的祭奠。</h3><h3>它,美得傳奇,美得無言,美得深情, 美得溫暖,美得真誠, 美得纏綿, 美得惆悵, 美得傷感,美得崇高,美得浪漫。</h3><h3> </h3><h3>今天是你最重要的一天,</h3><h3>這一天等于你一輩子的時間。</h3><h3>千萬不要說什么生死相隔,</h3><h3>也不要說什么相見恨晚。</h3><h3>這是真情地穿越,</h3><h3>這是靈魂的相伴。</h3><h3>穿越生死,</h3><h3>是世上最高的境界,</h3><h3>是人間最美的情感。</h3><h3>為了這一天啊,</h3><h3>你等了四十年,</h3><h3>我們也等了四十年。</h3><h3>蓉蓉,快!</h3><h3>快來與戰友親切握手,</h3><h3>了卻你四十年苦苦地思念。</h3><h3>快來與大哥哥大姐姐熱情擁抱,</h3><h3>滿足你一生渴望愛情的心愿。</h3><h3>蓉蓉,今天你就盡情地舞吧,</h3><h3>讓優美的舞姿陶醉你的心田。</h3><h3>今天你就盡情的笑吧,</h3><h3>讓欣慰的笑容感動龍州群山。</h3><h3>今天你就盡情地哭吧,</h3><h3>讓委屈的淚水灑遍左江兩岸。</h3><h3>今天你就盡情地唱吧,</h3><h3>讓自豪地歌聲傳遍神州大地飛上萬里云天!</h3><h3> 黃開元2019年5 日24日于廣西龍州</h3><h3><br></h3> <h3> 《四十年,我們欠你一場告別》 蓉蓉,你聽到了嗎?</h3><h3>春天又一點點來到你的墓前</h3><h3> 四十年,草木枯榮,</h3><h3>你青春的容顏依稀猶在眼前。</h3><h3>四十年啊,一萬四千六百個日日夜夜</h3><h3>親愛的戰友,再也聽不到你熟悉的歌聲,</h3><h3>再也見不到你優美的舞姿,</h3><h3>再也看不到你放映的電影,</h3><h3>我們心中永遠的“白蓮”,</h3><h3>此刻唯有噙淚仰天,</h3><h3>四二二團的戰友欠你一場告別,</h3><h3>這場告別我們欠了你整整四十年啊......</h3><h3>蓉蓉,你是電影隊長,</h3><h3>我是電影組長,</h3><h3>我欠你一聲同行的親切呼喚,</h3><h3>而這聲呼喚也欠了整整四十年!</h3><h3>戰爭來臨的那一天,</h3><h3>你自告奮勇走向前線。</h3><h3>炮聲轟鳴中你不顧生死搶救傷員。</h3><h3>戰火硝煙,大家已認不出你熟悉的面容。</h3><h3>你扮演的“喜兒”是我們唯一的精神食糧。</h3><h3>你放映的電影讓我們理解了戰爭的艱難。</h3><h3>在護送殘傷的路上,</h3><h3>你把微笑送給了呻吟的戰友。</h3><h3>你送給傷重的戰友,</h3><h3>一條軍毯伙蓋抵御南方的潮寒。</h3><h3>在后撤的激戰中,</h3><h3>你用身體擋住了敵人罪惡的子彈。</h3><h3>而你的芳華卻永遠定格在二十四歲那年。</h3><h3>異國的土地上戰友們再找到你時,</h3><h3>已是白灰一把,倩影難見......</h3><h3>山河嗚咽,嚎慟撼天!</h3><h3>四十年啊,南疆的龍州你和其他烈士一起接受祖國的祭奠,</h3><h3>但我們知道你心里一定還有著小小的心愿。</h3><h3>你等隊友收回那句賭氣的話,</h3><h3>你等哥哥告訴你家人俱已安然,</h3><h3>甚至,甚至你還等,那個心儀的男友對你說出心里的喜歡。</h3><h3>你等啊等啊,等了整整四十年......</h3><h3>四十年,祖國巨變,國泰民安,山河換新顏,</h3><h3>四十年,時光已爬滿了鬢角,余生已沒有多少個十年,</h3><h3>四十年啊,你是南疆邊陲</h3><h3>一六二師唯一沒有將遺體帶回祖國的烈士,</h3><h3>你是那場戰爭,中國陣亡犧牲的唯一文藝女兵。</h3><h3>蓉蓉,你在天有靈,請接受我們遲來的告別——</h3><h3>走好,蓉蓉,你的名字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h3><h3>別了,我們心中永遠的“喜兒”,愿你在另一個世界還與芭蕾結緣。 </h3><h3> (作者 高明 2019年5月)</h3> <h3>《一個對越戰爭中唯一犧牲的女文藝兵 》 今年二月十七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今天是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一天。歲月滄桑、世事難忘,即使當年最年輕的共和國士兵也年近六旬了,而有一位女兵,她的年齡卻永遠定格在二十三歲,她的名字叫郭蓉蓉,是在這場歷時一個月的戰爭中唯一犧牲在戰場上的中國女兵。一年一度今又清明,讓我們記住她吧!</h3><h3>我之所以了解這位女兵,還得從去年十二月初在青島的一次戰友聚會說起。那是我們幾位蘇州戰友,為了迎接失聯四十五年的老戰友專門為他組織了一場聚會。他的名字叫杜燕,是當時我們部隊演出隊的首席小號手。由于僑居海外已三十年,曾經戰友的十一次聚會未能成行,此次終于青島相見。“蘇州相邀青島會·戰友喜迎燕歸來”這個主題對于二十個老兵來講無疑是夠激動了。不料,隨著主角杜燕的專題報告會數度哽咽,聚會主題立馬轉格升華成一場震撼人心的追思紀念會。杜燕坦言,他心中的芳華更值得大家記住,更希望追認她為我們的戰友,那就是曾經的五十四軍一六二師政治部電影隊隊長郭蓉蓉。</h3><h3>在如訴如泣的哽咽中,杜燕告訴了我們郭蓉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郭家祖藉山東青島,父親是民國時期《青島日報》的編輯,由于出身成份不好,全家被下方到農村。為了尋找出路,16歲時投奔大哥相依為命。雖然受中央芭蕾舞團老師指教加上刻苦練習,芭蕾舞功已經非常了得,但由于出身不好,幾次報考北京的部隊文工團無果。</h3><h3>一九七四年通過杜燕家關系到一六二師演出隊,助演樣板戲芭蕾舞《白毛女》,成為一名無軍藉的編外人員,當了整整四年的“黑兵”,所受的無形歧視、精神壓抑,一如《芳華》中女主角何小萍。</h3><h3>但她仍以一個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學苦練,再加上原來的基礎,在軍中很快成為一六二師的驕傲。她主演過《白毛女》中的喜兒、《沂蒙頌》中的紅嫂等,成為該師演出隊的一號女主角。為兵演出、為兵服務,深受一六二師戰士們的喜愛,親切地稱之為“我們的喜兒”。</h3><h3>一九七八年苦盡甘來,命運終于眷顧到了蓉蓉,多年的磨難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她被正式批準入伍并入了黨,提了干部,職務是師政治部電影隊隊長(下轄四個團的電影組),在此崗位上她也一如既往吃苦耐勞、精心組織、排片跑片,甚至一天為部隊放幾場電影,幾乎走遍全師各團的所有駐地,口碑極佳。</h3><h3>作為曾經的軍人,有一點我至今不明,當戰爭到來的這一天,作為副連職的師電影隊隊長,一個女兵,為何成了運送傷員和遺體搬運組的一個護理員,奔波在前線和后方的卡車上。</h3><h3>然而,我們的想法被郭蓉蓉的行動襯托得無地自容。部隊開拔前,一六二師覺得虧欠郭蓉蓉太多,決定讓她留守后方不必參戰,可她毅然決定隨部隊上前線參加收容隊。郭蓉蓉沒有因為所受到過不公待遇而怨恨或提出任何條件,選擇的卻是向國家和部隊報恩,履行軍人的職責。</h3><h3>二月十九日蓉蓉隨部隊從廣西水口關出境,二月二十四日受阻于高平,戰況慘烈,蓉蓉生命中最后的一個星期是在鮮血和死亡的卡車上渡過的。二十六日,這輛卡車遭到三個方向越軍的伏擊,郭蓉蓉正處在卡車后車廂,端著沖鋒槍警戒,一顆子彈打中了她的頸動脈當場犧牲,同車十七歲的女兵小趙目睹這慘烈一刻。帶隊的某副指導員扶受傷的駕駛員等跳車躲藏后撤離,蓉蓉遺體被留在了卡車上,越軍隨即放火燒車。二十七日,該副指導員帶兵返回原處見蓉蓉遺體已成灰燼,再火化后將骨灰帶回。所以說,我軍這位唯一犧牲在戰場上的女兵,也是一六二師唯一沒將遺體帶回祖國的一位烈士。</h3><h3>杜燕的追思報告會在萬分自責的痛哭聲中披露真情。原來,蓉蓉在上戰場前夕,專程和他話別辭行,當得知蓉蓉要上前線時,他沒有例行公式化的鼓勵壯行告白,而是講出了至今令他悔恨終生、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一句話:怎么?你要上前線?五十四軍全打光了也輪不到你去……蓉蓉是在杜燕愛恨交織的責問中抹著眼淚離去的。這真是:臨別辭行,一語成讖,遺恨終生,追悔莫及,軍中芳華,為國捐軀,英年早逝,永失我愛。</h3><h3>蒼天有情大地有恩戰友有緣,青島恰恰是我們的喜兒郭蓉蓉的出生地,此處追思和追認,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不二情緣;是她人生開始和永恒的血地;是她魂歸故里芳華永生的故土。</h3><h3>杜燕作為電影人,以電影劇本的創作紀念容容,初稿已成,暫定名為《別了!我們的喜兒》,期盼能早日面世而告慰容容。歲歲清明今又清明,謹以此文,紀念我們的戰友郭蓉蓉。 ( 作者 解順慶 2019年2月) </h3> <h3> 烈士們永垂不朽,忠魂呵天地長留,奔赴喲龍州祭奠,浩氣飄蕩在神洲!</h3> <h3> 彤彤紅舞鞋,點點芭蕾情,蓉蓉生前著此鞋,“喜兒”風采亮軍營!</h3> <h3> 兩枚紅領章,輝映革命旗,蓉蓉生前佩戴上,對黨一腔赤誠心!</h3> <h3> “梨花點點春雨稠,遙望云天悼戰友,君臥南疆泥消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八旬老兵王展翁,祭詩寄到墓碑中!</h3> <h3> 曾經的“大春”跪碑前,哭泣“喜兒”述忠心,鮮紅舞鞋緊捧手,痛悼蓉蓉文藝情!</h3> <h3> 四十載鑄蓉蓉情,今朝指揮戰友軍,杜鵑啼血聲聲喚,龍洲導演英烈劇。</h3> <h3> 蘇州老兵奠蓉蓉,青島去年開“先鋒”,今日佑護郭芳菲,龍州陵園顯赤誠。</h3> <h3> 47軍141師文藝老兵在龍州烈士陵園列隊向郭蓉蓉祭奠。</h3> <h3> 54軍162師的文藝老兵在龍洲烈士陵園列隊向郭蓉蓉祭奠。</h3> <h3> 立正……脫帽……向烈士致敬!號令聲聲振長空,龍州大地祭英雄,文藝老兵義聚此,三千忠魂歸來兮!</h3> <h3> 芳菲身著綠軍裝,烈士陵園悼蓉蓉,革命自有后來人,姑侄兩代靈犀通。</h3> <h3> 汪指導員與芳菲,陵園席地促膝談,遙憶當年助蓉蓉,百感交集動心腸。</h3> <h3> 老兵軍嫂伴墓碑,心潮澎湃祭英雄,撫摸遺物軍衣鞋,似乎陪護好蓉蓉。</h3> <h3> 軍旗舒展舞陵園,軍綠戎裝屹誓言,永念蓉蓉英烈志,軍人奮斗勇向前。</h3> <h3> 一六二師文藝兵,曾與蓉蓉朝相夕,痛思頓引漫天雨,長天哭念人間情!</h3> <h3> 捧舞鞋,凝血衣,歌昑“來到妹妹的墓前”;天泣涕,雨瀟瀟,感天動地文藝兵;哭蓉蓉,憶英雄,戰友厚誼人間情!</h3> <h3> 龍州龍鼎大酒店,笑看老兵好親切,賓至如歸迎八方,人生相聚情義緣。</h3> <h3> 蘇淡.開元.張貽勤,“先頭部隊”奔龍州,精心布局搞接待,一心一意為戰友。</h3> <h3> 李杜三個好兄弟,提前奔赴到龍州,飛機航拍廣場試,專業攝影是高手。</h3> <h3> 李杜兄弟迎“建淮”,曾是蓉蓉的老鄉,一六二師長笛手,軍旗輝映友誼心。</h3> <h3> 宗啟參謀長偉岸,曾與杜燕一個團,風雨同舟憶往昔,今朝相聚更感嘆。</h3> <h3> 湖南老兵赴龍州,喜聚一起軍旗秀,老漢不減當年勇,人逢喜事精神抖。</h3> <h3> 颯爽英姿四美女,年青“龍女”王志芳,玉蓉.余鳳與素香,共同夙愿軍旗旁。</h3> <h3> “子榮.三爺.”佟文軍,北京航飛赴龍州,湖南老兵喜相迎,軍旗輝映精神抖。</h3> <h3> 牟從文鄭蓉不簡單,自駕數千里赴龍州,剛到不顧風塵辛苦,夫婦雙雙忙慰戰友。</h3> <h3> 彭老隊長牟老兵,又次聚會喜相逢,雙眸閃光手握手,一切都在不言中。</h3> <h3> 龍州聚會政府幫,軍人退役事務局,蘇偉局長親參會,兩人碰杯顯意氣。</h3> <h3> 龍州風塵連南寧,老兵心系老將軍,興寶專程拜望到,戰友情誼高于天。</h3> <h3> 開元長庚又相逢,雙手緊握淚眸凝,半個世紀常相聚,人生只為一個情。</h3> <h3> 蘇淡微笑舉軍禮,滿腹話語凝指尖,黙黙無言搞后勤,兵馬未行“糧草”先。</h3> <h3> 軍嫂楊金鳳,克服多困難,趕赴龍州會,風趣令人贊。</h3> <h3><br></h3><h3> 此次龍州之行,杜燕為訂制軍裝之事費了很大精力,不厭其煩,很辛苦,也貼了錢。</h3><h3>除后來為54軍訂的軍裝不計在內。首先訂制6O套軍裝。未赴龍州的人中除5人未要軍裝外,余下的全部同意付款接受軍裝,表現對杜燕及聚會的支持。</h3><h3>戰友劉勝隆第一個向我提出,要付款做紀念。周雨說,杜燕費了那么大的勁,軍裝我們出錢留作記念。而李參謀長慷慨地對我說,山東人訂的軍裝全部都要,一套不少。</h3><h3><br></h3><h3><br></h3> <h3>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熨軍裝,湘江姐,四川妹,帶著熨斗到龍州,一折一疊細心整,一件一件總關情。</h3> <h3> 紅領章,紅帽徽,嶄新漂亮的綠軍衣;一顆紅心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憶往昔,寄軍營,今日又穿新軍衣,仿佛又回到青春期!</h3> <h3> 周雨老兵笑微微,像由心生多純潔,因病未能龍州行,購穿軍裝表心愿。</h3> <h3> 惠琴軍嫂最深情,支持興寶赴龍州,家務繁忙未參會,穿上軍裝志猶酬。</h3> <h3> 宗啟夫人姜自鳳,擁軍模范優秀人,十年如一挑家務,沂蒙老區真實誠。</h3> <h3> 山東戰友耿丙明,忠誠耿直恩愛情,千里赴會祭蓉蓉,高屹天地赤誠心!</h3> <h3> 一四一師文藝兵,身著嶄新綠軍衣,精彩飛揚似軍營;郭芳菲小妹妹,簇擁老兵群體里,分享溫暖的大家庭。</h3> <h3> 一六二師文藝兵,思念蓉蓉屏幕前,芳菲簇立老兵里,無限追憶此畫面。</h3> <h3> 黎茂庭,攝影師,像機隨時帶在手;善抓拍,有創意,聚會義拍數千張。</h3> <h3> 長笛悠,提琴悠,圓號猶悠鋼琴亦悠悠;沂河悠,蒙山悠,芳菲老兵心訴衷腸思悠悠……</h3> <h3> 恩師益友郭成志,五十年前助戰友,龍州聚會獻作品,“來到妹妹的墓前”,一曲魂靈動人歌,追思蓉蓉悼念情!</h3> <h3> 昆山老師張榮杰,無償服務創會標,“相聚龍州.真情穿越”,含義深遠創意妙。</h3> <h3> 張穎老兵與芳菲,有緣相依顯真心,曾經蓉蓉的戰友,愛戴下輩一片情。</h3> <h3> 一四一師藝老兵,思念蓉蓉及芳菲,演出之前合個影,永久留下彌珍貴。</h3> <h3> 四個老兵是功臣,當年越戰顯威風,追念蓉蓉愛芳菲,今日同臺琴瑟鳴。</h3> <h3> 高明芳菲傾心訴,曾似蓉蓉電影人,一個隊長一組長,為兵服務顯真誠。</h3> <h3> 忠厚重情劉德春,戴病赴會又一次,山東千里奔龍州,義薄云天超生死!</h3> <h3> 盡孝愛父劉志強,再次助父到龍州,工場事務放一旁,情義無價雄糾糾!</h3> <h3> 青島曾憶郭蓉蓉,龍州再悼獻真誠,威武雄壯志未酬,追念英雄歌一程。</h3> <h3> 琴韻流響郭芳菲,眾志成城文藝兵,一曲紅塵相思淚,報答英雄忠魂靈!</h3> <h3> 蒙山高,沂水長,革命心向共產黨;琴聲悠,歌聲揚,老兵永遠向太陽;曲歌和,心聲揚,戰友情誼永流淌!</h3> <h3> 聯歡晚會好開心,只緣又穿綠軍裝,雄糾糾呀氣昂昂,似新兵嘿又像將!</h3> <h3> 老兵與軍嫂,來到邊境線,青竹林喲清溪河,珍貴邊界留個影。</h3> <h3> “高部長”他中間站,俺與“小秘”依兩旁,難得中越邊境河,珍貴龍州左江畔。</h3> <h3> 162師文藝老兵奔赴40年前對越自衛反擊戰出征地:龍州奉村炮臺311高地,1979年2月上旬,就是在這里開拔向越南打響自衛反擊戰!</h3> <h3> 311高地又名奉村炮臺,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水口鎮西面,距水口集鎮2.5公里。 中法戰爭(公元1885年)以后,清末抗法名將士 蘇元春奉旨邊疆,為了鞏固國防,抗御外侮,用了近二十年時間,在中越邊界線上建立了關、隘、卡和炮臺等一系列國防設施。</h3><h3> 奉村炮臺建于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這些設施中規模較大的一處。 奉村炮臺海拔311米,1979年54軍軍前線指揮部、162師師指揮所進駐炮臺后,對原有設施進行了修葺、加固和擴建,并把它命名為311高地,從山腳到山頂共有622級臺階。</h3> <h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連城要塞遺址友誼關奉村炮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立。</h3> <h3> 當年的戰地簡陋營房,滿目瘡痍人去樓空,落葉隨風而逝墻壁斑駁,戰爭的蒼桑依稀稀落落……</h3> <h3> 兩個戰斗勇士又到311地畔,仿佛又夢返對越自衛反擊戰……</h3> <h3> 這條河就是311高地腳下的巴旺河,河的那邊是越南邊境線,這邊就是我們的祖國。</h3> <h3> 311高地山腳另一邊即為越南境內孤山,當年是中越兩軍塵戰激烈爭奪之地……</h3> <h3> 311高地與越南境地遙遙相望,登高遠眺中越界河風景盡收眼底,昔日戰火瘡痍滿目焦土,如今一派田園風光碧水瑩帶,青山綠水雞鳴狗吠……</h3> <h3> 幾回回夢里回前線,順著老兵手指的方向,12公里的內拉根山,就是當年遭遇越兵偷襲,郭蓉蓉不幸犧牲的地方!公路旁的每顆小草都銘記著當年鏖戰的硝煙,每一片芭蕉樹葉都呼喚著倒下的英魂……</h3> <h3> “北影廠長”與曾經上戰場的文藝女兵。</h3> <h3> 杜燕杜濱二兄弟“扛炮端槍”,勇敢上山抓拍珍貴的“今天這一刻”。</h3> <h3> 俺也在當年的指揮部的碉堡前,留下“戰斗勝利的一笑”。</h3> <h3> 大地堡至今保存較好,可見當年屯兵急戰越南之一斑!</h3> <h3> 遙望南疆,憶念戰友,思考戰爭,呼喚和平……</h3> <h3> 龍州水口山口岸,當年參戰老兵義聚!……</h3> <h3> 風景似彩,山關如畫,邊關安寧,生活美好……</h3> <h3>水口關位于龍州縣城西北34公里處,有崇左至水口公路,出境后與越南公路連接,經越南復和、廣淵通向高平,亦可經復和、東溪、七溪、脫浪、同登至諒山。水口關南北兩側石山林立, 山高均在海拔300米以上,巴望河為中越界河,與越南之平江于水口關匯合后為水口河。水口至龍州有長約30公里、寬2—5公里的山川河谷;地勢平坦,便于部隊機動,該谷地一直延伸至越南的復和,整個地勢中方高于越方。</h3> <h3> 老兵愛新兵,軍民一家親,邊境關卡影,格外顯人情!</h3> <h3> 中越人民愛和平,微笑點贊沁心間。</h3> <h3> 同志加兄弟,想起胡志明。</h3> <h3> 青山依依兩國情,百姓渴忘永和平。</h3> <h3> 左江畔,青山旁,一派祥和呈“迪祥”。</h3> <h3> 蘇州戰友黃亞平,中越邊境抒豪情,青山美好左江畔,揮臂呼喚要“和平”。</h3> <h3> 憑祥友誼關是中國十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h3><h3>憑祥自古就是桂西南的邊防要地,友誼關則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它位于憑祥市區西南18公里處,兩邊高山矗立,形勢險峻,卡在峽谷通道上。它是一座城樓式建筑,樓高22米,底層是厚實的城墻,中央為圓拱頂的城門,非常雄偉。鑲在拱門上的“友誼關”三個大字,是陳毅元帥親筆題書的。</h3><h3>友誼關始建于漢朝,初名雍鳴關,后改名為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到了明代又改為鎮南關。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準,改名睦南關,1965年為了表示中越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友情,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被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h3> <h3> 南疆重鎮友誼關,戰士責任守邊卡,忘記過去味背叛,鮮紅大字烈士染!</h3> <h3> 左江碧色青山綠,一片寧靜祥天地,老兵遙望憶蓉蓉,思考戰爭與和平。</h3> <h3> 連城要塞友誼關,國家重點文物地,昔日戰火連天月,祖國英雄鎮守鋸。</h3> <h3> 鐵炮瘡痍猶存威,當年鎮關立戰功,和平不忘爭戰史,時刻衛國打沖鋒!</h3> <h3> 友誼關口岸好氣派,中越貿易源源往來,戰爭目的追求和平,當愿友誼傳承世代。</h3> <h3> 遙望南疆追念戰友,思考戰爭呼喚和平,英烈為國拋灑熱血,繼承遺志老兵深情!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新邵县|
从江县|
札达县|
灵武市|
班玛县|
江华|
九江市|
双柏县|
浦北县|
安国市|
栾川县|
黔东|
奉化市|
湖南省|
靖远县|
忻城县|
开原市|
湘潭市|
璧山县|
榆林市|
柳林县|
偃师市|
江安县|
南部县|
兴文县|
上林县|
湾仔区|
平陆县|
桦甸市|
镇赉县|
赞皇县|
新河县|
霍山县|
株洲市|
余姚市|
顺昌县|
富裕县|
张家川|
伊宁县|
潼关县|